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4屆高考語文沖刺---文學類文本(文化散文)分類訓練學案(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4屆高考語文沖刺---文學類文本(文化散文)分類訓練學案(含答案)

資源簡介

2024屆高考語文沖刺---文學類文本閱讀分類訓練
文學類文本(1)文化散文
【必備知識】
一、概念
以文化意味突出、文化含量豐富的社會現象或自然景觀為寫作對象,通過游歷名人、文化古跡的方式,詠史懷古,闡發作者的認識和評價,有時在此基礎上聯系現實,借古諷今,引發人們對現實人生的深沉思考的散文形式。
文化哲理散文將文化思考的“理”與文學創作的“情”結合起來,或講述文化知識,或感悟文化現象,或評析世態人情,既充滿思考的智性,又不乏文化關懷和個人感受,行文縝密而不失活潑,結構自由而不失謹嚴。
二、特征
①取材文化性。即所寫對象是文化意味突出、文化含量豐富的社會現象或自然景觀,多借助名人、文化古跡,詠史懷人,闡發作者對此的認識和評價,有時在此基礎上聯系現實,借古諷今,引發人們對歷史、現實、人生、社會的深沉思考。
②文化意識強烈。即明確地從文化角度和文化意識方面來表現對象。
③文化解剖具有穿透力。即以獨立的文化思考和深刻的文化思想來解剖事物的特征和發掘現象的本質。在行文上具有文化韻味,主要體現在語言風格上。
三、內容
文化散文的內容應當包括以下三個層面∶
一是傳統的文化精神,從文化古跡或人文風情中,尋求中國文化的內涵和文化人格的構成;二是當代的文化意識,站在時代思想的高度,表現當代人的審美意趣、文化心理。以及對于生命、宇宙、人類的文化感悟;三是作者的文化品格,作者以自己的人生體驗融入文化思考之中,表現出鮮明的精神個性和文化品格。

文化 哲理 散文 以議論為主,寓哲理于形象,文筆靈活 以小見大、比喻、象征等
對現實的事、物有觸動(觸發點)→類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聯想議論(聯系點)→點出道理(感悟點)→結合現實議論升華(升華點)
【方法指導】
2024年高考考查散文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因為近幾年文學類考查小說的次數還是多于散文的,現在文學類文本閱讀試題是考查這一類文體,所以還會傾向于考查散文,敘事散文和寫景散文的幾率會更大一些,都會就散文的構思結構、語言、技巧、標題、主題與寫作意圖等方面進行考查。
文學類文本中,散文有著其獨特的文體特征。有備無患,解答散文類文本考題,應從散文的文體特征出發,先整體閱讀,然后整理歸納出常見的散文類考題。
一、散文類文本整體閱讀步驟
1.初步理清行文順序
(1)文章選擇了哪些材料;作者組織材料的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2)尋找文章的線索。
2.初步把握文章的線索
(1)注意文章標題。
(2)注意文中反復出現的詞語、句子。
3.初步概括文章的主題
(1)找文章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題的提示語、關鍵詞語。
(2)看文章所選材料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觀點、態度、情感。
(3)找出文章中的議論句、抒情句、過渡句、首尾句。
二、散文類文本常見考題分類
(一)含意理解類試題
1.考查對重要概念或詞語含義的理解。
2.考查對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
3.考查對標題含意的理解。
【答題思路或要點】
①結合上下文甚至全文解釋概念或詞語、句子、標題的含意(表層義、深層義)。
②分析表現手法或修辭手法。
③說明作用。(從內容、結構、主題等方面思考。)
(二)線索作用類試題
1.考查散文線索的辨認。
2.考查線索的作用。
【答題思路或要點】
①指出散文的行文線索(時間線索、空間線索、人物情感線索、物件意象線索)。
②分析線索的作用。(從具體內容、篇章結構、刻畫人物、表現主題、表達效果等幾個方面入手答題。)
(三)要點概括類試題
1.考查信息內容的歸納與整合。
2.考查信息的作用。
【答題思路或要點】
①定位篩選→概括整合→分點表述。
②常見信息或句段的作用。如:開頭段統攝全篇,領起下文,渲染氣氛,奠定基調;過渡段承上啟下;結尾段呼應前文,深化主旨,卒章顯志。
(四)技巧(手法)賞析類試題
考查各種表達技巧或手法。
【答題思路或要點】
①從表達方式的角度思考。看各種表達方式是否運用自如,靈活多變;敘述人稱的選擇的好處;敘述順序的安排及作用;描寫(白描、細描、景物描寫等)的特點與作用;文中特有的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抒情)是如何為作者表情達意、言事說理服務的。
②從選材、組材的角度思考??床牧虾椭行牡年P系;看主次詳略;材料是否典型、真實、新穎、有力;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體現了什么、強調了什么、營造了什么、表現了什么、深化主題、點明題旨等。
③從表現手法的角度思考??催\用的一些表達技巧,如動靜相襯、以小見大、虛實結合、欲揚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啟下、卒章顯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對比、象征、反襯等,以及運用它們所起的作用;了解一些常用技巧如各種修辭手法、人稱的作用。
④從結構安排的角度思考。看開頭、結尾是否各有特色;是否結構嚴謹,完整勻稱;是否運用了烘托鋪墊、前后照應;是否制造了波瀾;是否做到了起承轉合、曲折有致。
⑤從修辭手法的角度思考。文中或指定內容運用何種修辭手法,在人(物)描寫、意境創造、情感表達等方面產生了怎樣的效果。
(五)語言品味類試題
1.賞析文中畫線句子。
2.分析語言特色及表達效果。
【答題思路或要點】
(1)概括手法或特色→結合文本具體分析→說明表達效果。
(2)具體切入點包括:
①詞語的錘煉:a.用詞準確、簡練、生動、形象;b.疊音詞、擬聲詞,有表現力的動詞、形容詞、副詞等的運用。
②句式的選擇:長短句的交錯運用,整句(對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語)、散句的運用。
③手法的運用:a.修辭格的運用(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排比、設問、反問、頂真、互文、反語等);b.表達方式的運用:敘述、議論、描寫(多角度描寫、色彩方面、動靜方面、點面結合、細描和白描等)。
④整體的語言風格:平實、清新、華麗、幽默、辛辣、自然、簡潔明快、含蓄深沉、亦莊亦諧、口語化、生動形象、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符合人物身份等。
(六)探究類試題
1.探究散文的意蘊、啟示、感悟。
2.探討散文的創作背景、意圖。
3.對散文語段或主旨進行個性化解讀。
【答題思路或要點】
第一步,有的放矢,明確提出自己的觀點。
第二步,聯系文本或實際,分層論述自己的觀點。
第三步,總結自己的觀點。
【例題分析】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文本一:
清算月亮
林語堂
左派文人反對風月的文章,竟“把月亮一筆勾銷”。因此我必須為月亮辯護。我生怕的是,如果中國人全部失去了欣賞月亮與夏日清風的能力,那么中國之為國也必將變得更為狹小、粗劣與物質主義了?,F在竟有人把看中秋月與吃月餅,認為是“封建的”與“反革命的”,由于月餅是中國的,所以也便是舊式的,而與一個女學生去吃瑞士的巧克力牛奶糖,卻是“進步的”與“革命的”,因巧克力糖來自西方。讓他們去吃巧克力糖吧,這些聰明的青年人他們可以不去理,但是月光卻要照在他們身上,并且繼續不斷地照著他們,靜寂無聲,不圖自衛,終有一天它會得到他們的心。除非他們確是迷失了靈魂!
