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6. 《老子》四章【學(xué)習(xí)目標(biāo)】1. 了解道家的核心思想及其對后世的影響。2. 掌握課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礎(chǔ)知識。3. 體會課文中所蘊含的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活動方案】高二某班擬舉行班級辯論賽,正方辯題是“中國社會更需要儒家思想”,反方辯題是“中國社會更需要道家思想”。為了這次辯論會,反方代表隊認(rèn)真查閱資料,仔細(xì)斟酌立論角度,擬從時代背景、社會體制、風(fēng)俗人情和歷史沿革等角度深入挖掘。他們翻閱了《老子》和《莊子》等道家經(jīng)典著作進行了專題閱讀。老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提示:了解每一章的主要觀點,進而概括整合其思想的核心。要求:準(zhǔn)確概括,語言簡潔流暢。認(rèn)真研讀文本,疏通文義,為班級辯論賽打好基礎(chǔ)。1. 通讀文本,疏通文義,解釋加點的詞語,將釋義填寫在右邊空白欄內(nèi)。三十輻共一轂,當(dāng)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dāng)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dāng)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第十一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轂: 埏埴:戶牖:企: 彰:伐: 矜:強:壽。(第三十三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xué)不學(xué),復(fù)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第六十四章)持: 泮:累:幾:2. 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 三十輻共一轂,當(dāng)其無,有車之用。(2)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3)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認(rèn)真研讀文本,探究下面的問題。1. 《老子》中“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所闡述的“有”與“無”的辯證關(guān)系,就是“實”與“虛”的關(guān)系。文學(xué)創(chuàng)作,尤其是詩詞歌賦創(chuàng)作,也講究“虛由實生,實仗虛行,以實為本,以虛為用”,請結(jié)合所學(xué)過的詩詞具體分析。提示:明辨老子所闡述的“有”與“無”的辯證關(guān)系,詩詞的具體分析要能與老子闡述的關(guān)系契合。要求:條理清晰,語言簡潔流暢。2. 《老子》善用精妙譬喻“提煉經(jīng)驗”,試從文中舉例分析其作用。提示:掌握比喻論證的特征和效果,弄清論點、論據(jù)和論證之間的關(guān)系。要求:條理清晰,語言簡潔流暢。關(guān)于《老子》第三十三章的思想內(nèi)容,歷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結(jié)合以下材料,談?wù)勀銓Α独献印愤@一章的理解。這一章宣傳了一系列消極、保守、反省的精神修養(yǎng)觀點。它強調(diào)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有克服自己弱點的毅力,這種見解是可取的。但老子宣傳什么知足,還宣傳精神勝利法,說什么“死而不亡”是長壽,這些都是唯心主義的思想。(任繼愈《老子新譯》)老子所說的這種觀點為什么是唯心主義呢,難道“死而不亡”是“有鬼論”嗎?個人的精神修養(yǎng),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強、富、志、久、壽這些品格和素質(zhì),這些都具有積極的意義。老子極力宣傳“死而不亡”,這是他一貫的思想主張,體現(xiàn)“無為”的思想主旨。“死而不亡”并不是在宣傳“有鬼論”,不是在宣揚“靈魂不滅”,而是說,人的身體雖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這當(dāng)然可以算作長壽了。(張松如《老子說解》)人的肉體壽命不過區(qū)區(qū)數(shù)十載,人不可能長生不老,但人的精神則可以永垂不朽,因為他的肉體雖然消失了,他的學(xué)說、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卻會長期影響當(dāng)代及后代的人們,從這個意義上講,人完全可以做到“死而不亡”。(梁啟超)提示:深入理解《老子》第三十三章的思想內(nèi)容,結(jié)合所給材料,表達獨到見解。要求:言之有理,言之有據(jù),語言簡潔流暢。1. 老子其人老子(生卒年不詳),即老聃,相傳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人。