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下語文期末復習 詩歌鑒賞(江蘇專用)(兩大題型:單篇詩歌 比較詩歌)專題一:單篇詩歌(22-23八年級下·江蘇鹽城·期末)宿桐廬江①寄廣陵舊游②孟浩然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建德③非吾土,維揚④憶舊游。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注釋】①桐廬江:在今浙江省桐廬境內。②此詩寫于作者赴長安應試失敗后,出游吳越途中,當時他已年滿四十。③建德:今浙江建德一帶。④維揚:今江蘇揚州,詩中的“廣陵”“海西頭”也指揚州。1.頷聯寫景有何特色?請簡要賞析。2.結合全詩內容,簡要概述詩人流下“兩行淚”的原因。(22-23八年級下·江蘇鹽城·期末)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小題。題青泥寺壁[南宋]岳飛雄氣堂堂黃斗牛①,誓將直節報君仇岱斬除頑惡還車駕,不問登壇②萬戶侯婚[注]①貫斗牛:形容膽氣極盛,直沖云霄。②登壇:升登壇場。這里指拜將封侯得高官。3.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4.朗誦這首詩時,如果配上合適的背景音樂,最合適的配樂風格是( )A.柔和舒緩 B.激昂震撼 C.悲壯低沉(22-23八年級下·江蘇淮安·期末)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菊花元鎮秋叢①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注】①秋叢,即叢叢的秋菊。5.你參加了學校的“詩文入畫”的短視頻比賽,“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這句你將拍攝一個什么樣的畫面,請描述出來?6.短視頻做好后,你要把它發到朋友圈,為了讓網友們能夠了解詩歌的主題,請你可以結合內容給他配一段文字。(22-23八年級下·江蘇淮安·期末)閱讀下面詩歌,完成下面小題。夏夜追涼宋·楊萬里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①月明中。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注釋】①小立:暫時站立住。7.對本詩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追涼”,即覓涼、取涼。較之“覓”和“取”,“追”更能表現對“涼”的渴望。B.中午時分,烈日暴曬,是一天中最為酷熱的時刻,而“夜熱”竟然與“午熱”差不多,則“夜熱”之甚,可想而知。C.本詩的結尾“不是風”三字,暗示了“靜”與“涼”之間的因果關系,巧妙地揭示靜中生涼之理趣。D.讀完全詩,作者對夏日天氣炎熱的厭惡之情躍然紙上。8.“竹深樹密蟲鳴處”這一環境描寫有何作用?(22-23八年級下·江蘇淮安·期末)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淮上①喜會梁州故人〔唐〕韋應物江漢②曾為客,相逢每醉還。浮云一別后,流水十年間。歡笑情如舊,蕭疏③鬢已斑④。何因不歸去?淮上有秋山。【注】①淮上:即淮陰一帶。作者在淮水邊重逢闊別十年的梁州老友。②江漢:漢江,流經梁州。③蕭疏:稀疏。④斑:頭發花白。9.頷聯中“浮云”“流水”兩詞用得極為貼切,請簡要賞析。10.詩題點明“喜會”,除了相逢的喜悅,全詩還抒發了哪些情感?(22-23八年級下·江蘇淮安·期末)閱讀下面詩歌,完成下面小題。白梅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11.這首詩運用了什么寫法?表現了詩人什么樣的精神品質?12.請發揮想象,用生動的文字描寫“忽然一夜清香發”一句的畫面。(22-23八年級下·江蘇宿遷·期末)閱讀下面古詩,完成下面小題。金陵懷古【宋】王硅懷鄉訪古事悠悠,獨上江城滿目秋。一鳥帶煙來別渚,數帆和雨下歸舟。蕭蕭暮吹驚紅葉,慘慘寒云壓舊樓。故國凄涼誰與問,人心無復更風流。【注】王硅時任北宋左相,寫作此詩北宋在與西夏的兩次戰爭中均遭失敗。13.請為詩中畫線句設計一處朗讀重音,并說明設計意圖。14.結合全詩,簡析作者表達了哪些感情?(22-23八年級下·江蘇南通·期末)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水調歌頭·游泳①毛澤東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風檣動,龜蛇②靜,起宏圖。