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時 二氧化碳對生活和環境的影響 一氧化碳教材分析一、課標分析1.以自然界中的氧循環和碳循環為例,認識物質在自然界中可以相互轉化及其對維持人類生活與生態平衡的意義。2.認識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質。3.能通過實驗說明一氧化碳的主要性質,并能用化學方程式表示。二、內容和地位分析本課時介紹了部分二氧化碳的性質和一氧化碳的性質,比較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結構、組成和性質的異同,要理解物質的結構與組成、性質、用途之間的聯系。學情分析已有知識及方法:已經學習了氧氣的性質和二氧化碳的部分性質,學生在生活中對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已經有所認知,但缺乏系統的了解和原理上的認識。未知知識及方法: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教學目標1.了解二氧化碳對生活和環境的影響。2.掌握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了解一氧化碳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3.學會通過實驗探究一氧化碳的性質。核心素養1.使學生體會到物質的結構決定物質的性質。2.對化學學科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價值具有積極的認識,具有運用化學知識對生活及社會實際問題做出判斷和決策的意識。3.形成保護環境的習慣,樹立生態文明的理念。4.培養學生在認識物質的性質時了解到物質有利有弊的兩面性。重點難點重點:二氧化碳對環境的影響、一氧化碳的性質。難點:一氧化碳的化學性質。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環節一:導入新課 二氧化碳的用途這么大,它對我們的生活和環境有沒有影響呢 學生閱讀教科書相關內容回答問題 培養學生辯證地看待物質。環節二:二氧化碳對生活和環境的影響 【教師講解】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既能讓陽光透過,又能吸收地面散發的熱量,使地球升溫,這種現象叫作溫室效應。 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相對穩定的。但是近幾十年來,由于人類消耗的能源急劇增加,森林遭到破壞,導致溫室效應增強,全球變暖。 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內容,結合其他學科中學習到的知識,理解溫室效應的概念及其增強的原因。 培養學生自主收集信息、歸納總結的能力。續表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環節二:二氧化碳對生活和環境的影響 【討論】談談全球變暖對環境的影響。 (1)兩極的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淹沒許多城市。 (2)土地沙漠化,農業減產。 (3)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增大。 那么,為了防止溫室效應增強,可以采取什么措施呢 節約能源,減少使用化石燃料;更多地利用太陽能、風能、地熱等;大力植樹造林,嚴禁亂砍濫伐森林等。 學生組內討論,結合所學知識、生活經驗和教科書內容總結溫室效應的影響。 學生傾聽,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 培養學生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自然觀和綠色發展觀。環節三:一氧化碳的性質 一、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前面學習了碳和二氧化碳,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碳的另一種氧化物——一氧化碳,說一說你所了解的一氧化碳。 【提問】你了解一氧化碳的哪些知識 【過渡】通過分析C、CO和CO2的微觀結構,我們發現碳轉變成CO或CO2,實質是結合了氧,那么CO能否結合氧變成CO2呢 碳可以結合氧氣中的氧,也可以結合氧化銅中的氧,那么是否可以推測CO也能結合氧氣中的氧或氧化銅中的氧呢 讓我們用實驗進行探究。 二、一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1.可燃性。 【實驗演示】一氧化碳的燃燒。 2.還原性。 CO和木炭一樣具有還原性。 【實驗演示】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 在實際生產和生活中,一氧化碳的還原性可用在冶金工業中,如可利用一氧化碳的還原性來煉鐵。 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內容自主歸納總結:有毒、無色、無臭的氣體,密度比空氣略小…… 學生思考,對比由同種元素組成的不同的物質,體會物質組成與物質的性質之間的關系。 學生觀察實驗,描述CO燃燒的實驗現象及實驗中的注意事項。 鍛煉學生自主收集信息,歸納整理和敘述的能力。 學會認識物質的方法:結構—性質—用途。 學習一氧化碳的重要的幾個化學性質。續表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環節三:一氧化碳的性質 反應原理:CuO+CO Cu+CO2。 3.毒性。 一氧化碳極易與人體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結合,使血紅蛋白不能再與氧氣結合,造成人體缺氧。因此在生活中我們要注意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教師提問】在生活中,如果發生煤氣泄漏我們應當如何處理 學生運用已經學習的一氧化碳知識交流討論后回答問題,教師完善。 讓學生學會研究物質的方法,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用于指導生活。板書設計 第2課時 二氧化碳對生活和環境的影響 一氧化碳 一、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二、一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1.可燃性。 2.還原性。 3.毒性。課堂練習 相關練習課堂小結 本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有哪些收獲呢 作業布置 1.第六單元課題2第2課時。 2.練習與應用第2~4、6~7題。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