春秋時期哲學(xué)家,道家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與莊子并稱“老莊”。老子曾擔(dān)任周朝管理藏書的史官,以博學(xué)而聞名,相傳孔子曾向他問禮。曾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老子哲學(xué)與古希臘哲學(xué)一起構(gòu)成了人類哲學(xué)的兩個源頭,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學(xué)思想而被尊為“中國哲學(xué)之父”。老子的思想被莊子所傳承,并與儒家和后來的佛家思想一起構(gòu)成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內(nèi)核。2. 作品延讀老子是一種大格局靈遁者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會被各種各樣的東西所吸引。錢啊,名啊,利啊,權(quán)勢啊,等等,這些東西會一直圍著你。很多人知道自己的心態(tài)很躁,但是深陷其中。因為人是社會性動物,現(xiàn)在的人大多是這樣的,心里想著的都是“我要往上走,往上爬”。科技的發(fā)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習(xí)慣、生活準(zhǔn)則、生活態(tài)度。我一直說沒有敬畏之心,是我們現(xiàn)代人最大的原罪。我有時候看看我自己,看看周圍的人,看看網(wǎng)上的圖片和信息,真的會覺得老子、莊子這些人活的才是真性情、真自然。我們是該回到遠(yuǎn)古,去心對心地聽聽這些老者的肺腑之言,聽聽他們的恬淡心態(tài)。找到這種智慧,普及這種智慧,我們這個社會,就不會有那么多嫉妒,那么多浮躁。圣人從來沒有走遠(yuǎn),就在我們身邊,如春風(fēng),如大山,如清泉?!安皇渌呔?,死而不亡者壽”出自《道德經(jīng)》,說的就是老子本身。他的生命力比歷史上任何一位皇帝都強大。詩人臧克家也寫過:“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沒有真正去生活的人,去好好觀察生活的人,去思考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的人,記住上面的話,它本身就是一種人生價值的指導(dǎo)。我們經(jīng)常說一個人的眼界有多遠(yuǎn),格局就有多大。那個年代沒有飛機,沒有大炮,沒有望遠(yuǎn)鏡,更沒有飛船,老子的格局是怎樣的?《道德經(jīng)》第一句話就很清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大概翻譯是這樣的:可以說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恒存在的道;可以用文辭說出來的名,就不是永恒存在的名。無,是天地原始的稱謂;有,是萬物母體的名稱。所以常常從無中,去觀察道的微妙;常常從有中,去觀察道的端倪。這就是老子的格局,這就是老子對于世界的思考。他的格局不是吃飯,不是睡覺,不是一個村,不是一個縣,也不是一個省。他的格局是宇宙,是道。“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薄疤斓夭蝗剩匀f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边@就是老子。他說:“天地是無所謂仁慈偏愛的,它對待萬物就像對待祭品一樣平等;圣人也是無所謂仁慈偏愛的,他對待百姓也像對待祭品一樣?!彼岳献邮亲钐竦娜?,說他輕靈如水,是無人會反駁的。他與自然一樣,他有宇宙常心。這就是圣人。試問這樣的人,會計較嗎?會嫉妒嗎?會貪財嗎?會痛恨嗎?會的,因為他也是人。起碼我是這樣認(rèn)為的。但是他能理解,他能控制,他能做到我們做不到的。用他的話說就是“無為而治,寵辱不驚”。當(dāng)代的我們真的要記住老子的這句話:“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本褪钦f別把自己看得太重。他還提出“以無為用,以有為利”的思想。在當(dāng)代社會,這應(yīng)該被奉為生活心態(tài)的圭臬。所以他也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薄盀閷W(xué)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边@是對上面思想的最有力的支撐。人的強大,不是多學(xué)了多少技巧、語言,而是學(xué)會了包容,學(xué)會了寵辱不驚,這樣就可以做到以無為做無不為。這樣不斷地進步,格局會小嗎?別人還會不愿意和你交朋友嗎? 別人還會不愿意和你做生意嗎? 弄巧成拙、急功近利、投機取巧這些詞,不都是太“有為”了嗎?而現(xiàn)在的我們呢? 不正是這樣的急躁嗎? 能多掙點就多掙點,能撈一把就撈一把,不管不顧后面的人,甚至后代的人。經(jīng)濟空前繁榮,空氣質(zhì)量、水土質(zhì)量空前下降,這不就是大自然對我們的生活態(tài)度的警示嗎?老子對于后代人的影響很深,很多地方都有老子的塑像。他被我們頂禮膜拜,這是好的。尊敬一個心懷宇宙的人,是好的。可是我們頂禮膜拜的時候,很多人是求財,求權(quán),求名利。老子如果真的地下有知,只會搖搖頭離開。是啊,明明良言妙藥就在那放著,你們還一天天大喊:藥在哪?幸福在哪?錢在哪?嗚呼,哀哉!有人可能會說,那是因為老子沒有生活在當(dāng)代。生活在當(dāng)代,說不定他比我們更世俗,更愛財如命。