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四單元 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學案(含解析)——高二歷史人教統編版期末復習知識大盤點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四單元 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學案(含解析)——高二歷史人教統編版期末復習知識大盤點

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 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
第一部分:學習目標整合
單元名稱 課時名稱 學習目標
第四單元 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 第9課 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 1.能夠結合地圖和史料了解古代不同類型的商路。 2.能夠結合史料多角度理解貿易活動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3.聯系“一帶一路”戰略,感悟習近平“路路相連 ,美美與共”的大同理 念。
第10課 近代以來的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擴展 1.了解不同時代、不同類型商路的開辟。 2.通過了解商品所體現的特色文化,理解貿易活動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第二部分:教材習題變式
1.如圖是絲綢之路路線示意圖,下列選項中對序號①②③④解讀正確的是( )
A.匈奴人沿①西遷,是西羅馬帝國滅亡的主要原因
B.②不僅是商貿路線,還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
C.③在明朝時期達到其交通的巔峰
D.④的開辟在歷史上被稱為“鑿空”
【答案】B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②絲綢之路的主線,這是當時歐亞大陸的重要商貿路線,還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B項正確;①是草原絲綢之路,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遷,很多是沿著這條商路進行的,西羅馬帝國滅亡是因為日耳曼人南下造成的,排除A項;③是絲綢之路的西南線,其在唐宋時期到其交通的巔峰,排除C項;④是海上絲綢之路,西域開辟在歷史上被稱為“鑿空”,排除D項。故選B項。
2.前秦都城長安與前涼都城姑臧(今甘肅省武威市)、東晉襄陽之間均有貿易往來。活躍其間的“互市人”不僅有漢商,還有為數眾多的來自中亞地區的商人。據此可知( )
A.絲綢之路貿易恢復發展 B.城市經濟功能占據主導地位
C.民族矛盾呈現加劇傾向 D.前秦致力于實現國家的統一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前秦都城長安和前涼、襄陽之間有貿易往來,甚至有中亞的商人,可知當時的陸上絲綢之路逐漸恢復發展,A項正確;材料沒對比,無法得出城市經濟功能占據主導,排除B項;從貿易往來來看,體現出當時民族矛盾有所緩和,排除C項;材料僅僅涉及經濟貿易交往,沒涉及國家統一,排除D項。故選A項。
3.下圖為某同學總結的“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示意圖,圖中長方框中應填寫( )
A.開通了海上絲綢之路 B.胡椒、胡桃等傳入中國內地
C.華工被運往美洲等地 D.佛教思想融入儒學理論體系
【答案】D
【解析】從材料的時間可得出,空格處的時間正好是宋代,這一時期佛教思想融入儒學理論體系,D項正確;海上絲綢之路是在漢代已經開通,在宋代之前,排除A項;早在張騫在出使西域的漢朝時期,胡椒就已經傳入到中國了,胡桃即核桃,原產西亞,我國對核桃的最早記載是在東晉時期,故胡椒、胡桃等傳入中國內地也是在宋代之前,排除B項;當時還沒有新航路的開辟,美洲還沒有被發現,19世紀中葉后,清政府被迫允許列強在中國招募華工出國,華工被運往美洲等地,排除C項。故選D項。
4.14世紀中葉,中國青瓷、青白瓷等成為出口東南亞、西亞和東非市場的主要瓷器種類。16世紀晚期,航海技術的發展和跨太平洋航路的開辟推動全球貿易網絡的形成,青花瓷在陶瓷貿易中成為主導商品,并廣泛地分布于全球各地。材料主題是( )
A.航海技術發展助推地理大發現 B.中國航海技術落后于西方
C.全球貿易網絡形成與瓷器發展 D.技術進步推動歐洲近代化
【答案】C
【解析】據材料“16世紀晚期……全球貿易網絡……形成,青花瓷……成為主導商品,并廣泛地分布于全球各地”,可知材料反映全球貿易網絡形成對瓷器貿易的影響,C項正確;據材料“航海技術的發展和跨太平洋航路的開辟推動全球貿易網絡的形成”,可知材料反映航海技術發展助推全球貿易網絡的形成,而非地理大發現,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涉及中西方航海技術的比較,排除B項;材料提及航海技術發展助推全球貿易網絡的形成,影響瓷器貿易,而非推動歐洲近代化,排除D項。故選C項。
5.據記載,伊拉克和波斯的筒拱建筑于公元前1世紀最先出現于中國陜西和河南,代替了當地墓葬中的梁板式簡支結構,后者到東漢末已消失于黃河中游。與此同時,古代中國一些生產技術也傳入西亞,如養蠶技術。這一現象意在揭示當時( )
A.民族交融的密切 B.中外交流的事實
C.農耕文明的共性 D.中華文化的影響
【答案】B
【解析】材料主要講述了公元前1世紀至東漢時期,中外建筑、生產技術互相交流的史實,故選B項;民族交融主要針對國內不同民族交往而言,而材料涉及的是中外之間的交流,排除A項;農耕文明的共性僅能概括“古代中國一些生產技術也傳入西亞,如養蠶技術”這一部分信息,排除C項;材料中既有中華文化對外的影響,也有伊拉克和波斯文化對中華文化的影響,D項概括不全,排除D項。故選B項。
6.北齊文宣帝(550—559年在位)時開鑿的河北磁縣南北響堂山石窟,所刻佛像的佛光取圓形,尚存犍陀羅風格,但雕刻技術已是中國風格。在裝飾紋樣上,有類似古希臘抱琴式花紋。這體現出當時( )
A.陸上絲綢之路空前繁榮 B.中國成為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
