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第1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時間:1949.9.21-9. 302.地點:北平3.內容:“八個一”一個綱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起臨時憲法的作用,是一部新民主主義的建國綱領)一個政府——中央人民政府一個主席——毛澤東一個首都——北京(北平改為北京)一個代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歌詞未改,為了勿忘歷史,居安思危)一個國旗——五星紅旗一個紀年法——公元紀年一個紀念碑——人民英雄紀念碑(三年以來:1946-1949解放戰 爭時期:三十年以來:1919-1949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上溯到 一千八百四十年:1840-1949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注:《共同綱領》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國家,實行人民民主專政;國家政權屬于人民,各級政權機關一律實行民主集中制。※※注: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處于新民主主義社會,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4.意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成功召開,初步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注:1954年全國人大召開之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作為統一戰線組織繼續存在,它的主要職能是政治協商、民主監督、 參政議政。二、開國大典——標志著新中國的成立1.時間:1949.10.1下午三點(“國慶節”)2.地點:北京天安門3.慶典議程:毛澤東宣讀公告—五星紅旗升起—《義勇軍進行曲》奏起—禮炮齊鳴閱兵式和群眾游行,歡慶新中國誕生4.新中國成立意義★★——四個“了”(1)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2)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3)中國真正成為了獨立自主的國家,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4)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國際意義)5.啟示——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注: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中國擺脫了被壓迫被奴役的命運,獲得民族獨立,人民政治地位、經濟文化生活水平將不斷提高,國家實力將不斷增強。三、西藏和平解放——標志著祖國大陸獲得統一時間——1951年重要人物——阿沛 阿旺晉美文件——《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西藏和平解放,標志著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第2課抗美援朝1950年6月,朝鮮內戰爆發,美國悍然出兵侵略朝鮮。一、抗美援朝的原因1.美國的侵略活動嚴重威脅中國的安全——根本原因(1)以美軍為主的所謂“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一直打到中國邊境鴨綠江邊。(2)美軍飛機入侵中國領空,轟炸掃射中國東北邊境城市。(3)美國第七艦隊入侵中國臺灣海峽,阻止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2.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請求中國政府派兵援助※※注:中國出兵援朝的必要性:(1)朝鮮是中國的近鄰,美國侵占朝鮮,中國的安全也受到威脅,必須制止美國的侵略,才能維護國家利益(2)只有援助朝鮮,才能伸張國際正義(3)正義的力量最終將會戰勝邪惡力量,這是歷史所昭示的真理二、抗美援朝的經過目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性質——正義的反侵略戰爭時間——1950.10-1953. 7司令員——彭德懷軍隊——中國人民志愿軍重要戰役——上甘嶺戰役1952.10(上甘嶺是武圣山的主要陣地)英雄人物——黃繼光(上甘嶺戰役中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敵人的機槍射口,英勇犧牲)、邱少云(嚴守潛伏紀律,在烈火中紋絲不動直至壯烈犧牲)中國人民志愿軍精神——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國際主義精神,被稱為“最可愛的人”※※注:為什么稱中國人民志愿軍是“最可愛的人”?中國人民志愿軍有著高度的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志愿軍戰士為保家衛國、支援朝鮮,舍生忘死,英勇作戰,捍衛了國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利益,也為國家在國際上贏得了榮譽。三、抗美援朝的結果1953.7美國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簽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戰爭的勝利四、抗美援朝勝利的原因(1)戰爭的正義性(2)中國共產黨的英明決策和正確指揮(3)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4)志愿軍和朝鮮軍民的英勇戰斗(5)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支持五、抗美援朝勝利的意義(1)為我國的經濟建設贏得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2)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第3課土地改革一、土地改革的原因1.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發展(根本原因)2.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改二、土地改革概況1.時間:1950-19522.地區:新解放區3.基本目的: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P14)4.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1950年)(標志著土地改革的開始)5.內容: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6.土地所有制的轉變:地主私有——農民私有7.特點:分批進行,區別對待8.具體辦法:(1)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2)也分給地主一份土地,讓他們自己耕種,在勞動中改造自己(3)注意保存富農經濟,在政治上中立富農三、土地改革結果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如:新疆、西藏、臺灣),全國大陸基本完成土地改革,農民真正獲得了解放。四、土地改革的意義1.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不是封建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2.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3.人民政權更加鞏,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4.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注:新中國成立后,為鞏固政權,政府釆取的措施 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易混點:(1)1911年辛亥革命——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封建帝制)(2)1949年新中國成立——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3)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第二單元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第4課 工業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一、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1.