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三章環境安全與國家安全學案(含解析)——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三期末復習知識大盤點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三章環境安全與國家安全學案(含解析)——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三期末復習知識大盤點

資源簡介

第三章 環境安全與國家安全——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三期末復習知識大盤點
第一部分:學習目標整合
1 環境安全問題的成因及類型,環境安全問題對國家安全的影響及其應對
2 突發環境事件對國家安全的影響,污染物跨國轉移對國家安全的影響,跨國污染問題的應對措施
3 結合具體污染物跨國轉移事件說明其成因及影響
4 生態退化的原因、表現及其對國家安全的影響
5 生態修復類型及其對生態安全的意義
6 建立自然保護區對生態安全的意義
7 碳排放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全球氣候變化對國家安全的影響,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措施
8 全球變暖對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的影響
第二部分:教材習題變式
讀下圖,完成下面小題。
1.圖中①②③④對應的環境問題依次是( )
A.臭氧層破壞、酸雨、全球變暖、荒漠化
B.臭氧層破壞、酸雨、荒漠化、全球變暖
C.酸雨、臭氧層破壞、全球變暖、荒漠化
D.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荒漠化、酸雨
2.由圖中②環境問題帶來的影響有( )
A.土壤鹽堿化加劇 B.皮膚癌高發 C.腐蝕建筑物 D.海平面上升
多瑙河流經德國、奧地利、斯洛伐克等10個國家,注入黑海。2000年2月,羅馬尼亞邊境城鎮奧拉迪亞(下圖)一座金礦發生氰化物廢水泄漏,污水隨支流由匈牙利進入多瑙河,造成嚴重的環境災難。據此完成下列各題。
3.此次事件中污染物跨國轉移的方式為( )
A.污染物跨國傳輸 B.含有毒有害物質的產品貿易
C.廢棄物跨國轉移 D.水體污染物以人為方式轉移
4.該事件對防治跨境水污染事件的啟示是( )
①各國均衡出資防治污染
②強化污染治理,及早消除危害
③通過媒體發起輿論批評
④建立水質實時監測、預警機制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冷水江市位于湖南中部,整體北部高南部低,地貌類型多樣,其轄區內的錫礦山(錫礦山街道)曾是“世界錦都”,但目前錫礦山自然生態斑塊的破碎化程度較高。調查發現,冷水江市生態源地(具有較高生境質量、適宜物種維持與擴散的棲息地)高值區主要分布于錫礦山與渣渡鎮連接的地區。下圖示意錫礦山位置。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5.錫礦山自然生態斑塊的破碎化程度較高,主要是因為( )
A.粗放式開采礦產 B.過度旅游開發 C.土地石漠化嚴重 D.鼠兔活動頻繁
6.冷水江市生態源地高值區主要分布于錫礦山與渣渡鎮連接的地區,原因最可能是該地區( )
A.位于盛行風的下風向,對大氣環境影響小
B.生產工藝先進,環境保護得當
C.距城市較遠,受城市開發建設活動影響小
D.地勢較高,位于河流上游地區
7.錫礦山要綠色轉型發展首先應采取的措施是( )
A.加大梯礦開采力度 B.發展立體農業
C.大力發展生態旅游 D.進行生態修復
土壤呼吸是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與全球碳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土壤中CO2含量總體上呈現白天上升、夜間下降的變化規律。某研究小組對歐洲南部阿爾卑斯山和亞得里亞海之間的典型巖溶草地土壤展開研究,結果表明,土壤中CO2含量受土溫、土壤水分影響。土壤中CO2可以隨雨水下滲參與巖溶溶蝕。研究區2021年6月14—30日為無雨期,6月30日—7月20日為降雨期。下圖示意研究區距地表20cm深度處6月14日和7月15日土壤中CO2含量與土壤溫度的晝夜變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8.與6月14日相比,7月15日夜間土壤CO2濃度下降緩慢,可能是因為該日( )
A.土壤中空氣含量高 B.土壤CO2擴散慢
C.土壤溫度下降慢 D.土壤孔隙度較小
9.據圖推測,6月14~30日該地土壤CO2含量隨土壤溫度的動態變化是( )
A.螺旋下降 B.波動下降 C.波動上升 D.跳躍上升
10.從碳循環的角度并結合當地的氣候判斷,該地土壤向大氣碳釋放量最少的季節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1.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黑碳是含碳物質(主要是石油、煤、木炭、樹木、柴草、塑料垃圾、動物糞便等)不完全燃燒發生熱解的產物。藍碳是指世界上的海洋生物固碳,能夠固定碳總量的55%。海洋的藍色碳匯——特別是紅樹林、鹽沼和海草——能夠捕獲和儲存大部分埋在海洋沉積物里的碳,這就是“藍碳”。
材料二:碳匯是指通過植樹造林、植被恢復等措施,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從而減少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濃度的過程。下圖為我國沿海各省區(不包括港澳臺)三類藍碳生態系統年固碳量(單位:萬噸)統計圖。