因此想把月亮清算,不能像那些青年作家想得那樣容易。陶淵明、蘇東坡、李白、杜甫雖為左傾分子所不容,不能就把他們一筆勾銷。左傾分子稱之曰“毒”,但是只要中國一日忠于自己,忠于它自己的天賦才智,那么陶淵明與蘇東坡就一日不會被人勾銷。據我所知道的,那些左傾分子,就連陶淵明或蘇東坡的詩也沒有讀過。他們說這些作家是“封建的”“有閑階級”“不面對現實的”士大夫。陶淵明歌曰:“采菊東籬下”,“雞鳴桑樹顛”。蘇東坡歌曰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果也封建至極矣!江上清風與山頭明月只屬資本家有閑階級所有乎 唯有資本家之雞方立于桑顛上乎 雄雞桑樹果不屬于“現實”之世界乎 事實是如此的,陶淵明與蘇東坡已經進一步,不再去談大眾平民——他們自己已經變成平民,思想行動與農夫同感。
因此,不能把月亮一筆勾銷。還是讓我們把月亮這問題,去一勞永逸地勾銷了吧。中國的詩文與浪漫人物,和月亮全有連帶關系。這派浪漫人物,西方尚未之聞。
中國的浪漫人物與西方的浪漫人物不同。西方的浪漫人物表示一種強烈沖動的情感,中國的浪漫人物則表示種恬淡幽靜的狀態,不過他們是把內在的熱烈情緒隱藏起來。中文名之為風雅,意思含有藝術化的培養,對詩歌的喜好,暢達無憂的人品,不貪錢財的心理,喜愛交游朋友,憎厭官場?!陡∩洝返淖髡呱驈团c他的朋友,在蕭爽樓中就是最合風雅的人。沈復描寫他的朋友如下:
蕭爽樓友朋之間,有禁止四事:第一,談論他人之升官晉爵;第二,閑談訴訟與時事;第三,討論科舉之八股文章;第四,賭博。凡有犯此一條者,得罰酒五斤。但尚有四事不禁止:寬宏、浪漫、自由不拘和安靜。
這些朋友們都耽于詩賦、繪畫、飲酒,但不行之過度,并且喜歡郊游談話。他們最喜歡在月下小酌晩餐。他們雖然貧窮,不以錯過為懷,但都是快樂的,并沒有去做資本家的走狗。中囯的浪漫人物對于財勢,向來都感到強烈的厭惡,他們飽經世態炎涼,就連一個勢利的和尚也不齒的。
但是這種中國歷史中的浪漫人物在國家危急之時,都是勇敢不屈出名的好漢。蘇東坡、白居易、袁枚、鄭板橋(那個怪才子),還有袁中郎——不一而同的,他們遺留下來史跡,比滿口仁義的孔教徒要清白得多。他們執政為縣吏之時,乃是人民的真正“父母”,離任之時,農民夾道跪,感激涕零?!Ш?你寫的歌女詩賦如此之多,而人民詩賦則如此之少!”一個標榜孔教的人嘲笑著白居易這樣說。在表面上看來,孔教徒關心于人民的福利,但是白居易為官清廉,孔教之徒則并不如此。十七世紀著名的批評家金圣嘆、袁枚、鄭板橋,犯有瀆君之罪名。但是不能忍受貧民之被壓迫者乃為金氏,當朝廷征收苛捐之時,鼓動農民造反與他的朋友在孔廟相對而哭者亦為金氏,是以終于就義就死。協助貧民反抗朝廷者為金氏,而非之“侮君之罪”置他于死地為高官。那個高官的靈魂征收苛捐,得以安然皇帝死后之靈魂,亦得安然。不論在什么時候,我喜愛月亮而憎惡這種偽裝憂國的孔教徒。
文本二:
文學革命以后,既以說話行文,自然要演出以閑談說理筆調一派,在談話之中夾入閑情及個人思感,此即吾所謂個人筆調。但吾不大與時人同意,唯有西洋祖宗才算祖宗,唯有哈爾濱小品才算小品。于是此小品文遺緒之問題便發生了。中國古文中雖少好散文,卻也有不少個人筆調之著作。若用另眼搜集,倒也有趣。在提倡小品文筆調時,不應專談西洋散文,也須尋出中國祖宗來,此文體才會生根。其搜集標準,亦不盡以古時所謂小品為標準(如柳宗元之諷喻小品《三戒》等),而當純以文筆之閑散自在,有閑談意味為準。如屠隆《冥寥子游》一類,與十八世紀之 Sterne相同,敘事夾入閑情,說理不妨抒懷,便悲涕與笑聲齊作,憂憤與幽逸和嗚??傊?我所要搜集的理想散文,乃得語言自然節奏之散文,如在風雨之夕圍爐談夭,善拉扯,帶情感,亦莊亦諧,深入淺出,如與高僧談禪,如與名士談心,似連貫而未嘗有痕跡,似散漫而未嘗無伏線,欲罷不能,欲刪不得,讀其文如聞其聲,聽其語如見其人此量吾所謂理想散文。
(有刪改)
【注】林語堂(1895-1976),中國現代著名學者、文學家、翻譯家。他兼通中西文化,擅長幽默散文。文本均選自他的散文集《給思想一個高度》
1.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必須為月亮辯護”的原因,是擔心中國人如果缺少浪漫情懷,中國社會將變得更為物質和粗劣。
B.月亮是中國詩文中常見的經典意象,既有自然之美,又與人民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并不是專供“有閑階級”欣賞的風雅之物。
C.作者用對比的寫法指出中西方浪漫人物的情感差異。西方的浪漫人物情感強烈沖動,中國的浪漫人物情感則恬淡幽靜,不強烈。
D.作者《論幽默》一文指岀幽默廣義上包括一切使人發笑的文字,狹義上與諷刺、揶揄有別。本文幽默中有酸辣諷刺、無情揶揄。
【答案】C
【解析】“用對比的寫法指出中西方浪漫人物的情感差異”“中國的浪漫人物情感則恬淡幽靜,不強烈”錯,原文只是說中西方的浪漫人物同,并不是比較情感差異。由原文“中國的浪漫人物則表示一種恬淡幽靜的狀態,不過他們是把內在的熱烈情緒隱藏起來”可知,中國的浪漫人物也有熱烈情感,不過隱藏于心。
2.下列與文本有關的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文本一引用陶淵明、蘇軾的名句并進行連續追問,是要指出兩人在遠離官場后已經成為大眾平民,所寫詩歌與平民無異。
B.沈復《浮生六記》記載了與友交往“四禁止”和“四不禁止”,說明中國浪漫之士淡泊名利,清高自守,追求個性自由。
