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牛頓第一定律教學設計內 容教學目的 物理觀念: (1)知道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理解力和運動的關系; (2)知道質量是慣性大小的量度,理解慣性的概念。 科學思維: (3)通過實驗+推理的過程培養學生運用科學思維分析問題的能力。 科學探究: (4)通過對伽利略對力和運動關系的研究,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精神。 科學責任與態度: (5)通過物理學史學習,對學生進行嚴謹的科學態度教育,讓學生了解人類認識事物本質的曲折過程。 (6)通過對生活中慣性現象的解釋,樹立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實驗研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難點:牛頓第一定律的科學推理過程。教學過程 環節一:情境激疑 教師活動 1.播放:東方紅衛星成功發射視頻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制并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宣告中國進入了航天時代,有力提升了我國的國際地位。 下面,我們來一起目睹當時那振奮人心的時刻吧。(播放視頻) 提問:東方紅衛星目前還在繞著地球運動。離開了火箭的衛星不再受到推力,為什么能夠太空中一直運動下去呢? 學生活動 觀看視頻 思考:靜止的東方紅衛星為什么能夠加速升空? 回答:火箭給衛星一個向上的推力,這個推力使靜止的衛星運動起來。 帶著問題進入下個環節的學習 環節二:千年之辯 教師活動 1.介紹墨子、亞里士多德、伽利略對于“力與運動”提出的觀點 2.提問:伽利略做了什么樣的實驗之后敢于質疑當時人們信奉了1000多年的“真理”呢? 學生活動 思考:誰的觀點是正確的呢? 帶著問題進入下一個環節的學習 環節三:經典復現 教師活動 1.播放:伽利略經典實驗的模擬實驗視頻 2.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小車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車運動的距離越遠,速度減小得越慢。 3.引導學生進一步推理 若運動的物體不受阻力,物體的運動速度將不會減小,將保持原來的速度一直運動下去。 學生活動 思考: 1.通過實驗我們可以得到什么結論呢? 2.這個實驗用到了哪些實驗方法? 根據實驗現象分析,得到小車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車運動的距離越遠,速度減小得越慢的結論。 進行推理,說出小車不受力可能出現的現象。 環節四:定律發展 教師活動 1.介紹牛頓第一定律的發展過程 概括總結:科學真理的產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斷反思、不斷實驗、不斷改進。 學生活動 通過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發展過程,說出內心的感受。 環節五:太空展示 教師活動 1.說明地球上驗證牛頓第一定律的局限性,但隨著我國航天事業的高速發展,我們不僅能夠在太空中的微重力環境下進行實驗,而且還能給地面上的同學們現場直播授課。 2.播放:“天宮授課”中關于運動的視頻 學生活動 觀看“天宮授課”視頻,目睹不受力的物理的運動情況,更深刻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 從航天員老師王亞平和葉光富的“天宮課堂”中,在學習到知識的同時也為我們國家的繁榮富強感到自豪。 環節六:知能遷移 教師活動 1.解答導入提問:如今已經過去了53年,在沒有動力的情況下,東方紅衛星為何還能夠在軌道上繼續繞地球運動? 2.引出慣性概念 一切物體都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我們把這種性質叫做慣性。 3.生活中常見的慣性現象 將紙片從礦泉水瓶底部抽走時,礦泉水瓶不倒。薄木片受力彈出后,小球落在原地。 4.創設情境,解決常見問題: 小志同學第一次參加了學校運動會 的跳遠項目,他非常渴望在這個項目上獲 得好成績。你能夠運用所學知識給他一些 建議嗎? 學生活動 學以致用,用所學的運動與力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并利用所學知識來服務生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教學反思 本節課從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作為情境激疑部分,通過古今中外科學家對運動的研究的不斷推進,讓學生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建立過程。本節課注重實驗探究,同時注重采用我國古代在運動和力方面的研究成果作素材,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由于本課以微課視頻的形式呈現,觀看實驗視頻與學生親自動手實驗的效果還是有很大的差別,希望學生在觀看實驗視頻的同時也可以動手操作一下,培養科學探究素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