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二章資源安全與國家安全學案(含解析)——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三期末復習知識大盤點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二章資源安全與國家安全學案(含解析)——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三期末復習知識大盤點

資源簡介

第二章 資源安全與國家安全——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三期末復習知識大盤點
第一部分:學習目標整合
1 資源安全對國家安全的影響,保障資源安全的主要途徑
2 結合具體案例,分析應對資源安全問題的具體措施
3 我國能源的供需特點,石油供需和煤炭開發利用對我國能源安全的影響,我國未來的能源需求特點及安全保障措施
4 石油供需情況對我國能源安全的影響,煤炭開發利用情況對我國能源安全的影響
5 主要能源資源的特點、分布
6 我國耕地資源與糧食生產能力的特征,我國實現糧食安全的途徑,我國耕地保護措施
7 糧食安全分析的三大方法
8 確保我國糧食安全的三大支柱,基本農田和永久基本農田
第二部分:教材習題變式
據統計,2023年全球稀土總儲量約為1.1億噸,我國稀土儲量4400萬噸,占全球總儲量的40.0%。近年來,隨著我國稀土資源的過快開采和消耗,國內已探明稀土礦儲量相比2010年減少20%。雖然我國擁有先進的稀土關鍵分離技術,是世界上唯一能夠提供全部17種稀土金屬的國家,但必須對稀土開采采取一系列規范措施。下左圖為2017—2023年我國稀土產量趨勢圖,下右圖為2022年全球稀土礦占比情況。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下列有關我國稀土資源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儲量大鼓勵大開發 B.種類全應用范圍廣
C.提煉易,開發成本低 D.需求大,銷售利潤高
2.促進我國稀土產業升級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保護資源禁止開采
②總量控制,限額開采
③禁止出口,優先國內
④回收稀土節約資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要求確保糧食安全,裝滿“米袋子”、充實“菜籃子”,把14億多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藏糧于地”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戰略舉措之一。讀我國2019年耕地等級構成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3.目前,我國實施“藏糧于地”戰略的關鍵是( )
A.擴大種植面積 B.提高耕地質量 C.提高機械化水平 D.培育優良品種
4.針對各區域實際問題,實現“藏糧于地”做法合理的是( )
A.吉林—黑土退化—建設防護林 B.江蘇張家港—土壤污染—輪作休耕
C.黃淮海—土地鹽堿化—引淡淋鹽 D.江西井岡山—土質黏重—增施生石灰
5.為了更好的做到“把飯碗端在自己的手里”,我們還應該( )
①按照比較優勢原則,調整糧食生產布局
②大力開發土地資源,提高糧食總產量
③改善生態環境,確保糧食生產的可持續
④加大農業科研力度,加快科技興糧步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深中(深圳至中山)沉管隧道采用一體船進行浮運安裝,浮運時船管間使用剛性拉索連接。圖為沉管及一體船連接斷面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6.沉管浮運過程中,若海水密度下降易造成( )
A.船體上浮 B.船速加快 C.沉管斷裂 D.船管脫離
7.7月份影響管節沉放安裝穩定性的主要因素是( )
A.風浪 B.潮汐 C.海嘯 D.洋流
8.深中沉管隧道建設利于( )
A.優化海洋空間資源利用 B.改善海洋生態環境
C.緩解城市內部交通擁堵 D.維護國家海洋權益
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目前,我國為全球最大的不銹鋼消費市場,2022年我國不銹鋼產量為3197.5萬噸。鉻是生產不銹鋼的重要原料。地球上含鉻元素的礦物極少,常產于蛇綠巖中。西藏自治區山南市曲松縣羅布薩鉻鐵礦是我國目前儲量最大的鉻鐵礦區。全球鉻礦資源主要分布在南非、哈薩克斯坦、印度等國家,南非是我國鉻鐵礦石進口的重要來源地。圖1為羅布薩鉻鐵礦分布區地質簡圖,圖2為2006—2019年我國鉻鐵礦進口示意圖。
