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八下文言文全匯總復習專用+背景+翻譯+基礎考點桃花源記作家作品陶淵明(365—427),東晉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陶淵明一生大略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28歲以前,由于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于生活貧困之中。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29歲到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年)41歲。第三時期,歸田時期,從義熙二年(406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病故。歸田后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開創了田園詩一體。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后人編為《陶淵明集》。寫作背景陶淵明生活在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統治集團生活荒淫,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同時,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像陶淵明這樣一個祖輩父輩僅做過一任太守一類官職,家境早已敗落的寒門之士,當然就“壯志難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在義熙元年(405年),他堅定而堅決地辭去了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與統治者最后決裂,長期歸隱田園,躬耕僻野。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采取陰謀手段,用棉被悶死晉恭帝,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但他無法改變、也不愿干預這種現狀,只好借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全文翻譯桃花源記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魚為生。一天,他順著溪水行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夾 岸 數 百步,中無雜樹,芳草 鮮美,落英 繽紛。漁人甚異之。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新鮮美好,落花紛紛地散在地上。漁人對此感到詫異,復前行,欲窮其林。繼續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盡頭。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桃林盡頭就是溪水的發源地,于是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隱隱約約有光亮。于是他下了船,從洞口進去。初 極 狹,才 通 人。復 行 數 十 步,豁 然 開 朗。土地平曠,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開闊敞亮。呈現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屋 舍 儼 然,有 良 田 美 池 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的。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到處可以互相聽到。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全跟桃花源以外的人完全一樣。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見 漁 人,乃 大 驚,問 所 從 來,具 答 之。便 要 還家,村里的人看到漁人,就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請他到家里去(做客)。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 來 問 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設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里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全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率 妻 子 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么朝代,乃 不知 有漢,無 論 魏 晉。此 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 嘆 惋。他們竟然不知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漁人把自己知道向(桃花源中的人)詳細地說出,他們聽完后都感嘆惋惜。余人 各復 延 至 其 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邀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天,向村里人告辭。村里人告訴(漁人)說:“不足為外人道也。”“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漁人出來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先前的路回去,處處都做記號。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拜訪,報告了這番經歷。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終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后,高興地計劃前往。但沒有實現,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沒有無問津者。