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專題05 世界近現代史核心考點必背(87個高頻考點)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專題05 世界近現代史核心考點必背(87個高頻考點)

資源簡介

專題05 世界近現代史核心考點必背(87個高頻考點)
一、世界近現代史概述
世界近代史的起訖時間大約從16世紀初至19世紀末,重點展現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與全球擴張,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解放的斗爭歷程。在這一歷史階段中,世界各地區前資本主義文明的相對孤立和相互隔絕狀態,被日益發展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和血腥的殖民擴張打破,人類逐漸步入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階段,進而產生了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歷史。
階段特征 :現代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發展史。
政治: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長期并存、互相影響、互相對抗;是世界各國人民爭取獨立、
民主、和平與發展的歷史;
經濟:資本主義進-步發展;社會主義曲折前進的歷史;經濟全球化趨勢。
思想文化: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第三次科技革命)
時期劃分:
第一階段,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世界(1917~1945):探索”的時代
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兩種社會制度并存、現代化模式調整與創新。也是兩種不同文明的創新與發展
第二階段,兩極格局下的世界(1945年----1991年):對抗” 的時代
兩極到多級、發展與探索,由兩大陣營的對峙到兩極格局解體的演化進程,美蘇矛盾是世界矛盾的焦點;兩種社會制
度冷戰和激烈競爭,當代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曲折發展。也是兩種不同文明的的對峙
第三階段,多極化的世界(1991年一至今) : 劇變” 的時代
東歐巨變、蘇聯解體,由兩極格局轉向全球多極化,形成“-超多強”的格局。也是兩種不同文明的的融合
二、世界近現代史版塊
版塊一 走向近代
【時空線索】
1、階段特征:思想經濟近代化
(1)思想文化:文藝復興極大地促進了人們思想解放運動。
(2)經濟:手工工場和租地農場的出現。促進了西歐經濟和社會發展;新航路開辟和殖民擴張,打破了世界各地區相對隔絕的狀態,世界市場開始形成。
(3)對外交往:新航路開辟和殖民掠奪。打破了世界各地區相對隔絕的狀態。
2.中外聯系: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國家開始早期殖民擴張,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澳門居住權,荷蘭殖民者侵占臺灣,后來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各地與美洲聯系加強,明代引進了原產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馬鈴薯等物種。
3、關鍵詞:
一條主線 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及鞏固。
兩大問題 殖民侵略與反殖民斗爭(民族解放運動);資產階級壓迫與無產階級革命(國際工人運動)。
三大時期 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壟斷資本主義時期。
格局趨勢 逐步形成西方先進、東方落后,東方從屬于西方的格局。
政治趨勢 人治走向法治,專制走向民主。
經濟趨勢 自然經濟向市場經濟發展,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發展,手工勞動走向機器生產。
版塊二 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
【時空線索】
1、階段特征:資產階級革命
(1)政治:英國、美國和法國先后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
(2)思想: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廣泛傳播,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基礎,啟蒙思想家為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規劃了藍圖。
2.中外聯系:美國獨立戰爭后確立的政治體制影響了中國辛亥革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模仿美國的民主共和政體,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中國借鑒美國1787年憲法分權與制衡原則,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3、關鍵詞:
一條主線 歐美主要國家邁進資本主義社會。
兩大人物 華盛頓、拿破侖。
三次資產階級革命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
五部文獻 《權利法案》、《獨立宣言》、美國1787年憲法、《人權宣言》、《拿破侖法典》。
版塊三 工業革命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
【時空線索】
階段特征:工業革命、馬克思主義
(1)政治:英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頭號強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興起并蓬勃發展。
(2)經濟:傳統的手工工場逐漸被大工廠替換,現代工廠制度確立;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一次工業革命)。
(3)思想:馬克思主義誕生,從此,無產階級的斗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
(4)科技: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科技發明層出不窮,但科學與技術尚未真正結合。
2.中外聯系:英國在工業革命期間,發動鴉片戰爭,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1918年,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改變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方向,促進了五四運動的爆發,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奠定了思想基礎。
3、關鍵詞:
兩條主線 第一次工業革命、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實踐。
三大事件 英國憲章運動、馬克思主義誕生、巴黎公社。
四大成就 珍妮機、改良蒸汽機、火車、鐵路。
五大人物 瓦特、斯蒂芬森、馬克思、恩格斯、歐仁·鮑狄埃。
版塊四 殖民地人民反抗與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
【時空線索】
1、階段特征:殖民地反抗與資本主義制度擴展
(1)政治:拉丁美洲、印度相繼爆發了反抗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武裝起義;美國、俄國和日本等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等方式鞏固和擴展資本主義制度。
(2)經濟: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實現了由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
2.中外聯系: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實現了富國強兵,日本強大后,發動侵略中國的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戰敗,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引發了中國變法維新運動。
3、關鍵詞:
兩條主線 殖民地人民的抗爭。(拉美獨立運動、印度民族大起義)
資本主義統治的鞏固與擴大。
四大事件 彼得一世改革、俄國農奴制改革、美國南北戰爭、明治維新。
六大人物 玻利瓦爾、圣馬丁、章西女王、林肯、亞歷山大二世、明治天皇。
版塊五 第二次工業革命和近代科學文化
【時空線索】
1、階段特征:工業革命與科學文化
(1)經濟:第二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電氣時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高速發展,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
(2)思想:自然科學從宗教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人類創造出輝煌的科技和文化成果。
2.中外聯系:日本發動甲午中日戰爭,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進行了戊戌變法;主要帝國主義國家發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中國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中國進行;俄一系列探索(如辛亥革命);嚴復譯述《天演論》,宣傳生物進化理論,推動了維新變法思想的廣泛傳播。
3、關鍵詞:
兩條主線 第二次工業革命。
近代科學文化發展。
三大發明成就 愛迪生發明白熾燈泡、卡爾·本茨制造出內燃機驅動的汽車、萊特兄弟試飛飛機成功。
兩大科學家 牛頓、達爾文。
五大作品 《物種起源》《人間喜劇》《戰爭與和平》《英雄交響曲》《向日葵》。
版塊六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戰后初期的世界
【時空線索】
1、階段特征: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世界秩序(俄國十月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
2、主要表現:
(1)政治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西方列強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而發動的一場帝國主義戰爭。戰后,建立了被稱為“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國際新秩序。戰爭激化了亞非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與宗主國之間的矛盾,推動了拉丁美洲的民主改革。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
(2)經濟方面:20世紀二三十年代,列寧實行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推進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1928—1937年蘇聯先后完成了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國。
