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節 牛頓第一定律 1.認識牛頓第一定律.2.認識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能用物體的慣性解釋生活和自然中的有關現象.【教學重點】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教學難點】建立牛頓第一定律的科學推理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5分鐘) 圖片展示:滑板車、列車等運動的物體,停止施加動力,還會繼續運動嗎 為什么最終要停下來 教師簡介古人對這樣的問題的認識,亞里士多德認為:如果要使物體持續運動,就必須對它施加力的作用.伽利略則認為:物體的運動并不需要力來維持,運動之所以會停止下來,是因為受到摩擦阻力.同學們同意誰的觀點 學生針對問題積極思考討論,并說出自己的觀點. 從生活中的實例引出兩種對立的觀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新課教學(30分鐘) 一、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1.提出問題:阻力對物體的運動有什么影響,如果物體不受阻力會怎么樣 2.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引導學生思考:實驗中要控制哪些條件保持不變 要改變哪些條件 要注意觀察什么 設計實驗記錄表.3.進行實驗:讓小車從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靜止開始滑下,逐漸減小水平面的粗糙程度,測量小車的運動距離.接觸面小車受到阻力(填“大”“較大”或“最小”)小車運動的距離(填“短”“較長”或“最長”)毛巾棉布木板4.分析與論證:對數據比較分析能得到什么結論 學生通過交流討論,明確要研究阻力大小與物體運動的路程的關系,應該用控制變量的思想去設計實驗.要讓小車一開始進入水平面的速度相同.為此,要讓小車從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靜止開始滑下.然后動手做實驗,并在表格中填好數據.實驗結果表明:小車受到的阻力越小,它運動的距離越遠. 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實踐能力以及創新意識.續表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新課教學(30分鐘) 二、牛頓第一定律根據上面的實驗結果思考:小車在比木板更光滑的水平面上運動時,能比在木板上前進更遠嗎 設想一下,如果小車運動時不受任何阻力,小車會永遠運動下去嗎 由于有前三次實驗做基礎,這種無限光滑的平面雖然沒有,但是我們也有充分的理由認為小車將永遠運動下去.這就是歷史上伽利略所做過的實驗和通過實驗得到的結論.法國的科學家笛卡兒進一步補充了伽利略得出的結論,使人們的認識又深化了一步.笛卡兒認為,物體不受外力時,除了速度的大小不會改變,永遠運動下去,也不會改變運動的方向.最后,英國的著名物理學家牛頓總結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建立了力和運動的關系的一條規律——牛頓第一定律.怎樣準確理解牛頓第一定律 指出:牛頓第一定律不是從實驗中直接得出來的,但是它又有深厚的實驗基礎.它是在實驗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的科學推理而得到的,由這個定律進一步得出的一切科學推論都經受住了實踐的檢驗,因此,牛頓第一定律早已成為大家公認的力學基本定律之一. 在實驗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積極思考:小車運動時不受任何阻力,小車會永遠運動下去.學生交流討論明確:“一切”表明這條規律的普遍適用性,沒有例外,不符合這條規律的物體是不存在的;“不受外力”是定律成立的條件,這是一種理想情況,它也包含物體在某一方向上不受外力的情況.“總保持”指物體在不受外力時,只有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兩種可能,要改變這種狀態,物體必須受力的作用.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原來運動的物體要保持勻速直線運動;原來靜止的物體要保持靜止狀態.這個規律說明了維持物體的勻速直線運動是不需要力的.即: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的原因. 通過科學想象與科學推理方法的結合,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敢于質疑,勇于創新.三、慣性牛頓第一定律告訴我們,任何物體都具有保持原來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性質,這種性質叫做慣性.牛頓第一定律也叫慣性定律.按圖演示:水杯裝著水,輕木塊放在杯口上,熟雞蛋靜止在木塊上,迅速擊出木塊.看到什么現象 雞蛋為什么沒有隨木塊飛出 回憶我們乘坐汽車的情景:當汽車突然啟動時,我們的身體會有什么現象發生 為什么會發生這種現象 怎樣預防 鼓勵學生舉例說明:生活中有哪些做法是利用了慣性和預防慣性造成的危害的.指出:自然界和生活中有很多與慣性有關的現象,了解人們有時可以利用慣性,有時應注意防止慣性給人們帶來危害.要會用慣性來解釋這些的現象.