探求桃花源的人了。結構梳理第1段 發現桃花林 芳草鮮美 落英繽紛第2段 進入桃花源 田園生活 桃源人生活幸福第3段 做客桃花源 邀家設宴 桃源人淳樸好客第4段 離開桃花源 處處志之 太守遣人遂迷第5段 子驥尋桃源 未果病終 后遂無問津者主題思想此文借武陵漁人發現和進出桃花源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系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①描繪了一個沒有剝削與壓迫,人人安居樂業、和睦相處的理想社會,②揭露了當時長期戰亂、民不聊生的黑暗現實社會,③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六)高頻考點(1)通假字便要還家 要 同 邀,邀請(2)重點字詞注釋緣:順著、沿著。夾岸:兩岸。落英:落花。繽紛:繁多的樣子。復:又,再。仿佛: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寬闊明亮的樣子。儼(yǎn)然:整齊的樣子。屬:類。阡陌交通:田間小路交錯相通。相聞:可以互相聽到。悉:全,都。黃發垂髫(tiáo):老人和小孩。咸:副詞,都,全。云:說。遂:于是,就。無論:不要說,更不必說。嘆惋:感嘆惋惜。延:邀請。語:告訴。不足:不必,不值得。既:已經。扶:沿著、順著。及:到。詣(yì):拜訪。規:計劃。未果:沒有實現。尋:隨即,不久。問津:問路,這里是訪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3)一詞多義武陵人捕魚為業 動詞,作為;不足為外人道也 介何,對,向。便舍船 動詞,舍掉屋舍儼然 名詞,房屋見漁人,乃大驚 副詞,于是,就乃不知有漢 副詞,竟然,居然尋向所志 動詞,尋找尋病終 副詞,隨即,不久處處志之 做記號尋向所志 記號(4)古今異義芳草鮮美 古義,新鮮美好;今義,菜肴、瓜果等滋味好。阡陌交通 古義,交錯相通;今義,運輸事業。率妻子邑人 古義,妻子兒女;今義,男子的配偶。來此絕境 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無論魏晉 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今義,表示條件關系的連詞。(5)內容理解1描寫環境優美寧靜的句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2描寫生活安樂幸福的句子: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3描寫民風淳樸的句子: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4寫桃花源中人因厭惡戰爭而與世隔絕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5漁人要離開時,桃花源中人為何說“不足為外人道也"?這一情節有何作用?因為他們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這個地方后,擾亂、破壞他們與世隔絕的和平安寧的生活.作用:設下懸念,使故事更加離奇;暗示桃花源并不存在,為下文“尋而未果“埋下伏筆。6寫太守派人隨漁人復尋時“遂迷”和劉子驥探訪未果的作用是什么?①增添桃花源的神秘色彩;②暗示桃花源是無法實現的理想世界,暗示故事是虛構的。7此人-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漁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中人為什么“嘆惋”?) 漁人可能說了外界百姓的悲慘生活,在一次次的戰爭浩劫中所遭受的苦難。桃花源中人為漁人所說的世上情形與桃花源內的生活差異巨大而嘆惋:一邊是混亂不堪,一邊是安靜自然;一邊是苛捐雜稅,一邊是怡然自樂;一邊是戰亂頻仍,一邊是安泰諧和種種對比,蘊含其間,感慨頗多。8詣太守,說如此。(這句話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內容?如果把這些內容一一寫出來,表達效果會有什么不同?)“如此”包括漁夫自“緣溪行”直到“處處志之”,由入而出所經歷的種種。此處若再一一寫出,就會導致文章前后內容重復,拖沓冗長。9討論:“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作者借桃花源表達了怎樣的社會理想?這里景色優美,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沒有壓迫和苛捐雜稅,風俗淳樸,崇尚節儉,日出而作,日暮而息,自食其力,沒有戰亂,社會平等,人們的生活和美安樂。作者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對社會及政治的美好理想,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美好愿望,也表達了自己反對剝削壓迫、反對戰亂的愿望。2.小石潭記(一)作家作品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祖籍河東(今山西省芮城、運城一帶),柳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為考進士,文以辭采華麗為工。唐宋八大家之一,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并稱“韓柳”。劉禹錫與之并稱“劉柳”。王維、孟浩然、韋應物與之并稱“王孟韋柳”。代表作有《黔之驢》、《捕蛇者說》、《永州八記》及絕句《江雪》等。寫作背景柳宗元于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因擁護王叔文的改革,被貶為永州司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貶官之后,為排解內心的憤懣之情,常常不避幽遠,伐竹取道,探山訪水,并通過對景物的具體描寫,抒發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間共寫了八篇山水游記,后稱《永州八記》。文章即在此背景下寫成。全文翻譯小石潭記柳宗元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著竹林,可以聽到流水的聲音,好像人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互碰擊發出的聲音,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心里為之高興。砍伐竹子,開辟道路,向下看見一個小潭,水格外清涼。小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的地方,卷 石 底 以 出,為 坻,為 嶼,為 嵁,為 巖。