(3)思想文化方面:馬克思主義得到發展。
3、中外聯系:
(1)甲午中日戰爭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民族危機空前加劇(2)一戰期間列強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侵略,中國民族工業快速發展(3)俄國十月革命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4)在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引發國內五四運動;《九國公約》維持了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中國的局面。
4、關鍵詞:
一戰一體系 第一次世界大戰、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 俄國十月革命、蘇聯(俄)社會主義建設(新經濟政策、蘇聯模式)。
三大民族民主運動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埃及華夫脫運動、墨西哥卡德納斯改革。
版塊七 經濟大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時空線索】
1、階段特征:經濟大危機、羅斯福新政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2、主要表現:
(1)政治上:羅斯福新政挽救了資本主義制度;二戰,歐洲的力量被嚴重的削弱,形成美蘇兩極格局。
(2)經濟上:出現了國家調控經濟的新模式。
中外聯系:經濟大危機波及日本,為轉嫁危機,日本發動了侵略中國的九一八事變,中國人民局部抗戰,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盟軍獲得的第一個勝利,鼓舞了盟軍的反法西斯斗爭。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4、關鍵詞:
一場危機、兩種應對 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
羅斯福新政(美國)、法西斯道路(德、日)。
一次大戰、兩大集團 第二次世界大戰。
軸心國集團、世界反法西斯聯盟。
三個法西斯國家 德國、意大利、日本。
三大會議 慕尼黑會議、26國華盛頓會議、雅爾塔會議。
四大節點、六大事件 爆發(德國閃擊波蘭)、擴大(蘇德戰爭爆發、太平洋戰爭爆發)、轉折(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柏林戰役、日本投降)。
版塊八 二戰后的世界變化
【時空線索】
1、階段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蘇兩國之間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冷戰對峙局面。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相繼調整統治政策,逐步實現經濟復蘇。廣大發展中國家日益成為影響世界發展的重要力量。
2、主要表現:
政治上:(1)二戰后,美蘇兩極格局形成;(2)西歐各國逐漸走向聯合,努力提高自身在國際上的地位。
經濟上:形成了美、日、西歐三足鼎立局面。
3.中外聯系:新中國成立后,中美關系處于敵對狀態;20世紀70年代,在美蘇爭霸中,美國處于戰略守勢,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新中國成立后,與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建交,并在蘇聯幫助下完成“一五”計劃,建立起新中國的工業化基礎。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加強;俄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
4.關鍵線索:
一場無硝煙的戰爭 美蘇冷戰。
兩大對峙集團 北約與華約。
兩種社會制度的發展 戰后資本主義的發展(美、日、歐洲)、 戰后社會主義的發展(東歐社會主義國家、蘇聯)。
三大洲的民族解放運動 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高漲與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崩潰。
版塊九 走向和平發展的世界
【時空線索】
1、階段特征:政治多極化趨勢與經濟全球化
(1)政治:歐盟、日本、中國、俄羅斯等國家聯盟或國家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推動世界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
(2)經濟:世界貿易組織成立,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20世紀90年代,人類進入“信息時代”
2.中外聯系:中國是推動世界格局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的重要一極,為構建世界經濟新秩序和應對人類挑戰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共力量。
3、關鍵線索:
一個時代主題 和平與發展。
兩大世界支柱 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
兩大發展趨勢 經濟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極化。
三大焦點問題 網絡安全問題、生態問題、人口問題。
三、世界近現代史核心考點必背
高頻考點1. 新的生產和經營方式
(1)租地農場
背景:11世紀以后,歐洲農村興起墾殖運動,新開發的地區擁有獨立的司法權和行政自治權;莊園經濟逐漸衰落,農民逐漸獲得對自己剩余產品的支配權;14世紀中葉以后,領主出租直領地,不再參與生產管理。富裕農民通過承租、購買等多種方式建立租地農場。
性質:資本主義性質的農場
特點:租地農場的農產品和畜產品更多的進入市場,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
影響:封建土地所有制開始動搖
(2)手工工場
背景:手工業者脫離農業,更多地為市場而生產;隨著分工細化,小型手工作坊得到發展;分散的手工工場逐漸轉向集中的手工工場
性質: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場
特點:在手工工場內的工人與雇主之間形成了徹底的雇傭關系,資本與勞動分離。
(3)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的影響
土地關系的變化和手工業的發展,推動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組織逐漸資本主義化,開始改變中世紀歐洲社會的整體面貌。
高頻考點2. 富裕農民和市民階級
(1)富裕農民:13、14世紀,富裕農民、騎士、鄉紳通過各種手段集中土地,以新的經營方式掌握了生產、交換等環節,成為農村中富有生氣的階級力量。
(2)市民階級:手工業者、商人成為城市居民,商人政治權利不斷擴大,成為強化王權所需要的政治力量。13、14世紀,市民階層作為第三等級出席議會。
高頻考點3. 文藝復興
(1)原因:14世紀中葉,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根本原因);意大利新興資產階級不滿羅馬教廷對精神世界的控制,要求建立一種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的哲學。
(2)起源地:意大利(后擴展到歐洲其他地方)
(3)性質(實質):資產階級思想文化解放運動(文藝復興是一場反對教會“神權至上 ”和提倡人文主義的新文化運動)。
(4)興起方式:復興古希臘羅馬文化(注意并非簡單“復興”,而是有繼承,更有創新 )。
(5)核心思想: 人文主義 (肯定人、注重人性、 強調人的價值和人性的偉大)
高頻考點4. 但丁
(1)地位:但丁是文藝復興的先驅。但丁與彼特拉克、薄伽丘并稱文藝復興“文學三杰”。
(2)代表作:長篇詩作《神曲》分“地獄”“煉獄”“天堂”三部分。 抨擊教會的貪婪腐化,表達了市民階層的情感與理想。
高頻考點5. 達·芬奇
代表作:《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
地位:達·芬奇與拉斐爾、米開朗琪羅并稱文藝復興“美術三杰”。
高頻考點6. 莎士比亞
背景:15、16世紀,文藝復興開始向西歐其他國家和地區傳播。
地位:莎士比亞是英國文學巨匠,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最著名的文學藝術家。3.代表作:《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
高頻考點7. 探尋新航路的熱潮(必要性和可能性)
(1)原因:①經濟根源(根本原因): 資本主義萌芽(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商品經濟日趨發達,歐洲人渴望開拓新的貿易市場;
②社會根源(動力):《馬可.波羅行紀》在歐洲社會掀起一股向東方尋找黃金的熱潮;
③技術條件:地圓學說的流行,指南針的應用,造船技術的提高;
④直接原因:奧斯曼帝國控制東西方傳統的商路,迫使歐洲人越發想要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航路。
(2)主要航海家和路線
航海家 資助國家 時間 方向 事跡
迪亞士 葡萄牙 1487-1488年 向東 到達非洲好望角
哥倫布 西班牙 1492年出發 向西 橫渡大西洋,發現新大陸美洲
達伽馬 葡萄牙 1497—1498年 向東 繞過好望角,橫渡印度洋,到達印度西海岸
麥哲倫 西班牙 1519—1522年 向西 船隊完成了環球航行,證明地圓學說的正確
(3)實質:殖民掠奪、殖民擴張的侵略活動。
(4)影響:
積極: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世界的貿易中心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歐洲與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起了直接的商業聯系,往來日益密切;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世界的觀念也從此逐步確立起來。
消極:歐洲國家走上殖民擴張與掠奪的道路,造成亞非拉國家和地區的貧窮和落后。
文藝復興和新航路開辟對近代社會的共同作用: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發展。
高頻考點8. 葡萄牙與西班牙的殖民掠奪
(1)原因(背景):中世紀晚期,西歐商品經濟空前繁榮,需要拓展市場。新航路開辟后,歐洲人便開始了早期殖民掠奪。
(2)時間:新航路開辟以后的16、17世紀
(3)最早殖民的國家:葡萄牙、西班牙
葡萄牙: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建立了一些殖民據點與商站(巴西、中國澳門等),控制印度洋到太平洋的海上通道。
西班牙:16世紀擁有“無敵艦隊”,在美洲建立起一個殖民大帝國。
高頻考點9. 英國的殖民擴張
(1)背景:16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英國的手工業迅速發展,促使英國開拓海外市場。
(2)過程: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成為海上霸主。17世紀英國在北美建立殖民地。18世紀參與三角貿易,成為最大的奴隸販子。
(3)罪惡的三角貿易:將火器、機械制品和酒等物品運往非洲傾銷,在非洲俘獲黑奴,運往西印度群島和美洲殖民地,再購進殖民地的蔗糖、煙草等返回英國。歐洲-------非洲------美洲--------歐洲
種植園和黑奴貿易為英國帶來了巨額利潤,為英國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高頻考點10. 荷、法、英殖民爭霸
(1)荷蘭:“海上馬車夫”
(2)殖民爭霸:17世紀,荷蘭與法國先后加入殖民爭霸的行列,建立了許多殖民地。為爭奪美洲、非洲、亞洲的殖民地,17世紀下半葉,英國與荷蘭、法國發生了一系列的戰爭,并最終取得勝利,自詡為“日不落帝國”。