環(huán)境是可以影響一個人的。對于這種假設(shè)我們只能呵呵一笑。以我們的心度老子、莊子、孔子、孟子、竹林七賢等人,本身就是一種錯誤。不管你處在哪個年代,腦袋還是架在肩膀上,人還是只有兩只手,兩條腿。中華上下五千年在浩瀚的宇宙中,只不過是一眨眼而已。圣人就在我們身邊,不要說師道不存久矣。我在嗚呼而鳴的時候,不光悲哀別人,也悲哀我自己。我也是俗人一個。老子是一種境界?!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于我們來說太單調(diào)。我也是這么認(rèn)為的。如果誰讓我再回到農(nóng)村,像小時候那樣住上半年,我是不愉快的,我是不習(xí)慣的。我怕我留戀大城市,我怕農(nóng)村太安靜。但是身在鬧市中,心中常常有老子這些字出現(xiàn)在眼前,于我們來說是大恩惠、大太陽。世界的種種都有規(guī)律,你可以利用得上,那么恭喜你;如果你利用不上,那就改變自己。竹林七賢中的人,不是一開始都那么放蕩不羈,是因為報國無門、事業(yè)受阻,甚至不那樣做,反而有生命危險。想想何苦呢,不若“獨坐幽篁里,彈琴復(fù)長嘯”來得自然、舒服。所以說老子是一種境界,就5 000多字,去看看,去聽聽。不要人云亦云,說老子多好多好。【點評】 老子的“道”是對于整個世界的終極思考,這是一種大格局。我們的現(xiàn)實困境,起因不是我們不知道老子其人,而是我們不能領(lǐng)會老子的“道”,即大格局。作者認(rèn)為老子的“道”是解決現(xiàn)實困境的一劑良方。*五 石 之 瓠整體把握文本內(nèi)容,思考:這個寓言的寓意是什么?體現(xiàn)了怎樣的說理藝術(shù)?認(rèn)真研讀文本,疏通文義,為班級辯論賽打好基礎(chǔ)。1. 通讀文本,疏通文義,解釋加點的詞語,將釋義填寫在右邊空白欄內(nèi)。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鼻f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為事??吐勚?,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之曰:‘我世世為洴澼,不過數(shù)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偷弥?,以說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zhàn),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則所用之異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貽: 樹: 呺然: 掊: 拙于: 龜:鬻: 說:慮: 樽:蓬之心:2. 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 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2)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3) 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認(rèn)真研讀文本,探究下面的問題。1. 請簡要分析莊子和惠子在文中的形象特點。提示:抓住文本中兩位人物的語言,對比分析其形象特點,再加以歸納概括。要求:概括到位,表達清晰。限時6分鐘。2. 莊子善用寓言故事“設(shè)象形容”,試舉例并分析其作用。你認(rèn)為“有用”和“無用”是不是絕對的呢?請寫一段話闡述自己的觀點。1. 名家評論胡文英:“莊子眼極冷,心腸極熱。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腸熱,故悲慨萬端。雖知無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熱腸掛??;雖不能忘情,而終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莊子獨見》)魯迅:“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xué)史綱要》)郭沫若:“秦漢以來的每一部中國文學(xué)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響之下發(fā)展的: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絕無僅有?!?《魯迅與莊子》)聞一多:“中國人的文化上永遠(yuǎn)留著莊子的烙印?!?《古典新義·莊子》)王蒙:“莊子是一個非常有特點的、與眾不同的哲學(xué)家,古今中外獨此一人。他最大的特點就是把非常深邃的思想變成了文學(xué),變成了藝術(shù),變成了神話、寓言、故事、傳說。他的那些論述哲學(xué)問題的文字都是朗朗上口、比喻精當(dāng)、辭藻華麗、文風(fēng)開闊、見棱見角、妙不可言的,讀起來你感到的是津津有味、心曠神怡。這就做到了深奧哲理的文學(xué)化與趣味化?!?br/>2. 作品延讀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鮑鵬山當(dāng)一種美,美得讓我們無所適從時,我們就會意識到自身的局限?!吧疥幍郎?,應(yīng)接不暇”之時,我們不就能體驗到我們渺小的心智與有限的感官無福消受這天賜的過多福祉嗎?