一橋飛架③南北,天塹④變通途。更立西江石壁⑤,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注】①1956年6月1日,毛澤東從武昌游過長江到達漢口。6月3日,第二次游過長江;4日,第三次游過長江。②龜蛇:指龜山、蛇山。③一橋飛架:指武漢長江大橋,該橋為長江上第一座由中國人自己建造的橋梁,是五十年代重大工程之一,當時正在施工中,故屬“宏圖”。④天塹:南北朝時陳朝的孔范,稱長江為天塹。⑤西江石壁:指計劃中的長江三峽大壩。圍繞這首詞,你和同學展開了討論。15.小明:起句“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才”“又”兩個副詞一氣連貫,不僅是時間的連貫和空間的轉換,也傳達出作者(1) 的心情。蘭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這一句表現了詩人對(2) 的感嘆,更有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豪邁奮進。16.小明:下闋尾句“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一個“驚”堪稱妙絕。你:確實如此,其妙在: 。專題二:比較詩歌(22-23八年級下·江蘇常州·期末)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下面小題。[甲]《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乙]《賣炭翁》白居易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17.乙詩中“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兩句體現出宮使 的丑惡行徑。18.甲詩稱南村群童為“盜賊”,乙詩稱黃白宮使為“翩翩兩騎”,請說說兩詩中誰才是真正的“盜賊”,并分析理由。19.(22-23八年級下·江蘇揚州·期末)閱讀詩歌,完成題目。【甲】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乙】秋夕讀書幽興,獻兵部李侍郎岑參年紀蹉跎四十強,自憐頭白始為郎。雨滋苔蘚侵階綠,秋颯梧桐覆井黃。驚蟬也解求高樹,旅雁還應厭后行。覽卷試穿鄰舍壁,明燈何惜借馀光。(1)請結合詩句分析乙詩頸聯的妙處。(2)投贈詩是古代文人為推銷自己而寫的一種詩歌,類似于現代的自薦信。甲乙兩首詩都屬于此類,請結合詩句內容說說這兩首詩都表達了詩人什么心愿?(22-23八年級下·江蘇鎮江·期末)閱讀下面的古詩,完成下面小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友人(唐)王勃 (唐)李白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20.結合兩詩的首聯,說說送別時的環境特點有何不同?21.同為送別詩,兩首詩的情感是否一致?說說你的看法。(22-23八年級下·江蘇連云港·期末)一起走進杜甫的作品,感受在那段歷史時期,詩人為我們留下的“波瀾”。請完成下面小題。(甲)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①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②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③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④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乙)《秋興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22.下列選項中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詩中作者通過求親告友,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不料大風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詩人長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詩篇。B.(乙)詩首聯描寫了陰沉蕭瑟的秋景,烘托了詩人傷感抑郁的心情,奠定了全詩憂愁凄涼的感情基調。C.(甲)詩是一首歌行體浪漫主義古詩。