背景:(1)新中國成立前夕,國民黨統治區的經濟已經瀕于崩潰(2)新中國成立以后,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工業生產各項指標均超過了歷史最高水平(3)我國還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工業水平很低,基礎薄弱,門類不全,許多重要工業產品的人均擁有量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甚至遠不如印度。2.目的:為了有計劃的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政府編制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3.基本任務:(1)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核心任務)(2)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3)相應的培養建設人才4.成就——“一二三四”一大橋:武漢長江大橋1957“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二鐵路:寶成鐵路、鷹廈鐵路三公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四工廠:鞍山鋼鐵公司、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機床廠、沈陽飛機制造廠(集中于東北)5.結果:到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各項經濟建設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6.影響: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7.一五計劃順利完成的原因 (1)蘇聯的幫助(2)黨的正確領導(3)全國人民的熱情參與※※注:為何優先發展重工業?(1)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工業落后,工業水平低,工業基礎薄弱,門類不全。(2)國防和鞏固政權的需要(3)蘇聯的成功經驗※※注:怎么看待一五計劃期間所取得的建設成就?(1)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是正確的,同時也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2)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時間:1954.92.地點:北京3.成果:(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五四憲法”)性質: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憲法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利機關(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注:為什么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社會主義性質的 憲法明確規定了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體現了社會主義國家性質和民主原則。從法律上規定了我國的社會主義方向。(2)選舉領導人毛澤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朱德為副主席劉少奇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4.影響:(1)第一屆全國人大的召開,形成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第5課 三大改造一、農業合作化——農業生產合作社1.原因:(1)土地改革以后,農民分到了土地,農業生產有了恢復和發展(2)農民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出現了許多問題,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3)農民也有互助合作的要求。(4)共產黨的理想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消滅剝削,共同富裕(5)到1952年底,組織起來的農戶,老解放區占65%,新解放區占 25%據當時調查,糧食產量一般情況是,互助組高于單干,合作社高于助組。2.形式: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3.原則:自愿互利4.方法:典型示范 逐步推廣5.三個階段: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6.結果:1956年,全國絕大多數農戶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生產資料農民私有——集體所有)二、手工業合作化——手工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90%以上的個體手工業者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三、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公私合營1.原因(1)建國初期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私營工商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很大比重,國家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過程中,幫助私營工商企業渡過難關并取得發展(2)私營工商業存在不利于國計民生的消極方面(3)隨著沒收官僚資本、帝國主義在華資本以及一五計劃的實行,國營經濟力量在國民經濟中已占優勢(4)農業合作化的影響2.目的:為使私有制經濟過渡到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3.方式:公私合營4.創舉:贖買政策(實現了和平過渡,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5.結果:1956年初,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出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高潮※※注:為什么政府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采取和平贖買政策?這是由歷史和現實條件決定的(1)歷史上民族資本家反帝反封建,支持中國革命(2)他們也擁護社會主義改造(3)資本家有管理經驗,社會主義建設需要這樣的人才。四.三大改造完成1.時間: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2.實質: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轉變3.意義:①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②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③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4.缺點: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第6課艱辛探索與建設成就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 (1956-1966)探索中曲折前進1.良好開端——中共八大(1956)分析主要矛盾,指出主要任務: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2.探索失誤——“三面紅旗”(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化)(1)1958年總路線: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2)“大躍進”:盲目求快,片面追求工農業生產的高速度工業:大煉鋼鐵農業:對農作物產量估計浮夸。