(3)殖民掠奪的影響:
①歐洲的殖民掠奪給被殖民、被侵略地區帶來深重災難,長期的剝削、掠奪造成了這些地區的貧困、落后。
②客觀上有助于歐洲國家的資本原始積累,有助于世界市場逐漸形成。歐洲文化傳到殖民地,對殖民地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高頻考點11. 議會與王權的斗爭(革命背景)
(1)英國的法律和政治傳統:1215年頒布《大憲章》,維護教俗貴族的特權,規定國王無權征稅,逐漸確了“王權有限”和“王在法下”的基本原則。
(2)議會制度的確立:13世紀末,英格蘭基本確立了議會制度。議會由上院與下院組成,上院由貴族組成,下院由騎士和平民代表組成,議會掌握征稅權。
(3)詹姆士一世推崇“君權神授”,強行征稅,使議會與王權處于對立狀態;查理一世推行君主專斷政策,無視議會的權利,甚至解散議會,使議會和王權的矛盾激化。
高頻考點12.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根本原因: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2)領導人:克倫威爾(領導階級:資產階級和新貴族)
(3)革命過程:(1640——1688)
①開始標志:1640年,議會重新召開。
②高潮:1649年處死國王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國。
③結束:1688年 “光榮革命”(瑪麗、威廉)。
(4)革命成果的鞏固: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政體(特點:議會權力至上,君主統而不治)。
①《權利法案》頒布的目的:限制王權。 ②《權利法案》體現的原則:議會高于王權;
③《權利法案》頒布的意義:英國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君主立憲制逐漸形成。
(5)人類政治文明的演進趨勢:從人治到法治,從專制到民主。
(6)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意義: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為英國的資本主義發展開辟了道路,并對世界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高頻考點13. 《權利法案》
(1)頒布時間、機構:1689年、英國議會
(2)內容:重申英國人“自古就有的權利”,如議會定期召開、議員享有討論國事和言論自由的權利、征稅權屬于議會、國民可以自由請愿等。國王不經議會許可,不能隨意廢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執行,不得征收捐稅。議會還規定,今后任何天主教徒都不能擔任英國國王,英國國王也不能與天主教徒結婚。
(3)意義:以《權利法案》為基礎,英國確立了議會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逐漸形成了君主立憲制。從此,分歧可以在議會中協商解決,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和內戰。
(4)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一方面,它推翻了封建專制統治,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為英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掃清了道路,為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開展準備了前提條件。另一方面,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揭開了歐美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開創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先河,推動了世界歷史進程。
高頻考點14. 美國獨立戰爭
(1)根本原因:英國的殖民統治阻礙了北美資本主義的發展。
(2)開始標志:1775年4月,來克星頓的槍聲。
(3)建軍:第二屆大陸會議組建大陸軍,委任華盛頓為總司令。
(4)建國: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發表杰斐遜起草的《獨立宣言》。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宣告北美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標志著美利堅合眾國(美國)誕生了)。《獨立宣言》的評價:①是第一個以國家的名義明確表述資產階級政治綱領的文獻,被稱為“第一個人權宣言”。②局限性:宣言沒有宣布廢除奴隸制,天賦人權的享有者不包括黑人和印第安人。《獨立宣言》倡導的原則:獨立、自由、民主、平等、天賦人權、主權在民。
(5)轉折:1777年薩拉托加戰役是美國獨立戰爭的轉折點。
(6)勝利:1781年,約克鎮戰役,英軍投降。
(7)獨立: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標志美國獨立),美國獨立戰爭結束。
(8)1787年美國憲法:依據分權制衡原則設計,規定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共和國(政體),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總統、國會、最高法院各司其職,相互制衡;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分享權力;總統和議員選舉產生。
意義:1787年美國憲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成文憲法。
局限性:允許奴隸制的存在,不承認婦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政治權利。
★ 美國的民主政治原則由1787年憲法確立,而不是《獨立宣言》
(9)美國獨立戰爭的性質: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戰爭(美利堅民族獲得解放),也是一次資產階級革命(摧毀英國殖民枷鎖,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
(10)獨立戰爭的影響:
①國內: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獨立,有利于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②國際:為殖民地人民的反侵略斗爭樹立了典范,推動了歐美各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發展。
高頻考點15. 制定美國1787年憲法
(1)原因:各州先后制定州憲法,各行其是,矛盾重重,代表國家的中央政府軟弱無力。
(2)過 程:1787年,各州派出代表齊聚費城,由華盛頓主持召開了制憲會議,經過爭論和妥協,最終制定出美國憲法。
(3)內容:憲法依據分權制衡原則設計了一個聯邦制共和國: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總統、國會與最高法院及其相關機構各司其職,相互制衡;聯邦政府與地方政府分享權力;總統和議員由選舉產生。
(4)影響:1787年美國憲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成文憲法,對后來許多國家的政治變革產生了重要影響。
高頻考點16. 法國大革命
(1)根本原因: 法國的封建君主專制阻礙了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其他原因:啟蒙運動為法國大革命提供理論指導;法國社會等級森嚴,社會矛盾尖銳;出現財政危機
(2)領導階級、領導人物:資產階級 、羅伯斯庇爾。
(3)導火線(直接原因):1789年,路易十六召開三級會議
(4)特點:徹底性 、范圍廣 、影響深遠
(5)性質: 資產階級革命
(6)經過
開始標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
發展:1789年8月,制憲議會通過了《人權宣言》,宣告了人權、 法治 、自由、分權、 平等和保護私有財產等基本原則。《人權宣言》
時間:1789 年
制定機構:制憲議會;
內容:在權利方面,宣揚人們生來自由平等的;自由、財產、安全和反抗壓迫都是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動搖的權利;財產權是人神圣不可侵犯的權利。
意義:法國大革命的綱領性文件,體現了反對君主專制和等級制度的思想,具有進步意義。(局限性:只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
成立共和國:1792年,法國廢除君主制,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斷頭:1793年,國王路易十六被以叛國罪送上斷頭臺。
高潮:面對國外反法聯盟和國內的保王黨妄圖復辟,以羅伯斯庇爾為首的雅各賓派掌握了政權,法國大革命達到高潮。
結束:1794年,羅伯斯庇爾被送上斷頭臺(熱月政變)
(7)法國大革命影響:是資產階級革命時代最大、影響力最徹底的一次革命。徹底摧毀了法國封建專制制度,動搖了整個歐洲封建制度的基礎,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思想,具有世界性影響。
高頻考點17. 拿破侖帝國
(1)時間:1804-1815年。
(2)概況:1804年,拿破侖加冕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1812年,拿破侖遠征俄國,大敗而歸。1815年,法蘭西第一帝國覆滅。
(3)影響:
對內,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傳播了法國大革命的自由民主等思想;
對外,對外戰爭在廢除各地封建特權的同時,也對當地人民進行壓榨和掠奪,具有侵略性質,遭到各國人民的聯合抵抗。
1804年,拿破侖主持制定的《拿破侖法典》又稱《法國民法典》頒布實施,體現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則來,很多國家的民法都以《拿破侖法典》為參照藍本。
高頻考點18. 第一次工業革命
(1)背景:政治前提:確立君主立憲制;直接原因:國內外市場不斷擴大
(2)工業革命開始的標志: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機”(行業:棉紡織業)
(3)主要標志(最重要的發明):瓦特改良蒸汽機。
(4)完成標志:19世紀,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工場,成為主要生產方式,現代工廠制度確立。
(5)交通工具的變革:1825年斯蒂芬森設計蒸汽機車(火車)。
(6)工業革命的影響:
積極:①極大提高了生產力水平,人類進入 “蒸汽時代”。
②19世紀中期,英國發展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
③促進了城市化的進程。
消極: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
(對國際格局的影響: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最終戰勝封建主義;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世界形成西方先進、東方落后的局面)
(7)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能源:煤炭;動力機:蒸汽機
(8)生產方式的變化:機器生產代替手工生產; 生產組織方式變化:工廠代替工場
(9)工業革命的啟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要重視“科教興國”,大力發展科技創新;科技也是一把雙刃劍,發展經濟的同時要保護環境
(10)英國成為工業強國的條件:資產階級革命、工業革命、殖民掠奪