C.白居易、袁枚、金圣嘆等人詩文中所反映的清廉為官、挺身為民的行為令人敬佩,而“孔教徒”口頭上假裝憂國憂民,令人憤慨。
D.屠隆《冥寥子游》將敘事、說理和抒情自然融為一體,悲涕與笑聲齊作,憂憤與幽逸和鳴,是古代最佳小品文。
【答案】B
【解析】A.“所寫詩歌與平民無異”錯誤。C.“白居易、袁枚、金圣嘆等人詩文中所反映的清廉為官、挺身為民的行為”表述錯誤,根據文意,“清廉為官、挺身為民”本就是他們自己的行為,并不是他們“詩文中所反映的”。D.根據文章看不出屠隆《冥寥子游》是古代最佳小品文。
3.作者以“清算月亮”為題,有何深意 請簡要分析。
【答案】
①“清算 有徹底計算、算賬之意,“月亮”在文中代指美好風物及其所引起的浪漫主義情感。②以“清算月亮”為題,含蓄諷刺了左派文人想要清除文學作品中的所有浪漫主義事物或情感的觀點,批判了激進的教條主義和物質主義思想。③暗示了作者的觀點,即不能清算月亮”,不要偽裝憂國。(每點2分,答出兩點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給分)
4.如欲以“林語堂散文的個人筆調’”為題寫一篇文學短評,請結合文本,列出評論要點。
【答案】
①閑談式的說理和抒情,個性化的思想情感和獨特見解。②看似散漫無章實則緊扣中心話題的結構特點。③個性化的閑適、幽默的語言風格。(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給分)
【實戰演練】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從乾陵到茂陵
林非
汽車開出了西安市區,就在一片望不到邊緣的丘陵地上,緩緩地攀登著。
這黃土高原上,有多少數不清的方陣:火紅的,是辣椒;碧綠青翠的,是玉米;黃澄澄一片的,是剛收割后耙平的土地。這繽紛的色彩,這幾何的圖形,真秀麗迷人。莊稼人的手真巧,心真靈,我覺得自己似乎是進了藝術家們精心開墾的花園。
在這些圖案的外面,卻又是蒼茫、寥廓和雄渾的大地,層層地包圍著它,不由得使我從心底里感到舒展,想要伸出手掌,觸摸那離得多近的天空,扯幾朵白云下來。
在這高原上,望著頭頂的云彩,沉思著天地的悠悠,回憶著祖先的足跡,我的多少情絲,隨著起伏的丘陵,越過人生,越過歷史,在半空里翱翔,就這樣到達了乾陵底下的一片平灘上。
我沿著夾道的石俑,穿過兩行碧綠的楓樹,往頂上攀去。這埋葬著武則天和她丈夫唐高宗李治的乾陵,遠遠看去,也許只能說是一座矮矮的小丘。我心里想,走不了幾步路,就能站在頂上眺望了。不過真的走起來,卻還挺費勁的。那一段陡峭的土路,爬得我氣喘吁吁,額頭冒汗,幸好路畔有叢叢的柏樹,遮住燥熱的陽光,陣陣的涼風,習習吹來,給了我跋涉的興致,于是信步走了上去。
我的心兒在胸口突突地跳,喉嚨里不住地喘著粗氣,原來我剛才過早地輕視它了。我將會功虧一簣,屈服于被自己輕視的小丘嗎 絕對不行,這不合我的脾氣,于是我在峻嶒的亂石中,尋覓著平穩的立腳點,左手按住石塊的邊緣,右手拉住石縫里的青草,連奔帶跑,總算走到了小丘的頂上。
這里,是附近一大片平原的制高點。往四周極目遠眺,蒼茫的大地,盡收眼底。連同武則天在內的多少帝王,或者是不用帝王稱號的那些獨裁者,當他們活在世上時,都想牢牢地統治這幽谷里的子民;一旦死去,還要將他們的尸骨,永遠高踞在群氓的頂巔,這是多么狂妄和愚蠢的念頭。對于不甘做奴隸的人們,對于具有自尊心的人們來說,是多大的不公,多大的侮辱。
可是他們在生前也許不會想到,千百年后竟有許多平凡的人們,站在他們的頭頂,緬懷往昔和瞻望未來。讓他們的幽靈在地下哭泣吧,多少平凡的人們,終將撥開專制的迷霧,走向自由和平等的坦途。
看完了乾陵,背著一身歷史的重擔,又乘上車,趕往南邊百里以外的茂陵去。在陰沉沉的暮靄中,遠遠望著那座埋葬漢武帝劉徹的墳墓,覺得很晦暗和凄涼。比起陡峭的乾陵來,自然要矮小得多了。不過它的形狀也規則得多了,簡直是立體幾何中最為標準的鏟型圖案。有幾個操著南方口音的老人,冒著零零落落的雨絲,在路旁眺望著這座土丘,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不知道是充滿感情的膜拜,還是理性的否定 當我在暮色蒼茫中,匆匆趕往霍去病墓的時候,已經來不及在他的墓前憑吊一番,對這個年輕有為的大將軍,作歷史的遐想了,雖然他那句“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豪言壯語,曾在我的青年時代,鼓舞過我踏上人生的途程。
我迎著一陣陣潮濕的霧氣,迎著從天頂上垂下的夜幕,大步流星地走去,終于尋覓到了墓側兩廡的石雕。這十多件藝術品都凝結了那些無名藝術家構思的智慧,天真的情緒,這幼稚和笨拙,卻透出一股晶瑩的靈氣。瞧瞧那個石俑吧,只是就著一塊橢圓形的巨石,稍加鑿磨,便活脫脫是個焦躁不安的人,睜大了眼睛,緊緊閉住了闊嘴,在詛咒著天道的不公,瞧他那碩大的手,還伸開粗糙的指頭,壓住自己凸起的肚子,憋著滿腹的怒氣,實在太難以忍受了。我分明像是看到了他在不住地抽噎。
看完了石人,我還想仔細揣摩人與熊搏斗的那座石雕,可是天色愈益昏暗了下來,我只好邁開腳步,瀏覽了精神抖擻的臥牛,英姿雄勃發的躍馬,眈眈疾視的伏虎。而當我站在那座馬踏匈奴的石雕前,辨認著威武的馬頭下面,在那石像揚起的臉頰上,眼睛和鼻梁都被壓扁了似的,可是他拉住馬腹的手指,卻鏤刻的太清晰了,顯出一種蠕動和掙扎的力量。這無名的藝術家,用模糊的影子強調那石像猙獰的神情,卻又用分明的筆法強調他抗拒的力量,審美的情趣實在豐富多彩,像這樣來刻畫力度的藝術似乎還不多見,它頓時使我想起貝多芬《命運交響曲》那樣磅礴的氣勢。