(3)人民公社化——跑步進入共產主義“一大二公”3.三年經濟困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使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加上三年自然災害,人民生活狀況不斷下降,饑荒嚴重,食品緊缺。1959-1961我國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出現失誤的原因?(1)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落后狀況(2)急于求成(3)忽視客觀經濟規律(4)缺乏經驗4.國民經濟的調整(1961-1965)八字方針——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到1965年,國民經濟調整的任務基本完成,工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呈現出物價穩定、市場繁榮的新面貌。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1.原因:(1)根本原因:“左”傾錯誤發展到“以階級斗爭為綱”的結果(2)具體原因毛澤東主席錯誤的估計了形勢,認為黨和國家面臨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所利用2.文革實際指揮部:中央文革小組3.動亂:民主與法制遭到踐踏,社會和生產秩序陷于混亂4.抗爭和努力:老一輩革命家“二月抗爭”;周恩來等同志堅持黨和國家的日常工作。5.最大冤案——國家主席劉少奇被污蔑為“叛徒、內奸、工賊“,遭到殘酷迫害6.兩大反革命集團——陰謀篡黨奪權7.結束標志:1976.10 “四人幫”被粉碎8.危害:“文化大革命”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新中國成立后最嚴重的挫折,造成巨大的損失。(1)民主和法制遭到嚴重破壞(2)科學文化、教育事業被嚴重摧殘(3)社會生產大幅度下降三、文革時期成就:1964年10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成功爆炸第一顆氫彈1970年4月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73年,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秈型雜交水稻三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第7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一、十一屆三中全會1.背景:(1)“兩個凡是”——實質:“左"的錯誤的繼續人們要求對“文革”中的冤假錯案進行平反,要求糾正“文革”的錯誤。但是《人民日報》等公開提出“兩個凡是”方針(“凡 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它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滿。(2)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1978開端——1978年5月《光明日報》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文章,得到中央領導同志和絕大多數地方領導的支持目的——糾正“文革”以來的極“左”錯誤,反對“兩個凡是”。性質——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意義——解放了思想,為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2.時間:1978. 123.地點:北京4.內容:(1)思想上:沖破長期以來“左”傾錯誤的嚴重束縛,確立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2)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3)組織上:這次會議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5.意義:①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②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歷史的新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二、撥亂反正1.平反冤假錯案(1) “文革”中受到迫害的各級機關干部陸續得到平反,受到打擊、誣陷或迫害的民主人士和知識分子等也恢復了名譽。(2) 恢復劉少奇名譽,使得建國以來最大冤案得到平反※※注:如何看待平反冤假錯案的工作?這是深得人心的舉措。徹底解除了“文革”強加給廣大干部、群眾的枷鎖,使他們心情舒暢、精神振奮的投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去。2.中共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勝利完成的標志1981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第8課經濟體制改革一、農村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背景: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先從農村開始。農村改革前,農村實行人民公社,農民缺少生產自主權,生產積極性不高。2.目的: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3.含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在土地公有的基礎上,把土地長期包給各家各戶使用,農業生產基本上變為分戶經營、自負盈虧。「包產到戶、包干到戶〕4.嘗試:1978年安徽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 (生產責任制)農民有了生產自主權,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了。5.推廣: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導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在全國推開,到1983年,己基本在全國農村普遍實行。6.影響:(1)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的提高。(2)隨著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農村鄉鎮企業也迅速發展,為農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注: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村經歷了哪幾次生產關系的變革或調整 1950年:土地改革——土地私有制1953年:農業合作化——土地公有制1958年:人民公社——土地公有制1978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公有制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1、背景:(1)農村改革的成功,促進改革的浪潮從農村涌向城市。(2)1984.10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要求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2、內容:(1)把原來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2)對國有企業實行政企分開,逐步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 實行經營責任制(3)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3、中心環節:增強企業活力4、意義:大大調動了企業、職工的積極性,增強了企業的活力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發展: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3.意義:(1)有利于實現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穩定高速增長(2)對現代化建設有巨大推動作用(3)使中國的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第9課對外開放一、對外開放背景1.