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五章 環境與發展——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期末復習知識大盤點(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五章 環境與發展——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期末復習知識大盤點(含答案)

資源簡介

第五章 環境與發展——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期末復習知識大盤點
第一部分:學習目標整合
1. 環境問題的成因,列舉環境問題的表現及其對區域帶來的影響。
2. 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分析其產生的原因。
3. 協調人地關系和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4. 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第二部分:教材習題變式
中國工業布局受政治、資源、市場等因素影響而不斷變化。“十二五”期間,依據國家區域發展新格局,要依托黃金水道,發揮長三角的龍頭作用,建設長江經濟帶。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與長江三角洲地區相比,川渝地區發展的地理優勢有( )
①位于長江上游,土地廣闊,地價較低
②礦產、能源、水能資源豐富
③交通便利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
2.近年來,長三角與川渝地區物資往來數量不斷增長的原因是( )
①空間位置鄰近
②黃金水道的作用
③經濟發展水平相當
④經濟互補性強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3.在與長江三角洲產業分工協作方面,川渝地區應重點發展( )
A.原料重化工業、現代農業、旅游業
B.機械制造、服裝制造、石油化工
C.國際金融、文化創意、對外貿易
D.高端裝備制造、臨空經濟、現代物流業
草方格沙障是一種防風固沙、涵養水分的治沙方法,用麥草、稻草、蘆葦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狀。讀寧夏沙坡頭草方格沙障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4.圖中沙障的作用主要有( )
①增加地表粗糙度,削減風力
②截留水分,提高沙層含水量
③使用秸稈,降低沙障成本
④增加蒸騰作用,提高降水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5.修建圖示沙障的主要目的是( )
A.保護鐵路免受風沙掩埋 B.減輕沙坡頭荒漠化
C.降低水土流失發生的概率 D.提高秸稈利用效率
6.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生產性服務業是指為生產活動提供各種中間服務的行業,具有專業性強、創新活躍、產業融合度高、帶動作用顯著等特點,包括物流、交通、商貿服務等低端服務業和信息、軟件、科學研究、金融服務等高端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是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的重要支撐,是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力量。長三角地區生產性服務業不斷增長,其中上海顯現快速增長態勢,并推動制造業的綠色發展。圖示意2005~2018年長三角三省(市)高技術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耦合協調度(數值越大,兩者相關性越好,耦合協調程度越高)。表示上海、江蘇高技術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綜合發展水平。
年份和省市 產業 2005年 2018年
江蘇 上海 江蘇 上海
高技術制造業綜合發展水平指數 0.24 0.13 0.61 0.21
生產性服務業綜合發展水平指數 0.10 0.17 0.48 0.54
注:表中數值越大,表明發展水平越高。
(1)簡述長三角三省(市)2005~2018年高技術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耦合協調度的特點。
(2)從產業相對發展水平角度,說明上海、江蘇高技術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耦合協調度的差異。
(3)分析生產性服務業成為上海主導產業的原因。
(4)請你為促進江蘇生產性服務業進一步發展提出合理建議。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川渝地區位于長江上游,土地廣闊,經濟相對落后,土地價格較低,①正確;據圖可知,煤炭、金屬礦、天然氣屬于礦產資源,煤炭、天然氣屬于能源資源,該區域位于長江上游,地形以山地為主,水能資源豐富,②正確;該地位于西部內陸、地形以山地為主,交通條件比長三角差,③錯誤。①②正確,故選B。
2.答案:D
解析:圖示長三角位于長江入海口附近,川渝地區位于長江上游地區,空間位置不鄰近,①錯誤;因長江水運連接兩地、兩地經濟發展區位因素互補性強,故兩地之間地區物資往來數量不斷增長,②④正確;長三角經濟發展水平優于川渝地區,③錯誤。②④正確,故選D。
