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05練 化學反應的速率與限度1.化學反應速率及影響因素(1)化學反應速率概念 單位時間內反應物濃度的增加或生成物濃度的減少表達式單位 mol·L-1·s-1 mol·L-1·min-1技巧 根據同一化學反應不同物質的速率之比等于化學方程式中的化學計量數之比計算三段式 設a mol·L-1、b mol·L-1分別為A、B兩物質的起始濃度,mx mol·L-1為反應物A的轉化濃度,nx mol·L-1為反應物B的轉化濃度,則: mA(g)+nB(g) pC(g)+qD(g) 起始濃度 a b 0 0 轉化濃度 mx nx px qx 終態濃度 a-mx b-nx px qx大小比較 換算法 換算成同一物質、同一單位表示,再比較數值大小比較法 比較化學反應速率與化學計量數的比值。如反應aA+bBcC,要比較v(A)與v(B)的相對大小,即比較與的相對大小,若>,則用v(A)表示的反應速率比用v(B)表示的反應速率大(2)外界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規律 提醒濃度 在其他條件相同時,增大反應物的濃度,化學反應速率加快;減少反應物的濃度,化學反應速率減慢 ①只適用于氣體參加或在溶液中進行的化學反應②在一定溫度下,固體或純液態物質的濃度是一個常數,改變其用量,對化學反應速率無影響溫度 在其他條件相同時,升高溫度,化學反應速率加快;降低溫度,化學反應速率減慢 ①對任何化學反應都適用,且不受反應物狀態的影響②不論是吸熱反應還是放熱反應,升高溫度都能增大化學反應速率,降低溫度都能減小化學反應速率壓強 在其他條件相同時,增大壓強,化學反應速率加快;降低壓強,化學反應速率減慢 ①壓強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實質是通過改變濃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實現的②由于固體或液體的體積受壓強的影響很小,所以壓強只影響有氣體參加的化學反應的反應速率催化劑 在其他條件相同時,使用催化劑,可以改變化學反應速率 催化劑能同等程度地改變正、逆反應的化學反應速率固體顆粒的大小 顆粒越小,表面積越大,化學反應速率越快 與固體顆粒的多少無關其他 光照、攪拌、溶劑 ——4.化學反應限度(1)可逆反應的特點雙向性 反應物生成物兩同性 相同條件 正、逆反應同時進行共存性 反應物、生成物同時存在,反應物的轉化率小于100%(2)化學平衡狀態的特征研究對象(逆) 適用于可逆反應動態特征(動) 建立平衡后,正、逆反應仍在進行,屬于動態平衡,可用同位素示蹤原子法證明平衡實質(等) υ(正)=v(逆)≠0(正、逆反應速率相等,但不等于零)平衡結果(定) 達平衡后,反應混合物中各組分的百分含量或濃度保持不變(不可理解為相等)平衡移動(變) 化學平衡其存在是有條件的、暫時的,濃度、溫度、壓強條件變化時平衡會發生改變等效平衡(同) 外界條件同,同一可逆反應從不同方向(正向、逆向、雙向)達到的平衡狀態相同(3)化學平衡狀態的判斷①基本判據:等[v(正)=v(逆)]、定(各組分含量、濃度保持不變)任何條件下的可逆反應均達到平衡②判斷三標志a.達到化學平衡的本質標志項目 mA(g)+nB(g) pC(g)+qD(g) 是否平衡正反應速率逆反應速率關系 在單位時間內消耗了m mol A的同時生成了m mol A 平衡在單位時間內消耗了n mol B的同時消耗了p mol C 平衡在單位時間內生成了p mol C的同時消耗了q mol D 平衡v正(A)∶v逆(B)=m∶n 平衡b.達到化學平衡的等價標志項目 mA(g)+nB(g) pC(g)+qD(g)[假設只有A為有色氣體] 是否平衡混合體系中各組分的含量 各物質的物質的量或物質的量的分數一定 平衡各物質的質量或質量分數一定 平衡各氣體的體積或體積分數一定 平衡A物質斷裂的化學鍵與A物質形成的化學鍵的物質的量相等 平衡氣體的顏色不變 平衡溫度 在其他條件不變時,體系溫度一定時 平衡體系顏色變化 有色氣體的顏色不再改變 平衡c.