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3課 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課程標準】通過了解西方列強對亞非拉的殖民擴張、世界殖民體系的建立以及亞非拉人民的抗爭,理解世界殖民體系的建立及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獨立運動對世界歷史發展的影響。【重點難點】亞非拉民族對立運動及其對世界歷史發展的影響。【時空定位】【自主學習】第一遍看書:快速瀏覽本課的內容,包括圖片、小字部分,完成以下問題。第二遍看書:再次細讀課本,思考以下問題,并在課本上作出標記。【自主學習】簡述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的史實。(簡述歷史事件=時間+地點+事件+結果)拉美的獨立運動:亞洲的覺醒:非洲的抗爭:【合作探究】材料:19世紀上半葉... ...盡管商業重炮動搖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政治根基,但沒有導致這些國家的社會經濟、政治結構發生根本的變化,也不可能催發新的階級力量的萌生,在殖民地侵略和掠奪面前......多出于本能自發的反抗。19世紀晚期,亞非拉人民的斗爭開始走上自覺的民族民主運動的道路......20世紀初,是被壓迫民族和人民大覺醒的時代民族解放運動進入了以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運動為中心的新階段。——薛源官《試論近代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幾個問題》材料:獨立運動以后,拉美人民除個別國家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或民族解放外,多數國家的民族民主運動的規模和深度都很有限,成果甚微......非洲的情況有所不同......絕大多數地區的反殖反帝長期停滯在較低水平,部落酋長、封建王公領導抵抗運動和下層人民的自發起義是近代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主要內容和形式。——薛源官《試論近代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幾個問題》材料:在亞洲,強大的民主運動到處都在發展、擴大、加強。那里的資產階級還同人民一起反對反動勢力。數億人正在覺醒,追求生活,追求光明,追求自由。——列寧《落后的歐洲和先進的亞洲》根據上述材料,概括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的特點及其成因。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的影響1、亞非拉的民族獨立運動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削弱了本國的封建勢力,推動了民族獨立和世界歷史的發展。——《中外歷史綱要下 》(教材P79 )2、對世界歷史發展的影響材料:以民族文化認同和發展為核心的民族起義,......既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又吸收了西方的先進事物,從而阻礙了西方現代化模式對其他民族的文化征服。——徐煜《20世紀亞非拉國家的民族主義及其對現代化進程的影響》材料:這一時期,印度以及拉美一些國家的工人運動蓬勃興起,社會主義思想也開始傳入這些國家,并顯示出無限的生機,他代表著未來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發展的方向。——薛源官《試論近代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幾個問題》材料:歐洲的全球霸權在1914年時似乎是牢固的、永恒的,但殖民地世界中潛伏著的復仇者正在慢慢覺醒,正在對西方統治權發起最早的攻擊。……這些運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將以破竹之勢前進。——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根據上述材料說明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是怎樣影響世界歷史的發展的?【當堂檢測】1.歷史學家理查德·范可爾斯泰因說:門羅宣言“成了把西半球劃作美國勢力范圍的官方宣言”,促進了美國對拉丁美洲的商業擴張和橫跨北美大陸的土地擴張。據此可知,門羅宣言A.暴露了美國控制拉丁美洲的野心 B.推動了拉美民主革命的歷史進程C.加速了美洲政治力量的分化組合 D.阻滯了拉美民族獨立事業的發展2、1909—1913年任美國總統的塔夫脫提出“金元外交”,鼓勵和保護美國在拉美的投資和貿易,在不進行直接軍事干預的情況下擴展美國商務。這一政策旨在( )A.加強與拉美國家的友好往來 B.推動與拉美國家的平等貿易C.武力迫使拉美國家聽命美國 D.謀求美國在拉美的經濟霸權3、19世紀末20世紀初,拉丁美洲各國大多政局動蕩,普遍實行軍事獨裁統治,經濟停滯不前。英美等國又加緊對拉丁美洲的經濟侵略和政治滲透。據此推斷,此時拉美人民的迫切任務是A.啟蒙民族意識 B.捍衛獨立和爭取民主C.鏟除資本主義 D.學習美國建立共和制4、下表反映了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概況,這可用來說明( )國家 時間 事件 目標印度 1905~1908年 民族解放運動 民族獨立、民主政治伊朗 1905~1911年 立憲革命中國 1911年 辛亥革命A.亞洲各國先后取得民族獨立 B.古老的亞洲開始覺醒C.帝國主義在亞洲的殖民體系瓦解 D.第三世界國家走向聯合5、列寧指出:“繼俄國1905年的運動之后,民主革命席卷了整個亞洲,幾萬萬受壓制的、由于處于中世紀的停滯狀態而變得粗野的人民覺醒過來了。”“覺醒”指的是( )A.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崩潰 B.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C.資產階級民族民主意識覺醒 D.