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01 中國古代史核心考點背誦(56個高頻考點)一、中國古代史發展趨勢1.中國古代朝代更替順序:夏—商—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朝--西漢--東漢--三國(魏蜀吳)--西晉—北方十六國,南方東晉==北方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南方南朝(宋、齊、梁、陳)2.中國奴隸社會:夏、商、西周分別是奴隸社會的產生、發展和成熟時期:①政治上:禪讓制→世襲制;部落聯盟→國家建立;分封制逐漸形成并盛行;②經濟上:鐵器、牛耕的出現3.中國封建社會:統一多民族國家由建立到不斷鞏固;封建社會由興起到強盛再到漸趨衰落:①政治上:秦朝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并在之后各朝代不斷發展;②經濟上:封建小農經濟在戰國時期開始形成,在封建社會初期促進了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在封建社會后期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和社會進步;③思想文化上: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秦朝法家獨尊;漢武帝時期,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④對外關系上:由開放的對外政策逐漸走向閉關鎖國;⑤科技上:由世界領先逐漸落伍于世界潮流;⑥民族關系上:在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下,中央政府為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勢力,并加強對蒙古、西藏、新疆等邊疆地區的管轄,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二、中國古代史版塊版塊一 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1)政治:中國進入原始社會,并逐漸形成了部落聯盟(2)經濟:原始農業出現并不斷的發展,原始農耕文化產生,成為向文明過渡的里程碑。三大遠古人類 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兩大原始農耕居民 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人文始(初)祖 炎帝、黃帝一種制度 禪讓制版塊二 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和社會變革本階段時間界限為約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21年,主要包括四部分內容:夏商周的更替、青銅器與甲骨文、動蕩的春秋時期、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和百家爭鳴。政治上:夏朝的建立,標志著中國早期國家的誕生。隨著王朝的興衰更替,依次經歷了夏、商、西周、東周(春秋戰國)時期,同時也引起了政治制度的變革,相繼形成了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等一系列制度。經濟上:隨著社會生產力的變革,推動了社會經濟的巨變。早期國家以奴隸制經濟(井田制)為主,但在春秋末期,隨著鐵犁牛耕的出現,促進了土地私有制的產生,推動著井田制的逐步瓦解。軍事上:社會動蕩導致了大量戰爭,最為頻繁集中于春秋戰國時期,發生了許多著名的戰爭:長平之戰、馬陵之戰、桂陵之戰等,戰爭兼并了許多小國家。文化上:商周時期以青銅器和甲骨文文明為主,到春秋戰國時期,為解決社會問題,儒、道、法、墨等諸子百家相繼提出了自己的理論,推動形成了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的高峰。一種文字 甲骨文。一次改革 商鞅變法。兩大制度 世襲制和分封制。三大朝代 夏、商、周。四大學派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版塊三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本階段時間界限為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至184年黃巾起義,主要包括:秦朝、西漢與東漢的建立、秦漢統一措施與滅亡;兩漢的科技與文化。政治上: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秦朝,結束了長期混亂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在中央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實行郡縣制。漢承秦制,設立刺史制度,監督地方高官,漢武帝頒行“推恩令”加強中央集權,東漢時期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經濟上:秦朝從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入手,利于促進經濟發展。漢初采取“休養生息”政策,統一貨幣為五銖錢,實行鹽鐵專賣、平抑物價等措施,緩解了秦末以來經濟凋敝現象。思想文化上:秦朝的統一便利了文化的交流,但嚴刑峻法、焚書坑儒等措施阻礙了文化的發展。漢武帝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學居于主導地位,影響深遠。兩漢時期社會經濟的繁榮促進了科技文化的快速發展。一條主線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兩大人物 秦始皇和漢武帝。三大成就 秦統一六國、漢武帝大一統、張騫通西域。四大措施 郡縣制;統一文字、度量衡與貨幣;“推恩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版塊四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繼兩漢之后,中國歷史進入一個大分裂時期,期間也有過短暫的統一,也就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歷史時期:三國、西晉、東晉、南北朝)。1.分裂中的統一因素: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之間的交融;南方經濟的發展;科技文化的進步等都為統一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2、歷史階段特征:政權分立、民族交融。(分裂是這一時期的一大特點;民族融合成為這一歷史時期的另一特征)這一時期,我國封建社會由統一走向分裂,在分裂中孕育著統一的元素。統一是歷史的主流。一次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兩條線索 政權分立和民族融合。三個政權 魏、蜀、吳。三大戰役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四大人物 曹操、劉備、孫權、北魏孝文帝。版塊五 隋唐時期: 繁榮與開放的時代從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滅亡,這一段歷史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發展時期,也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隋唐盛世。政治:國家統一、中央集權完善、政治清明經 濟:高度繁榮民族關系:民族政策開明平等、民族關系融洽對外關系:對外開放、交流頻繁科技文化:科技進步、文化輝煌隋唐時期時代特點:繁榮與開放的時代隋唐時期總體特點: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階段特征 繁榮與開放。制度創新 科舉制、三省六部制。繁榮的社會 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開放的社會 遣唐使、玄奘西行、鑒真東渡、國際化都市長安。民族關系 文成公主入藏。版塊六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階段特征:遼、宋、夏、金、元時期我國歷史發展的基本特征是民族政權并立,民族交融的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的繼續發展。這一時期,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江南經濟發展起來,趕上并超過北方。政治:①從民族政權并立(遼、北宋、南宋、西夏、金)走向國家統一(元)。②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發展(重文輕武政策、行省制度)經濟:①南宋時經濟重心南移完成。②商業活動突破坊市界限。③“交子”的使用,標志著商品貨幣經濟發展到空前水平民族關系:民族政權并立,是我國古代民族交融的高潮時期科技:科技發展出現高峰,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階段特征 民族政權并立,經濟重心南移,社會經濟高度發展。制度創新 行省制。經濟重心 唐朝中期開始南移,至南宋完成。民族關系 民族政權間時戰時和,以和為主。海外貿易 宋代海外貿易興盛,設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貿易。版塊七 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明清(鴉片戰爭以前)時期特征:封建社會的衰落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鞏固和社會的危機)政治:①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②君主專制制度進一步強化經濟:①封建經濟繼續發展。②重農抑商和閉關鎖國政策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思想文化:八股取士和文字獄嚴重阻礙了思想、學術的發展和進步民族關系: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轄,維護國家統一對外關系:①由開放逐漸走向閉關自守。②中國人民開始了反殖民、反侵略斗爭一條主線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兩大危機 “閉關鎖國”政策導致中國的落后和閉塞;出現了一系列侵略中國的戰爭,如荷蘭入侵臺灣。君主集權機構 錦衣衛、東廠、軍機處等。邊疆行政機構 臺灣府、伊犁將軍、駐藏大臣等。三、中國古代史高頻考點歸納總結高頻考點1.