高頻考點19. 馬克思與恩格斯
(1)馬克思多次在《萊茵報》上發表文章,抨擊普魯士政府。
(2)在巴黎,馬克思結識了恩格斯。
(3)1849年,馬克思在倫敦完成了著作《資本論》。
(4)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在倫敦去世,葬于海格特公墓。
(5)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組成部分。
高頻考點20. 《共產黨宣言》
(1)發表: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的綱領《共產黨宣言》出版。
(2)內容
① 有文字記載的全部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資本主義時代,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資本主義社會必將被共產主義社會所取代。
② 肯定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起到的非常革命的作用。
③ 工人階級創造了巨大社會財富,但他們相對日益貧困。
④ 號召工人階級組織起來,建立共產黨,進行無產階級革命。
(3)意義: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無產階級的斗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社會主義運動更加蓬勃地發展起來。
高頻考點21. 第一國際:
(1)背景:馬克思主義誕生后,國際工人運動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2)時間:1864年,英國、法國、德國等國的工人代表聯合起來成立了國際工人協會,史稱“第一國際”。
(3)目標:在各國建立支部,努力把各國工人階級的斗爭聯合起來,以提高工資、縮短工時、改善勞動條件為目標進行經濟斗爭。
高頻考點22. 巴黎公社:(1871.3)
①導火線:1870年法國在普法戰爭中的慘敗。
②1871年3月28日巴黎無產階級和人民舉行武裝起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
③5月28日,公社失敗(失敗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還處于上升時期,無產階級力量還不夠強大)。
④巴黎公社失敗后創作的《國際歌》成為鼓勵無產階級繼續斗爭的戰歌。
高頻考點23. 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
(1)背景:①長期處于西班牙和葡萄牙殘酷的殖民統治之下(內因)。
②受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外因) 。
(2)領導人: 玻利瓦爾 和 圣馬丁(南美的“解放者”) 。
(3)概況:①玻利瓦爾“從北往南”解放了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和厄瓜多爾等地,成立“大哥倫比亞共和國”。
②圣馬丁“從南往北”領導了阿根廷、智利、秘魯的獨立運動。他們兩個進攻的都是(西班牙殖民者)
高頻考點24. 印度民族起義
(1)原因:① 英 國的殖民統治激起印度各階層人民的強烈不滿。 ②導火索:“涂油子彈事件”。
(2)領導人:印度王公(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3)最先起義力量:印度土兵
(4)意義:①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反映了印度人民民族意識開始覺醒。這次起義是19世紀中期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印度大起義同一時期,中國爆發了大平天國運動。】
★【歸納比較】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和印度民族大起義
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印度民族大起義
時間 19世紀初 19世紀中(1857-1859)
領導者 玻利瓦爾、圣馬丁 章西女王(封建王公)
結果 勝利 失敗
意義 推翻殖民統治,贏得獨立戰爭勝利,鼓舞了殖民地人民;出現了一系列新興的獨立國家,基本形成今天拉美國家的格局。 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識的覺醒
相同點 背景: 殘酷的殖民統治和經濟掠奪 性質: 反抗殖民統治的民族解放運動
高頻考點25. 彼得一世改革
(1)基輔羅斯—莫斯科公國—沙皇俄國(伊凡四世)
(2)背景:農奴制盛行,是一個封閉落后的國家,工商業發展緩慢
(3)目的:加強封建專制,擺脫落后,富國強兵
(4)內容:①政治:改組行政機構,建立中央集權的行政體制,要求貴族必須到軍隊或行政機構為國家服務,按功勞和才能提拔人才;
②軍事:創建了一支紀律嚴明的新式常備軍;
③經濟:鼓勵興辦手工工場,準許工場主購買整個村莊的農奴;
④文化:派遣留學生,創辦科學院,開辦學校,創辦報紙;
⑤生活方式:提倡人們學習西方的禮節服飾與生活方式。
(5)意義:通過改革,加強了沙皇的專制統治;俄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大大增強,一躍成為歐洲軍事強國,為對外擴張準備了條件;開啟了俄國近代化進程;農奴制進一步強化,后來成為俄國社會發展的障礙。
高頻考點26. 農奴制改革
(1)根本原因:農奴制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發展
直接原因:農奴起義頻繁,威脅沙皇統治
(2)時間:1861年
(3)領導人:亞歷山大二世
(4)目的:維護貴族和地主的利益,鞏固沙皇統治
(5)內容: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可以改變身份,自由轉換職業;農奴在獲得解放的同事,可以獲得一份土地(份地),但必須出錢贖買
(6)性質:自上而下資產階級性質改革
(7)評價:
積極性:1861年農奴制改革是俄國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
廢除了農奴制,推動俄國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局限性:農奴制的殘余仍然存在,影響著俄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
高頻考點27. 南北矛盾的加劇
(1)北方:完成了工業革命,發展資本主義經濟。
(2)南方:以種植園經濟為主,大量使用黑奴。
(3)矛盾焦點:①關稅問題 ②蓄奴州和自由州的矛盾問題 ③奴隸制的存廢問題
高頻考點28. 內戰爆發:
(1)根本原因:南北方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不可調和。
(南方:奴隸制種植園經濟 北方:資本主義工商業經濟)
(2)雙方關注的焦點:奴隸制的存廢問題
(3)內戰爆發
導火線:1860年,林肯當選美國第16任總統。
爆發:1861年4月,南方軍隊挑起戰爭,美國內戰爆發,史稱“南北戰爭”。
(4)北方的勝利
(5)轉折:1862年,聯邦政府頒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
(6)結果:1865年,美國內戰以北方勝利告終,避免了美國分裂。
(7)戰爭的性質(實質):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8)戰爭的意義:經過這次戰爭,美國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9)評價林肯
林肯領導了美國內戰,維護了國家統一,解放了黑人奴隸,是美國歷史上杰出的資產階級政治家。
(10)啟示:
美國內戰帶給我們的啟示:
無論何種情況,都不輕言國家分裂。無論何種方式,都要捍衛祖國統一。
高頻考點29. 德川幕府與鎖國時代
(1)19世紀中期,日本處于哪個幕府統治之下?這一時期日本的政治有什么特點?
德川幕府——天皇是名義上的君主,實權掌握在幕府將軍手中。
(2)德川幕府統治時期推行什么政策?這一政策帶來的危害?
鎖國政策——只同中國、荷蘭進行有限的貿易。
鎖國政策造成日本與外界隔絕,也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3)幕府統治時期日本為什么會出現民族危機?
1853年和1854年,美國海軍艦隊兩次強行進入日本港口,要求日本打開國門,否則開戰。
日本被迫在不平等條約上簽字,開放港口。不久,西方國家接踵而至,幕府統治發生動搖。
高頻考點30. 倒幕運動
(1)原因:
根本原因(內因):幕府的封建專制統治(閉關鎖國)阻礙日本資本主義發展。
直接原因(外因):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入侵(黑船事件),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機,激化了國內矛盾。
開港通商后,日本經濟受到很大沖擊,許多手工工場破產。當時,日本的黃金價格低于世界市場的黃金價格,外國人用白銀套購黃金,造成日本大量黃金外流,引起市場混亂,物價飛漲。農民、城市貧民和下級武士的處境不斷惡化。面對民族和社會危機,德川幕府束手無策,成為各個階層唾棄的對象。
(2)倒幕運動的中堅力量是哪些人?
主力:中下級武士發起了倒幕運動。
(3)幕府統治是怎樣被推翻的?(1868年 ; 睦仁天皇)
1868年1月,倒幕派武裝在京都發動“王政復古”政變,支持睦仁天皇親政,強令幕府將軍“辭官納地”。
同年,倒幕派粉碎了幕府的武力反撲,結束了幕府統治,改年號為“明治”。1869年,日本首都遷到東京。
高頻考點31. 明治維新
(1)內容:①政治: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
②軍事:實行征兵制,建立新式軍隊。
③經濟:推行地稅改革,在“殖產興業”的口號下,大力發展近代經濟。
④社會生活:提倡“文明開化”,向西方學習,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2)性質: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改革。
(3)影響:明治維新成為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通過明治維新,日本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于資本主義強國之列。但是,日本的改革保留了大量舊制度的殘余,軍國主義色彩濃厚。它強大起來后,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高頻考點32. 第二次工業革命
(1)原因:
政治前提: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資本主義制度在歐美進一步鞏固和擴大。
經濟基礎:19世紀,隨著工業革命的展開,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迅速發展。
理論條件:科學研究取得重大進步,為第二次工業革命提供了理論基礎。
市場條件:市場的擴大。
(2)開始時間:19世紀六七十年代
(3)主要標志:電力的廣泛使用
(4)成就:
①電力成為新的能源進入生產生活領域,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最顯著的成就:
前提:英國科學家 法拉第 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
代表人物:愛迪生
成就: 發明耐用的 白熾燈泡 、堿性蓄電池、電影攝影機和放映機等。他在紐約建立了美國第一座火力發電站。其他發明:發電機、發動機、電焊機、電鉆、電話、電車、電報等
時代特征:人類社會進入 “電氣時代” 。
電力的優點:更加強勁;清潔環保;傳遞速度快;能遠距離輸送;控制方便。
②內燃機和新的交通工具,是第二次工業革命中應用技術的另一重大成就:
內燃機發明國家:(德國) 1876年,德國人: 奧托 制造出煤氣內燃機;1883年,德國人: 戴姆勒 研制出汽油內燃機; 德國人: 迪塞爾發明了柴油內燃機。內燃機的的發明,使得(石油)成為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能源之一,因此產生了石油開采業等新行業.