達到化學平衡狀態的特殊標志項目 mA(g)+nB(g) pC(g)+qD(g) 是否平衡壓強 當m+n≠p+q時,總壓強一定(其它條件一定) 平衡當m+n=p+q時,總壓強一定(其它條件一定) 不一定平衡總物質的量 當m+n≠p+q時,總物質的量一定(其它條件一定) 平衡當m+n=p+q時,總物質的量一定(其它條件一定) 不一定平衡體系的密度 密度一定 不一定平衡(4)化學反應條件的控制目的 促進有利反應 提高反應的轉化率,加快反應速率控制有害反應 減慢反應速率,減少甚至消除有害物質的產生,控制副反應的發生措施 改變化學反應速率 改變反應體系的溫度、物質的濃度、氣體的壓強、固體的表面積以及催化劑的合理使用等改變可逆反應進行的限度 改變可逆反應體系的溫度、物質的濃度、氣體的壓強等1.反應4A(g)+5B(g) 4C(g)+6D(g)在四種不同情況下的反應速率分別為:①v(A)=0.4 mol·L-1·min-1②v(B)=0.5 mol·L-1·s-1③v(C)=0.4 mol·L-1·s-1④v(D)=0.5 mol·L-1·s-1下列有關反應速率的比較中,正確的是A.③=②>④>① B.②=④>③=① C.①>②>③>④ D.④>③>②>①2.下列實驗方案,不能達到相應實驗目的的是( )A B C D探究H2SO4濃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比較Cu2+、Fe3+對H2O2分解速率的影響 定量測量化學反應速率 探究反應中的熱量變化A.A B.B C.C D.D3.把鎂條投入盛有鹽酸的敞口容器中,產生氫氣的速率變化曲線如圖所示。下列因素中,影響該反應速率的主要因素是 ①鹽酸的濃度 ②鎂條的表面積 ③溶液的溫度 ④Cl-的濃度A.①④ B.③④ C.①③ D.②③4.一定條件下,對于剛性容器中進行的反應:3A(g)+B(s)C(g)+2D(g),下列說法能充分說明該反應已經達到平衡狀態的是A.混合氣體的壓強不再改變 B.混合氣體的密度不再改變C.生成B的速率與消耗C的速率相等 D.混合物中C、D的濃度之比為1:25.一定溫度下,某恒容密閉容器中加入0.5molCH4和1molNO2發生反應:CH4(g)+2NO2(g)N2(g)+CO2(g)+2H2O(g)。能夠判斷此反應達到化學平衡狀態的是A.CH4和NO2的轉化率相等 B.2v(NO2)正=v(CO2)逆C.混合氣體的密度不再變化 D.混合氣體的壓強不再變化6.某溫度下,在2L恒容密閉容器中充入和,發生反應,2min達平衡,測得容器內的質量減少了5.6g,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2min內,用表示的反應速率B.2min時,的物質的量為0.7molC.平衡時,和的轉化率相同D.平衡時,的體積分數約為15.4%7.在一定條件下,容器內某一反應中參加反應的氣體M和氣體N的物質的量隨反應時間變化的曲線如圖所示,下列表述中正確的是 A.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MNB.t2時,正、逆反應速率相等,達到平衡C.t3時,正反應速率大于逆反應速率D.t1時,N的濃度是M的濃度的2倍8.某研究小組進行實驗探究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外界因素。探究常溫下催化劑對過氧化氫分解反應的影響。I II III實驗操作示意圖實驗現象 有極少量氣泡產生 產生氣泡速率略有加快 產生氣泡速率明顯加快(1)實驗I的作用是 。(2)根據實驗I~III中現象的不同,可以得出的結論是:①使用合適的催化劑,可提高雙氧水分解的反應速率;② 。(3)某實驗過程中,一定濃度的溶液在催化作用下放出氣體的體積(標準狀況)和時間的關系如圖所示,反應速率逐漸變慢的原因是 ,的初始物質的量濃度為 。(保留兩位有效數字)(4)某實驗小組通過鐵與鹽酸反應的實驗,研究影響反應速率的因素(鐵的質量相等,鐵塊的形狀一樣,鹽酸均過量),實驗中產生氫氣的體積如丙中的曲線a,添加少量某試劑能使曲線a變為曲線b的是 ;添加某試劑能使曲線a變為曲線c的是 。A.粉末 B.固體 C.溶液 D.濃9.在一定條件下,向密閉容器中充入18O2和SO2發生反應。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反應一段時間后,含有18O的分子只有O2和SO3B.達到平衡后,反應生成的SO3不再分解C.反應混合物中SO2、O2的物質的量之比為2:1時,說明反應已達平衡狀態D.