北京人(舊石器時代——打制石器)(1)元謀人發現地點:云南省元謀縣生活年代:距今約170萬年生活情況: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發現意義:元謀人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2)北京人發現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生活年代:距今約70萬—20萬年體貌特征:能夠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生產狀況:①采集狩獵 ②學會使用火,保存火種 ③使用打制石器(舊石器時代)社會組織:群居生活地位意義:①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類之一;②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3)山頂洞人發現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頂部洞穴里生活年代:距今約3萬年體貌特征:已經具有現代人類的特征;生產工具:①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 ②懂得人工取火高頻考點2原始農耕生活(新石器時代——磨制石器)(1)原始農業興起 距今10000年左右,我國出現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農作物,長江中下游的先民開始栽培稻,北方地區的先民開始栽培粟和黍;發展 經過2000多年的發展,稻作和粟作農業分別在我國南北方逐漸推廣,原始農業由最初的刀耕火種、發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進行耕種,同時家畜飼養開始出現。重要標志 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的出現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發展。意義 原始農業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我們的祖先由食物的采集者變為食物的生產者,這是人類歷史上一次巨大的變革。(2)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原始居民 半坡居民 河姆渡居民距今時間 距今約6000年 距今約7000年生活地區 黃河流域的陜西西安 長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房屋樣式 半地穴式圓形房屋 干欄式房屋生產工具 使用磨制石器、耒耜 使用磨制石器、骨耜原始農業 種植粟 種植水稻原始畜牧業 飼養豬、狗等 飼養豬、狗和水牛高頻考點3.遠古的傳說★炎黃聯盟(1)阪泉之戰:炎帝vs黃帝,炎帝戰敗,歸順黃帝,結成炎黃聯盟。(2)涿鹿之戰:炎黃vs蚩尤,蚩尤戰敗,華夏族逐漸形成。(3)影響:華夏族逐漸形成,炎帝、黃帝被尊崇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堯、舜、禹的禪讓(1)禪讓制:原始社會后期,通過民主推舉的方式將部落首領位子傳給有賢能的人。(2)堯、舜、禹的禪讓順序:堯→舜→禹(3)大禹治水的方法:疏導 精神:大禹治水的成功說明解決問題、處理問題要靈活多變,要善于思考,要有創新精神;大禹治水還讓我們體會到做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須具備堅持不懈、刻苦耐勞、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相關成語:“三過家門而不入”)。高頻考點4.夏商周更替(奴隸社會)(1)夏朝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都城:陽城。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世襲制:啟繼承父位,標志著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公天下”變成 “家天下”。鞏固統治:建立了軍隊,制定刑法,設置監獄。制定歷法,稱為夏歷。滅亡:桀統治殘暴,約公元前 1600年被商湯所滅。都城遺址;二里頭遺址(2)商朝建立:公元前1600年,湯建立商朝。都城:亳遷都:盤庚遷都至殷,統治穩定。滅亡:商紂王統治殘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商朝滅亡。牧野之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軍隊和商紂王軍隊,周武王獲勝。高頻考點5.西周的分封制目的: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依據:血緣關系遠近與功勞大小對象:宗親和功臣諸侯權利:管理土地和人民,建立諸侯國;在自己的封地內進行再分封。諸侯義務:鎮守疆土;向周王進獻貢物;服從周王調兵。實質:確立了周王朝的社會等級制度: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作用:積極:保證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穩定政局,擴大統治范圍。消極:諸侯國具有較大的獨立性。當諸侯國力量強大后,會威脅到周天子的統治地位,為春秋諸侯爭霸埋下隱患。高頻考點6.青銅器與甲骨文(1)青銅器的高超工藝出現:原始社會末期。用途:商朝 以后,青銅器的數量增多,種類逐漸豐富,功能也由食器等發展到禮器,成為王公貴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國家權力的代表性器物,禮器的數量反映了權力的大小和嚴格的等級界限。功能:由食器發展到禮器,禮器的類型和數量反映了權力的大小和嚴格的等級界限。工藝:當時的工匠已準確的掌握了銅錫鉛的比例,在鑄造技術上采用“泥范鑄造法”。代表:最重的司母戊鼎;最精美的四羊方尊。(2)甲骨文記事甲骨文的由來:商周時期刻在龜甲、牛羊獸骨上的文字;記載內容豐富,設計祭祀、戰爭、農牧業等;發現:1899年,清朝人王懿榮首次發現甲骨文造字方法: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等多種造字方法。歷史地位: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高頻考點7.動蕩的春秋時期(1)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農業:春秋后期,出現了鐵制農具和牛耕,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手工業:規模不斷擴大。商業:商業活動逐漸活躍,出現商品交換市場和使用金屬貨幣。(2)王室衰微原因: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②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影響: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諸侯國勢力崛起。(3)諸侯爭霸原因:諸侯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周王室衰微;各諸侯國爭奪土地、人口和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實質是奴隸主的掠奪戰爭。)霸主: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等先后稱霸中原;影響:(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有何利弊?)①消極:給社會和人民帶來巨大災難。②積極:加快統一的步伐,同時出現大規模的民族交融。(特征:王室衰微、諸侯爭霸)高頻考點8. 戰國兼并:(1)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七國(2)戰國時期戰爭的特點是:侯國之間戰爭的規模很大,參戰兵力多,交戰區域廣,持續時間長。(3)戰國著名戰役有: 桂陵之戰(魏國VS齊國)——圍魏救趙馬陵之戰(齊國VS魏國)——減灶計長平之戰(秦國VS趙國)——紙上談兵(4)性質:封建地主間的非正義戰爭(5)影響:大國兼并小國,為結束分裂,實現統一奠定了基礎;給社會生產帶來極大的破壞。高頻考點9. 商鞅變法開始時間 公元前356年開始背景 經濟: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和封建經濟不斷發展 政治:新興地主階級勢力增強,要求廢除舊貴族世襲特權,掌握國家政治經濟大權 軍事:為了在兼并戰爭中取勝,各國統治者實行變法改革,以求富國強兵 秦國:秦孝公為改變秦國落后局面,積極從各國引進人才,變法圖強目的 富國強兵,確立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人物 秦孝公、商鞅內容 措施 作用政治 確立和推行縣制,縣直屬中央,縣令等官吏由國君任免,代替以往的貴族分封制 削弱了豪門貴族在地方的權力,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轄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 有利于新興地主階級參政改革戶籍制度。編制戶口,實行連坐法 加強了對人民的管理和控制,有利于法律的實行和社會安定嚴明法度,禁止私斗經濟 廢除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推動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鼓勵耕織,獎勵生產。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核心內容) 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使秦國日益富足統一度量衡。在秦國范圍內制度量衡的標準器 為經濟交流活動提供了便利條件,對賦稅制度的統一產生了積極作用軍事 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沒有軍功的貴族子弟不授爵位 打擊了舊貴族的勢力,有利于新興地主階級通過軍功途徑參政,也增強了秦國軍事力量性質 是一場比較徹底的封建地主階級改革結果 秦孝公死后,商鞅慘遭車裂,但新政已深入人心,仍被繼續推行影響 積極:商鞅變法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消極:法律嚴苛,刑法殘酷,容易造成統治者的暴政各國經過變法改革,政治、經濟、軍事、法治等多方面都發生了大的變革,整個社會前進的步伐加速了。高頻考點10.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1)概況: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發揮出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的作用。(2)工程結構:渠首和灌溉網。渠首分為魚嘴、寶瓶口和飛沙堰。內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3)功能:防洪、灌溉、水運等,是一座綜合性的水利工程。(4)影響:①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變成天府之國;②2200多年來,都江堰發揮著巨大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絕無僅有,充分反映出我國人民智慧。高頻考點11. 百家爭鳴(1)諸子百家:戰國時期,學術思想領域非常活躍,形成了不同的學派,各陳其說,史稱諸子百家。(2)背景:經濟:社會生產力的提高(根本)。政治:舊的社會制度進一步瓦解,新的社會制度逐步確立,社會動蕩。階級:出現地主、農民、工商階層,士活躍起來。思想文化:私學的興起。認識:一定的思想觀念是一定的歷史時代的產物。