(1)據圖指出我國南北方地區藍碳生態系統年固碳量的異同。
(2)與黑碳經濟相比,分析發展藍碳經濟的積極意義。
(3)據圖簡述我國廣東、廣西、海南三省(區)鞏固藍碳可采取的措施。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氟氯烴所造成的環境問題為臭氧空洞,屬于臭氧層破壞。氮氧化合物與硫氧化合物會進入大氣中,融于空氣中的水汽,形成酸雨。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會導致全球變暖。植被銳減會出現生態環境破壞,導致出現荒漠化等現象。所以圖中①②③④對應的環境問題依次是臭氧層破壞、酸雨、全球變暖、荒漠化,所以A正確。BCD錯誤。故選A。
2.答案:C
解析:圖中②環境問題是酸雨,酸雨不會使土壤鹽堿化加劇,A錯誤。皮膚癌高發是由于臭氧層破壞紫外線強導致的,B錯誤。酸雨酸性比較強,所以會腐蝕建筑物,C正確。海平面上升是由于全球變暖冰川融化導致的,D錯誤。故選C。
3.答案:A
解析:污染物跨國轉移有多種方式,常見的方式有以下幾種:第一種,是污染物跨國傳輸,就是指一個國家排放的污染物,可通過大氣環流,陸地河流,海洋洋流等,通過大氣與水的流動傳輸到其他國家,此次事件中,氰化物廢水隨支流由匈牙利進入多瑙河,影響多個國家,屬于污染物跨國傳輸,A正確;第二種,含有毒有害物質的產品貿易,有毒有害物質超標或含有尚未被認識的有毒有害物質產品,通過國際貿易,從一個國家進入其他國家,此次事件不屬于該種方式,B錯誤;第三種,是廢棄物跨國轉移,一個國家通過正常貿易或者非法入境的手段,將在本國產生的固體廢棄物輸送到其他國家,此次事件不屬于該種方式,C錯誤;此次事件中,污染物跨國傳輸是污染物隨河流自然流動發生的,不是人為方式轉移發生的,D錯誤。故選A。
4.答案:B
解析:根據“誰污染,誰治理”“誰受益,誰收費”的基本原則,每個國家在出資方面應根據污染物的排放比例來出資,均衡出資不合理,①錯誤;通過媒體發起輿論批評是污染事件發生之后,對防治跨境水污染沒有作用,③錯誤;根據材料可知多瑙河是世界上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流域內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河流污染問題,將會污染整個流域,造成嚴重的環境災難,因此強化污染治理,及早消除危害,②正確;建立科學有效的日常實時監控體系,監測并對源水水質安全進行預警,提高突發性水污染事件處理能力.,④正確。②④正確,故選B。
5.答案:A
解析:錫礦山梯礦資源豐富粗放式的梯礦開采使得錫礦山污染嚴重土壤受損植被退化、土地荒漠化導致自然生態斑塊的破碎化程度較高。
6.答案:C
解析:圖示連接地區距離城市較遠受城市開發建設活動影響小加之該地林地資源較為豐富污染較小使得其成為生態資源的高值區。
7.答案:D
解析:錫礦山生態環境破壞嚴重想要綠色轉型發展首先應通過采取整治礦山、植樹種草、治理污染水體和裸露山體等措施進行生態修復恢復生態環境;錫礦山可發展工業旅游;由于梯礦開采錫礦山田地荒廢、污染嚴重不適宜發展立體農業;加大梯礦開采力度不利于生態保護。
8.答案:B
解析:結合材料可知,土壤中CO2,含量受土溫、土壤水分影響,土壤中空氣含量和孔隙度對土壤中CO2,濃度影響小,AD錯誤7月15日晝夜溫差大于6月14日,因此該日土壤溫度下降快,C錯誤;土壤中CO2可以隨雨水下滲參與巖溶溶蝕,6月14日處于無雨區,利于土壤CO2擴散,而7月15日處于降雨期,土壤中CO2可以隨雨水下滲參與巖溶溶蝕,土壤中的CO2,含量較高,不利于在土壤中擴散,B正確。故選B。
9.答案:A
解析:結合材料可知,土壤中CO2,含量受土溫、土壤水分影響,6月14~30日處于無雨期,因此土壤中CO2,含量主要受土溫影響。對比圖中信息可知,7月15日土壤CO2含量較6月14日低,因此是呈下降趨勢,CD錯誤;圖中顯示6月14土壤CO2,含量呈螺旋變化,A正確,B錯誤。綜上所述,故選A。
10.答案:D
解析:土壤中CO2,含量總體上呈現白天上升、夜間下降,因此溫度高土壤中CO2,含量多,向大氣碳釋放的量也多。溫度低土壤中CO2,含量少,向大氣碳釋放的量也少。該地位于歐洲南部,冬季是一年中溫度最低的季節,因此該地土壤向大氣碳釋放量最少的季節是冬季,D正確,ABC錯誤,故選D。
11.答案:(1)同:各省(市、區)三類藍碳生態系統年固碳量比例分布不均衡;以某一種為主。異:北方河北地區以海草床占比大,其他大部分鹽沼占比大;南方地區福建以北鹽沼占比大,以南紅樹林占比較大。
(2)減少化石燃料使用,增加清潔能源比例,優化能源消費結構;緩解能源緊張,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減緩能源資源運輸壓力;增強居民環保意識,保護海岸帶生態環境,鞏固海洋食品安全;助力國家碳中和戰略。
(3)加強宣傳教育,提高當地居民保護海洋生態的意識;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藍碳植被;有序清理海岸灘涂養殖,實施生態修復;嚴控自然海岸開發,保護自然海岸;加強管控,完善紅樹林保護體系,防治生物入侵。
解析:(1)相同點:我國南北方地區藍碳生態系統年固碳量以某一種為主,三類藍碳生態系統年固碳量比例分布不均衡。不同點:由圖中數據可知,南方地區福建以北鹽沼占比大,南方地區福建以南的廣東、廣西、海南等沿海省份紅樹林固碳總量比海草床固碳量明顯較多;北方河北地區以海草床占比大;從沿海省份生態固碳量來看,鹽沼固碳方式占比最大,以鹽沼固碳方式為主。
(2)由材料可知,藍碳是指世界上的海洋生物固碳,黑碳是含碳物質(主要是石油、煤、木炭、樹木、柴草、塑料垃圾、動物糞便等)不完全燃燒發生熱解的產物。與黑碳經濟相比,發展藍碳經濟,減少了黑碳物質的使用,能夠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增加清潔能源比例,減少化石燃料使用;發展藍碳經濟,能夠緩解能源緊張的局面,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發展藍碳經濟,能夠減緩北煤南運等能源資源的運輸壓力;發展藍碳經濟,能夠增強居民的環保意識,保護海岸帶生態環境,保護海洋空間資源,保障海洋食品安全;發展藍碳經濟,能夠助力國家碳中和戰略。