當SO3的消耗速率等于O2消耗速率的2倍時,說明反應已達平衡狀態10.實驗室中在相同溫度下對溶液中的分解速率影響因素進行研究,有關實驗數據見下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在0~20 min內,I中的分解速率為B.水樣酸性越強,的分解速率越慢C.在0~25 min內,III中的分解百分率比II小D.由于存在,IV中的分解速率比III快11.在1L固定容器中,CaCO3與稀鹽酸反應(放熱反應)生成CO2的量與反應時間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結論正確的是A.反應開始4min內溫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比濃度小B.一段時間后,反應速率減小的原因是c(Cl-)減小C.反應在2-4min內平均反應速率最大D.反應在2-4min內生成CO2的平均反應速率為v(CO2)=0.1mol·L-1·s-112.用Na2FeO4溶液氧化廢水中的還原性污染物M,為研究降解效果,設計如下對比實驗探究溫度、濃度、pH對降解速率和效果的影響,實驗測得M的濃度與時間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實驗編號 溫度/℃ pH① 25 1② 45 1③ 25 7④ 25 1A.實驗①在15 min內M的降解速率為1.33×10-2 mol/(L·min)B.若其他條件相同,實驗①②說明降低溫度,M降解速率增大C.若其他條件相同,實驗①③證明pH越大,越不利于M的降解D.若其他條件相同,實驗①④說明M的濃度越小,降解的速率越快13.某學習小組為了探究影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與NaHSO3溶液反應速率的因素,該小組設計如表實驗方案。實驗 0.2mol·L-1NaHSO3溶液/mL 0.1mol·L-1KMnO4溶液/mL 0.6mol·L-1H2SO4溶液/mL 0.1mol·L-1MnSO4溶液/mL V(H2O)/mL 混合溶液褪色時間/min1 3.0 2.0 1.0 0 2.0 82 3.0 2.0 2.0 0 a 63 4.0 2.0 2.0 0 0 44 3.0 2.0 1.0 0.5 b 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5SO+2MnO+6H+=2Mn2++5SO+3H2OB.a=1.0、b=1.5C.實驗3從反應開始到反應結束這段時間內反應速率v(MnO)=0.025mol·L-1·min-1D.實驗4與實驗1相比,說明SO可能是該反應的催化劑14.一定溫度下,在2 L的密閉容器中,X、Y、Z三種氣體的物質的量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如圖所示,下列描述不正確的是A.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X(g)+ Y(g)2Z(g)B.反應開始到10 s,X的物質的量減少了0.79molC.反應到10s時,該反應達到平衡狀態D.反應開始到10s,用Z表示的反應速率為0.79 mol/(L·s)15.一定溫度下,把2.5molA和2.5molB混合盛入容積為2L的密閉容器里,發生如下反應:,經5s反應達平衡,在此5s內C的平均反應速率為0.2mol/(L·s),同時生成1molD,下列敘述中不正確的是A.反應達到平衡狀態時A的轉化率為60%B.x=4C.平衡時,相同條件下容器內氣體的壓強與起始時壓強比為6:5D.若混合氣體的密度不再變化,則該可逆反應達到化學平衡狀態16.我國科學工作者首次在實驗室實現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其合成路線中的第一步反應為。在不同溫度、條件下,在容積為2L的剛性容器中投入2 mol 和6 mol ,發生上述反應,實驗測得兩容器中或的物質的量隨時間的變化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ab段用的表示平均反應速率為B.