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下第六單元古詩詞鑒賞知識點梳理一、《石壕吏》1.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與李白合稱“李杜”。代表作有《望岳》、《登高》、《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春望》,“三吏”《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2.《石壕吏》為“三吏三別”之一。這首詩通過作者親眼所見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統治者的殘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引起的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是現實主義文學的典范之作。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有什么作用?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刻畫了差吏強行征兵的兇殘、霸道,暗示戰事緊張。2.“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表達了什么?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鮮明對比,刻畫了差役的蠻橫、兇狠的形象以及老婦的悲憤和凄苦,表達了詩人對差役的憎惡,對老婦的同情。3.“婦啼一何苦”,“苦”體現在哪里?(1)喪子之苦 (戰爭慘烈):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2)困窘之苦 (家境貧寒):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3)應征之苦 (被逼服役):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4.老婦自請服役的原因:(1)保全兒媳、孫子、丈夫。(2)為國擔當。5.主旨思想:對戰爭給老百姓帶來的巨大災難深表同情,對統治者殘暴壓迫老百姓的行徑的不滿。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文學常識:《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間創作的一首歌行體古詩。此詩敘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風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經歷,抒發了自己內心的感慨,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詩中的典范之作。歌行,古代詩歌的一種。其特點是:朗朗上口、音節、格律自由、富于變化、頓挫相諧。充分體現了杜詩”沉郁頓挫“的風格。默寫:1.本文主旨句、表現詩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的詩句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2.不僅濃墨渲染出陰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詩人凄惻愁慘的心境的句子,或描寫天氣變化的句子是: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3.與“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有異曲同工之妙,表現詩人博大胸懷的句子是: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4.“一切景語皆情語”。杜甫在本詩中用:“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边@種飽蘸濃墨的大筆渲染出陰沉暗淡的天氣氛圍,烘托出詩人愁慘的心境。5.表現群童頑皮的句子: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詩句鑒賞:1. 請概括各段大意。第一段:秋風破屋,卷走茅草。第二段:群童偷茅,詩人嘆息。第三段:秋雨漏屋,徹夜難眠。第四段:推己及人,憂國憂民。2.詩歌第一句用“怒號”來形容秋風,寫出了秋風的什么特點?“怒”字把秋風擬人化,寫秋風聲勢之盛,卷走屋上茅草,突出了秋風的猛烈無情。3.第二、三、四、五句使用了哪些動詞?產生了怎樣的表達效果?卷、飛、渡、灑、掛、罥、飄轉這幾個動詞刻畫了風吹茅草的情狀,突出了秋風迅猛的特點,形象地表現了秋風破屋的慘狀。流露了詩人內心的痛苦和焦灼之情,也從側面寫出詩人艱難窘迫的處境。4.賞析“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br/>寫出了一種茅草漫天飛舞、無處不在的奇景,雖無一語直接寫風,卻讓人感到風的肆虐,動態十足,驚心動魄。5.第二段中的“歸來倚杖自嘆息”,作者在嘆息什么?一嘆天公毀屋無情; 二嘆兒童幼稚,不明詩人苦衷;三嘆戰亂給人民造成的痛苦。6.“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兩句的景物描寫有何作用?一是寫自然環境,交代了事件發生的具體(惡劣天氣)并渲染出特定的(暗淡愁慘壓抑)氛圍;二是烘托出詩人(愁苦)的心境,推動情節發展;為下文“床頭屋漏無干處”做鋪墊,寫詩人(博大寬廣)的偉大胸襟蓄勢。7. 體會“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所抒發的情感。詩人由己及人,由家到國,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關心民間疾苦的博大胸懷和崇高理想。8.體會“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所抒發的情感。詩人直抒胸臆,寫出了詩人對天下寒士的無限關懷。表達了詩人飽覽民生疾苦、體察人間冷暖的濟世情懷。9.