石底周邊部分翻卷出來,露出水面,成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島,也有高低不平的巖石和小巖石(露了出來)。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蒙蓋纏繞,搖曳牽連,參差不齊,隨風飄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潭中的魚大約有百多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傍的。陽光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頭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魚兒靜止不動的樣子,忽然間向遠處游去,來來往往,輕快迅捷的樣子,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潭西南而望,斗 折 蛇 行,明 滅 可 見。其岸勢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爬行,時隱時現。溪岸的形狀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像狗的牙齒那樣參差不齊,不能知道溪水的源頭在哪里。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我坐在潭邊,四下里竹林和樹木包圍著,寂靜沒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涼,寒氣透骨,彌漫著凄涼幽深的氣息。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因為那種環境太過凄清,不能長時間停留,于是記錄下了此地就離開。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一同去游覽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跟隨著同去的人,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曰恕己,曰奉壹。一個名叫恕己,一個名叫奉壹。結構梳理隔、聞、伐、取、見(移步換景)水尤清冽(正面) 全石為底(側面)潭水清澈見底 (側面)游魚時靜時動 (動靜)斗折蛇行,明滅可見(比喻)犬牙差互,不知源頭(比喻)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五)主題思想這篇散文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小石潭的景物清幽美和寂靜,反襯出作者被貶居的孤苦凄涼的心情,含蓄表露出作者對冷酷現實的不滿。高頻考點重點字詞篁(huáng)竹:竹林。取:這里指開辟。尤:格外,特別。清冽:清涼。坻:水中高地。嶼:小島。嵁:不平的巖石。翠蔓:翠綠的藤蔓。可:大約。空:在空中,名詞作狀語。下:向下照射。布:照映,分布。佁(yǐ)然:靜止不動的樣子。俶爾:忽然。翕忽:輕快迅疾的樣子。悄愴:凄涼。邃:深。以:因為。清:凄清。居:待、停留。乃:于是……就。之:代游小石潭這件事。去:離開。(3)詞類活用從小丘西行:向西,名詞作狀語。下見小譚:名詞作狀語,向下心樂之:意動用法,以……為樂,對……感到快樂。斗折:名詞作狀語,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蛇行:名詞作狀語,像蛇爬行那樣彎曲。犬牙:名詞作狀語,像狗的牙齒一樣。凄神寒骨 凄: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感到凄涼。寒: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感到寒冷。重點句子翻譯1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蒙蓋纏繞,搖曳牽連,參差不齊,隨風飄拂。2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潭中的魚大約有百多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傍的。3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魚兒靜止不動的樣子,忽然間向遠處游去,來來往往,輕快迅捷的樣子,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4潭西南而望,斗 折 蛇 行,明 滅 可 見。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爬行,時隱時現。5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溪岸的形狀像狗的牙齒那樣參差不齊,不能知道溪水的源頭在哪里。6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寂靜沒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涼,寒氣透骨,彌漫著凄涼幽深的氣息。(5)內容理解1.閱讀第1段,說說“伐竹取道”對表現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點的作用。表明作者被悅耳的水聲吸引,產生一探究竟的愿望,突出其內心之“樂"!表明小石潭無路可通、人跡罕至.側面寫出其環境幽僻的特點。2.文章通過描寫小石潭的景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作者游覽小石潭觸景生情,由樂轉悲,表達了作者被貶后孤寂、悲涼的思想感情。3.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后面又寫“悄愴幽邃”,這一樂一憂似乎矛盾,該如何理解?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改革失敗抑郁的心但這種游賞的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情緒又會流露出來。3.核舟記(一)作家作品魏學洢(約1596—約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屬浙江省嘉興市)人,明朝末年的散文作家。是當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長子,其一生短暫,未做過官,好學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張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記》,是其代表作。