前三段是寫實式的敘事,訴述自家之苦,情緒激越軒昂:后一段是理想的升華,直抒憂民之情,情緒含蓄壓抑。充分體現了杜詩“沉郁頓挫”的風格。D.(乙)詩頸聯由描寫景物轉入直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觸動羈旅情思。從云安到夔州苦苦掙扎了兩年,孤舟不發,見叢菊再開,不禁再度流淚,心總在掛著故園。23.杜甫十分重視詩歌語言的選擇,追求“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錘煉風格,請從(乙)詩尾聯里找出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并進行賞析。24.“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是自古以來文人志士一直遵循的準則,但杜甫卻不然,請結合甲詩內容談談你的看法。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參考答案:1.視覺和聽覺相融合(或借景抒情),殘月孤舟,這是詩人眼中所見;風打樹葉聲,這是詩人耳中所聞(或借秋日夜晚桐廬江上蕭索、零落的景象),表達詩人失落飄零、迷惘悲苦、孤寂無依心緒。 2.獨客異鄉的悲苦孤寂,對揚州老朋友的深切懷念,仕途失意和前路迷茫而流淚。【解析】1.考查詩句賞析。頷聯的意思是:兩岸風吹樹動,枝葉沙沙作響,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葉孤舟。風不是徐吹輕拂,而是吹得樹葉發出鳴聲。這是聽覺描寫。有月,按說也還是一種慰藉,但月光所照,惟滄江中之一葉孤舟。這是視覺描寫。詩人借景抒情,“葉”被風吹得簌簌作響,“孤舟”處于清冷的月色之中,渲染了凄涼、幽寂的氛圍,強化了作者孤寂、凄涼、漂泊無依的情感。2.考查詩歌內容。結合“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游”可知,作者獨在異鄉,既有客居他鄉的孤獨悲苦,也有對揚州舊友的思念。結合注釋“此詩寫于作者赴長安應試失敗后,出游吳越途中,當時他已年滿四十”可知,作者此時出游吳越,是他四十歲去長安應試失敗后,為了排遣苦悶而作長途跋涉的,這種漫游,一開始就被罩上一種悒悒不歡的情緒,這種情緒來自于仕途的失意和迷茫,在客居他鄉和思念舊友的基礎上更加深重,進而留下了眼淚。故作者留下眼淚是因為:獨客異鄉的悲苦孤寂,對揚州老朋友的深切懷念,仕途失意和前路迷茫。3.表達了詩人滿腔英雄之氣,忠心報君的思想;無視官場功名利祿,殺敵愛國的深情。 4.B【解析】3.考查詩歌內容理解和情感把握。詩歌大意:我的殺敵之氣直沖霄漢,發誓用堅貞的氣節為君王報仇。斬除金人迎回君王的車駕,不圖謀拜將封侯、高官厚祿。《題青泥市寺壁》是宋代抗金名將岳飛所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題于青泥市(今江西新干縣境)蕭寺壁間。該詩描寫了作者報效祖國,御侮殺敵的志向。詩中質樸無華,直抒胸臆,氣勢健舉,表達了收復失地的堅強意志,和他只為報國血恥,不圖拜將封侯的愛國主義精神。4.考查詩歌內容理解。從詩歌的情感、內容、風格方面進行分析。公元1133年(高宗紹興三年),岳飛題此詩于青泥市(今江西新干縣境)蕭寺壁間。此時,抗金局勢一派大好,但以秦檜為首的投降派正加緊與金議和。詩中表達了收復失地、洗雪靖康之恥的堅定信念,展示了作者高潔的人格和節操。這首詩卻豪氣流貫,激昂壯烈,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強烈的感染力,所以應配激昂慷慨的樂曲。故選B。5.示例:詩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叢賞花吟詩而樂不思返的畫面。 6.詩人從菊花在四季中凋謝得最晚這一自然現象,引出了相關哲理,回答了愛菊的原因,表達了詩人特殊的愛菊之情和對菊花歷盡風霜而后凋的堅貞品格的贊美。【解析】5.考查內容理解分析能力。第一、二句“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的意思是:一叢一叢的秋菊環繞著房屋,看起來好似詩人陶淵明的家。繞著籬笆觀賞菊花,不知不覺太陽已經快落山了。第一個“繞”,是寫菊花環繞著房屋,描繪的是它滿院盛開的景象;第二個“繞”是對人的動作描寫,繞著籬笆觀賞菊花,從而表現出詩人欣賞菊花時沉醉其中,不愿歸家的心情。6.考查內容理解和情感把握。第三、四句“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是議論性的句子,意思是不是因為百花中偏愛菊花,只是因為菊花開過之后再無花可賞。