圖1 圖2
(1)描述羅布薩鉻鐵礦資源的分布特征。
(2)從產業鏈的角度分析我國鉻鐵礦資源供應安全風險高的原因。
(3)從國家安全的角度提出保障我國鉻鐵礦資源安全的措施。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稀土是重要的戰略資源,也是非可再生資源,鼓勵大開發會導致資源逐漸枯竭;我國能提供全部17種稀土金屬且產量預測逐漸遞增,可知其種類全,應用范圍廣;我國是唯一能夠提供全部17種稀土金屬的國家,稀土提煉較難,成本較高;材料沒有提到稀土銷售利潤,且稀土屬于戰略資源,也不能隨意銷售。
2.答案:D
解析:保護資源,禁止開采不利于相關產業和科技的發展,①錯誤;稀土是重要的戰略資源,也是非可再生資源,總量控制,限額開采有利于稀土的持續利用和深加工,②正確;禁止出口,優先國內,明顯不符合當前經濟全球化的實際,應限額開采并限額出口,③錯誤;回收稀土,節約資源有利于稀土的持續利用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④正確。
3.答案:B
解析:目前,我國耕地資源數量有限,且后備土地資源不足,故我國實施藏糧于地戰略的關鍵要通過提高耕地質量,增加糧食單產,從而實現藏糧于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B正確,我國后備耕地資源不足,A錯誤;提高機械化對提高糧食產量沒有影響,C錯誤;培育優良品種屬于藏糧于技,D錯誤。故選B。
4.答案:C
解析:實現“藏糧于地”,要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考慮,從自然條件與人文條件多角度進行分析。
5.答案:D
解析:按照比較優勢原則,調整糧食生產布局,有助于農業資源可持續利用,從而增加糧食產量,①正確;大力開發土地資源,不符合實際,易造成生態破壞,影響糧食安全,②錯誤;改善生態環境,確保糧食生產的可持續,有助于保障糧食安全,③正確;加大農業科研力度,加快科技興糧步伐,有助于提高糧食產量,④正確。綜上所述,故選D。
6.答案:D
解析:沉管浮運過程中,通過剛性拉索使船管連接,隨著海水密度下降,沉管下沉幅度增大,會存在船管脫離的風險,D正確;密度下降船體會下沉,A錯誤;海水密度的變化對船速影響不大,主要是影響浮力的大小,B錯誤;圖中顯示沉管一體且與船體鋼性拉索連接,整體浮沉,不會存在斷裂風險,C錯誤。故選D。
7.答案:A
解析:7月份珠江口處受夏季的東南季風影響大,風浪大,使得船體和沉管擺動加劇,影響沉放安裝穩定性,A正確;該區域潮汐、洋流的季節變化小,B、D錯誤;海嘯是指由海底地震、火山爆發、海底滑坡或氣象變化產生的破壞性海浪,為突發性,C錯誤。故選A。
8.答案:A
解析:深中通道是集“橋、島、隧、水下互通”于一體的超級跨海集群工程,是海洋空間(海岸、海上、海中和海底)資源的利用,沉管隧道主要是對海底空間資源的利用,優化了海洋空間資源利用,A正確;沉管隧道建設會對海底生態環境造成一定影響,B錯誤;深中通道是城際之間的地域聯系方式,不影響城市內部交通,C錯誤;深中沉管隧道是對海洋空間資源的利用,并沒有體現對國家海洋權益的維護,D錯誤。故選A。
9.答案:(1)鉻鐵礦資源空間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喜馬拉雅地塊;沿喜馬拉雅地塊大致呈西北—東南走向分布。
(2)上游:我國鉻鐵礦儲量極少,產量低;我國鉻鐵礦資源進口國單一,集中度過高;鉻鐵礦資源對外依存度高,受國際關系影響大。
下游:鉻是生產不銹鋼的重要原料,我國不銹鋼產品市場大,鉻鐵礦資源需求量大。
(3)加大國內鉻鐵礦勘探,降低對外依存度;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加大海外鉻鐵礦開發投資;擴大鉻鐵礦資源進口渠道,增加進口來源;加大科技投入,提高鉻鐵礦資源利用率;積極開發不銹鋼替代產品,減少鉻鐵礦資源使用量。
解析:(1)據材料可知,鉻鐵礦資源主要位于蛇綠巖分布區,圖中蛇綠巖整體空間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喜馬拉雅地塊且大致呈西北一東南走向。鉻鐵礦資源分布與蛇綠巖分布一致。
(2)注意設問中的關鍵詞“從產業鏈的角度”,可從產業鏈上、下游具體分析我國鉻鐵礦資源供應安全風險高的原因。上游:從我國鉻鐵礦資源儲量和進口特點方面分析。我國鉻礦儲量少,產出少,自給率低,鉻礦資源稟賦較差;進口鉻礦資源對外依存度高,受國際關系影響大,如受港口停工、地震等影響中斷運輸;國外鉻礦資源分布、生產集中,主要集中在南非、土耳其、津巴布韋等少數幾個國家,進口來源高度集中,進口渠道少。下游:從資源需求量方面分析。由材料可知,目前,我國為全球最大的不銹鋼消費市場,鉻是生產不銹鋼的重要原料。我國不銹鋼產品市場大,隨著經濟發展,我國對不銹鋼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對鉻鐵礦資源需求量大,因此我國鉻鐵礦資源供應安全風險高。