解釋這類問題時通常采用的步驟如下:(1)確定研究對象,明確研究對象是哪一個物體或同一個物體的哪一部分.(2)弄清要研究的物體(或物體的某一部分)原來處于什么運動狀態(靜止還是運動,向哪個方向運動).(3)在突發情況下,物體(或物體的某一部分)由于慣性,仍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原來靜止的仍保持靜止;原來向前運動的仍向前運動). 學生觀察得出:雞蛋會落入杯中.通過交流得出:雞蛋原來靜止,迅速擊出木塊后,由于慣性,雞蛋仍要保持靜止的狀態,所以不會隨木塊飛出而是掉落到杯子里面去.學生回答:向后仰.乘客的上半身原來是靜止的,公交車突然啟動時,由于慣性上半身仍然要保持靜止,但下半身已經隨公交車向前運動了,所以乘客會向后倒.如果汽車突然啟動時,乘客能抓緊扶手,就會使整個身子一起向前運動,避免摔倒.洗衣機脫水的原理,拍打衣服上的灰塵,抖落傘上的雨點,跳遠前的助跑,高速公路上對汽車之間的車距有限制,在一些拐彎較多的地方限制車速等. 感受身邊的物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讓學生應用知識指導實際的生產生活,以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課堂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獲 在實驗探究中又存在哪些問題 還有什么想探究的問題 學生可以個別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小結.第1節 牛頓第一定律一、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二、牛頓第一定律1.內容:一切物體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2.理解(1)物體在合外力為零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2)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三、慣性1.任何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外力.2.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3.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1.2016年11月17日12時41分,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實施分離,航天員景海鵬、陳冬踏上返程之旅.如果在返程途中飛船所受的外力全部消失,那么它將( D )A.落回地面B.靜止在空中C.繞地球運動D.做勻速直線運動2.在地上滾動的小球,速度越來越慢,最后停止運動,這是因為( C )A.推力減小的緣故B.阻力增大的緣故C.小球受阻力的緣故D.小球不受力的緣故3.若物體不受任何外力的作用,則該物體( D )A.一定做勻速直線運動B.一定保持靜止C.運動狀態可能會發生改變D.以上說法都不對4.靜止在地面上的足球,當運動員用腳踢球,足球沿著地面向前運動,說明力 改變 了足球的運動狀態;足球離開腳后 不受 (填“受到”或“不受”)人的作用力,仍向前運動一段距離才停下來,這段距離足球受到 阻力 的作用,運動狀態 改變 (填“改變”或“不改變”). 5.在學習牛頓第一定律時,為了研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我們做了如圖所示的實驗:(1)在實驗中應讓同一小車從同一斜面的 同一高度 由靜止開始滑下,目的是 使小車到達水平面時的初速度相同 . (2)實驗表明,表面越光滑,小車運動的距離越 遠 (填“遠”或“近”),這說明小車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減小得越 慢 (填“快”或“慢”). 1.安全氣囊安全氣囊是現代轎車上引人注目的高技術裝置.安裝了安全氣囊裝置的轎車方向盤,平常與普通方向盤沒有什么區別,但一旦車前端發生了強烈的碰撞,安全氣囊就會瞬間從方向盤內“蹦”出來,墊在方向盤與駕駛者之間,防止駕駛者的頭部和胸部撞擊到方向盤或儀表板等硬物上,這樣有安全氣囊裝置的轎車發生正面撞車時,駕駛者的死亡率會大大降低.安全氣囊主要由傳感器、微處理器、氣體發生器和氣囊等部件組成.傳感器和微處理器用以判斷撞車程度,傳遞及發送信號;氣體發生器根據信號指示產生點火動作,點燃固態燃料并產生氣體向氣囊充氣,使氣囊迅速膨脹,氣囊容量約為50~90 L.同時氣囊設有安全閥,當充氣過量或囊內壓力超過一定值時會自動泄放部分氣體,避免將乘客擠壓受傷.2.雨霧天氣車距應當加倍據市公安交警部門統計,雨霧天氣下追尾事故的發生率相對較高,這說明安全車距的長短與行駛速度、氣候條件和路面情況等因素密切相關.一般來說,車速越大、車重越大、路面越光滑,安全距離就應當相應增加.特別是遇到大風、雪、霧等惡劣天氣以及路面結冰或夜間行駛時,行車間距應增加到一倍以上.除了注意天氣狀況外,駕駛員在行車過程中還需要養成良好的駕駛習慣,密切注意前車動態.比如,一旦看到前車剎車燈亮了,后車一定要同時踩剎車減速.有些老駕駛員自恃經驗豐富,認為距離尚遠就可以先不踩剎車,這成為很多追尾事故發生的一大誘因.此外,十字路口或轉彎路段也是追尾事故的常發路段,駕駛員行車至路口時,一定要注意減速,適時加大安全車距,以防前車突然停止或轉彎而剎車不及釀成事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