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中生物知識點歸納匯總學案(通用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中生物知識點歸納匯總學案(通用版)

資源簡介

高中生物知識點歸納匯總(通用版)
第一單元 生命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
(細胞中的化合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細胞增殖、分化、癌變和衰老、生物膜系統和細胞工程)
1.1化學元素與生物體的關系
1.2生物體中化學元素的組成特點
1.3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1.4細胞中的化合物一覽表
化合物 分 類 元素組成 主要生理功能
水 ①組成細胞②維持細胞形態③運輸物質④提供反應場所⑤參與化學反應⑥維持生物大分子功能⑦調節滲透壓
無機鹽 ①構成化合物(Fe、Mg)②組成細胞(如骨細胞)③參與化學反應④維持細胞和內環境的滲透壓)
糖類 單糖二糖多糖 C、H、O ①供能(淀粉、糖元、葡萄糖等)②組成核酸(核糖、脫氧核糖)③細胞識別(糖蛋白)④組成細胞壁(纖維素)
脂質 脂肪磷脂(類脂)固醇 C、H、OC、H、O、N、PC、H、O ①供能(貯備能源)②組成生物膜③調節生殖和代謝(性激素、Vit.D)④保護和保溫
蛋白質 單純蛋白(如胰島素)結合蛋白(如糖蛋白) C、H、O、N、S(Fe、Cu、P、Mo……) ①組成細胞和生物體②調節代謝(激素)③催化化學反應(酶)④運輸、免疫、識別等
核酸 DNARNA C、H、O、N、P ①貯存和傳遞遺傳信息②控制生物性狀③催化化學反應(RNA類酶)
1.5蛋白質的相關計算
設 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個數m,
構成蛋白質的肽鏈條數為n,
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為a,
蛋白質中的肽鍵個數為x,
蛋白質的相對分子質量為y,
控制蛋白質的基因的最少堿基對數為r,
則 肽鍵數=脫去的水分子數,為 ……………………………………①
蛋白質的相對分子質量 …………………………………………②
或者 …………………………………………③
1.6蛋白質的組成層次
1.7核酸的基本組成單位
名稱 基本組成單位
核酸 核苷酸(8種) 一分子磷酸(H3PO4)
一分子五碳糖(核糖或脫氧核糖) 核苷
一分子含氮堿基(5種:A、G、C、T、U)
DNA 脫氧核苷酸(4種) 一分子磷酸
一分子脫氧核糖 脫氧核苷
一分子含氮堿基(A、G、C、T)
RNA 核糖核苷酸(4種) 一分子磷酸
一分子核糖 核糖核苷
一分子含氮堿基(A、G、C、U)
1.8生物大分子的組成特點及多樣性的原因
名稱 基本單位 化學通式 聚合方式 多樣性的原因
多糖 葡萄糖 C6H12O6 脫水縮合 ①葡萄糖數目不同②糖鏈的分支不同③化學鍵的不同
蛋白質 氨基酸 ①氨基酸數目不同②氨基酸種類不同③氨基酸排列次序不同④肽鏈的空間結構
核酸(DNA和RNA) 核苷酸 ①核苷酸數目不同②核苷酸排列次序不同③核苷酸種類不同
1.9生物組織中還原性糖、脂肪、蛋白質和DNA的鑒定
物質 試劑 操作要點 顏色反應
還原性糖 斐林試劑(甲液和乙液) 臨時混合加熱 磚紅色
脂肪 蘇丹Ⅲ(蘇丹Ⅳ) 切片高倍鏡觀察 桔黃色(紅色)
蛋白質 雙縮脲試劑(A液和B液) 先加試劑A再滴加試劑B 紫色
DNA 二苯胺 加0.015mol/LNaCl溶液5Ml沸水加熱5min 藍色
1.10選擇透過性膜的特點
1.11細胞膜的物質交換功能
1.12線粒體和葉綠體共同點
1、具有雙層膜結構
2、進行能量轉換
3、含遺傳物質——DNA
4、能獨立地控制性狀
5、決定細胞質遺傳
6、內含核糖體
7、有相對獨立的轉錄翻譯系統
8、能自我分裂增殖
1.13真核生物細胞器的比較
名 稱 化學組成 存在位置 膜結構 主要功能
線粒體 蛋白質、呼吸酶、RNA、脂質、DNA 動植物細胞 雙層膜 能量代謝 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
葉綠體 蛋白質、光合酶、RNA、脂質、DNA、色素 植物葉肉細胞 光合作用
內質網 蛋白質、酶、脂質 動植物細胞中廣泛存在 單層膜 與蛋白質、脂質、糖類的加工、運輸有關
高爾基體 蛋白質、脂質 蛋白質的運輸、加工、細胞分泌、細胞壁形成
溶酶體 蛋白質、脂質、酶 細胞內消化
核糖體 蛋白質、RNA、酶 無膜 合成蛋白質
中心體 蛋白質 動物細胞低等植物細胞 與有絲分裂有關
1.14細胞有絲分裂中核內DNA、染色體和染色單體變化規律
間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DNA含量 2a—→4a 4a 4a 4a 2a
染色體數目(個) 2N 2N 2N 4N 2N
染色體單數(個) 0 4N 4N 0 0
染色體組數(個) 2 2 2 4 2
同源染色數(對) N N N 2N N
注:設間期染色體數目為2N個,未復制時DNA含量為2a。
1.15理化因素對細胞周期的影響
理化因素 間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機理 應用
過量脫氧胸苷 + 抑制DNA復制 治療癌癥
秋水仙素 + 抑制紡錘體形成 獲得多倍體
低溫(2—4℃) + + + + + 影響酶活和供能 低溫貯藏
注:+ 表示有影響
1.16細胞分裂異常(或特殊形式分裂)的類型及結果
類型 分裂方式 結果 事例
細胞質不分裂 有絲分裂 雙(多)核細胞 多核胚囊
個別染色體不分離 有絲分裂、減數分裂 單體、多體 21三體、唐氏綜合征
全部染色體不分離 有絲分裂、減數分裂 多倍體 四倍體植物
染色體多次復制,但不分離 有絲分裂 多線巨大染色體 果蠅唾腺染色體
兩個以上中心體 有絲分裂 多極核
1.17細胞分裂與分化的關系
1.18已分化細胞的特點 1.19分化后形成的不同種類細胞的特點
1.20分化與細胞全能性的關系
1.21細胞的生活史
1.22癌細胞的特點
1.23衰老細胞的特點
1.24細胞的死亡
1.25生物膜與生物膜系統
1.26細胞工程
1.27植物組織培養與動物細胞培養的比較
比較項目 植物組織培養 動物細胞培養
生物學原理 細胞全能性 細胞分裂
培養基性質 固體 液體
培養基成分 蔗糖、氨基酸、維生素、水、礦物質、生長素、細胞分裂素、瓊脂 葡萄糖、氨基酸、無機鹽、維生素、水、動物血清
取材 植物器官、組織或細胞 動物胚胎、幼齡動物器官或組織
培養對象 植物器官、組織或細胞 分散的單個細胞
過程 脫分化、再分化 原代培養、傳代培養
細胞分裂生長分化特點 ①分裂:形成愈傷組織②分化:形成根、芽 ①只分裂不分化②貼壁生長③接觸抑制
培養結果 新的植株或組織 細胞株或細胞系
應用 ①快速繁殖②培育無病毒植株③提取植物提取物(藥物、香料、色素等)④人工種子⑤培養轉基因植物 ①生產蛋白質生物制品②皮膚細胞培養后移植③檢測有毒物質④生理、病理、藥理研究
培養條件 無菌、適宜的溫度和pH
1.28植物體細胞雜交與動物細胞融合的比較
比較項目 植物體細胞雜交 動物細胞融合
生物學原理 膜的流動性、膜融合特性
前期處理 原生質體制備:纖維素酶和果膠酶處理 細胞分散: 胰蛋白酶處理
方法和手段 ①物理:離心、振動、電刺激②化學:聚乙二醇(PEG) (同前)③生物:滅活的病毒
應用 進行遠緣雜交,創造植物新品種 ①制備單克隆抗體②基因定位
下游技術(后續技術) 植物組織培養 動物細胞培養
第二單元 生物的新陳代謝
Ⅰ 植物代謝部分:酶與ATP、光合作用、水分代謝、礦質營養、生物固氮
2.1酶的分類
2.2酶促反應序列及其意義
酶促反應序列 生物體內的酶促反應可以順序連接起來,即第一個反應的產物是第二個反應的底物,第二個反應的產物是第三個反應的底物,以此類推,所形成的反應鏈叫酶促反應序列。如
意義 各種反應序列形成細胞的代謝網絡,使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沿著特定路線有序進行,確定了代謝的方向。
2.3生物體內ATP的來源
ATP來源 反應式
光合作用的光反應 ADP+Pi+能量——→ATP
化能合成作用
有氧呼吸
無氧呼吸
其它高能化合物轉化(如磷酸肌酸轉化) C~P(磷酸肌酸)+ADP——→C(肌酸)+ATP
2.4生物體內ATP的去向
2.5光合作用的色素
2.6光合作用中光反應和暗反應的比較
比較項目 光反應 暗反應
反應場所 葉綠體基粒 葉綠體基質
能量變化 光能——→電能電能——→活躍化學能 活躍化學能——→穩定化學能
物質變化 H2O——→[H]+O2NADP+ + H+ + 2e ——→NADPHATP+Pi——→ATP CO2+NADPH+ATP———→(CH2O)+ADP+Pi+NADP++H2O
反應物 H2O、ADP、Pi、NADP+ CO2、ATP、NADPH
反應產物 O2、ATP、NADPH (CH2O)、ADP、Pi、NADP+ 、H2O
反應條件 需光 不需光
反應性質 光化學反應(快) 酶促反應(慢)
反應時間 有光時(自然狀態下,無光反應產物暗反應也不能進行)
2.7 C3植物和C4植物光合作用的比較
C3植物 C4植物
光反應 葉肉細胞的葉綠體基粒 葉肉細胞的葉綠體基粒
暗反應 葉肉細胞的葉綠體基質 維管束鞘細胞的葉綠體基質
CO2固定 僅有C3途徑 C4途徑—→C3途徑
2.8 C4植物與C3植物的鑒別方法
方法 原 理 條件和過程 現象和指標 結 論
生理學方法 在強光照、干旱、高溫、低CO2時,C4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C3植物不能。 密閉、強光照、干旱、高溫 生長狀況:正常生長或枯萎死亡 正常生長:C4植物枯萎死亡:C3植物
形態學方法 維管束鞘的結構差異 過葉脈橫切,裝片 ①是否有兩圈花細胞圍成環狀結構②鞘細胞是否含葉綠體 是:C4植物否:C3植物
化學方法 ①合成淀粉的場所不同②酒精溶解葉綠素③淀粉遇面碘變藍 葉片脫綠→加碘→過葉脈橫切→制片→觀察 出現藍色:①藍色出現在維管束鞘細胞②藍色出現在葉肉細胞 出現①現象時:C4植物出現②現象時:C3植物
2.9 C4植物中C4途徑與C3途徑的關系
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英文縮寫為PEP。
2.10 C4植物比C3植物光合作用強的原因
C3植物 C4植物
結構原因:維管束鞘細胞的結構 以育不良,無花環型結構,無葉綠體。光合作用在葉肉細胞進行,淀粉積累,影響光合效率。 發育良好,花環型,葉綠體大。暗反應在此進行。有利于產物運輸,光合效率高。
生理原因:PEP羧化酶磷酸核酮糖羧化酶 只有磷酸核酮糖羧化酶。磷酸核酮糖羧化酶與CO2親和力弱,不能利用低CO2。 兩種酶均有。PEP羧化酶與CO2親和力大,利用低CO2能力強。
2.11光能利用率與光合作用效率的關系
2.12影響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與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關系
2.13光合作用實驗的常用方法
2.14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2.14.1植物對水分的吸收
2.14.2擴散作用與滲透作用的聯系與區別
2.14.3半透膜與選擇透過性膜的區別與聯系
半透膜 選擇透過性膜
概念 小分子、離子能透過,大分子不能透過 水自由通過,被選擇的離子和其它小分子可以通過,大分子和顆粒不能通過
性質 半透性(存在微孔,取決于孔的大小) 選擇透過性(生物分子組成,取決于脂質、蛋白質和ATP)
狀態 活或死 活
材料 合成材料或生物材料 生物膜(磷脂和蛋白質構成的膜)
物質運動方向 不由膜決定,取決于物質密度 水和親脂小分子:不由膜決定,取決于物質密度離子和其它小分子:膜上載體(蛋白質)決定
功能 滲透作用 滲透作用和其它更多的生命活動功能
共同點 水自由通過,大分子和顆粒都不能通過
2.14.4植物體內水分的運輸
2.14.5植物體內水分的利用和散失
2.15植物體內的化學元素(1)
1.16植物體內的化學元素(2)
2.17生物固氮
2.18氮循環
2.19三類微生物在自然界氮循環中的作用
Ⅱ 動物與微生物代謝部分:三大類營養代謝、細胞呼吸、代謝基本類型、微生物類群、
微生物的營養代謝與生長、發酵工程簡介
2.20人和動物體內三大營養物質的代謝
2.21 人體的必需氨基酸
2.22細胞的有氧呼吸
2.23細胞內的無氧呼吸
2.24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比較
比較項目 有氧呼吸 無氧呼吸
反應場所 真核細胞:細胞質基質,主要在線粒體原核細胞:細胞基質(含有氧呼吸酶系) 細胞質基質
反應條件 需氧 不需氧
反應產物 終產物(CO2、H2O)、能量 中間產物(酒精、乳酸、甲烷等)、能量
產能多少 多,生成大量ATP 少,生成少量ATP
共同點 氧化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
2.25呼吸作用產生的能量的利用情況
呼吸類型 被分解的有機物 儲存的能量 釋放的能量 可利用的能量 能量利用率
有氧呼吸 1mol葡萄糖 2870kJ 2870kJ 1165 kJ 40.59%
無氧呼吸 2870 kJ 196.65 kJ 61.08 kJ 2.13%
注:無氧呼吸釋放的能量值為分解為乳酸時的值。不同的無氧呼吸類型釋放的能量可能稍有不同。
2.26新陳代謝的類型
2.27微生物的類群
2.28微生物的營養
2.29微生物的代謝
2.30微生物的生長
2.31微生物的生長曲線與生長速率的關系
2.32發酵工程簡介
第三單元 生命活動的調節
(包括植物調節、體液調節、神經調節、內環境與穩態、水鹽調節、血糖調節、體溫調節、免疫)
3.1植物生命活動調節——激素調節
3.2人和高等動物的體液調節
3.3神經調節
3.4動物行為產生的生理基礎
3.5內環境與物質交換
3.6水、鈉、鉀的來源與去向
3.7水鹽平衡的調節
3.8血糖平衡的調節
3.9體溫的調節
3.10免疫概述
3.10免疫系統的組成與淋巴細胞的起源
3.11抗原與抗體