(3)爭論的核心問題:治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4)春秋戰國時期的主要思想派別、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注:戰國時期在思想上、文化上的繁榮局面,歷史上稱為“百家爭鳴”。)時期 學派 代表人物 著作 主要思想 啟示春 秋 時 期 道家 老子 《老子》 又稱《道德經》 ①人們應順應自然; ②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對立雙方可以互相轉化 ③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 辯證地看待問題儒家 孔子 《論語》 政治思想: ①核心思想是“仁”②主張以德治國,反對苛政。 教育思想: ①創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②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識教育 ③提出了一系列教學原則和方法 ①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 ②尊重教學戰 國 時 期 儒家 孟子 《孟子》 ①主張實行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 ②反對一切非正義的戰爭 構建和諧社會荀子 主張實行禮治,明確尊卑等級墨家 墨子 《墨子》 ①主張兼愛非攻 ②主張選賢能的人治理國家 ③提倡節儉 ①構建和諧社會 ②反對侵略戰爭 ③勤儉治國道家 莊子 《莊子》 ①治國要順其自然和民心 ②人生應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獨立的人格 積極地看待和面對問題法家 韓非 《韓非子》 ①以法治國,樹立君主權威 ②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 積極改革和勇于創新(5)百家爭鳴的影響: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6)認識: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高頻考點12.秦滅六國——實現統一(1)背景: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實力超過東方六國,具備了統一六國的條件。秦王嬴政為滅亡六國進行了充分的準備。(2)條件:①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富兵強,具備了統一六國的條件。②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善用人才。采取了遠交近攻的軍事策略。③人民希望結束戰亂,這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和人民要求。(3)過程: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順序:韓趙魏楚燕齊。(4)結果: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定都咸陽。(5)意義: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爭戰混亂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高頻考點13. 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領域 措施 作用政治上 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①皇帝制度;②三公制度:丞相(行政)、太尉(軍事)、御史大夫(監察);③郡縣制(郡縣的長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影響深遠。 郡縣制: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經濟上 統一貨幣(圓形方孔半兩錢) 改變了以往幣制混亂的局面,有利于國家對經濟的管理,促進各地經濟的交流。統一度量衡 便利了經濟的發展文化上 統一文字(小篆) 文字的統一,使政令能夠在全國各地順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夠順暢溝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交通上 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并修筑道路;開鑿靈渠。 加強了各地的交通往來,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軍事上 修建靈渠,統一嶺南;派大將蒙恬抗擊匈奴;修建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 保證了國家的安全思想上 焚書坑儒 一方面統一了思想,另一方面鉗制了思想高頻考點14.陳勝吳廣起義爆發的原因:①遇雨誤期,按律當斬(直接原因);②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爆發: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 大澤鄉 率眾起義。經過:陳勝稱王,在陳建立“張楚”政權,向西進攻,直逼咸陽。但最后起義失敗。歷史意義:是中國歷史上 第一次大規模 的農民起義,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秦朝的滅亡:項羽在巨鹿之戰 以少勝多,殲滅秦軍主力;劉邦率軍進入咸陽,秦朝滅亡(前207年)。楚漢之爭(1)秦朝滅亡后,項羽(西楚霸王)和劉邦(漢王)為爭奪帝位,展開爭戰,史稱“楚漢之爭”,歷時四年,劉邦取得了最后的勝利。(2)劉邦取勝原因:注重收攬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漸由弱變強。高頻考點15. 西漢的建立(1)西漢建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稱為西漢,定都長安。劉邦是漢高祖。(2)漢初的社會狀況及面臨的問題: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①原因:由于秦朝的殘暴統治和秦末的戰亂;②表現:西漢建立初,到處是殘破荒涼的景象。③首要問題:如何恢復和發展社會生產,鞏固新的王朝,成為漢初統治者面臨的首要問題。措施:漢高祖劉邦為鞏固政權和穩定社會局勢,恢復和發展生產,實行休養生息政策:①下令“兵皆罷歸家”,讓士兵還家務農;(解甲歸田)②將奴婢釋放為平民,以增加農業勞動力;(釋奴為民)③鼓勵人民致力農業生產;(以農為本)④采取輕徭薄賦的政策。(輕徭薄賦)影響:漢初的經濟逐漸得以恢復和發展,社會局勢得以穩定。高頻考點16. 文景之治:(1)漢文帝、漢景帝采取的休養生息政策:①輕徭薄賦:注重農業生產,提倡以農為本,關心農桑,進一步減輕賦稅和徭役。②減輕刑罰:重視“以德化民”,廢除一些嚴刑苛法;③提倡節儉:提倡勤儉治國,以身作則(漢文帝以節儉著稱)。(2)結果:文景時期,政治清平,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國力有了很大的增強,國家府庫充盈。這一時期在歷史上被稱為“文景之治”。高頻考點17.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1)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措施:政治上:①采納主父偃的“推恩”建議 ②建立刺史制度作用:通過這些措施,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強。思想上:①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尊崇儒術”的建議,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 ②在長安興辦太學,以儒家經典為教材,培養儒學人才。影響:從此,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經濟上:①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②實行鹽鐵官營、專賣③全國統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作用:這些措施,使國家的財政狀況有很大改善,為漢武帝許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經濟基礎軍事上:公元前119年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使匈奴無力再與西漢對抗。民族關系上:派張騫出使西域,加強與西域的聯系。對外關系上:開通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2)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措施的作用漢武帝時從政治、思想、經濟和軍事等方面鞏固了大一統的局面,使西漢王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比較秦始皇焚書坑儒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異同相同點:相同點:目的相同,都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實質相同,都是文化專制的表現。不同點:方式和結果不同,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對其他思想進行及其粗暴野蠻的破壞,結果未能鞏固統治,反而加速了秦朝的滅亡;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儒家學說為正統思想,促進了大一統局面的形成和鞏固。高頻考點18. 東漢的興衰(1)建立:劉秀稱帝西漢滅亡:公元9年,王莽奪權,建立新朝,西漢滅亡。公元23年,新朝滅亡。東漢建立:公元25年,劉秀(光武帝)稱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2)興盛:光武中興光武中興措施:劉秀多次下令釋放奴婢,減輕農民的負擔,減輕刑法;還合并郡縣,裁減官員,加強對官吏的監督,懲處貪官污吏;又允許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緩和民族矛盾。影響:到光武帝統治后期,社會出現了比較安定的局面,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光武中興”。(3)衰落: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現象:東漢中期以后,繼位的皇帝大多年幼,無法主政,形成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惡性循環的局面。原因: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和皇位世襲制 。影響:政治腐朽不堪,社會混亂,人民遭殃,動搖了東漢統治,東漢王朝走向衰亡。(4)打擊:黃巾起義不同點 大澤鄉起義 黃巾起義時間 公元前209年 184年領導人 陳勝、吳廣 張角,創立宗教太平道口號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特點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 一場有組織、有準備的農民大起義影響 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 起義雖然失敗,但其余部堅持斗爭了20多年,這次農民起義,但沉重打擊了東漢統治,使其一蹶不振。