(3)讀圖可知,廣東、廣西等、海南三省區紅樹林固碳總量比海草床固碳量明顯較多,三省區應保護好沿海紅樹林,以鞏固藍碳。三省區應加強沿海紅樹林生態意義的宣傳教育,提高當地居民保護海洋生態的意識;三省區應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好沿海紅樹林;灘涂養殖污染較嚴重,對海洋生態造成破壞,三省區應有序清理海岸灘涂養殖,實施生態修復;三省區應嚴控自然海岸開發,保護自然海岸;三省區應加強管控,完善紅樹林保護體系,防治生物入侵。
第三部分:重難知識易混易錯
環境安全對國家安全的影響
一、環境安全問題
①概念:環境安全又稱生態安全,是指自然環境受到的破壞與威脅處于環境或社會經濟可承受的范圍之內。
②表現
自然:自然環境及其服務能力處于良好的狀況或沒有遭到難以恢復的破壞
人類社會:環境問題的危害程度與解決環境問題付出的代價,不至于嚴重影響社會經濟發展
2.環境問題
①概念:由于人類對環境采取了不恰當、不友好的態度和做法所導致的結果
②主要環境問題
自然資源枯竭:森林減少、水資源危機、礦產資源短缺等
生態破壞: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等
環境污染: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等
3.環境安全問題
①概念:如果環境問題的嚴重程度超過某個臨界值,就會成為環境安全問題
②臨界值標準
不同的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服務的需求不同,所要求的環境安全臨界值不同。
以水質安全為例,生活飲用水及水產養殖的最低水標準高于其他行業。如果水質劣于相應等級,就會產生受害主體相關的環境安全問題。
4.環境安全問題的類型:
①突發性環境安全問題
產生原因:由超高濃度污染物排放、危險化學品泄漏、核泄漏等突然發生的嚴重環境污染事件導致。
特點:能夠在短時間內造成重大危害,需要采取應急響應措施。
影響:大多數事件的影響隨著事件的結束而消失,環境重新回到安全狀態。但是,有些事件的影響可能幾年甚至幾十年內都無法徹底消除,導致環境長期處于不安全狀態。
②累積性環境安全問題
產生原因:由污染物不斷累積或生態退化逐步加劇導致。
特點:需要經歷很長時間的累積才能達到產生重大危害的程度。
影響:這類環境安全問題一旦發生,其影響會長期存在。
二、環境安全問題對國家安全的影響及其應對
1.環境安全的地位
環境安全在國家安全體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基礎地位。國家安全需要具有支撐國家生存發展的自然環境,以及應對重大環境問題的能力。
2.環境安全問題對國家安全的影響
①環境安全問題通過危及生命和財產安全、損害自然環境的各種服務功能影響國家安全;
②成為經濟、政治和軍事等安全問題的觸發器和放大器,影響國家安全;
3.環境安全問題的發生范圍
環境安全問題在局地、區域乃至全球都可能發生。
①國內環境安全問題直接威脅國家安全(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森林破壞、重大環境污染問題等)
②區域性的環境安全問題對國家安全的間接影響(酸雨、跨國界河流污染等)
③全球性環境安全問題對各國家的共同影響(全球氣候變化、臭氧層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海平面上升等)
4.環境安全風險的影響因素
①環境問題的嚴重程度
②人類及自然環境本身對環境問題損害或威脅的敏感程度及抵抗能力
5.應對環境安全問題,降低環境安全風險的途徑
①是加強環境保護,改善環境的調節功能,減少環境問題出現的概率,降低環境問題演變成為環境安全問題的可能性。
②人類要盡量避免在高環境安全風險區從事生產和生活活動,提高承受環境安全風險和 應對環境安全問題的能力。
環境污染與國家安全
一、突發環境事件影響國家安全
1.突發環境事件
①概念:是指由自然或人為因素導致的、突然爆發并造成嚴重影響的重大環境污染。
②特點:發生的隨機性和瞬時性、成因與形式的多樣性、危害的廣泛性和嚴重性等。
突發環境事件對國家安全的影響
突發環境事件一般發生在局地或區域,強度和規模有限或能夠得到及時應對,不至于對國家安全造成嚴重影響。
少數特別重大的突發環境事件,造成的危害巨大,如果應對不得當或不及時,可能通過以下途徑觸發經濟和社會危機,威脅國家安全。
①在短期內嚴重威脅生命財產安全和基礎設施安全,導致重大健康損害及人員傷亡,造成嚴重經濟損失。
②使區域自然環境的各種服務功能在短期內受到嚴重損害,甚至導致一定時期內區域環境質量或宜居性惡化、經濟發展衰退乃至難以為繼。
③導致公眾對環境惡化的擔憂和不滿情緒,誘發環境群體性事件,使環境安全問題轉化為公共安全問題,從而威脅正常經濟秩序和社會穩定。
環境群體性事件是由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現實或潛在問題因素引起的社會公眾生活環境惡化或公眾對生活環境惡化的擔憂,進而誘發社會公眾抗爭的群體性事件的統稱。
二、污染物跨國轉移影響國家安全
1.污染物跨國轉移的方式
①污染物跨國傳輸:一個國家排放的污染物,可通過大氣環流、河流徑流、洋流等自然過程傳輸到其他國家。
②廢棄物跨國轉移:一個國家通過正常貿易或非法入境的手段,將在本國產生的固體廢棄物輸入其他國家。
③含有毒有害物質的產品貿易:有毒有害物質超標或含有尚未被認識的有毒有害物質的產品,通過國際貿易從一個國家進入到其他國家。
2.污染物跨國轉移的原因
3.污染物跨國轉移對國家安全的影響
①自然過程:通過自然過程跨國傳輸的污染物濃度一般在安全范圍內,不至于對輸入國造成嚴重的威脅。
②突發環境事件:可能在短時間內造成高濃度的污染物跨國傳輸,威脅輸入國的環境安全。