3.12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
3.13免疫失調引起的疾病
3.13免疫學的應用(選學)
第四單元 生物的生殖與發育
(包括生殖的種類、動物生殖細胞的生成、植物的個體發育、動物的個體發育)
4.1生殖的類型
4.2動物有性生殖細胞的形成(沒有交換)
4.3減數分裂中非姐妹染色單體的交叉互換
4.4減數分裂中染色體行為及數目與配子類型的關系
4.5減數分裂與有絲分裂的比較(以動物細胞為例)
比較項目 減數分數 有絲分裂
復制次數 1次 1次
分裂次數 2次 1次
同源染色體行為 聯會、四分體、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姐妹染色體交叉互換 無
子細胞染色體數 是母細胞的一半 與母細胞相同
子細胞數目 4個 2個
子細胞類型 生殖細胞(精細胞、卵細胞)、極體 體細胞
細胞周期 無 有
相關的生理過程 生殖 生長、發育
染色體(DNA)的變化曲線
4.6被子植物的個體發育
4.7動物的個體發育
第五單元 生物的遺傳、變異與進化
(包括遺傳的物質基礎、遺傳規律、伴性遺傳、細胞質遺傳、基因突變、染色體變異、現代進化理論)
5.1證明DNA是遺傳物質的實驗(1)——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
5.2證明DNA是遺傳物質的實驗(2)——T2噬菌體感染細菌實驗
5.3證明RNA是遺傳物質的實驗——煙草花葉病毒的感染實驗
5.4 DNA是遺傳物質的理論證據(遺傳物質的必備條件)
5.5核酸是生物的遺傳物質
5.6 DNA的組成單位、分子結構和結構特點
5.7 由堿基互補配對原則引起的堿基間關系
5.8 DNA分子的復制
5.9 DNA半保留復制的實驗證明
5.10基因的結構及控制蛋白質的合成
5.11染色體組與基因組比較
概念 示例
染色體組 正常配子中的全部染色體數稱為一個染色體組,用N表示 果蠅:N=4
基因組 概 念 某生物DNA分子所攜帶的全部遺傳信息叫基因組。包括核基因組和質基因組(線料體基因組和葉綠體基因組) 人:23+1+線粒體DNA
單倍體基因組 有性別生物:N+1(N個DNA+1個性染色體DNA組成)無性別生物:N(N個DNA分子組成) 人:23+1玉米:10
原核生物基因組 一個DNA分子組成(或加上質粒DNA) 細菌DNA
線粒體基因組 線粒體中一個DNA分子所攜帶的遺傳信息(見后述) 線粒體DNA
葉綠體基因組 葉綠體中一個DNA分子所攜帶的遺傳信息 葉綠體DNA
區別與聯系 染色體組由正常配子中的染色體數目構成,只包含一條性染色體基因組由一半常染色體、兩條性染色體和細胞質中的DNA分子組成
5.12人類基因組研究
5.12.1人類基因組計劃(HGP)大事記
人類基因組計劃大事記 1985年 美國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杜伯克首先提出了人類基因組計劃(HGP)
1990年10月1日 經美國國會批準美國HGP正式啟動,預計投資30億美元,歷時15年,在2005年完成。先后共有美、英、日、法、德、中六國參加,分別負擔了其中54%、33%、7%、2.8%、2.2%和1%的研究工作。
1998年5月 全球最大的DNA自動測序儀廠家在美國馬里蘭州羅克威爾設立了Celera(塞萊拉)基因組學公司,聲稱在3年內完成人類基因組的序列測定,另外有一些私營機構也涉足這一領域,目的都是為了申請專利,壟斷人類基因信息資源。至此形成公私兩大陣營。
1998 年 10 月 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公立陣營宣布提前于 2001 年完成人類基因組的工作草圖,整個終圖的完成期將從 2005 提前到 2003 年。
1999年9月 我國搭上基因組研究的末班車,加入該計劃并負責3號染色體上3000萬個堿基對的測序工作,成為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唯一的發展中國家。這1%的測序任務,帶給中國的利益是長遠的,我們不僅因此可以分享整個計劃的成果,擁有相關事務的發言權,而且建立了自己的研究隊伍,技術水平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2000年3月14日 美國總統克林頓和英國首相貝理雅發表聯合聲明,呼吁將人類基因組研究成果公開,以便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都能自由地使用這些成果。
2000年4月底 中國科學家按照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的部署,完成了百分之一人類基因組的“工作框架圖”。
2000年6月26日 美國白宮召開會議,宣布人類基因組“工作框架圖”完成。
2001年2 月15日 人類基因組計劃公立陣營在當日出版的《自然》雜志公布人類基因組測序草圖。
2001年2 月16日 塞萊拉公司在當日出版的《科學》雜志上公布人類基因組測序草圖。
2006年5月18日 美國和英國科學家在英國《自然》雜志網絡版上發表了人類最后一個染色體—1號染色體的基因測序。科學家不止一次宣布人類基因組計劃完工,但推出的均不是全本,這一次殺青的“生命之書”更為精確,覆蓋了人類基因組的99.99%。歷時16年的人類基因組計劃書寫完了最后一個章節。
5.12.2人類基因組計劃(HGP)的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 遺傳圖 又稱連鎖圖,它是以具有遺傳多態性(在一個遺傳位點上具有一個以上的等位基因,在群體中的出現頻率皆高于1%)的遺傳標記為“路標”,以遺傳學距離(在減數分裂事件中兩個位點之間進行交換、重組的百分率,1%的重組率稱為1cM(厘摩))為圖距的基因組圖。遺傳圖的建立為基因識別和完成基因定位創造了條件。意義:6000多個遺傳標記已經能夠把人的基因組分成6000多個區域,使得連鎖分析法可以找到某一致病的或表現型的基因與某一標記鄰近(緊密連鎖)的證據,這樣可把這一基因定位于這一已知區域,再對基因進行分離和研究。對于疾病而言,找基因和分析基因是個關鍵。
物理圖 物理圖是指有關構成基因組的全部基因的排列和間距的信息,它是通過對構成基因組的DNA分子進行測定而繪制的。繪制物理圖的目的是把有關基因的遺傳信息及其在每條染色體上的相對位置線性而系統地排列出來。DNA物理圖是指DNA鏈的限制性酶切片段的排列順序,即酶切片段在DNA鏈上的定位。因限制性內切酶在DNA鏈上的切口是以特異序列為基礎的,核苷酸序列不同的DNA,經酶切后就會產生不同長度的DNA片段,由此而構成獨特的酶切圖。因此,DNA物理圖是DNA分子結構的特征之一。DNA是很大的分子,由限制酶產生的用于測序反應的DNA片段只是其中的極小部分,這些片段在DNA鏈中所處的位置關系是應該首先解決的問題,故DNA物理圖譜是順序測定的基礎,也可理解為指導DNA測序的藍圖。廣義地說,DNA測序從物理圖制作開始,它是測序工作的第一步。
序列圖 隨著遺傳圖和物理圖的完成,測序就成為重中之重的工作。DNA序列分析技術是一個包括制備DNA片段及堿基分析、DNA信息翻譯的多階段的過程。通過測序得到基因組的序列圖。
轉錄圖(基因圖) 基因圖是在識別基因組所包含的蛋白質編碼序列的基礎上繪制的結合有關基因序列、位置及表達模式等信息的圖譜。在人類基因組中鑒別出占具2%~5%長度的全部基因的位置、結構與功能,最主要的方法是通過基因的表達產物mRNA反追到染色體的位置。其原理是:所有生物性狀和疾病都是由結構或功能蛋白質決定的,而已知的所有蛋白質都是由mRNA編碼的,這樣可以把mRNA通過反轉錄酶合成cDNA或稱作EST的部分的cDNA片段,也可根據mRNA的信息人工合成cDNA或cDNA片段,然后,再用這種穩定的cDNA或EST作為“探針”進行分子雜交,鑒別出與轉錄有關的基因。基因圖譜的意義是:在于它能有效地反應在正常或受控條件中表達的全基因的時空圖。通過這張圖可以了解某一基因在不同時間不同組織、不同水平的表達;也可以了解一種組織中不同時間、不同基因中不同水平的表達,還可以了解某一特定時間、不同組織中的不同基因不同水平的表達。
5.12.3人類與其他物種的基因組比較(大約)
物種 堿基對數量 基因數量 物種 堿基對數量 基因數量
黴漿菌 580,000 500 釀酒酵母 12,000,000 5,538
肺炎雙球菌 2,200,000 2,300 黑腹果蠅 180,000,000 13,350
流感嗜血桿菌 4,600,000 1,700 家鼠 2,500,000,000 29,000
大腸桿菌 4,600,000 4,400 人類 3,000,000,000 27,000
5.12.4 人類基因組24條染色體上的基因數目和申請的專利數目(截止2006年)
染色體編號 基因數目 專利數目 染色體編號 基因數目 專利數目
1號 3,141 504 13號 477 97
2號 1,776 330 14號 821 155
3號 1,445 307 15號 915 141
4號 1,023 215 16號 1,139 192
5號 1,261 254 17號 1,471 313
6號 1,401 225 18號 408 74
7號 1,410 232 19號 1,715 270
8號 952 208 20號 762 178
9號 1,086 233 21號 357 66
10號 1,042 170 22號 106 657
11號 1,626 312 X 1,090 200
12號 1,347 252 Y 144 14
合計 17,510 3,242 合計 9,405 2,357
累 計 26,915 5,599
【說明】目前人們對于基因資源是否應該登記專利仍有爭議。由于學術研究并非營利性,因此通常不受這些專利所拘束。此外由于美國政府近年來將專利申請條件提高,因此與DNA有關的專利許可,在2001年之后已逐漸減少。
5.12.5 人類基因組研究的意義與展望
5.13遺傳的中心法則
5.14基因工程的基本內容
5.15基因分離定律中親本的可能組合及其比數
親本組合 AA×AA AA×Aa AA×aa Aa×Aa Aa×aa aa×aa
基因型比 AA1 AA Aa1 ∶ 1 Aa1 AA Aa aa1 ∶2∶ 1 Aa aa1 ∶ 1 aa1
表現型比 顯性1 顯性1 顯性1 顯性∶隱性3 ∶ 1 顯性∶隱性1 ∶ 1 隱性1
5.16基因分離定律的特殊形式
特殊形式 親本組合 子代的基因型比 子代的表現型比
(一般形式) Aa×Aa AA ∶Aa∶aa=1∶2∶1 顯性∶隱性=3∶1
顯性相對性 Aa×Aa AA ∶Aa∶aa=1∶2∶1 顯性∶相對顯性∶隱性=1∶2∶1
并顯性(MN血型) LM LN×LM LN LM LM∶LM LN∶LN LN=1∶2∶1 顯性①∶并顯性∶顯性②=1∶2∶1
復等位基因遺傳 物種中存在三個以上等位基因,而每一個體只含兩個等位基因或兩個相同的基因,基因之間存在顯隱關系或其它關系。如ABO血型的遺傳:IA、IB對i為顯性,IA對IB并顯性。
顯性純合致死 Aa×Aa Aa∶aa=2∶1 顯性∶隱性=2∶1
隱性純合致死 Aa×Aa AA∶Aa=1∶2 顯性
單性隱性配子致 Aa×Aa AA∶Aa=1∶1 顯性
單性顯性配子致死 Aa×Aa Aa∶a a =1∶1 顯性∶隱性=1∶1
伴性遺傳 基因在性染色體上,子代表現型與性別有關,形式多樣,在后面有專題討論。
X上的致死效應 見專題5.23 (P53)
5.17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一般特點
5.18遺傳定律中各種參數的變化規律
遺傳定律 親本中包含的相對性狀對數 F1 F2 遺傳定律的實質
包含等位基因的對數 產生的配子數 配子的組合數 表現型數 基因型數 性 狀分離比
分離定律 1 1 2 4 2 3 (3∶1) F1在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時,等位基因隨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
自由組合定 律 2 2 4 16 4 9 (3∶1)2 F1在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時,等位基因隨同源染色體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進行自由組合。
3 3 8 64 8 27 (3∶1)3
4 4 16 256 16 81 (3∶1)4
…… …… …… …… …… …… ……
n n 2n 4n 2n 3n (3∶1)n
5.19自由組合遺傳題的快速解法
5.20自由組合定律中基因的相互作用
作用類型 特 點 舉 例
加強作用 互補作用 只有一種顯性基因或無顯性基因時表現為某一親本的性狀,兩種顯性基因同時存在時(純合或雜合)共同決定新性狀。F2表現為9∶7
累加作用 兩種顯性基因同時存在時產生一種新性狀,單獨存在時表現相同性狀,沒有顯性基因時表現為隱性性狀。F2表現為9∶6∶1
重疊作用 不同對基因對表現型產生相同影響,有兩種顯性基因時與只有一種顯性基因時表現型相同。沒有顯性基因時表現為隱性性狀。F2表現為15∶1
抑制作用 顯性上位 一種顯性基因抑制了另一種顯性基因的表現。F2表現為12∶3∶1右例中I基因抑制B基因的表現。I決定白色,B決定黑色,但有I時黑色被抑制
隱性上位 一對基因中的隱性基因對另一對基因起抑制作用。F2表現為9∶3∶4右例中c純合時,抑制了R和r的表現。
抑制效應 顯性基因抑制了另一對基因的顯性效應,但該基因本身并不決定性狀。F2表現為13∶3右例中C決定黑色,c決定白色。I為抑制基因,抑制了C基因的表現。
作用類型 F2表現型比 作用類型 F2表現型比 作用類型 F2表現型比
互補作用 9∶7 重疊作用 15∶1 隱性上位 9∶3∶4
累加作用 9∶6∶1 顯性上位 12∶3∶1 抑制效應 13∶3
5.21 雜交育種
5.21.1培育顯性基因(A)控制的優良品種
5.21.2培育隱性基因(a)控制的優良品種
5.22 人類的X染色體與Y染色體
5.23 人類性別畸型及其原因
正常 異 常
X ①同源染色體不分離②姐妹染色單體不分離
XX O
正 常 X XX(正常) XXX(超雌) XO(卵巢退化)
Y XY(正常) XXY(睪丸退化) YO(不能存活)
異常 同源染色體不分離 XY XXY(睪丸退化) XXXY(同上) XY(正常)