③交通工具:19世紀80年代,德國人本茨制造出第一輛內燃機驅動的汽車; 1913年,美國人福特使用流水線生產汽車,帶來了汽車制造業的革命,開始成為大眾化交通工具。因此產生了汽車工業等新行業;1903年,萊特兄弟試飛飛機成功,因此產生了航空工業等新行業
④化學工業和新材料:
內燃機的發明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加速了石油化學工業的產生。
19世紀60—80年代,能夠使用新方法生產堿、硫酸、人造染料等,成本更低、性能更好。
1867年,瑞典的 諾貝爾 發明現代炸藥和無煙炸藥,在軍事、工程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
1869年,美國人 海厄特 發明 賽璐珞 的制造技術,現代塑料工業由此誕生。
1884年,法國人 夏爾多內 發明人造纖維,開辟了新的紡織品生產領域。
小結:新動力:電動機、內燃機
新能源:電力、石油
新通訊:有線電話、無線電報
新交通:汽車、飛機(增強了人們的生產能力,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擴大了人們的活動范圍,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單獨生活:便利了人們出行,縮短了出行時間,加強了人與人的聯系> )
(5)影響:
①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使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②使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成為工業化強國。
③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壟斷組織,資本主義由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階段過渡。
④隨之而來的資本主義對外擴張的増強,對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
⑤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6)特點:
科學研究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最突出特點)
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領先國家:美國和德國)
有些國家的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 以重工業為突破口。
高頻考點33. 人口增長
(1)原因:工業革命極大的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人口的迅速增長。
(2)情況:
19世紀前50年,英國人口從900萬増加到1800萬。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人口增長更為驚人,19世紀20年代人口約為1000萬,到1914年人口已超過1億。
(3)勞動力結構變化
原因: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工人階級隊伍不斷壯大,勞動力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
變化:越來越多的人放棄農業生產,專門從事工業和商業。以英國為例,19世紀初,農業勞動力人數仍多于工業勞動力人數,但到20世紀初,農業勞動力人數已經不足工業勞動力人數的1/5了。
越來越多的婦女走出家庭,成為工業勞動者,她們的社會角色發生了變化,為社會地位的提高創造了條件。
高頻考點34. 大眾教育
(1)目的:適應工業化發展的需要
(2)德國最早建立起國家教育體系;英國、法國開始對兒童實行免費義務教育
(3)意義:提高了歐美各國的大眾文化水平,促進了社會發展。
高頻考點35. 城市化
(1)背景
工業革命開始后,隨著工業和商業的發展,農村人口不斷流向城市,城市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里。到19世紀后期,大部分英國人已經生活在城市之中了。
(2)概況:開始時城市通常缺乏統一的規劃,城市的環境很差,19世紀中期以后得到改善,隨著城市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著變化。
(3)城市化的措施
19世紀中期,衛生條件改善。排水設施、街頭照明、有軌電車等公共交通設施。
(4)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著變化。
高頻考點36. 環境污染和貧富分化加劇
(1)環境污染:環境污染是工業化帶來的另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在工業化進程中,工廠排放大量的廢氣和廢水,嚴重污染了大氣和河流,影響著人們的身體健康。
(2)資本家與工人的貧富差距加大。在工業化進程中,資本家攫取了大部分的社會財富,他們日益富裕,而廣大工人每天在惡劣的環境中長時間從事高強度的勞動,獲得的收入卻難以糊口,他們對不公平的社會現狀越來越不滿,有工人破壞機器,以表達自己的憤怒,社會矛盾日趨尖銳,工人的反抗斗爭日益強烈。(破壞機器的盧德運動)
高頻考點37. 科學家:
(1)英國 牛頓
①近代自然科學的奠基人之一
②三大成就:萬有引力定律、光學分析、微積分學
③1687年《自然哲學的數學理論》
意義:是人類對客觀世界的探索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2)英國 達爾文
《物種起源》1859 “進化論”
《物種起源》的出版,打破了千百年來“上帝創造萬物”的神創論,是生物科學的一次偉大革命。
高頻考點38.文學家:
(1)巴爾扎克(法國):19世紀法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人間喜劇》、《高老頭》、《歐也妮·葛朗臺》,再現了法國19世紀早期紛繁復雜的社會圖景。
(2)列夫·托爾斯泰(俄國) 是俄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被列寧稱為“俄國革命的鏡子”。代表作:《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備注:《戰爭與和平》描寫的是1812年拿破侖遠征俄羅斯的歷史)
高頻考點39.藝術家:
(1)貝多芬(德國):1804年完成的第三交響曲,也叫作《英雄交響曲》,是貝多芬第一部反映重大社會題材的作品,標志著貝多芬在思想性和藝術性的成熟。(備注:《英雄交響曲》是為拿破侖所作)
(2)梵高(荷蘭): 《向日葵》(表達了畫家對生命的贊美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夜間的咖啡館》
高頻考點40. 第一次世界大戰
(1)背景: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兩次工業革命的推動)。
直接原因(導火索):1914年6月,薩拉熱窩事件。
具體原因:帝國主義兩大軍事集團形成,沖突不斷。
(2)交戰雙方:
三國同盟: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后為自身利益加入協約國)
三國協約:英國、法國、俄國
(3)目的:西方列強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
(4)進程
爆發:1914年7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
轉折: 1916 年,凡爾登戰役 被稱為“絞肉機”“地獄”“屠場”
加速一戰結束: 1.1917年美國參加協約國一方作戰
(5)俄國爆發十月革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6)中國派勞工支援協約國作戰
(4)結束:1918年11月,德國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結束
(7)性質(實質):是西方列強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而發動的一場帝國主義戰爭。(非正義的帝國掠奪戰爭)
(8)特點:時間長、規模大、范圍廣、損失重。
(9)新式武器:飛機、坦克、潛艇、毒氣彈等。
(10)影響:給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
削弱了歐洲的力量,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優勢地位;
削弱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力量,進一步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
客觀上推動了科技的發展與進步。
(11)啟示:遠離戰爭,珍愛和平;
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國際爭端;
科技是把雙刃劍,要趨利避害;
反對恐怖主義。
高頻考點41. 列寧與十月革命
(1)背景:
1861年農奴制改革后,俄國資本主義發展起來,但依然落后
第一次世界大戰激化了俄國社會矛盾
1917年3月,俄國爆發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建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形成了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但是沒有滿足人民的要求,繼續戰爭
(2)時間:1917年11月6日
(3)領導人:列寧
(4)地點:彼得格勒(指揮部:斯莫爾尼宮)
(5)性質:無產階級革命
(6)政權建立:成立蘇維埃政府,由布爾什維克黨組建,列寧任人民委員會主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退出一戰。
(7)意義: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推動了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
高頻考點42. 《凡爾賽條約》
(1)巴黎和會
時間:1919年1-6月
地點:法國巴黎凡爾賽宮
操縱國:英、法、美。
性質: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贓會議。
結果:協約國與德國簽訂《凡爾賽條約》。
(2)主要內容:
德國海外殖民者由英、法、日等國瓜分;(突出分贓性質)
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全部轉給日本。(引發五四運動)啟示:弱國無外交,要大力發展生產力,堅持改革開放,提升綜合國力。
決定組建國際聯盟。(英法操縱下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
(3)影響:協約國還同其他戰敗國簽訂一系列條約,與《凡爾賽條約》一起構成凡爾賽體系,確立了戰勝國在歐洲、西亞和非洲的國際新秩序。
高頻考點43. 華盛頓會議
(1)召開:1921年 華盛頓
(2)主導國家:美國 參會國:9國
(3)目的:調解帝國主義國家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矛盾
(4)主要條約:對中國的《九國公約》