讀莊子,我們也往往被莊子撥弄得手足無措,有時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我們還有什么方式來表達我們內(nèi)心的感動?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無方,意出塵外,奇怪迭出。他總在一些地方嚇著我們,而等我們驚魂甫定,便會發(fā)現(xiàn),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驚風(fēng)。我們的視界為之一開,我們的俗情為之一掃。同時,他永遠(yuǎn)有著我們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復(fù),柳暗花明;永遠(yuǎn)有著我們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彌高,鉆之彌堅。“造化鐘神秀”,造化把何等樣的神秀聚焦在這個“槁項黃馘”的哲人身上?。?br/>“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nèi)累矣?!?br/>先秦諸子,誰不想做官?“一朝權(quán)在手,便把令來行。”“在其位,謀其政。”“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誰不想通過世俗的權(quán)力,來杠桿天下,實現(xiàn)自己的烏托邦之夢?莊子的機會來了,但莊子的心已冷了。這是一個有趣的情景:一邊是濮水邊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的莊周先生,一邊是身負(fù)楚王使命,恭敬不怠、顛沛以之的兩位大夫。兩邊誰更能享受生命的真樂趣?這可能是一個永遠(yuǎn)聚訟不已,不能有統(tǒng)一志趣的話題。對幸福的理解太多樣了。我的看法是,莊周們一定能掂出各級官僚們“威?!钡姆至?,而大小官僚們永遠(yuǎn)不可能理解莊周們的“閑?!睂θ松嬲囊饬x。這有關(guān)對“自由”的價值評價。這也是一個似曾相識的情景——它使我們一下子就想到了距莊子約七百多年前渭水邊上發(fā)生的一幕:八十多歲的姜太公用直鉤釣魚,用意卻在釣文王。他成功了。而比姜太公年輕得多的莊子,此時是真心真意地在釣魚。且可能毫無詩意——他可能真的需要一條魚來充實他的轆轆饑腸。莊子此時面臨著雙重誘惑:他的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從容不迫的游魚,他的背后則是楚國的相位——楚威王要把境內(nèi)的國事交給他了。大概楚威王也知道莊子的脾氣,所以用了一個“累”字,只是莊子要不要這種“累”?多少人在這種“累”中體味到權(quán)力給人的充實感和成就感?這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莊子持竿不顧?!?br/>好一個“不顧”!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無暇回頭看身后的權(quán)勢。他那么不經(jīng)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來千載難逢的發(fā)達機遇。他把這看成了無聊的打擾。如果他學(xué)許由,他該跳進濮水里洗洗他干皺的耳朵了。大約怕驚走了在魚鉤邊游蕩試探的魚,他沒有這么做。從而也沒有讓這兩位風(fēng)塵仆仆的大夫太難堪。他只問了兩位衣著錦繡的大夫一個似乎毫不相關(guān)的問題:楚國水田里的烏龜,它們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讓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裝著它們,用絲綢的巾飾覆蓋它們,珍藏在宗廟里,用死來換取“留骨而貴”呢?還是愿意拖著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著?兩位大夫此時倒很有一點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說:“寧愿拖著尾巴在泥水中活著。”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你們走吧!我也是這樣選擇的。這則記載在《秋水》篇中的故事,不知會讓多少人慚愧汗顏。這是由超凡絕俗的大智慧中生長出來的清潔的精神,又由這種清潔的精神滋養(yǎng)出拒絕誘惑的驚人內(nèi)力。當(dāng)然,我們不能以此懸的,來要求心智不高、內(nèi)力不堅的蕓蕓眾生,但我仍很高興能看到在中國古代文人中有這樣一個拒絕權(quán)勢媒聘、堅決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個文化屈從權(quán)勢的社會里,莊子是一棵孤獨的樹,是一棵孤獨地在深夜看守心靈月亮的樹。當(dāng)我們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時,月亮為什么沒有丟失?就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兩棵在清風(fēng)夜唳的夜晚中獨自看守月亮的樹。一輪孤月之下一棵孤獨的樹,這是一種不可企及的嫵媚。一部《莊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對人類的憐憫!莊子似因無情而堅強,實則因最多情而脆弱!