當容器中混合氣體的密度不隨時間變化時,該反應達到平衡狀態C.曲線cd對應條件下的反應D.a點時的轉化率為20%17.某溫度時,在2L恒容密閉容器中發生A、B兩種氣體間的轉化反應,A、B物質的量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如下圖所示,請分析圖中數據,回答下列問題。 (1)由圖可知,M點的坐標為 ,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反應從開始至4min時,用B的濃度變化來表示的反應速率為 ,反應達平衡時,A的轉化率為 。(3)下列能作為該反應達到平衡狀態標志的是_______(填字母)。A.容器中B的體積分數不變 B.體系的壓強不再變化C.每消耗1molA的同時生成0.5molB D.體系內混合氣體的密度不再變化(4)比較M、N兩點該反應的正反應速率的相對大小 (填“>”“<”或“=”)。18.某化學課外小組的同學通過實驗探究認識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反應限度。Ⅰ.實驗一:探究溫度和濃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實驗原理及方案:在酸性溶液中,碘酸鉀(KIO3)和亞硫酸鈉可發生反應生成碘,反應原理是2IO+5SO+2H+=I2+5SO+H2O,生成的碘可用淀粉溶液檢驗,根據出現藍色所需的時間來衡量該反應的速率。實驗序號 0.01mol·L-1KIO3酸性溶液(含淀粉)的體積/mL 0.01mol·L-1Na2SO3溶液的體積/mL 水的體積/mL 實驗溫度/℃ 出現藍色的時間/s① 5 5 V1 0② 5 5 40 25③ 5 V2 35 25(1)則V1= mL,V2= mL。Ⅱ.實驗二:探究KI和FeCl3混合時生成KCl、I2和FeCl2的反應存在一定的限度。實驗原理:2I-+2Fe3+I2+2Fe2+。實驗步驟:向5mL0.1mol·L-1KI溶液中滴加5~6滴0.1mol·L-1FeCl3溶液,充分反應后,將所得溶液分成甲、乙、丙三等份。(2)向甲中滴加CCl4,充分振蕩、靜置,下層溶液出現 (填現象),說明有I2生成。(3)向乙中滴加試劑 ,若現象為 ,則說明該反應有一定的限度。Ⅲ.800℃時A、B、C三種氣體在恒容密閉容器中反應時的濃度變化如圖,分析圖象回答問題:(4)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5)2min內,用C來表示的化學反應速率為 。(6)在其他條件下,測得A的反應速率為0.05mol·L-1·min-1,此時的反應與800℃時相比, (填字母)。A.比800℃時快 B.比800℃時慢 C.和800℃時速率一樣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參考答案:1.A【分析】不同物質表示的速率之比等于其化學計量數之比,故速率與其化學計量數比值越大,表示的反應速率越快,注意保持單位一致。【詳解】①v(A)=0.4mol L 1 min 1=0.0067mol L 1 s 1,則=0.0017mol L 1 s 1,②=0.1mol L 1 s 1;③=0.1mol L 1 s 1;④=0.083mol L 1 s 1,故反應速率③=②>④>①,故選:A。【點睛】本題考查化學反應速率快慢比較,難度不大,常利用速率與其化學計量數比值大小比較或轉化為同一物質表示的速率比較。2.B【詳解】A. 兩個試管中Na2S2O3的濃度相等,H2SO4濃度不同,可以探究H2SO4濃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故A正確;B. 滴加CuSO4溶液和FeCl3溶液都是兩滴,但是沒有說明CuSO4溶液和FeCl3溶液的濃度是否相等,不能控制CuSO4和FeCl3的物質的量相等,故B錯誤;C. 通過單位時間注射器中氣體增加的多少,可以定量測量化學反應速率,故C正確;D. 通過溫度計示數的變化,可以探究反應中的熱量變化,故D正確;故選B。3.C【分析】由圖可知,該反應速率先增大后減小,結合溫度、濃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解答。