③產品貿易: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通過廢棄物跨國轉移和含有毒有害物質的產品貿易方式導致的污染物跨國轉移問題也日漸增多。
④其他:以某種跨境轉移方式輸入到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污染物,可能對輸入國家或地區的環境安全造成威脅,進而引發跨境環境污染物輸出國與輸入國之間的矛盾或外交爭端,甚至演變為政治、經濟和軍事沖突。
三、跨國污染問題的應對
為避免國家安全受到來自跨國污染的威脅,需要從污染物的源頭防范、事中風險控制、事后治理等環節采取措施。
治標措施是亡羊補牢,盡量減少跨國環境污染造成的危害;
治本措施是曲突徙薪,從源頭上消除跨國環境污染造成的環境安全隱患,使其不再發生。
1.對通過自然過程產生影響的跨國污染源
①源頭:加強監測預警,通過國際合作機制促進污染物來源國的污染治理。
②事中:及時采取應急響應,控制影響范圍,消除危害
③事后:做好生態恢復、賠償損失等善后處理工作。
2.對廢棄物跨國轉移、含有毒有害物質的產品貿易類型的跨國污染問題
①嚴格環境準入,從源頭上控制境外污染物的輸入。
②嚴格禁止有毒有害物質嚴重超標的產品和高污染固體廢棄物入境,嚴格打擊走私和私自夾帶高污染固體廢棄物等行為。
③對一些因國內經濟發展、就業、資源短缺等原因必須進口的有污染的廢棄物和產品,應加強無害化處理,積極發展國內替代品以逐步減少進口。
④對已經產生的跨國污染,要強化污染治理,及早消除污染危害。
3.應對國家間環境安全問題的方式
污染物跨國轉移將環境安全風險轉嫁到其他國家,可能引發跨國環境安全問題。國家間應對跨國環境安全問題有沖突與合作兩種方式。
在應對國家間環境安全問題上,沖突和合作兩種方式不是截然分開的。減少沖突、加強合作有利于國家安全,反之不利于國家安全。
①環境安全沖突:是指環境安全問題的責任國與受害國之間出現的緊張關系,或政治、經濟、外交等敵對行為,甚至軍事沖突,使相關國家的國家安全受到影響。
②環境安全合作:是指各國均遵守相關國際環境公約和雙邊協定。
如聯合國《控制危險廢料越境轉移及其處置的巴塞爾公約》,不以鄰為壑,故意將污染物轉移到其他國家;—旦發生跨境的突發環境事件,責任國與受害國要密切合作,聯合應對突發的環境安全危機,以控制其危害,避免威脅其他領域的國家安全。
生態保護與國家安全
一、生態退化及其對國家安全的影響
1.生態退化
①概念:指生態系統的一種逆向演替過程。生態系統處于一種不穩定或失衡狀態
②原因:隨著工業化進程和人口快速增長,人類對自然的干預和破壞不斷加強。
③表現:森林破壞、土壤侵蝕、土地荒漠化、物種滅絕等。
④特點:通常是長期漸進的,不同區域表現各異。
2.生態退化影響
自然環境服務功能降低
①調節服務功能降低,會導致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與強度增加等后果。
②供給服務功能降低,會造成可再生資源的數量短缺、穩定性降低和更新障礙等問題。
③生態退化的危害是逐步累積的,一旦嚴重到某種程度,就會動搖國家安全的自然環境基礎,演變為威脅人民福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區域乃至國家安全問題。
3.生態退化的應對措施
為避免或減緩生態退化問題對國家安全的威脅,需要根據各區域生態系統的自然條件、受人類影響與破壞程度的差異,設定不同的生態功能、環境質量及資源利用保護目標,并相應地采取生態修復、建立自然保護區等措施
二、實施生態修復
1.生態修復
①概念:是指利用自然環境自身恢復能力或輔以人工措施,使受損的生態系統逐步恢復或趨向良性循環。
②類型:自然恢復、人工修復
2.生態修復措施:
①自然恢復:主要是通過消除或減少人為干擾,使未完全崩潰的生態系統依靠自我調節能力,從退化或破壞狀態中逐步恢復,維持其可更新能力。
②人工修復:通過采取一定的生物、工程等措施,加快生態系統的恢復速度,或幫助喪失自我調節能力的生態系統恢復到安全水平。工程治理措施見效快、成效好,是很多國家治理生態退化的主要方式。
3.我國的生態修復
我國是較早開展生態修復工作的國家之一,先后實施了一系列自然恢復、人工修復或兩者相結合的重要生態工程,如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退耕還林(草)、退牧還草、礦山生態修復等,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的生態系統的恢復。
常見的生態環境問題治理措施
三、建立自然保護區
1.自然保護區
①概念:指對自然界中有代表性的保護對象所在的區域,依法劃出一定面積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
②保護對象: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
2.自然保護區的保護措施
建立自然保護區屬于最嚴格的生態保護措施
①對未經改造或輕微改造的生態系統,禁止人類活動干擾或破壞,使其繼續保持自然狀態。
②對已遭受破壞的生態系統,停止繼續破壞,將人為干擾降到最小,通過科學管理使其恢復到原生或次生的穩定狀態,維持生態系統的健康。
3.自然保護區的劃分
①國際劃分:自然保護區劃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分別執行不同的生態保護標準,采取不同的保護措施。
②我國的劃分:我國將自然保護區分為自然生態系統、野生生物、自然遺跡3個類別9個類型
4.我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分布
截至2017年年底,我國已建立自然保護區2750處,約覆蓋我國陸地面積的15%,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63個
5.建立自然保護區的意義和作用
