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1 地球和地球儀 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七年級地理上冊(中圖版)科目 授課時間節次 --年—月—日(星期——)第—節指導教師 授課班級、授課課時授課題目 (包括教材及章節名稱) 1.1 地球和地球儀 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七年級地理上冊(中圖版)教學內容 本章節內容來自于2023-2024學年七年級地理上冊(中圖版),具體為“地球和地球儀”章節。本節課旨在讓學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態、地球儀的制作及其使用方法,以及如何通過地球儀來觀察和理解地球的運動。首先,我們將介紹地球的基本形態,包括地球的形狀、大小和赤道與極點的位置。接著,我們將介紹地球儀的制作和組成,讓學生了解地球儀上的各種標記和符號,如經緯線、國家邊界、海洋和陸地等。其次,我們將介紹如何使用地球儀來觀察地球的運動,包括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通過觀察地球儀上的經緯線和地軸,學生可以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規律和影響。最后,我們將通過地球儀上的標記和符號,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現象,如氣候、地貌、人口分布等。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能夠理解地球的基本形態,包括地球的形狀、大小和赤道與極點的位置。同時,學生能夠掌握地球儀的制作和組成,了解地球儀上的各種標記和符號,如經緯線、國家邊界、海洋和陸地等。此外,學生能夠運用地球儀來觀察和理解地球的運動,包括地球的自轉和公轉。2. 過程與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將通過觀察、思考和討論等方式,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學生將學會運用地球儀來觀察和分析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現象,如氣候、地貌、人口分布等,培養自己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將更加了解地球的奧秘和人類在地球上的活動,培養自己對地球的敬畏之情。同時,學生將學會尊重和保護地球資源,增強自己的環保意識,為地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4. 教學重點:地球的基本形態,地球儀的制作和組成,地球的運動,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現象。5. 教學難點:地球儀的制作和組成,地球的運動,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現象。學習者分析 1. 學生已經掌握了哪些相關知識:在進入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地球的基本知識,包括地球的形狀、大小和運動等。同時,學生可能已經接觸過地球儀,對地球儀的組成和功能有一定的了解。此外,學生可能已經學習過一些地理知識,如氣候、地貌、人口分布等,這些知識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2. 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力和學習風格:七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強,對新鮮事物充滿興趣。他們具有較強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喜歡通過觀察、思考和討論來學習。在學習風格方面,他們可能更喜歡通過實踐活動來學習,如動手制作地球儀、觀察地球的運動等。同時,他們可能更喜歡合作學習,與同學一起探討問題、分享觀點。3. 學生可能遇到的困難和挑戰:在學習本節課的過程中,學生可能遇到以下困難和挑戰:(1)地球儀的制作和組成:學生可能對地球儀的各個部件和功能不夠熟悉,難以理解地球儀的制作過程。(2)地球的運動:學生可能對地球自轉和公轉的規律和影響不夠了解,難以通過地球儀來觀察和理解這些運動。(3)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現象:學生可能對地球上的各種自然和人文現象不夠熟悉,難以通過地球儀來觀察和分析這些現象。(4)觀察和分析能力:學生可能對如何運用地球儀來觀察和分析地球上的現象不夠熟練,難以獨立完成觀察和分析任務。針對以上困難和挑戰,教師需要在教學中給予學生足夠的指導和支持,幫助他們克服困難,提高學習效果。教學資源準備 1. 教材:確保每位學生都有本節課所需的教材或學習資料。教材包括2023-2024學年七年級地理上冊(中圖版)中的“地球和地球儀”章節。學生可以通過教材了解地球的基本形態、地球儀的制作及其使用方法,以及如何通過地球儀來觀察和理解地球的運動。2. 輔助材料:準備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圖片、圖表、視頻等多媒體資源。這些資源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運動,包括地球的自轉和公轉。例如,準備地球儀的圖片和地球儀制作過程的視頻,以及地球運動的相關圖表。3. 實驗器材:如果涉及實驗,確保實驗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在本節課中,學生將有機會親手制作地球儀,通過實驗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球儀的制作和功能。因此,需要準備地球儀的制作材料,如地球儀模型、剪刀、膠水等。同時,確保實驗器材的安全性,避免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受傷。4. 教室布置:根據教學需要,布置教室環境,如分組討論區、實驗操作臺等。教室可以布置成分組討論區,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討論和交流。同時,設置實驗操作臺,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可以進行實驗操作。