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2.1杠桿》一、教材分析在講授杠桿的平衡條件時,我采用探究實驗法。先假設可能出現的情況,排除不可能的猜想,然后利用探究實驗驗證哪個猜想正確。“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讓學生明白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的意義,便于測量力臂。學生通過實驗測量了幾組數據,經計算后發現,“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從而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也稱之為杠桿原理。。二、學情分析杠桿的平衡條件,也叫杠桿原理,是力學中的一條基本定律,十分重要。要想讓初中學生真正理解并掌握并不容易。杠桿的平衡條件內容本身的表述學生不難記住,但八年級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及認知結構尚不成熟,加上生活經驗的影響,因此在接受杠桿的平衡條件上有一定的難度,怎樣形成對杠桿概念的理解與杠桿模型的構建是本節課的難點所在。老師要幫助學生由直觀認識逐漸過渡到抽象思維,進而形成正確認知,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三、設計思路在講授力臂時,我用一個自己做的杠桿演示當物體受力的作用線在一條線上時,杠桿的轉動效果相同。讓學生認識到,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不影響杠桿的轉動效果。力臂是指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垂直距離,這個距離影響杠桿的轉動效果四、教學目標物理觀念:簡單了解古代勞動人民對杠桿的研究和應用,了解人類使用機械的歷史發展過程,培養民族自豪感及愛國主義熱情。科學思維:會用實驗探究杠桿平衡條件和用平衡條件計算解決實際問題科學探究: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科學態度與責任:通過了解杠桿,進一步認識物理是來自于生活的,認識到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五、教學重點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六、教學難點會用實驗探究杠桿平衡條件和用平衡條件計算解決實際問題七、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新課導入 其實,在影響杠桿平衡的因素當中,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以及支點的位置都會影響杠桿的平衡。物理上,我們把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垂直距離叫做力臂。也就是說,支點 O到動力 F1的作用線的垂直距離叫做動力臂,記做L1;把支點 O到阻力 F2的作用線的垂直距離叫做阻力臂,記做 L2。 生活中的其他杠桿,激發學生進一步進行課內探究的興趣 用生動形象的畫面激活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課內探究 大家再來看,圖中 A、B、C三點,當把鉤碼掛在這三點時,力臂是相等的。由此可見,力臂也是影響杠桿平衡的一個因素。我們通常說杠桿五要素就是指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課堂練習:畫下面杠桿的力臂。課堂練習:畫出阻力臂 L2學生思考三點的位置關系初步理解力臂的概念深度理解力臂的概念 作使杠桿平衡,并找出影響杠桿的因素,根據實驗,提出自己的猜想 利用寬杠桿,實驗檢驗學生的猜想,并得出結論,影響杠桿平衡的因素:不是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而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從而突破教學難點總結畫力臂的方法,并加強練習分組討論 師:讓我們分析一下同學們的猜想: 猜想①力與力臂屬于不同的物理量,不能相加減,所以這個猜想是不合理的。 猜想②③哪個猜想是正確的呢?我們通過實驗來探究一下。老師介紹實驗器材:鐵架臺、杠桿、鉤碼、彈簧測力計。請各小組討論實驗如何設計,需要測量的物理量有哪些?請大家注意:①實驗中的動力、阻力是人為規定的,大小可以用鉤碼的重力和個數確定,或者用彈簧測力計測出。 ②使杠桿在水平位置靜止時平衡,力臂的大小可以通過杠桿自帶刻度尺讀出,這樣便于測量力臂。 總結畫力臂的方法,并加強練習 一是教給學生列表對比是一種歸納總結知識的學習方法。 二是培養學生對比分析問題的能力。思維延伸 設計實驗表格,有利于實驗成功。表格中要體現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實驗次數要至少三次。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請完成較快較好的小組報告實驗結論,并組織學生進行分析。 傾聽、思考 讓學生通過畫思維導圖的形式總結概括本節課的收獲,更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有利于學生發散思維的打開。課堂小結 學生討論小結,互相補充回憶鞏固本節課知識,進一步夯實基礎提升能力。 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八、教學反思通過教師講解新冠病魔傷害下的武漢,以及火神山、雷神山日夜不停建設速度之快,引出杠桿,接著介紹杠桿在古今生活中的使用,讓學生體會:“小小杠桿撬動人類文明大發展”。在引出杠桿的定義是我引入了“人用肩挑水”和“用羊角錘撬釘子”兩個生活情境。根據這兩個情境,分析杠桿的共同特點。通過阿基米德的豪言壯語,讓學生感受到使用杠桿可以省力,方便生活,從而引出人用力撬石頭的工作場景。明確杠桿在使用時是圍繞一個固定不動的點,即支點,并且有力作用在杠桿上,且一個力使杠桿轉動,另一個力阻礙杠桿的轉動。并且,一邊分析一邊板畫,體會杠桿的支點和受到的兩個力的作用點都是在杠桿上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