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禮記》二則——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導學案【教學目標】1.了解《禮記》相關知識,理解重點文言詞語。2.體會兩篇短文的句式特點,了解類比說理的方法。3.理解兩篇短文所表達的理念或思想。【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1)對照注釋翻譯課文,初步理解文章內容。(2)理解對偶和排比在論述類文本中的作用。2.教學難點:(1)學習類比說理的方法。(2)理解儒家“教學相長”的觀念和“大同”社會的理想。【教學準備】教學多媒體課件【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學習目標】1.結合注釋疏通文意;積累重點文言詞語,背誦課文。2.體會短文的句式特點,學習運用類比論證的方法論述觀點。3.理解儒家“教學相長”的觀念,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情操。【活動方案】活動一:字詞檢測(時間:3分鐘)嘉肴( ) 自強( ) 兌命( )學學半( )弗學( ) 教學相長( ) 天下為公( ) 矜( )選賢舉能( ) 講信修睦( ) 男有分( )活動二:新課學習,整體感知(時間:20分鐘)學習任務1:朗讀課文,理解大意。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學習任務2:根據(jù)譯文,掌握詞義。通假字:《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古今異義:1、教然后知困( )2、教學相長( )一詞多義:1、學學半( ) 學學半( )2、其此之謂乎( ) 不知其旨也( )學習任務3:整體感知,理清思路。1、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文章的中心論點是“教學相長”,為什么開頭卻從“嘉肴”開始寫起?3、你對“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的理解。4、作者是如何論述“教學相長”這一觀點的?活動三:細讀課文,精讀細研(時間:20分鐘)學習任務1:默讀課文,分析內容。“教學相長”的結論在前面已經(jīng)道明,課文最后《兌命》中的一段話是否多余?2、說說你對“教學相長”的理解。學習任務2:細讀課文,分析句式。1.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2.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學習任務3:細讀課文,歸納總結。第二課時【學習目標】1.結合注釋疏通文意;積累重點文言詞語,背誦課文。2.體會短文的句式特點,學習運用類比論證的方法論述觀點。3.理解儒家“大同”社會的理想,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學過程】活動一:深讀課文,合作探究(時間:5分鐘)學習任務1:走進作品,了解背景。學習任務2:跟隨配樂,朗讀課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活動二:整體感知,理解文意(時間:25分鐘)學習任務1:根據(jù)文章,理解大意。學習任務2:根據(jù)譯文,掌握詞義。通假字:1、選賢與能:2、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古今異義:1、男有分,女有歸( )2、大道之行也( )3、不知其旨也( )4、雖有至道( )5、盜竊亂賊而不作( )一詞多義:1、故人不獨親其親( )2、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 )3、是故謀閉而不興( )4、故外戶而不閉( )詞類活用:1、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2、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3、謀閉而不興。學習任務3:整體感知,理清思路。1、“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是什么?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的?作者理想中的大同社會是什么樣子的?活動三:細讀課文,精讀細研(時間:15分鐘)學習任務1:默讀課文,分析內容。1、討論:你如何理解文中描繪的“大同”社會?2、文中的“大同”社會和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學習任務2:細讀課文,分析句式。選賢與能,講信修睦。2.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3.男有分,女有歸。4.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5.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學習任務3:細讀課文,歸納主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