寫作背景中國古代的雕塑工藝發展到明代已經非常精湛,特別是微雕工藝更是如此。明代民間微雕藝人王叔遠,雕刻了這艘核舟,并將之送給作者,作者驚嘆其技藝高超,而作此文。全文翻譯核舟記魏學洢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明朝有個手藝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遠,他能夠把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成宮殿、器具、人物,甚至飛鳥、走獸、木 石,罔 不 因 勢 象 形,各具 情 態。嘗 貽 余 核 舟 一,蓋大蘇樹木、石頭,全都是就著樣子刻成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和姿態。他曾經贈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蘇東坡泛赤壁云。乘小船游覽赤壁的圖案。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核舟從頭到尾長約有八分多一點兒,約有兩個米那么高。中部高起而寬敞的地方是船艙,上面覆蓋著箬竹船篷。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船艙旁邊有小窗戶,左邊和右邊各有四扇,總共八扇。打開窗子看,可以看見雕花的欄桿,左右對稱。關上它,就見右“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句子,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都涂了石青色。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船頭上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長著濃密胡須的人是蘇東坡,佛印在右邊,魯直在左邊。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蘇東坡黃魯直一同在看一軸字畫手卷。東坡右手拿著畫卷的右側,左手搭在魯直的肩背上。魯直左手拿著手卷的末端,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右手指著手卷,好像在說什么。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各自略微側著身子,他們兩膝互相靠近,都隱蔽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在手卷下邊的衣褶里。佛印極像彌勒佛,袒胸露乳抬頭仰望,神情跟蘇、黃不相類似。他平放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彎曲著右臂支撐在船板上,左腿曲膝豎起,左臂掛著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舟 尾 橫臥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船尾橫放著一個船槳。船槳的左右兩旁各有一個撐船的人。在右邊的人梳著椎形發髻,仰著臉,左手倚著一根橫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右手扳著右腳趾,好像在大聲喊叫的樣子。左邊那個右手拿著一柄蒲葵扇,左手摸著爐子,爐子上放一把茶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那個人眼睛正視茶爐,臉色平靜,好像在凝神傾聽茶水的聲音。船的頂部較平,作者的名字就題寫在上面,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字跡細小得像蚊子的腳一樣,一勾一畫都十分清楚明白,字體的顏色是黑的。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還刻著一枚篆書圖章 ,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顏色是朱紅色。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總計這一條船上,刻了五個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槳、爐子、茶壺、手卷、念珠各一件,各一。對聯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對聯、題名和篆文,刻的字總共三十四個。可是量量核舟的長度,竟然還不滿一寸。這原是挑選長而窄的桃核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雕刻成的。啊,手藝技巧也真神奇了啊!結構梳理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嘗貽余核舟一船艙 箬篷覆之 左右四窗船頭 魯直(左)蘇軾(中)佛印(右)船尾 左舟子視端容寂,右舟子椎髻仰面船背 黑色題名 朱紅篆章技亦靈怪矣哉主題思想《核舟記》是明朝文學家魏學洢創作的一篇說明文。此文細致地描寫了一件微雕工藝品——“核舟”的形象,其構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卓越成就,表達了作者對王叔遠精湛技術的贊美,以及對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的高度贊揚。(六)高頻考點(1)重點字詞奇巧人:技藝奇妙精巧的人。徑,直徑。為:做,這里指雕刻。罔不:無不,全都。因:就著。象:模仿。這里指雕刻。嘗:曾經。貽:贈。蓋:表示推測的句首語氣詞。約:大約。有(yǒu)奇(jī):有余。奇:零數。可,大約。許,上下,表約數。軒:高起。敞:敞開。糝:涂。峨冠:戴著高高的帽子。名詞作動詞用。執:拿著。比:靠近。矯首昂視:抬頭仰望矯舉。不屬(shǔ):不相類似。詘(qū):同“屈”,彎曲。歷歷:分明可數的樣子。椎(chuí)髻(jì):梳成椎形發髻,屬于詞類活用。衡:通“橫”,橫著。攀:扳著。夷,平。了了:清清楚楚。篆章:篆字圖章。丹:紅色。曾不盈寸:竟然不滿一寸。盈,滿。簡:挑選。同“揀”,挑選。修狹:長而窄。(2)內容理解1.雕刻者高超的技藝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明有奇巧人日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2.核舟的主題是大蘇泛赤壁,表達作者對核舟技藝贊嘆之情的句子是:嘻!技亦靈怪矣哉!3.課文第4段描寫“舟子”的神情動作渲染了一種什么氛圍?渲染了一種愉悅、輕松、活潑的氛圍。4.