3.答案:A
解析:川渝地區土地、勞動力、礦產、水能等資源豐富,適宜發展原料重化工業、現代農業、旅游業,A正確;川渝地區石油資源不豐富,石油化工不是其發展的重點,B錯誤;科技、交通等不如長三角優越,不適合發展高科技的產業、現代物流業等,CD錯誤。故選A。
4.答案:A
解析:草方格沙障能使地面更粗糙,增加地表摩擦力,減小風速,還可以截留地表水分,增加下滲,提高沙層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從而進一步防風固沙、涵養水分,①②正確:當地荒漠植被,缺少秸稈等農作物,使用秸稈不能降低沙障成本,③錯誤:該地區氣候干旱,使用草方格沙障并不能增加降水量,④錯誤。故①②正確,故選A。
5.答案:A
解析:圖示沙障修在鐵路迎風沙一側,故修建圖示沙障的主要目的是保護鐵路免受風沙掩埋,A正確:圖示沙障已經位于荒漠地區,不能減少沙坡頭荒漠化,B錯誤:圖示地區氣候干旱,降水稀少,水土流失概率小,C錯誤:沙障固沙是一種工程措施,不是為了提高秸稈的利用效率,D錯誤。故選A。
6.答案:(1)三省(市)高技術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耦合協調度總體不斷提高;區域間(耦合協調度)差距有所擴大(江蘇增長較快,上海、浙江增長較慢);(2008年后)江蘇(高技術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耦合協調度最高,且明顯高于上海和浙江(或目前上海的耦合協調度最低)。
(2)與江蘇相比,上海高技術制造業相對發展較慢,相對綜合發展水平較低;生產性服務業相對發展快,相對綜合發展水平較高,高技術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耦合協調度較低。(或答與上海相比,江蘇高技術制造業相對綜合發展水平較高,生產性服務業相對綜合發展水平略低但差距較小,高技術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耦合協調度較高)
(3)長三角地區制造業規模大,水平較高,生產性服務業(特別是高端服務業)市場需求大;經濟發達,吸引資金、技術、高科技人才聚集,產業規模大;產業融合度高,帶動作用明顯,產業增長快;附加值高,經濟效益好;環境污染小,可推動制造業的綠色發展。
(4)提高創新能力,推動生產性服務業產業升級;優化產業結構與布局,推動生產性服務業的集聚發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保障生產性服務業快速(高質量)發展;加強交通、通訊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產業融合;加強專業人才培養,提高生產性服務業專業化水平;運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推動生產性服務業的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
解析:(1)根據圖中信息可知,圖中數值越大,兩者相關性越好,耦合協調程度越高。讀圖可知,三省(市)高技術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耦合協調度總體不斷提高;但提高速度不同,區域間差距有所擴大,即耦合協調度差距擴大,表現為江蘇增長較快,上海、浙江增長較慢;2008年前三省市耦合協調度差異不大,2008年后江蘇高技術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耦合協調度最高,且明顯高于上海和浙江。從2018年數據看,目前上海的耦合協調度最低。
(2)本題應從表格數據對比中獲取信息。結合表格信息可知,上海高技術制造業綜合發展水平指數低于江蘇,說明與江蘇相比,上海高技術制造業相對發展較慢,相對綜合發展水平較低;上海生產性服務業綜合發展水平指數高于江蘇且增長較快,說明上海生產性服務業相對發展快,相對綜合發展水平較高。兩組數據綜合起來看即可得出上海高技術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水平指數的差異大,說明高技術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耦合協調度較低。而反之,與上海相比,江蘇高技術制造業相對綜合發展水平較高,生產性服務業相對綜合發展水平略低但差距較小,高技術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耦合協調度較高。
(3)長三角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制造業規模大,發展水平較高,生產性服務業特別是高端服務業的市場需求大;上海作為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中心城市,經濟發達,對周邊地區的經濟輻射能力強,吸引資金、技術、高科技人才聚集,產業規模大;長三角地區生產性服務業不斷增長,其中上海顯現快速增長態勢,產業融合度高,帶動作用明顯,產業增長快;生產性服務業包括物流、交通、商貿服務等低端服務業和信息、軟件、科學研究、金融服務等高端服務業,附加值高,經濟效益好,且環境污染小,可推動制造業的綠色發展。