【詳解】由圖可知,該反應速率先增大后減小,該反應為放熱反應,放出熱量,溫度升高,則反應速率加快,后來鹽酸濃度減小,則反應速率逐漸減小,即前一階段溫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其主要作用,后一階段濃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起主要作用。因Cl-不參加反應,Cl-的濃度增大或減小都不影響化學反應速率,且該反應中Cl-的濃度可視為不變,另外鎂條的表面積會影響反應速率,但在該反應中不是主要因素,即影響因素主要為①③,答案選C。【點睛】本題考查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注意把握濃度、溫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即可解答,注重基礎知識的考查,注意圖象分析與反應特點的應用,題目難度不大。4.B【詳解】A.該反應前后氣體分子數不變,則在剛性容器中混合氣體的壓強始終不變,無法判斷平衡狀態,故A錯誤;B.A為固態,混合氣體的總質量為變量,總體積不變,則混合氣體的密度為變量,當混合氣體的密度不再改變時,表明達到平衡狀態,故B正確;C.生成B的速率與消耗C的速率均為逆反應速率,無法判斷平衡狀態,故C錯誤;D.C、D均為生成物,若反應開始時只有反應物,則C、D的濃度之比始終為1:2,無法判斷達到平衡狀態,故D錯誤;故答案選B。5.D【詳解】A.CH4和NO2是按系數比進行投料,轉化率始終相等,不能判斷達平衡狀態,A錯誤;B.v(NO2)正=2v(CO2)逆時反應才達到平衡狀態,B錯誤;C.恒容條件下,混合氣體的總質量不變,容器體積不變,混合氣體的密度始終不變,不能判斷達平衡狀態,C錯誤;D.恒容條件下,該反應前后氣體分子數發生變化,當混合氣體的總物質的量不變時,壓強不變,可以判斷達平衡狀態,D正確;故選D。6.D【詳解】A.2min時達到平衡,測得溶液內氮氣的質量減少了5.6g,減少氮氣物質的量為0.2mol,生成氨氣的物質的量為0.2mol×2=0.4mol,根據化學反應速率的數學表達式,v(NH3)==0.1mol/(L·min);故A錯誤;B.根據B選項分析,達到平衡時消耗氮氣的物質的量為0.2mol,同時消耗氫氣的物質的量為0.6mol,因此2min時,氫氣的物質的量為(2-0.6)mol=1.4mol,故B錯誤;C.達到平衡時,氮氣的轉化率為=20%,氫氣的轉化率為=30%,兩者轉化率不相等,故C錯誤;D.達到平衡時,n(N2)=(1-0.2)mol=0.8mol,氫氣的物質的量為(2-0.6)mol=1.4mol,n(NH3)=0.4mol,氨氣的體積分數等于物質的量分數,即氨氣的體積分數為=15.4%,故D正確;答案為D。7.D【詳解】A.N為反應物,M是生成物,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應為:2N M,A錯誤;B.t2時M與N的物質的量相同,反應速率并不相同,v正>v逆,B錯誤;C.從t3開始反應達到平衡狀態,v正= v逆,C錯誤;D.t1時N有6 mol,M有3 mol,恒容容器中濃度之比等于物質的量之比,所以濃度c(N)=2c(M),D正確;答案選D。8.(1))對照實驗,證明實驗II和III中的速率加快與溶液濃度變化無關(2)不同催化劑的催化效率(效果)不同(3) 隨著反應的進行,反應物濃度減小(4) D AB【詳解】(1)實驗I中加入1毫升水是讓溶液的總體積相同,確保雙氧水的濃度相同,但沒有催化劑,與II和III相同,做對照實驗,證明實驗II和III中的速率加快與溶液濃度變化無關;(2)根據實驗現象可知II和III在使用不同催化劑時化學反應速率不同,說明催化劑有選擇性,即不同催化劑的催化效率不同;(3)隨著反應的進行,反應速率逐漸減慢,其主要原因是反應物濃度減小。從圖分析,產生的氧氣的最大體積為60毫升,則根據方程式計算過氧化氫的初始物質的量濃度為 =0.27mol/L;(4)若加入氧化銅,氧化銅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銅和水,鐵和氯化銅反應生成銅,形成原電池,能加快反應速率,但氫氣的量減少,為變成c曲線。