(3)我國鉻鐵礦資源對外依存度高,因此我國要加大對國內鉻鐵礦資源開發的資金和技術支持,加大國內鉻鐵礦勘探,降低對外依存度;加大科技投入,優化鉻鐵礦冶煉生產工藝,提高鉻鐵礦資源利用水平:由于我國鉻鐵礦進口來源集中在南非,因此我國要擴大鉻鐵礦資源進口渠道,增加進口來源渠道;要積極開發不銹鋼替代產品,減少鉻鐵礦資源的使用量,降低國內需求增長速度;要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加大對國外鉻鐵礦資源的開發和投資力度,增加鉻鐵礦供給等。
第三部分:重難知識易混易錯
資源安全對國家安全的影響
一、資源安全問題
1.概念:資源安全是一個國家或地區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發展所需的自然資源供給能夠得到滿足的狀態或能力
2.資源安全含義
資源的供給不低于各種用途所需的最低數量和質量要求,且是穩定、及時和經濟的。
資源的開發和使用不破壞自然環境的供給服務功能。
二、 資源安全問題危害及原因
(1)資源安全問題概念:如果因資源供給量少于資源需求量而造成的資源短缺超過某個限度,就會發生資源安全問題
(2)危害:影響生產、經濟和社會的正常運行,甚至危及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引發災難性的后果。
(3)原因:資源供給與需求的失衡
三、影響安全問題產生的主要影響因素
資源安全問題的發生是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共同作用的結果,其影響因素主要包括資源稟賦、資源生產與供給能力、資源消費需求。
其中資源稟賦是指資源類型、數量、質量、分布等總體狀況。
(1)資源稟賦問題
受制于資源的有限性和地域性,表現為因資源供給數量達到極限或不穩定造成的資源絕對短缺。
可開采非可再生資源減少乃至枯竭;可再生資源的利用超過其最大更新能力;資源波動幅度超過安全范圍。
(2)資源生產與供給能力問題
資源開發、購買、調配受技術、經濟和社會等條件制約,表現為技術不足或經濟、社會成本過高。
資源開發技術和經濟能力不足;跨區域資源調配工程的技術風險和區域沖突;資源貿易的市場、經濟和運輸風險。
(3)資源消費需求問題
受人類對資源消費的數量和質量需求影響,表現為因資源的需求量超過資源供給能力而造成的資源相對短缺。
人口增長造成的短缺;消費水平提高造成的短缺;消費質量標準提高造成的短缺。
資源安全問題的影響因素
資源安全問題的發生是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共同作用的結果,其影響因素主要包括資源稟賦、資源生產與供給能力、資源消費需求,其中資源稟賦是指資源類型、數量、質量、分布等總體狀況。具體分析如下:
二、資源安全問題影響著國家安全
1. 概念
資源安全在國家安全體系中居于基礎地位
在國家總體安全體系中,每一個具體領域的安全,雖然各有側重點,但都與其他領域的安全相互關聯、密不可分。
資源安全分類
非戰略資源安全 戰略資源安全
事關國計民生、社會發展全局和經濟安全的自然資源,這些資源具有稀缺性且無可替代。例如淡水、土地、石油、鐵礦、稀土等
3、資源安全對國家安全的影響:
(1)直接影響:戰略資源嚴重短缺導致的資源安全問題,能動搖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
(2)間接影響:資源安全問題可通過觸發和放大環境、經濟、軍事甚至政治等領域的國家安全危機,間接影響國家安全。
三、保障資源安全
1.保障資源安全的措施
人類可以有針對性地采取技術、經濟和政策措施。調節資源供給與消費需求之間的平衡,保障資源安全。
2.保障資源安全的途徑
(1)在資源供給方面:增加資源供給和保障能力
(2)在資源消費方面:節約和優化資源利用
3.規避衍生安全風險
規避衍生安全風險
保障資源安全的主要途徑
中國的能源安全
中國能源供需特點
能源 按性質 可再生能源 水能、風能、潮汐能、太陽能
非可再生能源 煤炭、石油、天然氣
按利用狀況 常規能源 煤炭、石油、天然氣、水能、生物能
新能源 風能、潮汐能、太陽能、地熱、核能
按形成 和來源 太陽輻射 太陽能、煤炭、石油、天然氣、風能
地球內部 地熱、核能
日月對地球的引力 潮汐能
按能源 轉化 一次能源 水能、風能、生物能、礦物能
二次能源 水電 、火電、汽油
化石能源是重要的戰略性礦產資源,提供了現代社會發展所需的85%以上的能量。
化石能源是非可再生資源,其供應的緊張程度日趨增加。
化石能源消費帶來了環境污染與全球氣候變化等嚴重環境問題。