C.中華文化的包容與創新 D.東西方直接交流取得豐碩成果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北齊時期,開鑿的石窟中佛像的造型融合了犍陀羅風格、中國風格和古希臘的裝飾紋樣,這體現了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創新性的特點,C項正確;北齊時期,陸上絲綢之路并未達到空前繁榮的狀態,排除A項;材料無法得出中國是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表述不準確,排除C項;材料無法得出東西方直接交流的相關信息,“取得豐碩成果”的說法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
第三部分:重難知識易混易錯
一、歐亞大陸的東西交通
興起時間 鼎盛時期 衰落期 主要貿易商品 文化交流
陸上絲綢之路 西漢 隋唐 明清 絲 貿易互惠之路、物種傳播之路、宗教文化傳播之路、樂舞融匯之路、民族融合之路、科技交流之路 文明交流具有雙向性、競爭性、互惠性。以開放的姿態去包容、吸收、創新
草原絲綢之路 夏商 蒙元 明清 民族遷徙
西南絲綢之路 夏商 隋唐 宋明之后 茶、馬
海上絲綢之路 先秦 鄭和下西洋 鴉片戰爭之后 瓷器
【例題】
1.絲綢之路促進了中西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其主要史實是( )
①中國的養蠶、冶鐵等技術傳到西方 ②葡萄、西瓜、胡蘿卜等物種傳入中國
③中亞和西亞的雜技、魔術、音樂、舞蹈在漢唐王朝廣受歡迎④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①中國的養蠶、冶鐵等技術傳到西方,②中亞的葡萄、西瓜、胡蘿卜等農作物傳入中國,③中亞和西亞的雜技、音樂、舞蹈在漢唐王朝廣受歡迎,④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都和絲綢之路有關,故①②③④是絲綢之路促進中西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的史實,A項正確;排除B、C、D項。故本題選A項。
二、古代中國商路貿易的階段特征
1.漢朝
(1)從范圍上看,以周邊國家為主,東漢晚期才和西亞、歐洲有了正式直接往來。
(2)從交往形式上看,既有政治的,也有經濟的。
(3)從途徑上看,有官方、民間兩條途徑,其中官方是主要參與者。
(4)從道路上看,以陸路為主。
2.隋唐時期
(1)全面開放,影響深遠。我國已經逐步成為東方的經濟文化中心。
(2)交流的空間范圍擴大,除東亞和東南亞外,與中亞、西亞、歐洲甚至非洲都有了經濟和文化方面的往來。
(3)海陸并舉,海上貿易和陸上貿易都很發達。
(4)雙向交流。此時期的貿易、文化、使節往來都是雙向進行的。
3.宋元時期
商品經濟發達,內外貿易繁榮,對外航運業突飛猛進,尤其是海上運輸,在世界名列前茅。
4.明清時期(鴉片戰爭前)
由開放轉入閉關鎖國,由于封建統治階級采取閉關鎖國政策,對外貿易逐漸萎縮。
【例題】
2.有學者指出,安史之亂爆發后,駐守西域的唐朝軍隊東撤去對付安祿山,造成了西域兵力空虛,吐蕃人乘機擴張,占領了新疆和河西走廊;原來在蒙古高原的回鶻人西遷到了塔里木河流域;阿拉伯帝國東擴,把伊斯蘭教傳到新疆。這些情況的出現在當時( )
A.中斷了中外經濟的聯系 B.影響了絲綢之路的暢通
C.造成了華北地區的戰亂 D.推動了經濟重心的南移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唐朝軍隊東撤去對付安祿山,造成了西域兵力空虛”“原來在蒙古高原的回鶻人西遷到了塔里木河流域”“阿拉伯帝國東擴,把伊斯蘭教傳到新疆”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情況的出現影響了中國對西域的控制,從而影響了絲綢之路的暢通,B項正確;中斷了中外經濟的聯系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材料沒有提及華北地區,排除C項;材料并沒有涉及“經濟重心的南移”,排除D項。故選B項。
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長安城是高度集權的唐帝國的中心和象征。作為橫跨中亞陸上商路的東端終點,以及有史以來最大帝國的都城,長安城內擠滿了來自亞洲各地的人。長安的整個規劃和結構表現出唐朝對社會的嚴密控制,城市的規模和壯麗體現了唐王朝的力量和財富。……絲綢之路在唐朝進入了全盛時期,它東起長安,中經河西走廊,越過蔥嶺,西至地中海以達歐洲。唐高宗至唐玄宗時期,從事國際商貿的昭武九姓,承擔著東西方交流的中介使命。
——摘自樊樹志《國史十六講》
材料二 《史記》曰“沿樓船,高十余丈,旗幟加其上,甚壯”。隋唐時期,部分人對海洋的潮汐運動規律認識有了理性上的提高;宋元時期已有了升降舵和多副舵的運用,羅盤導航、天文定位以及航跡推算,使跨洋航海的宏愿與構想得以實現。15世紀在明成祖支持下,開始了歷時28年的鄭和下西洋的航海壯舉,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處于巔峰時期的表征。鄭和下西洋途經多國,訪問了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并與各國友好往來,在當時世界航海史上占據絕對的領先地位。鄭和下西洋繪有20頁航海地圖,是中國航海技術與實力的具體體現。
——摘編自何國衛《論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技術基礎》
(1)根據材料一,歸納唐都長安在當時的地位。結合所學,從古代東西方交流角度,概括絲綢之路的象征性意義,并指出除絲綢之路外,古代亞歐大陸其他的重要商路。
(2)根據材料二,概括中國古代開展“海上絲綢之路”所具備的條件。并結合所學,簡析鄭和下西洋的影響。
【答案】(1)地位:唐帝國的中心和象征;絲綢之路的東端終點(起點也可);國際大都會。
象征性意義:絲綢之路是東西方經濟(物質)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或絲綢之路是溝通古代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主要橋梁)
其他商路:草原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
(2)條件:中國古代造船工藝的發達;航海技術的豐富;統治者的支持。
