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章 區域與區域發展——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二期末復習知識大盤點第一部分:學習目標整合1. 區域的含義,舉例說明其主要特征。2. 實例分析,掌握不同類型區域的劃分標準與方法。3. 舉例說明不同空間尺度的區域間的關系。4. 舉例說明區域的組成要素,理解各組成要素間的相互聯系。5. 把握區域的環境特征,理解區域的整體性。6. 結合圖文資料,分析區域的差異性,學會比較區域差異的方法。7. 結合區域要素的流動實例,掌握區域間的關聯性及影響。第二部分:教材習題變式我國的蘇木吉林湖位于低洼地帶,周圍被明顯的沙山分水嶺圈閉,形成局部流域。讀蘇木吉林湖區等水位線圖(左下圖)及蘇木吉林湖區湖泊補給量和排泄量動態曲線圖(右下圖),完成各題。據此完成下列小題。1.蘇木吉林湖( )A.位于青藏高原 B.處于濕潤地區 C.湖盆呈漏斗狀 D.湖面海拔為1180m2.蘇木吉林湖補給水源主要來自( )A.鄰湖湖水 B.大氣降水 C.高山冰雪融水 D.地下水3.與南方平原地區的湖泊相比,圖中湖泊冬季蒸發量較小的主要原因是( )①淡水湖泊,鹽度低,冬季冰封期長②緯度較高,海拔較高,氣溫低③周圍地勢高,導致湖盆內湖面風速小④離冬季風發源地遠,沿湖地區植被茂盛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近年來,浙江省著眼于山區與沿海優勢共同發揮,推進“山海協作”工程,重點建設了一批“山海協作”產業園、跨行政區“飛地”園區等共建平臺,成效顯著。浙江省于2021年被國家選擇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成為共同富裕上的探路先鋒。據此完成下面小題。4.與江蘇省對比,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更具有代表性,主要是因為浙江省( )A.經濟區域差異小 B.經濟發展水平高C.地域單元更復雜 D.氣候差異更顯著5.相對于山區城市,在沿海城市建設跨行政區“飛地”園區的主要優勢是( )A.利用沿海的生態優勢 B.便于引進優質產業和人才C.利用便利的海運優勢 D.便于發展資源加工型產業6.浙江省推動“山海協作”工程主要是為了( )A.社會統籌協調發展 B.產業統籌協調發展C.生態統籌協調發展 D.區域統籌協調發展7.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我國某地的海草房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態民居之一,居住舒適。海草房以厚石砌墻,通常有兩面的屋頂,也有垛形的三角形屋頂,屋頂用曬干的海草苫蓋,最厚處達4米,屋脊的建造左右傾斜為50度角(見下圖),朝向大海的那一面通常還罩上漁網,用石塊等小件重物作墜子垂腳。現在越來越多原先住在海邊的年輕人已經涌進了城市。即使在村子里居住,他們也寧愿選擇寬敞明亮的大瓦房,紅磚紅瓦的房屋已經悄然替代海草房了。(1)根據海草房的建筑特征分析當地氣候環境的特點。(2)分析海草房房屋后墻上長滿青苔的原因。(3)紅磚紅瓦的房屋已經在悄然替代海草房,推測海草房衰落的原因。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等水位線數值是海拔高度,蘇木吉林湖不可能在青藏高原,A錯誤;周圍沙山環繞,應處于干旱地區,B錯誤;四周高,中間低,湖盆呈漏斗狀,C正確;圖示等值線是水位線,湖面海拔不是固定值,圖示低于1180m,D錯誤。故選C。2.答案:D解析:蘇木吉林湖周圍是沙山,應位于我國干旱地區,降水少,B錯誤。周圍被明顯的沙山分水嶺圈閉,沒有鄰湖,故沒有湖水、高山冰雪融水補給,AC錯誤。由于周圍為海拔較高的山地,地下水位較高,因此該湖泊補給水源主要來自地下水,D正確。故選D。3.答案:B解析:與南方平原地區的湖泊相比,圖中湖泊冬季水蒸發量較小的主要原因是緯度較高,海拔較高,氣溫低,②正確。湖盆呈漏斗狀,沒有外泄河道,應是咸水湖泊,①錯誤。周圍地勢高,導致湖盆內湖面風速小,蒸發慢,③正確。西北地區離冬季風發源地近,沿湖地區沙山分布,植被少,④錯誤。②③正確,故選B。4.