從全文看,雕刻者的高超技藝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用料體積小;所刻東西(字、景、人、物)鄉;刻畫細膩逼真,情態畢備,富有詩情畫意。5.作者為什么不按照船頭、中間、船尾的順序一一介紹?由舟外到舟內再由舟內到舟外,引導讀者仔細觀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4《莊子》二則(一)作家作品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姓莊,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莊子是宋國的公室后代。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后世將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莊子曾作過漆園吏,生活貧窮困頓,卻鄙棄榮華富貴、權勢名利,力圖在亂世保持獨立的人格,追求逍遙無恃的精神自由。對于莊子在中國文學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貢獻,封建帝王尤為重視,在唐開元二十五年莊子被詔號為“南華真人”,后人即稱之為“南華真人”,莊子一生著書十余萬言,書名《莊子》。(二)寫作背景《莊子》又名《南華經》,是戰國中后期莊子及其后學所著道家學說匯總。《莊子》對工具理性也進行了深刻批判。 《莊子》進一步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觀點。 到了漢代以后,尊莊子為南華真人,因此《莊子》亦稱《南華經》。其書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莊子》一書主要反映了莊子的批判哲學、藝術、美學、審美觀等。其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學、人生、政治、社會、藝術、宇宙生成論等諸多方面。(三)全文翻譯北冥有魚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北海里面有一條大魚,它的名字叫鯤。鯤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幾千里長;變化為鳥,名字叫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鵬的脊背,不知道有幾千里長;當它用力鼓動翅膀奮起直飛時,翅膀就好像懸掛在天邊的云。這只鳥,大風吹動海水的時候就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 之 言 曰:要遷徙到南海去了。南海,那就是天然形成的水池。《齊諧》是一部專門記載怪異事情的書,這本書上記載說:“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鵬鳥遷徙南海時,翅膀拍打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濤,乘著旋風盤旋飛至九萬里高空,憑借著六月的大風離開了北海。”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山野中的霧氣奔騰如野馬,空氣中的塵埃,都是生物用氣息吹拂的結果。天色湛藍,那是它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天空高遠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而看不到盡頭呢?大鵬從天空往下看,也不過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樣罷了。結構梳理鯤化為鵬 體大、背大、翼大 氣象恢弘鵬徙南海 擊水 扶搖而上 大鵬飛升仰觀蒼天 擬想鵬俯瞰天地 想象奇特主題思想本文通過借鯤化為鵬、鵬徙南海、大鵬飛升,描述大鵬在一個廣大的世界中飛翔的離奇故事,想象雄奇瑰麗,表現了作者對自由的渴望。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莊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鰷魚在濠水中游得多么悠閑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說:“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莊子說:“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魚的快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 固 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魚的快樂);你本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這是可以完全確定的。”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莊子說:“請追溯話題本源。你說‘你哪里知道魚快樂’的話,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快樂而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濠上也。”知道的。”結構梳理辯論主題:魚之樂惠子:求真、力辯、拘泥莊子:超然、巧辯、尚美主題思想本文通過記敘莊子與惠子圍繞著“魚之樂”而展開辯論,表現了莊子機智、巧妙的辯論風格,也表現了莊子“萬物與我為一”的思想。(六)高頻考點(1)重點字詞冥:同“溟”,海。怒:振奮,這里指用力鼓動翅膀。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志:記載。摶(tuán):盤旋飛翔。扶搖:旋風。息:風。野馬:山野中的霧氣,奔騰如野馬。從容:悠閑自得。子固非魚也:本來。循其本:追溯話題本源。循,追溯。其,話題。本,本源。安:疑問代詞。怎么,哪里。既:已經。內容理解說說作者筆下的“鵬”是個什么樣的形象。碩大無比,力大無窮。第二,志存高遠,善借長風。2.莊子與惠子的論辯十分巧妙,試說說巧妙在哪里。二人的論辯巧妙在彼此都抓住了對方語言表達上的“漏洞”。惠子過于求實,窮追不舍,表現出知性的欲望,莊子機智應變,談笑解脫,更具浪漫情懷。3.莊子為什么說他知道“魚之樂”?談談你的理解。莊子追求“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即“和萬物平等共生,與外界契合無間”,認為魚“樂”,其實也就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影與外化。