(4)江蘇生產性服務業綜合發展水平指數偏低,生產性服務業是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的重要支撐,應提高創新能力,推動生產性服務業產業升級;生產性服務業涉及的產業眾多,包括物流、交通、商貿服務等低端服務業和信息、軟件、科學研究、金融服務等高端服務業,應優化產業結構與布局,推動生產性服務業的集聚發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采取各種優惠政策保障生產性服務業快速(高質量)發展;加強交通、通訊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物流和交通條件,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產業融合;重視教育,培養人才,加強專業人才培養,提高生產性服務業專業化水平;充分運用電子信息技術,運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推動生產性服務業的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
第三部分:重難知識易混易錯
一、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環境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
(一)環境問題
環境問題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在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人類對環境不同的態度和行為,會產生不同的環境效應。環境問題就是由于人類對環境采取了不恰當、不友好的態度和做法所導致的結果。
(二)人類社會與環境的關系
當人類與環境處于統一關系中,人地和諧發展;當人類與環境處于對立關系中,生態環境惡化。
(三)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
1、人類向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問題:自然資源枯竭、生態破壞,主要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植被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
例如:適度砍伐森林不會造成較大影響,因為森林具有自我恢復的能力。但是,如果砍伐超過森林恢復速度,將會造成森林面積縮減、進而造成生物多樣性減少、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環境問題。
2、人類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速度超過了環境本身的自凈能力。
二、環境問題的表現
1.環境問題的表現、原因以及案例
表現 具體內容 原因 典型案例
環境污染 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工業三廢和農業生產使用的農業 化肥,任意排放到大氣、江河湖海和土壤中 泰晤士河的悲劇
固體廢棄物污染 城市建設和人們生活產生大量垃圾 堆積在城市中或郊區 大城市周邊地區的垃圾“圍城”現象
噪聲污染 交通運輸 工業生產產生的噪聲 城市噪聲污染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質泄漏 日本福島核電站泄漏
海洋污染 各類污染物排入海洋 渤海灣石油泄漏
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 大量燃燒礦物燃料和使用消耗臭氧的物質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氣候惡化
生態破壞 森林調節功能下降 濫砍濫伐樹木以及毀林開荒 巴西熱帶雨林遭破壞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自然植被遭到破壞 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中國西北地區的荒漠化
土壤鹽堿化 不合理的灌溉 華北平原次生鹽堿化
生物多樣性減少 生物生存環境遭到破壞;過度捕獵 大熊貓、江豚、藏羚羊等數量日益減少
自然資源枯竭 水資源短缺 人口的不斷增長、經濟發展及水污染和水資源的浪費 華北平原的春旱
土地資源短缺 土地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及公共交通建設占用 耕地減少、草場退化
能源資源短缺 人口的不斷增長、經濟發展、資源浪費 能源浪費的不可再生性 我國東部地區能源短缺
2.解決環境問題的措施
一般可分為政策、法規性的措施,工程、技術類的措施,宣傳、教育類的措施等,應從不同的方面來分析。具體分析如下表所示。
問題 具體措施
環境污染 減少污染物排放(可通過提高資源利用率、廢棄物凈化處理后排放、使用環保原料和燃料等達到目的),同時加強綠化,以增強環境自凈能力;對于全球性問題還需加強國際合作
生態破壞 恢復生態,改變和停止不合理的人類活動,通過恢復植被、水域等增強環境的平衡調節功能
自然資源枯竭 從“開源”(替代資源的開發、加強儲量勘探等)和“節流”(提高利用率、減少浪費、加大資源循環利用等)兩方面入手
補充:環境問題的空間分布差異
1、城市與鄉村
城市人口高度集聚,交通和工業活動排放大量廢棄物,城市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環境污染;廣大的鄉村地區因利用資源的方式不當或強度過大,鄉村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生態破壞。