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自然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有效措施,是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促進生態文明、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①遏制生態惡化,維持自然環境穩定
自然保護區涵蓋的森林、草原和濕地等生態系統,具有維持水循環、凈化水質、調節氣候、降解污染、蓄洪防旱、防風固沙、固定二氧化碳等重要調節功能。
②維護生物多樣性
自然保護區能夠有效拯救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典型原生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保障國民經濟發展的潛在戰略資源需求。
③提供科研基地
為生物、生態、農林等學科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監測和科學研究基地,是生態保護、人工種苗繁育和生態修復技術研發的基地。
④促進生態文明
自然保護區是培養公眾生態文明觀、增強公眾環境保護意識和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科普與宣傳教育平臺。
全球氣候變化與國家安全
一、全球氣候變化與人為碳排放
1.全球氣候變化
①特征:變暖
②趨勢:全球氣溫雖有波動,但總體上呈現上升的趨勢,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增溫尤其明顯。
③影響因素: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濃度變化密切相關
2.大氣的溫室效應
①大氣的溫室效應是決定地球平均氣溫的關鍵過程之一。
②大氣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可以強烈地吸收地面長波輻射,使地球接收的太陽能不會馬上散失掉,形成溫室效應,對地球起到保溫作用。
③工業革命以來的人類活動,使地球的溫室效應增強,被認為是20世紀以來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
3.碳循環
①概念:碳元素在大氣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巖石圈之間遷移、轉化所構成的循環。
②意義:自然界的碳循環過程維持了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含量的相對穩定。
③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的含量受自然界中碳循環過程調控。
4.人類活動對全球碳循環的影響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主要通過使用化石燃料和改變土地利用兩種方式極大地改變了全球碳循環過程。
①化石燃料的使用:將漫長地質時期固定的碳以二氧化碳等形式重新釋放到大氣中。
②改變土地利用:森林砍伐和焚燒、農田開墾等土地利用的變化將陸地植被和土壤中的碳以二氧化碳等形式釋放到大氣中
人類通過以上兩種方式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部分通過碳循環過程被海洋和陸地吸收,其余部分會在大氣中長期停留,使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斷增加。
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地球處于溫暖時期,氣溫呈現上升趨勢;
②太陽活動、厄爾尼諾、火山爆發等影響到氣溫的變化。
2.人為原因(主要原因) :
①化石燃料的使用:燃燒礦物燃料向大氣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大氣溫室氣體總量增多;
②改變土地利用:森林砍伐和焚燒、農田開墾等,森林面積縮小,會減少森林對二氧化碳的吸收量
二、全球氣候變化對國家安全的影響
1.對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的影響
全球變暖可通過多種自然過程對人類造成不利影響,危害自然環境的各種服務功能,甚至威脅人類生命財產安全、生產活動和社會經濟正常運轉。
海平面上升,導致島嶼和沿海低地被淹,造成環境難民問題;
極端天氣事件增多, 導致高溫熱浪和旱澇災害加劇,造成疾病、死亡人數增加。
2.對國家安全的影響
如果當前全球變暖的趨勢得不到遏制,其對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的影響程度還將進一步加大,會對一些國家的安全造成影響。
①生存空間的喪失是氣候變化對國家安全最為嚴重的影響。
②加劇資源危機或自然災害影響國家安全。
氣候變化可能導致水、耕地等戰略資源的數量減少和穩定性降低。
當某種資源的供給不能滿足維持社會正常運轉最低需求時,就會在國家內部出現資源危機;
當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威脅所付出的代價超過其承受能力時,可能引發經濟或政治危機。
③激化國家間的資源爭端而影響國家安全。
當一個國家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導致的資源危機時,可能引起國家間的資源爭奪,進而引發政治、經濟、外交等諸多領域的矛盾,甚至導致武裝沖突。
④受其他國家波及而間接影響國家安全。
氣候變化對某些國家造成的生存環境惡化和資源短缺等不利影響,通過環境難民、國際資源市場價格波動等途徑傳遞到其他國家,間接威脅這些國家的國家安全。