影響: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處于巔峰時期的表征(或用教材:達到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交通的巔峰);在當時世界航海史上占據絕對的領先地位(或用教材: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往來;宣揚國威,帶來較大的財政負擔。
【解析】(1)第一小問地位:據材料一“ 長安城是高度集權的唐帝國的中心和象征。”可知,唐帝國的中心和象征;據材料一“絲綢之路在唐朝進入了全盛時期,它東起長安,中經河西走廊,越過蕙嶺,西至地中海以達歐洲”可知,絲綢之路的東端終點(起點也可);據材料一“作為橫跨中亞陸上商路的東端終點,以及有史以來最大帝國的都城,長安城內擠滿了來自亞洲各地的人。”可知,國際大都會。第二小問意義:據材料一“絲綢之路在唐朝進入了全盛時期,它東起長安,中經河西走廊,越過蔥嶺,西至地中海以達歐洲。唐高宗至唐玄宗時期,從事國際商貿的昭武九姓,承擔著東西方交流的中介使命。”及所學可知,絲綢之路是東西方經濟(物質)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或絲綢之路是溝通古代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主要橋梁)。第三小問商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除絲綢之路外,古代亞歐大陸其他的重要商路是草原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
(2)第一小問條件:據材料二“沿樓船,高十余丈,旗幟加其上,甚壯”可知,中國古代造船工藝的發達;據材料二“隋唐時期,部分人對海洋的潮汐運動規律認識有了理性上的提高;宋元時期已有了升降舵和多副舵的運用,羅盤導航、天文定位以及航跡推算,使跨洋航海的宏愿與構想得以實現。”可知,航海技術的豐富;據材料二“15世紀在明成祖支持下,開始了歷時28年的鄭和下西洋的航海壯舉”可知,統治者的支持。第二小問影響:據材料二“15世紀在明成祖支持下,開始了歷時28年的鄭和下西洋的航海壯舉,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處于巔峰時期的表征。”可知,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處于巔峰時期的表征(或用教材:達到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交通的巔峰);據材料二“鄭和下西洋途經多國,訪問了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并與各國友好往來,在當時世界航海史上占據絕對的領先地位。”可知,在當時世界航海史上占據絕對的領先地位(或用教材: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據材料二“鄭和下西洋繪有20頁航海地圖,是中國航海技術與實力的具體體現。”及所學可知,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往來;宣揚國威,帶來較大的財政負擔。
三、絲綢之路和新航路開辟的比較
比較項 絲綢之路 新航路開辟
不 同 點 中心 中國 西歐
背景 封建經濟的發展 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
目的 解決匈奴威脅,更多出于軍事需要和政治目的 開拓市場,掠奪財富,更多出于經濟目的
范圍 亞、非、歐三大洲 整個世界
主要商品 絲綢、瓷器等手工業產品 歐洲工業品
方式 主要為和平交流 主要為暴力掠奪
影響 促進了沿線國家經濟文化的交流,實現了交往國家共同受益 促進了西歐資本原始積累,加速其向近代社會轉型,推動世界的整體化進程,但也給亞非拉地區的人民帶來災難
2.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之間的關系
(1)全球貿易網的形成,并非總是由經濟主導,有時文化因素也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存在文化差異,在國際貿易往來中,文化的交流就顯得更加必不可少。在不同的時期,貿易的主導內容可能會有較大差別。
(2)國際貿易推動商品交流,而商品交流又推動文化交流的發展。反過來,文化交流又有利于國際貿易的發展。例如,茶既是一種商品,同時它又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符號之一。近代以來,茶葉的出口曾經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國際貿易的變化,推動了國際貿易的增長。
(3)交流是世界歷史文化發展的總趨勢。世界文明發展階段的大致同步,發展道路有相近的一面,以及彼此的相互交流都表明世界文明發展具有“一元性”。開放、交流是世界歷史、文化發展的總趨勢,也是中國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只有交流,不同的文化才會更好地融合,國際社會的經濟貿易也會因此而提升。
【例題】
4.古“絲綢之路”和新航路這兩條重要國際商路的開辟,都促進了( )
A.世界市場的形成
B.亞、歐、美、非各洲文明的交流
C.沿路各國之間的友好交往
D.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答案】D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古絲綢之路能促進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新航路的開辟使得中國的商品大量的流入歐洲市場,也促進了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故D項正確;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形成,但古絲綢之路并沒有起到這個作用,故A項錯誤;新航路的開辟可以促進亞、歐、美、非各洲文明的交流,而古絲綢之路卻不能起到此作用,故B項錯誤;古絲綢之路和新航路開辟體現的是東西方的貿易交往,新航路開辟伴隨著暴力掠奪,而不是友好交往,故C項錯誤。
