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 題:《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學年級:人音版三年級上冊執教者:課 時:一課時教學內容:學習歌曲和表演《我是草原小牧民》教材分析: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內蒙古民歌音調為素材創作的兒童歌曲。歌曲以明快的旋律、跳動的節奏,具有舞蹈性的律動感,表現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時的喜悅心情。歌曲為2/4拍,五聲羽調式,為擴充了的一段體結構。四個樂句的句尾和句首基本采用了八度跳進,表現了小牧民手擎羊鞭、快樂歡唱的形象。第三樂句在節奏上作了變化,八分休止符的運用,盡情地抒發了對美麗的家鄉的贊美之情。歌曲的襯腔“啊哈嗬”是該曲的擴充部分。舒展的節奏、富有動力感的旋律,表現了小牧民豪放的性格和放牧時的愉快心情。最后重復了第四樂句的曲調,天真活潑、自豪的情感表達了草原兒童對自己家鄉和甜美生活的贊美。教學目標:1.情感目標:初步了解蒙古族的風土人情。感受和體驗蒙古族的音樂和舞蹈,并對其產生興趣。2.知識目標:能用活潑、歡快的情緒表演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現歌曲。3.能力目標:通過聽、唱、舞、創等大量的音樂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教學重點:1.了解蒙古族的風土人情,感受和體驗蒙古族的音樂和舞蹈。2.在不同形式的表演中快樂的體驗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學難點:唱準并掌握帶附點和空拍的節奏:×○ ×○ ∣××× ×∣教學準備:電子琴、錄音機、節奏條、PPT課件。教學方法:引導法、情景教學法、感受法、啟發式教學法等。教學上限:1、能用活潑、歡快的情緒表演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現歌曲。2、使學生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用自己喜歡的藝術形式表現形式和自制的打擊樂表現主題,并進行匯報表演,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學下限:學會唱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學中新的教學思路和突破點:1、以“樂學”為主線,以音樂知識和技能為載體展開教學。2、教學語言通俗化更貼近學生生活。教學過程:一、激趣導入、感受草原1、師生互動:律動《找朋友》師:同學們,伴隨著跳動的音符,我們愉快的音樂課就要開始了,你們準備好了么?2、聽音樂想象:復習歌曲《草原上》師:習近平爺爺說: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同學們,讓我們閉上眼睛,再次伴隨美妙的音樂感受美麗的草原風光。設計意圖:本環節設計音樂律動重在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情感和興趣,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感。二、學習新課、走進草原師:蒙古草原上有藍藍的天空、潔白的羊群……,還有可愛的小牧民,你們看,她們來了1、播放歌曲,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情緒①是誰在唱歌? 小牧民或草原小牧民②歌曲的演唱情緒是怎樣的?高興、自豪、開心、驕傲……③歌曲的節奏是怎樣的?稍快的或歡快活潑的2、教師范唱和表演,為學生學習蒙古舞蹈作鋪墊。3、按節奏說唱歌詞4、學唱歌曲①學習節奏:×○ ×○∣××× ×∣……②跟音樂范唱多形式學唱歌曲(跟琴唱、分組唱、開火車、接唱、對唱、齊唱……)5、歌曲處理、表演唱能用高興、自豪的聲音演唱歌曲6、學跳筷子舞手位:簡單的筷子交叉敲擊動作腳位:前蹲、后仰設計意圖:通過老師的啟發引導,學生的唱、演,增強了學生對歌曲的理解和感受,并完全的投入到“草原上”的情感中去:視與聽的結合,激起學生隨歌起舞的情感,從而也被草原的景美、音樂美深深的陶醉。三、拓展延伸、歌唱草原師:同學們,請大家想一想,除了用動作為歌曲伴奏,還可以用什么?1、聽一聽、打一打:學習雙響筒、鈴鼓、三角鐵的演奏方法2、合奏:用打擊樂為歌曲伴奏3、表現歌曲(演唱組、演奏組、舞蹈組)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聽、打、奏、演等形式,在感受音樂帶給自己快樂同時,進一步了解草原,從而歌唱草原,為民族音樂感到自豪。四、總結提升、告別草原1、音樂會展示師:草原是小牧民美麗的家,這里是我們可愛的家,祖國是我們繁榮的家,我們都愛共同的家。同學們,讓我們把最美的祝福送給祖國媽媽,請欣賞《我是草原小牧民》2、在音樂中結束本課設計意圖:本環節旨在以上環節學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音樂學習習慣,感受生活在祖國懷抱的幸福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