相同點 都屬于農民起義,都沉重打擊了當時的黑暗統治,但結果都失敗了。高頻考點19. 張騫通西域第一次出使西域 第二次出使西域時間 公元前138年 公元前119年目的 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 發展與西域各地方政權的友好往來結果 使漢朝了解到西域的具體情況 促進漢朝與西域各地方政權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往來影響 (1)連通西域:開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擴大了西漢王朝的世界視野。被稱為“鑿空之行” (2)民族關系: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政權之間的相互了解和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西域的開發 (3)政治影響:奠定了西漢王朝對西域管理、經營的基礎 (4)對外交往:直接推動了“陸上絲綢之路”的形成高頻考點20.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1)對絲綢之路的開通做出最大貢獻的人是 張騫(2)陸上絲綢之路開通背景:張騫開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漢朝和西域的使者開始相互往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日趨頻繁。(3)陸上絲綢之路——路線從長安穿過河西走廊,經西域運往中亞 、西亞,再轉運到更遠的歐洲羅馬東西方文化交流:①漢朝的絲綢、漆器等物品,以及開渠、鑿井、鑄鐵等技術傳到西域。②西域的良種馬、香料、玻璃、寶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以及多種樂器和歌舞等傳到中國。(4)影響: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通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5)陸上絲綢之路開通意義▲絲綢之路 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海上絲綢之路(1)開通時期:漢武帝時期(2)路線1:從山東沿岸出發的船只穿過黃海可到達朝鮮,日本,(3)路線2:(這條航線更重要):從東南沿海港口出發,經中南半島南下,繞過馬來半島,穿過馬六甲海峽,通往孟加拉灣沿岸,最遠抵達印度半島南端和錫蘭。(4)運輸商品及目的地:中國的絲綢等物品,經過這條航線(路線2)線再轉運到歐洲地區,因此這條航線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高頻考點21. 對西域的管理★西漢對西域的管理。(1)背景: 張騫通西域后,西漢王朝加強了對西域的經營(2)西域都護設置:①時間:公元前60年。②設置者:西漢政府。③地位:是管理西域的最高長官。(3)西域都護職責:西域都護頒行漢朝的號令,調遣軍隊,征發糧草,對西域地區進行有效的管轄(4)西域都護設置意義: 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是我國的領土。★東漢時班超出使西域(1)東漢明帝時 派班超出使西域;(2)班超經營西域同時,又派甘英出使大秦(古羅馬)。甘英到達安息后受阻,未能繼續前行,但是甘英開辟了通往西亞的路線。(3)班超經營西域30多年,回到中原。去世后他的兒子班勇再次出使西域。(4)張騫、班超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不屈不撓、不畏艱險高頻考點22.造紙術的發明(1)書寫材料的變化:(甲骨文)龜甲、獸骨——青銅器——簡帛——紙發明紙的原因:用簡帛做書寫材料有何弊端?竹木簡太重了(據史料記載,秦始皇一天要看120斤重的文書)而帛又很貴,使用受到很大的限制。(2)紙的發明:西漢時期 。西漢早期的麻紙。甘肅天水(說明這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紙); 質地粗糙,使用不便。(3)公元105年,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蔡侯紙”) ——為文化傳播作出了巨大貢獻。造紙原料:樹皮、破布、麻頭、舊魚網。蔡侯紙的特點:原料容易找到、便宜,質量也提高了。造紙術改進的意義:造紙術改進的意義是什么?擴大原料來源,降低了制造成本,提高了紙的質量和產量,普及和推廣了紙的應用,也便利了典籍的流傳。(4)造紙術傳播的意義:促進了文化的傳播,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高頻考點23. 醫學(1)張仲景:①生活時代:東漢名醫,②著作《傷寒雜病論》,③ 《傷寒雜病論》內容包括: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和治療方法;總結了各種疾病的癥候,提出在診斷上要辨證分析病情,然后對癥治療;還提出了“治未病”理論,提倡預防疾病。④張仲景地位:張仲景是中醫臨床理論體系開創者,被后世稱為“醫圣”(2)華佗:①生活時代:東漢 名醫,②擅長醫術:用針灸、湯藥為人治病,還能實施外科手術。③華佗重大成就:發明“麻沸散”——便于實施外科手術。【麻沸散是醫學創舉】編創出“五禽戲”(體操)——幫助人們強身健體。(3)歷史巨著《史記》《史記》作者: 西漢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編寫《史記》內容: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3000年歷史《史記》地位: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意義:對中國史學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文學史上也有崇高地位。司馬遷品質:公正記事,愛憎分明,秉筆直書高頻考點24. 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的基本概況(1)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的基本概況戰役 時間 交戰雙方 結果 影響官渡之戰 200年 袁紹與曹操 曹操勝利 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赤壁之戰 208年 曹操與孫劉聯軍 曹操失敗 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礎(2)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魏國 220年 曹丕 洛陽 重視農業發展,大力興修水利蜀國 221年 劉備 成都 發展經濟,改善民族關系吳國 229年 孫權 建業 230年孫權派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今臺灣)★三國鼎立的意義:(1)政治上:三國鼎立實現了局部統一,為最終統一奠定了基礎;(2)經濟上:三國統治者都重視發展生產,促進了經濟發展,為統一提供了物質條件。高頻考點26 . 八王之亂 (1)原因:分封同姓諸王,導致宗室諸王勢力過大;晉惠帝昏庸無能;朝政腐敗。(2)爆發:晉惠帝在位時,手握重兵的八個封王為了爭奪中央政權,先后起兵,相互混戰。(3)影響:形成了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人口遷徙高潮。 高頻考點27. 江南地區的開發(1)開發時間:東晉、南朝時期。(2)▲江南經濟發展的原因:①北方人南遷,給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也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最主要原因)②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③江南地區戰亂較少,社會較安定;(3)江南經濟發展的表現:農業:①開墾荒地,興修水利②推廣改進犁耕,選種育種(育秧移栽)施肥③稻麥兼作,五嶺以南種雙季稻④種桑養蠶、培植果木、種植藥材。手工業:手工藝快速進步。繅絲、織布 、制瓷、冶鑄、造船、造紙、制鹽等都有顯著的發展。商業:南朝的建康(今南京)是當時商業最為活躍的大都市。(4)影響: 南方經濟迅速發展,為我國經濟重心南移奠定基礎。高頻考點28. 淝水之戰(1)時間與交戰雙方:383年;人物:苻堅;雙方:前秦苻堅和東晉(2)特點及結果:東晉以少勝多大敗前秦(3)影響:北方重新陷入割據狀態。(4)成語:風聲鶴唳、草木皆兵。(5)前秦失敗的原因、啟示:失敗原因:前秦苻堅不顧一致反對,強征各族人民當兵、軍心不穩;苻堅還驕傲輕敵、指揮失當;前秦軍隊向南進軍時前后千里、戰線太長、力量分散;東晉8萬精兵團結一致、從容應對、正確戰略戰術。啟示: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不是力量的強弱,而是人心向背、戰術得當等;民族團結、內部團結對于一個政權的成敗具有重大意義。高頻考點29.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 ①439年,北魏統一了北方;②鮮卑習俗治理國家困難重重;③當時北方出現了民族交融的趨勢。(目的是加強對中原的統治。) 時間 公元494年內容 ①遷都 洛陽。②推行漢化措施:說漢語_、改漢姓、穿漢服、聯漢姻等。作用 促進了民族交融_,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使少數民族在語言、服飾、風俗習慣上逐漸與漢族趨同;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豐富與發展。啟示 學習魏文帝順應歷史潮流、堅持改革、積極進取、擁有智慧、以身作則的精神和優秀品質。高頻考點30. 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1)《齊民要術》作者:北朝賈思勰內容:總結了農、林、牧、副、漁等方面的生產技術,內容十分豐富。地位: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在世界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科學家祖沖之時期:南北朝成就:①數學: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領先世界近千年(世界之最);②歷法:制創《大明歷》;③機械:制造指南車、水碓磨、千里船。(3)書法:曹魏時的書法名家①鍾繇:獨創楷書書法,后人稱他的楷書為絕世之作 ②胡昭書圣——王羲之(東晉)①代表作:《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②書法特點:被稱“飄若浮云,矯若驚龍”(4)繪畫:顧愷之(東晉)擅長:人物畫代表作:《女史箴圖》《洛神賦圖》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水畫開始形成。(5)雕塑背景: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代表:①山西大同——云岡石窟 ②河南洛陽——龍門石窟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化發展的原因:(1)政治方面:國家分裂、南北對峙,但也出現了短暫的統和局部統一,有利于文化的發展。