這樣的布置可以促進學生的合作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教學過程 1. 導入階段:- 利用地球儀模型和地球運動的相關視頻,展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現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 引導學生思考地球運動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幫助他們建立與新知識的聯系。2. 新課呈現:- 使用地球儀模型和地球儀制作過程的動畫,逐步引導學生理解地球儀的制作和組成,包括經緯線、國家邊界、海洋和陸地等。- 通過實例和圖表,講解地球的基本形態,包括地球的形狀、大小和赤道與極點的位置。- 利用地球儀模型和地球運動的相關視頻,講解地球的運動,包括地球的自轉和公轉。3. 學生活動:- 分組討論:學生分組討論地球儀的制作和組成,以及地球的運動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角色扮演:學生扮演地球儀制作師,根據教材和輔助材料,制作地球儀模型。- 實驗操作:學生通過地球儀模型,觀察和理解地球的運動,包括地球的自轉和公轉。4. 鞏固練習:- 提供地球儀制作和組成的選擇題和填空題,幫助學生鞏固和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設計一些拓展性的練習題,如分析地球儀上的各種標記和符號,觀察和分析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現象,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和求知欲。5. 總結反饋:- 簡要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和重點,幫助學生回顧所學知識。- 提供及時的反饋,包括對學生表現的評價和建議,以便他們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并進行調整。6. 教學流程的調整:-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習進度,靈活調整教學流程,確保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參與度和理解程度,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節奏,確保每個學生都能跟上教學進度。知識點梳理 1. 地球的基本形態:地球是一個不規則的橢球體,赤道略微膨脹,兩極略微扁平。地球的直徑約為12742公里,赤道半徑約為6378.1公里,極半徑約為6356.8公里。2. 地球儀的制作和組成:地球儀是一種模擬地球表面的模型,通常由地球的形狀、經緯線、國家邊界、海洋和陸地等組成。地球儀的制作通常包括制作地球的形狀、繪制經緯線、標注國家邊界、描繪海洋和陸地等步驟。3. 地球的運動:地球圍繞太陽進行公轉,公轉周期為一年。地球同時自轉,自轉周期為一天。地球的自轉導致地球上的物體受到慣性離心力,形成地轉偏向力。地轉偏向力對地球上的風向、水流和氣候等產生影響。4. 地球儀的使用:地球儀可以用來觀察和理解地球的運動,包括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通過觀察地球儀上的經緯線和地軸,學生可以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規律和影響。5. 地球儀上的標記和符號:地球儀上的標記和符號包括經緯線、國家邊界、海洋和陸地等。經緯線是地球儀上的網格線,分別代表地球的經度和緯度。國家邊界是地球儀上的線條,表示國家之間的邊界。海洋和陸地是地球儀上的顏色和圖案,表示地球上的海洋和陸地。6. 地球儀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地球儀是地理學習的重要工具,可以用來觀察和分析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現象,如氣候、地貌、人口分布等。通過地球儀,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空間分布和地球上的各種現象。7. 地球儀的制作和使用的實踐操作:在地理教學中,學生可以通過實踐操作來制作地球儀,通過觀察和分析地球儀上的各種標記和符號,來理解地球的運動和地球上的各種現象。實踐操作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球儀的制作和使用的知識。8. 地球儀在地理教學中的意義:地球儀在地理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空間分布和地球上的各種現象,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和觀察能力。通過地球儀的學習,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奧秘和人類在地球上的活動。教學反思與總結 在教學方法上,我采用了講解、演示和學生活動相結合的方式。通過講解和演示,學生對地球的基本形態、地球儀的制作和使用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學生活動方面,我設計了小組討論、角色扮演和實驗操作等,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知識,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但是,我也發現,在教學過程中,我對學生活動的引導和指導不夠到位,導致部分學生在活動中顯得有些迷茫和不知所措。在教學管理方面,我注重課堂紀律的維護,要求學生在課堂上保持安靜、認真聽講。但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部分學生對地球儀的制作和使用存在困難,需要更多的指導和幫助。同時,我在課堂管理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對學生回答問題的反饋不夠及時,對學生的表現評價不夠全面等。在教學效果上,我認為本節課的教學效果總體上是好的。學生對地球的基本形態、地球儀的制作和使用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通過實踐操作,學生能夠運用地球儀來觀察和理解地球的運動。