我國是經濟快速增長的發展中大國。能源資源具有“富煤、少油、缺氣、豐水、多風”的稟賦
中國能源供需特點:
1、能源生產與消費總量大、增長快。
21 世紀以來,我國能源生產量和消費量占世界的1/5以上,均居世界第一;消費量的增長大于生產量的增長(能源進口比例增加)
2、能源消費結構以煤炭為主
煤炭約占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的61.8%
世界上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中國油氣資源相對緊缺)
我國水電消費占比高于世界水平(豐水、大力開發)
3、油氣資源相對短缺
2017 年我國石油消費約70%依賴進口,已超過國際上公認的50%的安全警戒線;天然氣約40%靠進口。
4、能源供給與消費空間配置錯位
我國能源主要消費區集中于東南沿海地區,而煤炭和石油“北多南少”,天然氣和水能“西多東少”。
形成大規模、長距離的北煤南運、北油南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的空間格局
能源輸送環節的安全保障十分重要
能源安全戰略
“以煤為主自給,以引進油、氣為重心”
1、能源生產與消費總量大、增長快。
2、能源消費結構以煤炭為主
3、油氣資源相對短缺
4、能源供給與消費空間配置錯位
石油供需與我國能源安全
石油是我國能源安全的“晴雨表”
石油是現代世界第一大能源和世界經濟發展“晴雨表”。
由于我國“富煤、少油、缺氣”的資源稟賦,我國能源資源安全的主要風險為結構性短缺,石油是否短缺對我國能源供需關系具有指示作用,因此,石油是我國能源安全的“晴雨表”。
中國石油安全面臨的挑戰
1.一方面是國內可采石油資源不斷減少,石油生產總量遠低于需求總量。
2.另一方面是石油對外依存度過高帶來的市場及運輸等衍生安全風險。
煤炭開發利用與我國能源安全
我國煤炭資源豐富,在數量上足以滿足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的需求。
1. 2016年,我國探明的煤炭儲量1.6萬億噸,全球占比達21.4%,排名世界第三,僅次于美國和俄羅斯;煤炭產量全球占比達45.1%,位居世界第一。
2.我國煤炭的主要消費區在東部地區,而主產區分布于生態脆弱的西北地區和黃土高原地區
煤炭運輸距離長、成本高,能源輸送環節的安全保障十分重要
我國未來能源需求與能源安全
世界能源發展趨勢
能源利用正向清潔、低碳、高效方向轉型。
消費量增速趨緩。全球能源總需求進入低速增長狀態,增長點主要在新興經濟體。
世界能源發展呈現能源生產、儲存、輸送等技術創新活躍的趨勢。
我國未來的能源消費特點
1.能源消費總量將繼續增長,但增速降低。
2.煤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然是最主要能源(富煤),但其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將不斷降低,消費總量也將在率先達到峰值后持續下降。
3.核能、水電、太陽能和風能等非化石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占比將顯著提高。
4.石油、天然氣消費量將進一步增長,但受我國油氣資源儲量和生產能力限制(少油、缺氣),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對國外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高度依賴的狀況可能難以得到根本改善,甚至可能進一步加重
保障我國未來能源安全的主要措施
1.充分挖掘常規能源的資源潛力,通過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節能技術、提倡節約消費等途徑,提高能源利用率。
2.改善能源結構,大力發展低碳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豐水、多風)、核能和天然氣等。
3.開拓多源、穩定的國際能源供應市場,確保能源運輸通道暢通;加強國家戰略能源儲備,提高應對國際能源市場沖擊的能力。
中國的耕地資源與糧食安全
一、糧食生產安全的資源基礎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本物質保障
糧食安全:指保證人們能夠及時得到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夠食物。
影響糧食安全的四環節:糧食生產、糧食儲備、糧食流通、糧食進出口
主要糧食作物:水稻、大豆、玉米、小麥
糧食生產以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等作物種植為基礎。