5《學記》二則作家作品戴圣,字次君,西漢官員、學者、漢代今文經學的開創者,梁國睢陽(今河南商丘市睢陽區)人。 生卒年不詳,世稱小戴,與叔父戴德同學《禮》于后蒼,宣帝時以博士參與石渠閣論議,任九江太守,今本《禮記》(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即《小戴禮記》傳為圣編。寫作背景《學記》全文共1229個字,其篇幅短小精悍,內容相當豐富、精辟、深刻,是中國先秦時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的概括和總結。《學記》是以《大學》為其政治基礎,以《中庸》為其哲學基礎的。其內容涉及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內容、教學原則、教學方法以及師生關系、教師問題等方面。《學記》專門對教育與政治的關系、學制、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原則方法等有關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問題,做了比較系統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論上的闡述,含有豐富的教育思想。全文翻譯雖有嘉肴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就不知它的好處。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因此學習后就知道不足,教導人后才知道困惑。知道不足,這樣以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這樣以后能自我勉勵。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推動、互相促進的。《兌命》說:“教導別人占自己學習的一半。”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啊。結構梳理嘉肴弗食 不知其旨至道弗學 不知其善學知不足 不足自反教后知困,知困自強“學學半”,其此之謂乎!主題思想《雖有嘉肴》一文運用類比論證的方法,論述了教與學的關系,論證了教學相長的道理。大道之行也大 道 之 行 也,天 下 為 公,選 賢 與 能,講 信 修 睦。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才干出眾的人選拔出來,人人講求誠信,培養和睦。故 人 不獨親其親,不 獨 子 其 子,使 老 有 所 終,壯有所 用,因此人們不只是敬愛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愛自己的子女,使老人有終老的保障,壯年人能夠發揮自己的才能為社會效。幼 有 所 長,矜、寡、孤、獨、廢 疾 者 皆 有 所 養,男有分,使孩子健康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而無父的人、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有人供養。男子有職分,女有歸。貨 惡 其棄于地也,不必 藏于己;力 惡 其不出于身也,女子出嫁。財物,厭惡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厭惡)不一定是想要據為己有;力氣,厭惡它不出于自己,不必為己。是故 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 而不作,故 外戶而不閉,但不一定是為了自己的私利。因此圖謀之心閉塞而不會興起,盜竊作亂害人的事情不發生,所以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是謂大同。這就叫作理想社會。結構梳理大道之行 天下為公選賢任能 誠信和睦普遍仁愛 各有所養各有所用 各盡其職行為皆出于公心 道德水平普遍提高,貨盡其用 人盡其力路不拾遺 夜不閉戶主題思想本文通過對理想中的社會特征的描述,闡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表達了作者對這個理想社會的向往,同時,也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六)高頻考點(1)重點字詞旨:味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困:困惑。自反:自我反思。教學相長:教與學是互相推動、互相促進的。學學半:教別人,占自己學習的一半。前一個“學”同“敩”(xiào),教導。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時代的政治制度。與:通“舉”,選舉,推舉。修:培養。親其親:第一個“親”為意動用法,以為……親。第二個“親”指父母。矜(guān):通“鰥”,老而無妻的人。孤:幼而無父的人。獨:老而無子的人。廢疾:有殘疾而不能做事的人。分(fèn):職分,職守。歸:指女子出嫁。惡(wù):憎惡。是故:因此,所以。閉:杜絕。作:興起。故:所以。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最高準則。同:有和、平的意思。(2)內容理解1.《雖有嘉肴》,說說這篇短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怎樣進行論述的。先以“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設喻類比,引出“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接著從教與學兩個方面加以說明;最后歸結出“教學相長"的中心論點。2.歸納一下《大道之行也》中儒家的大同社會理想包括哪些方面。儒家大同社會理想的核心是“天下為公”,內容有:選賢任能,誠信和睦,普遍仁愛;全體社會成員各有所養、各有所用、各盡其職,行為皆出于公心;杜絕奸詐之心、害人之事,人們道德水平普遍提高,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路不拾遺,夜不閉戶。6馬說作家作品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貞元八年(792)進士。曾任國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職,因諫阻憲宗奉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謚“文”。倡導古文運動,其散文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其詩力求新奇,有時流于險怪,對宋詩影響頗大。有《昌黎先生集》。寫作背景《馬說》大約作于唐德宗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以求得提拔,卻一直未被采納。