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十九講生命的演化一、考點聚焦1、生命的化學起源與實驗探索2、生物進化的證據、歷程以及原因(自然選擇學說)3、人類的起源與進化過程二、知識清單及考點分析(一)生命的起源-生命的化學進化[知識梳理](背誦)1.觀點:地球上的原始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質經過極其漫長的化學進化過程逐漸演變而來的,由奧巴林提出。2.過程:①原始大氣(含有水蒸氣、氫氣、氨、甲烷、硫化氫等,沒有氧氣)在紫外線、閃電及火山噴發等條件的激發下,形成了一些有機小分子物質,這些物質隨著降雨進入原始海洋.②在原始海洋中,有機小分子物質(氨基酸、核苷酸等)經長期積累并相互作用,形成了較復雜的有機大分子物質(如核酸、蛋白質等),這些物質逐漸聚集并在外表形成了與外界隔開的原始界膜,構成,獨立體系,經過不斷完善,實現原始的新陳代謝和個體增殖,形成原始生命。3.實驗探索①1953年,美國學者米勒等人首創了根據原始地球環境設計的模擬實驗,從而驗證了由無機小分子物質形成有機小分子物質的可能性。②1965年,我國科學工作者人工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結晶牛胰島素(世界首次):1981年,我國科學工作者人工合成了核酸。[核心突破]米勒模擬實驗:生命起源過程:[補充說明]1.原始大氣中僅產生了有機小分子物質,原始海洋中才孕育了生命2.原始大氣與現在大氣的最主要區別在于有無氧氣。(二)生物進化[知識梳理](背誦)1.生物進化的證據①化石證據(1)概念:保存在地層中的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是研究生物進化的最直接的證據。(2)分布規律:越是古老地層中發掘的生物化石結構越簡單,越是晚期地層中發掘的生物化石結構越復雜②解剖學證據(1)同源器官:外形和功能上很不相同,但在解剖結構上具有相同性或相似性,來源相同。(例如:鯨的鰭、鳥的翼、蝙蝠的翼手、狗的前肢、人的手臂屬于同源器官。)(2)同源器官的意義:反映生物之間存在一定的親緣關系,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由共同的原始祖先進化而來。③分子生物學證據(1)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體現者,其基本組成單位是氨基酸。(2)氨基酸組成與生物親緣關系:親緣關系越近的生物,其蛋白質分子的相似性越多:親緣關系越遠的生物,其蛋白石分子的差異越大。可以比較不同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和生物進化的順序。細胞色素c屬于分子生物學證據,它是生物細胞中與呼吸作用有關的一種蛋白質2.生物進化的歷程(1)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①綠色植物的四大類群:藻類植物:無根、莖、葉分化→苔蘚植物:只有莖、葉分化的→_蕨類植物:有根、莖、葉的分化,有簡單的輸導組織→種子植物:根、莖、葉發達,輸導組織發達,是真正的陸生植物。②脊椎動物心臟結構的比較;魚類:一心房一心室一兩棲類:兩心房一心室→爬行類:兩心房一心室,心室內有不完全的隔膜一鳥類和哺乳類:兩心房兩心室。(心臟越發達,運輸氧氣的能力越強)③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從簡單到復雜、從水生到陸生、從低等到高等。(2)生物進化的主要歷程①植物的進化歷程:地球上最早出現的植物是原始單細胞藻類。它們經過漫長的年代,逐漸進化成為適應陸地生活的原始苔蘚植物和原始蕨類植物,一部分原始的蕨類植物進化成為原始的種子植物。②動物的進化歷程:地球上最早出現的動物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原始單細胞動物。它們經過漫長的年代,逐漸進化成為原始的無脊椎動物。后來出現了古代的脊椎動物一原始魚類,并逐漸進化成原始兩棲類、原始爬行類,某些爬行類又進化成為原始的鳥類和原始哺乳類【注意]①蕨類植物不是由苔蘚植物進化而來的,而是由藻類植物進化而來的:哺乳動物不是由鳥類進化而來的,而是由爬行動物進化而來的。②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不包括體型由小到大。3.生物進化的原因(1)自然選擇學說①提出者:達爾文②概念:生物的進化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自然選擇是指在生存斗爭中,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過程。