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案模板課題 《編花籃》 課型 歌唱課 課時 1課標分析 課標摘錄 感知、體驗我國有代表性的地區和民族音樂的風格,能做出恰當判斷或反應。具有一定的中國民歌、民族器樂曲和戲曲的聽覺經驗,能模唱短小的民歌或戲曲片段,初步了解部分戲曲的行當和表現 形式,知道相關常識,了解其他基本的中國傳統音樂知識。課標分解 學生學什么 1.學唱河南民歌《編花籃》; 2.掌握甩腔、前倚音、下滑音等民歌特點; 3.了解合唱《編花籃小景》; 4.了解河南地方戲豫劇。學生怎么學 沉浸體驗 借助老師的范唱教學和多媒體資源,沉浸式學唱歌曲; 自主探究 找到歌曲中的民歌元素。學生學到什么程度 體驗、欣賞并能演唱河南民歌《編花籃》; 感受和理解我國民歌文化和深厚的戲曲文化;教學內容 學唱河南民歌《編花籃》,感受民歌韻味 體驗合唱《編花籃小景》,體驗和聲魅力 欣賞豫劇《誰說女子不如男》,探究戲曲文化教材分析 《編花籃》是人民音樂出版社五年級下冊第6課“百花園”中的一首歌曲。歌曲是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的河南民歌,借物抒情,表達粗獷的氣質和醇厚樸實的情感,流露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歌曲分為四個樂句。在1、2、3、5、6五聲調式的基礎上,加上了7,構成了六聲調式。“7 1”的多次出現,使歌曲更加具有河南地方戲曲的音調和唱腔特色。附點音符、十六分音符多種節奏型,與歡暢地旋律結合在一起,使人感到快樂、舒暢、充滿喜悅。結尾“那哈咿呀嗨”襯詞的運用,和戲曲中“甩腔”的應用有著異曲同工之處,不僅能渲染歌曲的氣氛,也提升了作品的藝術價值,更能表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贊美。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對音樂的體驗、感受與探索的能力逐漸增強。具有一定的音樂文化知識儲備,理解能力隨之提高,能根據老師的引導,調整歌唱狀態,從而獲得良好的聲音。設計思路 首先通過聽方言、學方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豐富的教學手段并結合音樂要素,引導學生發現方言對民歌旋律上的影響,讓學生體驗到不同地域民歌的特點。再通過老師聲情并茂的范唱,把河南歌曲的韻味表現出來。接著逐層深入,講解知識點,為學生更好的掌握歌曲做鋪墊。最后帶著學生一起讀歌詞,學歌曲,唱歌曲,環環相扣,過渡自然。教學重點 能用輕巧、有彈性的的聲音演唱《編花籃》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對地方民歌、傳統戲曲的喜愛教法學法 情境導入法:通過演唱安徽民歌《鳳陽花鼓》、展示安徽方言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自主探究法:學生在學唱過程中,自主探究,逐步找到歌曲中的民歌元素,更好的掌握歌曲。教學過程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習《編花籃》,猶如置身于百花園中,享受百花給人們的溫馨與快樂。 2.過程與方法:通過聆聽、體驗、模仿民歌《編花籃》,感受河南民歌的風格與特點。 3.知識與技能:通過了解地方民歌的節奏型、旋律特點,培養感受音樂、表現音樂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民歌初探,課前導入 師生問好! 師:歡迎五3班的同學和胡老師一起走進美好的音樂樂園。那么在今天上課之前,老師想先給同學們唱一首歌。那我在唱這首歌的時候,同學們可以想一想,你覺得這首歌是哪一種風格的歌曲?或者說,這首歌你曾經聽過嗎?