莊子是人類最脆弱的心靈,最溫柔的心靈,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傷害的心靈……胡文英這樣說莊子:“莊子眼極冷,心腸極熱。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腸熱,故悲慨萬端。雖知無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熱腸掛住;雖不能忘情,而終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這是莊子自己的“哲學(xué)困境”。此時的莊子,徘徊兩間,在內(nèi)心的矛盾中作困獸之斗。他自己管不住自己,自己被自己糾纏而無計脫身,自己對自己無所適從而無可奈何。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鴿子的溫柔寬仁。對人世間的種種荒唐與罪惡,他自知不能用書生的禿筆來與之叫陣,只好冷眼相看,但終于耿耿而不能釋懷。于是,隨著諸侯們的劍鋒殘忍到極致,他的筆鋒也就荒唐到極致;因著世界黑暗到了極致,他的態(tài)度也就偏激到極致。天下污濁,不能用莊重正派的語言與之對話,只好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來與之周旋。他好像在和這個世界比試誰更無賴,誰更無理,誰更無情,誰更無聊,誰更無所顧忌,誰更無所關(guān)愛,誰更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從而誰更能破罐子破摔,誰更無正義、無邏輯、無方向、無心肝——只是,有誰看不出他滿紙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淚呢?對這種充滿血淚的怪誕與孤傲,我們怎能不悚然面對,肅然起敬,油然生愛?【點評】 作者認(rèn)為莊子思想是由超凡絕俗的大智慧中生長出來的清潔的精神,又由這種清潔的精神滋養(yǎng)出拒絕誘惑的驚人內(nèi)力。正因為這樣,作者在文章中對莊子表示了極其贊賞的態(tài)度,認(rèn)為他的怪誕與孤傲都是可以理解的,并對莊子獨立的人格、清潔的精神推崇備至?!敬鸢附馕觥?br/>6. 《老子》四章【活動方案】活動一:“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有兩個基本含義:①精神性的宇宙本體;②規(guī)律性。作為精神性的宇宙本體,道看不見,摸不著,但卻是實際存在著的。道是空虛的,卻能夠生育萬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fù)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道兼具“有”和“無”兩種性質(zhì)?!暗揽傻溃浅5溃幻擅?,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沒有世界萬物之前,道就已經(jīng)存在;通過道的作用,萬物得以產(chǎn)生,而道繼續(xù)發(fā)揮作用。道又是規(guī)律性?!胺凑叩乐畡印?,“反”是道的總規(guī)律,包含對立轉(zhuǎn)化和返本復(fù)初的含義。“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活動二:1.三十輻共一轂,當(dāng)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dāng)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dāng)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第十一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第三十三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粺o執(zhí),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xué)不學(xué),復(fù)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第六十四章)轂:車輪的中心部位,周圍與輻條的一端相接,中間的圓孔用來插車軸 埏埴:和泥(制作陶器) 戶牖:門窗企:踮腳 彰:彰顯 伐:夸耀 矜:夸耀強:勤勉持:持守 泮:同“判”,分離累:同“蔂”,土筐幾:接近2. (1) 三十根輻條匯集到一個轂當(dāng)中,車的功用正是產(chǎn)生于車轂中空地方的“無”。(2) 踮起腳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穩(wěn),自我顯露的人不能顯明,自以為是的人不能彰顯,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長久。(3) 合抱的大樹,是從細(xì)小的萌芽生長起來的;九層的高臺,是從一筐筐泥土建筑起來的;千里的遠(yuǎn)行,是從腳下舉步走出來的。動手去做的就會壞事,有所把持的就會失去。活動三:1. 示例: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中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詞人用這一比喻,顯示出愁思如春水般的汪洋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春水之不舍晝夜,長流不斷,無窮無盡。