糧食總產量=耕地面積×單位耕地面積產量
民為國基,谷為民命。糧食事關國運民生,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
中國堅持立足國內保障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
影響糧食生產的三大因素:自然因素、社會經濟、技術經濟
從資源基礎的角度來看,耕地資源與糧食生產能力關系最為密切。
我國耕地資源狀況
1.人均耕地少,后備耕地資源有限
我國耕地面積約占世界的9.5%,但人均耕地面積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
隨著人口增長和各類建筑用地的擴張,人均耕地面積不斷減少;
可開發的后備耕地資源數量少,質量低,開發難度大。
2.耕地質量總體欠佳,退化和污染問題嚴重
耕地質量等級反映了土地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條件所決定的土地質量差異。從優等地到低等地,土地生產能力從高到低。中等地和低等地一般稱為中、低產田。
3.耕地空間分布不均,水土資源配置不佳
南方地區水熱資源充足集中,耕地等級較高,但城鎮化與工業化占用優質耕地最為嚴重。北方地區水熱資源有限,耕地等級較低,是,我國新增耕地主要分布區,但新增耕地往往質量較低。
4.農業氣象災害頻發,糧食產量年際波動大
二、實現糧食安全的途徑
增加糧食總產量的兩個基本途徑:擴大耕地數量和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1.加強國內糧食生產,增加糧食總產量
2.以糧食的跨區調劑,解決糧食生產與消費空間配置不均衡問題
3.通過利用國際糧食(谷物和大豆)市場,確保我國糧食安全
4.建立糧食儲備,完善糧食安全體系
三、未來糧食安全的耕地保障
國家糧食安全戰略
核心: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
目標: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未來糧食安全問題
(1)糧食需求剛性增長,糧食供求將長期處于勉強平衡狀態
(2)糧食品種結構和生產布局矛盾突出
(3)受耕地、水資源、氣候等因素的影響,糧食產量繼續增長難度越來越大
(4)國際市場糧食價格大幅波動,宏觀調控難度加大
保護耕地資源的措施:
1,確保耕地數量
2,提高耕地質量
3,加強農業科技應用
從數量上:耕地紅線
從質量上:高標準農田建設
我國不同區域中、低產田的主要問題與質量提升的重點任務
海洋空間資源開發與國家安全
一、海洋空間資源開發
1、海洋空間資源開發的原因
海洋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第二空間。隨著人類開發利用技術的日漸成熟,海洋空間將成為人類活動的重要舞臺。
海洋空間資源指與海洋開發利用有關的海岸、海上、海中和海底的地理區域的總稱。將海面、海中和海底空間用作交通、生產、儲藏、軍事、居住和娛樂場所的資源。
海洋空間資源開發的原因:空間飽和、人口爆炸、資源枯竭、環境惡化
2、不同時期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
海洋空間資源的早期開發利用——海岸及近海淺海區
3.海洋環境的特點
(1)海面上活動要抵御多變的海洋氣象狀況和海水的運動。
(2)深海活動要適應黑暗、高壓、低溫、缺氧的環境
(3)海水的腐蝕性強,海冰的破壞性大,對工程設備材料和結構有嚴格的要求。
二、對國家資源安全的影響
1、拓展陸地空間,改善陸地間的通達性
緩解陸上特別是沿海地區土地資源緊張的局面
2、開發海洋資源,豐富資源類型
擁有海洋空間,緩解陸地資源緊缺的局面,對保障國家安全意義重大
3、節約日益緊缺的陸上土地資源,減少資源對陸地的威脅
三、對國家海洋國土安全的影響
海洋國土指在國家主權管轄下的特定的海域及其上空和底土,是內水、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大陸架等所有管轄海域的總稱。
海洋權益
一國的內水、領海屬于國家領土的組成部分,國家對其行使主權,對其內的一切人和物享有專屬管轄權。
在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上的國土并不享有完全排他的主權,只享有某些事項的管轄權和對自然資源的主權權利。
中國海洋國土
中國主張管轄海域面積約為300萬平方千米
大陸岸線總長約1.8萬千米
海島岸線總長約1.4萬千米
海島11000多個
開發和利用意義
意義