我深深慶幸著今天這后半段的旅程,能在無意間親炙不少稀世的藝術珍品。從黎明到黃昏,我在汽車里顛簸了將近四百里路,我的收獲卻或許是漂洋過海也無法得到的。
(有刪改)
1. 下列對文本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文中先寫自己認為乾陵只是矮矮小丘,后又寫攀登時氣喘吁吁,但最終也不放棄,意在突出自己倔強頑強的性格。
B. 文中寫到漢武帝墓前幾位老人的眺望,并對他們的心理進行想象和推理,實則表現作者對歷史人物的思考。
C. 在寫到霍去病墓時,作者只引用了他的“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句話,卻足以表現出他對霍去病的無限尊重。
D. 作者在寫石俑和馬踏匈奴的石人時,并未簡單地停留于外在形態的描摹,而是善于抓住其中神韻,形象而有靈性。
2. 下列對文本藝術特點的理解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這是一篇記游散文,作者以景點、行蹤來安排材料,采用移步換景的手法,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感。
B. 第二段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寫出了黃土高原色彩絢爛、蒼茫雄渾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這片土地的熱愛。
C. 有別于游乾陵的感慨,作者在游茂陵時將重點放在了墓旁的石雕上,在對石雕作品的細致刻畫中,帶領讀者游弋于永恒的藝術空間。
D. 文章主要放在對歷史的“遺作”——陵墓的夾敘夾議上,以敘襯底,以議調色,并融注史實,行文舒展,可謂耐人尋味。
3. 畫線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請簡要分析。
4. 文章最后作者寫道“我在汽車里顛簸了將近四百里路,我的收獲卻或許是漂洋過海也無法得到的”,你認為作者都收獲了什么 請結合原文分析。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8題。
江南水弄堂
彭 程
①一個人很早就喜歡上一個事物,到了迷戀的地步。但因為機緣所限,其后多少年中,與欣賞對象只有短暫零散的接觸,很不過癮。終于有一天,目標集中出現,充塞了他的視野,從四面八方簇擁裹挾了他。他也得以凝神靜慮,全身心地欣賞品味,目接神交。這種情形下,他會有什么反應?
②我此刻便是如此。眼前便是古老的京杭大運河,我長久以來念茲在茲的對象。③無錫老城區的南門外,腳下是一座名為清名橋的、有四百多年歷史的拱形石橋。古運河就從橋下流淌而過,大理石的銀白色橋欄桿,被歲月風雨侵蝕,有一些殘破斑駁,手撫上去,粗糙而涼爽的感覺瞬間傳遞到掌心。
④斜倚欄桿,緩緩地轉動脖頸,目光收放之間,古運河的魅力展露無遺。從此處到南門這段一點三公里的河道,被命名為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是古運河最精華的部分。2014年,中國大運河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一段河道就是申報項目之一。這里集寺、塔、河、街、窯、宅、坊、弄、館等眾多古代人文景觀于一體,有“運河絕版地、江南水弄堂”的美譽。
⑤這副精致工整的對句,并沒有絲毫夸張。古運河的魅力,在此處體現得淋漓盡致。兩岸青石壘砌的河岸,夾出一道寬約十幾米的水流,緩緩地流淌,分明是一條水上的巷弄。臨水的房子多是兩層,個別三層,一色白墻黛瓦。房子連同藍天白云的倒影被水波蕩漾,便有了明與暗、真與幻的對比,有了層次和韻律。水邊的條石欄桿上,疏朗錯落地擺放著盆花綠植,增添了不少生機。欄桿內側,隔著窄窄的小道,便是古舊的房子,屋脊上層層疊疊的瓦片,黯淡的顏色分明是被歲月煙云熏染而成的。屋檐下往往有一株藤蘿,或是幾竿竹子,藤蔓枝葉將窗子半遮半掩,清幽而雅致。目光沿著河道向前遞送,遠處又是一座拱形石橋,半圓形的橋洞,和水面上的倒影,恰好組成了一個完美的圓形。隔段時間就會有一艘游船駛過,古色古香的式樣,正和此處您悠的古意相諧適。
⑥一派平和掙謐的氛圍,籠罩著古運河和兩旁的老屋。想起了唐代詩人杜葡鶴的詩句:"古宮閑地少,水港小橋多。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過往的數百年中,眼前大略都是這樣的風景。只是時光仿佛逝水,物事猶在,而人事全非。每一所房子旁側,都有一個水埠頭,約七八級石階,一直通到水里。往昔這里十分熱鬧,婦女們淘米、洗菜時的說笑聲,洗衣服時棒槍擊打衣物的聲音,以及旁邊小船劃過時的槳聲,都曾經在水面上和深巷間激起回聲。而現在,看到的卻只有空曠和落寞。
⑦端詳橋下的流水,沒有一點陌生的感覺。在我的想象中,早已經多少次走近它的身旁。但像今天這樣長時間地行走于它的襟懷之間,這樣零距離地觀賞它的每一個局部每一處細節,卻是第一次。仿佛一個不慣飲酒的人,平常只是小的幾口,忽然猛飲下數杯,于是一種酸然便油然升起,充溢于胸間腦際。