姐妹染色單體不分離 XX XXX(超雌) XXXX(超雌) XX(正常)
YY XYY(多數不育) XXYY(未見) YY(不能存活)
①同源染色體不分離②姐妹染色單體不分離 O XO(卵巢退化) XX(正常) OO(不能存活)
5.24性別分化與環境的關系
原理因素 性激素(內部環境)的影響 溫度(外部環境)的影響
示例 ①雞的性反轉(必修本P94)②非洲蛙(Xenopus)性反轉實驗。 某些XY型性別決定的蛙類:
5.25伴性遺傳的特點
說明:這里討論致病基因的遺傳。隱性遺傳表示隱性基因致病,顯性遺傳表示顯性基因致病。
特 點 示 例
伴X遺傳 隱性遺傳 ①交叉遺傳:父傳女,母傳子。②男(雄)性患者多于女(雌)性患者。③男(雄)性患者的致病基因均由母親傳遞。④男(雄)性患者的女兒均為攜帶者。⑤近親婚配發病率高。
顯性遺傳 ①患者雙親中至少一個是患者。②女(雌))性患者多于男(雄)性患者。③女(雌)性患者的子女患病機會均等。④男(雄)性患者的女兒全部患病。⑤未患病者的后代不會患病(真實遺傳)。
伴Y遺傳 ①不同源時基因無顯隱性關系。②基因只能由父親傳給兒子并表現出來。③具家族同源性,用于刑事偵探和親子鑒定。 果蠅硬毛遺傳(與X染色體同源):
5.26伴性遺傳中的致死效應
X染色體上隱性基因花粉(雄配子)致死 X染色體上隱性基因雄性個體致死
剪秋羅植物葉型遺傳:
5.27通過性狀識別性別的雜交設計
5.28人類常染色體遺傳病與伴X遺傳病的比較
常染色體遺傳病 X染色體遺傳病
顯性遺傳(顯性基因致病) 遵循的定律 分離定律
致病基因位置 常染色體 X染色體
發病概率 男女均等 女性多于男性
判斷方法 無特殊的判斷方法,根據相關特點判斷
隱性遺傳(隱性基因致病) 遵循的定律 分離定律
致病基因位置 常染色體 X染色體
發病概率 男女均等 男性多于女性
判斷方法 ①父母正常有女兒患病時,一定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②根據相關特點判斷
5.29細胞質遺傳的一般形式
5.30核質互作雄性不育遺傳情況表
細胞核基因 ( r不育)細胞質基因 表現型
RR Rr rr
正常基因 N不育基因 S (N)RR 可育S(RR) (可育) N(Rr) (可育)S(Rr) (可育) N(rr) (可育)S(rr) (不育)
5.31植物的三系配套雜交(選學)
5.32判斷核、質遺傳的方法
5.33人類線粒體基因組
5.34細胞核遺傳與細胞質遺傳的比較
細胞核遺傳 細胞質遺傳
遺傳本質 基因位于細胞核的染色體上 基因位于細胞質的線粒體和葉綠體
基因存在形成 成對存在 單個存在
基因的傳遞方式 父母雙方傳遞 僅由母方傳遞
遺傳特點 孟德爾遺傳 母系遺傳
子代表現型 由顯隱性關系決定 完全由母方決定(大多表現母方性狀)
顯隱性關系 有 沒有
子代分離比 有一定的分離比 無一定的分離比(可能出現分離)
正反交結果 相同(伴性遺傳時可有例外) 不同
配子中基因的分配方式 減半均分 隨機分配
基因突變 頻率低,不一定表現出來 頻率高,突變的一定要表現出來
遺傳信息傳遞方式 中心法則
遺傳自主性 全自主 半自主(受核基因控制)
轉錄翻譯系統 各自獨立
轉錄場所 細胞核 線粒體和葉綠體
翻譯場所 細胞質中的核糖體 線粒體和葉綠體中的核糖體
對性狀的控制 控制全部性狀 僅控制線粒體和葉綠體的少量性狀
5.35細胞質遺傳與伴性遺傳的比較
細胞質遺傳 伴性遺傳
伴X遺傳 伴Y遺傳
遺傳方式 母系遺傳 孟德爾遺傳(分離定律) 只在雄性個體中傳遞
基因位置 線粒體上 葉綠體上 X染色體上 Y染色體上
正反交結果 不一致。示例:紫茉莉枝條葉色遺傳 不一致。示例:果蠅眼色遺傳 ①與X不同源時,無正反交。②與X同源時,正反交結果不一致。
遺傳特點 母親傳給子女 父親傳給女兒,母親傳給子女 父親傳給兒子
應用 確定母子、母女關系 遺傳咨詢、遺傳病預防 確定父子關系
5.36生物變異的類型
可遺傳的變異 不遺傳的變異
基因變異 染色體變異
基因突變 基因重組 結構變異 數目變異
變異的本質 基因結構改變 基因重新組合 染色體結構異常 染色體數目異常 環境改變(遺傳物質不改變)
遺傳情況 按一定方式遺傳和表現 不遺傳
鑒別方法 觀察、雜交、測交 觀察、染色體檢查 改變環境條件
意義 產生新基因,為基因重組和進化提供素材 產生新基因型產生新品種 關系人類遺傳健康 關系人類遺傳健康。植物多倍體能改良植物性狀。 改變環境條件,也能影響性狀
應用價值 誘變育種 遺傳病篩查雜交育種 遺傳病篩查遺傳健康 遺傳病篩查單倍體育種多倍體育種 改變環境條件,獲得優質高產。
聯系
5.37基因突變
基因突變 本質 堿基對替換 點突變。一對堿基被另一對堿基取代
堿基對增添 移碼突變。插入點處編碼堿基后移;缺失點處編碼堿基前移
堿基對缺失
發生時期 細胞分裂(有絲分裂、減數分裂)的DNA復制時
類型 體細胞突變 發生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發生的越晚對個體影響越晚(小)。
配子突變 發生在配子形成時,影響個體的一生。
突變因素 生理因素 輻射 激光 溫度
化學因素 秋水仙素 亞硝酸 堿基類似物
生物因素 病毒 某些細菌
特點 普遍性 小致病毒大到人類均發生基因突變。分自然突變和人工誘變。
隨機性 隨機發生,在個體發育的整個階段都可發生。
低頻性 高等生物的突變頻率在10-5—10-8之間
有害性 大多有害,少量有利,有的突變是中性的。生物的長期進化中已形成了對環境的適應,再突變一般有害。
不定向性(多向性) 產生等位基因或復等位基因產生非等位基因顯性突變:A—→a隱性突變:a—→A回復突變:A a
突變后果 點突變 同義突變:突變前后密碼子同義。蛋白質結構不變。
錯義突變:編碼的氨基酸改變,一種氨基酸被另一種氮基酸取代
無義突變:突變后的密碼子為終止碼。使合成提前終止。
移碼突變 引起一系列氨基酸的改變。導致肽鏈延長或縮短或無法終止。
表現形式 形態突變型 外形改變:人類白化、果蠅白眼、葡萄無籽……
致死突變型 引起個體死亡或配子死亡:植物的白化等
條件致死型 在一定條件下致死:T4噬菌體溫敏型在25℃時存活,42℃時死亡
生化突變型 無形態效應,但生化功能改變:微生物的營養缺陷型
應用 自然突變的應用 利用白化動物培育白化新品種;利用芽突變培育無籽品種等。
誘變育種 概念:利用理化因素處理植物或微生物,產生突變,選育新品種特點:供試材料多,有用突變少,有盲目性,適于植物和微生物
5.38基因重組
5.39基因突變與基因重組的比較
基 因 突 變 基 因 重 組
發生后的結果 形成新基因(等位基因或復等位基因) 形成新的基因型
發生的時期 減數分裂或有絲分裂時的DNA復制時 減數分裂的第一次分裂時
本質原因 堿基對的改變(替換、增添、缺失) 非姐妹染色單體的交叉互換同源染色體的分離
特 點 低頻性、偶然性、多向性、無規律 高發性、必然性、多樣性、有規律
關 系 基因突變為基因重組提供材料 基因重組使突變的基因以多種形式傳遞
5.40染色體結構變異
缺失 重復 倒位 易位
圖示
效應 人類的貓叫綜合征(5號染色體部分缺失) 果蠅的棒眼(小眼數目減少。X染色體某一區段重復) 一般無效應,但是大段倒位導致不育 一般無效應,但雜合子易位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不育
5.41染色體數目變異
類別 名稱 染色組 構成 事例
個別染色體數目增減(非整倍體) 單體 2N-1 AA—1(abcd)(abc) 唐氏綜合征(XO)
雙單體 2N—1—1 AA—1,AA—1(abc-)(ab-d)
缺體 2N—2(1) AA—1,AA—1(abc-)(abc-)
三體 2N+1 AA+1(abcd)(abcd)(d) 21三體綜合征
四體 2N+2(1) AA+1, AA+1(abcd)(abcd)(dd)
雙三體 2N+1+1 AA+1, AA+1(abcd)(abcd)(cd)
染色體數目成倍增減(整倍體) 單倍體 1或多個 1個(abcd)或多個(abcd) 蜜蜂的雄蜂
二倍體 2N AA(abcd)(abcd) 人 果蠅 豌豆
多倍體 同源三倍體 3N AAA(abcd)(abcd)(abcd) 香樵 三倍體西瓜
同源四倍體 4N AAAA 4個(abcd) 蔓陀羅
異源四倍體 4N AABB 2個(abcd)2個(opqr) 棉花 煙草 油菜
異源六倍體 6N 2個(abcd)AABBCC 2個(opqr)2個(wxyz) 普通小麥
異源八倍體 8N 4個(abcd)4個(wxyz) 異源八倍體小黑麥
說明:大寫字母表示染色體組,小寫字母表示染色體。這里假定每個染色體組含有4個染色體。
5.42四倍體(AAaa)的自交分析
5.43三體(AAa)的自交分析
5.44染色體變異的幾個概念的比較
概念 特點 形成過程 事例
染色體組 一個正常配子所含的染色體數叫一個染色體組,用N表示。 不含同源染色體,含有一整套完整的基因 減數分裂 果蠅N=4
單倍體 體細胞中含有本物種配子染色體數的個體 ①可能含一個或幾個染色體組②二倍體和奇數多倍體的單倍體高度不育③偶數多倍體的單倍體可育 單性生殖(可自然形成和通過花藥離休培養形成) 雄蜂N=16單倍體水稻N=12(或2N=24)
同源多倍體 具有三個以上相同染色體組的個體 ①莖稈粗壯,葉、果實和種子變大②糖類、蛋白質含量多③生長變慢,成熟推遲,育性降低 ①由染色體加倍形成②由已加倍的多倍體與原來的二倍體雜交形成 ①四倍體西瓜4N=44②三倍體西瓜3N=33
異源多倍體 兩個或兩個以上物種雜交后經染色體加倍后形成的個體 遠緣雜交具有兩個物種的特性 先種間雜交后染色體加倍(自然或人工) 普通小麥6N=42小黑麥(8N=56)
5.45普通小麥(異源六倍體)的自然形成途徑
5.46單倍體育種
5.47多倍體育種
5.48利用遺傳學原理的育種總結
育種類型 原理 方法 優點 缺點
基因育種 雜交育種 基因的分離 連續自交與選擇 實現優良組合豐富優良品種 育種年限長不易發現優良性狀
基因的重組
基因工程育種 轉基因 定向、打破隔離 可能有生態危機
改造原來基因 定向改造 結果難料
誘變育種 基因突變 誘變與選擇 提高突變率 供試材料多
染色體育 種 單倍體育種 染色體數目變異 花藥離體培養秋水仙素處理 性狀純合快縮短育種年限 需先雜交技術復雜
多倍體育種 秋水仙素處理 器官大,營養多 發育遲緩結實率低
細胞工程育種 細胞融合細胞全能性 細胞融合植物組織培養 打破種間隔離創造新物種 結果難料
5.49人類的遺傳病
分類 病列 特點
基因遺傳病 單基因遺傳病 顯性遺傳病 并指 軟骨發育不全 抗VD佝僂病(X) 連續遺傳
隱性遺傳病 白化 血友病(X) 先天性聾啞 苯丙酮尿癥 進行性肌營養不良(X) 隔代遺傳近親結婚發病率高
多基因遺傳病 唇裂 無腦兒 原發性高血壓 青少年型糖尿病 家庭性肥胖 家庭聚集現象易受環境影響
染色體遺傳病 結構異常 缺失 貓叫綜合征(5號染色體部分缺失) 后果嚴重(死胎 流產)
數目異常 常染色體病 個別減少 單體 缺體
個別增多 21三體 13三體
性染色體病 個別減少 特納氏綜合征(XO) 性別異常不孕不育
個別增多 XXY XXX XXXY
細胞質遺傳病 線粒體肌病 母系遺傳
5.50人類遺傳病的預防(優生)
措施 原理 方法
禁止近親結婚 減少隱性基因純合的概率 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旁系血親禁婚(法律約束)
進行遺傳咨詢 利用遺傳學原理進行生育指導 ①了解家庭病史 ②分析傳遞方式 ③推算發病風險 ④提出防治對策
提倡適齡生育 減少突變的發生 避免低齡(<20歲)生育和高齡(>40歲)生育
實施產前診斷 查找胎兒的遺傳缺陷 基因檢測、染色體檢查和其他孕期檢查
5.51自然選擇學說與現代進化理論的比較
自然選擇學說 現代進化理論
主要內容 ①過度繁殖:為自然選擇提供更多材料,引起和加劇生存斗爭。②生存斗爭:繁殖過剩導致生存危機。是自然選擇的過程,是生物進化的動力。③遺傳變異:變異普遍而不定向,好的變異可通過遺傳積累和放大。④適者生存: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決定了進化的方向。 ①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單位:種群是生物存在的基本單位,是“不死”的,基因庫在種群中傳遞和保存。②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③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進化的原材料④自然選擇決定進化的方向⑤隔離導致物種形成
核心觀點 ①自然選擇過程是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過程②變異是不定向的,自然選擇是定向的③自然選擇過程是一個長期、緩慢和連續的過程 ①生物進化是種群的進化。種群是進化的單位②進化的實質是改變種群基因頻率③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與隔離是生物進化的三個基本環節
意義 ①能科學地解釋生物進化的原因②能科學地解釋生物的多樣性和適應性③為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奠定了理論基礎 ①科學地解釋了自然選擇的作用對象是種群不是個體②從分子水平上去揭示生物進化的本質
5.52達爾文進化理論的三個原則與群體遺傳學
5.53種群、基因庫、基因頻率、基因型頻率
5.54常染色體上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的計算與關系
設 有N個個體的群體中有A和a一對等位基因在常染色體上遺傳,其可能的基因型有三種:AA、Aa、aa,如果群體有 n1AA+n2Aa+n3aa個個體,則n1+n2+n3=N。于是
而D+H+R=1,由于AA個體有兩個A基因,Aa個體只有1個A基因;aa個體有兩個a基因,Aa個體只有1個a基因。因而
而p+q=1。公式④、⑤表示基因頻率與基因型頻率間的關系。
例 中國漢族人中PTC(笨硫脲)償味能力分布如下表(T對t不完全顯性)
表現型 基因型 人數 基因型頻率 基因
T t
完全償味者償味雜合體(弱)味盲 TTTttt (n1)490(n2)420(n3)90 (D)0.49(H)0.42(R)0.09 980420 420180
合計 1000 1 1400 600
則 T基因的頻率為