是宣示海洋國土、體現和行使海洋權益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可以提高國家對海洋國土的管控能力,對保障國家領土和主權完整、確保海上通道安全、擴展戰略縱深、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第四部分:核心素養對接高考
一、選擇題
(2023·浙江·高考真題)建設大型清潔能源基地是我國“十四五”規劃的重要目標之一,下圖為部分清潔能源基地分布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1.圖中三大能源基地共同的主要清潔能源是( )
A.核能水能 B.風能火電 C.水能地熱 D.風能太陽能
2.我國建設大型清潔能源基地可以( )
A.促進低碳能源發展 B.改變能源資源分布
C.控制能源消費總量 D.縮短能源輸送距離
(2023·浙江·高考真題)近年來,我國多地積極實施“小田變大田”土地綜合整治工作,將“一戶多塊地”改造為“一戶一塊地”,并通過土地流轉,促進土地向種糧大戶集中。完成下面小題。
3.“小田變大田”土地整治的主要原因是( )
A.耕地流轉費用上漲 B.勞動力成本上升
C.飲食消費結構升級 D.耕地分布不平衡
4.該項土地整治可以( )
A.增加農業經營主體數量 B.提高農業生產多樣化水平
C.緩解耕地非糧化的傾向 D.減少農村勞動力流出數量
(2023·浙江·高考真題)戰略性礦產資源的安全穩定是國內經濟循環暢通的保障,也是國內國際相互融合的關鍵。我國鎢礦資源豐富,卻將其列入戰略性礦產資源。下圖為某企業鎢全產業鏈內涵框架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5.將鎢列入戰略性礦產資源的主要原因是( )
A.防止鎢礦供應鏈發生中斷 B.主導鎢礦上游產業鏈發展
C.推進鎢礦產業鏈綠色發展 D.實現鎢資源領域安全可控
6.位于該企業鎢全產業鏈下游的是( )
A.鎢制品的回收 B.鎢礦石的貿易
C.鎢礦勘探采掘 D.鎢礦冶煉加工
二、綜合題
7.(2023·全國·高考真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埃塞俄比亞人口超過1億,農業人口約占80%,以小農戶為主,農業是經濟支柱。該國土地資源豐富,干濕季分明,絕大多數耕地只在濕季種植作物,灌溉農田比例小;工業基礎及道路、供電等設施薄弱。近年來,該國引進灌溉農機具,但推廣緩慢,下圖示意埃塞俄比亞地形。
(1)評價埃塞俄比亞發展灌溉農業的水資源條件和地形條件。
(2)指出埃塞俄比亞推廣灌溉技術對農業發展的重要作用。
(3)說明埃塞俄比亞難以大規模引進灌溉農機具的社會經濟原因。
(4)為培育埃塞俄比亞灌溉農機具市場提出合理化建議。
8.(2023·河北·高考真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鋰是我國戰略性礦產資源,開發鹽湖鋰礦對保障我國鋰資源安全意義重大。為探究鹽湖鋰礦成因與可持續開發問題,蘇揚老師組織學生搜集了柴達木盆地那棱格勒河流域富鋰鹽湖相關資料(下圖)。資料表明:(1)印度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導致青藏高原隆升和柴達木盆地內部凹陷,為該地鹽湖鋰礦的形成提供了基礎條件;(2)鋰礦物質主要源自沿昆侖斷裂帶和第四紀火山活動區分布的熱泉,被那棱格勒河與地下水搬運至終端湖;(3)受蒸發和補給等因素影響,一方面湖區萎縮,分裂成三個鹽湖,另一方面含鋰湖水蒸發濃縮,形成多成分共生鋰礦;(4)為開發東、西臺吉乃爾鹽湖鋰礦,修筑了人工堤壩,使河水不再·注入東、西臺吉乃爾鹽湖而改入鴨湖。
(1)經緯和丹霞兩位同學分別從內、外力作用角度探究了該地鹽湖鋰礦的成礦條件。下面是他們各自的觀點,請任選其一并加以分析。
經緯:板塊構造運動是鹽湖鋰礦形成的先決條件。
丹霞:流水搬運是鹽湖中鋰富集的主要途徑。
(2)試述鴨湖可作為后備鋰礦資源庫的條件。
(3)若未來東、西臺吉乃爾鹽湖鋰礦資源枯竭,請基于“綠色低碳”理念,提出開發鴨湖鋰礦的工程和技術措施。
試卷第1頁,共3頁
參考答案:
1.D 2.A
【解析】1.圖中三大能源基地都位于我國內陸地區,而我國核能的開發主要是在沿海地區,核能并不是圖中三大能源基地共同的主要清潔能源,A錯誤;火電不是清潔能源,B錯誤;青藏高原南部雅魯藏布江流域到云南西部騰沖一帶是我國地熱能集中分布的區域,圖中三大能源基地地熱能相對缺乏,C錯誤;圖中三大能源基地在我國青藏高原區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區,風能和太陽能都較為豐富,D正確。故選D。
2.清潔能源開發利用時向外界排放的二氧化碳極少,可以促進低碳能源發展,A正確;建設大型清潔能源基地不會改變我國現有的能源資源分布,B錯誤;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對能源的需求呈增加趨勢,我國建設大型清潔能源基地是為了增加能源供給而不是為了控制,C錯誤;圖中三大能源基地遠離東部主要的能源消費市場,并不能縮短能源輸送距離,D錯誤。故選A。