5.(2023·江蘇·高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8世紀,隨著海上貿易的發展,西方商船來到中國,以絲綢為載體的中國服飾文化逐漸被歐洲人了解。一些英國女性穿上了面料柔軟舒適的刺繡服裝。幾乎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凡是略有規模的英國貴族豪宅中,至少有一個房間是用精美的中國絲綢墻布來裝飾的。而當來自東方的紡織品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時,歐洲工匠開始設計、生產帶有中國元素的紡織品,在模仿中國服裝款式時通常會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縫制方法。當時有些歐洲藝術家在接觸到中國紡織品后,從中汲取了靈感,開始自由表達自己的奇思異想。
——摘編自劉海翔《歐洲大地的中國風》
材料二 晚清時期,大量的舶來品進入中國,西方服飾在沿海商埠隨之出現,有些中國人開始穿西服。民國政府在1912年頒布《服制條例》,規定標準禮服以西服為主,后來各地出現了不少西服店。當時的北京,雖然作為外套的西服并未得到普及,但西式襯衣、針織衫、西褲等已逐漸得到推廣。社會上也有反對易服的聲音,認為穿西服是“崇洋媚外”“冒充上等人”。有人在《申報》上發文反駁:“歐化逐漸東開,國人多喜穿西裝,取其穿之能有活潑的氣象與振作的態度,而且便捷無拖沓。”與孫中山有關的中山裝,其設計受到西服的影響,但衣領等部位仍保持民族特色。
——摘編自王建朗《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民國卷》
(1)據材料一概括中國服飾在近代歐洲傳播的基本情況,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歷史背景。
(2)據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服在近代中國傳播的特點。
(3)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外服飾交流的意義。
【答案】(1)基本情況:英國女性穿著中國服飾;貴族豪宅采用中國絲綢裝飾;工匠設計帶中國元素的紡織品,吸收中國服裝裁剪方法;藝術家汲取中國元素進行藝術創作。
歷史背景:新航路開辟,東西方航路開通;近代商品貿易發展。
(2)特點:晚清時多集中于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政府頒布法令進行推廣;人民態度兩極分化;吸收外國元素對中國服飾進行改造。
(3)意義:推動中西方文化在借鑒中向前發展;增進中西方相互了解;推動著世界服飾文化的發展。
【解析】(1)第一小問基本情況,根據材料一“一些英國女性穿上了面料柔軟舒適的刺繡服裝”可知,英國女性穿著中國服飾;根據材料一“凡是略有規模的英國貴族豪宅中,至少有一個房間是用精美的中國絲綢墻布來裝飾的”可知,貴族豪宅采用中國絲綢裝飾;根據材料一“歐洲工匠開始設計、生產帶有中國元素的紡織品,在模仿中國服裝款式時通常會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縫制方法”可知,工匠設計帶有中國元素的紡織品,吸收中國服裝裁剪方法;根據材料一“當時有些歐洲藝術家在接觸到中國紡織品后,從中汲取了靈感,開始自由表達自己的奇思異想”可知,藝術家汲取中國元素進行藝術創作。第二小問歷史背景,根據材料“ 17—18世紀”并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后,東西方航路開通,近代商品貿易發展。
(2)根據材料二“西方服飾在沿海商埠隨之出現”可知,晚清時多集中于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根據材料二“民國政府在1912年頒布《服制條例》,規定標準禮服以西服為主,后來各地出現了不少西服店”可知,政府頒布法令進行推廣,服裝店在各地出現;根據材料二“社會上也有反對易服的聲音”可知,人民態度兩極分化;根據材料二“與孫中山有關的中山裝,其設計受到西服的影響,但衣領等部位仍保持民族特色”可知,吸收外國元素對中國服飾進行改造。
(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從加強中西方文化交流和了解方面展開即可,如推動中西方文化在借鑒中向前發展;增進中西方相互了解;推動著世界服飾文化的發展。
四、國際貿易的發展
1.15世紀至17世紀的重商主義政策階段
15世紀至17世紀的歐洲正處于資本原始積累時期,海外貿易的范圍空前擴大,西歐對亞洲、非洲、美洲的殖民掠奪,使大量金銀流入西歐,促進了商品貨幣經濟的蓬勃發展,社會財富的重心由封建地主所有制的土地轉向金銀貨幣。與此相適應,產生了重商主義的貿易政策,重商主義思想的傳播使貿易保護政策在西歐得到普遍推行,對加速這一時期的資本原始積累,促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2.18世紀至19世紀自由貿易政策與保護貿易政策并存階段
18世紀70年代在英國開始的產業革命使生產力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開始建立,新興工業資產階級需要更廣闊的國際市場,以銷售其工業產品。而各國重商主義的貿易保護政策則阻礙了國際貿易的發展,妨礙了新興工業資產階級利益的實現,因此,工業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實行自由貿易政策。于是出現了以古典經濟學派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為代表的貿易學說,即國家取消對進出口商品和服務的限制及障礙,取消對本國進出口商品和服務、企業的各種優惠與特權,在國內外市場上進行競爭。
但在同一歷史時期,當產業革命在英、法等國深入發展時,歐洲其他國家和美洲的經濟并不發達,資本主義工業尚處于萌芽狀態的一些國家的工業資產階級則需要政府保護其幼稚工業,實行貿易保護,減少外國商品進口,以保護本國成長中的資本主義工業。于是形成了與貿易學說相對立的以漢密爾頓和李斯特為代表的保護貿易學說,即國家廣泛利用各種法規與措施,限制外國商品與服務的進口,鼓勵本國商品與服務的出口,以保護本國市場免受外國商品與服務的競爭。
3.一戰至二戰期間的超保護貿易政策階段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國際經濟制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競爭的資本主義完成了向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壟斷代替了競爭。到20世紀20年代初,隨著市場矛盾的尖銳化,壟斷資本主義不僅要求壟斷國內市場,也要求壟斷國外市場,因此,許多資本主義國家都積極干預對外貿易,不同程度地提高關稅、實行外匯限制、進口數量限制、鼓勵出口,即實行以保護壟斷資本利益為目的的外貿政策。
