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民音樂出版社六年級下冊歡樂頌教案教學內容:欣賞《歡樂頌》《和平頌》教材分析:兩首聆聽的作品在主題,思想上相同,音樂表現手法相似。一首是貝多芬以席勒的詩歌做歌詞《歡樂頌》,用簡樸的旋律,多次變化重復出現,并首次將獨唱、重唱、合唱等聲樂演唱形式與管弦樂相結合,譜寫了一首“自由、平等與博愛”之理想的偉大頌歌。另一首是中國作曲家趙季平創作《和平頌》,一人們耳熟能詳的江蘇民歌《茉莉花》的音調為主旋律,通過人聲合唱與民族管弦樂隊在音色和力度上反復變化,奏響了呼喚世界和平的最強音。通過聆聽,讓學生在音樂中受到心靈的洗禮,是陶冶學生高尚情操的好題材,同時也是對人聲的分類、演唱形式等相關知識的復習與鞏固。學情分析:六年級下學期的學生,掌握知識的豐富,對音樂有各自的見解,有一定的鑒賞能力,在課上結合本課的內容,老師采用聽、說、想、游戲等方式,讓學生打開心靈,暢所欲言表達思想,從而提高他們的音樂綜合素養。面對畢業的壓力,與即將踏入中學的期待,用貝多芬的理想和精神感染學生,傳遞正能量,激發他們為了夢想拼搏的信心與決心。教學目標:1、感受樂曲熱情飽滿的情緒,聽出主題出現的次數和演唱形式,以及在重唱時依次進入的人聲,激發對音樂的興趣,培養他們喜愛音樂的情趣。2、通過聆聽說出兩首樂曲在思想主題、音樂表現及音樂要素方面的相同之處,發展學生音樂聽覺與欣賞能力,形成良好的音樂素養。3、認識作曲家貝多芬,了解他與命運拼搏的一生,在音樂中受到心靈的洗禮,陶冶情操,做有夢想的少年。教學難點:聽出重唱中依次進入的人聲。教學重點:能夠體驗并簡要描述不同音樂情緒的變化。教學準備:課件,每人一個圖卡,鋼琴,電腦教學過程:教學活動 教學意圖一、組織教學 師生問好二、欣賞《歡樂頌》1、聽無人聲版《歡樂頌》學生說出名稱 作曲家2、介紹貝多芬3、唱《歡樂頌》第一遍,用“嗚”唱旋律 第二遍唱歌詞 4、聽人聲原版音頻 提問:主題旋律出現幾次? 演唱形式有哪些種? 5、視頻看第二三部分,四種圖片分別表示不同的人聲類型,看視頻舉圖片區分重唱各聲部進入的順序6、講解什么頌? 頌歌是指:贊美祝頌的詩歌。古希臘時期,頌歌是為重大儀式寫作的詩歌,運用華美的合唱形式,伴有器樂演奏。提問:《歡樂頌》頌的是什么?表達對自由 平等與博愛的贊頌。 簡單明了直入主題鞏固舊知 《溪邊景色》了解作曲家及其人生經歷熟悉旋律通過演唱,感受歌曲的情緒聆聽辨析音樂要素感受主題旋律的變化,力度由弱到強,逐漸將樂曲推向高潮復習已有的音樂知識鞏固已有知識用游戲方式突破重唱辨聽難點通過對頌歌這一音樂形式的理解,深化《歡樂頌》主題思想的理解。二、欣賞 《和平頌》由“頌”導出這一主題 1、聆聽一遍第五樂章《和平頌》 說一說樂曲的情緒 主題旋律出自哪首歌曲? 2、介紹創作背景 作者 3、聽《和平頌》觀看南京大屠殺介紹4、學生說一說,和平頌的頌的是什么? 對和平的向往,對戰爭的控訴,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用相同的音樂體裁“頌”連接兩部作品通過對比兩部作品不同的情緒,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及表達能力。了解創作背景加深對作品主題的理解。通過音樂短片使學生了解歷史,激發珍惜和平,熱愛和平的情感。學生自己總結對音樂的感悟,提高他們的簡述能力三、對比兩部作品,說一說相同之處主題思想相同:自由 平等 博愛 和平藝術手法相同:人聲與交響樂隊音樂要素相同:主題旋律多次出現 力度漸強 通過對比兩部作品不同的情緒,提高學生的歸納總結音樂要素的能力,提高音樂鑒賞能力及表達能力。四、學生說一說有關頌的作品教師總結頌這種音樂形式 對“頌”這一類音樂作品做一個縱向的復習與總結。五、拓展 放飛夢想學生說一說即將畢業有什么夢想?在圖片上寫上自己的夢想。并將圖片放到黑板上,與大家分享自己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聯系音樂作品,激勵學生牢記使命,堅定信念,克服困難,放飛夢想。六、教師總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