3.B 4.C
【解析】3.由于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轉移,農業機械化的飛速發展,我國耕地撂荒和棄耕現象嚴重,勞動力成本上升,機械化推廣實施的需要,因此實施小田變大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故B正確;為了提高土地流轉的積極性,政府都積極對流轉土地種糧食的大戶給予資金補貼,因此耕地流轉費用有所降低,故A排除;該舉措主要為保證我國糧食安全,與飲食消費結構升級關系不大,故C排除;該舉措主要由于我國耕地破碎,機械化耕作不方便,主要在耕地集中分布地區實施,故D排除;因此排除A、C、D,選擇B。
4.土地整治可以減少我國耕地撂荒和棄耕現象,因此能夠緩解耕地非糧化的傾向,故C正確;小田變大田,能夠減少農業經營主體數量,故A排除;該舉措主要是為了緩解勞動力流出造成的土地撂荒現象,保證我國糧食安全,不能提高農業生產多樣化水平和減少農村勞動力流出數量,故B、D排除;因此排除A、B、D,選擇C。
【點睛】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轉移,農業機械化的飛速發展,以及國家對糧食生產的重視、對農田保護的投入成為推進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為“小田”變“大田”探索注入動力的時代因素。
5.D 6.A
【解析】5.鎢可以制造槍械、火箭推進器的噴嘴、穿甲彈,具有戰略意義,鎢礦產資源的安全穩定是國內經濟循環暢通的保障,所以將鎢列入戰略性礦產資源,其目的主要是實現鎢資源領域安全可控,D正確;防止鎢礦供應鏈發生中斷,是其原因,但不是將鎢列入戰略性礦產資源的主要原因,A錯誤;鎢礦的上游主要是原料導向型的開采業,其附加值低,應發展鎢礦的下游產業鏈延長其產業鏈,提高其附加值,B錯誤;推進鎢礦產業鏈綠色發展是發展鎢礦產業應注意的問題不是將鎢列入戰略性礦產資源的主要原因,C錯誤。故答案選D。
6.對相關鎢礦工業廢進行回收利用,實現鎢礦的循環利用,屬于該企業鎢礦的下游產業鏈,A正確;品鎢礦石的貿易指鎢礦的出口,出口原料,不屬于該公司鎢礦下游產業鏈,B錯誤;鎢礦勘探采掘,屬于該公司鎢礦上游產業鏈,C錯誤;鎢礦冶煉加工屬于該企業鎢礦的中游產業鏈,D錯誤。故答案選A。
7.(1)有利:河湖較多,灌溉水源較充足;高原面和河谷地形平坦,有利于發展灌溉農業。不利:降水分干濕季,干季易發旱災;山地面積比例大,不利于推廣灌溉農業。
(2)改善水資源時空分布狀況;擴大種植面積,延長種植時間;減輕干旱影響;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總產量,保障糧食安全。
(3)經濟落后,資金不足;水利、電力、道路等基礎設施落后;經營規模小,引進農機具成本高;工業水平低,生產和維修能力低;位于內陸地區,對外交流和貿易不便。
(4)加大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力度;完善道路及電力基礎設施;建設高標準農田,推動規模化經營;發展制造業,保障灌溉農機的生產;拓展對外開放的途徑,加強技術交流和合作。
【分析】本題以埃塞俄比亞灌溉農機的推廣與發展為主題,涉及農業區位因素及變化、農業發展方向及措施等相關知識,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倡導用辯證的觀點看待區域發展問題。
【詳解】(1)評價需要分析有利和不利條件,有利條件:讀圖可知,埃塞俄比亞河湖較多,灌溉水源較充足;高原面和河谷地區等高線較稀疏,地形較平坦,有利于發展灌溉農業。
不利條件:根據材料可知,埃塞俄比亞降水干濕季分明,絕大多數耕地僅在濕季種植作物,降水季節變化大,干季易發旱災;從整個國家看,等高線相對密集,山地面積比例大,對推廣灌溉農業阻力較大。
(2)據材料可知,埃塞俄比亞干濕季分明,水資源存在時間和空間分布不均,通過發展灌溉技術可以改善水資源分布狀況;灌溉技術能夠使原本因為水資源不足,不能種植作物的地區發展農業種植,也可以使部分地區在干季種植作物,從而擴大了種植面積,延長了種植時間;干季很多種植農業區會受干旱的影響,發展灌溉農業可以減輕干旱對農作物的影響;種植面積擴大和種植時間延長,可有效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糧食總產量,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
