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單元名稱 第五單元 透鏡及其應用 二次備課:課時課題 5.3 凸透鏡成像的規律二、教學目標 物理觀念: 1.能口述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2.能用凸透鏡成像規律解釋生活中的三種透鏡成像特點。 科學思維: 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 科學探究: 1.能在探究活動中初步獲得提出問題的能力。 2.通過探究活動,體驗探究過程的全過程和方法。 科學態度與責任: 1.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初步建立將科學技術應用于實際的意識。二、重點難點 重點: 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理解和認識。 難點: 培養學生科學猜想、實驗設計、完成實驗、概括歸納能力。三、教學準備 光具座、凸透鏡、蠟燭、光屏、火柴、多媒體課件。四、教學方法 演示法、觀察法、實驗法、分析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法五、課時安排 1課時六、教學過程(一)情景引入 上節知識回顧 學生活動:回答:照相機能成倒立的、縮小實像。投影機放大的、倒立實像,放大鏡成放大的、正立的虛像。 設計意圖:回顧舊知,為猜想做基礎。(二)進行新課 一、猜想與假設 1.改變物體與凸透鏡的距離,像性質發生改變,成像特征和什么因素有關? 學生活動:通過觀察實驗,猜想:明確不同性質的像和凸透鏡到物的距離有關。 設計意圖:在觀察體驗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猜想,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猜想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感覺到學習的樂趣,體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 2.物體到凸透鏡距離不變,換成不同焦距的凸透鏡,成像特征發生改變,演示凸透鏡成像實驗并提出問題:凸透鏡所成的像還和跟什么有關系? 學生活動:觀察實驗并思考: 3.像性質發生改變是受物體與凸透鏡之間的距離影響,還和焦距有關。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大膽猜想。 確定探究目的 通過科學猜想,讓學生明確探究目的和探究方向。 學生活動:明確像和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和焦距有關。 設計意圖:使學生初步感悟物距與焦距的關系,為以后科學探究明確方向,像的性質和物距有關,而物距是以焦距作為標準。 設計實驗 介紹實驗器材。介紹物距和像距。啟發引導學生圍繞探究目標,啟發學生怎樣來證實猜想的設計實驗。 學生活動:思考討論回答問題: 1.凸透鏡、蠟燭、光屏三者在光具座上應按什么順序擺放? 2.實驗中,必須要調節燭焰中心、透鏡中心、光屏中心大致同一高度上,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3.如何得到像? 4.實驗中,如何讀出物到凸透鏡的距離和像到凸透鏡的距離? 設計意圖:讓學生思考: 1.儀器安裝注意事項。 2.如何調節得到像(清晰的像)。 3.實驗設計兩種方案,充分培養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 四、設計方案交流 鼓勵學生大膽發言 學生活動:展示各小組設計方案。 設計意圖:進一步明確實驗探究目的,確定實驗探究步驟。 進行試驗 提示學生觀察現象,巡回指導。 學生活動:注意組內分工合作,進行實驗, 觀察現象,記錄數據。 設計意圖:再次明確實驗意圖,實驗注意細節,儀器安裝,像的取得,小組分工,按照各組實驗設計完成實驗,分小組觀察不同物距成像特征。 六、分析與論證 1、在課件上記錄下學生找到的蠟燭和像的位置。 學生活動:匯報實驗數據,小組討論得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2、課件展示,在凸透鏡成像中,物體移動時,實像和虛像的轉折點在哪里?放大和縮小實像的轉換點在哪里?在實像中,隨著物距減小像距怎樣變化?像怎樣變化? 學生活動:學生帶著問題積極思考,總結出口訣。 設計意圖:體現“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這一教學理念,讓學生在經歷了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后,從中找出規律,分析總結歸納規律的能力。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了解了凸透鏡的哪些內容?和一般探究實驗有哪些實驗步驟?請你談談。 學生活動: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了解了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哪些內容及探究實驗步驟,請你談談。 設計意圖:問題呈現,學生總結,培養學生課后反思的習慣。板書設計: 5.3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 提出問題: 猜想: 總結歸納: 像的虛實 物距(u) 一倍焦距分虛實 像的正倒 焦距(f) 二倍焦距分大小 像的大小 物距u↓,像距↑(像變大)作業設計: 1.圖1是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刻度尺的一部分,圖2中甲、乙、丙、丁是通過凸透鏡所看到的刻度尺的像。若凸透鏡先貼著刻度尺然后逐漸遠離,則看到刻度尺的像的先后順序正確的是( ?。? A.乙→甲→丙→丁 B.丙→甲→乙→丁 C.丁→丙→甲→乙 D.丁→乙→甲→丙 2.在“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的實驗中,如圖所示放置器材,此時光屏上呈現倒立、等大的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凸透鏡的焦距是20cm B.將蠟燭移動到刻度尺上20cm處,根據成像特點可制成幻燈機 C.若將凸透鏡換成薄玻璃板,光屏上可以找到正立、等大的像 D.若將蠟燭向左移動,需將光屏向左移動才能重新找到清晰的像 3.將凸透鏡正對太陽,可在距凸透鏡15cm處得到一個最小、最亮的光斑?,F將該凸透鏡和蠟燭、光屏安裝到光具座上,位置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不移動任何器材,此時可以在光屏上觀察到清晰縮小的像 B.此時只移動蠟燭,可在光屏上得到一個清晰倒立放大的像 C.將蠟燭移到30cm刻度處,移動光屏可在屏上得到清晰等大的像 D.將蠟燭移到50cm刻度處,移動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 4.同學們在“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實驗時,測量出物距和像距的數據,并繪制成如圖所示的圖像,根據圖像可知( ?。? A.該凸透鏡的焦距f=10cm B.當物距u=10cm時,成倒立、等大的實像,照相機利用了這條規律 C.當物距u=4cm時,成倒立、放大的實像,投影儀利用了這條規律 D.若把物體從距凸透鏡10cm處向距凸透鏡20cm處移動過程中,所成的像逐漸變小 5.某學習小組做“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 (1)如圖甲所示,測得該凸透鏡的焦距為 cm。 (2)安裝并調節燭焰、凸透鏡、光屏,使它們三者中心大致在 。 (3)如圖乙所示,將蠟燭放在光具座15cm刻度線處,凸透鏡放在40cm刻度線處,在凸透鏡的另一側移動光屏會得到一個倒立、 (選填“放大”、“縮小”或“等大”)的清晰實像,生活中的 ?。ㄟx填“照相機”、“投影儀”或“放大鏡”)利用該原理工作。 (4)在(3)中成清晰的像后,保持光屏和凸透鏡的位置不變,將蠟燭向左移動一段距離后,為了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應在凸透鏡左側安裝一個焦距適當的 ?。ㄟx填“凸透鏡”或“凹透鏡”)。 6.小明利用水透鏡(注射器和彈性膜制成的凸透鏡)、蠟燭、光屏、光具座等器材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 (1)如圖甲所示,一束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射向水透鏡,在光屏上得到一個最小最亮光斑,則此水透鏡的焦距為 cm。 (2)將實驗器材按圖乙所示放置,光屏上恰好成清晰像,此像與生活中 (填“照相機”或“投影儀”)成像原理相同。 (3)小明通過抽水使水透鏡變薄,焦距變長,為使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小明可采取的操作是 。 (4)通過實驗,小明進一步想到:如果要拍攝遠距離景物的特寫照片,需選用 (填“長焦”或“短焦”)鏡頭。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