雖然沒能得到重用,但他仍然聲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后來的幾年內,他相繼依附于宣武節度使董晉、武寧節度使張建封,也并未得到特別的賞識,所以常常郁郁寡歡,并有“伯樂不常有”之嘆。他進京城應試以圖做官,在京城上下奔走相告,待了十年之久,最終還是懷著無限怨憤離開了長安。韓愈的坎坷遭遇正是寫作《馬說》的思想基礎,而此文的另一用意是委婉地表白心跡,并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全文翻譯馬說韓愈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卻不會經常有。因此即使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名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馬)一同死在馬槽里,不能以千里馬著稱。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一匹日行千里的馬,吃一次有時能夠吃盡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知道千里馬的食量而喂養它。是馬也,雖 有 千 里 之 能,食 不 飽,力 不 足,才美不外見,這匹千里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美好的才能也就不能表現在外面,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尚且想要和一般的馬一樣都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策 之 不 以 其 道,食 之 不 能 盡 其 材,鳴 之 而 不 能用馬鞭驅趕它,卻不按照正確的方法,喂它,卻不能讓它竭盡自己的才能,它嘶鳴卻不能通 其 意,執策 而 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通曉它的意思,反而拿著鞭子面對它,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真不知馬也!恐怕是他們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結構梳理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正面提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反面論證)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無知淺薄)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埋沒原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愚妄淺薄)千里馬 人才伯樂 識別人才、重視人才的人食馬者 愚妄淺薄、不識人才、埋沒摧殘人才的統治者(五)主題思想《馬說》是唐代文學家韓愈創作的一篇論說文。這篇寓言性的短論通過對世上有無千里馬這一問題的反復論證,歸結到不是沒有千里馬,而是缺少知馬的伯樂,從而對封建統治者不知人、埋沒人才的現象進行了有力的揭露,抒發了封建社會中知識分子懷才不遇的感慨和悲憤。(六)高頻考點(1)通假字祗辱于奴隸人之手“祗”同“只”,只、僅。食(sì)馬者 “食”同“飼”,喂養。才美不外見 “見”同“現”,表現(2)重點詞語重點字詞駢(pián)死:(和普通馬)一同死。馬之千里者:能行千里的馬。之,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一食(shí):吃一次。或:有時。盡:用作動詞,吃盡。是:這,指示代詞。且:猶,尚且。安:疑問代詞,怎么,哪里。策:馬鞭,這里用作動詞,用馬鞭驅趕。臨:面對。(3)一詞多義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助詞,的) 馬之千里者 (助詞,不譯,定語后置的標志) 策之不以其道 (代詞,指千里馬)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助詞,無實義,補足音節)不以千里稱也 (介詞,憑借) 策之不以其道 (介詞,按照) 食不飽,力不足 (動詞,吃)食之不能盡其材 (動詞,同“飼”,喂) 雖有千里之能 (名詞,才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助動詞,能夠)策之不以其道 (動詞,用馬鞭驅趕) 執策而臨之 (名詞,馬鞭)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詞,指千里馬) 其真無馬邪 (副詞,表示加強詰問語氣) 其真不知馬也 (副詞,表示加強感嘆語氣) (4)內容理解1.句子填空(1)表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起決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2)指明千里馬“不以千里稱也”必然性的句子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3)描繪千里馬最終遭遇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4)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飽,力不足,寸美不外見。(5)運用排比句式表達作者對“食馬者”強烈憤慨之情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2.你認為作者借千里馬的遭遇,揭露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象?寄托了怎樣的思想感情?作者借千里馬的遭遇,揭露了當時統治者不識人才,埋沒、摧殘人才的社會現象,寄托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并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行為,進行了嘲諷和控訴。3.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馬”,而尚未被“伯樂”發現,你該怎么做?不氣餒,努力培養自己的特長,對未來要充滿信心;抓住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華和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