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主題單元規劃思維導圖二、單元目標(一)課標要求1.觀察摩擦起電現象,了解靜電現象。了解生產生活中關于靜電防止和利用的技術。2.會看、會畫簡單的電路圖。會連接簡單的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3.能說出生產生活中采用簡單串聯或并聯電路的實例。(二)核心素養要求1.通過生活實例和實驗探究,了解靜電現象及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律。2.經歷連接電路的動手過程,學會簡單電路的連接方法。3.能說出生活和生產中采用簡單的串聯或并聯電路的實例,發展觀察能力。4.培養學生把所學的電路知識應用于實際的能力。1.電現象教材分析一、課標分析觀察摩擦起電現象,了解靜電現象。了解生產生活中關于靜電防止和利用的技術。二、內容和地位分析電現象主要是圍繞幾個概念展開的,即電荷、電流和電源。首先從最常見的摩擦起電展開,認識正、負電荷的概念。在認識電荷的基礎上,課本通過演示萊頓瓶的故事,引入電流的概念,并借助“動手做”等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到需要獲得連續的電流的方法,即電池。這一節是開啟電學的第一扇門,從微觀的角度認識電荷、電流,為后面學習電路的規律打下基礎。學情分析本節課學生開始學習電學,之前對電學的理論知識幾乎為零,對電的了解還是停留在生活中的關于電很危險、電很有用等知識,對電既充滿好奇,又感到害怕,所以學生對電現象充滿好奇心,探索的動力也很強。教學目標1.知道什么叫物體帶電和摩擦起電。2.知道正、負電荷是如何規定的;知道電荷間的相互作用。3.知道電流的概念和方向。4.知道電池的能量轉化。核心素養1.培養學生學習電學的濃厚興趣,發展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2.培養學生觀察實驗的能力及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3.鍛煉學生積極參與、親自動手操作、大膽思維的能力。重點難點重點: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律。難點:物體帶電的本質。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環節一:導入新課 演示實驗——空手點燈,將日光燈靠近一個黑箱(里面有輝光球)完成空手點燈,最后展示輝光球之美。 問題:你在生活中還見過哪些電現象 學生觀察實驗并思考、交流,回答問題。 通過實驗現象和美麗的輝光球,激發學生學習電現象的興趣,引起學生對電現象及其產生原因的思考。環節二:分組實驗 感受摩擦起電:利用吸管和紙巾、絲綢和玻璃棒、毛皮和橡膠棒摩擦,再將摩擦后的物體靠近裝有泡沫屑、碎紙屑、塑料紙屑的盒子,觀察現象。 學生動手做實驗,觀察實驗現象,并思考。 學生自己選擇合適的器材進行實驗,了解和感受摩擦起電現象,并得出帶電體的性質。續表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環節三:摩擦起電及靜電現象 1.講授帶電體的性質,兩種電荷的定義及摩擦起電的實質。 講授帶電體的性質:能吸引輕小物體。 兩種電荷的定義: 正電荷: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正電荷。 負電荷: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帶負電荷。 觀看視頻:原子的結構及摩擦起電的微觀原因。 摩擦起電的實質:摩擦起電不是創造了電荷,而是電荷的轉移,得到電子的物體帶負電,失去電子的物體帶正電。 探究活動1:隔空驅動。用手驅動放在支架上用毛皮摩擦過的水管,再用帶負電的橡膠棒驅動水管。 現象:水管受手的力的作用轉動,橡膠棒也能驅動水管,讓水管與橡膠棒不接觸也能產生力的作用。 探究活動2:探究電荷間的相互作用。用紙巾摩擦過的吸管靠近用紙巾摩擦過的吸管——互相排斥;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靠近用紙巾摩擦過的吸管——互相吸引;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靠近用紙巾摩擦過的吸管——互相排斥。 總結歸納:同種電荷互相排斥,異種電荷互相吸引。 2.講授驗電器的結構及原理,并演示它的使用方法。 例1 將兩只相同的氣球在自己的頭發上摩擦后,就可以讓一只氣球在另一只氣球上方“跳舞”,如圖所示。對該現象解釋正確的是( ) A.摩擦起電創造了電荷,從而使氣球帶上了電荷 B.若氣球帶負電,氣球與一輕小物體相互吸引,則該物體一定帶正電 C.這種現象與驗電器的工作原理相同 D.若氣球帶負電,則摩擦過程中氣球失去了電子 學生思考記憶。 學生觀看視頻了解原子的結構和摩擦起電的實質。分析絲綢與玻璃棒、毛皮與橡膠棒的得失電子的情況。 請一名學生在講臺上進行演示實驗,觀察水管的運動情況。 學生觀察演示實驗,分析討論,得出結論。 學生觀察老師手中的驗電器,了解它的結構,知道驗電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學生答題。 講解。 學生通過觀看原子模型及摩擦起電的視頻,直觀地了解摩擦起電的實質,學會判斷失去電子的物體帶正電,得到電子的物體帶負電。 通過觀察演示實驗,體驗并得出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律。 了解驗電器,知道驗電器是利用了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的原理。 及時鞏固靜電知識,檢驗學習成果。續表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環節四:電流與電池 電流的形成與電流方向的規定。 探究活動3:老師介紹萊頓瓶實驗。 講授電流的定義: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 電流的方向:正電荷定向移動的方向。 例2 如圖所示,有兩個相同的驗電器,其中A帶正電、B不帶電。用帶有絕緣柄的金屬棒把A和B連接起來。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物理學規定正電荷定向移動的方向為電流方向 B.連接的一瞬間,自由電子從B流向A C.連接的一瞬間,正電荷從A流向B D.連接的一瞬間,金屬桿中電流方向是從A流向B 提出問題:我們日常所用的源源不斷的電流是怎么來的呢 老師介紹伽伐尼的發現和伏打發明的電池是把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 電源外部:電流從電源正極流向電源負極。 探究活動4:利用兩枚硬幣(1毛鋁制硬幣、5毛銅質硬幣),用醋泡過的衛生紙,二極管,制作一個硬幣電池。 用裝滿電荷的萊頓瓶,邀請3位同學一并參加,體驗電流。 學生分析判斷例2。 學生分組制作硬幣電池。 學生親身體驗電流,跟著老師一起分析電流的形成原因,會判斷電流的方向。 通過例題學會判斷電子的定向移動方向和電流的方向。 激發學生動手制作的熱情,學會判斷電流的方向。板書設計 1.電現象 1.帶電體的性質:能吸引輕小物體。 2.摩擦起電 (1)兩種電荷:把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的電荷叫正電荷;把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所帶的電荷叫負電荷。 (2)摩擦起電的實質:電荷的轉移。 3.電荷間的相互作用:同種電荷互相排斥,異種電荷互相吸引。 應用:驗電器。驗電器的原理是同種電荷相互排斥。 4.電流 (1)定義: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 (2)電流方向的規定:正電荷定向移動的方向為電流的方向。 5.電池: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電池有正、負兩極,電流從正極流出電池,從負極流回電池。續表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課堂練習 相關練習課堂小結 本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有哪些收獲呢 作業布置 第三章第1節。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