⑧江南古運河的魅力,總也離不開河邊巷弄的映襯。與這一段河道平行,兩邊各有一條街巷,分別是南下塘和南長街。南下塘是無錫歷史最悠久的巷子,房屋多建于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處處都顯示著歲月的滄桑。小巷逼仄,靠著運河的一側,各種小店鋪鮮次帶比地排列著間隔不遠就會有一家餐館,彌漫著咖啡的香味,食物煎炒煮蒸的味道,間或有輕柔的音樂,透露出生活的祥和安逸。繼續前行,一陣評彈的聲音飄來耳畔,是從右邊一所房子里傳出的,門帽上方木質標牌上刻著篆體字"書碼頭",不由得停下腳步聆聽。吳依軟語,舒緩柔婉,似泉水流淌,但驟然間又變得高亢急促,仿佛裂帛之聲。盡管聽不懂唱詞,卻依然是十分愜意的聽覺享受
⑨不妨說,古運河成就了江南名城無錫。如果說無錫仿佛一位秀麗的江南女子,古運河京是掛在脖頸上的閃光的項鏈,映襯得女主人風姿綽約,魅力無窮。
⑩歲月像運河水一樣不竭地流淌。進入上個世紀時,運載磚瓦的木船槳聲,變成了小火輪的機器聲。無錫作為這一帶的經濟中心城市,民族工商業得到飛速發展,涌現出許多經濟實力雄厚、目光遠大的實業家。這樣看來,這一道穿城而過、流淌了千百年的古運河,分明也是一條紐帶,連接著從農耕到工商的社會流變,見證了生活的變遷、歷史的發展。
永不停歇的是時光的足音。到了今天,一個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水平,對文化的需求就會變得強烈和迫切。它的前景如何,是否有足夠的吸引力,與其所擁有的文化蘊涵密切相關。這一點,在無錫這一座江南名城,得到了鮮明生動的印證。這座城市的管理者和建設者們,圍繞古運河的修復和保護,實施了一系列堪稱大手筆的行動,努力展現了它悠久深厚的歷史人文內涵,為城市增添了獨特的美,并使這種美能夠庭續不斷,仿佛古老的運河水一樣永遠流淌。這種根植于傳統文化的魅力,也讓這座有著三千年歷史的古城生機勃勃,就像一株枝干盤繞虬曲的老藤,仍然綻放出無數鮮艷的花朵。
一艘畫舫從遠處悠然駛來,船舷無聲地劃過,水面泛著黑沉沉的光亮。船上坐滿了游客專注地欣賞著水上岸邊的景致,間或有一陣愜意的笑語。船艙前面位置,背向船頭面朝游客,坐著一位身著蔥綠色旗袍的年輕女子,懷抱琵琶,輕攏琴弦,先后彈唱了《太湖美》和《蝶戀花》,嗓音宛轉圓潤,纏綿搖曳,隨著船上明暗變幻的光影,漸漸滲入藹藹的夜色中....
華燈初上。江南水弄堂,一場華麗的演出剛剛開始。
(有刪改)
5.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作者因為機緣所限,與古運河只有短暫零散的接觸,所以在面對古運河時才能凝神靜慮,目接神交,對古運河十分迷戀。
B.中國大運河能夠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其中被命名為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的一點三公里的河道起到了決定作用。
C.“猛飲下數杯”照應開頭“短暫零散的接觸”,形象地表達了作者終于得以零距離細致觀賞大運河的陶醉和心滿意足。
D.文章以大量篇幅寫運河無錫段的沿河美景、人們的休閑娛樂和有文化底蘊工程的開發,意在表明運河的漕運功能逐漸退化。
6.下列對文章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開頭從一般人的普遍感受入題,借助人稱的變換,引出自己看到大運河時的強烈體驗,疑問句的使用給讀者以代入感。
B.南下塘“書碼頭”的評彈,曲調時而柔婉,時而高亢,內容曲折高深,給人帶來聽覺的享受,從側面表現了古運河的魅力。
C.第C②段用細膩的筆觸和極具表現力的詞語,描寫游船表演這一富有文化特色的活動場景,充滿詩情畫意,令人回味無窮。
D."江南水弄堂"極形象地表現出了運河無錫段的風貌特點,以之為題,很好地表明了文章的寫作內容,具有統攝全篇的作用。
7.文中說"古運河的魅力,在此處體現得淋漓盡致"。請簡要分析第⑤段是運用哪些藝術手法表現古運河魅力的。(6分)
8.作者的情感在歷史和現實的交織中不斷變化,請加以分析。(6分)
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題。
燕山有棵滄桑樹
梁衡
北京之北一百多公里處就是河北的興隆縣,境內有燕山的主峰霧靈山。正是秋高季節,幾個好友乘興登山,一路黃花紅葉,藍天白云。松鼠橫穿于路,野雀飛旋在樹,鳥鳴泉響,好不快活。正走著,忽見路邊有一指路牌:滄桑樹與見證樁。不覺好奇,就下路拐入荒徑,攀荊附葛,爬上一高坡,頓現一樹一樁。
樹是一棵奇怪的大松樹,根基部十分壯大,盤根錯節與山石一體,已分不清彼此。原樹已經枯死,而在側根處又長出一棵新樹,有合抱之粗,渾身的鱗片層層相疊,青枝挑著綠葉在秋陽下閃閃發光。樹身成“7”字形,斜出石縫向山外探去,蜿蜒遒勁,如一條蒼龍欲騰空而去。大家正說這樹像龍,當地的朋友說,這樹還真就與龍有關。
原來,歷代皇帝都自比真龍天子。清朝入關后的第一位皇帝是順治帝,他就位后即在遵化縣選定了自己的龍寢之地,后人稱東陵。為使陵寢安寧,東陵以北興隆境內這兩千五百平方公里的山林,就全部劃作“后龍風水”禁地。封建專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伸手一指,這兩千五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一占就是二百五十四年,直到民國成立后的1915年才解禁。山之禁,樹之福,這棵龍形松,四季有人護,過了二百多年平靜舒心的好日子。笑看冬去春來,靜聽花開花落。