近年來,隨著鄉村經濟發展,我國一些鄉村地區的環境污染問題也比較突出。鄉村環境治理是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任務之一。
2、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
發達國家的環境問題主要體現在過度消耗資源帶來的環境影響;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問題主要表現在掠奪式開發帶來的生態破壞,以及快速工業化導致的環境污染。
發達國家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使得發展中國家環境問題更為嚴峻。
全球性環境問題
有些環境問題已經超越國界和地域的界線,甚至成為全球性環境問題,如酸雨、臭氧層破壞、全球變暖。還有些環境問題,也有從局部向全球蔓延的趨勢,如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樣性銳減,水污染。
二、走向人地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形成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創造物質財富,也面臨著空前嚴峻的環境問題,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受到的威脅不斷加劇。
環境問題是人地關系不協調的突出表現。在解決環境問題的實踐中,人們逐漸認識到,如果單純依靠科學技術和工業文明去修復遭到破壞的環境,是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人類被迫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意識到不能再一味追求經濟的快速增長,必須通過改變發展觀念,協調日漸緊張的人地關系。
20世紀70年代以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認。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內涵和原則
可持續發展概念: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
可持續發展內涵:生態持續發展、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持續發展。生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組成可持續發展系統。
生態持續發展是基礎,它強調發展要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協調;經濟持續發展是條件,它強調發展不僅要重視數量增長,更要追求改善質量,改變傳統的生產和消費模式;社會持續發展是目的,它強調發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質量為目的,與社會進步相適應。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
公平性:包括同代人之間、代際之間、人類與其他生物種群之間、不同國家與地區之間的公平。
持續性:地球的承載力是有限的,人類的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必須保持在資源環境承載力之內。
共同性: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是世界各國共同的任務,需要各國的積極參與。
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共同努力
實現可持續發展意味著世界觀、價值觀、倫理觀的變革,是人類行為方式的深刻變革。世界各國紛紛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政府、企業和公眾的共同努力。
可持續發展實踐
消除貧困:貧困是許多發展中國家環境惡化的根本原因。環境惡化又會阻礙這些國家的發展。因此,貧困是發展中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障礙。從公平性原則看,消除貧困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目標,需要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中國政府在消除貧困領域已取得巨大成就,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重大貢獻。
發展綠色經濟:人們將基于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經濟稱為“褐色經濟”,提出與之相對的“綠色經濟”。綠色經濟追求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社會包容三方面的平衡,強調節能減排、資源高效利用和社會公平。
提倡可持續消費: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依靠公眾的支持和參與。可持續消費旨在通過每個人負責任的行為,建立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每個人都需要從日常生活出發,轉變消費習慣,崇尚綠色消費,成為可持續消費的踐行者。