點明了詩人愛菊的原因:菊花是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謝的,一旦菊花謝盡,便無花景可賞。詩人從菊花在四季中謝得最晚這一自然現象,引出了深微的道理,回答了愛菊的原因,表達了詩人特殊的愛菊之情。其中,當然也含有對菊花歷盡風霜而后凋的堅貞品格的贊美。7.D 8.①描繪出一幅樹陰密密,竹林深深,蟲聲唧唧的夏夜圖。②襯托出環境的清幽和靜謐,表達了詩人愜意(舒適、寧靜)的心情,為下文寫作者微涼的感覺(靜中生涼的主旨)作鋪墊【解析】7.本題考查詩句賞析。D.“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意思是:竹影婆裟,樹蔭濃密,只聽到此起彼伏的蟲鳴聲,不時一陣陣清涼的感覺迎面飄來,可是這并不風。描寫了環境的清幽、靜謐;“不是風”,寫出夜深氣清、靜中生涼的意趣,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的熱愛,以及夏夜納涼的愜意。選項中“對夏日天氣炎熱的厭惡之情”是錯誤的;故選D。8.本題考查環境描寫的作用。“竹深樹密蟲鳴處”意思是:竹影婆裟,樹蔭濃密,只聽到此起彼伏的蟲鳴聲。作者以清新、簡潔的筆調勾勒出一幅竹林深深,樹陰密密,蟲聲唧唧的夏夜圖。“竹深樹密”點明環境的清幽,“蟲鳴”用以聲襯靜的寫法突出了夏夜的靜謐,表達了詩人夏夜納涼的愜意心情。結合后文“不是風”可知,此句環境描寫為后文突出“靜中生涼”的主旨作好了鋪墊。9.用“浮云”比喻離別之后漂泊不定,“流水”比喻十年時光消逝,表達詩人對人世滄桑、歲月蹉跎的感慨。 10.昔日相逢醉飲的追憶;別后多年漂泊的感慨:歲月流逝人易老的喟嘆。對淮上秀美風景的眷戀(不能歸去的無奈)。【解析】9.考查詞句賞析。頷聯意為:離別后如浮云飄忽不定,流水歲月,匆匆一晃就已過了十年。運用比喻手法,用浮云比喻離別之后的漂泊。用流水比喻十年時光的流逝。頷聯以“浮云”表示漂泊不定,變幻無常,以“流水”表示歲月如流,年華易逝。詩中“浮云”、“流水”不是寫實,都是虛擬的景物,借以抒發詩人的主觀感情,表現一別十年的感傷以及對人世浮沉、歲月蹉跎的感慨。10.考查賞析作者情感。首聯意為:想當年客居他鄉,飄零江漢;與你異鄉聚首,攜手醉還。這是作者對昔日與友人團聚暢飲的追憶。頷聯意為:離別后如浮云飄忽不定,流水歲月,匆匆一晃就已過了十年。這是作者在抒發一別多年后的感傷與對人世浮沉、歲月蹉跎的感慨。頸聯意為:今日相見,歡笑融洽的情態一如從前,人已頭發稀疏,兩鬢斑白了。情雖依舊,白發卻生,表現了作者對年華逝去的喟嘆。尾聯意為:為何我不與故人同歸去?因為淮上風景秀美的秋山。“淮上有秋山”表現了作者對淮上風景的留戀。“何因不歸去”表現了作者不能歸去的無奈。11.對比/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現了詩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蔑視功名富貴的志趣和品格。 12.示例:忽然在一夜之中,全世界的白梅齊放,清香四溢,玉宇澄清。【解析】11.本題考查表現手法及詩人精神品質。“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意思是:白梅生長在有冰有雪的樹林之中,并不與桃花李花混在一起,淪落在世俗的塵埃之中。運用對比、襯托的手法,梅花冰清玉潔,傲霜斗雪,不與眾芳爭艷的品格;借梅喻人,寫自己的志趣、理想與抱負,詩人不像“桃李”落入世俗,而像白梅花一樣高潔,表現了作者孤高傲世的情懷,表明自己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12.本題考查描繪詩句畫面。“忽然一夜清香發”意思是:忽然間,這一夜清新的香味散發出來。示例:白梅忽然在某個夜里競相盛開,散發出優雅的香氣,如同清風拂面,在空氣中飄灑。13.示例一:“蕭蕭”加重音,“蕭蕭”運用疊詞,修飾“暮吹”,既能表現出晚風的蕭瑟凄涼之景,也能表現作者思緒的愁苦。示例二:“驚”加重音,“驚”運用了擬人手法,既寫出了秋風中“紅葉”飄零的情狀,也寫出了詩人內心的凄涼愁苦。 14.首聯寫詩人登上江邊古城懷鄉,抒發孤獨寂寞之情;中間兩聯通過寫景營造出寥落清冷的意境,表現對國勢日漸衰微的悲愁;尾聯總結全詩,表現出懷古傷今,故國凄涼之感。【解析】13.本題考查煉字。《金陵懷古》是北宋詩人王珪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是一首懷古詩,首聯破題兼點明時間地點,并營造出孤寂凄涼的氛圍,頷、頸兩聯描寫眼觀金陵秋景,分別寫來渚孤鳥、淫雨歸舟、秋風落葉、寒云舊樓,勾畫出秋光的蕭條,尾聯是全詩秋景圖的點睛之筆,反映出詩人的憂思。示例:“蕭蕭暮吹驚紅葉”寫蕭瑟的晚風,把山麓層林的紅葉吹得七零八落。