答案:C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區域發展差異的表現區域發展差異與因地制宜。浙江省較江蘇省經濟區域差異大,A錯誤;浙江省和江蘇省比較,江蘇省的經濟發展水平高,B錯誤;江蘇省以平原為主,地域單元簡單,而浙江省山地、丘陵、平原錯雜,地域單元更復雜,C正確;江蘇省南北狹長有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而浙江省以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氣候差異并不顯著,D錯誤。故選C。5.答案:B解析:與山區相比,沿海地區經濟發達,與周圍聯系密切,作為示范區需要人才和優質產業,B正確;山區人口密度小,人類活動少,生態更有優勢,A錯誤;建設跨行政區“飛地”園區,主要是給國內做示范,海運優勢作用小,C錯誤;該地區發展技術指向性的工業,不發展資源加工型產業,D錯誤。故選B。6.答案:D解析:浙江省政府推動衢州在杭州,建設創新飛地是為了利用杭州優越的條件帶動較為落后的衢州發展,主要是為了推動區域統籌協調發展,D正確。社會統籌協調發展、產業統籌協調發展、生態統籌協調發展不是建設創新飛地的主要目的,ABC錯誤。故選D。7.答案:(1)海草房屋頂坡度大,易于排水,說明當地降水量較大(冬季多雪);海草房房頂及墻壁較厚,建筑材料保溫隔熱,說明該地夏熱冬寒,四季分明;海草房房頂層層壓疊,用漁網覆蓋,重物壓制,說明該地多大風天氣。(2)沿海降水較多,空氣濕度大,海草房后墻為背陰面,光照少,氣溫相對較低,蒸發弱,潮濕易長青苔。(3)城市化發展,年輕人離開村莊進入城市;現代建筑技術的發展和沖擊;海草房建造技術的凋零;近海養殖業的發展,建筑海草房的海草資源減少;大瓦房明亮寬敞,居住舒適。解析:(1)根據材料信息,“海草房屋脊的建造左右傾斜為50度角”,可知海草房屋頂坡度大,易于排水或者冬季方便積雪滑落,避免積雪,說明當地降水量較大(冬季多雪);根據材料信息,“海草房以厚石砌墻,通常有兩面的屋頂,”可知海草房房頂及墻壁較厚,建筑材料厚,有利于保溫隔熱,說明該地夏熱冬寒,四季分明;“朝向大海的那一面通常還罩上漁網,用石塊等小件重物作墜子垂腳”,可知,海草房房頂層層壓疊,用漁網覆蓋,重物壓制,說明該地多大風天氣。(2)青苔指示陰暗潮濕的地理環境,海草房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水汽充足,降水較多,空氣濕度大,北半球房屋一般坐北朝南,海草房后墻為背陰面,光照少,氣溫相對較低,蒸發弱,形成潮濕的環境易長青苔。(3)隨著城市化發展,年輕人離開村莊進入城市,思想觀念以及審美等受到影響,年輕人對海草房建造技術掌握度不高;加之現代建筑技術的發展和沖擊,使得海草房建造技術的凋零,難以傳承;隨著經濟的發展,市場對水產品的需求量大,近海養殖業的發展,使得建筑海草房的海草資源減少;與海草房相比,現代紅磚紅瓦的房屋明亮寬敞,居住舒適,所以紅磚紅瓦的房屋已經在悄然替代海草房。第三部分:重難知識易混易錯一、正確理解區域的含義與特征區域是人們劃定的地理空間單元,是人們在地域差異的基礎上劃定的,具有以下特征。特征 對區域發展的作用具有一定界線 是區域劃分、確定具體區域的基本依據內部相對一致,區域之間差異明顯 是因地制宜發展經濟、開發區域優勢資源的依據區域具有一定的優勢、特色和功能 是確定區域發展方向的依據區域之間相互聯系 正確評估區域發展對其他區域影響的依據2.準確把握不同類型的區域及特點區域類型 典例 特點按一定指標和方法劃定的區域 按自然特征劃分 黃土高原區、東部季風區 體現突出的自然環境特征按人文特征劃分 漢語北方方言區、住宅區 體現顯著的人類活動及現象綜合自然和人文特征劃分 中國主體功能區 既反映區域的自然環境特征,又充分反映人文活動特點為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標而劃定的區域 行政區、自然保護區 主要體現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社會持續發展的目標客觀存在、經人類長期實踐認知的區域 中國野生稻分布區 為人類研究、認知、開發自然提供依據3.正確認識不同空間尺度的區域特點(1)理清區域的層級高低一個大的區域可以劃分為若干較小的區域,因此層級較高的區域往往空間尺度較大,數量相應較少,而層級較低的區域,往往空間尺度較小,數量相對較多。