t基因的頻率為

5.55遺傳平衡定律
如果一個群體滿足以下條件:
那么這個群體中的各等位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在一代一代的遺傳中保持平衡(不變)。這就是遺傳平衡定律。
例 如果某群體中最初的基因型頻率是YY(D)=0.10,Yy(H)=0.20,yy(R)=0.70。
則這個群體的配子頻率(配子頻率)是
于是,下一代的基因型頻率是
即子代的基因型頻率是 YY=p2=0.04 Yy= 2pq=2×0.16=0.32 yy= q2=0.64
由此可知,該代的基因頻率是
與上代的基因頻率達到平衡。可以計算,下代的基因型頻率與上代相等,即
YY=p2=0.04 Yy= 2pq=2×0.16=0.32 yy= q2=0.64
至此,基因型頻率也達到平衡。
綜上所述,對于一個大的群體中的等位基因A和a,當A基因頻率為p,a基因頻率為q時,

這個群體的基因型頻率是
于是有
5.56性染色體上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的計算
如果一對等位基因A、a位于X染色體上,在隨機交配的條件下,達到平衡時,有
由此可知,
例 在人群中調查發現男性色盲患者是7%,求(1)色盲基因(Xa)和它的等位基因(XA)的頻率。
(2)女性的基因型頻率。(3)下一代的基因頻率。
解:(1)求基因頻率:
Xa基因的頻率:
q=男性個體的基因型頻率=男性個體的表現型頻率=女性個體的Xa基因頻率=7%=0.07。
XA基因的頻率:
p=1-q=1-0.07=0.93
(2)求女性的基因型頻率:
XAXA=p2=0.93×0.93=0.8649
XAXa=2pq=2×0.93×0.07=0.1302
Xa Xa=q2=0.07×0.07=0.0049
(3)求下一代的基因頻率
下一代的基因頻率=上一代的女性中基因的頻率,即
5.57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進化的原材料
5.58選擇的類型
5.59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5.60改變生物種群基因頻率的因素
5.61突變與選擇的關系
5.62隔離的類型
5.62物種形成的方式
5.63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核心
第六單元 生物與環境
6.1生態因子的組成
6.2非生物因子的作用
6.2生物種間關系比較
6.2生態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6.3種群的一般特征
種群特征 主要內容
種群密度 概念:單位空間內的某種群的個體數調查方法:①標志重捕法 種群密度=②隨機取樣法 取樣→計數→計算 種群密度=各樣方中數量的均值
出生率與死亡率 出生率= 出生率= 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A類生物:農作物 人類 大型哺乳類存活曲線 B類生物:水螅 一些鳥類 C類生物:青蛙 魚類 草本植物
年齡組成 增長型 穩定型 衰退型
性別比例 雌雄比等于1 大于1 小于1
遷移 遷入 遷出
6.4種群數量變化規律
6.5群落的概念及結構
6.6生態系統的概念及分類
6.7生態系統的成分
成分 構成 作用(主要生理過程) 營養方式
非生物成 分 非生物的物質和 能 量 光、熱、水、土、氣 為生物提供物質和能量
生物成分 生產者 綠色植物、光合細菌、化能合成細菌 將無機物轉變成有機物(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自養型
消費者 動物、寄生微生物、根瘤菌 消費有機物(呼吸作用) 異養型
分解者 腐生微生物、蛔蟲 分解動植物遺體(呼吸作用)
6.7典型生態系統的特點比較
生態系統類型 主要的環境因素 主要生產者 主要消費者 特點及作用
森林生態系統 水 溫度 土壤 主要是喬木 樹棲哺乳類、鳥類等 結構復雜具有多種生態功能
草原生態系統 限制因素:水 主要是草本植物 奔跑類 種群和群落變化劇烈畜牧基地 調節氣候 防止風沙
海洋生態系統 水、鹽等 微小的浮游植物 微小的浮游動物到大型哺乳動物極其多樣 結構復雜資源豐富調節全球氣候
濕地生態系統 水 水生、陸生植物 鳥類、昆蟲、水生動物 生態類型多樣動植物資源豐富防洪抗旱
農田生態系統 人 農作物 農業害蟲 人的作用很關鍵群落結構單一
城市生態系統 人 草地、綠化帶 人 能量生產不足對其他生態系統產生強烈干擾
6.8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
6.8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6.9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6.10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關系
6.11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6.12生物圈及其穩態
6.12全球環境問題
6.12酸雨的成因與危害
6.13生物多樣性
北京四中Susan 崛起教育慕白
二〇一二年二月初
化學元素
必需元素
大量元素
有害元素
微量元素
基本元素:C、H、O、N
主要元素:C、H、O、N、P、S
最基本元素:C
非必需元素
無害元素
C、H、
O、N、
P、S、
K、Ca、
Mg
Fe、Mn、B、Zn、Cu、Mo等
Al、Si等
Pb、Hg等
不同種生物體中化學元素的組成特點
元素種類大體相同
C、H、O、N四種元素含量最多
元素含量差異很大
統一性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無機自然界中都能找到
差異性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生物體和無機自然界中含量差異很大
C、H、O、N、S
氨基酸
肽鏈
基本成分
C、H、O、N、P、Fe、Cu……
離子和(或)分子
其它成分
蛋白質
R
NH2
COOH
H
C
選擇透過性膜的特點
三個通過