外交基礎:中日、中美關系正?;?,對中國的封鎖解除2.現實需要: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吸收外國的資金和技術來幫助我們發展。二、對外開放格局1.經濟特區1980年,中央決定在廣東、福建兩省興辦深圳、珠海、汕頭、廈門 4個經濟特區。“特”——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和經濟管理體制深圳——成為經濟特區的代表和對外開放的“窗口”(“一夜崛起的城市”)作用:設立經濟特區,有利于(1)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2)推動國內進一步改革(3)擴大對外交流(4)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2.沿海開放城市:19843.沿海經濟開放區:19851988年建立海南島經濟特區;1990年,建立上海浦東開發區。4.內地:沿江、沿邊城市--內地省會和自治區首府--內陸市縣中國形成了 “經濟特區一一沿海開放城市一一沿海經濟開放區一 一內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注:特區的選擇有何考慮?(1)臨近港澳臺,靠近國際市場(2)地處沿海,交通便利(3)是著名的僑鄉,歷史上與海外有密切交往,有利于吸引僑資(4)有廣闊的經濟腹地可依托※※注:對外開放的特點?“全方位”——既要對發達國家開放,也對發展中國家開放,面向全世界開放。“多層次”——根據各地區的實際和特點,通過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等不同開放程度的各種形式,形成全國范圍內的對外開放;“寬領域”——不僅在經濟領域,也涉及保險、郵電通信等服務貿易以及環保、科技、醫療衛生、體育、文化、教育等領域的開放。三、對外開放的意義加速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促進了我國對外貿易和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四、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0)。標志著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將逐漸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參與全球范圍內的競爭。加入世貿組織,有助于中國商品進入國際市場,但也給中國的經濟體制帶來挑戰。第10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開放2.中共十二大1982明確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3.中共十三大1987(1)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2)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3)“三步走”戰略部署P524.鄧小平南方談話19921992年1月至2月,鄧小平視察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發表了重要講話。(1)內容:強調黨的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級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要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發展才是硬道理(2)意義: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5.中共十四大1992(1)提出必須用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確立它在全黨的指導地位。(2)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6.中共十五大1997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鄧小平貢獻: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立鄧小平理論二、中共十六大20021.明確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三、中共十七大2007提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對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新的科學回答,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四、中共十八大20121.科學發展觀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2.提出了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基本要求。3.確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4.對新的時代條件下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作出了全面部署。5.對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提出了明確要求。五、中共十九大20171.內容:(1)經過長期的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定位(2)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3)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2.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意義:(1)是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2)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3)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4)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5)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第11課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一、中國夢宏偉藍圖1.提出:2012年11月,習近平在參觀《復興之路》時提出2.內涵: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3.實現途徑: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依靠人民4.奮斗目標:“兩個一百年”:(1)黨成立一百年時2021,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2049,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二、實現中國夢的舉措1.“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內容:(1)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2)全面深化改革(3)全面依法治國(4)全面從嚴治黨意義:(1)新形勢下中共治國理政的總方略(2)為實現中國夢提供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2.新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意義:(1)針對的是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2)回答的是當前最為緊迫的現實問題(3)關系我國發展全局和未來前景三、成果——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1.表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國內生產總值持續高速增長,200多種工農業產品的產量在世界名列前茅。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綜合國力不斷躍上新臺階。2.