(5)內容:①宣稱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②建立并維護各國在中國的商務實業機會均等原則
(6)評價:使美國長期追求的“門戶開放”最終實現,阻止了日本獨霸中國的企圖,維持了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中國的局面。
(7)作用:重新調整和確立了戰勝國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關系。
(8)實質: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新體系
(9)評價:積極影響: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確立了戰后帝國主義的新秩序
局限性: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不能長期維持下去。
高頻考點44. 《九國公約》
(1)內容:宣稱尊重中國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建立并維護各國在中國的商業實業機會均等的原則。但是,公約所標榜的尊重中國主權、獨立,只是表面文章。列強對中國提出的取消治外法權、關稅自主和收回租界等正義要求,都予以拒絕。(“門戶開放,機會均等”)
(2)實質:使“門戶開放”最終實現,阻止了日本獨霸中國的企圖,維持了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中國的局面。
高頻考點45.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巴黎和會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的統治新秩序;華盛頓會議是巴黎和會的繼續,它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關系,最終在兩個會議的基礎之上,戰后國際新秩序得以重建。這一秩序被稱為“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高頻考點46. 新經濟政策
(1)原因:
①國內戰爭結束后,蘇俄進入和平建設時期;②蘇維埃政權面臨的首要任務是恢復經濟;
③農民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不滿。
(2)實行時間:1921年開始實行,實施者是:列寧
(3)主要內容:
項目 新經濟政策主要內容
農業 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
商業 允許使用雇傭勞動力和出租土地,農民可以自由買賣納稅后的剩余產品,實行自由貿易
工業 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
(4)特點:堅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許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并存)
(5)影響:新經濟政策從蘇維埃俄國的國情出發,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
高頻考點47. 蘇聯成立:
①成立時間:1922年 ②國家名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簡稱蘇聯。 建立者是:列寧
高頻考點48. 蘇聯的工業化:
(1)開始時間:1926年
(2)目的:實現國家工業化
(3)成就:1928---1937年,蘇聯先后完成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蘇聯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強大的工業國。
(5)手段(特點): ①蘇聯的工業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下完成
②優先發展重工業。
(5)評價:蘇聯的工業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下完成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一方面使蘇聯能夠在短時期內,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實現工業化;另一方面,這種排斥市場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模式被固定下來,致使蘇聯經濟體制日益僵化。
高頻考點49. 農業集體化:
(1)原因:1927年到1928年初,蘇聯發生了嚴重的糧食收購危機。2.開始時間:20世紀30年代。
(2)目的:為了適應工業化的需要。4.內容:實行集體農莊。
(3)影響:①為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實現提供了條件;②農民的利益受到嚴重損害,致使蘇聯農業生產長期停滯。
高頻考點50. 蘇聯模式(又稱斯大林模式):
形成標志:1936年蘇聯新憲法的制定。
特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
對蘇聯模式的評價:
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促進了蘇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也為蘇聯軍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由于沒有尊重經濟規律,隨著時間推移,蘇聯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體制障礙。
蘇聯模式弊端:
(1)優先發展重工業,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處于落后狀態;
(2)嚴重損害了農民利益,農民沒有生產積極性
(3)指令計劃壓制地方與企業的積極性。
啟示:
⑴發展經濟時要農輕重比例協調;
⑵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⑶政府要制定符合國情的政策;
⑷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相結合,推動經濟快速發展。
高頻考點51. 亞洲——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1)背景:印度與英國殖民者的矛盾激化
(2)時間:一戰后
(3)領導人:甘地
(4)過程:1920年開展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1922年發生了農民焚燒警察局事件,運動停止
1930年發起“文明不服從”運動,以反對食鹽專賣法為突破口
(5)評價: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保證了資產階級對運動的領導權
高頻考點52. 非洲——埃及華夫脫運動
(1)背景:一戰期間,埃及成為英國的殖民地
(2)時間:1918年
(3)領導人:扎格魯爾
(4)黨派:華夫脫黨
(5)結果:1922年,英國被迫有條件的承認埃及獨立
(6)影響:為埃及民族民主運動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高頻考點53. 拉丁美洲——墨西哥卡德納斯改革
(1)背景:1917年,墨西哥頒布了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憲法,但未得到有效實施
(2)過程:1934年,卡德納斯當選總統,推行改革
(3)影響:卡德納斯改革體現了1917年憲法的要求,鞏固了墨西哥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
高頻考點54.從繁榮到危機
(1)背景: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空前繁榮,新興產業迅猛發展,但是繁榮的表象下潛藏著巨大的危機。
(2)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
(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
直接原因:生產相對過剩。
導火線:1929年10月,股市崩潰。
(3)時間:1929----1933年
(4)表現:股市崩潰、企業破產,銀行倒閉、失業人數激增。
(5)范圍:從美國開始,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原因:第二次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6)特點:涉及范圍廣、持續時間長、破壞性特別大。
高頻考點55. 羅斯福新政
(1)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的時間:1929——1933
(2)最早開始的國家:美國
(3)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社會化大生產和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矛盾)
(4)美國應對危機的方法:實施羅斯福新政
(5)羅斯福上臺時間:1933年
(6)羅斯福實施新政的目的:
直接目的:消除經濟危機
根本目的:維護資本主義制度
(7)羅斯福實施新政的實質:資本主義制度的自我調整和完善
(8)羅斯福實施新政的措施:
整頓金融體系;加強對工業的計劃指導(核心措施);調整農業政策;推行“以工代賑”(提供就業機會);建立社會保障制度
羅斯福新政的中心內容:加強對工業的計劃指導
主要措施:頒布《全國工業復興法》
羅斯福新政的特點(或“新”的表現):國家干預經濟
(9)羅斯福新政的影響:
使美國經濟緩慢的復蘇,工業和生產有所恢復,就業人數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增強了政府的宏觀控制能力,恢復了美國人民的信心,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深遠影響。
但新政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調整,它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本質,無法解決美國社會的根本矛盾。
高頻考點56.意大利法西斯政權的建立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初期,意大利經濟衰退,政治混亂,工農運動高漲,中央政府幾乎癱瘓。
(備注:意大利建立法西斯政權與1929年爆發的經濟大危機無關
(2)建立時間:1922年
(3)建立標志:墨索里尼率法西斯黨徒向首都羅馬進軍.(備注:第一個建立法西斯政權的國家)
(4)政黨或組織:法西斯黨
(5)奪權方式:武力奪權
(6)內外政策:①對內實行獨裁統治; ②對外醉心于領土擴張,于1936年正式吞并埃塞俄比亞
高頻考點57. 德國法西斯政權的建立
(1)背景:①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重創德國; ②民眾對《凡爾賽條約》不滿,復仇情緒強烈.
(2)建立時間:1933年 建立標志: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集黨政軍大權于一身.