(3)材料顯示,埃塞俄比亞是一個以農業經濟為基礎的國家,經濟基礎落后,投入灌溉農機具的資金不足;水利、道路及供電等基礎設施薄弱,影響灌溉農機具的運行;農業人口占比高,以小農經營為主,農業規模小,單個農戶灌溉面積有限,灌溉農機具投入大,且難以發揮作用;國民經濟以農業為主,工業水平低,生產和維修灌溉農機具的能力比較低;讀圖可知,埃塞俄比亞是一個內陸國家,對外交流和貿易不便利,影響引進先進的灌溉農機具。
(4)合理化建議就是措施類綜合題,一般是根據相關問題的原因進行分析。針對資金不足,可以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投入更多資金推動灌溉農業的發展;其次,要大力改善水利道路及電力等基礎設施,保障灌溉農機具可以正常運行;通過建設高標準農田,推動土地流轉,擴大經營規模,可有效推進灌溉農業發展,從而拓展農機具的市場需求;大力發展本國工業,提高制造業生產水平,保障灌溉農機具的生產和維修;依托我國的“一帶一路”建設,拓展對外開放途徑,加強灌溉技術的交流與合作。
【點睛】
8.(1)經緯:板塊運動(巖漿活動)形成富含鋰元素的熱泉;地殼運動形成凹陷盆地,利于泉水的匯集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斷印度洋水汽輸入,使氣候趨于干旱。
丹霞:地表徑流挾帶含鋰礦物流入鹽湖;地下徑流溶解巖層中的鋰元素補給鹽湖;泉水挾帶鋰元素補給鹽湖。
(2)鴨湖與東、西臺吉乃爾湖具有相同的成礦條件;流水不斷搬運鋰礦物質進入鴨湖,氣候變干,湖水蒸發,鋰元素富集成礦。
(3)修筑堤壩使河水不再流入鴨湖;利用當地的太陽能風能等綠色能源,完善當地基礎設施;改進技術,提高“三廢”的處理能力;研發新技術,提高鋰礦開采中的利用率。
【分析】本題以東、西臺吉乃爾鹽湖鋰礦資源為材料,設置3道小題,涉及內外力作用、資源安全等相關知識點,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體現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的學科素養。
【詳解】(1)經緯觀點:根據材料可知,鋰礦物質主要源自沿昆侖斷裂帶和第四紀火山活動區分布的熱泉,由于印度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擠壓,是巖層出現斷裂,形成昆侖斷裂帶,同時巖漿活動頻繁,第四紀火山活動區分布區熱泉眾多,且熱泉富含鋰元素;板塊碰撞導致青藏高原隆升和柴達木盆地內部凹陷,地勢的高差便利了富含鋰元素的泉水向柴達木盆地匯集;而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斷印度洋水汽輸入,柴達木盆地氣候趨于干旱,注入湖泊的水量減少,同時湖水蒸發變得更加旺盛,含鋰湖水不斷蒸發濃縮后形成多成分共生鋰礦資源,因此板塊構造運動是鹽湖鋰礦形成的先決條件。丹霞觀點:鋰礦物質主要源自沿昆侖斷裂帶和第四紀火山活動區分布的熱泉,被那棱格勒河與地下水搬運至終端湖,因此流水搬運是鹽湖中鋰富集的主要途徑。地表徑流同時侵蝕作用和搬運作業挾帶含鋰礦物流入鹽湖;地下水可以溶解巖層中的鋰元素,通過地下徑流挾帶鋰元素補給給鹽湖;鹽湖地勢較低,眾多富含鋰元素的泉水也可挾帶鋰元素補給鹽湖
(2)鴨湖與東、西臺吉乃爾湖原為同一個湖泊,后因湖泊萎縮才分裂為三個湖泊,因此鴨湖和東、西臺吉乃爾湖具有相同的成礦條件;那棱格勒河與地下水等徑流還在不斷搬運鋰礦物質進入鴨湖,隨著氣候變干,湖水蒸發,鴨湖的鋰元素也會濃縮富集成礦。因此鴨湖可作為后備鋰礦資源庫。
(3)湖泊水量多,湖水鋰含量濃度低均不利于鋰礦開采,因此應修筑堤壩使河水不再流入鴨湖,改善礦區的開采條件;“綠色低碳”理念下,應盡量使用清潔能源,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該地太陽能和風能資源十分豐富,可以充分利用當地的太陽能風能等綠色能源,完善當地基礎設施;鋰礦開采加工過程中可能會造成一定的環境污染,因此需要改進技術,提高“三廢”的處理能力,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鋰是我國戰略性礦產資源,且屬于非可再生資源,因此要研發新技術,提高鋰礦開采中的利用率,保障我國鋰資源安全。
版權所有 正確教育 侵權必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江县| 清流县| 舒城县| 砀山县| 大同县| 景洪市| 宁武县| 九江市| 鲁甸县| 久治县| 兖州市| 韩城市| 维西| 柳林县| 富锦市| 儋州市| 五指山市| 得荣县| 射阳县| 长春市| 佛教| 工布江达县| 枣强县| 亚东县| 长岭县| 丘北县| 溧阳市| 前郭尔| 芜湖市| 松潘县| 杂多县| 富裕县| 洛宁县| 城固县| 囊谦县| 惠州市| 根河市| 青州市| 健康| 和平县| 马鞍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