(2)經濟方面:北人南遷促進了江南經濟的開發.北方少數民族內遷使北方經濟得以恢復發展。(3)民族關系方面:北方民族大交融,少數民族完成封建化的過程,推崇中原文化。(4)此外,秦漢文化的基礎以及外來宗教文化的傳播, 都促進了這時期文化的發展。高頻考點31. 隋的建立和統一(1)隋建立三要素:時間:581年;建立者:楊堅(隋文帝);都城:長安(2)隋的統一:589年,隋滅陳,統一全國。(3)隋統一意義:結束了長期分裂局面,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大趨勢。(4)隋初的發展統治措施:發展經濟,編訂戶籍,統一南北幣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強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作用:促進了社會迅速恢復和發展,使人口數量和墾田面積大幅度增長,隋朝成為疆域遼闊,國力強盛的王朝。高頻考點32. 開通大運河目的: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時間:隋煬帝 605年開始開鑿概況:全長2000多千米三點:中心洛陽 北端涿郡 南端余杭 四段: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五河: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評價:①加強了南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 ②勞民傷財,給百姓帶來沉重負擔,加速了隋朝的滅亡。高頻考點33. 開創科舉取士制度(1)背景:魏晉南北朝時期,管理選拔權由上層貴族壟斷,選官看重門第。(2)創立: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隋煬帝:進士科的創立,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3)創立科舉制的意義:①科舉制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②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③科舉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維持了1300年。選拔依據從門第變為才學;選拔權力從地方集中到中央。高頻考點34. 唐朝的建立與“貞觀之治”(1)唐朝的建立和統- -(618年 -907年)618年,李淵建立唐朝,以長安為都城,李淵就是唐高祖,實現了全國的統一。(2)唐太宗(李世民)與“貞觀之治”主觀原因:他吸取隋亡的歷史教訓,他勤于政事,虛心納諫,從善如流。客觀措施:①任用賢能。唐太宗廣納賢才,有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齡善于謀略,杜如晦敢于決斷(房謀杜斷) ,他們都是貞觀時期的宰相。②政治方面。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首創于隋朝);制定法律,減省刑罰;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嚴格考查各級官吏的政績。③經濟方面。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④邊疆管理。唐太宗時期先后擊敗東、西突厥,加強了對西域的統治。高頻考點35. 唐玄宗與“開元盛世”(1)唐玄宗李隆基統治措施:①重用賢能(姚崇“救時宰相”、宋璟);②整頓吏治,裁減冗員;③發展經濟,改革稅制;④注重文教,編修經籍。(2)結果: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唐朝進入鼎盛時期,歷史稱為“開元盛世”。高頻考點36. 盛唐氣象(1)經濟的繁榮農業繁榮的表現:①墾田面積擴大 ②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改進,推廣一些生產工具(曲轅犁、筒車)③ 興修水利手工業繁榮的表現:①紡織業:蜀錦色彩艷麗、紋飾精美冠于全國②陶瓷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南青北白)、聞名中外的唐三彩3.商業繁榮的表現:長安既是當時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會。市:長安城中有東、西兩市,是主要的商業區 坊:長安城內所建100多個坊,是居民區(2)民族交往與交融民族政策: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各族首領尊奉他為“天可汗”。民族交融的方式:①雜居、通婚 ②少數民族在朝廷中擔任官職 ③冊封少數民族首領 ④設置機構(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唐與吐蕃的關系:唐太宗時期,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帶去了蔬菜種子、茶葉、絲綢、工藝品、佛經、醫藥、歷法、科學技術等書籍,修建小昭寺,參與大昭寺修建意義: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增進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唐中宗時期,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唐與吐蕃“和同為一家”。唐穆宗時期,唐與吐蕃定力友好盟約,立“唐蕃會盟碑”。(3)開放的社會風氣唐朝時期的社會風氣比較開放,顯示出昂揚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社會風氣兼容并蓄,受西北少數民族影響,剛健豪邁的尚武風氣盛行一時。(4)多彩的文學藝術唐詩:唐朝是中國歷史上詩歌創作的黃金時期。李白--詩仙--盛唐時期,他的詩飄逸灑脫,充滿想象力和感染力。杜甫--詩圣--唐由盛轉衰,他的詩反映了歷史的真情實況,他的詩被稱為“詩史”。白居易--中唐時期,他的詩直面社會現實,揭示了統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書法: 代表人物:顏真卿—“顏體”端正勁美,雄渾敦厚—《顏氏家廟碑》柳公權—“柳體”—《玄秘塔碑》 顏筋柳骨歐陽詢—方折峻麗,筆力險勁—《九成宮醴泉銘碑》繪畫:唐朝的繪畫題材和類型廣泛,有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宗教畫閻立本,擅長畫人物故事畫,如《步輦圖》 《歷代帝王像》吳道子--畫圣,注重線條變化,如《送子天王圖》石窟藝術:敦煌莫高窟 與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為我國三大石窟。高頻考點37.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1)與日本的交往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遭到唐朝進行交流的使團。他們把唐朝先進的制度、天文歷法、文字、典籍、書法藝術、建筑技術等傳回日本,對日本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鑒真東渡:唐朝最富影響的僧人鑒真,東渡日本傳授佛法等,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貢獻。(為日本設計唐招提寺;前后12年,前5次東渡失敗,第6次才成功,雙眼失明)(2)與天竺(印度)的交往玄奘西行:唐太宗貞觀年間,奘歷盡艱辛,西行天竺學習佛法。奘的見聞,由弟子整理成書一《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玄奘一-《西游記》 中唐僧的原型)(3)交流頻繁的原因(吸引世界各國來華的原因) :A、唐朝政權強大,國家統一,社會安定;B、唐代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C、奘、鑒真等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也起到了重要作用。D、唐朝海陸交通發達。(4)唐朝的對外政策:對外開放和友好交往的政策。對我們今天的啟示: A.一個國家只有經濟發達,文化先進才能對于國外產生輻射力和吸引力.B.一個國家只有對外開放,積極交流才能有所得益,有所進步.高頻考點38. 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1)安史之亂(導致唐朝由盛轉弱的轉折點)原因:①開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樂,任人唯親,朝政日益腐敗。②社會矛盾尖銳,邊疆形勢緊張。③節度使勢力膨脹,形成外重內輕。④安祿山擔任三個邊地的節度使,逐漸擴張勢力。人物:安祿山和部將史思明結果和影響:①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②唐朝的國勢從此由盛轉衰;③安史舊將和內地節度使權勢加大,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2)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黃巢起義,雖然失敗,但給唐朝統治以致命的打擊。唐朝的滅亡:907年,節度使朱溫建立后梁政權,唐朝滅亡。(3)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唐朝滅亡后,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五代十國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五代十國雖然是一個政權分立的時期,但統一始終是一個必然趨勢。北漢是唯一位于北方的十國之一。五代十國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五代十國時期特點:北方戰亂,南方發展南方發展原因:①南方相對安定;②北方人南遷帶來勞動力;③南方統治者政策支持高頻考點39. 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1)北宋建立: 時間:960年 人物:趙匡胤 都城:開封/東京事件:通過陳橋驛兵變/黃袍加身奪取后周政權,建立北宋。(2)北宋統一:采用先南后北的方針,結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據局面。(但是并沒有統一全國)(3)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集中軍權:①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②控制對軍隊的調動;③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使兵不識將,將不專兵。集中行政權:在中央①采取分化事權的辦法,削弱相權;②設宰相、副宰相若干人,共同議政;③設立多重機構,分割宰相的軍政、財政大權。在地方①派文臣擔任長官并三年一換;②設通判,以分知州的權力;③設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作用:宋朝把中央集權強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權大大加強。高頻考點40. 