1931年日本人侵占東北,1934年南下占領興隆,直逼北京,當年的這一片皇家禁地又成了敵我雙方爭奪的戰略要地。一場殘酷的侵略與反侵略戰爭在這里反復拉鋸。其間數不清出了多少民族英雄。最著名的一個是孫永勤,本是一普通農民,小時曾讀私塾,粗通文字,又習得一身武藝。他恥為亡國奴,便串聯村里的十六位弟兄,拉起一支“民眾軍”、自任軍長。后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改稱“抗日救國軍”,一直發展到五千多人。成為日軍的心腹大患。以至于日本人誘降國民黨,與何應欽談判簽訂《何梅協定》時都將滅孫永勤作為一個籌碼。而1935年8月正在長征途中的黨中央為抗日發表著名的《八一宣言》,將孫永勤與吉鴻昌、瞿秋白等并列,說他們“表現我民族救亡圖存的偉大精神”。孫永勤在最后一次戰斗中,寡不敵眾又腿部負傷,被團團包圍。最后孫永勤以下七百壯士全部壯烈犧牲。這棵樹目睹了一群英雄的誕生。
“滄桑樹”下還有一截二尺多高如水桶之粗的樹樁,旁立木牌,上書“見證樁”三字,這是當年日寇掠奪當地資源的見證。我俯下身去想辨認一下樹樁的年輪,只是經年的風吹雨打,橫截面上的木質已經朽去,用手一捏,即成碎末。但整個樁子的大形還在,短粗挺直,身帶焦痕,挺立于荒草亂石之中,似有所言。
看完“滄桑樹”我們又重回登山主道,繼續上山。秋陽如春,正是果熟季節,路兩邊赤、橙、黃、綠,擺滿銷售和等待外運的核桃、柿子、蘋果、山楂,排起兩道長長的水果墻,農民的笑意都掛在臉上。近年來這里淺山處大力發展經濟林,林果成了農民的主要收入,深山處開辟成國家森林公園,封山育林,涵養水源。全縣的高山密林間有大小徑流八百條,昔日的“后龍風水地”已經成了京城的重要水源地。
隨著山路上行,兩邊的樹木愈來愈密,約一小時后終于穿出樹海爬上燕山高處的霧靈山峰。我登上燕山之巔,遙望群峰從山海關一路奔來,長城起伏其間,腳下是一片樹的汪洋,胸中蕩起一幅歷史的長卷。這時只見遠處綠波中現出一團飄動的火苗,那是剛才上山時路過的一片花楸樹林。我從未見過這樣的樹種,大概只有這燕山深處才有吧。都說楓葉紅于二月花,這花楸葉子是楓葉的三四倍大,葉面厚實?;ㄩ睒錁渖砀叽?,只在懸崖深壑、人跡不到的地方生長。秋風一過它就紅得像浸了血,著了火。我又想起了剛才那棵穿越戰火而來的“滄桑樹”和劫后余存的“見證樁”。這塊土地在民國時和新中國成立初稱熱河省。熱河,熱河,好一片熱土。先經過了二百五十四年的皇封冷藏,又經民國三十多年間的軍閥混戰、外族入侵和國共內戰,終于回歸于民,現已休養生息出這般模樣。
山不轉水轉,人會老樹還在。一截樹樁見證了一個民族曾經的苦難,一棵樹記錄了這片土地上三個半世紀的滄桑。無論是朝代更替、人事變幻,還是自然界的寒來暑往、山崩地裂,都靜靜地收錄在樹的年輪里。
(有刪改)
9. 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首段緊扣標題,介紹了燕山奇險壯美的自然環境,“忽見”“頓現”等詞語飽含意外和驚喜。
B. 帝王的封山之舉,雖是封建專制的典型表現,客觀上也為古樹的生長提供了一道天然屏障。
C. 文中“花楸紅葉”意蘊豐富,既象征著這片熱土上傾灑的英雄熱血,也象征著當下人民火熱的生活。
D. 不同于《故都的秋》中秋果淡綠微黃的清冷之色,本文中的秋果色彩斑斕,是農民豐收的果實。
10. 下列對文章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文章多處出現時間、人數等數字,充實了文章內容,增強了閱讀的真實感,體現出作者寫作的嚴謹。
B. 文章寫孫永勤被日軍痛恨,又引用了黨中央對他的高度評價,從側面突出了其抗日民族英雄的形象。
C. 文章以“滄桑樹”的歷史變遷為線索,將描寫、說明、敘事、抒情有機融合在一起,豐富而又厚重。
D. 語言的熔鑄化用是本文的鮮明特點之一。如多處使用的四字詞語,充滿了凝練典雅的文化意蘊。
11. 結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畫橫線句子的含意。
12. 梁衡提出“人文古樹”的散文創作主張,強調用“古樹”意象將中國革命的紅色歷史、現代的綠色文明融合在一起,體現作家的紅色繼承與綠色擔當。結合全文,談談本文是如何踐行該文學主張的。
---答案與解析---
1. A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分析、概括能力。
A項,“意在突出自己倔強頑強的性格”分析錯誤,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但此處更多的是要表現作者對于象征著封建獨裁者意圖不朽的陵墓的態度。故選A。
2. B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的綜合鑒賞能力。
B項,“寫出了黃土高原……蒼茫雄渾的特點”理解錯誤,第二段未寫出“蒼茫雄渾”,在第三段“在這些圖案的外面,卻又是蒼茫、遼闊和雄渾的大地,層層的包圍著它”才寫出。故選B。
3. ①在內容上,此句寫作者遠望所看到的乾陵,昔日帝王武則天和李治的陵墓在作者的眼中成了矮矮的小丘,表達了作者的歷史觀,即在歷史的長河中,曾經的帝王與帝王陵墓也是渺小的。(或者說曾經的帝王如今也不過是一丘黃土,沒有永恒)②在結構上,為后文作者對封建帝王與人民百姓的議論張本(作鋪墊)。
【解析】本題考查賞析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