(2)把握不同空間尺度區域的發展特點①不同尺度的區域發展可以相互促進。②同一尺度的區域具有不同的發展條件和發展方向。四、區域整體性表現(1)區域要素相互影響影響 表現 舉例直接影響 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需要從自然界中獲取物質和能量,與自然界發生直接聯系 捕魚、采礦、風能發電間接影響 區域的文化通過制度、習俗、社會組織等影響人類生產和生活,再間接影響自然界 我國環境保護法規的實施(2)區域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五、區域差異與區域關聯性1.區域差異是普遍存在的主要表現2.區域差異是區域關聯的基礎3.區域關聯的影響六、因地制宜與區域發展1.區域的發展要求2.以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為例,分析區域差異和區域關聯性(1)自然要素差異要素 長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地理位置 北緯30°~33°附近,地處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入海口 北緯44°~48°,地處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 溫帶季風氣候,大陸性稍強;東面有山脈阻擋降水較少,溫暖季節短耕地條件 水稻土,耕地多為水田,較為分散,人均耕地面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黑土,耕地多為旱地,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貧乏 較豐富的石油等礦產(2)人文要素差異要素 長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農業 水田耕作業,種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一年兩熟至三熟,水產業較為發達 旱地耕作業,種植玉米、春小麥、大豆等作物,一年一熟;西部主要發展畜牧業工業 依托當地發達的農業基礎發展輕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成為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利用當地豐富的石油資源和鄰近地區的煤鐵等資源發展工業,成為我國的重化工業基地(3)發展變化項目 長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原因 工業化和城鎮化的迅速發展,人口持續增加,土地利用結構不斷調整 農業生產技術的改進和氣候變暖表現 耕地面積大幅減少,由全國的糧食凈輸出區變為糧食凈輸入區 水稻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第四部分:核心素養對接高考一、選擇題(2023·江蘇·高考真題)考古研究發現,從距今6000年到距今2200多年,歐亞大陸東西方交流和農牧業擴散先后形成了“草原之路”和“綠洲之路”兩個主要通道。下圖為“歐亞大陸農牧業擴散路徑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距今4000多年以前,“草原之路”成為東西方農牧業擴散主要通道的原因是其( )A.地廣人稀有利于東西方農牧業擴散 B.距離東亞和西亞農牧業中心位置近C.與東西方農牧業中心生產條件相似 D.環境對東西方農牧業擴散的阻礙小2.距今2200年以前,隨著“綠洲之路”貫通,東西方農牧業進一步交融。據此可推斷出( )A.“草原之路”農業生產規模達到極限 B.河西走廊以東農業生產模式更加多樣C.中亞地區的適農生產區域整體向東移 D.西亞種植業規模超過畜牧業生產規模3.早期農牧文明交融過程中,“草原之路”和“綠洲之路”沿線人地關系演變的主要驅動力是( )A.人口擴散遷移 B.交通工具變化C.文化語言交流 D.聚落規模擴大二、綜合題4.