若加入硝酸鈉固體,則鐵和硝酸反應,反應速率加快,先不產生氫氣,硝酸根消耗完若還有氫離子,再產生氫氣,變成c曲線,若加入氯化鈉溶液,則相當于鹽酸被稀釋,速率減慢了。若加入濃硫酸,氫離子濃度增大,速率加快,但不影響氫氣的總量,即曲線a變b。9.D【詳解】A.因為反應為可逆反應,所以反應一段時間后,含有18O的分子有O2、SO2和SO3,A不正確;B.達到平衡后,正、逆反應仍在進行,所以反應生成的SO3還會發生分解,B不正確;C.反應混合物中SO2、O2的物質的量之比為2:1,表明起始反應物中SO2、O2的物質的量之比也為2:1,則反應進行到任何階段,SO2、O2的物質的量之比都為2:1,反應不一定達平衡狀態,C不正確;D.當SO3的消耗速率等于O2消耗速率的2倍時,反應進行的方向相反,且二者表示的速率之比等于化學計量數之比,從而說明反應已達平衡狀態,D正確;故選D。10.D【詳解】A.H2O2的濃度變化值為0.4mol/L-0.1mol/L=0.3mol/L,分解速率為,A錯誤;B.根據Ⅰ、Ⅱ的對比可知,酸性越強,H2O2分解速率越快,B錯誤;C.根據圖可知,0-25min內,Ⅱ中H2O2濃度變化值約為0.2mol/L,分解百分率50%,Ⅲ濃度變化值超過0.1mol/L,分解百分率大于50%,C錯誤;D.根據Ⅲ、Ⅳ的對比可知,pH相同的情況下,Ⅳ中H2O2分解速率更快,說明Cu2+的存在可催化H2O2分解,D正確;故答案選D。11.C【分析】由圖可知0~2min產生0.1molCO2,2~4min產生0.2molCO2,4~6min產生CO2物質的量小于0.1mol,由此可知平均反應速率先增大,后減小。【詳解】A. 反應開始4min內反應速率增大,反應物濃度逐漸減小,溫度逐漸升高,說明反應開始4min內溫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比濃度大,A錯誤;B. 一段時間后,隨著反應的進行,氫離子濃度減小,反應速率減小的原因是氫離子濃度對反應速率影響程度大于溫度,B錯誤;C. 由分析可知反應在2-4min平均反應速率最大,C正確;D. 反應在2-4min內生成CO2的平均反應速率為,D錯誤;故選C。12.C【詳解】A.由圖可知:實驗①在15 min內△c(M)=(0.30-0.10)×10-3 mol/L=2.0 ×10-4 mol/L,則0~15 min內用M表示的平均反應速率v(M)== 1.33×10-5 mol/(L·min),A錯誤;B.由圖可知實驗目相對于實驗①,M降解速率增大;結合表中數據可知:其他條件相同,實驗②的溫度高,反應速率快,說明升高溫度,M降解速率增大,降低溫度,降解速率減慢,B錯誤;C.由圖可知實驗①相對于實驗③,M降解速率增大,又表中數據可知:其他條件相同,實驗③的pH高,所以說明pH越高,越不利于M的降解,C正確;D.由圖可知:起始濃度不同,M的起始濃度越小,降解速率越小,D錯誤;故合理選項是C。13.B【分析】探究實驗方案兩兩之間應保持單一變量,則四組實驗的溶液總體積相等,利用混合溶液褪色時間判斷變量對反應速率的影響。【詳解】A.是弱酸的酸式酸根離子,不能拆寫,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A錯誤;B.據題意可知,4組實驗溶液總體積應相同,則,,B正確;C.由,故反應完全,實驗3從反應開始到反應結束這段時間內反應速率,C錯誤;D.實驗4與實驗1相比,其它條件相同條件下,實驗4加了MnSO4,反應混合溶液褪色時間只有3min,由于溶液中已經加了H2SO4,說明SO不是該反應的催化劑,而可能是該反應的催化劑,D錯誤;故選B。14.D【詳解】A.X、Y為反應物、Z為生成物,且化學計量數之比為等于變化的物質的量之比,則1.20mol-0.41mol=0.79mol,Y減少1.00mol-0.21mol=0.79mol,Z增加1.58mol,0.79mol∶0.79mol∶1.58mol=1∶1∶2,且10s達到平衡,則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X(g)+ Y(g)2Z(g),故A正確;B.反應開始到10s時,X的物質的量減少了1.20mol-0.41mol=0.79mol,故B正確;C.在10s后各物質的濃度不再發生變化,說明反應到10s時,該反應達到平衡狀態,故C正確;D.