4.二戰后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貿易化與新貿易保護抬頭階段
二戰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貿易化”的口號下,加強相互市場的滲透。首先是美國為打入西歐和日本市場提出了“貿易化”,接著西歐各國隨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也開始搞“貿易化”,資本主義國家之間普遍地降低關稅、減少進口數量限制、放松外匯管制。但進入20世紀70年代后,隨著經濟危機嚴重,市場問題日益尖銳,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超保護貿易政策又重新抬頭。主要表現為:對工業產品保護程度降低,但對農產品的保護程度提高;非關稅壁壘在新增保護政策中占據主導地位;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在貿易保護政策和措施中的作用大大加強。
5.20世紀80年代中期后至今的協調貿易政策階段
20世紀80年代前,美國曾長期主張無條件的貿易。然而當進口迅速增長,美國公司第一次在國內面臨激烈的外國競爭時,尤其是進入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美國貿易地位迅速衰落,美國政府不得不重新審視其貿易政策和尋找新的理論依據。1980~1988年間,美國占世界進口份額從13%迅速增長到16%,而出口則在11%左右徘徊,結果導致美國經貿項目從1980年的20億美元順差變為1988年的1 200億美元逆差,同期,歐洲國家也發生了類似的現象。于是美國和歐洲市場的保護要求暴發,于是新的貿易理論——協調貿易理論應運而生,即國家對內制定一系列的貿易政策、法規,加強對外貿易有秩序、健康發展的管理;對外通過談判簽訂雙邊、區域及多邊貿易條約或協定,協調與其他貿易伙伴在經濟貿易方面的權利與義務。
【例題】
6.它努力確保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最不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增長中獲得與其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份額和利益;在擴大貨物生產與貿易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服務貿易。該組織是( )
A.世界銀行 B.關貿總協定 C.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D.世界貿易組織
【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它努力確保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最不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增長中獲得與其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份額和利益;在擴大貨物生產與貿易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服務貿易”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組織對發展中國家有利,而且側重國際貿易,因此這一組織是世貿組織,D項正確;世界銀行并非貿易組織,排除A項;關貿總協定與材料“它努力確保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最不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增長中獲得與其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份額和利益”不符,排除B項;亞投行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
7.9世紀時,阿拉伯帝國的一些金銀兌換錢莊開始經營放款、匯兌業務。帝國商人設計出完善的支票和信息用票,支票持有者可以在帝國的遙遠城市兌換現金。據此可得出的結論是,當時阿拉伯帝國( )
A.商品經濟比較繁榮 B.國際貿易特別興盛
C.工商業是主導產業 D.紙幣受到民眾歡迎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阿拉伯帝國境內錢莊經營放款和匯兌業務,并有完善的支票,而這些體現了當時阿拉伯境內的商品經濟比較繁榮,A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境內的商品經濟,和國際貿易無關,排除B項;材料中看不出工商業占據主導,排除C項;材料中看不出受到民眾歡迎,排除D項。故選A項。
第四部分:核心素養對接高考
核心素養
1.歷史解釋——近代國際貿易的發展
時期 概況
資本原始積累 (1)地理大發現加速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從而擴大了世界貿易的規模。 (2)16-18世紀中葉,工場手工業得到一定的發展,勞動生產率得到提高,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進一步發展,這為國際貿易的進一步擴大提供了物質基礎
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 (1)工業革命使社會生產力水平大大高。可供交換的產品空前增加,真正的國際分工開始形成。 (2)大工業使交通和通信聯絡發生了變革,極大地便利和推動了國際貿易的發展
壟斷資本主義時期 (1)國際貿易仍在擴大,但增長速度下降,貿易格局發生了變化。 (2)壟斷開始對國際貿易產生重要影響
2.歷史解釋一一世界市場與商業貿易的關系