(2023·湖北·高考真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地區森林茂密,但多為結構相似的低齡次生林。該地區林冠層主要由松樹組成,光線可穿透到地面,促進了林下植物生長,這些植物富含油脂,野火風險很高。研究人員在該地區開展了一項火災應對試驗項目,圖左示意試驗區位置,圖右示意項目技術方案。(1)說明該地野火高發的原因。(2)據圖描述該項目技術方案,并分析這些策略對林下自然環境的影響。(3)列舉該方案的推廣條件。5.(2023·江蘇·高考真題)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希臘薩索斯島位于愛琴海北部,地形以山地為主。薩索斯島歷史悠久,早期居民多從事農礦業;20世紀60年代后旅游業發展,居民逐漸移居新鎮,形成古鎮—新鎮的“雙子鎮”模式。古鎮的傳統建筑大多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排列緊密,建筑材料為天然石材和木材;新鎮多為現代建筑。材料二左圖為“薩索斯島古鎮與新鎮分布示意圖”,右圖為“薩索斯島古鎮傳統建筑景觀圖”。 (1)簡述薩索斯島古鎮和新鎮的空間分布特征。(2)分析薩索斯島古鎮傳統建筑特點與當地自然環境的關系(3)評價“雙子鎮”模式對薩索斯島旅游業發展的影響。6.(2023·山東·高考真題)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圖左為滇池流域示意圖。海口河為滇池湖水的唯一出口,元代以來多次疏浚。明代,滇池南岸有大量移民遷入,水稻種植面積逐漸增加。清代,人們在柴河下游相繼開挖了十余條溝渠。明清時期,柴河三角洲面積顯著擴大。圖右示意明清時期柴河三角洲的聚落分布。(1)說明明清時期人類活動對柴河三角洲面積擴大的影響。(2)分析與A區域相比,B區域聚落密度大的原因。試卷第1頁,共3頁參考答案:1.D 2.B 3.A【解析】1.由圖可知,歐亞“草原之路”,沿線沒有高大的山脈,地勢相對平坦,地理環境對東西方農牧業擴散的阻礙小,D正確;地廣人稀,不利于東西方農牧業交流,A錯誤;由圖可知,“草原之路”不是距離東亞和西亞農牧業中心位置近的路線上,B錯誤;由圖可知,“草原之路”以畜牧業為主,而東亞農牧業中心為以種植業為主,其生產條件并不相似,C錯誤。故選D。2.隨著“綠洲之路”貫通,東西方農牧業進一步交融,使得河西走廊以東農業生產類型更加多樣,模式更多,B正確;由圖可知,“綠洲之路”相比“草原之路”較近,隨著“綠洲之路”貫通,東西方農牧業進一步交融,與“草原之路”農業生產規模達到極限關系不大,A錯誤;中亞地處大陸內部,氣候干旱,降水稀少,不適合種植業發展,適農生產區域受氣候的影響不會向東移動,C錯誤;西亞氣候干旱,降水稀少,不適合發展種植業,以畜牧業為主,只是在綠洲地區發展種植業,其規模較小,D錯誤。故選B。3.人口擴散遷移,是文化語言交流、聚落規模擴大的原因,所以“草原之路”和“綠洲之路”沿線人地關系演變的主要驅動力是人口的擴散遷移,A正確CD錯誤;交通工具變化不是其主要驅動力,B錯誤。故選A。4.(1)夏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高溫干燥;森林茂密,枯落物積累多;植物富含油脂,易燃。(2)方案:冬季采用機械有選擇性采伐部分林木,春季用機械移除地表枯枝落葉等可燃物,放牧通過牲畜食草,減少地表枯落物的數量。影響:減少地表枯落物數量,降低野火發生頻率;利于減輕干擾,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林下光照增加,利于幼苗萌發與群落更新;不利于枯落物歸還,土壤有機質含量降低。(3)林下光照要充足;落葉具有季節性,相對集中;干濕季分明,濕季降水充足;森林群落結構復雜;資金充裕。【詳解】(1)試驗點靠近地中海沿岸,夏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盛行下沉氣流,夏季高溫干燥;由材料可知該地區森林茂密,枯枝落葉積累多,易燃物多;該地區植物富含油脂,油脂易燃。(2)方案:由圖可知,冬季采用機械,選擇性采伐部分林下次生林木;春季用機械移除地表枯枝落葉,減少易燃物;并通過放牧牲畜,減少地表植被,減少地表枯枝落葉的數量,減少可燃物。