③內容:A過度繁殖(前提)、B生存斗爭(動力和手段),C遺傳和變異(內因和基礎)、D適者生存(結果)。(2)人工選擇①概念:人類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愛好,不斷選擇和培育生物新品種②舉例:我國的花卉、家蠶、金魚等品種很多。[核心突破]根據自然選擇學說解釋長頸鹿的形成過程:(1)由于生物的過度繁殖,使生物賴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間都是非常有限的,為了爭奪足夠的食物和空間進行生存斗爭。(2)長頸鹿的祖先有頸長和頸短之分。這是變異現象,是不定向的;選擇發生在變異之后,是定向的。(3)在缺乏青草的時期,頸長的長頸鹿能夠吃到高處的樹葉,容易得到食物生存下來,并繁殖后代,這是有利變異。頸短的長頸鹿吃不到高處的枝葉,生存下來的機會就比較小,這是不利變異。(4)環境的不斷選擇使頸長的長頸鹿被保留下來,逐漸形成了現在的長頸鹿。[補充說明]1.“近代地層中不存在低等生物化石“是錯誤看法,雖然生物在不斷進化,但低等生物仍然存在。2.“生物為了適應環境而變異"是錯誤看法,生物的變異是隨機發生的,不定向的。只有選擇是定向的,只有發生了有利變異的生物才能適應環境。.3.“蕨類植物由苔蘚植物進化而來”是錯誤看法。原始苔蘚植物和原始蕨類植物都由原始藻類植物進化而來,并逐漸演變成今天的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4.通過各類證據的比較分析來研究生物進化的方法是;比較法。(三)人類的起源和進化[知識梳理](背誦)進化論的建立者達爾文提出:人類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1、人類起源于古猿(1)類人猿:黑猩猩、大猩猩、猩猩和長臂猿都與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統稱類人猿。(2)靈長類:人和類人猿都屬于靈長類動物(3)證據:最直接的證據就是化石2、古猿到人的演化;3、人類進化的歷程;(1)南方古猿;最早階段的原始人類,能使用天然工具,能直立行走,不能制造工具(2)能人:能制造簡單的工具(3)直立人:會制造不同用途的石器,學會了用火,是人類進化最關鍵的一個階段,(4)智人:學會了人工取火,會制造精細的石器和骨器,能用骨針縫制獸皮衣物,可用標槍和長矛進行狩獵、捕魚。[補充說明]1、由古猿到人的身體變化:重新下移,下肢骨增長,骨盆變短增寬,脊柱由弓形變為“S”形,這些變化適應直立行走的生活。2、人類進化的四階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3、重大事件:直立行走、制造使用工具、用火、語言的產生4、區分古猿(森林古猿)和南方古猿(早期人類)的標志:能否直立行走第二十講:生物與環境[考點一]生物與環境的相互作用1.環境對生物的作用環境因素 舉例非生物因素 ①_________ 對黃粉蟲幼蟲生活的影響、蛾在夜間活動②___________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水 沙漠中的駱駝刺根系發達空氣 人時時刻刻都在呼吸生物因素 種間關系 ③___________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競爭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④_____________ 根瘤菌和豆科植物共生寄生 蛔蟲生活在人的小腸中種內關系 種內互助 螞蟻在捕食、御故等方面相互協作種內⑤_________ 羚羊在爭奪配偶時發生爭斗答案:①光照 ② 溫度③ 捕食④共生⑤斗爭2.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1)生物適應環境普遍性:現存的每一種生物都具有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生物的適應性是普遍存在的。如動物的擬態、保護色、警戒色等。相對性: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相對的,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適應,并不是絕對的、完全的適應,即每種生物只能適應一定的環境,而不是適應所有的環境。它們對每一種環境都有一定的耐受范圍,只有在耐受范圍內,生物才能存活。(2)生物影響環境:如地衣生活在巖石表面,能夠加速巖石的風化,促進地球土壤的形成,蚯蚓可以疏松土壤等。