(1)商業貿易的發展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形成。①世界市場是伴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與國際商業貿易的發展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②工業革命中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方式的建立和發展,促進了國際分工的發展,加強了國與國之間的聯系,使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2)世界市場的形成促進了商業貿易的發展。①當國際貿易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國家之間的貿易需要一個平臺;②世界市場作為世界各國交換產品、服務和技術的場所,將世界范圍內通過國際分工聯系起來的各個國家內部以及各國之間的市場綜合連接在一起。
二、對接高考
1.(2022·海南·高考真題)敦煌懸泉置遺址(驛站)出土的漢簡記載,該驛站有官卒徒御37人、傳馬40匹和傳車10多輛。在當時敦煌郡東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類似的機構。簡文中有“郡當西域空道,案廄置九所……”的記錄。這反映了( )
A.亭傳郵驛是古代官方的交通機構 B.絲綢之路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C.邊疆穩定是基層治理的有效成果 D.道路暢通是政令統一的重要基礎
【答案】D
【解析】根據“該驛站有官卒徒御37人、傳馬40匹和傳車10多輛。在當時敦煌郡東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類似的機構。”“郡當西域空道,案廄置九所……”可得出當時通過設立驛站,保證政令傳輸信息的暢通,因此道路暢通是政令統一的重要基礎,D項正確;亭傳郵驛不是交通機構,排除A項;沒有比較,不能得出是主要,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基層管理,排除C項。故選D項。
2.(2023·江蘇·高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8世紀,隨著海上貿易的發展,西方商船來到中國,以絲綢為載體的中國服飾文化逐漸被歐洲人了解。一些英國女性穿上了面料柔軟舒適的刺繡服裝。幾乎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凡是略有規模的英國貴族豪宅中,至少有一個房間是用精美的中國絲綢墻布來裝飾的。而當來自東方的紡織品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時,歐洲工匠開始設計、生產帶有中國元素的紡織品,在模仿中國服裝款式時通常會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縫制方法。當時有些歐洲藝術家在接觸到中國紡織品后,從中汲取了靈感,開始自由表達自己的奇思異想。
——摘編自劉海翔《歐洲大地的中國風》
材料二 晚清時期,大量的舶來品進入中國,西方服飾在沿海商埠隨之出現,有些中國人開始穿西服。民國政府在1912年頒布《服制條例》,規定標準禮服以西服為主,后來各地出現了不少西服店。當時的北京,雖然作為外套的西服并未得到普及,但西式襯衣、針織衫、西褲等已逐漸得到推廣。社會上也有反對易服的聲音,認為穿西服是“崇洋媚外”“冒充上等人”。有人在《申報》上發文反駁:“歐化逐漸東開,國人多喜穿西裝,取其穿之能有活潑的氣象與振作的態度,而且便捷無拖沓。”與孫中山有關的中山裝,其設計受到西服的影響,但衣領等部位仍保持民族特色。
——摘編自王建朗《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民國卷》
(1)據材料一概括中國服飾在近代歐洲傳播的基本情況,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歷史背景。
(2)據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服在近代中國傳播的特點。
(3)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外服飾交流的意義。
【答案】(1)基本情況:英國女性穿著中國服飾;貴族豪宅采用中國絲綢裝飾;工匠設計帶中國元素的紡織品,吸收中國服裝裁剪方法;藝術家汲取中國元素進行藝術創作。
歷史背景:新航路開辟,東西方航路開通;近代商品貿易發展。
(2)特點:晚清時多集中于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政府頒布法令進行推廣;人民態度兩極分化;吸收外國元素對中國服飾進行改造。
(3)意義:推動中西方文化在借鑒中向前發展;增進中西方相互了解;推動著世界服飾文化的發展。
【解析】(1)第一小問基本情況,根據材料一“一些英國女性穿上了面料柔軟舒適的刺繡服裝”可知,英國女性穿著中國服飾;根據材料一“凡是略有規模的英國貴族豪宅中,至少有一個房間是用精美的中國絲綢墻布來裝飾的”可知,貴族豪宅采用中國絲綢裝飾;根據材料一“歐洲工匠開始設計、生產帶有中國元素的紡織品,在模仿中國服裝款式時通常會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縫制方法”可知,工匠設計帶有中國元素的紡織品,吸收中國服裝裁剪方法;根據材料一“當時有些歐洲藝術家在接觸到中國紡織品后,從中汲取了靈感,開始自由表達自己的奇思異想”可知,藝術家汲取中國元素進行藝術創作。第二小問歷史背景,根據材料“ 17—18世紀”并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后,東西方航路開通,近代商品貿易發展。
(2)根據材料二“西方服飾在沿海商埠隨之出現”可知,晚清時多集中于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根據材料二“民國政府在1912年頒布《服制條例》,規定標準禮服以西服為主,后來各地出現了不少西服店”可知,政府頒布法令進行推廣,服裝店在各地出現;根據材料二“社會上也有反對易服的聲音”可知,人民態度兩極分化;根據材料二“與孫中山有關的中山裝,其設計受到西服的影響,但衣領等部位仍保持民族特色”可知,吸收外國元素對中國服飾進行改造。
(3)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世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從加強中西方文化交流和了解方面展開即可,如推動中西方文化在借鑒中向前發展;增進中西方相互了解;推動著世界服飾文化的發展。