(3)政黨或組織:組建“納粹黨”
(4)奪權方式:通過選舉方式上臺
(5)內外政策:①納粹黨利用“國會縱火案”,打擊德國共產黨和進步人士;②為加強思想控制,焚燒大量的進步書籍;③殘酷迫害猶太人(德國籍愛因斯坦流亡美國);④大力發展軍事工業,積極擴軍備戰;⑤1935年,德國公開撕毀 《凡爾賽條約》,先后吞并了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6)影響: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高頻考點58. 日本法西斯政權的建立
(1)背景:①日本制定稱霸世界的侵略政策;②經濟大危機重創日本經濟;③軍部是日本法西斯勢力的核心。
(2)形成:1936年,受軍部控制的廣田弘毅上臺組閣,建立法西斯專政,標志世界大戰的亞洲策源地形成。
(3)對外侵略:①1931年9月18日,發動九一八事變;②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高頻考點59. 綏靖政策:
①面對德意日三國法西斯的挑釁,歐美大國為維護自身利益,采取了一種以犧牲弱小國家利益換取法西斯妥協的政策。這種政策成為“綏靖政策”
②1938年《慕尼黑協議》,將這一政策推向頂峰。
高頻考點60. 第二次世界大戰
(1)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國家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
(2)直接原因: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的影響。
(3)客觀原因:英法等國的綏靖政策,使法西斯國家得寸進尺,加速了二戰的爆發。(頂峰:《慕尼黑協定》的簽訂)
(4)二戰的全面爆發及主要戰場(交戰雙方:軸心國、世界反法西斯聯盟)
(5)東方主戰場:1937年 七七事變,中國全民族抗戰開始。
(6)全面爆發:1939年9月1日,德國突襲波蘭,英法對德宣戰
(7)主要戰場:①東方主戰場②歐洲西線戰場③歐洲東線戰場④太平洋戰場
(8)擴大:1941.6德國突襲蘇聯(蘇德戰爭爆發) 莫斯科保衛戰(粉碎了德國不可戰勝的神話)
(9)最大規模:1941.12.7珍珠港事件,美國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
(10)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及戰爭形勢的轉折
世界反法西斯聯盟:1942.1.1《聯合國家宣言》簽署
意義: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正式形成,各國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相互支援,協同作戰,逐漸扭轉了戰爭的形勢。
二戰的轉折:1942.7-1943.2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蘇德戰爭轉折/二戰轉折)
1943年9月,意大利宣布無條件投降
1944年6月,美英盟軍諾曼底登陸(意義: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德國陷入東西兩個戰場的夾擊之中,加速了德國的滅亡)
(11)三次著名的國際會議
開羅會議(中、美、英《開羅宣言》明確規定,日本竊取中國的領土,例如東北、臺灣和澎湖列島等國,必須歸還給中國)
雅爾塔會議(1945.2 美蘇英)
目的:為協調盟軍行動,取得戰爭的最后勝利。
內容:①決定徹底消滅德國法西斯主義②戰后德國有美英蘇等國實行分區占領③決定戰后成立聯合國④蘇聯承諾在歐洲戰事結束后三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
開羅會晤:1943.11 《開羅宣言》(日本所竊取的中國領土,例如中國東北,臺灣和澎湖列島等,必須歸還中國
波茨坦會議(1945.7 美英蘇):重申了雅爾塔會議關于處理德國的精神,并與中、美、英三國的名義發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公告重申《開羅宣言》的條件必須實行施。
歐洲戰事結束:1945.5.8年,德國正式簽署無條件投降書
日本投降:1945.8.15日本法西斯宣布無條件投降
二戰結束:9月2日 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戰勝利紀念日)
(12)性質: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
(13)二戰勝利的原因:戰爭的正義性;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團結協作等。
(14)影響:二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戰爭,世界大多數地區和人口卷入其中。二戰的勝利徹底粉碎了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通過戰爭稱霸世界的野心,徹底結束了列強通過爭奪殖民地瓜分世界的歷史,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對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15)啟示:不同意識形態的國家可以進行合作;正義必然戰勝邪惡;和平來之不易,我們要熱愛和平,反對戰爭。
(16)二戰的交戰雙方:軸心國、世界反法西斯聯盟。
高頻考點61. 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
(1)背景:法西斯國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世界各國人民的憤怒,全世界反法西斯國家開始逐漸走向聯合。
(2)標志:《聯合國家宣言》的簽署
(3)意義: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正式形成。
高頻考點62. 戰爭形勢的轉折
(1)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蘇德戰場轉折點。
(2)意大利投降
1943年9月,墨索里尼政府垮臺,意大利宣布無條件投降。
(3)諾曼底登陸
1944年 6月,美、英盟軍成功登陸法國諾曼底,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德國陷入東西兩個戰場的夾擊之中。
高頻考點63. 雅爾塔會議
(1)召開:1945年,美、蘇、英三國首腦羅斯福、斯大林、丘吉爾在雅爾塔召開會議。
(2)內容:
①徹底消滅德國法西斯,對德國實行分區占領;
②決定戰后成立聯合國;
③蘇聯承諾對日作戰。
(3)影響:為二戰后美蘇兩極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高頻考點64. 波茨坦會議:
會議內容:
①發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②重申《開羅宣言》的條件必須實施。(日本竊取的中國領土必須歸還中國)
高頻考點65. 冷戰的發生
(1)含義:指二戰后的40多年間,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對峙與競爭狀態。
(2)冷戰發生原因:
①戰后美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居世界第一位,妄圖稱霸世界;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力量的壯大,阻礙了美國稱霸世界。(美國為什么要發動冷戰)
②美蘇軍事力量相對均衡,誰也不敢貿然發動戰爭;戰后世界要求和平,反對用戰爭方式解決爭端。(為什么用冷戰的方式)
③美、蘇兩國的國家戰略的對立和社會制度的巨大差異。
(3)冷戰即將開始的信號:1946年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的“鐵幕”演說。
(4)美國冷戰政策/表現:
政治上:杜魯門主義的出臺(1947年3月,美國總統杜魯門提出,標志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破裂,冷戰正式開始。)
經濟上:推行馬歇爾計劃(1947年,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提出“歐洲復興計劃”,即馬歇爾計劃,企圖通過援助西歐恢復經濟,穩定資本主義制度。馬歇爾計劃是杜魯門主義的一次大規模的運用,也是美國實施冷戰政策的重要步驟。)
軍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5)冷戰的主要實施區域在:歐洲
高頻考點66.德國分裂
(1)背景:1948年6月,“柏林危機”爆發
(2)結果:成立東德(即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蘇占區)和西德(即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美英法占領區)
(3)影響:歐洲冷戰對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高頻考點67. 北約與華約的對峙
(1)北約:1949年,美、英、法等12個在華盛頓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總部設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
(2)華約:1955年,蘇聯同東歐7個社會主義國家成立了“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
(3)影響:1955年,華約成立,標志著兩極格局正式形成.
高頻考點68. 冷戰沖突
(1)20世紀50年代,朝鮮戰爭
(2)20世紀60年代,古巴導彈危機和美國侵略越南。
(3)70年代,蘇聯入侵阿富汗。
(4)80年代,美國制訂“星球大戰計劃”,美蘇雙方的軍備競賽不斷升級。
(5)兩極格局、冷戰、美蘇爭霸結束的標志:1991年底,蘇聯解體。
(6)冷戰的意義:
①使世界分為兩大陣營,形成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導致世界長期不得安寧;
②以美蘇為首的兩大軍事集團勢均力敵,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
(7)冷戰的教訓:冷戰只能加劇大國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對抗既不利于雙方利益,也不利于世界和平。因此要加強國際合作。
(8)冷戰中的熱戰: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都發生在亞洲)
高頻考點69. 歐洲聯合
(1)二戰后初期,西歐經濟恢復和發展的原因;
外因:得到了馬歇爾計劃的援助;
內因:①憑借原有的工業基礎②采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③制定了恰當的經濟發展政策。
(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歐國家走向聯合的目的
為了振興經濟;提高國際地位;在美蘇對抗中維護自身安全和利益。
(3)西歐聯合過程:
歐共體的成立:
過程:20世紀50年代初,法國和聯邦德國等六國組建歐洲煤鋼共同體;1958年,六國又建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67年,這三個組織合并為歐洲共同體,簡稱“歐共體”(歐盟的前身)
意義:促進了西歐國家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
(4)歐盟的成立(1993年)
性質:經濟政治一體化組織
影響:大大加快了歐洲一體化的進程。
高頻考點70. 美國發展
(1)戰后美國發展的原因:積極拓展世界市場;應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產技術;制定恰當的經濟政策
(2)戰后美國發展的階段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大霸主
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經濟發展速度放緩
20世紀90年代,美國進入“新經濟”時代,特征是信息化和全球化
高頻考點71. 日本崛起
(1)原因:①美國的扶持③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大力引進先進的技術。
(2)成就:1968年,成為僅次于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
(3)影響:國際地位提升,謀求成為政治大國,增加軍費,引起亞洲鄰國不安。
高頻考點72. 社會保障制度建立
(1)背景:羅斯福新政期間,美國頒布了《社會保障法》
(2)目的:二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了緩和社會矛盾
(3)表現:英、法、德相繼宣布成為“福利國家”。
(4)意義:這是工人階級斗爭的結果,可以緩和階級矛盾,創造一個有利于經濟發展的社會環境,但不能解決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
高頻考點73. 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
(1)二戰后社會主義國家由一國走向多國:東歐、亞洲中國、朝鮮、越南;拉美的古巴)
(2)蘇聯與東歐的關系:蘇聯通過在政治上成立情報局;經濟上成立經互會(影響:蘇聯通過經互會幫助東歐國家克服了戰后經濟困難,但也利用經互會將各成員國的經濟納入蘇聯計劃經濟的軌道。)軍事上成立華約組織扶持控制東歐國家。
(3)中蘇關系:1949年,中蘇建交;1950年,中蘇締結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影響:加強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
高頻考點74. 蘇聯的發展與改革
(1)赫魯曉夫改革:1953年,赫魯曉夫上臺執政,推行改革措施。
措施: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
經濟上:墾荒運動,種玉米;取消農產品義務交售制,改為收購制;改革工業管理體制。