內容方面:這句話寫的是“我”在攀爬過程中所見到的武則天和唐高宗墳墓的樣子:一座矮的小丘。情感方面:這里作者使用了“只能說是”“矮小”的詞句,結合武則天、唐高宗的身份,以及后文“可是他們在生前也許不會想到,千百年后竟有許多平凡的人們,站在他們的頭頂,緬懷往昔和瞻望未來”,可知作者表達了自己的歷史觀,即在歷史的長河中,曾經的帝王與帝王陵墓也是渺小的。結構方面:引出后文“這里,是附近一大片平原的制高點。往四周極目遠眺,蒼茫的大地,盡收眼底。連同武則天在內的多少帝王,或者是不用帝王稱號的那些獨裁者,當他們活在世上時……可是他們在生前也許不會想到,千百年后竟有許多平凡的人們,站在他們的頭頂,緬懷往昔和瞻望未來”,為作者對封建帝王與人民百姓的議論張本。
4. ①封建獨裁歷史的可笑。登上乾陵,追憶武則天等歷代封建帝王的獨裁歷史,不過是一場虛空。②人民的力量是偉大的,自由平等永遠屬于人民;歷史的獨裁最終被不甘奴役的人們推翻,人民對自由平等的追求是歷史進步的永恒動力。③無名藝術家創作的藝術珍品是人類的瑰寶。歲月悠悠,滄桑變遷,人類文明的創造會歷久彌新。
【解析】本題考查篩選并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能力。
依據“這埋葬著武則天和她丈天唐高宗李治,遠遠看去,也許只能說是一座矮的小丘”“可是他們在生前也許不會想到,千百年后竟有許多平凡的人們,站在他們的頭頂,緬懷往昔和瞻望未來”可概括為:封建獨裁歷史的可笑。依據“對于不甘心做奴隸的人們,對于具有自尊心的人們來說,是多大的不公,多大的侮辱”“讓他們的幽靈在地下哭泣吧,多少平凡的人們,終將撥開專制的迷霧,走向自由和平等的坦途”可概括為:人民的力量是偉大的,自由平等永遠屬于人民;歷史的獨裁最終被不甘奴役的人們推翻,人民對自由平等的追求是歷史進步的永恒動力。依據“這十多件藝術品都凝結了那些無名藝術家構思的智慧,天真的情趣,看似幼稚和笨拙,卻透出一股晶瑩的靈氣”“這無名的藝術家,用模糊的影子強調那石像猙獰的神情,卻又用分明的筆法強調他抗拒的力量,審美的情趣實在豐富多彩,像這樣來刻畫力度的藝術似乎還不多見”可概括為:無名藝術家創作的藝術珍品是人類的瑰寶。歲月悠悠,滄桑變遷,人類文明的創造會歷久彌新。
5.C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A項,因果關系不恰當,結合原文"一個人很早就喜歡上一個事物,到了迷戀的地步”,在有機會可以近距離欣賞時,“他也得以凝神靜慮,全身心地欣賞品味,目接神交”,所以是因為喜愛迷戀才能靜下心來欣賞美景。B項,"起到決定性作用"錯,根據原文"從此處到南門這段一點三公里的河道,被命名為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是古運河最精華的部分""2014年,中國大運河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一段河道就是申報項目之一"可知。D項,"意在表明運河的漕運功能逐漸退化"錯,"文章以大量篇幅寫運河無錫段的沿河美景、人們的休閑娛樂和有文化底蘊工程的開發"既寫了運河的歷史,展現了運河的文化底蘊,也寫了運河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在現代賡續不斷,讓歷史古城生機勃勃,散發新的魅力。
6.B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分析文章藝術特色的能力。B項,"從側面表現古運河的魅力"錯,根據原文"江南古運河的魅力,總也離不開河邊巷弄的映襯",寫南下塘"書碼頭"的評彈,意在表明它襯托了古運河,讓古運河更具有魅力。
7.①善用修辭。運用比喻,將古運河比作水上的巷弄;②富有層次。俯仰結合,遠近結合。從不同的空間角度表現古運河的魅力;③工于繪色。多色彩描寫青石、白墻黛瓦、藍天白云等景物;④長于繪景。動靜結合,點面結合。寫動態的水流和岸邊的靜物,寫拱形石橋等富有江南特色的景物和水流、古舊的房子等整體性的畫面。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分析文章表現手法的能力。①善用修辭。"兩岸青石壘砌的河岸……分明是一條水上的巷弄",運用比喻修辭,將古運河比作水上的巷弄,形象生動。②富有層次???臨水的房子"是仰視,看"房子連同藍天白云的倒影被水波蕩漾”則是俯視;“水邊的石條欄桿”“盆花綠植”“屋脊上層層疊疊的瓦片”“藤蘿”“竹子”是近景,“目光沿著河道向前遞送,遠處又是一座拱形石橋,……完美的圓形”是遠景描寫;文章俯仰結合,遠近結合,從不同的空間角度表現古運河的魅力。③工于繪色。寫“青石壘砌的河岸”“一色白墻黛瓦”“藍天白云”“盆花綠植”“屋脊上層層疊疊的瓦片,黯淡的顏色”,文段多色彩描寫所見的景物,并注意場景明暗和真幻的對比。④長于繪景。動靜結合,寫動態的水流和岸邊的"房子""欄桿""拱橋"等靜物;點面結合,寫拱形石橋等富有江南特色的景物和水流、古舊的房子等整體性的畫面,充分展現古運河的魅力。
8.①作者欣賞大運河的景色,感受橋欄桿的粗糙涼爽,既有看到現實景致的激動,又有對歷史滄桑的深沉懷戀;