原因:(1)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2)堅持改革開放(3)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4)全國各族人民的艱苦奮斗※※注: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對內改革——我國創新宏觀調控的思路和方式,優化升級產業結構,積極推進科技創新,保障國家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對外開放——中共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一帶一路、亞投行、自由貿易試驗區、人民幣國際化等,攜手共建和諧世界)3.意義:綜合國力的持續增強,使中國在實現國家重大戰略發展目標、主辦國際盛會、應對突發事件、戰勝重大自然災害等方面具備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精神力量。第四單元: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第12課民族大團結一、民族區域自治制度1.依據:根據我國民族問題的歷史特點和現實情況2.目的:經過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實現各民族的共同發展,共同繁榮3.含義: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區域大小,設立不同級別的民族自治區域和自治機關。在自治區域內,由當地民族當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內部事務,行使自治權。4.提出:(1)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將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作為一項基本政治制度確定下來(2)后來(1954年),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被載入憲法(3)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頒布實施5.五個民族自治區1947年建立內蒙古自治區1956年建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958年建立廣西壯族自治區1958年建立寧夏回族自治區1965年建立西藏自治區6.意義:(1)體現了國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權利的精神(2)民族區域自治對維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一和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具有重大意義(3)為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7.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1)有助于把國家統一和少數民族自治結合起來。既維護了國家主權統一,又保障了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區事務的權利(2)有助于把國家的方針政策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具體特點結合起來,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區制宜,從而有利于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3)有助于把國家富強和民族繁榮結合起來(4)有助于把各民族熱愛祖國的感情和熱愛本民族的感情結合起來二.共同繁榮發展1.背景:新中國成立前,由于歷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國各民族發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數民族的生產力水平十分落后2.措施(1)政治上:黨和政府在少數民族地區因地制宜,進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各民族邁進社會主義社會(2)經濟上:采取許多優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員(如:援藏干部 孔繁森),還通過科技、資金、物資等多種方式,加強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3)文化上:重視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a.按照自愿的原則,幫助十幾個少數民族創制文字b.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c.有組織有計劃開展少數民族古籍文獻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如:出版少數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詩——藏族史詩《格薩爾王傳》、 蒙古族史詩《江格爾》、柯爾克孜族史詩《瑪納斯》(4)戰略舉措:20世紀末,中央決定進行西部大開發,為少數民族地區的加快發展創造了巨大了歷史機遇,極大的帶動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西部大開發的主要成果:青藏鐵路2006年青藏鐵路(“吉祥的天路”)全線通車,大大加強了祖國內地與邊疆地區的聯系,促進了青海、西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第13課香港和澳門的回歸一、“一國兩制”的構想1.背景:①港澳臺問題是歷史遺留問題(香港——英國;澳門——葡萄牙)②實現祖國統一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強烈愿望2.時間:改革開放新時期3.人物:鄧小平4.依據:從維護祖國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出發,尊重歷史和現實歷史——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現實——長期實行資本主義的制度和生活方式5.內容:“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在祖國統一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同時在港澳臺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50年)(設特別行政區,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變"——主權歸屬“不變”——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6.意義:(1)有利于實現祖國的統一。(2)有利于港澳臺地區的穩定、繁榮和發展。(3)體現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為港澳的回歸開辟了途徑(4)為解決國際爭端和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新思路二、香港、澳門回歸祖國——是“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成功實踐1.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特別——享有高度自治,原有社會制度不變)2.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設澳門特別行政區注:香港澳門回歸時,國家主席是江澤民。3.香港澳門回歸的意義:(1)香港、澳門回歸祖國,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2)開創了香港和澳門歷史發展的新紀元(3)為解決臺灣問題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注:港澳順利回歸的原因?(1)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根本原因)(2)“一國兩制”構想;(3)整個中華民族的強烈愿望(4)香港、澳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感想:落后就要挨打,強盛才有尊嚴※※注:港澳回歸后更加繁榮原因是什么?(1)祖國大陸是香港和澳門強大的后盾(2)“一國兩制"方針的正確性和可行性※※注:民族自治區與特別行政區的不同?(1)設立的目的不同。民族自治區是為解決民族問題,實現少數民族當家做主而設立的;特別行政區是為解決臺灣問題、香港問題和澳門問題,實現祖國統一而設立的(2)適用的區域不同。