但在情感態度方面,我注意到部分學生對地球儀的制作和使用缺乏興趣,需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針對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我提出以下改進措施和建議:1. 在教學方法上,加強對學生活動的引導和指導,確保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并掌握知識。2. 在教學管理上,更加關注學生的需求,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3. 在教學效果上,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板書設計- 地球的基本形態:地球的形狀、大小、赤道與極點的位置。- 地球儀的制作和組成:地球儀的組成、制作步驟、使用方法。- 地球的運動:地球的自轉、公轉、地轉偏向力。- 地球儀的使用:觀察地球的運動、分析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現象。2. 板書設計應具有藝術性和趣味性,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使用彩色粉筆或圖標,標注地球儀的各個組成部分。- 繪制地球的運動軌跡,使用箭頭表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方向。- 設計有趣的地球儀制作流程圖,展示地球儀的制作步驟。- 利用卡通地球儀和地球儀制作師的插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3. 板書設計應簡潔明了,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 使用關鍵詞和簡短的句子,避免冗長的解釋和說明。- 突出重點和難點,使用加粗和下劃線等視覺元素來強調。- 設計簡潔的圖表和圖形,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地球儀的制作和使用。- 留出足夠的空間,以便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筆記和復習。課堂小結,當堂檢測 1. 課堂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地球的基本形態、地球儀的制作和使用,以及地球的運動。我們了解了地球是一個不規則的橢球體,它的直徑約為12742公里,赤道半徑約為6378.1公里,極半徑約為6356.8公里。地球儀是一種模擬地球表面的模型,它由地球的形狀、經緯線、國家邊界、海洋和陸地等組成。通過觀察地球儀上的經緯線和地軸,我們可以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規律和影響。2. 當堂檢測:(1)選擇題:1. 地球的直徑約為多少公里?A. 12742公里B. 10000公里C. 15000公里D. 20000公里2. 地球儀上表示地球的形狀和大小的是?A. 經緯線B. 國家邊界C. 海洋和陸地D. 地球儀的底座3. 地球的自轉周期是多少?A. 一天B. 兩天C. 三天D. 四天(2)填空題:1. 地球是一個不規則的橢球體,它的直徑約為________公里。2. 地球儀由地球的形狀、________、________、海洋和陸地等組成。3. 地球的自轉周期為________。(3)簡答題:1. 請簡述地球的基本形態。2. 請簡述地球儀的制作和使用方法。3. 請簡述地球的運動及其對人類生活的影響。(4)綜合題:1. 請根據地球儀,觀察并描述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現象。2. 請結合地球儀,分析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現象,如氣候、地貌、人口分布等。3. 請設計一個地球儀制作和使用的實踐活動,并說明其目的和意義。希望同學們通過今天的課堂學習,能夠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基本形態、地球儀的制作和使用,以及地球的運動,為今后的地理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通過當堂檢測,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發現問題并及時進行復習和鞏固。典型例題講解 1. 例題一:請根據地球儀,描述地球儀上的經緯線。答案:地球儀上的經緯線是用來表示地球的經度和緯度的。經線是連接南北極的線,從北極出發,經過地球儀上的各個國家和地區,最終回到南極。緯線是連接赤道和南北極的線,從赤道出發,分為南緯和北緯,經過地球儀上的各個國家和地區,最終回到赤道。2. 例題二:請根據地球儀,描述地球儀上的國家邊界。答案:地球儀上的國家邊界是用來表示國家之間的界限的。國家邊界通常用線條來表示,線條的顏色和粗細可以表示不同國家的面積和重要性。通過觀察地球儀上的國家邊界,我們可以了解不同國家之間的地理位置關系和地緣政治格局。3. 例題三:請根據地球儀,描述地球儀上的海洋和陸地。答案:地球儀上的海洋和陸地是用不同的顏色和圖案來表示的。海洋通常用藍色來表示,陸地則用綠色或其他顏色來表示。通過觀察地球儀上的海洋和陸地,我們可以了解不同地區的水域分布和陸地形態,以及這些因素對氣候、地貌和人類活動的影響。4. 例題四:請根據地球儀,描述地球的自轉現象。答案:地球的自轉現象是通過觀察地球儀上的經緯線和地軸來描述的。地球儀上的經線是均勻分布的,而地球的自轉使得地球儀上的經線呈現出旋轉的動態效果。同時,地球儀上的地軸是傾斜的,地球的自轉使得地球儀上的地軸呈現出旋轉的動態效果。這些現象導致了地球上的晝夜更替和四季變化。5. 例題五:請根據地球儀,描述地球的公轉現象。答案:地球的公轉現象是通過觀察地球儀上的太陽位置來描述的。地球儀上的太陽位置是用來表示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的。地球的公轉使得地球儀上的太陽位置呈現出周期性的變化,這導致了地球上的季節變化和氣候變化。這些典型例題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球儀的制作和使用,以及地球的運動對人類生活的影響。通過觀察地球儀上的各種標記和符號,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球儀的知識點。同時,這些例題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