影響:通過機械采伐、人工移除、放牧牲畜等減少地表枯枝落葉物等的數量,降低野火發生頻率;對林下次生林木的采伐,利于減輕干擾因素,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穩定;通過對林下次生林木的采伐,增加了林下光照,利于幼苗萌發與林下群落更新;這種方案減少了枯枝落葉,不利于枯落物歸還土壤,導致土壤有機質含量降低。(3)由材料可知該地區林冠層主要由松樹組成,光線可穿透到地面,促進了林下植物生長,所以說林下光照要充足;圖中為亞熱帶地區季節明顯,落葉具有季節性,落葉相對集中;地中海式氣候降水有明顯的的季節差異,干濕季分明,濕季降水充足;由圖可知該地區的林木群落較復雜;各個階段的實施需要機械作業,需要充足的資金。5.(1)古鎮:多位于內部山區,沿河谷分布;新鎮:多位于沿海。(2)建筑坐北朝南,利于采光;依山而建,利用山地地形;建筑排列緊密,節省土地;坡面屋頂,利于排水;石木建筑,就地取材。(3)新鎮與古鎮并存,增加旅游資源多樣性,吸引更多游客;新鎮的生活設施相對完善,提高旅游舒適度;新鎮基礎設施相對完善,提高旅游環境質量;古鎮保留傳統建筑風貌,有利于保護旅游資源獨特性;古鎮人口流失,不利于傳統建筑的保護;不利于傳統文化傳承。【詳解】(1)根據圖示信息可知,古鎮多位于島嶼內部,多沿河流分布;新鎮位于島嶼沿海地區。(2)根據材料信息“古鎮的傳統建筑大多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排列緊密,建筑材料為天然石材和木材”可知,古鎮傳統建筑多坐北朝南,根據圖示信息可知,該地位于北半球,坐北朝南利于采光;古鎮傳統建筑多依山而建,可以很好的利用山地地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筑物排列緊密,可以節省建筑空間;根據圖示信息可知,古鎮傳統建筑屋頂坡面較大,當地降水較多,利于排水;建筑材料為天然石材和木材,當地為山區,便于就地取材。(3)有利影響:根據材料信息可知,該島嶼古鎮與新鎮并存,能夠提供多種多樣的旅游資源,吸引更多的游客;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新鎮多為現代建筑,生活設施完善,能夠提高旅游體驗和舒適度,提高游客的游覽體驗;新鎮的旅游相關配套設施完善,能夠提高旅游資源環境質量,提高游覽價值;古鎮為傳統建筑,能夠提供獨特的旅游資源,有利于保護旅游資源的獨特性。不利影響:古鎮配套設施和生活設施不完善,人口大量流失,不利于傳統建筑的保護和旅游經營活動的開展;古鎮人口流失,不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6.(1)海口河作為滇池湖水的唯一出口,多次疏浚,導致滇池水位下降,柴河河口地區出露,三角洲面積擴大;柴河上游植被破壞,導致水土流失加劇,河流含沙量增加,到達河口地區泥沙增多,導致三角洲增大;下游開挖溝渠分散水流,沿岸地區生產生活用水增加,導致流速降低,水量減少,水的搬運能力下降,泥沙淤積增多,導致三角洲增大。(2)B區域成陸時間早,聚落形成早;B區域開發早,水稻種植早,土壤肥沃,糧食產量高,生產生活條件優越;B區域海拔高受滇池水位變化影響小,抵御洪澇災害的能力強。【詳解】(1)根據材料可知,明代,滇池南岸有大量移民遷入,水稻種植面積逐漸增加。開墾耕地,會破壞柴河流域原有植被,植被覆蓋率下降會使河流含沙量增大,入湖泥沙增多,為三角洲面積擴大提供更多的“物源”條件;清代,人們在柴河下游相繼開挖了十余條溝渠,“開挖溝渠”使柴河入湖水道增多,水流速度下降,滿足了泥沙大量沉積的“動力”條件; 海口河為滇池湖水的唯一出口,元代以來多次疏浚,使滇池水更易外流,降低了滇池水位,柴河河口地區出露,為三角洲形成提供了“空間”條件,三角洲面積擴大。(2)農業社會,聚落密度大小取決于人口數量及密度,人口的分布又受制于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讀圖推理可知,與A區域相比,B區域位于河流的上游,水源條件更加優越,成陸時間早,聚落形成早;開發歷史早,土壤經長期耕作后更適宜農業生產,土壤條件優,糧食產量高,生產生活條件優越;地勢更高,受滇池水位變化影響小,發生洪澇災害的概率更小,抵御洪澇災害的能力更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