重文輕武的政策(1)目的:防止武將對中央集權造成威脅。(2)措施重視文官: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軍政大權,宋太宗繼續采取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統兵的格局逐漸形成,文官擔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職,甚至主持軍務,武將受到多方面的牽制。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科舉制。在全國范圍內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也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3)辨證認識北宋重文輕武的政策。積極影響:①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及經濟的發展。②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消極影響:①文臣掌兵,不熟悉軍務,而將不專兵,兵無常帥,嚴重削弱了軍隊的戰斗力,這也導致了北宋在與少數民族的戰爭中多次失利。②重文輕武形成了以士大夫為主的官僚集團,但由于政治機構重疊,相互牽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導致政府辦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支出。高頻考點41. 契丹族與黨項族(1)契丹族生活區域:游牧在我國北方的民族。建國:10世紀初,耶律阿保機(遼太祖〉統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國(有時稱契丹,有時稱遼),都城在上京臨潢府。統治:阿保機建國后,發展生產,創制文字,國力不斷增強。(2)黨項族生活區域:生活在我國西北地區,后集中到甘肅東部、陜西北部一帶。(2)建國:11世紀前期,元昊稱大夏皇帝,定都興慶府,史稱西夏。統治: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訂立官制、軍制和法律,鼓勵墾荒,發展農牧經濟,創制西夏文字。高頻考點42. 遼、北宋、西夏的和戰(1)契丹族與黨項族北宋時期對峙的政權政權名稱 建立時間 民族 杰出首領 都城北宋 960年 漢族 宋太祖趙匡胤 開封/東京遼/契丹 10世紀初 契丹族 耶律阿保機 上京臨潢府西夏 11世紀前期 黨項族 元昊 興慶府金 1115年 女真族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上京契丹族興起的原因:①隋唐時期,與漢族聯系日益密切 ②唐朝末年,北方漢人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活方式③9世紀后期,契丹已有了農耕、冶鐵等行業契丹政權的發展: 發展生產、創制文字、國力不斷增強。黨項族興起的原因: 唐朝時,黨項族與中原文化接觸漸多,社會生產有所發展。西夏政權的發展: 仿效唐宋制度,發展農牧經濟,創制西夏文字。(2)遼與北宋的和戰遼與北宋關系的變化:戰→→和遼太宗時——占幽云十六州;宋太祖晚期——保持友好關系,互通史節;宋太宗時——從進攻到防御;宋真宗時期——從澶州之戰到澶淵之盟澶州之戰——戰:宋真宗時,遼軍大舉攻宋,寇準勸皇帝親征,士氣大振。結果宋軍打敗遼軍。澶淵之盟——和:宋遼和議,遼軍撤退,簽訂“澶淵之盟”,①遼軍撤回 ②宋朝給遼歲幣影響:此后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著和平局面※※注:如何評價澶淵之盟?對遼:不勝而勝,獲得大量歲幣,經濟實力增強對北宋:①屈辱的條約,增加了人民的負擔,造成北宋積貧積弱;②保持了和平局面,有利于北宋經濟發展對中華民族:①有利于邊疆地區的經濟發展;②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發展。(3)西夏與北宋的關系西夏與北宋關系的變化:戰→→和戰:元昊稱帝后,多次率領軍隊進攻北宋,雙方損失慘重和:西夏與北宋和談,①元昊向宋稱臣;②宋給西夏歲幣※※注:對遼、西夏與北宋關系的認識:①有和有戰,和是主流;②他們之間的戰爭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分,但不是侵略與反侵略的戰爭;③對中華民族來說有利于邊疆地區的經濟發展,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發展。高頻考點43. 金與南宋的對峙(1)女真族的崛起生活概況:居住在黑龍江流域和長白山一帶,過著游牧漁獵的生活。統一: 11世紀末,完顏部首領阿骨打統一了女真各部。建國: 1115年,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權,國號大金,都城會寧。措施: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軍政體制,頒行女真文字, 發展生產,勢力迅速壯大。(2)遼及北宋滅遼: 1125年,遼被金滅亡。滅宋: 1127年,金軍攻破開封,北宋滅亡。(3)南宋的偏安建立: 1127年,趙構(宋高宗)稱帝,后來定都臨安,史稱南宋。抗金:岳飛等抗金將領從金軍手中收復了許多失地,”岳家軍”在郾城大敗金軍主力。議和: 原因:宋高宗和秦檜害怕抗金力量壯大,危及他們的統治,便向金求和,并擬“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岳飛。(內容:南宋向金稱臣,并給金歲幣,雙方以準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影響:宋金對峙局面形成。后來,遷都燕京,改名為中都。南宋統治者偏安江南一隅。思考:岳飛永遠受到后世人民懷念的原因是什么 (1)金軍南下攻宋,燒殺搶掠,給人民帶來災難。岳飛抗金,保衛了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保衛了中原地區較高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符合廣大人民的利益,正義的。(2)岳飛領導的“岳家軍"紀律嚴明,作戰勇敢,屢敗金軍,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3)岳飛抗金戰功卓著,卻遭投降派的誣陷而被害,更得到人民的深切同情。因此,岳飛受到人民的永久懷念。高頻考點44. 宋代經濟的發展(1)農業的發展農業作物:水稻種植的迅速增長①引入越南的優良品種占城稻。②宋朝時,水稻產量躍居糧食作物首位。③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豐饒的糧倉,出現了“蘇湖熟,天下足”。拔秧工具:秧馬(日行千畦)經濟作物:茶葉和棉花種植的推廣南方各地普遍種植茶樹。南宋后期,棉花種植向北推進。(2)手工業的興盛絲織業:北宋時,南方的絲織業勝過北方。四川、江浙地區的絲織生產發達。棉紡織業:南宋后期,棉紡織業興起,海南島已有比較先進的棉紡織工具,棉紡織品種較多。制瓷業:河北 定窯 、河南汝窯 。北宋興起的江西 景德鎮 ,后來發展成著名的瓷都。_南宋_時,_江南_地區已成為我國制瓷業中心。造船業: 廣州 、 泉州 、 明州 的造船業,在當時居于世界領先地位。北宋_東京 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 船塢 。南宋沿海地區制造的海船,配備了先進的 指南針 。(3)商業的繁榮商業城市:宋代最大的商業城市是開封和杭州。城市中出現了早市和夜市。鄉鎮:形成了新的商業區,叫作 草市 ;城鄉之間的 市鎮 發展成為重要的商業貿易區。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出現時間:北宋前期 出現的地點: 四川地區海外貿易聞名世界的大商港: 廣州 、 泉州 。范圍:中國商船的蹤跡,近至 朝鮮 、 日本 ,遠達 阿拉伯半島 和 非洲東海岸 。管理:朝廷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 市舶司 加以管理。經濟重心南移時間:從 唐朝中期 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 南宋 時最后完成。表現:中央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特別是 東南 地區。(4)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南方農業/經濟發展的原因)人口因素:①北方人南遷,帶來大量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自然因素:②南方自然條件優越。政治因素(社會因素):③北方戰亂南方戰亂少,社會相對安定。政策傾向:④宋代政府政策支持。(5)從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對我們今天的經濟建設有何啟示?(合理即可)①政局的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②引進、運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③要堅持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愛護自然等等。高頻考點45. 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1)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蒙古族興起:活動在大興安嶺,過游牧生活,內部部落眾多,戰爭頻繁。蒙古政權建立:1206年,鐵木真被尊稱為成吉思汗蒙古政權發展:建立軍事、行政和生產相結合的制度,創制文字※※注:蒙古族統一的原因:①人們渴望統一 ②鐵木真具備領導能力 ③鐵木真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軍隊(2)蒙古滅西夏與金蒙古滅西夏:1227年,蒙古軍隊滅掉西夏。(成吉思汗在進攻西夏時去世)蒙古滅金:1234年,蒙古滅掉金。蒙古滅金后,南宋與蒙古直接對峙的局面形成,這種局面持續了40多年。(3)元朝的建立與統一元朝建立: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遷都大都(今北京)元朝統一:1276年,元軍攻入南宋都城臨安,南宋滅亡;1279年,元軍攻滅南宋殘部,統一全國元朝統一的意義:①結束了我國歷史上較長時期的分裂割據局面②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③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全國統一的王朝④促進民族融合和各民族經濟文化的發展⑤有利于加強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注:如何看待元朝統一與文天祥的抗元?①二者并不矛盾,只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②元朝的統一具有進步性,結束了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③文天祥抗元具有正義性,抗元失敗后寧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的氣節,理應受到后人的敬仰。高頻考點46. 