用“蕭蕭”修飾“暮吹”,疊詞的使用,生動形象,摹聲繪色,寫出了晚風凄景,也寫出了作者的心緒,還體現出這首詩格調的寥落沉郁。因此,“蕭蕭”加重音。14.本題考查理解詩人情感。全詩以憂郁悲哀的格調寫景以抒發吊古憂國之情懷,是一首寫悲壯情緒的代表作。首句破題,兼點時、地。為排解鄉思而懷古,但往事如煙,相隔久遠,難以追尋。獨自踟躕江邊古城,撲入眼簾的只有蕭索的秋景,抒發孤獨寂寞之情。中間二聯,著力描寫詩人眼中的秋光。晚煙凄迷中,一只水鳥孤零零地落在僻靜無人的沙洲上。秋雨淅淅瀝瀝,江面上稀落地飄零著幾片帆影,駛向歸途。蕭瑟的晚風,把山麓層林的紅葉吹得七零八落。暗淡的寒云密布低空,陰沉沉地似乎要把古城壓垮。一句一景,集中反映了秋光的蕭瑟,創造了一個寥落清冷的意境。尾聯歸結全詩,為金陵秋景圖點睛。這歷史上虎踞龍盤、人杰地靈的雄都,如今竟一派凄涼,無人過問;登臨此地,誰也沒有往日那種激揚分發、躊躇滿志的風情氣韻,體現了詩人深深的憂思。15. 興奮/輕快/愉悅/驚喜 時光流逝/時光易逝 16.驚,是指驚訝、驚奇,借“神女”之“驚”寫出大橋飛架、大壩建成的宏偉氣魄,烘托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表達詩人的自豪之情。【解析】15.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第①問:“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的意思是剛喝了長沙的水,又吃著武昌的魚。詩人將兩句古童謠信手拈來,改造用之,對仗工整,一方面點出了詩人的行蹤,也說明了游泳的地點。“才”和“又”不僅是時間的連貫和空間的轉換,傳達出作者風塵仆仆巡視各地的興奮而又輕快的心情,也抒發出作者對社會主義祖國無限深厚的感情,據此可概括出:輕快;第②問:“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意思是孔子站在河岸上說:“時光像河水一樣流去。”運用了比喻和用典的修辭,形容過去的時光像江水一樣流逝了,既有對時光流逝的感慨,也有對崢嶸歲月的懷念,也是感情的憧憬,表現只爭朝夕、催人奮進的奮進氣概,據此可填空:時光流逝。16.本題考查煉字。解答時,聯系整首詩歌,結合具體語境,分析該字詞所傳達的情感。“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的意思是神女如果當時還在,必定會驚愕世界變了模樣。“驚”的意思是驚奇、驚訝,結合“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可知,大橋建成將會溝通南北,長江天塹將會暢通無阻,用神女為大橋建成而感到驚訝,襯托出社會主義建設新世界的偉大成就,勞動人民力量的偉大,同時也能感受到詩人的無比自豪之情。據此理解回答即可。17.狐假虎威、橫行霸道、巧取豪奪。 18.黃白宮使才是真正的“盜賊”,群童為盜,年幼調皮,也可能是家貧所需,這是社會現實原因,情有可原。而黃白宮使,翩翩兩騎,名義上是征用,實則是強取豪奪,蠻橫無情。【解析】17.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的理解。“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這是對宮使的描寫。“叱牛“神態描寫,“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牽”動作描寫,宮使一個接一個的動作,加上蠻橫的態度,形象地寫出宮使狐假虎威、橫行霸道、巧取豪奪、兇殘掠奪的面目。18.本題考查詩歌比較閱讀。根據“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可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里面盜賊是群童,“抱茅“也許是頑皮無意為之,即使有意而為,實為社會所迫,情有可原;根據“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可知:《賣炭翁》中的強盜是宮中派出的宦官,是置平民百姓的身家性命于不顧、強行掠奪民間財物的統治者的代表,他們的行為是詩人所要痛斥的社會惡疾。19.(1)以“驚蟬”和“旅雁”自比,表明自己在宦海沉浮中的漂泊無依之苦,含蓄地表達了詩人積極上進的愿望。(2)甲詩尾聯委婉表達想做官卻沒有途徑,渴望得到張丞相的引薦,為國效力;乙詩尾聯由讀書借光聯想到升遷靠關系,表達希望得到引薦和提攜的心愿。【詳解】(1)本題考查詩句鑒賞。頸聯意思是:鳴叫的蟬兒也知道尋求高處樹枝,展翅的大雁不愿在后面行列飛翔。相比前兩聯,頸聯詩意陡轉,開拓出一股積極向上、不甘人后之意。