自由通過
可以通過
不能通過
被選擇的離子和小分子
其它離子、小分子和大分子
物質交換
大分子、顆粒
內吞
外排
離子、小分子
自由擴散
主動運輸
親脂小分子
高濃度——→低濃度
不消耗細胞能量(ATP)
離子、不親脂小分子
低濃度——→高濃度
需載體蛋白運載
消耗細胞能量(ATP)
膜的流動性
膜的流動性、膜融合特性
原理
G1
S
G2
M
周期性細胞
G0期(暫不增殖)
終端分化細胞
衰老
死亡
形態結構特化
新陳代謝改變
生理功能專一
分裂能力喪失
已分化細胞
形態結構不同
生理功能不同
代謝活動不同
基因表達不同
不同種類細胞
體細胞
生殖細胞(如卵細胞、花粉)
分化程度越低全能性越高,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越低
分化程度高,全能性也高
分化程度最低(尚未分化),全能性最高
受精卵
細胞
絕大多數細胞
少數細胞
未分化
分化
衰老
死亡
干細胞
癌細胞
分裂
分裂
干細胞特點:(無限增殖)
既分裂也分化
癌細胞特點:(無限增殖)
只分裂不分化
異常分化
癌變
(永生)
癌細胞的特點
無限分裂增殖
形態結構變化
細胞物質改變
正常功能喪失
新陳代謝異常
引發免疫反應
扁平梭形
球形
成纖維細胞癌變
如癌細胞膜糖蛋白減少,細胞黏著性降低,易轉移擴散。
癌細胞膜表面含腫瘤抗原,肝癌細胞含甲胎蛋白等
如線粒體功能障礙,無氧供能
可移植在異種生物體內生長,形成癌瘤
可以種間移植
主要是細胞免疫
永生細胞



水分減少,細胞萎縮,體積變小,代謝減慢
水少
酶低
色累
酶的活性降低
色素積累,阻礙細胞內物質交流和信息傳遞
核大
細胞核體積增大,染色體固縮,染色加深
透變
細胞膜通透性改變,物質運輸功能降低




病理性死亡(細胞壞死)
程序性死亡(細胞凋亡)
環境因素突變
病原體入侵
正常生命需要
動物變態
花兒凋謝
極體消失
大部分淋巴細胞死亡
蝌蚪尾部消失
花瓣凋萎

生物膜系統
生物膜
功能上的聯系
組成細胞的膜的總稱
化學組成相似
基本結構相同
結構上的聯系
直接聯系
間接聯系
核外膜——內質網膜——胞膜
內質網膜——線粒體外膜(或相依)
內質網膜—膜泡—高爾基體膜—膜泡—胞膜
分泌作用
胞飲作用
內質網-高爾基體-細胞膜
細胞膜-溶酶體
相互配合
協調工作
細胞膜、核膜及具膜細胞器構成的結構體系
結構上緊密聯系
功能上相互依存
生理作用
研究意義
為細胞提供穩定的內環境
進行物質運輸、能量交換、信息傳遞
為化學反應提供場所
將細胞分隔成功能小區
細胞膜
工業上
淡化海水,處理污水
研究抗寒、抗旱、耐鹽機理
人造膜材料代替病變器官
農業上
醫藥上
概念
概念
你知道嗎
細胞分裂產生新細胞
細胞分化產生新細胞類型
基因突變產生新基因
基因重組產生新基因型
生殖隔離產生新物種










植物酶TPP⑤5q組織培養
離體的
植物器官
組織或細胞
愈傷
組織





脫分化
再分化
植物體細胞雜交
植 物
細胞A
植 物
細胞B
去壁
融合
雜種細胞
組織培養






動物組織
單個細胞
原代培養
傳代培養
動物細胞培養
胚胎移植
動物細胞融合
動物細胞A
動物細胞B
雜種細胞
細胞培養
融合
篩選
核移植
單克隆抗體
免疫小鼠
小鼠骨髓瘤細胞
小鼠B細胞
提取抗體
融合細胞
雜交瘤細胞
提取
融合
篩選
體內
培養
體外
培養
你知道嗎
動物細胞培養代數與取材有關
細胞來源 可傳代數
人胎兒細胞成人細胞 50代20代
小鼠烏龜 14—28代90—125代
你知道嗎
細胞——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葡萄糖——組成多糖的基本單位
氨基酸——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
核苷酸——組成核酸的基本單位
基因——控制生物性狀的基本單位
種群——生物生存和進化的基本單位
蛋白質類酶
RNA類酶
單純酶
復合酶
僅含蛋白質
蛋白質
輔助因子
離子
有機物
輔酶
NADP(輔酶Ⅱ)
B族維生素
生物素(羧化酶的輔酶)
RNA
端粒酶含RNA
唾液淀粉酶含Cl
細胞色素氧化酶含Cu2+
分解葡萄糖的酶含Mg2+
如胃蛋白質酶

存在于低等生物中,將RNA自我催化。對生命起源的研究有重要意義。
(蛋白質本質)
(核酸本質)
A
B
C
D
酶1
酶2
酶3
終產物
……
酶4
酶n


神經傳導和生物電
肌肉收縮
吸收和分泌
合成代謝
生物發光
光合作用的暗反應
細胞分裂
礦質元素吸收
新物質合成
植株的生長
植物
動物
ATP ——→ADP+Pi+ 能量

色素
分布
分離
(橙黃色)胡蘿卜素
(黃色)葉黃素
(藍綠色)葉綠素a
(黃綠色)葉綠素b


作用
吸收傳遞光能
胡蘿卜素
葉黃素
大部分葉綠素a
葉綠素b
吸收轉化光能
特殊狀態的葉綠素a
組成
類胡蘿卜素
葉綠素
葉綠素a
葉綠素b
胡蘿卜素
葉黃素
葉綠體基粒的
類囊體薄膜上
草酰乙酸(C4)
蘋果酸C4
丙酮酸C3
磷酸烯醇式
丙酮酸(C3)
ATP
PEP羧化酶
AMP
NADP+
NADPH
CO2
蘋果酸C4
丙酮酸C3
NADP+
NADPH
CO2
暗反應
(CH2O)
葉肉細胞
維管束鞘細胞
C5
關系
提高光能利用率
延長光合作用時間
增加光合作用面積
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控制光照強弱
二氧化碳供應
必需礦質元素供應
光合作用效率
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所含的能量
光合作用吸收的光能

參與光合作用的能
量中被轉移的能量
光能利用率
照在該地面的總的光能
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所含的能量

照在地面上的總能
量中被轉移的能量
概念
熱能損失
光能損失→熒光、磷光
光能→電能→化學能(貯存)
去向
影響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
提高光能利用率
增加二氧化碳供應
通風透光,增施農家肥;人工增CO2(溫室)
必需礦質元素供應
N:
P:
K:糖類的合成和運輸
Mg:葉綠素的成分
ATP、NADP+的成分
控制光照強弱
因地制宜:陽生植物種陽地
陰生植物種陰地
光質影響:藍紫光照,蛋白質和脂類多
紅光照,糖類增多
延長光合作用時間
提高復種指數:改一年一季為一年多季
增加光合作用面積
合理密植
套種(不同時播種)、間作(同時播種)

CO2
礦物質

溫度
半葉法(遮蓋法)
割主葉脈法
同位素標記法
驗證(探索)光合作用需
CO2并放O2、光強的影響
光合作用產生淀粉
驗證(探索)光合
作用中物質的轉變
打孔法(抽氣法)
密封法
光質對光合作用的影響
分光法
可同時使用
滲透吸水
滲透系統
隔著半透膜的兩種溶液構成的體系
吸脹吸水
液泡尚未形成或消失
通過親水物質的親水性吸水
植物細胞構
成滲透系統
原生質層
由細胞膜、液泡膜、兩膜之間的細胞質構成
看作一層半透膜(本質是選擇透過性)
兩個系統
①植物細胞與土壤溶液之間構成
②每兩個植物細胞之間構成
水分的吸收
吸水原理
主要由成熟細胞的中央液泡構成滲透系統
通過滲透作用吸水
發生條件
①具有半透膜
②膜兩側溶液具有濃度差
溶液與純水達平衡時,溶液一方所承受的外壓差。
滲透壓
擴散作用
滲透作用
物質由相對多(密度高)的地方向相對少(密度低)的地方運動的過程,叫擴散
溶劑分子的擴散叫滲透,具備一定條件才能發生
聯系
區別
物質由高到低的移動方式,利用物質本身的屬性,不需要能量
特指溶劑分子(如水、酒精等)的擴散,需特定的條件
導管運輸
水分的運輸
方向
向上:根—→莖—→葉
動力
蒸騰作用
產生蒸騰拉力
根壓
導致吐水現象
利用
1-5%參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命活動
水分
散失
絕大部分水分通過蒸騰作用散失
生理意義
蒸騰作用
①根持續吸水的動力
②物質運輸的載體
③降低葉片溫度
植物體
水分(10-95%)
干物質(5-90%)
有機物
90%
無機鹽
10%
揮發部分
灰分元素
小部分N
大部分S
全部P
全部金屬元素
C、H、O、N、S形成氣體:
CO2、CO、N2、NH3、H2O和氮氧化物等。
少量硫形成H2S、SO2等。
燃燒
N、P、S、K、
Ca、Mg(6種)
大量元素
微量元素
必需礦質元素
Fe、Mn、B、Zn、
Cu、Mo、Cl、Ni
礦質元素
Al、Si、Na、I等
非必需礦質元素
概念
除C、H、O外
由根系吸收的元素
(N放在礦質元素中討論)
非必需元素
必需元素
微量元素
大量元素
植物體
C、H、O
非礦質元素
能被再利用的元素
N、P、K、Mg
老葉先受損
不被再利用的元素
Ca、S、B、
缺乏癥
幼葉先受損
吸收
方式
選擇性吸收
載體的種類與數量
主動運輸
生物固氮
將大氣氮(N2)還原成NH3的過程
概念
意義
②對自然界氮循環有重要作用
①為綠色植物提供氮素營養
固氮微生物的種類
種類 固氮原因及條件 代謝類型 常見類型 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
同化 異化
共生固氮類 與豆科植物共生時 異養 需氧 根瘤菌(6種)(大豆、菜豆、豌豆、苜蓿、羽扇豆、三葉草) 消費者(取食于活的生物體)
自生固氮類 獨立生活 自養 固氮藍藻(念珠藻) 生產者
異養 圓褐固氮菌黃色分支桿菌 分解者(腐生生活)
注意:不同的根瘤菌具有共生專一性。如蠶豆根瘤菌與蠶豆、
豌豆、豇豆共生;大豆根瘤菌只能與大豆共生。
固氮過程
N2+e+H++ATP————→NH3+ADP+Pi
固氮酶
(選學)
固氮基因(固氮酶)
大氣氮庫(N2)
大氣固氮
工業固氮
NO3-
氮素化肥
氮鹽
尿素
硝化細菌
分解者
生物固氮
NH3-
NO2-、NO3-
反硝化細菌
N2
遺體
生產者
消費者
脲酶
尿素
脲酶
固氮微生物
N2————→NH3
固氮酶
硝化細菌
NH3——→NO2-、NO3-

反硝化細菌
NO2-、NO3- ——→N2

(N2循環)
淀粉
葡萄糖
脂肪、某些氨基酸
CO2+H2O+能量
肝糖元
肌糖元
氧化
合成
分解
轉變
合成
皮下結締組織、腸系膜
脂肪
儲存
甘油、脂肪酸
CO2+H2O+能量
氧化
糖元
轉變
分解
蛋白質
合成
轉變
各種組織蛋白、酶及激素等
新的氨基酸
含氮部分
NH3 尿素
轉變
不含氮部分
CO2+H2O+能量
糖類、脂肪
分解
轉氨基
脫氨基
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
在人和動物體細胞內能夠合成的氨基酸
非必需氨基酸
不能在人和動物體細胞內合成,只能從
食物中獲得的氨基酸稱為必需氨基酸
種類(8種)
種類
苯丙賴色亮,纈亮蘇甲硫
(本秉賴色亮,謝亮輸賈劉)
12種
概念
概念
苯丙氨酸
賴氨酸
色氨酸
亮氨酸
纈氨酸
異亮氨酸
蘇氨酸
甲硫氨酸
不同種動物有不同的必需氨基酸
助記詞
2C3H6O3
2C2H5OH
2CO2
4[H]
能量
2CH3COCOOH

C6H12O6


(葡萄糖)
(酒精)
(乳酸)
(丙酮酸)
ATP(少)

總反應式
C6H12O6

能量
2C3H6O3

C6H12O6
2C2H5OH
2CO2


能量

總反應式
細胞質基質
線粒體
6CO2
20[H]
C6H12O6
4[H]
能量
6H2O
ATP(少)

C6H12O6
2CH3COCOOH
12H2O
ATP(多)
6O2
能量

呼吸鏈
ATP(少)