你知道叫什么名字嗎?準備好了嗎? 生:準備好了! 師:(演唱安徽鳳陽民歌“鳳陽花鼓”) 師:聽過這首歌嗎? 生:沒有... 師:好的,還不太熟悉。那在老師演唱的過程中,你們能猜出這是哪里的歌曲嗎?聽到里面有地名嗎? 生:民間的、鄉下的 師:好的,也算是聽到了一些。有沒有聽到老師唱到一句“單會唱個鳳陽歌”,聽到了嗎? 生:聽到了! 師:那么這首歌曲它叫做“鳳陽花鼓”,是我們安徽的一首民歌,是安徽六安地區的一位小學校長寫的。今天老師就想帶同學們了解一下什么叫做民歌。 師:(出示PPT,民歌簡介)誰來幫老師把這段話讀一讀。 生:什么是民歌?民歌即指民族民間歌曲。是在民間世代廣泛流傳的歌曲,是最大眾化的音樂形式,是大眾口頭創作的、并在流傳中不斷豐富著的集體智慧的結晶,具有很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 師:嗯,很好!這么大一段話,誰能夠在這段話當中找到幾個關鍵詞?想一想。好,你來說。 生1:民族民間歌曲 生2:具有很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 生3:是在民間廣泛流傳的歌曲 生4:是最大眾化的音樂形式 師:嗯,是大眾化的。還有一個 生5:是大眾口頭創作的 師:嗯,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一個。 生5: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師:那么在這段話當中,我們是不是對民歌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了?它是一個大眾化的音樂形式,而且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具有非常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那么今天呢,老師就想和同學們一起走進民歌的世界,但是今天,我們要接觸的民歌呀,它不是我們安徽的,它是我們的鄰居河南的一首民歌,現在呢,我們一起來聽一下。在聽這首歌的時候,老師也同樣有問題要給大家,同學們想一想,這首歌曲可以叫它什么名字?第二,這首歌曲在速度上有什么特點?第三,這首歌在情緒上給你帶來了什么感受?三個問題,同學們好好想一想。 二、初聽歌曲,感受音樂 師:我們可以跟著節奏打著小板。 音樂播放完畢 師:好,咱們依次進行。誰能回答第一個問題。 生:歌曲名字應該叫“編花籃”。 師:對,非常正確。這是我們河南的一首民歌,叫“編花籃”。那老師的第二第三個問題誰來回答? 生:我覺得它的速度較快,有歡快的心情。 師:誰能用一個準確的詞來表述它的速度?我們在音樂當中會怎樣用一個詞來表現它的速度,速度比較快,我們可以用兩個字 三個字 或者四個字來準確的表述...... 生:四二拍 師:四二拍是什么?是拍號!速度用什么表示?我們通常用快、慢、中速,那么這首歌曲,我們應該用什么來形容? 生:稍快。 師:老師剛才說的快、慢、中速,你覺得介于哪一個范疇之間? 生2:快 師:老師認為它介于快和中速之間,它是一首中速稍快的歌曲。沒關系,以后我們還會有更多的感受來形容它。剛才這位同學在回答速度的時候,同時,它也回答了她的心情感覺很歡快,那么其他同學還有什么樣的心情呢 生:比較活潑的心情。 師:嗯,比較活潑,還有嗎? 生:很興奮 師:很興奮,嗯,因為我去干嘛啦? 生:編花籃 師:對,去摘花編花籃!還有嗎? 生:很激動、很開心、很有成就感! 三、學唱歌曲,深入感受 師:大家剛才描述的這些詞,都表示我的心情非常的好,是一首讓人覺得快樂的歌,想笑的歌,對不對?那老師怎么看到大家的表情都這么嚴肅呢?來,跟老師笑一個,開心一點。現在,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歌。