把“愁”物化為一江東流的春水,化虛為實,以實寫虛,多而不絕的愁緒被形象地表達出來。2. 《老子》善以生活現(xiàn)象或社會現(xiàn)象舉例說理,以具體事物為喻,概括出抽象道理。如:第十一章以生活中的“轂”“器”“室”為例,說明世間萬物都存在“有”和“無”的對立統(tǒng)一關(guān)系,“有”和“無”是相依相生的;連用“有車之用”“有器之用”“有室之用”三個比喻,形象地說明了“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無”起了作用,具體地解釋了“有”和“無”的關(guān)系。第二十四章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論述“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活動四:略。*五 石 之 瓠【活動方案】活動一:寓意:同一種事物,用法不同,價值就不同。因此要善于轉(zhuǎn)換視角,發(fā)現(xiàn)和發(fā)揮事物的最大價值。關(guān)鍵在于用心,只有用心才能夠發(fā)現(xiàn)事物的特點,才能夠發(fā)現(xiàn)事物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才能夠發(fā)現(xiàn)事物的真正價值。說理藝術(shù):本文借助“五石之瓠”和“不龜手之藥”這兩則寓言故事,刻畫了惠子和莊子兩個人物形象,深刻地闡明了“有用”與“無用”可以相互轉(zhuǎn)化的哲理,具有很強的思辨性,引發(fā)人們的思考。活動二:1.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鼻f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為事??吐勚?,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之曰:‘我世世為洴澼,不過數(shù)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偷弥哉f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zhàn),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則所用之異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貽:贈送 樹:種植 呺然:內(nèi)中空虛而寬大的樣子 掊:擊破拙于:不善于 龜:同“皸”,皮膚凍裂鬻:賣 說(shuì):勸說別人聽從自己的意見。一說同“悅”,取悅慮:用繩結(jié)綴。一說考慮 樽:盛酒器。這是說大瓠像大樽,縛于身,可使人漂浮渡水蓬之心:比喻不通達的見識2. (1) 用來盛水,它的堅固程度卻經(jīng)不起自身所盛水的壓力。把它剖開來做成瓢,則瓢寬大而沒有什么可盛受的東西。(2) 現(xiàn)在一旦賣出這個藥方就可獲得百金,還是把藥方賣給他吧。(3) 卻擔(dān)憂它寬大而沒有什么可盛受的東西?看來先生你還是見識不通達啊!活動三:1. 莊子在文中是放曠豁達、無欲無求、順其自然、不凝滯于物的形象;惠子則是內(nèi)心受到世俗經(jīng)驗的束縛,拘泥于成見,因而見識不夠通達的形象。2. 示例:《五石之瓠》中莊子借講述“不龜手之藥”一事,說明同一個事物,有小用,也可以有大用的道理,從而婉轉(zhuǎn)地說明惠子不善于使用大的東西。活動四:示例:“有用”與“無用”并非絕對,兩者本就是對立統(tǒng)一、相互依存的。沒有“有用”,便無所謂“無用”;沒有“無用”,也便無所謂“有用”。人要在“務(wù)實”中生存,更要在“務(wù)虛”中提升。比如豬羊的肉可食,可古代龍鳳的地位卻遠(yuǎn)遠(yuǎn)高于豬羊,因為“無用”符合人們的精神企求。再如梅子是水果,可食,可歷來人們贊詠的多是梅花。如“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在對美的欣賞中,贊美了人的高雅品格和幽逸情趣,有力地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求。這樣,梅花、梅詩,也就成了“無用之用”。當(dāng)前社會上彌漫著急躁、浮躁之風(fēng),人們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做什么事都恨不得“一口吃成胖子”,這是違反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要求有立竿見影的效果,而是應(yīng)當(dāng)“風(fēng)物長宜放眼量”。年輕學(xué)子的成長,是生存技能的成長,更是良好精神的成長,需要更多地想些“無用”的東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6《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學(xué)案.docx 6《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學(xué)案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