②作者置身現實平靜的生活,聯想歷史的繁華熱鬧,體現了物是人非的無奈和落寞;③大運河為無錫發展作出了貢獻,見證了無錫由農耕時代到工商時代的變遷,表達了作者的贊美之情;④無錫植根傳統文化,富有內涵,在新時代生機勃勃,體現了作者的喜悅之情。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寫作特色的能力。①首先,作者終于得見古老的大運河,得以欣賞大運河的美景,“大理石的銀白色橋欄桿……手撫上去”,感受橋欄桿的粗糙涼爽,心境上有看到現實景致的激動;同時,作者不禁又想起與之相關的歷史,“這里集寺、塔、河……的美譽”,心中又有對歷史滄桑的深沉懷戀;②接著寫作者置身現實平靜的生活,想起了杜荀鶴的詩句,想到“過往的數百年中,眼前大略都是這樣的風景”,作者聯想當時歷史的繁華熱鬧;接著又感慨“只是時光仿佛逝水,物事猶在,而人事全非”“而現在,看到的卻只有空曠和落寞”,體現了作者物是人非的無奈和落寞;③再寫作者身處大運河,想到“無錫作為這一帶的經濟中心城市,……目光遠大的實業家”,大運河為無錫發展作出了貢獻;又感慨“這一道穿城而過、流淌了千百年的古運河……見證了生活的變遷、歷史的發展",大運河見證了無錫由農耕時代到工商時代的變遷,表達了作者的贊美之情;④最后,“永不停歇的是時光的足音”,現在的無錫,“這座城市的管理者……仿佛古老的運河水一樣永遠流淌",無錫植根傳統文化,富有內涵,在新時代生機勃勃,這讓作者感到非常的快樂,體現了作者的喜悅之情。
9. A (“介紹了燕山奇險壯美的自然環境”錯誤。從第一段“一路黃花紅葉,藍天白云。松鼠橫穿于路,野雀飛旋在樹,鳥鳴泉響,好不快活”來看,燕山的自然環境特點是優美明快、生機勃勃的。此外,說“忽見”“頓現”等詞語飽含意外和驚喜,文本依據不足。)
10. C (“‘滄桑樹’的歷史變遷為線索”錯誤。“滄桑樹”只是歷史變遷的見證者,而且有關的歷史變遷的內容并沒有貫穿全文。文章的線索應該是作者的游蹤,即登山的過程。并且文中沒有“說明”的表達方式。)
11. 參考答案一:
①(表層意)“見證樁”身帶焦痕,但大形還在,依然挺立,表現出歷經摧殘后的堅強。
②(象征義)見證樁卻身帶焦痕、依然挺立,暗示我們民族經歷的苦難不會被輕易抹去。/象征著歷經苦難,卻堅強不屈的民族精神。
③(情感義)表達了作者對燕山這片土地滄桑變化的感慨/對歷史的銘記,對日寇的痛恨/對堅定民族信仰的贊美。
參考答案二:
①寫樹樁當下的樣子,在風蝕日剝中,只余大形,突出時日已久。
②寫焦痕,正是日本掠奪資源、戰火紛飛的歷史見證。
③在荒原亂石中挺立,象征中華兒女不屈的抗戰精神。
④似有所言,是對日本暴行的控訴。也是對建國至今封山育林、休養生息、綠色發展的見證。
解析:賞析句子含義主要從兩方面看,首先是表層含義,其次是深層含義,包括象征義、比喻義以及情感義等。本題中,①表層看,對于“見證樁”外形的描寫,“身帶焦痕”是被列強所燒,“挺立”是沒有倒下,可見歷經戰爭摧殘依然堅強。②深層看,寫景寫物都會被作者寄情言志,身帶焦痕象征著所歷經的苦難挫折,依然挺立象征著我們民族經歷戰爭的堅強不屈。作者通過“見證樁”表達了對燕山歷史變遷的感慨,對中國屈辱歷史的銘記,對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贊美。
或者可以通過體會句子中的關鍵詞來進行分析。
①“樁子的大形還在,短粗挺直,身帶焦痕,挺立”這是作者見到樹樁時它當下的樣子。
②“焦痕”,容易讓人聯想到抗戰時期,想到被侵略的屈辱歷史,這“焦痕”已是一種見證。
③“挺立”這一動作,引用擬人手法寫樹樁的姿勢,象征中華兒女挺立不屈的精神。
④“似有所言”運用想象讓人產生聯想,思及歷史想到如今。
12. 參考答案:
(1)紅色:
①(內容層面)作者由古樹聯想到孫永勤在民族危難之時的抗日救亡行為,體現了紅色歷史。
②(情感層面)表達了作者對民族英雄的景仰欽佩之情,是對紅色革命精神的繼承。
(2)綠色:
①(內容層面)文中描寫當下大力發展經濟林,燕山林果豐饒的景象,指出“后龍風水”地成為重要水源地,體現了綠色文明。
②(情感層面)表達了對土地造福百姓的欣慰/對國家、民族未來的希望與信心,是對現代綠色生態文明建設的擔當。
解析:關鍵詞“中國革命的紅色歷史”“現代的綠色文明”指向的是作品內容;作家“紅色繼承”“綠色擔當”指向的是作者寫作目的,或者說是作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紅色象征著著革命。通過敘寫滄桑樹所見證的帝王封山、抗日救亡等的歷史變遷,表達了對燕山這片土地滄桑變化的感慨/對歷史的銘記,體現了紅色歷史。
寫抗日英雄孫永勤“恥為亡國奴,……改稱‘抗日救國軍’,一直發展到五千多人”“……最后孫永勤以下七百壯士全部壯烈犧牲”,通過寫孫永勤在民族危難之時的抗日救亡行為,表達對我國歷史上以孫永勤為代表的革命英雄的景仰欽佩之情;
綠色象征著和平與發展?!皽\山處大力發展經濟林,……國家森林公園,封山育林,涵養水源?!呀洺闪司┏堑闹匾吹亍薄奥穬蛇叧唷⒊?、黃、綠,擺滿銷售和等待外運的核桃、柿子、蘋果、山楂,……農民的笑意都掛在臉上”“熱河,熱河,好一片熱土”,通過寫當下大力發展經濟林,燕山林果豐饒,“后龍風水”地成為重要水源地,表達了對土地回歸百姓、造福百姓的欣慰/對國家、民族未來的希望與信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孝感市| 大同县| 临海市| 通化市| 咸丰县| 航空| 巴彦县| 平原县| 彭泽县| 芦溪县| 遵义县| 玉溪市| 丰城市| 河西区| 鲁甸县| 五大连池市| 姚安县| 嵊州市| 纳雍县| 航空| 正阳县| 西安市| 区。| 玉树县| 祥云县| 甘肃省| 兴义市| 思茅市| 五华县| 黄山市| 林甸县| 河东区| 绥芬河市| 汝阳县| 张北县| 龙陵县| 阳泉市| 来安县| 项城市| 广汉市| 邵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