首先請同學們用“la”這個母音跟著老師的琴來模唱這首歌的旋律。老師先示范一下,你們先聽一下。 1.模唱旋律 師:聽明白沒有?那我們一起來唱一下。大家有些拘謹,我們放輕松一點。預備齊。 學生模唱 師:膽子太小了,聲音也太小了。來我們放松一下,甩甩手,聲音放開。 學生2次模唱 師:嗯,這一遍還是不錯的,說明同學們還是能唱好的。那么接下來呢,老師想把這首歌曲唱給同學們聽一下,我們大家來聽聽看,這首歌曲的歌詞表述了怎么樣的內容,想一想看歌曲當中的主人公她是誰?她在做什么事情?發生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老師范唱 師:好,老師唱完了,同學們的思考結束了嗎?這首歌曲主要內容是什么? 生:一個小姑娘在編花籃 師:嗯,可以是一群小姑娘在編花籃。編完花籃她們又干什么了 生:摘牡丹 師:去哪兒摘牡丹了? 生:上南山摘牡丹了 師:嗯,上南山摘牡丹,這時候她們的心情是怎么樣的?“姑娘見了好喜歡”,老師希望同學們能把好喜歡的那種感覺表現出來,開心起來。 2.誦讀歌詞 師:那么剛才老師唱了一遍這首歌曲,接下來要請同學們來唱了,同學們在演唱歌曲之前呢,先來把這首歌詞簡單的讀一下。請這一大組的同學讀第一段歌詞,這邊大組的同學來讀第二段歌詞。 學生誦讀歌詞 師:同學們,這個附點的位置沒有注意到,那我們第二組的同學再來,我們再來讀讀第二段歌詞。 學生誦讀歌詞 師:同學們剛才是在用非常標準的普通話來讀這首歌的歌詞,那這個河南和我們安徽合肥一樣,也有自己的方言。河南的方言說起來也特別有意思。像“編花籃”里的第一句歌詞,用河南話師這樣說的,編 編 編花籃,編完花籃 我上南山(河南方言)就是這樣的一種感覺,是不是覺得很有意思。讀起來的時候很像我們音調當中的上聲,向上繞了一下。 3.填詞演唱 師:下面,請同學們把這首歌填詞演唱一遍。 學生演唱“編花籃” 師:有沒有唱出河南方言的感覺? 生:沒找到感覺 師:沒關系,老師帶你們找。這個倚音我們以前學過對嗎?先把這句話讀一讀。 生:加在一個音的左上角的一個小音符叫單倚音,倚音在演唱或演奏時,越短促越好,不能占主音太多時間。 師:對,那我們來看一下,第一小節就是有兩個前倚音,我們把它唱出來是這樣的(鋼琴輔助,把倚音唱出來),編、編、編花籃;那如果不加倚音是什么感覺,你們聽一聽。(鋼琴輔助,不加倚音的演唱)同學們,你們對比感受一下,加上倚音以后,有沒有一點河南方言的味道? 生:有了 師:對了,我們要從小地方小細節去發現。這個地方就是為了凸顯河南方言的一個特點,所以加上了前倚音。那么這首歌還有一個位置,特別有河南音樂的風格,就是歌曲的最后兩個小結。“那哈依呀咳”,這是河南民歌當中的一個甩腔,大家齊讀一下 生:甩腔 師:大家在演唱甩腔的時候,要稍微顯得有力度一點,粗獷一點,像是一個魁梧的漢子,不能太小家碧玉。我們來試一下。 生:“那哈依呀咳” 師:男同學來一遍 男生:“那哈依呀咳” 師:很好,力量不錯,女同學來一次 女生: “那哈依呀咳” 師:嗯,有力量,女生演唱有力量也同樣能唱出甩腔的感覺,非常的好。 師:那么我們知道了這兩個位置都有我們河南民歌的特點,那我們再來把這首歌演唱一遍。完整的演唱第一段和第二段,注意前倚音和甩腔,我們都要唱好。 學生演唱歌曲 師:最后的結束句,有一個 稍慢,我們要稍慢下來。這一遍唱的很不錯,那么我們再想一想,還有沒有什么地方,我們加點什么處理,讓它變得更有味道一點?你們看,老師在“開”字上面加了一個箭頭,這是下滑音,演唱的時候,要把音往下滑一下。(范唱這一句)這樣處理之后,民歌味兒是不是又更重一點了?還有一個地方,這個地方也有一個屬于民歌里的甩腔,哪個字呢?誒,就是這個“咳”。唱這個“咳”字的時候也一樣,要有力量!來,我們來唱一遍。 學生練唱 師:再來一遍,還不夠興奮,興奮一點。 學生練唱 師:很好,這個“咳”出來了。加上這個有力量的“咳”之后,是不是又更有味道一點了?現在我們跟著這個音樂一起唱一遍,速度稍微有一點快,同學們要跟上。 播放音樂,學生跟唱 師:拍手,打上小板。速度有點快,我們要跟上。 