三、中國國家發展戰略舉例
(一)建設主體功能區
1.主體功能:一個區域可以同時具有多種功能,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被稱為主體功能。
2.建設主體功能區的作用
規劃主體功能區的作用:建設主體功能區是生態文明理念下提出的國土開發和保護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規劃促使區域發展由盲目追求經濟增長,轉向依據主體功能因地制宜、有序開發。
我國主體功能區建設的地理背景,如下圖
適宜開發的土地少(今后可開發的面積不到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
我國必須集約利用土地,減少對土地的占用
自然資源分布不均(區域開發受自然資源實際情況制約)
我國區域開發受到自然資源實際情況的制約,水資源短缺區域不利于大規模開發,過度開發會帶來一系列環境問題。
生態環境比較脆弱(中度以上生態脆弱區域占國土面積的一半以上)
我國中度以上生態脆弱區域占國土面積的一半以上。我國需要提高已開發區域的空間利用效率,緩解對自然環境的壓力。
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經濟呈現多樣化趨勢,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明顯高于其他區域)
我國經濟呈現多極化趨勢,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明顯高于其他區域。我國需要協調區域經濟發展,縮小區域間經濟發展水平差異
我國人均可利用土地資源評價 我國人均可利用水資源評價
我國生態脆弱性評價 我國2010年單位面積生產總值分布
(二)主體功能區分類
依據地理國情和國土開發狀況,我國的主體功能區劃分為優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如下圖所示:
主體功能區 地域類型 主體功能 注意事項
優化開發區域 城鎮化地區 提供工業品和服務產品 需要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城鎮群的協調發展
重點開發區域 是支撐全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增長極
限制開發區域 農產品生產區域、重點生態功能區 提供農產品、提供生態產品 所限制的是大規模的工業化、城鎮化考法
禁止開發區域 自然和文化地區、遺產保護地 提供生態和游憩產品、精神財富 包括自然保護區 世界遺產、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等
[溫馨提示]
要從各類主體功能區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出發,把握不同區域的資源稟賦與發展特點,明確不同的政策方向和政策重點。
各類主體功能區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都很重要,只是主體功能不同,發展的首要任務不同。明確一定區域的主體功能,并不排斥該區域發揮其他功能
(三)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以長江經濟帶為例
目的:為逐步縮小我國區域發展差距,近年來,國家制定了各有側重的區域發展戰略。其中包括四大發展戰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四大板塊:東部率先、中部崛起、東北振興、西部開發。如下圖
2.長江經濟帶概況
橫跨東中西三大區域,11個省級行政區
面積占全國的21%、人口和經濟總量超過全國的40%
3.長江經濟帶發展優勢區位
(1)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長江經濟帶以長江為軸線,承東啟西,接南濟北。
(2)資源儲量充足,種類豐富
(3)工業基礎雄厚,產業優勢明顯
(4)城市密集,市場廣闊
4.長江經濟帶發展的總體要求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之路。
5.長江經濟帶空間發展格局
“一軸”:是以長江黃金水道為依托,發揮上海、武漢、重慶的核心作用;“兩翼”:分別指滬瑞和滬蓉南北兩大運輸通道;“三極”:指的是長江三角洲、長江中游和成渝三個城市群;“多點”:是指發揮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級城市的支撐作用。如下圖
(四)拓展藍色經濟空間
1.我國的海洋國情,如下圖
(1)海域遼闊,海岸線漫長,大陸架寬廣,島嶼眾多。
(2)自北向南縱跨溫帶、亞熱帶和熱帶三個氣候帶,季風特征顯著,熱帶氣旋影響大。渤海和黃海北部沿岸冬季海面有結冰。
(3)海洋資源十分豐富。
(4)海洋災害種類多,包括風暴潮、海冰、海水入侵等。
(5)擁有多種海洋生態系統類型,包括入海河口、珊瑚礁、紅樹林等。
(6)海洋環境狀況不容樂觀,河口、海灣以及大中城市鄰近海域污染嚴重;海洋生態破壞加
2.重要性
拓展藍色經濟空間,發展海洋經濟,科學開發海洋資源 ,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維護海洋權益,是建設海洋強國戰略的重要舉措
3.發展海洋經濟的意義
(1)加快發展海洋經濟,是緩解陸域資源緊缺、拓展生存與發展空間的需要;
(2)加快發展海洋經濟,是實現國民經濟戰略性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需要;