能量
2CH3COCOOH



(葡萄糖)
(丙酮酸)
細胞質基質
線粒體
細胞膜

綠色植物
光合細菌
基本類型
新陳代謝類型
兼性厭氧型
異化類型
需氧型
厭氧型
同化類型
自養型
異養型
光能自養型
化能自養型
兼性營養型
酵母菌
有光時:自養生活(進行光合作用,但供氫體不是水,而是有機物)
無光時:異養生活
紅螺細菌
有氧時:有氧呼吸
無氧時:無氧呼吸
硝化細菌
化能合成作用
光合作用
絕大多數動物,腐生的真菌,大多數細菌
多數動植物
一些細菌(如光合細菌,供氫體不是水,不放O2)
蛔蟲等
特殊類型
你知道嗎
科學發現:
人們對消化過程的研究發現了酶
人們對向光性的研究發現了生長素
人們對溶菌現象的研究發現了青霉素
原核細胞微生物(單細胞)
細菌
形態
桿形、球形、螺旋形(弧形)
結構
特殊結構
質粒、莢膜、鞭毛、芽孢、
基本結構
細胞壁
細胞膜
細胞質(僅有核糖體)
核區(環狀DNA)
繁殖
二分裂(有DNA的復制和平分)
菌落
概念
特征
細菌在固體培養基上繁殖
形成的細菌子細胞群體
大小、形狀、顏色、
光澤度、透明度、硬度等
結構
基內絲菌
氣生絲菌
吸收養料—營養
產生孢子—繁殖
分枝狀菌絲
放線菌
對人類的貢獻
產抗生素(次級代謝產物)
分布
土壤、空氣、水中
其它類群
支原體、衣原體(無壁)、(藍藻)
真核細胞微生物
單細胞
多細胞
霉菌
酵母菌
細胞結構
非細胞結構
增殖
病毒
DNA或RNA
結構
囊膜(帶刺突)
蛋白質、多糖、脂類組成
衣殼
核酸
核衣殼
(可有)
基本單位:衣殼粒
功能:保護、抗原性
吸附→注入→復制(核酸)→合成(蛋白質)→裝配→釋放
分類
DNA病毒
RNA病毒
蛋白質和DNA組成
蛋白質和RNA組成
微生物的類群
種類 特點 功能
物理性質 固體培養基 加凝固劑 分離、鑒定
半固體培養基 觀察、保藏
液體培養基 不加凝固劑 工業生產
化學成分 合成培養基 成分明確 分類、鑒定
天然培養基 天然成分 工業生產
用途 選擇培養基 加抑制劑(如青霉素)加特殊C源或N源不加某物質(如N源) 選擇、分離
鑒別培養基 加指示劑或藥品 鑒別
培養基
種類
營養素
提供碳素營養

無機鹽
碳源
無機碳源
有機碳源
CO2、NaHCO3等
糖、脂、石油等
氮源
提供氮素營養
無機氮源
有機氮源
N2、硝酸鹽、銨鹽等
尿素、牛肉膏、蛋白胨等
生長因子
微生物生長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機物
(包括維生素、氨基酸、堿基等)
配制原則
(三要原則)
目的要明確
根據培養種類、培養目的選擇原材料
注意營養物質的濃度和比例
營養要協調
C/N=4:有利于繁殖;
C/N=3:有利于產谷氨酸
碳氮比最重要
pH要適宜
細 菌:pH=6.5—7.5
放線菌:pH=7.5—8.5
真 菌:pH=5.0—6.0
微生物的營養
你知道嗎
加入高濃度食鹽可分離金黃色葡萄球菌
加入青霉素可分離酵母菌和霉菌
不加N源可分離固氮微生物
加入伊紅-美藍可鑒別大腸桿菌
不斷
產生
代謝產物
微生物的代謝
初級代謝產物
次級代謝產物
微生物自身生長繁殖必需的物質
氨基酸、核苷酸、多糖、脂類、維生素
產物
概念
對自身生長繁殖非必需的物質
抗生素、毒素、激素、色素
產物
概念
代謝調節
或積累
或排除
特點
酶合成調節
大腸桿菌
一直存在,只受遺傳控制的酶
組成酶
誘導酶
受環境中某物質的誘導產生
“好酶知時節,當需乃發生”
分解葡萄
糖的酶
分解乳
糖的酶
酶活性調節
通過改變酶的催化活性,來調節代謝速率
概念
負反饋:酶催化的產物增多抑制酶的活性
原理
谷氨酸脫氫
酶受谷氨酸
產量的調節
同時存在
密切配合
協調作用
代謝的人工控制
改變遺傳特性
基因誘變
高產賴氨酸的黃色短桿菌
轉基因
基因工程人胰島素
控制發酵條件
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即時輸出代謝產物,解除對酶的抑制
微生物群體
生長的規律
時期 特點 作用
調整期 菌體不增殖,代謝活躍,體積增大
對數期 以2n形式增長,代謝旺盛 作菌種和科研材料
穩定期 生死平衡,活菌數最多,芽孢形成 收獲菌體和代謝產物
衰亡期 死亡加速,形態多樣,細胞裂解
影響微生物生
長的環境因素
溫度
pH

最適生長溫度:25—37℃
(最適pH見前)
超過:蛋白質和核酸不可逆破壞
超過:影響酶活性和細胞膜穩定性
需氧或不需氧
微生物的生長
時間
菌體數目(lg)
0
時間
生長速率
0
k
k
2
d
c
a
b
d
c
a
b
生長速率=繁殖率—死亡率
注意
a:調整期
b:對數期
c:穩定期
d:衰亡期
說明
概念
內容
采用現代工程技術手段,利用微生物某些特定功能,為人類生產有用產品;
或者直接把微生物應用于工業生產過程的一種新技術。
菌種選育
培養基配制
滅菌
擴大培養與接種
基因誘變——傳統,常用。
基因工程————————
細胞工程——細胞融合
(三要原則)
一般步驟:配制調→pH→分裝→滅菌
嚴格殺滅培養基和發酵設備中的各種微生物,保證菌種是單一純種
選育的良種要經多次擴大培養,才能滿足大規模生產需要
分離提純產品
代謝產物
菌體本身
過濾、沉淀等方法分離
蒸餾、萃取、離子交換等方法提取
發酵過程
①檢測菌體數目和產物濃度。
②添加培養基組成。
③嚴格控制發酵條件(溫度、pH、溶氧、通氣量、轉速)
應用
食品工業上的應用
生產抗生素、維生素、動物激素、氨基酸、核苷酸等
醫藥工業上的應用
生產傳統發酵產品
啤酒、果酒、食醋等
生產食品添加劑
酸味劑、鮮味劑、甜味劑、色素
開發人類新食源
單細胞蛋白、真菌蛋白等新食品
發酵工程
改變原來基因
轉基因
工程菌(工程細胞)
應用
向性運動
植物體受到單一方向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運動
是植物對于外界環境的適應性
生長素
發現
主要在葉原基、嫩葉和發育的種子
產生
大多集中在胚芽鞘、分生組織、形成層及發育的種子和子房
分布
(略)
運輸
只能由形態學上端向形態學下端運輸,不能倒過來運輸
10-10
10-8
10-6
10-4
10-2
1
濃度/mol·L-1
0
促進生長
抑制生長



兩重性
赤霉素
細胞分裂素
脫落酸
乙烯
促進生長
存在于分裂部位。促進細胞分裂、分化
促進葉片脫落
促進果實成熟
其他激素
植物激素調節
生理作用
既能促進生長,又能抑制生長
既能促進發芽,又能抑制發芽
既能保花保果,又能疏花疏果
促進生長
抑制生長
取決于生長素濃度
植物的器官的種類
生長素類似物
浸泡插枝下端
促進插枝生根
促進果實發育
防止落花落果
無籽番茄
涂抹未受粉柱頭
噴灑植株(棉花)
保蕾保鈴
涂抹未受粉柱頭
發根增多
抑制
促進
抑制頂端優勢
疏花疏果
除草
激素調節
內分泌腺 激素名稱 主要生理功能
下丘腦 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 促進垂體合成和分泌促甲狀腺激素
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 促進垂體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
抗利尿激素 減少排尿
垂體 促甲狀腺激素 促進甲狀腺生長發育和調節其合成與分泌
促性腺激素 促進性腺生長發育和調節其合成與分泌
生長激素 促進生長,主要促進骨生長和蛋白質合成
催乳素 促進乳腺發育與泌乳及嗉囊分泌鴿乳
甲狀腺 甲狀腺激素 促進新陳代謝(促進氧化分解)、促進生長發育(包括神經)、提高神經系統興奮性
腎上腺 腎上腺素 升血糖(促進肝元糖分解)
醛固酮 促進腎小管吸Na+泌K+
胰島 A細胞 胰高血糖素 升血糖(強烈促進肝元糖分解和非糖轉化)
B細胞 胰島素
性腺 睪丸 性激素 雄激素 促進雄性生殖器官的發育和精子生成,激發并維持雄性第二性征
卵巢 雌激素 促進雌性生殖器官的發育和卵子生成,激發并維持雌性第二性征,激發并維持正常性周期
卵巢 孕激素 促進子宮內膜和乳腺生長發育,為受精卵著床和泌乳準備條件
激素的種類和作用
人和高等動物的體液調節
調節內分泌的中樞
下丘腦
反饋調節
激素分泌的調節
其他化學物質的調節
如CO2對呼吸頻率的調節等
相關激素間的作用
協同作用
增強效應
甲狀腺激素
生長激素
胰島素
胰高血糖素
拮抗作用
對抗效應
寒冷緊張
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
促甲狀腺激素
甲狀腺激素
下丘腦
垂體
甲狀腺
(+)
(-)
(+)
(-)
增加去路
促進肝(肌)糖元合成
促進葡萄糖氧化分解
促進轉變成脂肪
減少來源
抑制肝糖抑制元分解
抑制非糖物質轉化
降血糖
其它激素
基本方式
反射
由神經系統對體內外刺激所作的規律性反應
概念
結構基礎
神經中樞
感受器
傳入神經
傳出神經
效應器
反射弧
分類
遺傳獲得的先天性反射
非條件反射
條件反射
生活中學習獲得的后天性反射
興奮的傳導
神經纖維上的傳導
細胞間的傳導
從興奮點開始
雙向傳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刺激
單向傳導
由前一個神經元傳向后一個神經元
傳導方向
高級神經
中樞的調節
高級神經中樞
大腦皮層
驅體運動中樞
中央前回
交叉支配
左側中樞支配右側驅體
右側中樞支配左側驅體
倒置投射
頂部中樞支配足部運動
顳部中樞支配頭部運動
運動性失語
感覺性失語
語言中樞
運動性語言中樞(說話中樞)
感覺性語言中樞(聽話中樞)
S區
H區
神經調節
神經調節與行為
激素調節與行為
求偶行為
照顧幼仔行為
催乳素
性激素
影響活動、食欲等
甲狀腺激素
先天性行為
趨性
對環境刺激的定向反應
本能
由一系列非條件反射
按順序連鎖發生構成
非條件反射
膝跳反射、搔扒反射
吸吮反射、眨眼反射
后天性行為
印隨
模仿
條件反射
判斷推理
決定性作用
生活體驗和學習
動物行為產生的生理基礎


概念
內環境的理化性質
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
(包括pH、參透壓、溫度、血糖濃度等等)
體液
細胞內液
細胞外液
血漿
淋巴
內環境
物質交換
廢物、CO2
養料、O2
細胞液
組織液
內環境與物質交換
NaHCO3
H2CO3
乳酸

Na2CO3

緩沖物質
緩沖物質
血漿中酸性物質增多時
血漿中堿性物質增多時
多余的NaHCO3
由腎臟排出體外
多余的H2CO3
生成CO2和H2O
pH的相對穩定
H2CO3增高時
NaHCO3增高時
H2O
來源(mL) 去向(mL)
來自飲水來自食物來自代謝 1300900300 由腎排出由皮膚排出由肺排出由大腸排出 1500500400100
共計 2500 共計 2500
食物中的Na+
便
Na+



