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牧歌》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欣賞蒙古長調《牧歌》,感受長調歌聲的悠揚與開闊,了解蒙古長調形成的原因及歷史背景,用心聆聽長調歌聲的天然、自由。2.歌唱蒙古短調《銀杯》,感受蒙古短調的歌唱風格及形成的歷史背景。教學重、難點:1.通過歌唱《牧歌》的片段感受長調的拖腔,用心感受蒙古長調《牧歌》來自天然之聲和蒙古族人民自由的心靈。2.用奔放、熱情的情緒歌唱《銀杯》,解決歌曲中起伏較大的旋律。教學過程:1.導入播放歌曲視頻《天邊》師:請同學們聆聽一首風格濃郁的歌曲,感受歌曲具有哪一少數民族風格的創作歌曲。生:蒙古族師:剛才同學們欣賞的歌曲叫《天邊》,是由蒙古族的年輕歌手敖日其楞演唱的。歌曲《天邊》,一方面有非常濃郁的蒙古族長調的風味,一方面它又具有時尚的編曲和配器,所以,讓我們這些沒有在草原生活經歷的聽眾依然對這首歌曲會產生親切感,這讓我想到作曲家趙季平先生的話“當今優秀的創作,一定要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民間生活”。那么,《天邊》這首歌曲到底來自一片怎樣的豐厚的土壤呢?今天的音樂課就讓我們一起學習兩首蒙古民歌,回顧一段蒙古往事。2.教學(1)欣賞長調《牧歌》播放歌唱視頻《牧歌》師:現在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首道地的蒙古族長調《牧歌》,然后請同學們暢所欲言,自己感受到的音樂,和音樂所能呈現出的畫面。生:悠長的,遼闊的;藍天、白云……師:同學們說的遼闊的草原與悠長的歌聲,我想它們之間是互為因果的,哪個是因,哪個是果?生:因為蒙古族人民生活在遼闊的草原上,所以才會產生這樣悠揚的歌聲。師:比如說,我們來到一個開闊的地方,那么我跟同學們打招呼的方式就會用呼喊的,拉長的聲音來進行交流,長調的歌聲就是這樣自然而然的產生了。生:感受拖腔的“呼喊”師:蒙古長調從什么時候漸漸產生的呢?七百多年以前,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元帝國,但在這之前,蒙古各個部落散居在額爾古納河流域的山林里,那時候他們過的是狩獵生活,他們歌聲是……直到他們南遷到這塊水草豐滿的牧場,他們就慢慢的過起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的生活。師:請同學們嘗試著歌唱《牧歌》的第一樂句,感受歌曲中的拖腔和拖腔的即興性。生:歌唱師:剛才同學們歌唱的旋律有什么特點,節奏是否是即興的、自由的?生:悠長的;緩慢的……師:出示PPT,總結歌曲旋律、節奏、結構的特點。師:具備以上特征的蒙古民歌,蒙古族人們稱其為“烏日道圖”。蒙古長調訴說著蒙古族古老的歷史,展現著蒙古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體現出蒙古民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世界觀。2005年被收錄在“世界非物質遺產名錄”。蒙古人的生活資料均取材于草原,所以他們熱愛草原、保護草原、感恩草原,他們嘗試著模仿草原上的自然之聲,并把它們融入到自己的歌聲中,請同學們二聽《牧歌》,用心感受長調歌聲中來自草原的那些自然之聲。生:欣賞師:一些學者高度的評價蒙古長調為“天籟與心籟的完美結合”。我認為長調最打動我的地方就是它的天然、自由。蒙古長調《牧歌》就暫時欣賞到這里。(2)學唱短調《銀杯》師:讓我們繼續回顧那段蒙古往事。18世紀,由于清代的民族政策,蒙古族人民和漢族人民交往日益密切,民族融合日亦增強,漢族人民遷徙到草原上生活,帶去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逐漸的,蒙古族人們就過上了半游牧半定居的生活。長調的歌聲依然在草原上回蕩,與之相對的短調蓬勃的發展起來。師:請同學們欣賞一首蒙古短調《銀杯》。老師范唱。請同學們談談感受。生:歌曲調高,旋律起伏大,歌曲不好唱。師:同學們感受到的正是這首歌曲最大特點,也正是我們學唱這首歌曲的困難所在。老師把這首歌曲分成三個部分來學唱。蒙古短調的創作特點,就是以骨干音作為旋律的支撐,再輔以一些短小的經過音,使得旋律更加婉轉而不僅僅是高亢。那么我們首先把握好骨干音的音準,一定是我們學唱好這首歌的一把有效的鑰匙。老師把歌曲分成三個部分學唱生:逐段學唱。師:分析短調《銀杯》在旋律、節奏、結構的特點。生:起伏的;節奏緊湊的……師:具有以上特點的,蒙古族人民稱其為“寶格尼道”。我認為蒙古短調《銀杯》最打動我的地方是它的熱情和舞蹈性。3.總結師:天然、自由的牧歌,體現了人和誰的關系?是怎樣的關系?生:人和自然的關系,和諧相處、天人合一等。師:酒歌《銀杯》這首歌曲表現了誰和誰的關系,是怎樣的關系?生:人和人的關系,熱情好客等。師:看來學習了兩首內蒙民歌,是可以讓我們更加深入的了解蒙古民族和蒙古人的性格。老師希望這節課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因為來自那片草原還有很多動人的旋律等待著我們去聆聽它、審美它,因為我相信,那些歌聲一定能把你的心帶到那個有藍天、白云、羊群的草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