元朝的統治(1)元朝的疆域:疆域: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地位: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貴族為主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 元朝的版圖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2)行省制度(難點)背景: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漢族知識分子的幫助下,參照中原歷代王朝的統治方式,逐步確立了君轉制的中央集權制度。元朝行省制度的內容:在中央:設中書省,是全國最高行政機構,下設六部,分管各項事務。設樞密院負責全國的軍事事務,調度全國的軍隊。設御史臺負責監察事務。在地方:把山東、西、和河北稱作腹里,直屬于中書省。其他地區設立10個行省。行省下設路、府、州、縣。)(3)元朝對邊疆地區的管轄(重點)東南地區:設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中央王朝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行政機構。西藏地區: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事務。從此西藏正式成為中央直接管轄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高頻考點47. 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1)繁華的都市生活都市:北宋東京、南宋臨安、元朝大都,都是當時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北宋開封最為繁華:大相國寺。市民生活:開封城內有許多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許多專供演出的圈子,稱為“勾欄”。 戲劇表演的主要表演形式是雜劇。興起于宋代興盛于元代。傳統節日與習俗:如:春節、元宵節、中秋、端午節在宋代都有了。春節放鞭炮,元宵掛彩燈.......市民生活豐富原因:①商業繁榮;②城市繁榮/發展;③市民階層壯大(根本原因)(2)文學的發展 宋詞:地位:詞是一種新體詩歌,也稱長短句。詞成為宋代主要的文學形式之一。表人物:豪放派:蘇軾;北宋 文學家,詞風豪邁而飄逸;辛棄疾:南宋人,詞風氣勢磅礴,震撼人心婉約派:李清照,兩宋之交的女詞人,詞風 委婉、細膩、清秀 。元曲:特點:元曲包括散曲、雜劇和南戲等,成為一個綜合性的藝術。代表:①元代最優秀的雜劇作家是關漢卿,代表作是悲劇《竇娥冤》。②“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鄭光祖。(3)司馬光與《資治通鑒》司馬光: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代表作:《資治通鑒》體裁:編年體通史內容跨度:從戰國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歷史原因:“當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戒來加強統治。地位: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與司馬遷的《史記》并列為中國史學的不朽巨作,他們也被后人會稱為“史學兩司馬”高頻考點48. 宋元時期的科技(1)活字印刷術的發明雕版印刷術發明:隋唐時發明了雕版印刷術;唐《金剛經》 世界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缺點:費工費時,刻好的版只能印刷一種書籍活字印刷術發明:北宋時的匠人畢昇發明,用膠泥刻字。 印刷過程:膠泥刻字→→燒制子模→→排字固版→→印刷拆板優點:可重復利用,隨意組合,經濟、省時。發展:北宋泥活字→木活字→→轉輪排字法(元王禎發明,在《農書》中總結木活字技術)→元朝銅活字印刷外傳:13世紀時,傳入朝鮮,之后傳到日本、東南亞,又經絲綢之路傳到波斯,蒙古西征時傳到歐洲。影響:①活字印刷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②降低了制書成本,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傳播。(2)指南針的應用司南:漢代時期,人們利用天然磁鐵做成指南工具,稱為“司南”指南針發明:宋代時,人們利用人造磁鐵制成指南工具,就是羅盤/指南針應用:北宋末年,中國的海船上開始使用指南針;南宋時期廣泛應用于航海外傳:阿拉伯商人將指南針傳到阿拉伯國家,后來又傳到歐洲。影響:①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為鄭和下西洋和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提供了重要條件,②促進了宋代海外貿易的發展。(3)火藥的應用發明:唐朝時,中國人已經發明了火藥。應用:唐末,開始運用到軍事領域→→宋元時期,廣泛用于軍事領域,制成管型火器→→元朝時,發明了金屬作筒的火銃。外傳:13世紀時傳入阿拉伯地區,14世紀初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影響:①對歐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戰方式產生了巨大影響,促進了冷兵器向熱兵器的轉變,改變了作戰思維與交戰方式;②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對歐洲資產階級戰勝封建勢力起了重要作用,推動了歷史發展的進程。高頻考點49. 宋元時期的發達的中外交通(1)原因:航海技術的進步,南方的海上貿易頻繁,海陸交通發達。(2)通道:陸路:絲綢之路:在宋元時期成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驛站:宋代驛站比較發達;元代修建了覆蓋全國的陸路交通網,建立了四通八達的驛站海運A、條件:除了使用指南針外,也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風、氣象的規律。B、概況:海上交通發達,海外貿易繁榮。C、航線;宋代通往日本、東南亞、印度、阿拉伯等,遠至波斯灣及東非海岸;元朝時,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D、影響:使中外經濟、文化和科技的交流進一步發展起來。 元朝在中央設置了回回同天監、回藥物院等機構。高頻考點50. 明朝的統治(1)明朝的建立背景:元朝末年,政治腐敗,社會動蕩,民不聊生,農民起義多發,出現多支反元隊伍。建立三要素:建立時間:1368年;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定都:應天府(今南京)。(2)朱元璋強化皇權在中央: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六部職權,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在地方:①廢行省,設“三司”,將原來行中書省的權力一分為三,互不統屬,從而使行省的權力分散;②分封諸子為王,駐守各地,鞏固皇室。軍事上:把原來的大都督府分為五軍都督府, 將軍隊調動和武官任命的權力統歸兵部,這樣皇帝就直接掌握了軍事大權。特務機構:朱元璋設立錦衣衛,明成祖時期設立東廠,監視官民。(廠衛特務機構的設置,是明朝皇權強化的一種表現。影響:使皇權高度集中,君主專制大為加強。“廠衛”成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思想上:八股取士八股取士的目的:加強思想控制。考試的內容:題目必須來自“四書”“五經”;考生對題目的解釋,必須是以朱熹的 《四書集注》為標準,不得自己隨意發揮。考試的形式:嚴格規定由八部分組成,稱為“八股文”。八股取士的影響① 考試形式標準化,利于規范考試② 加強皇權③ 嚴重束縛了知識分子的聰明才智和創造精神,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展與社會進步。(4)明朝經濟的發展農業:明朝引進了原產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和向日葵。手工業:棉紡織業在明代已從南方推向北方;蘇州是明代的絲織業中心;景德鎮是全國制瓷中心(青花瓷最為著名)。商業: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的商貿城市;出現了有名的商幫,如晉商、徽商。高頻考點51. 明朝的統治(1)明朝的建立建立: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定都應天府(今南京) 當年秋天攻占元大都,結束元朝統治(2)朱元璋強化皇權政治上,全面改革官制在地方,取消行中書省,設“三司”;分封諸子為王,駐守各地,監控地方,鞏固皇室。在中央,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六部職權,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皇帝直接掌握軍事大權。影響:地方和中央的各個部門,既互不統屬,又互相牽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負責,這樣就使皇權高度集中,君主專制大為加強。設廠衛特務機構:為監視官民,朱元璋設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影響:這些特務機構成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是明朝強化皇權的表現。在思想教育上八股取士目的:為了加強思想控制,鞏固專制統治題目:必須來自“四書”“五經”,對題目的解釋必須以朱熹的《四書集注》為標準。格式:“八股文”影響:弊:①八股文脫離實際,禁錮思想,扼殺了人們的聰明才智;②不利于選賢任能,應試的人成為皇帝旨意的順從者;③阻礙了中國思想文化與科學技術的進步。利:明朝科舉考試的標準化、規范化對以后的考試制度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明朝強化皇權的影響:①使皇權高度集中,君主專制大為加強②給明朝的統治埋下了危機,是中國封建社會走向衰落的表現。(3)經濟的發展農業:明朝引進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和向日葵。手工業:棉紡織從南方推向北方;絲織業中心——蘇州;制瓷中心——景德鎮(青花瓷最為著名)。商業: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的商貿城市;出現了有名的商幫,如晉商、徽商。高頻考點52. 明朝中外交往與沖突(1)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的條件明朝前期國力的強盛;指南針的廣泛使用;鄭和個人氣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明朝造船技術的發達。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一加強與海外的聯系。鄭和下西洋的意義: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和友好關系。(2)戚繼光抗倭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土、商人和海盜,經常騷擾我國沿海地區,沿海居民稱他們為“倭寇”。思考:戚繼光抗倭戚繼光抗倭為什么能夠取得成功 戚繼光進行的抗倭斗爭是反抗外來侵略的正義事業,得到廣大人民的支持。