3.(2023·浙江·高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魏晉有戶調之制,北朝因之,及唐而有租庸調之名。租者田租,即今之田賦;庸者力役,若不役,出絹而當庸直;調則戶稅,各隨鄉土所出,歲輸絹綾純綿,其無蠶桑之處,則輸布麻。惟田賦不計畝而計丁或戶,則與均田制度相輔而行,蓋必人皆授田,始可按丁征租也。 均田制度以戶籍為本,籍既失實,欲不廢而不能矣。逮唐之中葉,均田制度壞,租庸調亦不能復行,改為兩稅法矣。
——摘編自萬國鼎《中國田制史》
材料二我國是世界蠶絲業的發源地,栽桑養蠶、繅絲織綢是我們先祖的偉大發明。絲綢作為我國傳統的特色產品,早在張騫開拓“絲綢之路”之前,就已出口國外。 至明代,隨著地理大發現和太平洋航路的開通,歐洲一些國家如西班牙、葡萄牙開始出現在東方,以中國絲綢為主要貿易品,販運至第三國,從事賺取超額利潤的大規模的“三角貿易”。
——摘編自顧國達《近代中國的生絲貿易與世界市場》
材料三“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與參與國分享其發展經驗和資源,以實現經濟現代化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一個途徑,中國的“一帶一路”建設將為全部相關方帶來共贏的結果。 因此,“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向世界提供的全球經濟公共產品。……隨著逆全球化之風席卷西方世界,“一帶一路”建設憑其巨大的規模與資源,有潛力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引自[美]卡里·托克《“一帶一路”為什么能成功》
(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扼要說明唐代戶籍制度、均田制、租庸調制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簡析租庸調制“不能復行,改為兩稅法”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闡明歐洲國家在上述“三角貿易”中的經濟獲益。根據材料一二,概括絲綢在我國古代經濟活動中扮演的角色。
(3)根據材料三,概括“一帶一路”倡議在促進經濟全球化方面的作用。根據材料二三,結合所學,揭示“絲綢之路” 蘊含的象征性意義。
【答案】(1)關系:戶籍制度是均田制的基礎(或均田制以戶籍制度為本),戶籍制度是租庸調制實施的依據,均田制是租庸調制的基礎。
原因:土地兼并;均田制、戶籍制度破壞、政府財政收入銳減;兩稅法擴大收稅對象;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
(2)效益:①賺取超額利潤;②增加資本原始積累;③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發展。
角色:①傳統的特色產品;②賦稅征收的重要物品;③珍貴商品(貿易品)。
(3)作用:①搭建開放包容的國際合作平臺;②提供各方普遍歡迎的全球公共產品;③分享發展經驗和資源;④提供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動力;⑤促進經濟現代化(或帶來共贏的結果)。
意義:①溝通古代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主要橋梁(紐帶);②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符號。
【解析】(1)第一小問關系,據材料一“均田制度以戶籍為本”可得出戶籍制度是均田制的基礎(或均田制以戶籍制度為本);據材料一“則與均田制度相輔而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均田制是租庸調制的基礎;據材料一“田賦不計畝而計丁或戶”“按丁征租”可得出戶籍制度是租庸調制實施的依據。 第二小問原因,從租庸調制不能復行的原因和兩稅法的優勢這兩個角度思考。結合所學知識,土地兼并嚴重導致均田制無法維持,影響了租庸調制的實施;據材料一“均田制度壞,租庸調亦不能復行”“籍既失實”可得出均田制、戶籍制度破壞使得租庸調制不能實行,政府財政收入銳減;結合所學兩稅法的知識可知,兩稅法按人丁、資產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擴大了收稅對象,有利于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
(2)第一小問獲益,據材料二“從事賺取超額利潤的大規模的‘三角貿易’”可得出賺取超額利潤;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歐洲賺取超額利潤有利于增加資本原始積累,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第二小問角色,據材料一“若不役,出絹而當庸直”“歲輸絹綾純綿”,絹是絲織品,可得出絲綢是古代賦稅征收的重要物品;據材料二“絲綢作為我國傳統的特色產品”“中國絲綢為主要貿易品”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絲綢是我國傳統的特色產品,是中國出口的主要貿易品,是珍貴的商品。
(3)第一小問作用,據材料三“是中國與參與國分享其發展經驗和資源,以實現經濟現代化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一個途徑”可得出分享中國發展經驗和資源,推動參與國實現經濟現代化;據材料三“建設將為全部相關方帶來共贏的結果”可得出為全部相關方帶來共贏的結果;據材料三“是中國向世界提供的全球經濟公共產品”可得出提供各方普遍歡迎的全球公共產品;據材料三“憑其巨大的規模與資源,有潛力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可得出提供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動力。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搭建開放包容的國際合作平臺。第二小問意義,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可從促進東西經濟文化交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等角度思考。
4.(2023·湖南·高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吉爾伽美什》記載:“啤酒,麥芽酒,香油和葡萄酒:我給我的工人們喝的酒,如一條流淌的河!”