(3)點撥: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動依靠環境得到物質和能量,生物離不開環境;另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動又不斷地改變著環境的存在狀況,影響著環境的發展變化。【考點二]生態系統1.生態系統的概念在一定區域內,所有生物與其生存的環境之間所形成的統一整體叫生態系統。點撥:判斷生態系統的標準為是否包含這個空間范圍內的所有生物和環境。2.組成3.生態系統的類型4.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1)調節方式:自我調節機制.(2)調節能力:生態系統中生物種類越多,營養結構就越復雜,自我調節能力就強:生態系統中生物種類越少,營養結構就越簡單,自我調節能力就越弱(3)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外來干擾因素超過一定限度時,生態系統就會遭到破壞。5.食物鏈和食物網1.食物鏈(1)概念:在生態系統中,不同生物之間由于食物的關系而形成的鏈狀結構。(2)組成:只有生產者和消費者,沒有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2.生態富集:在生態系統中,一些有害物質可以通過食物鏈在生物體內不斷積累,使其濃度隨著營養級級別的升高而逐步增加,因此最高營養級的生物體內有毒物質含量最多。3.食物網:生態系統中各種食物鏈彼此交織在一起,就形成了復雜的食物網。(1)食物鏈和營養級的對應關系:(2)食物網中各生物之間的關系;捕食(一個箭頭相連)、競爭(從同一種生物分支兩個箭頭)、捕食和競爭。(3)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食物鏈和食物網。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就是沿著這種渠道進行的。6.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一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1.在生態系統中,物質和能量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這兩個過程同時進行,密切進相關,不可分割:2.能量流動特點:單向流動,逐級遞減。(1)生態系統的能量從哪里來 如何進入生物界 太陽能,生產者的光合作用。(2)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從哪里開始(起點》 從生產者固定太陽能開始。(3)流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怎么算 生態系統生產者所固定的太陽能的總量。(4)能量的散失方式:通過呼吸作用以熱能形式散失。(5)能量的轉化形式:光能一化學能一熱能。3.物質循環特點:周而復始,循環流動。如碳循環。(1碳循環形式:在生物部分與非生物部分之間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流動的,在生物之間是以有機物的形式流動的。(2)碳進入生物體的途徑: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3)碳進入大氣的途徑:①生物的呼吸作,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③化石燃料的燃燒。第二十一講:生物多樣性及保護1.概念: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所擁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種生態系統構成了生物多樣性。2.三個層次: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基因)的多樣性、物種的多樣性、生態系統的多樣性.3.生物多樣性三個層次之間的關系:遺傳的多樣性也稱為基因的多樣性,決定了物種的多樣性,物種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關鍵。物種的多樣性和生活環境的多樣性構成了生態系統的多樣性。4.生物多樣性的價值:直接使用價值、間接使用價值、潛在使用價值。其中間接使用價值主要傾向于生態功能,遠遠大于直接使用價值。5.生物多樣性的保護:(1)棲息地的破壞和喪失是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主要原因。(2)保護對策:就地保護、遷地保護以及加強教育和法制管理等。