反應開始到10s,用Z表示的反應速率為,故D錯誤;故選:D。15.C【詳解】A.反應達到平衡狀態時,根據方程式可知,參與反應的A的物質的量為:n(A)=n(D)=×1mol=1.5mol ,則A的轉化率為=60%,A正確;B.5s內(D)==mol L-1 s-1=0.1mol L-1 s-1,相同時間內其反應速率之比等于計量數之比,(C):(D)=x:2=0.2mol/(L.s):0.1mol L-1 s-1=2:1,x=4,B正確;C.恒溫恒容條件下,氣體物質的量之比等于其壓強之比,開始時混合氣體總物質的量=2.5mol,平衡時生成1molD,生成n(C)=0.2mol/(L.s)×5s×2L=2mol,剩余n(A)=2.5mol-×1mol=1mol,所以平衡時氣體總物質的量=(2+1+1)mol=4mol,則達到平衡狀態時容器內氣體的壓強與起始時壓強比=4mol:2.5mol=8:5,C錯誤;D.已知反應物B為固體,容器的體積不變,即反應過程中混合氣體的密度為變量,則若混合氣體的密度不再變化,能說明該可逆反應達到化學平衡狀態,D正確;答案為C。16.BC【分析】由圖可知,ab段物質的量增加,則為甲醇的曲線;cd段物質的量減小,則為二氧化碳的曲線;【詳解】A.ab段用的表示平均反應速率為,A正確;B.反應為恒容的氣體反應,總體積和總質量不變,密度不會改變,B錯誤;C.由圖可知,ab段到達平衡所用時間較短,反應速率較快,溫度較高,為條件下的反應,C錯誤;D.a點時,反應生成的物質的量為0.4mol,則由化學方程式體現關系可知,反應的物質的量為0.4mol,故的轉化率為20%,D正確;故選BC。17.(1) (7,0.2) 2A B(2) 75%(3)AB(4)>【詳解】(1)由圖可知,M點的坐標為(7,0.2),根據圖示可知在4 mi;n時,A減少0.4 mol,B增加0.2 mol,說明A是反應物,B是生成物,△n(A):△n(B)=0.4 mol:0.2 mol=2:1,物質反應消耗的物質的量的比等于化學方程式中相應物質的化學計量數的比,故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根據圖示可知:反應從開始至4 min時,B的物質的量改變了0.2 mol,容器的容積是2 L,則用B的濃度變化來表示的反應速率為;反應達平衡時,A的轉化率為;(3)A.容器中B的體積分數不變說明B的物質的量不再發生變化,能說明該反應達到平衡狀態,A正確;B.由反應是氣體體積減小的反應,則壓強是一變量,當體系的壓強不再變化,能說明該反應達到平衡狀態,B正確;C.每消耗1molA的同時生成0.5molB都是指正反應方向的速率,不能說明該反應達到平衡狀態,C錯誤;D.該密閉容器恒容則體積不變,混合氣體的總質量不變,則體系內混合氣體的密度一直保持不變,不能說明該反應達到平衡狀態,D錯誤;故選:AB。(4)反應從正反應方向開始,在N時正向進行,未達到平衡狀態;反應在M點時達到平衡狀態,隨著反應的正向進行,反應物濃度逐漸減小,物質的濃度N>M,因此正反應速率逐漸減小,故正反應速率:v(N)正> v(M)正。18.(1) 40 10(2)紫紅色(3) KSCN溶液 溶液變紅(4)2A2B+C或2A(g)2B(g)+C(g)(5)0.05mol·L-1·min-1(6)B【詳解】(1)根據控制變量法,為控制三次實驗中碘酸鉀的濃度相等,混合后的總體積必須相等,V1=40mL,V2=10mL;(2)CCl4可以萃取碘水中的碘單質,向甲中滴加CCl4,充分振蕩、靜置,下層溶液出現紫紅色,說明有I2生成。(3)該反應中FeCl3的量不足,若反應后的溶液中存在Fe3+,說明該反應可逆,向乙中滴加KSCN溶液,若現象為溶液變紅,則說明該反應有一定的限度。(4)A的濃度減小0.2mol/L,A是反應物,B、C的濃度分別增大0.2mol/L、0.1mol/L,B、C是生成物,2min后濃度不再改變,說明反應可逆,濃度的變化量比等于系數比,所以反應方程式為2A2B+C;(5)2min內,用C來表示的化學反應速率為mol·L-1·min-1;(6)800℃時,A的反應速率為mol·L-1·min-1 ,在其他條件下,測得A的反應速率為0.05mol·L-1·min-1,此時的反應與800℃時相比,比800℃時慢,故選B。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