史料二 《漢謨拉比法典》規定:“那些為凡人打開寺廟酒窖的女祭司,要被處以火刑。”
史料三 科學家對高加索地區出土的一個約公元前6000~5800年的土陶罐進行了化學分析,發現其吸收的有機化合物和葡萄酒的有機酸組成驚人的一致。
材料二 公元前3000年前后,葡萄酒先后出現在美索不達米亞、敘利亞和埃及。
公元前2000年前后,葡萄酒先后傳入希臘、意大利半島。
公元前1000年前后,葡萄酒逐步傳播到地中海西岸。
公元前2世紀,葡萄酒傳入中國。
中世紀的歐洲,葡萄酒的主要消費者是高級教士、貴族及城市富裕階層。近代以后,消費群體逐步擴大到社會各階層。
15~16世紀,西班牙人持葡萄酒帶到拉丁美洲。
18~19世紀,英國人將葡萄酒帶入澳大利亞、新西蘭。
19世紀中期,美國葡萄種植業和釀造業快速發展。
20世紀90年代,由法國制定的原產地命名葡萄酒法規在歐盟廣泛推行。
21世紀以來,中國、法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成為世界上生產和消費葡萄酒的主要國家。
——以上材料改編自[法]迪迪埃·努里松《杯酒人生:葡萄酒的歷史》等
(1)根據材料一的三則史料探究葡萄酒的歷史,指出其史料價值,并做出合理推斷。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圍繞葡萄酒的歷史提煉一個論題,加以闡述。(要求:寫明論題,史論結合,表述清晰。)
【答案】(1)史料一有助于研究古代西亞地區葡萄釀酒業的發展,可以推斷古西亞地區葡萄種植業的發展推動了當地釀酒業的興旺,成為人們的日常飲料。史料二有助于研究古巴比倫王國葡萄酒成為統治者特權的表現,可以推斷在巴比倫王國,葡萄酒不僅是飲品,更是成為統治者地位和財富的象征。史料三有利于探討葡萄酒的起源地和起源時間,可以推斷葡萄種植和葡萄酒的釀造故鄉來自于東方高加索山區。
(2)示例:
論題:葡萄酒的傳播體現了人類交往的不斷擴大。
闡述:古代世界,人類的交往主要在同一區域內部或歐亞大陸之間進行。隨著不同地區商貿往來的不斷,葡萄酒由西亞地區和埃及傳播到地中海地區的希臘、意大利半島及西岸地區。漢武帝時期,疆域的向西擴展,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繁榮。絲綢之路是經中國西北和中亞聯通歐亞大陸的商路。葡萄酒也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和西方殖民擴張,各洲之間貿易隨之擴展,國際流通中的商品種類和數量增加,葡萄酒也成為人們喜歡的飲品。西班牙人把葡萄酒帶到殖民地拉丁美洲,英國人將葡萄酒帶到澳大利亞、新西蘭殖民地。美國的葡萄種植業和釀酒業快速發展。葡萄酒的消費群體逐漸大眾化。21世紀,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葡萄酒的主要生產國和消費國包括世界各大洲的主要國家。因此,葡萄酒不僅僅是一種飲品,更能體現了不同區域人類交往逐漸密切的發展趨勢。
【解析】(1)據史料一“《吉爾伽美什》記載:‘啤酒,麥芽酒,香油和葡萄酒:我給我的工人們喝的酒,如一條流淌的河!’”可知,史料一有助于研究古代西亞地區葡萄釀酒業的發展。可以推斷古西亞地區葡萄種植業的發展推動了當地釀酒業的興旺,成為人們的日常飲料。據史料二“《漢謨拉比法典》規定:‘那些為凡人打開寺廟酒窖的女祭司,要被處以火刑。’”可知,有助于研究古巴比倫王國葡萄酒成為統治者特權的表現。可以推斷在巴比倫王國,葡萄酒不僅是飲品,更是成為統治者地位和財富的象征。據史料三“科學家對高加索地區出土的一個約公元前6000~5800年的土陶罐進行了化學分析,發現其吸收的有機化合物和葡萄酒的有機酸組成驚人的一致”可知,有利于探討葡萄酒的起源地和起源時間。可以推斷葡萄種植和葡萄酒的釀造故鄉來自東方高加索山區。
(2)首先,仔細閱讀材料二內容,從不同角度來提煉一個論題。據材料二“公元前3000年前后,葡萄酒先后出現在美索不達米亞、敘利亞和埃及”“公元前2000年前后,葡萄酒先后傳入希臘、意大利半島”“公元前1000年前后,葡萄酒逐步傳播到地中海西岸”“公元前2世紀,葡萄酒傳入中國”“15~16世紀,西班牙人持葡萄酒帶到拉丁美洲”“18~19世紀,英國人將葡萄酒帶入澳大利亞、新西蘭。19世紀中期,美國葡萄種植業和釀造業快速發展”“21世紀以來,中國、法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成為世界上生產和消費葡萄酒的主要國家”可知,葡萄酒的傳播體現了人類交往的不斷擴大。據材料二“中世紀的歐洲,葡萄酒的主要消費者是高級教士、貴族及城市富裕階層。近代以后,消費群體逐步擴大到社會各階層”可知,近代以來,葡萄酒逐漸成為社會各階層的消費品。然后,結合不同時空下政治、經濟來闡述論題。例如:結合古代世界商貿聯系的區域性到新航路開辟和殖民擴張、全球貿易聯系的逐漸緊密來闡述。最后,歸納總結,形成認識。例如:葡萄酒不僅僅是一種飲品,更能體現了不同區域人類交往逐漸密切的發展趨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乃东县| 商南县| 永平县| 大余县| 靖江市| 贵德县| 如皋市| 上犹县| 河南省| 鄄城县| 曲阜市| 建宁县| 清水河县| 彩票| 西畴县| 嘉善县| 玛曲县| 武义县| 叙永县| 托里县| 建湖县| 汕尾市| 镇巴县| 灯塔市| 张家港市| 梁平县| 简阳市| 东源县| 揭东县| 咸宁市| 安福县| 庆安县| 读书| 美姑县| 建德市| 德阳市| 鄯善县| 阳泉市| 邢台市| 突泉县| 锦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