三、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以全球變暖為突出特征的全球氣候變化,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巨大挑戰之一。國際社會已達成的共識是,如果未來二氧化碳排放繼續增加,使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革命前升高超過2℃,將改變氣候資源的空間配置,增加自然災害的發生概率,加大自然生態系統不穩定的風險,對淡水資源、糧食生產、人類健康和城市設施等多個方面造成嚴重威脅,從而給人類社會帶來災難性影響。為應對全球變暖的不利影響,避免災難的發生,國際社會正在采取減緩和適應措施。
1.整體措施
①減緩措施:減少人為溫室氣體排放和增加溫室氣體吸收兩個方面,目的是通過有效控制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減緩全球變暖速度,避免全球氣溫超過危險水平。人類減緩措施的有效性,將直接影響升溫幅度能否被控制在人類預期目標之內。
②適應措施:以趨利避害為目標,根據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認識,通過改變人類社會自身,降低全球變暖導致的不利影響或利用全球變暖帶來的發展機遇。例如,農業生產可通過改變作物種植結構、發展節水灌溉等措施,適應氣候變化 。
2.國際合作
全球變暖是全球尺度的問題,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但各國對導致全球變暖的碳排放所應承擔的責任和受全球變暖影響的程度各異。各國所處發展階段不同,對減排與經濟發展的訴求存在明顯的分歧。應對全球變暖,需要世界各國開展有效和公平的國際合作。資金和技術是實現減緩和適應的重要保障,減緩、適應、資金和技術四個方面被認為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是國際合作關注的重點。
①各國都要基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所確立的“公平原則”和“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采取共同但有區別的減排行動,特別是對全球變暖負主要責任的發達國家要率先減排,以實現減緩氣候變化的目標。
②發展中國家是全球變暖的主要受害者,但缺少應對全球變暖的資金和技術,需要通過國際合作獲得資金和技術的支持,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轉讓和能力建設支持,是發展中國家實現減排與適應氣候變化的基本保證,其他國家也應在自愿的基礎上提供援助。
③各國需要通過在科學、經濟和外交等多個領域的國際合作,減少對全球變化科學認識上的不確定性,協商解決各國對減排、適應與經濟發展訴求的分歧,建立國際共同應對的機制。
第四部分:核心素養對接高考
一、選擇題
(2023·河北·高考真題)晉北山區一煤礦地處某河流源頭匯水區,因煤質高硫、污染嚴重被關閉。關閉后遺留較大采空區,致地表產生塌陷坑。當地利用碎石、煤矸石等充填采空區,使地表基本穩定,但采空區積水污染物超標,威脅水環境安全(下圖)。近年來,當地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進一步實施了回填塌陷坑,封堵地裂縫和修建污水處理設施等治理工程,生態環境明顯好轉。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采空區積水中污染物的主要來源是( )
A.地表污染物 B.上覆透水層
C.頂板坍塌物 D.煤及煤矸石
2.回填坍塌坑、封堵地裂縫主要是為了防止( )
A.地表再塌陷 B.裂縫持續擴大
C.地表水下滲 D.地表植被破壞
3.為防患于未然,新礦山開發首先應做好( )
A.生態環境修復 B.智能開采設計
C.礦山安全監測 D.資源環境評價
(2023·湖北·高考真題)藏色崗日位于羌塘高原(青藏高原主體)中北部。表示意2006~2015年藏色崗日不同朝向冰川數量和面積變化。完成下面小題。
冰川朝向 2006年 2015年
數量(條) 面積(km2) 數量(條) 面積(km2)
西北 18 22.3 19 21.9
北 12 13.4 12 12.9
東北 13 89.6 13 87.9
東 12 64.5 13 63.6
東南 5 9.4 5 9.1
南 5 72.9 5 72.2
西南 6 8.0 6 8.2
西 11 22.0 11 21.8
4.據表中數據分析可知,在2006~2015年期間,該區( )
A.北朝向冰川面積退縮率較南朝向小,平均面積較大
B.南朝向冰川面積退縮率較北朝向小,平均面積較小
C.北朝向冰川面積退縮率較南朝向大,平均面積較小
D.南朝向冰川面積退縮率較北朝向大,平均面積較大
5.與其他朝向相比,西南朝向冰川面積增加,原因可能是( )
A.受全球變暖影響較小 B.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小
C.山地植被覆蓋率較高 D.受西風影響降水較多
6.表中數據變化反映出,該區冰川整體上( )
A.保持穩定不變 B.處于退縮狀態
C.正向山麓延伸 D.處于擴張狀態
二、綜合題
7.(2023·全國·高考真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夏威夷島人口密度低,以第三產業為主。該島海拔2400米以上區域常年受副熱帶高壓控制,1800米以下區域受信風控制。1958年以來,科學家在夏威夷島上的觀測站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開展觀測,是全球最早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進行持續觀測的站點。觀測得到的數據被普遍認為能夠反映全球大氣二氧化碳的平均濃度變化,為科學認識氣候變化提供了重要依據。下圖示意夏威夷島位置與地形。
(1)指出夏威夷島人為二氧化碳排放的總體特征。