詩人以“驚蟬”和“旅雁”自比,表明自己想要有所作為,積極用世之心未已,因此希望仕途暢達的李侍郎能夠助自己一臂之力。讀者在“求高樹”和“厭后行”中,看到詩人心中洋溢著一種永不滿足的精神。詩人為祠部員外郎,祠部隸屬于禮部尚書,故稱“后行”。同時,此處借雁為言,與“驚蟬”同屬秋夕幽興,有雙關之妙。(2)本題考查詩歌情感主旨。甲詩開頭兩句交代了時間,寫出了浩瀚的湖水。三四兩句繼續寫湖的廣闊,但目光又由遠而近,從湖面寫到湖中倒映的景物。五六兩句轉入抒情。詩人面對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還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卻沒有人接引,正如想渡過湖去卻沒有船只一樣。正式向張丞相表白心事,說明自己目前雖然是個隱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還是心焉向往的,不過還找不到門路而已。言外之意希望對方予以引薦。最后兩句,再進一步,向張丞相發出呼吁,說自己坐在湖邊觀看那些垂竿釣魚的人,卻白白地產生羨慕之情。故甲詩委婉表達想做官卻沒有途徑,渴望得到張丞相的引薦,為國效力。詩的首聯點出成詩背景,“年紀蹉跎”“自憐白頭”寄托了詩人對自己從宦道路坎坷的無限感慨。頷聯緊承感慨作深入抒發,以苔蘚的茂盛和梧桐黃葉的凋落設喻,形象地說明春去秋來,光陰易逝,寫出了壯志未酬而年華老大。頸聯詩人以“驚蟬”和“旅雁”自比,表明自己想要有所作為,積極用世之心未已,因此希望仕途暢達的李侍郎能夠助自己一臂之力。尾聯使用西漢匡衡少時鑿壁偷光的典故,把發憤讀書的意愿做了形象表達,表現出詩人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可敬品格,同時也暗含希望李侍郎援引之意。故乙詩表達希望得到引薦和提攜的心愿。20.《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描繪送別地點和友人到達地的形勢與地貌,送別的情意自在其中了;《送友人》則出了城,實寫眼前青山白水之景。 21.甲詩是詩人借抒寫惜別之情,勸慰友人只要存在著真摯的友誼,就不必為離別而悲傷。乙詩是抒發了詩人送別友人時的依依不舍之情與離情別緒之意。【解析】20.本題考查詩的內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聯“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闕”,是皇宮前面的望樓。“城闕”,指唐的帝都長安城。“三秦”,指長安附近關中一帶地方。秦末項羽曾把這一帶地方分為三國,所以后世稱它三秦之地。“輔”,輔佐,可以理解為護衛。“輔三秦”,意思是“以三秦為輔”。關中一帶的茫茫大野護衛著長安城,這一句說的是送別的地點。“風煙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從灌縣以下到犍為一段的岷江五個渡口。遠遠望去,但見四川一帶風塵煙靄蒼茫無際。這一句說的是杜少府要去的處所。因為朋友要從長安遠赴四川,這兩個地方在詩人的感情上自然發生了聯系。詩的開頭不說離別,只描畫出這兩個地方的形勢和風貌。送別的情意自在其中了。《送友人》首聯的“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交代出了告別的地點。詩人已經送友人來到了城外,然而兩人仍然并肩緩轡,不愿分離。只見遠處,青翠的山巒橫亙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流過。這兩句中“青山”對“白水”,“北郭”對“東城”,首聯即寫成工麗的對偶句,別開生面;而且“青”、“白”相間,色彩明麗。“橫”字勾勒青山的靜姿,“繞”字描畫白水的動態,用詞準確而傳神。詩筆揮灑自如,描摹出一幅遼闊秀麗的圖景。未見“送別”二字,其筆端卻分明飽含著依依惜別之情。21.本題考查作者感情。甲詩意在慰勉勿在離別之時悲哀。“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遠離分不開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內,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鄰居一樣,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現友誼不受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阻隔,是永恒的,無所不在的,所抒發的情感是樂觀豁達的。