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新高漲6、20世紀初,亞洲開始改變沉睡狀態,“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發生了重大變化,從被宰割、被奴役的因素轉變為積極的革命因素,這根源于( )A.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一定發展 B.亞洲人民反帝斗爭走向聯合C.亞洲民族民主革命運動高漲 D.世界殖民體系的衰退和瓦解7、國大黨成立后,提拉克用古印度典籍《薄伽梵歌》論證民族派政治綱領的合理性,認為宗教是民族歷史的依托,是使人民互相接近的重要手段,并宣稱《薄伽梵歌》是“吠陀宗教樹上所結的最甜蜜而不朽的果實”。這一做法意在( )A.改造腐朽落后的封建文化 B.宣傳非暴力不合作思想主張C.謀求民族派合法政治地位 D.凝聚民族精神以求國家獨立8、20世紀初,亞洲各國西化的知識分子階層和工商業資產階級在政治上結盟,紛紛建立政治組織,掀起了印度國大黨運動、伊朗立憲革命和中國辛亥革命等運動。這些運動( )A.實現了亞洲國家的民族獨立 B.傳播了民族民主思想C.受到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 D.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9、19世紀末,在帝國主義瓜分非洲的過程中,非洲人民不斷抗爭。其中,埃及阿拉比領導的抗英斗爭、蘇丹馬赫迪起義和埃塞俄比亞抗意戰爭是突出事件。這些事件( )A.矛頭直指封建勢力 B.采取不同的方式動員民眾C.結果均以失敗告終 D.形式上暴力與非暴力并存10、1881年,面對蘇丹馬赫迪起義的強大力量,英國殖民當局提出由馬赫迪擔任北蘇丹國王,馬赫迪予以駁斥:“我除了需要國家的獨立和民族的尊嚴外,不需要國王的封號。”這說明( )A.蘇丹民族意識有所覺醒 B.馬赫迪追求君主立憲C.資產階級主導民族抗爭 D.英國殖民統治的瓦解11、坦桑尼亞作家阿卜杜勒一拉扎克·古爾納的作品主要描述后殖民時代非洲人民的生存狀況,聚焦于身份認同、種族沖突及歷史書寫等。他的作品( )A.洋溢著浪漫主義的情懷 B.體現了人們對理性主義的反思C.探索著殖民主義的影響 D.反映了西方社會的迷茫和焦慮【拓展學習】民族民主革命:是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壓迫民族反對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爭取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和政治民主的革命。民族運動:對外反對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實現國家獨立、民族解放民主運動:對內反對專制獨裁,實現民主自由大棒政策:美國第26任總統羅斯福提出和實行武力威脅和戰爭訛詐的外交政策。主張以武力為后盾,迫使拉丁美洲國家“循規蹈矩”,聽命于美國。他曾在一次演說中援引了一句非洲諺語:“手持大棒口如蜜,走遍天涯不著急”來說明這項外交政策。遭到世界各國,特別是拉丁美洲人民的反對。金元外交:西奧多·羅斯福的“大棒政策”遭到了世界各國特別是拉丁美洲國家的反對,美國第27任總統塔夫脫就任美國總統后,美國調整了對外政策,提出“用金元代替槍彈”和“每個外交官都是推銷員”的口號,主張運用外交政策推動和保護美國銀行家的海外投資,特別是對拉丁美洲和中國等國擴大投資, 以排擠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在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利益。金元外交實際上是一種資本滲透,通過對外投資來奪取更多的海外市場和殖民特權。塔夫脫認為通過海外投資一樣可以幫助美國實現向海外擴張的目標,但是事實上, "金元”只是對“大棒”的補充,美國的對外政策仍然離不開“大棒”門羅主義:1823年12月2日,美國總統門羅在國情文中宣稱,美國將不干涉歐洲列強的內部事務或它們之間的戰爭,也不干涉歐洲列強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和保護國;但是,歐洲列強不得再在南北美洲開拓殖民地,歐洲列強控制或壓迫南北美洲國家的任何企圖都將被視為對美國的敵對行為。在“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號下,美國將拉丁美洲視為自己的勢力范圍。美國的這種對外政策后來被稱為“門羅主義”,它一方面在一定意義上起到了防止已經獨立的拉丁美洲國家再次遭到歐洲列強侵略和淪為殖民地的作用, 另一方面也加強了美國對拉丁美洲的控制。在門羅主義的指導下,隨著19世紀后期美國的迅速崛起,美國逐漸在政治、經濟甚至軍事方面控制了拉丁美洲國家。考迪羅主義:“考迪羅”,Caudillo的中文音譯,在拉丁語中意為“軍事首領”或“領袖”。起初,考迪羅是指在阿根廷的普拉塔地區作戰的軍事首領,后來泛指拉丁美洲各國的軍事獨裁者。這種軍事獨裁統治制度或政治形式在拉丁美洲廣泛存在,稱為“考迪羅主義”。其主要特點是:通過暴力奪取政權, 然后又依靠暴力維持統治。在獨立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的軍事領袖在獨立后大都掌握了實權,成為考迪羅。后來上位的考迪羅也多是軍官或地主集團的首領,他們既不同于封建時代的國王或封建主世襲繼位,也不是資產階級民主制的產物,都是憑借實力奪權的,因此,考迪羅的統治時間從幾年到幾十年不等,但能體面下臺的不多。考迪羅在國內大多與大地產主勾結,拼命攫取財富;對外則對歐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卑躬屈膝,取得財政和政治支持以維持統治,同時經常對周邊國家發動戰爭。獨立后雖然部分考迪羅在人民壓力下作出一些改革,但由于其和大莊園主在經濟及政治上的壟斷密不可分,所以未觸及大地產制度,成為拉美經濟發展的阻礙。考迪羅的出現對于剛剛獨立的拉美諸國來說,起到了一定的穩定作用。但是長遠來看,卻是阻礙了拉美國家近代化的發展。而且拉美的考迪羅制度一直影響到20世紀拉美諸國的政治走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