(2)從大氣環流角度,分析該島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碳對觀測數據未構成明顯干擾的原因。
(3)說明該站觀測的數據能夠反映全球大氣二氧化碳平均濃度變化的原因。
(4)若要在亞歐大陸建設一座能夠反映全球二氧化碳濃度變化的觀測站,請提出合適的站址并說明理由。
8.(2023·全國·高考真題)閱讀材料,回答下面問題。
我們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堅向縱深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邁出堅實步伐,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我們的祖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
——摘自黨的二十大報告
說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蘊含的自然環境整體性原理。
試卷第1頁,共3頁
參考答案:
1.D 2.C 3.D
【解析】1.材料信息中地表為黃土物質,沒有體現出地表污染物,A 錯誤;上覆透水層主要為不同的沉積巖層,一般不會造成污染,B錯誤;頂板坍塌物主要是巖石,不是煤,一般不會造成污染,C錯誤;煤有高含硫量,水體進入煤層或煤矸石中,會造成嚴重的水污染,因此采空區積水中污染物的主要來源是煤及煤矸石,D正確。故選D。
2.根據材料可知,采空區致地表產生塌陷坑,當地利用碎石、煤矸石等充填采空區,使地表基本穩定,因此地表已基本穩定,不容易再塌陷,A錯誤;回填坍塌坑、封堵地裂縫可以防止裂縫持續擴大,但這不是其最終目的,最終目的是避免地表水從裂縫滲漏至采空區,導致水污染,B錯誤;讀圖可知,降落的雨水會經過煤層和采空區填充的煤矸石而受到污染,污染水體下滲到地下水中,導致采空區積水污染嚴重,所以為解決此問題采取回填礦坑、封補裂縫等措施,主要為了防止地表水下滲,C正確;地表植被在采礦時已經被破壞,因此主要目的不是防止地表植被破壞,D錯誤。故選C。
3.結合材料可知,晉北山區煤礦開發后造成地面塌陷、水污染等,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因此為防患于未然,要結合綠色發展理念,在今后的新礦山開發中,必須先做好資源環境的評估,不惜以生態環境的破壞作為代價的盲目開發行動不可取,D正確;生態環境修復是出現問題之后的補救措施,沒有防患于未然,A錯誤;智能開采設計和礦山安全監測是針對礦山開采作業中的措施,不是首先應做好的,BC錯誤。故選D。
4.C 5.D 6.B
【解析】4.2006年北朝向冰川面積為13.4km2,南朝向冰川面積為72.9km2,2015年北朝向冰川面積為12.9km2,南朝向冰川面積為72.2km2,北朝向冰川較小,南朝向冰川較大,AB錯誤;從退縮率來看,北朝向退縮率為3.7%,南朝向退縮率為0.9%,北朝向退縮率更大,C正確,D錯誤。故選C。
5.西南朝向與其他朝向受全球變暖影響較為接近,A排除;此處位于羌塘高原,人類活動較少,且冰川增加與山地植被覆蓋并無直接關聯,BC錯誤;受西風影響,西南方向降水可能增多,冰川面積增加,D正確。故選D。
6.從各個朝向來看,除了西南朝向冰川增加外,其他朝向冰川面積均呈縮小趨勢,說明冰川整體上呈現退縮態勢,冰川向山上退縮,B正確,排除其他選項。故選B。
【點睛】羌塘高原在唐古拉山脈、念青唐古拉山脈及岡底斯山脈環抱之中(為青藏高原里的羌塘盆地),包括幾乎整個那曲地區及阿里地區東北部。這片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全新世以來氣候旱化,湖泊退縮現象十分明顯。湖盆周圍湖成平原廣布,山麓堆積發達。湖泊大多為咸水湖和鹽湖,淡水湖極少。
7.(1)排放總量小;不同時期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變化幅度小;以第三產業(交通運輸和旅游)排放為主,工業排放少;
(2)低海拔地區信風來自海洋,持續攜帶海洋的空氣進入夏威夷島,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碳容易被吹散;高海拔地區受副熱帶高壓控制,氣流下沉,大氣較穩定;多數聚落臨海布局,受海陸風影響大,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碳易擴散。
(3)地理位置獨特,位于太平洋腹地,遠離大陸,受某一大陸排放的干擾小,對全球平均濃度的反應準;建站時間早,統計資料時間長,數據豐富;二氧化碳在大氣中不易降解,停留時間長;人類活動干擾較小。
(4)西伯利亞地區高海拔地帶。理由:遠離主要污染源;陸地范圍廣闊,人口密度相對較低;海拔變化較大,可以設置多個站點。
【分析】本題以夏威夷島二氧化碳濃度觀測站為材料,涉及人為二氧化碳排放的總體特征及原因、二氧化碳濃度的觀測等知識,考查學生獲取信息、綜合分析能力,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等學科素養。
【詳解】(1)根據材料,夏威島的人口密度低,而且以第三產業為主,相對于重工業等能源消耗大的產業,該島的人為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對較少;由于人類活動的干擾較小,不同時期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變化幅度較小。產業以第三產業為主,工業所占比例較小,故夏威夷島人為二氧化碳以第三產業(交通運輸和旅游)排放為主,工業排放少。
(2)根據材料,1800米以下區城受信風控制,夏威夷信風來自海洋,持續攜帶海洋的空氣進入夏威夷島,將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碳帶走;海拔2400米以上高空受副熱帶高壓控制,氣流下沉,大氣較穩定;根據圖示,村鎮等聚落多數臨海布局,受海陸風影響大,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碳易擴散,不會對觀測站的二氧化碳對觀測數據構成明顯干擾。