影響:赫魯曉夫的改革沒有從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時期形成的政治經濟體制。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年,勃列日涅夫開始執政。
經濟上:推行“新政策”,加速科技進步完善經濟管理體制和加強經濟刺激。仍然沒有從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軍事上;同美國展開軍備競賽。國民經濟呈現出畸形發展狀態。重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首位。輕工業產品和新興產業明顯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為蘇聯經濟的痼疾。
(3)影響:改革仍然沒有從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輕工業與新興產業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為頑疾。
高頻考點75. 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
(1)戈爾巴喬夫改革
措施:政治體制改革,取消蘇共的領導地位,實行多黨制,倡導“公開性”和“政治多元化”
效果:使人們的思想發生混亂,無政府狀態蔓延,局勢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國的分離趨勢也隨之加劇。
(2)東歐劇變
原因:各國改革效果不佳,社會矛盾尖銳;西方國家“和平演變”;受戈爾巴喬夫政治多元化影響。
20世紀60年代以后,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政治、經濟上都出現嚴重問題。各國雖然進行了一些改革,但成效不大,社會矛盾日益尖銳。
西方國家對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加緊推行“和平演變”戰略。
80年代末,受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影響,東歐各國開始實行政治多元化,此后東歐政局激烈動蕩。
東歐劇變的表現:政治上,實行議會民主制和多黨制;經濟上,實行私有化基礎上的市場經濟。
東歐劇變的實質:各國社會制度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3)蘇聯解體
原因:
根源:僵化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斯大林模式);
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失敗。
外部因素:西方和平演變等。
蘇聯解體的過程:
1991年8月19日,8名蘇共高級官員發動政變,試圖挽救蘇聯,但不到3天,即宣告失敗。這次事件后,戈爾巴喬夫辭去蘇共中央總書記職務。俄羅斯領導人葉利欽控制了全局,蘇聯的分裂進一步加快。
1991年底,戈爾巴喬夫辭職,葉利欽控制全局,年底蘇聯解體,社會主義遭受嚴重挫折。
高頻考點76. 亞洲(萬隆會議)
(1)背景:亞洲和非洲新獨立的國家都面臨鞏固政權、發展經濟的共同問題。它們反對冷戰,不愿卷入大國之間的軍事沖突。
(2)時間、地點:1955年4月 、印度尼西亞的萬隆
(3)會議內容:通過了和平相處、友好合作的十項原則。(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
(4)萬隆精神:會議所體現的亞非國家和地區團結合作、友好相處,共同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爭取和鞏固民族獨立,保衛世界和平的精神。
(5)意義:萬隆會議提高了亞非國家和地區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亞非拉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從萬隆會議開始,發展中國家作為一支新興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舞臺。
高頻考點77. 非洲(“非洲年”)
①利比亞、埃及(在納賽爾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起義,推翻了英國扶持的封建王朝。成立了埃及共和國。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 阿爾及利亞推翻了法國的殖民統治,獲得了獨立。
②1960年,非洲有17個國家獲得獨立,這一年被稱為“非洲年”。
③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所有非洲國家都擺擺脫了殖民主義的枷鎖。
高頻考點78. 拉美人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1)古巴革命: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羅等人的領導下,于1959年推翻了美國支持的獨裁政權。后來,古巴又挫敗了美國支持的雇傭軍入侵,走上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2)巴拿馬維權: 1999年底,巴拿馬人民從美國手中收回了巴拿馬運河的全部主權。
高頻考點79. 聯合國
(1)背景:二戰中,雅爾塔會議提出戰后建立國際安全組織的主張。
(2)成立時間:1945年10月
(3)總部:美國紐約
(4)主要機構:
聯合國大會,簡稱“聯大”,每年舉行一屆大會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簡稱“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美英法中俄,擁有否決權。
聯合國秘書處,是聯合國的行政秘書事務機構。
(5)國際安全:聯合國可以向沖突地區派出軍事人員,被稱為“維和部隊”,
(6)作用: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使許多國家地區避免了一些戰爭。
高頻考點80. 經濟全球化
(1)背景:①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
②生產力和科技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根本原因/科技革命的推動)
③國家間的經濟聯系日益緊密。
(2)表現:①: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迅速增長;(貿易全球化、資本全球化)
②:跨國公司的影響日益增大,生產活動的全球化趨勢加快;(生產全球化)
③: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成立。
(3)影響:積極:①國家間經濟往來的障礙逐步減少,促進經濟的發展;
②利于發展中國家參與世界經濟競爭
消極:①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貧富差距拉大; ②造成發展中國家環境污染;
③國際經濟風險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進一步加大。
高頻考點81. 世界貿易組織
(1)時間:1995年1月1日。(2001年,中國加入WTO)
(2)職能:制定和規范多邊貿易協定、組織貿易談判、解決貿易爭端等。
(3)宗旨:以非歧視性、開放、公平為原則,促進全球貿易和經濟發展。
(4)作用:促進了全球貿易和世界經濟發展,推動著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5)與聯合國的關系:世界貿易組織與聯合國一起成為支撐、協調世界經濟和政治的兩大支柱,推動著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6)中國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措施:
堅持對外開放,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制定防范風險的有效政策,維護我國經濟安全。
高頻考點82. 霸權主義與地區沖突
(1)冷戰結束后時代的主題:和平與發展。
(2)冷戰結束后威脅世界安全的因素:霸權主義、地區沖突、民族矛盾、宗教紛爭、恐怖活動。
(3)美國推行霸權主義的表現:
①199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越過聯合國安理會,轟炸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中國駐南大使館遭到北約導彈襲擊。
②2003年,美國未經過聯合國授權,拉攏部分國家,發動戰爭,占領 伊拉克 。
高頻考點83. 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
(1)原因: 歐盟、日本、中國和俄羅斯等一些國家或國家聯盟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推動世界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
(2)表現:(了解即可)
①歐盟成立后,歐洲的實力進一步增強,地位進一步提高,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
②日本也在積極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
③中國通過 改革開放 ,經濟快速發展,國家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④俄羅斯憑借豐富的自然資源,致力于國家復興,力求在國際舞臺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⑤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總體實力在不斷增強,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成為推動世界多極化趨勢的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高頻考點84. 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努力
(1)不結盟運動:1961年興起,標志著發展中國家已經成為國際政治舞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沖擊著兩極格局。
(2)中國:弘揚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精神,共同維護國際公平正義。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3)我們中國應如何應對對當前世界局勢的發展變化?
大力發展經濟,提升綜合國力;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促進共同發展。
高頻考點85. 計算機網絡與現代社會生活
(1)信息時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普及,數據庫和計算機網絡建立起來。20世紀90年代以來,互聯網在全球迅速普及,成為現代社會重要的基礎設施,標志著人類社會開始進入 “信息時代”。
(2)影響:網絡不僅極大地拓展了人類的生活空間,還對人類經濟活動產生了直接的影響,推進了全球經濟的一體化。
(3)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安全問題日益凸顯,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高頻考點86. 婦女地位的提高
(1)發展: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國家婦女開始獲得選舉權。20世紀六七十年代婦女解放運動。
(2)文件:1979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
高頻考點87. 生態與人口問題
(1)生態問題:隨著全球范圍內工業化的推進,環境惡化成為嚴重的問題。
溫室效應,污染和浪費淡水資源,土地荒漠化,森林亂砍濫伐。
隨著全球范圍內工業化的推進,生態環境惡化成為嚴重的問題。人類使用煤炭、石油等礦物燃料,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產生了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大氣中的臭氧層可以吸收太陽紫外線,保護地球生命,但化學污染破壞了臭氧層,直接威脅到人類的生存。污染和浪費也使有限的淡水資源面臨短缺危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區,土地荒漠化越來越嚴重。對森林資源的亂砍濫伐,導致熱帶雨林大片消失,直接影響到全球的生態平衡。這些環境危機不僅僅是生態問題,也是現代社會面臨的重大經濟和社會問題。
(2)人口問題
表現:人口增長過快是人類社會面臨的另一個嚴重問題,2011年全球人口達到70億;不同國家人口的生存質量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影響:
①人口過快增長帶來了巨大的環境壓力,世界糧食問題日益凸顯。在教育、就業、住房、社會保障等方面,人口過快增長也帶來了新的挑戰;
②耕地和水資源的缺乏,加上自然災害的影響,經常導致普遍的饑荒。
(3)生態與人口存在的種種問題,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認真應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孝昌县| 鄢陵县| 三都| 镇康县| 修武县| 汤原县| 长寿区| 廉江市| 延长县| 靖安县| 疏附县| 文昌市| 苏尼特右旗| 新津县| 吉林省| 东海县| 南乐县| 阿拉尔市| 铜鼓县| 枣阳市| 蓬溪县| 镇康县| 海门市| 化德县| 格尔木市| 娄底市| 乌恰县| 勃利县| 广水市| 青海省| 晋江市| 沙坪坝区| 安新县| 卫辉市| 贵港市| 绵阳市| 常宁市| 瑞金市| 固阳县| 延长县| 咸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