“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兩行詩貫通起來是一句話,意思是:“在這即將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兒女一般揮淚告別啊!是對朋友的叮嚀,也是自己情懷的吐露。寫出了作者勸勉友人不要悲傷,表現了作者的豁達與樂觀。乙詩抒發了詩人送別友人時的依依不舍之情與離情別緒之意。頷聯“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深切關心。頸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巧妙地用“浮云”來比喻友人:就象天邊的浮云,行蹤不定,任意東西,誰知道會飄泊到何處呢?無限關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輪西沉的紅日落得徐緩,把最后的光線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離開。而這正是詩人此刻心情的象征。尾聯兩句,情意更切。“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揮手”,是寫了分離時的動作,詩人內心的感受沒有直說,只寫了“蕭蕭班馬鳴”的動人場景。詩人和友人在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那兩匹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脫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末聯借馬鳴之聲猶作別離之聲,襯托離情別緒。22.C 23.(乙)詩:“催”與“急”字。秋已深,“催”字寫家家都在趕制冬天御寒的衣服,“急”字寫搗洗寒衣的砧聲一陣緊似一陣。這兩個字形象地寫出詩人寄寓他鄉的飄零之感與濃重的家國之思,詩人對故鄉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24.(甲)詩是杜甫流落成都,求親告友艱難蓋起來這個一家人借以遮風擋雨的棲息之地,卻被這樣一場大風給吹破了。即便是在這樣的艱難處境中,杜甫內心想到的依然不是自己,而是愿“得廣廈”“庇寒士”。“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表達出了詩人急切地希望實現理想,把詩人舍己為人、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表現得淋漓盡致。【解析】22.考查詩歌賞析。C.“浪漫主義”有誤,應為:現實主義。故選C。23.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語言的賞析。尾聯在時序推移中敘寫秋聲。西風凜冽,傍晚時分天氣更是蕭瑟寒冷,意味冬日即將來臨,人們在加緊趕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樓上,晚風中傳來急促的搗衣聲。白帝城在東,姜州府在西,詩人身在夔州,聽到白帝城傳來的砧杵之聲。時序由白天推到日暮,客子羈旅之情更見艱難,“催”字寫家家在趕制御寒的冬衣,“急”字寫搗洗寒衣的砧聲一陣緊似一陣,這兩個字形象地表達詩人暮年飄零、寄寓他鄉的孤獨愁苦之感,對國家動蕩時的擔憂之情和對故鄉的思念之情。24.考查賞析詩歌主旨。“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意思是:不得志時,就潔身自好,修養個人品德;得志顯達之時,就要造福天下百姓。古代很多人確實將此奉為圭臬。但是杜甫卻是即便“窮”仍然“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他一生顛沛流離,但始終抱有積極的入世熱情,忠君愛國。他雖身處困境之中,卻還能關心與自己一樣命運的人。因為這種博愛的情懷,杜甫被尊為“詩圣”。這種情懷主要是通過他的詩作表現出來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所表現的就是這種情懷。他輾轉流離,在友人的資助下建起的草屋被大風吹破,“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但是即便在這樣的處境中,他想到的還是“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為了天下人,自己挨餓受凍也心甘情愿。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