Na+
尿Na+
皮膚
大腸
腎臟
K+
便K+
消化道中的K+
血K+
組織液中的K+
細胞中的K+
尿K+
食物中的K+
吸收
排出
多吃多排
少吃少排
不吃也排
診斷某些疾病的指標
Na+
水、鈉、鉀的來源與去向
飲水不足、失水過多、食物過咸
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
下丘腦滲透壓感受器
大腦皮層
產生渴覺
飲水增加
垂體后葉
抗利尿激素
腎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
尿量減少
+
釋放
細胞外液滲透壓下降
神經調節
激素調節
腎上腺
直接刺激
血鉀升高
血鈉降低
醛固酮
重吸收Na+
分泌K+
+
+
+
水鹽平衡的調節
詠下丘腦
下丘腦 下丘腦
產生激素真不少
通過垂體控性甲
有種激素抗利尿
體溫調節是中樞
血糖平衡功不小
水鹽代謝沒有它
什么事都做不了
胰島素
分泌增加
胰高血糖素
分泌增加
血糖升高
血糖降低
(+)
(-)
(+)
(+)
(+)
(+)
(+)
下丘腦某一區域
胰島A細胞
胰島B細胞
腎上腺
腎上腺素
下丘腦另一區域
激素調節
神經調節
皮膚
血管收縮
汗腺不排汗
立毛肌收縮
散熱減少
腎上腺
腎上腺素
產熱增加
代謝增強
冷覺感受器
溫覺感受器
炎熱
皮膚
散熱增加
血管擴張
汗腺排汗
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
寒冷
下丘腦
垂體
甲狀腺
甲狀腺激素
體溫恒定
免疫概述
概念
機體特殊的保護性生理功能。通過識別“自己”
與“非已”,以維持機體內環境的平衡與穩定。
分類
非特異性免疫
第一道防線
皮膚及黏膜的屏障作用
對所有病原體的防御能力
組成
概念
第二道防線
體液中的殺菌物質
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
特異性免疫
第三道防線
對特殊病原體的防御能力
組成
概念
體液免疫
細胞免疫
B細胞
造血干細胞
T細胞
胸腺中的
造血干細胞
增殖分化
增殖分化
血液循環
大部分死亡
淋巴結 脾臟 扁桃體
少部分進入
效應B細胞
記憶細胞
效應T細胞
記憶細胞
抗原刺激后
免疫系統
免疫細胞
吞噬細胞
淋巴細胞
T細胞
B細胞
中樞淋巴組織及器官
骨髓
胸腺
免疫器官
免疫組織
外周淋巴組織及器官
脾臟
扁桃體
淋巴結
免疫分子
抗體、淋巴因子(白細胞介素、干擾素等)
淋巴細胞起源
概念
能與B細胞受體、T細胞受體及抗體結合,
具有啟動免疫應答潛能的物質
性質
異物性
機體以外的物質。或機體內的隔離物質或已發生改變的自身物質
特異性
只與相應的抗體或效應T細胞發生特異性結合。取決于抗原決定簇
大分子性
相對分子質量大于10000的物質。蛋白質、脂多糖、多糖等
抗原決定簇
概念
特點
①一種抗原可含有多種抗原決定族
②不同種抗原可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決定族
③一個B細胞只接受一種抗原決定族的刺激
④每一種抗原決定族只引起產生一種特定的抗體
抗原分子中決定抗原特異性的特殊化學基團
是免疫細胞識別抗原的重要依據
概念
B細胞識別抗原后經分裂增殖形成的效應B細胞所產生的一種球蛋白
特點
①能與相應的抗原特異性結合,從而清除抗原
②存在于血漿、組織液和淋巴中
刺激產生
特異結合
抗體
抗原
病原體
吞噬細胞
T細胞
B細胞
抗原
抗原
記憶細胞
直接刺激
增殖分化
效應B細胞
抗體
再次刺激
增殖分化
病原體再次入侵
抗體與病原體
(抗原)結合
防止病原體感染
降低病毒侵染力
感應階段
反應階段
效應階段
再次刺激
增殖分化
與宿主細胞密切接觸
增殖分化
宿主細胞裂解死亡
記憶細胞
病原體侵入宿主細胞后
效應T細胞
釋放淋巴因子
白細胞介素-2
(+)
宿主細胞溶酶體酶激活
反應階段
效應階段
細胞免疫
體液免疫
器官特異性自身免疫疾病
病變局限于某一器官
風濕性關節炎
風濕性心臟病
釀膿鏈球菌的一種抗原決定族
與心臟瓣細胞的某種物質相似
全身性(系統性)自身免疫疾病
病變見于多種器官和結締組織
系統性紅斑狼瘡
累及多器官:
關節痛、皮膚紅斑、脫發、白細胞減少
自身免疫疾病
概念
由自身免疫而導致的機體的疾病狀態。由于自身組織和
細胞不易被清除,機體不斷受攻擊,結果進入疾病狀態
導致
自身免疫
免疫系統對自身成分發生免疫應答的現象
遺傳性(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原發性B細胞缺陷病(伴X隱性遺傳)
獲得性(后天性)免疫缺陷病
AIDS病(HIV主要攻擊T細胞)
概念
機體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
毛細血管擴張、血管通透性增強
平滑肌收縮、腺體分泌增加
全身性過敏反應
呼吸道過敏反應
消化道過敏反應
皮膚過敏反應
過敏原
效應B細胞
抗體
某些細胞
活性物質
再次刺激
再次刺激時釋放
刺激
吸附
概念
已免疫過的機體在再次接觸相同物質刺激時所發
生的以機體生理功能紊亂為主的特異性免疫反應
特點
發作迅速、反應強烈、消退較快。無后遺癥、有遺傳傾向和個體差異
過敏反應
免疫失調引起的疾病
免疫預防
注射抗原
人工主動免疫
滅活死疫苗(脊髓灰質炎疫苗)
減毒活疫苗(卡介苗、牛痘苗)
類毒素(白喉疫苗、破傷風疫苗)
人工被動免疫
注射抗體
抗毒素(免疫動物后獲得的抗體)
人免疫球蛋白制劑(抗乙肝病毒免疫球蛋白)
細胞因子制劑(新型制劑)
單抗制劑
免疫治療
輸入免疫物質(抗體、胸腺素、淋巴因子)或藥物
調整病人的免疫功能,從而治療疾病
移植免疫
組織相容性抗原(HLA)是否一致,關系到器官移植的成敗
免疫學的應用
你知道嗎
缺氧引起腦水腫的原因
①細胞內水腫:
供氧不足→ATP減少→胞內Na+轉運下降→胞內滲透壓升高→細胞吸水增加→細胞內水腫
②細胞外水腫:
血漿缺氧→毛細血管擴張→通透性升高→血漿物質濾出→組織液增多→細胞外水腫
胚囊母細胞(2N)
花粉母細胞(2N)
消失
減數分裂
萌發
減數分裂
胚囊(N)
八核胚囊
發育
核分裂(3次)
成熟胚囊
核分裂
極核
精子
卵細胞
受精卵
受精極核
珠被
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
生殖的類型
無性生殖
生殖方式 概 念 舉 例
分裂生殖 由一個生物體直接分裂成兩個新個體 變形蟲、細菌
出芽生殖 在母體的一定部位長出芽體(新個體) 酵母菌、水螅
孢子生殖 母體產生無性生殖細胞——孢子,由孢子萌發成新個體 真菌(青霉)低等植物(衣藻)
營養生殖 高等植物的營養器官(根、莖、葉)與母體脫落后,發育成新個體 馬鈴薯的塊莖草莓的匍匐莖
注:植物組織培養是人工進行的植物無性繁殖方式。
概念
由親體產生有性生殖細胞——配子,由配子兩兩結合
形成合子,再由合子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的生殖方式
孤雌生殖
卵細胞不經受精直接發育成新個體
(蜜蜂的卵細胞直接發育成雄蜂)
類型
同配生殖
配子形態大小相同(同型配子)
異配生殖
配子形態大小不同(大配子和小配子)
卵式生殖
配子形態大小差別很大,大的稱卵細胞(雌配子),
小的稱精子(雄配子),結合形成的合子特稱受精卵
幼體
受精卵
成體
雄體
精子
雌體
卵子
胎的發育
胎后發育
有性生殖
(2N)
(2N)
(2N)
(N)
花粉(N)
(N)
(2N)
(3N)
珠孔
雙受精
一核消失,一核分裂
初級精母細胞
精原細胞
次級精母細胞
精細胞
精子
精子的形成
復制
(2N=4)
(2N=4)
(N=2)
(N=2)
(N=2)
卵細胞
第一極體(N=2)
第二極體
復制
卵原細胞
(2N=4)
初級卵母細胞
(2N=4)
次級卵母細胞
(N=2)
(N=2)
(N=2)
卵細胞的形成
有性生殖細胞的形成
一種卵細胞
一種類型
一種類型
共兩種精子
A
A‘
B
B‘
B‘
B‘
AB‘
A‘B
B
B
A‘
A‘
A
A
A
A‘
B
B‘
B
B
B
B‘
B‘
B‘
A
A‘
A‘
A
A
四分體
交叉
互換
初級精母細胞
次級精母細胞
精細胞
四分體時期
四種精子
(一種卵細胞)
1、由于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在配子中進行自由組合,所以形成不同種類的配子
2、配子(精子、卵)種數等于組合數
3、組合數又與同源染色體的對數有關
4、每一個精原細胞分裂都只形成兩種精子
5、每一個卵原細胞分裂都只形成一種卵子
6、要產生2n種精子至少需要2n-1個精原細胞參與減數分裂
7、要產生2n種卵細胞至少需要2n個卵原細胞參與減數分裂
8、當有m個精原細胞進行減數分裂時
配子種數=2n(n為同源染色體對數)
非姐妹染色單體不發生交叉互換
與同源染色體對數無關
①當m<2n-1,則生成的精子類型最多為2m<2n種
②當m≥2n-1,則生成的精子類型為2m =2n種
非姐妹染色單體發生交叉互換
1、每一個精原細胞分裂都要形成4種精子
2、每一個卵原細胞分裂都只形成1種卵子
3、m個精(卵)原細胞分裂時形成的精子(卵)最多為4m(m)種,與染色體對數無關
(不符合2n規律)
與同源染色體對數無關
配子多樣性
的主要原因
時期
數量
4
2
時期
4
2
數量
DNA
染色體
有絲減數區分難,抓住幾個關鍵點。
有絲分裂要加倍,減數分裂看同源。
聯會形成四分體,同源分開要減半。
再分過程同有絲,染色體中無同源。
助記詞
種子
植株
胚根
胚軸
胚芽
子葉
胚柄
受精卵
供給營養
頂細胞
球狀
胚體
多次分裂
有絲分裂
基細胞
幾次分裂

多次分裂
珠被
種皮
受精極核
多次分裂
胚乳細胞
胚乳
或者消失
果實
胚珠
子房
提供生長素
消失
受精卵
囊胚
原腸胚
卵裂
分化
外胚層
表皮及其附屬結構
神經系統、感覺器官
中胚層
骨骼、肌肉及循環、
排泄、生殖系統等
內胚層
肝臟、胰臟等腺體
消化道、呼吸道上皮
幼體
分化
分化
分化
胚胎發育
爬行類、鳥類、哺乳類和人類在胚胎發育的早期形成羊膜,
內有羊水,為胚胎發育提供水環境,防止震動、保護胚胎。
胚后發育
成體
直接發育
變態發育
幼體與成體相似
幼體與成體不同
幼體
你知道嗎
判斷必需礦質元素的標準是
①不可缺少性:缺乏不能完成生活史
②不可替代性:有專一缺乏癥,加入其它元
素不可替代
③直接功能性:直接影響,不是通過影響土
壤、微生物等的間接作用
格里菲思實驗
第一組
注射
活R型(無毒)
健康
第三組
注射
死S型(加熱)
健康
第二組
活S型(有毒)
注射
死亡
在死S細菌中存在某種“轉化因子”,使R型細菌轉化成S細菌
設想
第四組
分離
死S型
活R型
注射
死亡

活S型
注射
死亡
加入
R型(無毒)
R型(無毒)
R型(無毒)
DNA
蛋白質或
莢膜多糖
DNA加
DNA酶
活S型(有毒)
分離
加入
加入
培養
培養
培養
R型(無毒)
R型(無毒)
S型
R型
艾弗里的實驗
結論
DNA是“轉化因子”,即遺傳物質
培養
含放射性35S
不含放射性
離心
攪拌
加入
不含放射性
含放射性32P
培養
離心
攪拌
加入
大腸桿菌
培養液
感染
使在細菌
體外的噬
菌體分離
檢測上清液
和沉淀物中
的放射性
35S標記的噬菌體
32P標記的噬菌體
新形成的噬菌
體沒檢測到35S
新形成的噬菌
體檢測到32P
實線表示不帶放射性
虛線表示帶放射性
說明
蛋白質
RNA
煙草花葉病毒(TMV)
煙葉
花葉病
感染
感染

