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教版九下科學§3.2來自微生物的威脅第一課時教學設計課題 3.2來自微生物的威脅(1) 單元 三 學科 科學 年級 九下教材分析 本節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幫助學生認識微生物的威脅的歷史、認識來自細菌和病毒的威脅,在此基礎上了解傳染病的相關知識等。本節教學之前,已經介紹了健康的概念和影響健康的因素,本節教學之后,還要介紹身體的防衛及非傳染性疾病等知識,所以本節教學起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本節內容擬用2課時完成,第1課時主要介紹來自細菌和病毒的威脅,第2課時重點介紹傳染病及其預防。學習目標 科學觀念:了解細菌和病毒及其對人體的影響;了解青霉素及抗生素的作用; 科學思維:提升比較和分析能力;認同科學技術對提高人類健康水平的重要性;探究實踐:通過對青霉素作用的實驗設計分析和再設計,提高學生對實驗的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態度責任: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領悟持之以恒的精神對科學探究的重要性。重點 細菌引起的疾病、抗生素的作用難點 細胞引起的疾病的特征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1、什么是健康? 2、要過健康的生活,必須具備什么條件? 過渡:在20世紀前,手術是一項十分危險的事。許多病人因為傷口感染而死亡,但沒有人知道引起感染的原因。 19 世紀 60 年代,法國科學家巴斯德(LouisPasteur)提出,微生物是引起某種疾病的根源,殺死這些微生物能避免疾病的傳染。 此后,科學家開始研究怎樣避免微生物的感染。 導入新課講授新課 一、來處細菌的威脅 1、細菌: (1)細菌的形態: 一種單細胞的生物,細菌個體微小,屬于微生物。 (2)觀察細菌的儀器: 觀察細菌一般要用高倍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 (3)細菌的形態: 細菌有球狀、桿狀、螺旋狀等,分別稱為球菌、桿菌、螺旋菌。 2、細菌的結構: 細菌的基本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核區(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此外,有的細菌還有莢膜、鞭毛等結構。 3、細菌屬于原核生物: 細菌沒有成形的細胞核,屬于原核細胞。 具有原核細胞的生物叫原核生物,所以細菌屬于原核生物。 4、細菌對健康的影響: (1)某些細菌會導致人體產生疾病,危害人的健康。 ①有些細菌能侵入人體細胞。如,扁桃體炎就是由于鏈球菌“侵略”喉部的細胞引起的。 ②有些細菌能產生一種能破壞細胞的毒素。如,當引起破傷風的細菌進入傷口后,能產生一種破壞神經系統的毒素。 (2)某些細菌有利于人體健康: 對人體有益的細菌,常見的有乳酸菌、雙歧桿菌等多種。 ①活性乳酸菌:使腸道菌群的構成發生有益變化,改善人體胃腸道功能,恢復人體腸道內菌群平衡,形成抗菌生物屏障,維護人體健康。 ②雙歧桿菌:雙歧桿菌屬的細菌是人和動物腸道菌群的重要組成成員之一。一些雙歧桿菌的菌株可以作為益生菌而用在食品、醫藥和飼料方面。對人體健康具有生物屏障、營養作用、抗腫瘤作用、免疫增強作用、改善胃腸道功能、抗衰老等多種重要的生理功能。 5、細菌與抗生素: (1)細菌引起的疾病通常可用抗生素治療。 (2)抗生素: ①什么是抗生素:抗生素是一種能夠在不損傷人體細胞的條件下殺死細菌的化合物,它由一些細菌或真菌自然合成。現已發現的抗生素有5000多種。但實際生產和使用的抗生素只有 300 多種,如,青霉素、鏈霉素、氯霉素等都是臨床上常用的抗生素。 ②抗生素的應用舉例: *結核桿菌引起的肺結核,可用鏈霉素治療; *由傷寒桿菌、痢疾桿菌、大腸桿菌、流感桿菌、肺炎球菌等引起的感染,可用氯霉素可以治療; *許多由細菌引起的炎癥可用青霉素治療。社會科學技術:青霉素的發現活動指導:青霉素作用實驗(3)不可濫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主要作用是抗細菌感染。 雖然抗生素的效用多樣,有些能抑制或殺滅細菌,有些對真菌、支原體、衣原體等其他致病微生物有良好的抑制和殺滅作用,有些能抗腫瘤,有些能抑制人體免疫反應,但濫用抗生素會造成不少負面影響。如,抗生素在殺死病菌的同時也會破壞體內益生菌;濫用抗生素還可能導致出現細菌的耐 藥性,等。 視頻:抗生素的作用社會科學技術:濫用抗生素的危害過渡:不僅細菌可能導致人體產生疾病,病毒也會導致人體產生某種疾病。二、來自病毒的威脅 1、病毒的形態、結構: 病毒個體微小,不能獨立生活,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細胞內,沒有細胞結構。(除視頻)2、病毒的致病原理: 病毒在寄主細胞內迅速繁殖,使寄主細胞破裂,同時釋放出新病毒,以同樣的方式感染和破壞其他細胞。 3、病毒引起的常見疾病:(附視頻)4、感冒與流感: (1)感冒分類: 感冒是一種常見的疾病,習慣上分為病毒性感冒和細菌性感冒,或者普通感冒(有病毒性和細菌性)和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 其中的流感具有傳染性,是一種傳染病。 (2)流感: 流感是流感病毒侵入人體細胞引起的。 目前發現的流感病毒大約有1 萬種。 禽類是常見的流感病毒攜帶者,某些 禽流感病毒能傳播給人。 (3)流感的傳播: 流感傳播主要是呼吸道傳播,流感患者打噴嚏流鼻涕時,一些飛沫會接觸到健康的人。 禽類是常見的流感病毒攜帶者,某些禽流感病毒能傳播給人。(4)預防流感的措施: 預防流感,要做到發現病人早診斷,早治療,早隔離。 在流感流行期間,盡量少到公共場所去。 除有禁忌者外,健康人可進行流感病毒疫苗接種。 此外,要注意搞好個人衛生。 閱讀:流行性感冒 學生對細菌有一定的認識,但細胞的結構形態還是模糊的;圖片有助于學生構建細菌形態模型;細菌的結構中沒有成形細胞核,這與七年級所學動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有差異;圖片分析有助于學生內化新知;列表形式展示細胞引起的某些常見疾病及傳播途徑,既有利于學生學習預防措施,還為后續學習傳染病打基礎;抗生素抗菌的利與弊分析,提高學生對用藥的認識;學生對病毒有所耳聞,如新冠肺炎病毒等,這里重點介紹結構及致病原理流感是一種常見的傳染病,每年都襲,知識原理和預防措施更是重點。重點介紹流感預防措施,樹立正確的自我保護,提高生活質量;課堂練習 1、下列有關新型冠狀病毒的敘述正確的是( C ) A.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可見 B.結構筒單,能獨立生活 C.由蛋白質外殼和遺傳物質構成 D.能通過細胞分裂繁殖后代2、下列有關病毒的敘述,錯誤的是( B ) A.噬菌體屬于病毒 B.所有病毒都會使人類患病 C.病毒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 D.病毒靠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細胞內生活 3、破傷風桿菌侵入人體后,使人感染破傷風的原因是( B ) A.直接侵入人體的細胞 B.產生一種能破壞細胞的毒素 C.通過其他細胞損害人體的細胞 D.破傷風桿菌和破傷風沒有關系4、下列有關細菌的描述,錯誤的是( A ) A.細菌沒有成形的細胞核結構,屬于原生生物 B.細菌有三種基本形態 C.有些細菌結構中有可以轉動的鞭毛 D.有些細菌的細胞壁外有起保護作用的莢膜 5、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把抗生素當然成消炎藥,一有發熱就服用幾粒,你認為( D ) A.發熱證明身體有炎癥,應盡快服用抗生素 B.身體發熱是由細菌引起的,應該服用抗生素來治療,以消滅細菌 C.抗生素是一種很好的藥,身體一旦有病,就應服用抗生素,沒有病時服用還可以防病 D.應檢查發熱是否由細菌感染引起,再決定是否服用抗生素6、下列有關微生物的敘述,錯誤的是( B ) A.生物圈中有不少細菌是有益的,有些細菌給人類帶來危害 B.病毒不屬于分解者,在生物圈的物質循環中不起作用 C.釀酒、造醋等釀造工業離不開酵母菌和曲霉 D.分解者主要是指營腐生生活的細菌、真菌等微生物7、泡菜因其醇香酸脆,制作方便,為人們所廣泛喜愛。但傳統泡菜的制作過程中會產生亞硝酸鹽,危害人體健康。科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嘗試了泡菜制作,并進行了亞硝酸鹽含量的測定。實驗過程如下:①選擇等量的新鮮蔬菜(白菜、芹菜、胡蘿卜)洗凈瀝干水分,切成條狀放入干凈的壇中;②加入適量的食鹽和卻后的調味汁料(花椒、姜片和辣椒等),沒過蔬菜即可;③蓋上壇蓋,向壇口的凹槽內注入清水。將泡菜壇放在陰涼處;④每天取樣榨汁,測量其中的亞硝酸鹽含量。每種泡菜至少測量3次,然后取平均值。圖為興趣小組依據測量結果繪制的亞硝酸鹽含量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圖,分析回答:(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食品中亞硝酸鹽限量衛生標準》規定,亞硝酸鹽的殘留量在醬腌菜中不能超過20mg/kg。分析曲線可知制作的泡菜 天后食用更健康,3種蔬菜中白菜最適合作為泡菜原料。(2)泡菜制作的主要原理是乳酸菌通過發酵作用分解有機物產生乳酸。乳酸菌與酵母菌相比,在結構上的主要區別是 。(3)制作泡菜時既要加蓋,還要用水來封口,這樣做的科學道理是 。[參考:(1)9 (2)乳酸菌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或酵母菌有成形的細胞核) (3)避免空氣中的氧氣進入壇中,以便形成無氧環境] 及時訓練,有利于鞏固剛剛學習的新知識。同時還有發現學生理解所學知識中存在的問題,便于及時糾正、修補。課堂小結 1、細菌是一種沒有成形細胞核的單細胞的原核生物。細菌有球狀、桿狀和螺旋狀三種形態。 2、細菌引起的疾病通常可用抗生素治療。抗生素是一種能夠在不損傷人體細胞的條件下殺死細菌的化合物,它由一些細菌或真菌自然合成。但不可濫用抗生素。3、病毒是一類沒有細胞結構的微生物。病毒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細胞中。 4、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疾病,預防流感流行,要做到“早診斷、早治療、早隔離”。 幫助學生掌握重點,更加容易的學習。板書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