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10.2我們與法律同行 課型 新授 課時 1課 標 要 求 核心素養目標: 【政治認同】:通過理解依法辦事的原因,知道依法辦事的定義及怎樣依法辦事;明白道德與法治的關系,懂得樹立法律信仰的原因,知道作為青少年也是法治中國的推動者。 【法治觀念】:知道依法辦事的原因、定義以及怎樣依法辦事;懂得要樹立法治意識的原因、定義及作為青少年應怎樣推進法治中國的建設;學 習 目 標 1.通過“觀看視頻”“小組合作探究”等活動,知道學會依法辦事的原因,定義以及怎樣依法辦事;懂得要樹立法律信仰的原因,知道道德與法治的關系以及作為青少年應怎樣推進法治中國的做法,激發學生對法律知識學習熱情。 2.通過“思考討論”“案情回顧”等活動,知道作為青少年也是法治中國的推動者;通過用法律知識分析簡單的案例,培養學生判斷思維能力和概括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法律信仰,學會依法辦事。評 價 任 務 完成學習任務一(樹立法治意識)(檢測目標1) 完成學習任務二(學會依法辦事)(檢測目標2)學 習 過 程環節 學習流程及內容 二次備課環節一:自主感悟 環節二: 合作探究 環節二: 合作探究 環節三:走進生活 環節四:學后反思 新課導入: 思考:游客投訴三周前在長白山遇黑車:與傅園慧經歷相似卻維權失敗 思考:如何看待此事件,如果你的權利被侵犯了,你會如何做? 提示:我們要認真學習法律,增強法律意識,知法于心,與法同行,用法律維權。 重點問題: 1.法治意識的含義? 2.為什么要樹立法治意識? 3.為什么要學會依法辦事? 4.怎樣做到依法辦事? 引出本課主題——我們與法律同行 學習任務一:樹立法治意識 探究一 法治意識的含義 結合視頻思考一:國家為什么設立“國家憲法日”? 提示:設立國家憲法日有利于維護憲法的權威,使人民群眾發自內心的認同憲法,增強人民的法治意識。 思考:什么是法治意識呢? 提示:法治意識是人們對法律發自內心的認可、崇尚、遵守和服從。 探究二 為什么要樹立法治意識 提示:有助于樹立憲法權威,推進依法治國的實施。 有助于增強公職人員的憲法觀念,激勵其忠于和維護憲法。 有助于在全社會傳播憲法理念,樹立法治意識。 思考:建設法治中國要靠誰 靠領導人和國家工作人員就可以了嗎? 提示:①國無法不治,民無法不立。建設法治中國是中國人民的共同事業,人民既是法治的踐行者,又是法治的受益者。(對人民) 思考:樹立法治意識對國家有何意義? 提示: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對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重要意義。(對國家) 最高法: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數量總體上升 提示:③當法律真正銘刻在我們的內心時,才會充分體現其自身的價值,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對法律) 提示:④樹立法治意識,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基本要求。青少年不僅是法治中國建設的受益者,更應該成為參與者和推動者。(對青少年) 筆記 為什么要樹立法治意識 對人民:①建設法治中國是中國人民的共同事業,人民既是法治的踐行者,又是法治的受益者。 對國家:②有助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對法律:③當法律真正銘刻在我們內心時,才能充分體現其自身的價值,發揮其應有的功能。 對青少年:④樹立法治意識,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基本要求。 學習任務二:學會依法辦事 探究三 為什么要依法辦事 思考:如果每個公民都如此不遵守法律,會有什么樣的危害呢?我們為什么要依法辦事? 提示:如果不遵守法律會使社會生活陷入混亂。法律保障我們的生活,法律保障功能的實現靠我們每個人的尊崇和遵守。 筆記 為什么要依法辦事 法律保障我們的幸福生活,法律保障功能的實現靠我們每個人對法律的尊崇和遵守。 探究四 如何做到依法辦事 案情回顧:商家冤枉學生偷東西還掛照片?鬧上法庭,結局是…… 思考:汪某做法啟示我們如何依法辦事? 提示:①依法辦事,就要遵守各種法律法規。遇到問題需要解決,應當通過法治方式,表達自身合法的訴求和愿望。在實現自身利益的過程中,還要自覺維護他人和集體的合法權益。 ②依法辦事,就要養成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習慣,逐步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者。 筆記 如何做到依法辦事 ①依法辦事,就要遵守各種法律法規。遇到問題需要解決,應當通過法治方式,表達自身合法的訴求和愿望。在實現自身利益的過程中,還要自覺維護他人和集體的合法權益。 ②依法辦事,就要養成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習慣。逐步成長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作為青少年,我們要努力為法治中國貢獻自己的力量,你打算怎樣做? 提示:在學習法律方面,我打算——。 在遵守法律方面,我打算—— 在依法維權方面,我打算——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知道了: 今后我會:作業布置: 完成實踐手冊學習探究部分 難度:中等 時長:15分鐘板書設計:學后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