就地保護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根本措施,它的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護區第二十二講生物技術一、考點聚焦1.列舉發酵技術與食品生產、日常生活的關系。2.解釋說明食品腐敗的原因。3.闡明食品保存的方法。4.概述基因工程與轉基因技術。5.分析基因工程和細胞工程的應用。二、知識清單及考點分析(一)發酵技術:[知識梳理]1、乳酸發酵(1)概念:利用乳酸菌對某些食品原料進行發酵制作食品的一種技術(2)原理:乳酸菌在適宜的溫度和無氧的條件下大量繁殖,利用葡萄糖生成乳酸的過程。(3)過程:滅菌--接種--密封一發酵(4)應用:制作酸奶、酸泡菜、酸黃瓜、奶酪等2、酒精發酵(1)概念:酵母菌的發酵作用。(2)原理:酵母菌在適宜的溫度和無氧條件下,將葡萄糖轉化成酒精和二氧化碳、(3)應用;釀酒、制作饅頭、制作面包等。(4)白酒的釀造過程:制曲一一糖化一-酒化一一蒸餾;利用的微生物為霉菌和酵母菌:首先要用霉菌將淀粉分解成葡萄糖,然后再用酵母菌將葡萄糖轉化成酒精[補充說明]1.白酒的釀制過程中要先通入空氣,是為了讓酵母菌大量繁殖:再隔絕空氣,是為了讓酵母菌在無氧條件下產生酒精。2、乳酸菌屬于細菌,沒有真正的細胞核,酵母菌屬于真菌,有真正的細胞核。(二)食品貯存【知識梳理]1、食品腐敗的主要原因:微生物的大量繁殖。2、食品保存的原理:殺死食品中的微生物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長、繁殖。3、食品保存的方法或措施(1)傳統方法;鹽漬或糖漬、曬制與煙熏法、風干、酒泡等(2)現代方法;罐藏、脫水法、冷凍法、冷藏法、真空包裝法、氣調包裝、巴氏消毒法、添加防腐劑等[核心突破]【補充說明]水果、蔬菜在采收之后仍具有生物活性,適當控制溫度和氧氣的濃度能減低果蔬的呼吸作用,從而達到延長貯藏時間的目的。(二)基因工程(轉基因技術)【知識梳理]1.基因工程原理:DNA含有指導生物體生命活動的遺傳信息,每個DNA分子包含著成百上千個基因,基因控制著生物性狀的表達。遺傳密碼在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間是通用的(遺傳密碼的通用性)。2、基因工程概念: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進行的遺傳操作。按照預先設計好的藍圖。把一種生物的基因分離出來。在體外巧妙地拼接組合,然后轉入另一種生物體內,從而改造其某些遺傳性狀,最終獲得我們所需要的新品種,這種含有非自身基因的生物被稱為轉基因生物,如抗凍番茄、抗蟲棉、轉基因大豆等。3.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驟;提取目的基因一一目的基因與運載體結合一一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一一目的基因的檢測與表達(篩選)二、基因工程的操作過程如:①將人的生長激素基因與細菌環狀DNA能夠拼接,說明了人的DNA和細菌的DNA在組成方式上是相同的。②人的生長激素基因在細菌細胞內表達成功的標志是細菌成功合成了人的生長激素4、基因工程的應用:(1)利用轉基因技術,我們可以定向地改良作物和家畜品種。①轉基因技術可以提高作物的抗病蟲害能力,如抗蟲棉:②轉基因技術也可以用于改變作物的營養成分,如把豆科的蛋白基因轉移到馬鈴薯細胞中。(2)應用基因工程方法,我們可以生產某些藥物,如生長激素、胰島素、干擾素等。補充說明]轉基因技術的原理是基因重組。(三)克隆技術:[知識梳理]1,克隆的概念,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而獲得新個體的方法,叫做克隆,屬于無性生殖。植物的營養繁殖和組織培養都屬于克隆。2、克隆羊多莉培育示意圖識圖技巧“多莉”三個母親的區分;白臉綿羊為多莉提供了遺傳物質,屬于遺傳意義上的母親。一只黑臉綿羊為多莉提供了卵細胞的細胞膜、細胞質;另一只黑臉綿羊為多莉提供了發育場所及營養物質,都屬于養母。3.克隆技術的應用:①可以快速地培育具有優良品質的作物和家畜品種②克隆技術在制造基因工程藥物方面也有著十分誘人的前景。③克隆技術還為拯救瀕危動物開辟了一條新途徑。4、重點:有性生殖能夠豐富后代的基因組成,增加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而克隆人卻是基因的單性復制。這會導致遺傳上的退化。5,有性生殖的親代是兩個,既遺傳又會變異,而無性生殖的親代只有一個,遺傳物質來自單一的親本,這幾乎是親本的復制品。【解讀區別]“試管嬰兒”與“多莉”培育過程的本質區別“試管嬰兒”是有性生殖產生的后代,子代繼承了雙親的遺傳特性;而“多莉”則是無性生殖產生的后代,主要含有一個親本的遺傳特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