戚繼光率領的戚家軍作戰勇敢,紀律嚴明。(3)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16世紀歐洲殖民者開始侵略活動;1533年 ,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1557年后 ,長期居住,但澳門主權屬中國;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了對澳門行使主權。高頻考點53. 清朝君主集權的強化(1)軍機處的設立時間:雍正年間原因:議政王大臣會議限制了君權。直接目的:處理西北軍務;根本目的:加強君主專制。職能:輔助皇帝處理政務,軍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跪受筆錄,上傳下達)軍機處特點:簡、速、密。作用:軍機處便于皇帝獨斷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一切都要服從皇帝的意志,從而使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封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達到頂峰。(2)文字獄與文化專制政策“文字獄”目的:加強思想文化控制,進一步加強君主專制。興盛的時期:康熙、雍正、乾隆特點:規模大,次數多危害:造成了社會恐怖,摧殘了許多人才;文字獄的推行,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嚴重阻礙了思想、學術的發展和進步。文化專制政策目的:維護集權統治內容:①大力提倡尊孔讀經,組織人力大規模進行整理文獻和編纂書籍的活動。②對全國書籍進行全面檢查,把認為是對清朝統治不利的書籍列為禁書,收繳并進行銷毀。補充:封建社會加強思想控制的措施:(秦朝:秦始皇焚書坑儒;西漢: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明朝:八股取士;清朝:大興文字獄)(3)不斷加劇的社會矛盾①貪腐之風在官場、軍隊蔓延;②財政危機:政治腐敗導致經濟衰退,造成國力越來越虛弱。③土地兼并,社會貧富分化日益嚴重。高頻考點54.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1)清朝對全國的統治清入關后以北京為首都,逐步建立起對全國的統治。政治上,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思想文化方面,推崇儒家學說。(2)鄭成功收復臺灣背景:明朝末年,荷蘭殖民者侵占臺灣。收復:清初,在福建沿海堅持抗清的鄭成功,決心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1662年,荷蘭殖民長官被迫投降。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意義:①被荷蘭殖民者占據了38年的臺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維護了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②加速了臺灣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開辟荊榛逐荷夷)評價鄭成功: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開發臺灣的先驅。(3)清朝在臺灣建制——東南沿海建制過程:①1683年(康熙),對臺灣用兵,打敗鄭氏,臺灣歸入清朝版圖。②1684年(康熙)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于福建省。③1885年(光緒)臺灣正式建省,成為中國的一個行省。臺灣府設置的意義:①加強了臺灣同祖國內地的聯系; ②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③臺灣的社會經濟發展也步入了新的歷史時期。(4)清廷對西藏的管轄——西南地區冊封:順治冊封達賴喇嘛;康熙冊封班禪額爾德尼。形成冊封制度。設置機構:1727年(雍正),清政府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監督西藏地方事務。頒布章程:1793年(乾隆),清朝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規范了西藏地區行政體制和法規。定制度:金瓶掣簽制度,依照宗教儀軌和歷史定制來確定達賴和班禪等大活佛的轉世。(金奔巴瓶)修寺廟:乾隆時,英國殖民者試圖與西藏地方建立直接聯系,班禪六世不為所動。乾隆70壽辰時為其修建須彌福壽廟。(5)鞏固西北邊疆——新疆平定叛亂:康熙時,平定噶爾丹叛亂(蒙古族準噶爾部)。康熙三次親征穩定西北部邊疆。乾隆時,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回部維吾爾族)。策略:只擒拿大小和卓不誅連各人民。設置機構:乾隆時,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還設置哨所,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管轄。1771年(乾隆時),西遷蒙古族吐爾扈特部回歸祖國,為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譜寫了光輝的篇章。(6)雅克薩之戰17世紀中期,沙皇俄國的勢力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康熙帝命令清軍進攻在雅克薩的俄軍;1689年,中俄雙方在尼布楚簽訂了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7)清朝的疆域西——蔥嶺;西北——巴勒喀什池(巴爾喀什湖);北——西伯利亞;西南——喜馬拉雅山;東北——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太平洋;東南——臺灣及其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嶼等);南——南海諸島。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國力強大的統一多民族國家。高頻考點55. 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1)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原因:①清楚統治者認識到恢復經濟,尤其是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是“國之大計”;②順治、康熙、雍正、乾隆諸位帝王,都十分重視農業生產,大力推行墾荒政策。表現:①耕地面積不斷擴大;②大力興修水利;③在莊家種植方面,改進種植技術,改良新品種,推廣高產作物(玉米,甘薯),糧食產量大幅提高;④經濟作物種植有較大發展,品種增加,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湖廣熟,天下足)影響:①有利于社會穩定和繁榮;②對手工業和城鎮商品經濟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③為清朝前期的興盛奠定了基礎。(2)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手工業發展表現:①絲織業、棉織業、印染業、制瓷業等, 品種繁多,產品精良;②當時已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成熟手工業工場特點:①規模大,人數多,分工合作;②出現雇傭關系。商業:①形成了由農村集市、城鎮市場、區域性市場和全國性市場組成的商業網;②一些農村地區發展為工商業市鎮,如盛澤鎮、漢口鎮;③商業大都市:北京、江寧、揚州、蘇州、杭州、廣州,工商業非常繁榮;③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幫,比如:晉商和徽商。(3)人口的增長原因:清朝前期經濟發展,國力增強,社會安定。情況:康熙時人口1.5億;乾隆末年發展到3億,占當時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積極影響: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增加了勞動力和擴大了商品銷售市場。消極: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漸突出,隨之而來的是進一步開荒墾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地力下降;影響了經濟的持續發展。啟示:①政局的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②重視對經濟發展,重視人才培養③及時引進、運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于經濟建設中是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保證。④堅持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高頻考點56. “閉關鎖國”政策原因:①清朝統治者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無需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②清政府擔心國家的領土主權受到外國侵犯。③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統治根本原因:維護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和清朝的封建專制統治。表現:① 實行嚴厲的禁海政策,禁止國人出海貿易。②強迫沿海居民內遷數十里,不許出海。③嚴格限制外商來華貿易,對來船的數量、通商口岸地點等都有嚴格的規定。④只留廣州一地為通商口岸,只準廣州十三行經營管理貿易。(3)影響:①積極: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了一定的自衛作用。②消極:清政府故步自封,閉關自守,導致國家的閉塞,使中國錯失了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的機會,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高頻考點57. 清朝前期的文學藝術(1)《紅樓夢》作者:曹雪芹、高鶚地位:我國古代最優秀的古典長篇小說,藝術成就最高,影響最深遠內容:以貴族青年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為主線,描寫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變化,深刻反映了封建社會默契的社會現實和尖銳矛盾,從而揭示了分明構建社會走向衰亡的歷史命運。(2)昆曲來源:又稱昆劇、昆腔,原流行于蘇州昆山一帶的昆山腔。代表作:湯顯祖的《牡丹亭》;洪昇的《長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3)京劇發展歷程:①乾隆80歲壽辰(1790年),四大徽班進京;②道光年間(19世紀中期)徽調吸收昆曲、秦腔、京調、漢調形成“皮黃戲”;以后被稱為“京劇”。地位:京劇使中國的“國粹”之一,被譽為“國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