主旨:詩人通過描寫自己的悲慘遭遇和困苦凄涼的生活,表達了憂國憂民,關心民間疾苦的濟世情懷和兼懷天下的博大胸襟三、《賣炭翁》文學常識《賣炭翁》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組詩《新樂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詩。此詩以個別事例來表現普遍狀況,描寫了一個燒木炭的老人謀生的困苦,通過賣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宮市”的腐敗本質,對統治者掠奪人民的罪行給予了有力的鞭撻與抨擊,諷刺了當時腐敗的社會現實,表達了作者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強的社會典型意義。白居易( 772 ~ 846 ),唐代詩人。 字樂天, 號香山居士。 生于河南新鄭,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 歌詩合為事而作 ”,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 其詩語言通俗,人有“詩魔 ” 和“詩王 ” 之稱。 和元稹并 稱“元白”,和劉禹錫并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傳世。默寫:1.描繪了賣炭老人的矛盾心理的詩句是: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2.描寫賣炭翁飽經風霜、孤苦伶仃的勞動者形象的詩句是: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3.表明賣炭翁貧困的句子是: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4.揭露了宮市制度不合理的句子是: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詩句鑒賞:1.“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在全文的作用?內容:交代人物及其生活背景,暗示賣炭翁的生活艱辛、境況悲慘。結構:為后文寫其悲慘、無奈,表現“宮使”蠻橫、殘暴作鋪墊。2.從描寫角度賞析“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外貌描寫,生動形象地寫出老翁燒炭艱辛、生活困苦、年歲已高。3.賞析“賣炭得錢何所營 身上衣裳口中食”。運用設問的修辭手法,一問一答,將老翁的命運與他所燒所賣的炭緊緊聯系在一起,表現其生活艱辛、境況悲慘,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引發思考。4.賞析: 曉駕炭車輾冰轍 。輾: 字既寫出了天氣的寒冷, 從而突出說明了賣炭翁的艱辛;又寫出了牛車的重量, 說明賣炭翁的勤勞,從側面反映出了賣炭翁的辛勞、 疲累。5.賞析:“手把文書口稱敕, 回車叱牛牽向北”。“把 ”“稱 ”“叱 ”“牽 ” 幾個簡潔有力的動詞, 生動地描繪出宮使如狼似虎般的蠻橫, 揭露了宮使掠奪的本質, 抒發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對統治階級的痛恨。6. 對比:(1)可憐身上衣正單, 心憂炭賤愿天寒真切地反映了賣炭翁艱難的生活處境和復雜、矛盾的內心活動。(2)夜來城外一尺雪, 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 市南門外泥中歇。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 回車叱牛牽向北。賣炭的艱辛與宮吏的殘酷掠奪形成鮮明對比,抒發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對統治階級的痛恨。(3)“一車炭, 千余斤”和“半匹紅紗一丈綾”, 反襯出“宮市”掠奪的殘酷。7. 肖像、 動作、 心理描寫: 反映了賣炭翁悲慘的遭遇, 揭露了宮使掠奪的本質。(1)外貌: 滿面塵灰煙火色, 兩鬢蒼蒼十指黑。(2)動作: 曉駕炭車輾冰轍。 市南門外泥中歇。翩翩兩騎來是誰?手把文書口稱敕, 回車叱牛牽向北。(3) 心理: 可憐身上衣正單, 心憂炭賤愿天寒。8. 思想感情詩歌反映了賣炭翁的悲慘遭遇, 揭露了宮使掠奪的本質, 反映了中唐以后統治階級剝削壓迫人民的社會現實,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對統治階級的痛恨。一、《題破山寺后禪院》題目解說:題,寫上,題寫。破山寺,即今江蘇常熟虞山北麓興福寺。禪院,寺院。首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清晨我進入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陽照在山林上。賞析:首聯交代了詩人來到破山寺的時間及所見?!叭搿弊?,寫出了古寺美景之寧靜清幽。頷聯:曲(qū)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彎彎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處,禪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叢中。賞析:頷聯和頸聯寫寺中清幽的環境。曲折的小路,幽深的花木,肅穆的禪房,營造了一種靜謐祥和的氛圍?!扒薄坝摹北憩F了禪院內花木扶疏、幽深清靜的環境。頸聯:山光悅鳥性,潭(tán)影空人心。 山中明媚景色使飛鳥更加歡悅,潭水空明清澈,臨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1.描繪頸聯“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所展現的畫面。頸聯描繪的是一幅空靈幽靜的畫面。寺后的青山煥發著日照的光彩(山中的自然景觀在陽光的映照下顯得美麗動人),鳥兒自由自在地飛翔歡鳴;潭水清澈,水面倒映著天空和自己的影子,心中雜念頓時消除。2.請從煉字的角度賞析頸聯中“悅”和“空”兩字的妙處。本句意思是山光明媚使飛鳥更加歡悅,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凈心?!