(3)加快發展海洋經濟,是提高對外開放水平、適應全球海陸一體化開發趨勢的需要;
(4)加快發展海洋經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5)加快發展海洋經濟,是建設海洋強國、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的迫切需要
(五)維護海洋權益
1、海洋權益:指國家領土向海洋延伸形成的一些權利和利益。
2、海洋權益的范圍:包括內水和領海,還包括本國管轄的毗連區、專屬經濟區,以及大陸架海床和底土等。內水、領海、專屬經濟區或群島國的群島水域以外的全部海域,稱為公海。如下圖
3.海洋權益概念梳理
(1)毗連區為領海以外鄰接領海的一帶海域。毗連區的寬度不超過12海里。
(2)大陸架的外部界限,若其自然延伸不足200海里,則擴展到200海里;若自然延伸超過200海里,則一般不應超過350海里。
(3)內水是領海基線向陸地一側的水域,包括海沿國沿岸的河口、港口、海灣、海峽等。
(4)領海為鄰接陸地領土和內水的一帶海域。在群島國的情況下則為群島水域以外鄰接的一定寬度的海域。領海的寬度從領海基線量起,最寬不超過12海里。
(5)專屬經濟區是在領海以外并鄰接領海的一帶海域,從測算鄰海寬度的基線量起不應超過200海里。
4.我國的海洋發展戰略
(1)增強全民族的海洋戰略意識。
(2)優化資源開發的海洋經濟戰略。
(3)解決海洋權益爭議的海洋政治戰略。
(4)和平發展的海洋防衛戰略。
(5)防治結合的海洋環境戰略。
5.中國海洋概況
中國是一個海洋大國,大陸海岸線18000多千米海島11000余個,島岸線超過14000千米
領海面積37萬平方千米,可主張的管轄海域面積約為300萬平方千米。
6.中國對南海諸島擁有領土主權,如下圖
有據可查的我國人民在南海的活動已有2 000多年歷史,中國最早發現、命名和開發利用南海諸島及相關海域,最早并持續、和平、有效地對南海諸島及相關海域行使主權和管轄,確立了在南海的領土主權和相關利益。
7.我國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
主體功能區 地理國情和國土開發狀況 典型地區
優化開 發區域 現有開發利用強度較高、資源環境約束較強,產業結構亟需調整和優化的海域 渤海灣、長江口及其兩翼,海峽西部、山東半島等
重點開 發區域 在沿海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發展潛力較大、資源環境承載力較強,可以進行高強度集中開發的海域 城鎮建設用海區、港口和臨港產業用海區、海洋工程和資源開發區
限制開 發區域 以提供海洋水產品為主要功能的海域,包括用于保護海洋漁業資源和海洋生態功能的海域 海洋漁業保障區,海洋特別保障區和海島及其周邊海域
禁止開 發區域 對維護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具有重要作用的海域 各級各類海洋自然保護區、領海基地所在島嶼等
8.維護海洋權益的必要性
海洋事關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長遠發展大局
海洋爭端:與世界其他國家一樣,我國與周邊國家也存在著海域劃界和島嶼歸屬的爭議。我國政府一貫主張,與相關國家通過雙邊協商,公平合理地解決海洋爭端。
必要性:維護海洋權益不僅可以為海洋開發活動提供和平、穩定的周邊及外部環境,而且能夠鞏固海防,打擊海上恐怖活動、走私和跨國犯罪,營造和平、良好的國際海上安全秩序。
第四部分:核心素養對接高考
1.(2023·山東·高考真題)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漿化棕壤是指在土壤表層以下存在白漿層的棕壤,白漿層底部常見堅硬的鐵錳結核層。白漿化棕壤分布區地下水位較低,年降水量800~950mm,降水主要集中于6~9月。目前,白漿化棕壤大部分被辟為農田,以種植花生、地瓜、冬小麥為主,是低產土壤之一。圖示意白漿化棕壤的剖面構型及各土層主要理化性質。
(1)分析白漿化棕壤“上砂下黏”的剖面構型在不同季節對土壤水分的影響。
(2)針對白漿化棕壤低產的原因,江蘇北部某地農民在長期生產實踐過程中,摸索出了一種改良及合理利用白漿化棕壤的農田工程措施——豐產溝(下圖)。說明豐產溝如何克服白漿化棕壤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
2.(2023·河北·高考真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國境內的阿爾泰山(下圖陰影部分)綿延約500千米,最高峰為友誼峰,自西北向東南山體逐漸降低。晚更新世以來,受該山區雪線上升影響,第四紀不同時期冰川作用產生的冰斗、槽谷匯聚冰雪融水利大氣降水,形成眾多冰湖。在氣候轉暖、年降水量變幅較小背景下,1992—2013年山地各區域冰湖數量和面積均發生了變化(下表1和表2)。
表1:
流域 區位 年份 冰湖個數
I Ⅱ Ⅲ 西北部 1992年 700~800
2013年 800~900
IV V VI 東南部 1992年 100~200
2013年 200~300
表2
區域 流域 年份 冰湖數量(個) 冰湖面積(km2)
西 北 部 Ⅰ哈巴河 1992 2013 782 845 88.62 90.20
Ⅱ布爾津河
Ⅲ克蘭河
東 南 部 Ⅳ喀拉額爾齊斯河 1992 2013 276 297 10.38 11.00
Ⅴ喀依爾特河
Ⅵ青格里河
(1)概括該山區冰湖分布及變化的主要特征,并說明其影響因素