民族自治區適用于少數民族聚居區;特別行政區適用于香港、澳門、臺灣地區。(3)實行的社會制度不同。民族自治區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特別行政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4)各自的權限不同。民族自治區享有一定的自治權;特別行政區實行高度自治。第14課海峽兩岸的交往一、推進祖國統一大業1.臺灣的歷史三國——孫權派衛溫到達夷洲隋朝——隋煬帝派人到達琉球元朝——設澎湖巡檢司管轄琉球清初——鄭成功收復臺灣(荷蘭)清康熙年間——設臺灣府管轄臺灣1895——《馬關條約》割臺灣給日本1945——抗日戰爭勝利臺灣回歸1949 中國內戰,國民黨敗退臺灣。1950——朝鮮戰爭爆發,美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阻撓我國解放臺灣2.臺灣問題的實質臺灣問題:是歷史遺留的中國內政問題。(不容他國干涉)香港、澳門問題:外國侵略,屬主權問題。3.黨和政府對臺政策的轉變(1)新中國成立后,武力解放臺灣(2)20世紀50年代中期,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放臺灣“三十六計, 和為上計”(3)改革開放以后,形成了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鄧小平——一國兩制江澤民——八項主張胡錦濤——四點意見,《反分裂國家法》4.兩岸關系的發展197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停止對金門和馬祖的炮擊;《告臺灣同胞書》;倡議兩岸實現三通1983年——鄧小平進一步闡述“一國兩制”解決臺灣問題1987年——臺灣當局被迫調整“三不”政策,海峽兩岸同胞近40年的隔絕狀態被打破,兩岸關系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契機——華航事件)1990年——臺灣成立海峽交流基金會(“?;鶗保?br/>1991年——祖國大陸成立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海協會”)1992年——“九二共識”海基會與海協會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1993年——“汪辜會談”海協會會長汪道涵與?;鶗麻L辜振甫在新加坡舉行第一次會談,對促進兩岸關系健康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1995年——江澤民“八項主張”2005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大陸,胡錦濤會見連戰一行。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的會見,促進了兩岸關系的新發展2008年——兩岸實現“三通”2015年——習近平與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這次會面是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面,翻開了兩岸關系歷史性的一頁二、日益密切的交往原因:(1)“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的指引(2)海峽兩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的共同努力表現:兩岸人員在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蓬勃發展※※注:目前我國解決臺灣問題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1)改革開放后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2)“一國兩制”構想在香港澳門的成功實踐(3)祖國統一是兩岸人民共同的愿望,符合兩岸人民的根本利益不利因素:(1)“臺獨”勢力試圖分裂祖國;(2)外國反華勢力的干涉※※注:發展兩岸關系有什么現實意義 (1)有利于進一步加強兩岸經濟文化交流;(2)有利于增進兩岸人民之間相互了解和溝通,增強民族感情和民族凝聚力;(3)有利于遏制“臺獨”勢力的發展(4)有利于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注:青少年怎么做?(1)積極擁護祖國統一的方針政策,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2)自覺履行維護祖國統一的義務,堅決同破壞祖國統一的言行作斗爭(3)努力學習,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為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做貢獻※※注: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夙愿,在海峽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祖國統一大業一定會實現。第五單元: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第15課鋼鐵長城鋼鐵長城:主要是指人民軍隊英勇作戰的優良傳統,人員素質的提升與先進的武器裝備相結合,構筑了堅固的保衛祖國疆土和安全的防線一、陸??哲姷慕ㄔO1.陸軍的建設(1)成立時間:1927年8月1日(2)新中國剛成立時: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是陸軍,兵種也比較少(3)現在:現代化水平大大提高,發展成包括步兵、炮兵、裝甲兵、 防化兵、通信兵等多兵種的現代化部隊,武器裝備不斷更新。2.海軍的建設(1)成立時間:1949年4月(2)在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支海軍部隊——華東軍區海軍建立(3)新中國成立后,又建立東海、南海和北海艦隊(4)20世紀70年代:1970年研制出我國第一艘核潛艇(1974年裝備我國海軍)1971年我國自主研制成功導彈驅逐艦(5)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海軍裝備不斷更新換代,現代化水平有了明顯提高。海軍已由水面艦艇部隊、潛艇部隊、海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等多兵種組成,活動范圍也逐步擴大2012年9月,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交接入列。※※注:為什么舊中國有海無防,而新中國的海軍能夠保衛祖國的海疆?你能舉個例子說說?①舊中國國力較弱,海防松弛,無力抵抗外國的進攻。例如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清政府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化程度,形成了有海無防的被動局面。②新中國成立后,海軍不斷壯大,有堅強的國力作后盾,也有強大的現代化海軍國防力量。3.空軍的建設(1)建立:1949年10月,在陸軍的基礎上建立(2)20世紀50-70年代20世紀50年代初,空軍部隊已擁有各種飛機3000多架。(參與抗美援朝,不畏強敵,敢打敢拼,取得輝煌戰績。如:蔣道平)1956年,仿制出殲-5型殲擊機后來又制造各種型號的殲擊機、轟炸機、強擊機。(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自行研制和引進了一批新型飛機,空軍現代化建設有了新的飛躍,成為保衛祖國領空的鋼鐵衛士。※※注:我國軍用飛機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國外購買——仿制——自行研制二、導彈部隊的發展導彈:是一種會自動尋找目標的飛行武器。按發射點與目標點的不同,可分為地對地、地對空、空對地、艦對艦、艦對空等導彈。按照作戰使用的目的不同,又分為戰略、戰術導彈。按照射程分近程、中程導彈(1000—3000千米)、遠程導彈(3000—8000千米) 和洲際導彈(8000千米以上)。此外還有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之分。1.建立:1966年,中國組建第二炮兵部隊2.地位和任務它是中國戰略威懾的核心力量,主要擔負遏制他國對中國實用核武器、遂行核反擊和常規導彈精確打擊任務3.組成:由核導彈部隊、常規導彈部隊、作戰保障部隊等組成. 目前裝備了東風系列彈道導彈和長劍巡航導彈。4.更名:2015年,第二炮兵部隊更名為火箭軍※※注:我國導彈部隊發展迅速的原因?(1)科學技術的發展(2)政府的重視(3)經濟的發展三、新時代強軍之路1.加強部隊政治工作一政治保障2014年,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在福建古田召開,強調軍隊政治工作要為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提供堅強政治保證。