皭偂弊值囊馑际怯鋹?,既指鳥兒的歡愉,也指詩人自己的喜悅?!翱铡币鉃椋嚎侦`,使……空,這里一方面寫出了后禪院環境的清幽,另一方面寫出了詩人詩人塵世雜念全消的心境。表達了詩人超凡脫俗的精神狀態。尾聯:萬籟(lài)此都(dōu)寂,但余鐘磬(qìng)音。此時此刻萬物都沉默靜寂,只留下了敲鐘擊磬的聲音。賞析:尾聯運用了“以動襯靜”的表現手法,大自然和人世間的所有聲響都消失了,山野當中只回蕩著鐘磬之音,這襯托了后禪院的幽靜,表達了詩人淡泊的情懷和對佛門清凈的向往。二、《送友人》作者簡介: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賀知章稱為“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主旨:這首情意深長的送別詩描寫了青翠的山巒、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云及嘶鳴的“班馬”等,刻畫了寥廓秀麗的送別場景,渲染了情深意濃的氣氛,表達了依依惜別之意。首聯: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翻譯:青翠的山巒橫城墻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圍繞著城的東邊。賞析: ①首聯交代了送別的地點和環境,描摹出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②“青山”對“白水”,“北郭”對“東城”,對仗工整。且“青”“白”相間,色彩明麗。③“橫”字勾勒出青山的靜姿,“繞”字描畫出白水的動態,動靜結合,用詞準確而傳神。頷聯:此地一為別,孤蓬(péng)萬里征翻譯:在此地我們相互道別,你就像孤蓬那樣隨風飄蕩,到萬里之外遠行去了。賞析:頷聯借孤蓬比喻即將孤身遠行的友人,表現友人漂泊無定。表達了對朋友深切的關切。頸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翻譯:浮云像游子一樣行蹤不定,夕陽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戀。賞析:對仗十分工整,情景交融,巧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隨風飄浮,象征著友人行蹤不定;夕陽徐徐而下,似不忍離開,隱喻詩人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本詩的頸聯與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都是經典名句,請你比較這兩聯詩在情感上的異同。相同點:都表達了在離別時對友人的深厚情誼。不同點:李詩主要表達“我”與友人離別時的難舍難分,對即將遠行友人的擔憂;王詩主要勸勉朋友不要因離別而傷感,要心胸豁達,坦然待之。尾聯: 揮手自茲(zī)去,蕭蕭班馬鳴。翻譯:頻頻揮手作別從此離去,馬兒也為惜別聲聲嘶鳴。賞析:尾聯情意更深切。當離別真的來臨時,詩人和友人只能瀟灑地揮一揮手,任憑“班馬”嘶鳴。馬鳴猶作別離之聲,襯托了離情別緒。三、《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作者簡介: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坡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主旨探究:本詞描寫了作者深夜獨自漫步時的所見所感,借月夜孤鴻這一形象托物寫懷,表現了作者孤獨的心境和高潔的志趣。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翻譯:彎彎勾月懸掛在疏落的梧桐樹上;夜闌人靜,漏壺的水早已滴光了。賞析:環境描寫 開頭兩句是景物描寫,通過描繪缺月、疏桐等景物,渲染了寂靜清冷的氣氛,為“幽人”“孤鴻”的出場作了鋪墊。誰見幽人獨往來,縹(piāo)緲(miǎo)孤鴻影。翻譯:有誰見到幽居的人獨自往來,仿佛天邊孤雁般縹緲的身影。賞析:一個“孤”字恰到好處地點出了詩人所處的情境,被貶黃州,遠離朝廷,恰似那離群的雁。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xǐng)。翻譯:突然驚起又回過頭來,心有遺憾卻無人知情。賞析: “驚起卻回頭”寫出了作者劫后余生的一種心悸。直抒胸臆 表達自己孤寂的心境。揀盡寒枝不肯棲(qī),寂寞沙洲冷。翻譯: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棲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賞析:詞人用象征手法,托物寫懷。通過寫鴻的孤獨縹緲、驚起回頭、懷抱幽恨和選求宿處,表達了作者貶謫黃州時期的孤寂心情和高潔自許、不愿隨波逐流的人生追求。四、《卜算子·詠梅》作者簡介:陸游,字務觀,號放翁,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豪放派詞人。驛(yì)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驛站之外的斷橋邊,梅花孤單寂寞地綻開了花,無人過問。賞析:此二句直白而開宗明義地交代了“梅”的“住所”和孤苦的“身世”。。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zhuó)風和雨。暮色降臨,梅花無依無靠,已經夠愁苦了,卻又遭到了風雨的摧殘。賞析:上片通過斷橋、黃昏、風雨等意象營造了一種寂寞、苦悶、凄清的意境。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dù)。梅花并不想費盡心思去爭艷斗寵,對百花的妒忌與排斥毫不在乎。零落成泥碾(niǎn)作塵,只有香如故。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塵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樣散發出縷縷清香。賞析:作者以梅自喻,表達了作者雖歷盡艱辛,但不會趨炎附勢,仍會堅守節操、立志報國的決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