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2.3機械效率》一、教材分析“測量某種簡單機械的機械效率”中的“測量”屬于技能性目標行為動詞,該條目處于“獨立操作”水平。測量簡單機械的效率時要會分析實驗原理、組裝實驗裝置、進行實驗收集證據、分析數據得出結論等。二、學情分析“了解人類使用機械的歷程。了解機械的使用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中的“了解”屬于認知性目標行為動詞,該條目處于“了解”水平。機械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人類物質文明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機械的發明是人類區別于其他動物的一項主要標志,人類自從用機械代替簡單工具,便在動手方面得到很大的進步和發展。但是,科技的發展也有一定的社會和環境的負面影響,人類要理智合理的運用機械,優先考慮環境問題,堅持可持續發展,才能使我們智慧的結晶得到適當的運用。三、設計思路當有用功一定時,額外功越小,則機械效率越大。因此設法減小額外功可以提高機械功率。如減輕機械本身的重量,加潤滑油以減少摩擦,用輕質材料做機械,都可以不同程度地減少額外功,提高機械效率。四、教學目標物理觀念:知道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科學思維:理解機械效率,會計算機械效率科學探究:能設計實驗,測定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科學態度與責任:根據生活事例認識物理知識,并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五、教學重點探究: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六、教學難點使學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初中的意識。七、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新課導入 思考、回答讓學生通過對學過的知識回顧,對本節課做鋪墊。 激發學生進一步進行課內探究的興趣 用生動形象的畫面激活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課內探究 活動二:分析討論比較兩次拉力做的功,你有什么發現?你能分析其中的原因嗎?得出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的定義。引導學生分析: 1.我們用水桶提水時,有用功是什么?額外功是什么? 2.若把里面有一點水的水桶從三樓提下來,則有用功又是什么?額外功又是什么? 指導學生對實際情況中三種機械功進分析討論,掌握實際情況下的分析方法。 利用寬杠桿,實驗檢驗學生的猜想,并得出結論分組討論 如圖,用動滑輪將G=100N的物體,勻速向上提升h=0.5m的距離,拉力F=60N,求:有用功、總功、和額外功?多媒體出示答案,進行核對 加強練習 一是教給學生列表對比是一種歸納總結知識的學習方法。 二是培養學生對比分析問題的能力。思維延伸 思考、回答選擇的理由。出示自學提綱,學生依綱看202--203頁內容,完成后回答。 思考:1.用不同的滑輪把相同的物體提升相同的距離,機械效率為什么不同? 2.你認為動滑輪的機械效率與什么因素有關? 傾聽、思考 讓學生通過畫思維導圖的形式總結概括本節課的收獲,更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有利于學生發散思維的打開。課堂小結 學生討論小結,互相補充回憶鞏固本節課知識,進一步夯實基礎提升能力。 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八、教學反思在機械效率這個知識點上,按“定義→公式→例題→練習→現實中的機械效率分析”物理知識點學習的一般順序進行。再由”不同機械效率不同,那么同種機械效率相同嗎?”分析完后,多媒體展示1.用不同的滑輪把相同的物體提升相同的距離,機械效率為什么不同?2.你認為動滑輪的機械效率與什么因素有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