四、二聲部探究 師:剛才同學和胡老師一起完成了編花籃這首歌曲,我們中國的音樂文化特別豐富,或者說不光是中國的音樂文化,世界上的音樂文化他都非常的豐富。很多的作曲家在不斷地改進我們的歌曲,改進我們的音樂。那么這首編花籃也由我國著名的作曲家張以達先生改編成一首童聲合唱曲,我們學校的小百靈合唱團也曾在2016年的首場音樂會上演唱過這首作品,叫做《編花籃小景》,老師把他們在音樂會上的一個片段帶到了我們課堂上,請同學們欣賞一下。 播放合唱視頻 師:好,一個小片段,有什么樣的感受?合唱版因為經過改編后,寫成了變奏,把原來的十六分音符改編成了四分音符甚至是二分音符,把節奏拉寬了,而且這是三個聲部的,聽起來音樂更加的豐滿,更豐富。 今天呢,老師也想請同學們簡單的來感受一下“編花籃小景”,這邊的同學不變,還是演唱原來的旋律;重點是另一邊的同學,老師給你們幾個音,(A調的)“552來編咯”、“221來編咯”、“25哪嗨”這個哪嗨是長的,有三拍半。兩個“哪嗨”是25,下面是“57哪瑩” 師:好,下面我們來配合一下。 兩聲部配合練習 師:非常好,就是這樣一個感覺,我們用很短的時間也把和聲的感覺唱出來了。是不是覺得比我們唱單聲部更好玩一點?音樂有時候就是一個玩的過程。在合唱版本的編花籃接觸過之后呢,老師還想給同學們了解一個小小的知識。 五、課后延伸 師:同學們都知道我們現在正在弄戲曲進校園,中國有五大戲曲,有京劇、我們安徽的黃梅戲、河南的豫劇、浙江上海的越劇、河北的評劇。今天老師也想給大家聽一聽河南的豫劇,他也是河南的民歌河南的方言轉變過來的,本來今天老師也準備了一段表演藝術家的演唱視頻,但是老師想自己演唱,你們聽一聽。我今天演唱的是《花木蘭》中的選段《誰說女子不如男》,開始了,給我點鼓勵。 老師范唱《誰說女子不如男》 師:剛才老師唱的就是豫劇的選段,同學們能聽出它和河南民歌有哪些相同的特點嗎? 生:聽到了甩腔、還有河南的方言 六、課后小結 師:中國的戲曲文化,博大精深,反映了各個地方的地域特點。今天這堂課我們信息量很大,我們學習了一首河南民歌,對民歌有了初步的了解,又了解到我們的歌曲可以通過改編變成合唱的演唱形式,還了解到河南地方劇豫劇,這一切一切的說明了我們能接觸到的音樂文化實在太多太多了,我們不能在一節課里全部都接受它,我們可以在課后多多收集,學習這些音樂文化,讓每一個同學都能做最好的自己,都是發光體。好,下課。同學們再見! 生:老師再見!板書設計 前倚音 甩腔教學反思 《編花籃》是一首有名的河南民歌,具有典型的豫劇風格。戲曲對于學生們來說總顯得較為陌生,它離我們的實際生活較遠。這樣一首帶有豫劇風格的歌曲 ,學生能唱好嗎?帶著這樣的思考,《編花籃》開始了。 上課導入環節,先從民歌方面的常識向同學稍稍做了鋪墊,從民歌的特征、起源、唱腔等特點展開,沒想到學生聽了出乎意料地感興趣,有些學生對地域民歌還挺了解的。這么一來,我心里就有底了,孩子們對于民歌并不排斥,相反還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來,我接下來順理成章地進入了歌曲 《編花籃》。 初聽歌曲時,孩子們就被其歡快地旋律吸引住了,很多孩子在聽的時候就不由自主地輕聲哼唱。我向同學們介紹了這首作品背景并向大家簡單介紹了豫劇的風格以及唱腔特點。 學唱環節,學生們還是感覺有一定難度,畢竟帶有戲曲元素,更何況這首民歌的旋律起伏較大,不是十分容易上口。見此狀況,我首先把歌曲中出現的所有裝飾音一律去除以降低難度。在唱會以后再逐句加入,戲曲元素的體現很大程度取決于裝飾音的把握。在教唱過程中,我始終注意示范,讓學生反復聽,反復模仿,不斷改正。漸漸地,孩子們已經基本掌握了演唱。 課堂延伸環節,我又讓學生欣賞了合唱版本表的《編花籃小景》,讓孩子們體驗二聲部演唱,感受和聲的魅力。 小小的一首《編花籃》 讓學生們感受到了民族音樂的魅力,由衷地希望他們能將我們的民族文化發揚光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