(2)闡釋冰湖變化對該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3.(2023·湖北·高考真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四川綿(竹)茂(縣)公路屬于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項目,于2009年9月9日正式動工,2022年12月27日建成通車。公路起于綿竹市漢旺鎮,沿綿遠河上行,與茂北公路相接,全長56公里。沿線穿越龍門山4條斷裂帶,巖石破碎,暴雨多發,地質災害頻繁,河道演變劇烈,水文條件復雜,給項目選線、設計和施工建設帶來嚴重影響。圖左示意綿茂公路位置,圖右示意綿茂公路局部景觀。
(1)分析震后綿茂公路沿線河床發生的變化及形成原因。
(2)綿茂公路不可避免地要穿越大熊貓國家公園,工程該如何協調建設與保護的關系?請談談你的看法。
(3)該工程攻克了一系列世界級難題,創造了又一個中國奇跡,被新華社評為2021年度“大國工程”。假設你是評委,請你給出推薦理由。
4.(2023·湖南·高考真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水磨坊是利用水能進行谷物加工的小型生產車間。波蘭維斯瓦河下游位于波德平原,年降水量不足500mm。從12世紀開始,維斯瓦河下游農業區沿河(溪)流建設了大量水磨坊,自18世紀末以來水磨坊逐漸被廢棄。隨著土地資源大規模開發,耕地面積增加,農業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該地河流水文水系發生了顯著變化。圖1示意維斯瓦河下游農業區水磨坊分布。圖2示意水磨坊景觀。
(1)指出早期在維斯瓦河下游農業區建設水磨坊的有利條件。
(2)說明自18世紀末以來維斯瓦河下游農業區水磨坊逐漸被廢棄的原因。
(3)針對水磨坊被廢棄的現狀,請提出水磨坊景觀開發利用的合理建議。
試卷第1頁,共3頁
參考答案:
1.(1)上層砂土,孔隙多土質疏松。下層黏土,結構緊實,形成隔水層。 雨季,下層黏土層阻止土壤水下滲,導致土壤水分含量高。 旱季:上層砂土水分易蒸發,下層黏土層阻隔地下水虹吸上升,造成土壤水分含量低。
(2)培壟增加耕作層厚度、提高了土壤養分供給能力,培壟和溝底深翻減少了白漿層的不利影響,利于作物扎根;溝底深翻改變了土體“上砂下黏”的不良構型,有效緩解了土壤旱季易旱、雨季易澇的問題,提高了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溝底利于冬季積雪,可以改善冬小麥土壤墑情;雨季前冬小麥收獲,兩壟之間的溝有利于雨季排水,減輕漬澇危害。
【分析】本題以白漿化棕壤的剖面構型及各土層主要理化性質為材料,設置2道小題,涉及影響土壤水分的變化、農業區位的改良等相關知識點,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體現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的學科素養。
【詳解】(1)根據所學土壤知識可知,土壤中砂礫含量較大,則土壤透水性強、蓄水和保水能力差;若土壤中黏粒含量較大,則土壤透水性差、蓄水和保水能力強。該地降水總量多,但季節分配不均勻,降水主要集中于6~9月。因此雨季降水多,“上砂下黏”的剖面構型中上層沙土有利于水分下滲,但下層黏土不利于水分下滲,導致土壤水分含量過高;旱季降水稀少,上部砂土透氣性好,有利于土壤水蒸發,但下層水分向上運移過程中受到黏土阻滯,阻隔地下水虹吸上升,導致土壤含水量過低。
(2)讀圖可知,該農田工程措施挖溝培壟。在壟背種植春種秋收的花生或地瓜,在溝底種植秋種夏初收的冬小麥。培壟可以增加耕作層厚度、使得土層更加深厚,提高了土壤養分的供給能力。 白漿層底部常見堅硬的鐵錳結合層,培壟和溝底深翻可以破壞原有鐵錳結合層,改良土壤質地,減少了白漿層的不利影響,利于作物扎根;溝底深翻改變了土體“上砂下黏”的不良構型,增加了排水通道,有效緩解了土壤旱季易旱、雨季易澇的問題,提高了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可任意提高農作物產量;冬小麥生長期雨季還未來臨,農作物面臨缺水問題,溝底較深,利于冬季積雪,可以改善冬小麥土壤墑情;冬小麥在夏初收獲,雨季前冬小麥已經收獲,雨季時兩壟之間的溝此時沒有植被覆蓋,有利于雨季排水,減輕漬澇危害。
2.(1)特征:西北部的數量和面積均大于東南部;兩地區的數量和面積都增加,西北部數量增加率大于東南部,面積增加率小于東南部。
因素海拔:西北部海拔高于東南部。降水:西北部受來自西風帶帶來水汽影響大,降水多;距海距離:西北部距海距離近;冰川:西北部冰川面積和數量多。
(2)有利影響:延緩了本地區水資源的虧損,增加了當地工農業用水量,有利于區域的發展。
不利影響:冰湖水量增加加劇了潰壩的風險(造成本地水資源流失),容易產生洪澇災害,影響本地生命財產安全和工農業發展,使當地生態環境惡化。
【分析】本題以阿爾泰山冰湖數量和面積變化為材料,設置2道小題,涉及地理環境整體性等相關知識點,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體現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的學科素養。
【詳解】(1)根據表格數據可知,特征:流域西北部的冰湖數量和冰湖面積均大于東南部;兩地區的冰湖數量和面積都有所增加,西北部冰湖數量由782個增加至845個,東南部冰湖數量由276個增加到297個,西北部增加率大于東南部。西北部冰湖面積由88.62km2增加至90.2km2,東南部冰湖面積由10.38km2增加至11km2,西北部面積增加率小于東南部。影響因素:①海拔:西北部海拔高于東南部,因此氣溫較低,利于冰川分布。②降水:西北部受來自西風帶帶來水汽影響更大,降水(雪)多;距海距離:西風主要從大西洋帶來水汽,西北部距大西洋更近,降水(雪)多;冰川:由于西北部冰川面積和數量多,冰川作用產生的冰斗、槽谷匯聚冰雪融水多。