RNA酶
煙葉
健康
感染
煙葉
健康
蛋白質
分離
感染
煙葉
花葉病
RNA
TMV
分子結構相對穩定
1、穩定性
能夠自我復制,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連續性
2、連續性
能夠控制生物的性狀和新陳代謝
3、控制性
能夠產生可遺傳的變異
4、變異性
能夠貯藏大量遺傳信息
5、信息性
理論證據
1、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
2、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3、含DNA的生物DNA是遺傳物質,RNA不是
4、不含DNA的生物(RNA病毒)RNA才是遺傳物質
A
C
G
G
A
T
C
T
3’端
3’端
5’端
5’端
DNA的分子結構
氫鍵
堿基
磷酸
脫氧核糖
脫氧核苷
脫氧核苷酸
基本組成單位
DNA分子的結構特點
單脫氧核苷酸經磷酸二酯鍵連接成脫氧核苷酸長鏈
兩條脫氧核苷酸長鏈反向平行由氫鍵連接成雙鏈DNA分子
堿基遵循堿基互補配對原則進行配對,堿基對由氫鍵連接起來。即:G C;A T。
兩條鏈向右旋轉形成規則的雙螺旋結構
雙鏈結構的外側由磷酸和脫氧核糖交替排列形成骨架,堿基排在雙鏈的內側
一條鏈的堿基排列順序一旦確定,另一條鏈的堿基排列順序也隨之確定
理論上鏈上堿基的排列順序是任意的,這構成了DNA分子的多樣性
DNA的堿基排列順序貯藏著生物遺傳信息,DNA分子的多樣性是生物多樣的根源
1
2
3
4
5
6
7
8
4n種
A=T G=C
A1=T2 G1=C2
A2=T1 G2=C1
A= A1+A2 T=T1+T2
G=G1+G2 C=C1+C2
A+G=T+C A+C=T+G
1
2
3
4
5
基本關系
根據第一鏈計算第二鏈
5’端
3’端
3’端
5’端
5’端
3’端
解旋方向
5’端
3’端
3’端
3’端
5’端
5’端
A
C
G
T
T
G
C
A
32P
32P
親代(0代)
1代
2代
n代
T
G
C
A
A
C
G
T
T
G
C
A
A
C
G
T
T
G
C
A
A
C
G
T
A
C
G
T
T
G
C
A
32P
32P
31P
31P
31P
A
C
G
T
T
G
C
A
T
G
C
A
A
C
G
T
32P
31P
32P
31P
子代DNA分子中含親代鏈的比例
子代DNA鏈中含親代鏈的比例
1
1/2
1/2n-1
1/2
1/4
1/2n
復制
(半保留復制)
15N(重鏈)
15N(重鏈)
15N(重鏈)
14N(輕鏈)
從每一代DNA分子中取等量的DNA進行氯化銫密度梯度離心
重帶
輕帶
中間帶
全輕
半重半輕
半重半輕
全重
親代
Ⅰ代
Ⅱ代


氯化銫密度
DNA帶
RNA聚合酶結合位點
非編碼區
編碼區
非編碼區
原核生物基因的結構
放大
基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
T
G
C
A
T
G
C
A
T
G
C
A
A
C
G
T
A
C
G
T
A
C
G
T
U
G
C
A
C
G
U
A
C
G
U
A
C
G
U
A
U
G
C
A
U
G
C
A




轉錄
翻譯
基因(編碼區)
mRNA
tRNA
蛋白質(多肽)
轉錄
RNA聚合酶結合位點
非編碼區
編碼區
非編碼區
外顯子
外顯子
內含子
內含子
外顯子
A
B
C
D
E
真核生物基因的結構
轉錄
A
B
C
D
E
A
C
E
加工
翻譯
初級RNA
mRNA
蛋白質(多肽)
基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
對于各種疾病尤其是對各種遺傳病的診斷、治療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對于深入了解基因表達的調控機制、細胞的生長、分化和個體發育的機制以及生物進化等也具有重要意義
推動生物高新技術的發展,并產生巨大的經濟效應
1
2
3
你知道嗎
在人體全部22對常染色體中,1號染色體包含的基因數量最多,達3141個,是平均水平的兩倍,共有超過2.23億個堿基對,破譯難度也最大。一個由150名英國和美國科學家組成的團隊歷時10年,才完成了1號染色體的測序工作。
DNA
RNA
逆轉錄
轉錄
蛋白質(性狀)
翻譯
復制
復制
質粒
DNA連接酶酶
目的基因
DNA
獲取DNA
獲取質粒
細菌
質粒
DNA
用同一種限制性內切酶切割
重組質粒
細胞
目的基因
將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
DNA
重組質粒
細胞增殖
目的基因產物
將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
目的基因與運載體結合
提取目的基因
目的基因的檢測和表達
P
雙顯AABB
A顯(AAbb)
Aabb雙隱
(aaBB)B顯
×
AaBb雙顯
F1配子 AB Ab aB ab
AB AABB(雙顯) AABb(雙顯) AaBB(雙顯) AaBb(雙顯)
Ab AABb(雙顯) AAbb(A顯) AaBb(雙顯) Aabb(A顯)
aB AaBB(雙顯) AaBb(雙顯) aaBB(B顯) aaBb(B顯)
ab AaBb(雙顯) Aabb(A顯) aaBb(B顯) aabb(雙隱)
F1
表現型
表現型同親本
親本為AABB×aabb時:10/16(9/16 + 1/16)
親本為AAbb×aa BB時:6/16(3/16 + 3/16)
雙顯∶A顯∶B顯∶雙隱=9∶3∶3∶1
比數
4種
種類
9種
基因型
(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
F2
①將自由組合定律分解成分離定律
②根據親本的基因型或表現型推出子代基因型概率或表現型概率
(或者根據子代的表現型比或基因型比推出親本的表現型或基因型)
③得出最后結果
方法一
分離定律法
例2
用綠圓豌豆與黃圓豌豆進行雜交,得到子代四種豌豆:黃圓196,黃皺67,綠圓189,綠皺61。
寫出親本的基因型。(已知黃受Y、圓受R控制)

①分解成分離定律的子代表現型
②推出親本的基因型
子代表現型比
親代基因型
③得出結果
親本綠圓豌豆的基因型是yyRr,黃圓豌豆的基因型是YyRr
圓(196+189)∶皺(67+61)=3∶1
黃(196+67)∶綠(189+61)=1∶1
Yy×yy
Rr×Rr
基因型為AaBb(甲)和Aabb(乙)的親本雜交,求子代中同親本的基因型和表現型的概率

①分解成分離規律的雜交組合
AaBb×Aabb
Aa×Aa
Bb×bb
1/4AA 1/2Aa 1/4aa
1/2Bb 1/2bb
②推出各組合的基因型概率和表現型概率
③計算結果:
例1
示例
3/4A顯
1/4a隱
1/2B顯
1/2b隱
子代基因型為AaBb(同親本甲)的概率是:1/2Aa×1/2Bb=1/4
子代基因型為Aabb(同親本乙)的概率是:1/2 Aa×1/2bb=1/4
子代基因型同親本的概率是:1/4+1/4=1/2
ii
i
子代表現型同親本的概率是:
(3/4A顯×1/2B顯)+(3/4A顯×1/2b隱)=3/4
番茄的紫莖(A)對綠莖(a),缺刻葉(B)對馬鈴薯葉(b)均為顯性。親本紫缺番茄
與紫馬番茄雜交,子代出現了紫缺、紫馬、綠缺、綠馬四種番茄。求親本的基因型和子
代的表現型比。
①根據親本和子代的表現型寫出親本和子代的基因式(如圖)。
紫缺
紫馬
×
A-B-
A-bb
紫缺
紫馬
綠缺
綠馬
A-B-
A-bb
aaB-
aabb
基因式
基因式
(親本)
(子代)
②根據基因式推出親本基因型。
由于子代中有隱性個體出現,因此親本的基因型是AaBb(紫缺)和Aabb(紫馬)。
③利用分離定律法推出子代表現型比(如圖)。
3紫 1綠 1缺 1馬
3紫缺
3紫馬
1綠缺
1紫馬

①根據親本和子代的表現型寫出親本和子代的基因式
②根據基因式推出基因型
(此方法只適于親本和子代表現型已知且顯隱關系已知時)
方法二
基因式法
示例
①因為子代的表現型比之和就是子代的組合數,所以根據子代的
組合數可推出親本產生的可能的配子種數。
②根據親本可能的配子種數可推出親本可能的基因型。再根據親
本相關信息最后確定親本的基因型或表現型。
方法三
逆推法
番茄的紫莖(A)對綠莖(a),缺刻葉(B)對馬鈴薯葉(b)均為顯性。親本紫缺番茄
與綠缺番茄雜交,子代出現了3紫缺、1紫馬、3綠缺、1綠馬四種番茄。
求親本的基因型。
①推出親本產生的可能的配子種數
由題意可知,子代的表現型比之和為(3+1+3+1),8種組合數,由此可知親本產生的
配子種類為: 一個親本產生4種配子,另一親本產生2種配子(因為只能是4種配子
與2種配子的組合才有8種組合數,因為一方產生8 種配子,另一方產生1種配子的
組合不可能)。
②推出親本的基因型
要產生4種配子,基因型必為AaBb(雙顯性)。所以親本紫缺的基因型為AaBb。
另一親本只產生2種配子,因為表現型為綠缺,那么基因為aaBb。驗證不錯。

示例
①熟練運用三種方法可以進行口算心算,大大提高解題速度。
②三種方法中“分離定律法”最適用,適合各種情況。提倡使用該方法。
③后兩種方法的應用需要一定條件,有一定局限性。

(球形)AAbb
aaBB(球形)
×
AaBb(扁盤形)
A-B-(扁盤)
A-bb(球形)
aaB-(球形)
aabb(長形)
9/16
3/16
3/16
1/16
南瓜 P
F1
F2
(白花)CCdd
ccDD(白花)
×
CcDd(紫花)
C-D-(紫花)
C-dd(白花)
ccD-(白花)
ccdd(白花)
9/16
3/16
3/16
1/16
香豌豆 P
F1
F2
(三角形果)EEFF
eeff(卵形果)
×
EeFf(三角形果)
E-F-(三角)
E-ff(三角)
eeF-(三角)
eeff(卵形)
9/16
3/16
3/16
1/16
薺菜 P
F1
F2
(白色)BBII
bbii(褐色)
×
BbIi(白色)
B-I-(白色)
bbI-(白色)
B-ii( 黑色)
bbii(褐色)
9/16
3/16
3/16
1/16
狗 P
F1
F2
(黑色)RRCC
rrcc(白色)
×
RrCc(黑色)
R-C-(黑色)
rrC-(淺黃)
R-cc(白色)
rrcc(白色)
9/16
3/16
3/16
1/16
家鼠 P
F1
F2
(白色萊杭)IICC
iicc(白色溫德)
×
IiCc(白色)
I-C-(白色)
I-cc(白色)
iiC-(黑色)
iicc(白色)
9/16
3/16
3/16
1/16
家雞 P
F1
F2
后代純合的速率
取決于等位基因的對數和自交的代數
公式
(n表示自交的代數;r表示等位基因對數)
多對相對性狀控制
方法同上。純合更加困難,育種難度大
原始材料
培育目標
Aa
AA
育種方法
連續自交,連續選擇,直到基本不發生性狀分離
Aa
AA
4
1
aa
4
1
AA
4
1
Aa
2
1
aa
4
1
AA
8
1
Aa
4
1
aa
8
1
AA
16
1
Aa
8
1
aa
16
1
AA
32
1
Aa
16
1
aa
32
1
AA
8
1
aa
8
1
aa
4
1
AA
4
1
AA
16
1
aa
16
1
aa
8
1
AA
8
1
AA
4
1
aa
4
1
Aa
2n
1
AA
aa
自交代數
雜合體
純合體
自交過程(原理)
16
1
4
1
2
1
8
1
2n
1
0
2
3
4
n
1
16
15
4
3
2
1
8
7
1
0
(每代保留并種植)

(每代淘汰直到幾乎不出現)
一對相對性狀控制
原始材料
培育目標
Aa
aa
育種方法
自交,選擇aa
Aa
×
Aa
AA
aa
保留推廣
淘汰
X的非同源部分
Y的非同源部分
X和Y的同源部分
眼白化
Xg血型
磷皮病
血友病
紅色盲
長毛耳
X染色體
Y染色體
總色盲
表皮泡化癥
眼球網膜色素
睪丸決定因子
性染色體的結構
巴氏小體:
失活濃縮的X染色體,通過染
色后可見,女性一個,男性無。
Y小體:
熒光染料染色后可見。男性有。
女性無。
性染色體由常染色體進化而來,隨著進化的深入,同源部分越來越少,或者Y染色體逐漸縮短,最后消失。如蝗蟲中雄蝗2N=23(XO),雌蝗2N=2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兖州市| 轮台县| 澳门| 东方市| 宝坻区| 富川| 新疆| 稻城县| 鄯善县| 崇明县| 博客| 营山县| 定安县| 七台河市| 成安县| 新宁县| 晴隆县| 宝坻区| 石家庄市| 金阳县| 叶城县| 临汾市| 钟山县| 六盘水市| 西和县| 包头市| 嘉义县| 临沧市| 宁国市| 垣曲县| 沧州市| 渝北区| 黄石市| 原平市| 西林县| 凌云县| 册亨县| 扶风县| 沁水县| 宝应县| 万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