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太谷五中作業設計(學生版)學科 物理 年級 八 內容 聲音的產生和傳播作業 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 條件。 2.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3.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 播的速度不同。作業類型 具體內容知 識 技 能 作 業 基礎作業(需要_10___分鐘) 一般地,聲音在不同的介質中傳播速度 (選填”相同”或“不同”); 一般地,聲音在 中傳播速度最快,在 中其次,在 中最慢(選題“液體”、“氣體”或“固體”) 當空氣溫度不同時,聲音的 也不同。 聲音在15℃的空氣中傳播的速度是 m/s。 聲速的大小跟介質的 和 有關。 2、回聲 1、回聲:聲音在傳播過程中,如果遇到 ,就會被 。 2、人耳能區分原聲和回聲的條件:回聲到達人耳處比原聲晚 s。 思考:你能將這個時間條件轉換成距離條件嗎,即人耳與障礙物的距離不少于多少米能聽到回聲? 自主作業(需要__5__分鐘)1、我國古書《夢溪筆談》中記載:行軍宿營,士兵枕著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聽到夜襲敵人的馬蹄聲,其原因是_________能夠傳聲,且比空氣傳聲的速度____________。 2、在房間里談話比在曠野中談話聽起來響亮,是因為( ) A.房間里空氣不流動 B.曠野中空氣比較稀薄 C.在房間里回聲和原聲混在一起,使原聲加強 D.以上說法都不對 3、我們坐在教室里聽老師講課,我們聽不到回聲的原因( ) A.老師講課的聲音太小 B.回聲太小,聽不到 C.老師講課的聲音根本沒有回聲 D.回聲與原聲混在一起 4、在敲擊大鐘時,有同學發現,停止對大鐘的敲擊后,大鐘”余音未止”其原因為( ) A.一定是大鐘的回聲 B.有余音說明大鐘仍在振動 C.是因為人類的聽覺發生”延長”的緣故 D.大鐘已停止振動,但空氣仍在振動 5、如圖所示,在探究“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實驗中, 將正在發聲的音叉緊靠懸線下的輕質小球,發現小球被多次 彈開。這樣做是為了( ) 使音叉的振動盡快停下來 B.把音叉的微小振動放大,便于觀察 C.把聲音的振動時間延遲 D.使聲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聲 6、下列實驗與實例中,不能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條件的是 ( ) 用電話撥打放在真空罩內的手機,手機顯示信號,卻聽不到聲音 B. 人們先看到閃電,隔一段時間才能聽到遠處的雷聲 C. 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球,敲鼓時看到泡沫球不停地跳動 D. 登上月球的宇航員們即使相距很近也只能用無線電話交談 挑戰作業(需要__5__分鐘) 1、小麗等同學“探究聲音的產生”的裝置如右上圖所示,將系在細線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1)當小麗同學用小錘敲擊音叉的時候,既能聽到音叉發出的聲音, 又能觀察到 .通過實驗現象得出的結論是 . (2)乒乓球在實驗中起到什么作用? . 這種思維方法叫做 (等效法/控制變量法/轉換法/類比法).實 踐 操 作 作 業 1.小明、小華和小強一起做了幾個實驗:小明把手放在喉嚨處,大聲講話,感覺喉頭振動了;小華把發聲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小強在彈吉他,發現吉他的弦可以彈開小紙片。(1)他們探究的問題是______;(2)對上面的實驗現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結論是______;(3)小華同學為了研究聲音產生的原因,用手使勁敲桌子,發出很大的響聲,但是他看到桌子幾乎沒有振動,為了使看到的實驗現象更明顯,你的改進方法是:______;(4)小明、小華等同學在探究出上述問題之后,又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聲音是怎樣從發聲物體傳播到遠處的?針對這一問題,他們經過認真的思考,提出了兩種猜想:A.聲音要傳播出去,需要某些東西做媒介B.聲音要傳播出去,不需要什么東西做媒介究竟哪一種猜想是正確的呢?小明他們進行了如下的兩個實驗:把兩張課桌緊緊挨在一起。小華輕敲桌面,小強把耳朵貼在另一張桌子上。把兩張桌子拉開,又進行了一次實驗。得出的實驗結論驗證了其中猜想______是正確的。 2.討論、解釋現象:在室內講話比曠野里響亮的原因是什么?拓 展 探 究 作 業 11.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為3×108m/s,為實現我國的探月計劃,向月球發射的激光到達月球并返回地面約需2.6s。求 (1)地球和月球之間的距離; (2)如果用超聲來測量地球和月球之間的距離,可行嗎?說出你的理由 12、運用聲吶系統可以探測海洋深度。在與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聲吶向海底發射超聲波,如果經4s接收到來自大海底的回波信號,(海水中聲速是1500m/s). (1)則該處的海深為多少千米?(將計算過程寫在下面) (2)超聲波聲吶能不能用于太空測距(如地球與月球的距離),為什么?作業 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