(2)冰湖變化對該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影響應從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兩方面進行分析。該地區總體氣候較為干旱,冰湖數量和面積增多,因此該地區水資源增多,延緩了本地區水資源的虧損,增加了當地工農業用水量,有利于區域的發展。但冰湖水量增加,隨湖岸的壓力加大,加劇了潰壩的風險,容易產生洪澇災害,同時潰壩后湖水隨地表徑流流走,也造成了水資源的流失,影響本地生命財產安全和工農業發展,使當地生態環境惡化。
3.(1)變化:河床下切,坡度更陡,危巖峭壁增加;多堰塞湖,寬窄交替。原因:地震導致山體巖石破碎,抗蝕能力減弱,流水侵蝕增強;誘發滑坡、泥石流堵河,形成堰塞湖,局部水位上升,河面展寬,寬窄交替。
(2)協同多部門,建立有序的管理機制,統籌交通建設與生態保護的關系。規劃路徑時盡量以橋梁、隧道代路,減少對大熊貓棲息地的分割;施工期間減少破壞林地、渣土堆放,控制施工時間和范圍;運行時加強巡護,控制車速,在大熊貓活動期間可以局部封路。
(3)攻克了若干設計、工程與運維技術難題;實現了交通建設與生態保護的統籌;為生態脆弱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與經濟發展提供中國經驗;通過保護“國寶”熊貓,展示了負責任的大國形象,體現中國智慧、中國力量。
【分析】本題以四川綿茂公路震后恢復重建為背景材料,涉及河流地貌的變化、交通線路建設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等知識點,主要考查學生調動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詳解】(1)變化及原因:汶川地震震級高破壞性強,地殼運動強烈,地震導致山體巖石破碎,抗蝕能力減弱,流水侵蝕增強,導致河床下切可能增強,河岸坡度變陡,危巖峭壁增加;由于地震導致的滑坡、泥石流增多,滑坡、泥石流導致堰塞湖增多,局部河段水位上升,河面變寬,河道寬窄交替變化。
(2)協同林業等多部門,建立有序、有效的管理機制,統籌交通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規劃交通線路時盡量減少影響生態環境,以橋梁、隧道代路,減少對大熊貓棲息地的分割、干擾;施工期間減少破壞林地、渣土堆放,減少破壞大熊貓的生活環境,嚴格控制施工時間和施工范圍;交通線路運行時,要加強巡護,控制車速,及時監測交通線路運行對大熊貓生活的影響;在大熊貓活動期間可以局部區域封路,停止施工,減少對大熊貓生活活動的影響。
(3)由材料可知沿線穿越龍門山4條斷裂帶,巖石破碎,暴雨多發,地質災害頻繁,河道演變劇烈,水文條件復雜,給項目選線、設計和施工建設帶來嚴重影響,該工程攻克了若干設計、工程與運行、維護技術上的難題;沿線通過大熊貓國家公園,實現了交通建設與生態保護的統籌;線路成功的建設,為生態脆弱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與經濟發展提供中國經驗;通過保護“國寶”熊貓,展示了負責任的大國形象,體現中國智慧、中國力量、體現了我國保護生態環境的力度。
4.(1)河網密布(水系發達、河/溪流多);地處農業區,谷物加工量大(市場需求大)
(2)技術進步,水力逐漸被風力、蒸汽、電力等其他動力取代;水磨坊生產加工效率低,市場需求減少;該地降水量少,農業用水量增加,河(溪)流水量變小,一些小河道消失,部分水磨坊無法正常運行。
(3)利用磨池發展漁業;利用磨池發展水上娛樂項目;在水磨村落建造成水磨文化展覽館;在水磨村落改造成民宿;因地制宜改造成小型水電站;利用森林發展生態旅游。
【分析】本題以波蘭維斯瓦河下游水磨坊相關圖文信息為材料設置試題,主要涉及工業區位因素、工業區位因素變化及農業地域的發展措施等相關內容,主要考查學生的區域認識、綜合思維和人地協調觀等核心素養。
【詳解】(1)圖中顯示,波蘭維斯瓦河下游地區河網密布,水系發達,適合建設水磨坊的地點眾多;波蘭維斯瓦河下游地區地處農業區,谷物產量相對較大,需要大量水磨坊進行谷物加工,水磨坊的市場需求大,從而促進水磨坊的建設。
(2)水磨坊以水力為動力,由于技術進步,水力逐漸被風力、蒸汽、電力等其他動力取代,且水磨坊加工谷物的加工效率不高,容易被其他動力加工廠取代,使得水磨坊的市場需求減少,導致部分水磨坊逐漸被廢棄;該地降水量不足500mm,隨著當地農業規模不斷擴大,農業用水量增加,許多河(溪)流水量變小,有些河道因連片開墾而消失,從而導致部分水磨坊無法正常運行,使得部分水磨坊逐漸被廢棄。
(3)水磨坊被廢棄后,部分磨池仍然存在,可以利用磨池發展養魚業;隨著旅游業的發展,還可以利用磨池發展水上娛樂項目,增加旅游收入;為了促進農村產業升級,傳承傳統文化,可以在水磨村落建造成水磨文化展覽館、建設民宿,利用當地起涵養水源作用的森林發展生態旅游;利用水磨坊系統中的堤壩,因地制宜改造成小型水電站,增加綠色能源,緩解能源緊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州市| 周口市| 浪卡子县| 永康市| 会泽县| 沧源| 南陵县| 绥滨县| 繁昌县| 太仆寺旗| 泗阳县| 牟定县| 舞钢市| 刚察县| 绍兴市| 武定县| 响水县| 筠连县| 山阴县| 新建县| 郯城县| 仲巴县| 梁河县| 萨嘎县| 水富县| 贵阳市| 南澳县| 滨州市| 南京市| 巨鹿县| 蒲城县| 香港 | 肥西县| 喀什市| 太谷县| 互助| 白玉县| 珲春市| 赤城县| 元阳县| 池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