(3)根據圖示,夏威夷島位于太平洋腹地,受不同方向氣流遠距離輸送影響,遠離大陸,受某一大陸排放的干擾小,對全球平均濃度的反映準;該觀測站自1958年開始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進行觀測,是全球最早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進行持續觀測的站點。建站時間早,統計資料時間長,數據豐富;二氧化碳在大氣中不易降解,停留時間長;夏威島的人口密度低,人類活動干擾較小。
(4)要在亞歐大陸建設一座能夠反映全球二氧化碳濃度變化的觀測站,應該選擇具備干凈的大氣環境、遠離主要污染源的地區,這可以減少人為排放二氧化碳對觀測數據的干擾。結合生活常識可知,西伯利亞地區的高海拔地區人口密度相對較低,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碳較少。同時海拔變化較大,這可以設置多個觀測點,以獲得更全面和準確的數據。
8.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是:組成陸地環境各要素(氣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有機整體,通過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形成相對獨立又彼此依存的關系,共同維持著地球生態系統正常運行。要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出發,將山體、河流、森林、農田、湖泊、草地、沙漠和人類社會等多個生態系統,按生態系統耦合原理連通起來,全地域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
生態系統各要素互相作用、協調發展,并不斷地進行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但某一要素的破壞,常常引起其他要素的連鎖反應,導致原有的生態過程失衡或中斷。例如,當砍伐森林植被后,地表攔截大氣降水的功能下降,下滲減少,地表水匯流速度加快,對土壤的侵蝕加強,極易造成水土流失,由此導致土壤貧瘠。植被破壞后,光合作用減弱,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減少,影響大氣的成分,這樣的連鎖反應,最終導致整個自然地理環境的改變,即“牽一發而動全身”。
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實現“山青、水秀、林茂、田整、湖凈、草豐,沙少”。
【分析】本題以黨的二十大報告有關兩山論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等相關材料設置試題,涉及“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蘊含的自然環境整體性原理等相關內容,主要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圖文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學地理知識解釋地理現象的能力。
【詳解】本題的說明,首先要給出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原理,即組成陸地環境各要素(氣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然后從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進行說明。一方面強調地理環境整體性表現為地理環境各要素與環境總體特征協調一致,即要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出發,將山體、河流、森林、農田、湖泊、草地、沙漠和人類社會等多個生態系統,按生態系統耦合原理連通起來,全地域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另一方面強調地理環境整體性表現為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是相互制約,牽一發而動全身,故某一要素的破壞,常常引起其他要素的連鎖反應,導致原有的生態過程失衡或中斷。例如,當砍伐森林植被后,地表攔截大氣降水的功能下降,下滲減少,地表水匯流速度加快,對土壤的侵蝕加強,極易造成水土流失,由此導致土壤貧瘠。植被破壞后,光合作用減弱,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減少,影響大氣的成分,這樣的連鎖反應,最終導致整個自然地理環境的改變,即“牽一發而動全身”。最后得出結論: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實現“山青、水秀、林茂、田整、湖凈、草豐,沙少”。
版權所有 正確教育 侵權必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屏| 疏附县| 金门县| 蒙阴县| 合水县| 历史| 鄯善县| 白水县| 龙南县| 历史| 五河县| 日喀则市| 驻马店市| 如东县| 全椒县| 竹溪县| 昌邑市| 巴彦淖尔市| 双江| 景谷| 蒙自县| 方城县| 延吉市| 土默特右旗| 杂多县| 大竹县| 吉林省| 弥勒县| 沽源县| 宜春市| 镇远县| 镇原县| 酉阳| 四子王旗| 梁山县| 沭阳县| 满城县| 丰顺县| 宁晋县| 闻喜县| 灵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