2.構建軍隊聯合作戰體系五大戰區——東部戰區、南部戰區、西部戰區、北部戰區、中部戰區五大軍種 _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3.新格局: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注:我國為什么在和平年代加強國防建設 最大限度地謀求世界和平是我國加強國防的一貫宗旨,必須加強軍隊建設,使我國具有反對和制裁侵略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保衛和平。※※注: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的關系?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是相互依賴的關系。國防建設要以經濟發展為后盾,經濟發展促進國防發展;反過來,經濟發展需要一個和平的環境,自然要靠國防來創造和平環境。建立鞏固的國防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任務,同時又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第16&17課新中國的外交一、新中國成立后外交政策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二、新中國成立后的外交形勢1 .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年,就與蘇聯等十幾個國家年立了外交關系,為恢復經濟創造一個好的外部環境(蘇聯第一個與中國建交)2.美國為首的一些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采取敵視態度,實行外交孤立政策,不與中國建交,并對中國實行封鎖和禁運三、20世紀50年代的外交成就1.1950年,《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2.1953年,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周恩來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1954年訪問印度和緬甸,進一步確認;后來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核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政治保證),平等互利(實施條件),和平共處(目標)影響:①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②開拓了中國外交的新局面;③標志著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3.亞非會議/萬隆會議時間:1955年,在印尼的萬隆召開性質: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方針:“求同存異"(周恩來針對帝國主義破壞會議的陰謀和各國間的矛盾和分歧提出)同----①擺脫殖民統治②實現民族獨立③發展壯大自己異----①社會制度不同②建設道路不同意義:①促進會議的圓滿成功②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萬隆精神:亞非人民團結一致,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保衛世界和平與增進各國人民之間友好合作的精神4.日內瓦會議1954年,中國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身份參加的國際會議四、20世紀70年代外交成就1.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時間: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原因:①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②第三世界國家的支持影響:①這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②進一步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③增強了第三世界在聯合國中的力量2.中美建交1971年“乒乓外交“1971年7月,基辛格訪華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中美簽署《聯合公報》,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br/>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美國承認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3.中日建交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4.70年代出現與中國建交的熱潮五、改革開放后 全方位外交外交布局: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面推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影響: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成為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的堅定力量,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注:我國外交事業取得輝煌成就的原因?(1)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國際地位的提高(2)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3)國際形勢的變化,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發展的總趨勢第六單元: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第18課科技文化成就1. “兩彈一星”研制成功含義:核彈(原子彈、氫彈)、導彈、人造地球衛星過程:1964.10.16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6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試驗取得成功1967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1970我國用長征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東方紅一號科學家:鄧稼先、錢學森“兩彈一星”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調、勇于攀登意義:①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振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②它打破了當時有核大國的核壟斷,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2.載人航天工程1999.11,神舟一號,無人飛船,開啟了我國的飛天之旅2003.10,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楊利偉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2008.9,神舟七號,翟志剛,實現了太空行走。3.雜交水稻袁隆平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獲得我國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同時他也是第一個特等發明獎的獲得者,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影響:①為解決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的吃飯問題和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②對解決世界性饑餓問題也有重要貢獻。4.青蒿素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發現了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