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3.比熱容第1課時 比熱容的概念及應用教材分析一、課標分析1.通過實驗,了解比熱容。能運用比熱容說明簡單的自然現象。2.能運用比熱容說明為什么沙漠中的晝夜溫差比海邊的大等現象。二、內容和地位分析本節是物理教科版九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三節。比熱容是繼密度之后又一個表示物質屬性的物理量,是學生學習熱和能的重要的物理量之一,是全章的重點內容,也是學習中的難點。學好比熱容的知識對學生理解熱量是非常重要的。比熱容的概念對學生來說是比較陌生的,但是其表現出來的一些現象卻是學生們常見的。因此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可以豐富學生們的知識,開拓視野,發散思維,通過與生活緊密聯系,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對物理學科的興趣愛好。學情分析已有知識及方法:學生對比熱容相關的生活體驗比較豐富,已經掌握了一些的科學探究方法,例如,控制變量法、轉換法等,也已經經歷了比值法定義物理量的過程。未知知識及方法:用加熱器加熱時間的長短表示物質吸熱的多少;熱量的測量。教學目標1.了解比熱容的概念,知道比熱容是物質的特性之一。2.會查物質的比熱容表,會根據水的比熱容較大這一特性來解釋有關現象。3.能根據比熱容的概念進行簡單的熱量計算。4.經歷設計探究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的實驗,經歷從物理現象和實驗中建立比熱容概念的過程。核心素養比熱容的概念是通過科學探究方式建立的,要在科學探究過程中經歷探究計劃和設計實驗的過程,要交流和討論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初步具有科學探究的思想意識,能書面或口頭表述科學探究的過程和結果,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增強與人合作的意識。建立了比熱容的概念后,更要重視其與自然、生活和社會的聯系,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研究物理現象和物理規律的意識。重點難點重點:理解比熱容的含義;能用所學的比熱容知識解釋一些常見的生活現象。難點:比熱容概念的建立。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環節一:導入新課 展示圖片(海邊中午和晚上對比): 夏日中午,沙子很燙而海水很涼; 傍晚,沙子變涼了而海水卻還很暖和。 不同物體(沙子和水)的吸熱或放熱能力不同。 觀察現象,回憶生活經驗,思考原因。 創設情境,引發思考。續表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環節二:物體的吸熱能力 引導學生思考燒開一壺水和燒開半壺水,哪個需要的熱量多 把一壺水燒開和燒成溫水,哪個需要的熱量多 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對同種物質的物體,吸收或放出熱量的多少,與物體質量的大小及溫度變化的多少有關。 追問:對于不同物質,討論上述問題還有意義嗎 引導學生設計實驗進行驗證。 演示實驗,收集實驗數據。 結論:(1)對于同種物質,吸收熱量的多少與物質的質量和升高的溫度有關。 (2)相同質量的不同物質,吸收相同的熱量,升高的溫度不相同。 老師:為了體現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物理學中引入了比熱容這個概念。 根據老師提問,思考解決問題:水的吸熱與哪些因素有關。 討論交流,得出結論。 根據問題,設計實驗方案、實驗步驟等。 學生分析數據,總結結論。 培養學生觀察生活、提出問題的意識。 培養學生小組合作交流、討論的能力。 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環節三:比熱容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14~15頁,學習比熱容的概念,完成對應問題: 1.概念:為了描述不同物質的吸熱本領,我們把一定質量的某種物質,在溫度升高時吸收的熱量與它的質量和升高的溫度乘積之比,叫做這種物質的比熱容。用符號c來表示。 2.單位:J/(kg·℃)。 3.公式:c=。 4.下面請同學們閱讀老師出示的表格,通過表格你有什么發現 水的比熱容是4.2×103 J/(kg·℃)。 物理意義是質量為1 kg的水溫度升高(或降低)1 ℃時,吸收(或放出)的熱量是4.2×103 J。 小結:(1)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同種物質的比熱容相同,不同物質的比熱容一般不同。(因此可以用比熱容來鑒別物質的種類) (2)比熱容只與物質的種類、狀態有關,與物體的質量,物體溫度變化,物體吸、放熱的多少等因素都無關。 5.比熱容的應用:出示圖片,引導學生分析解釋現象。 閱讀課本,學習比熱容的概念、公式等。 閱讀、討論、交流,并分析表中的數據。 理解比熱容的概念。 嘗試用比熱容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引導學生學會用類比的思想學習物理知識。 加深對比熱容的認識。續表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板書設計 3.比熱容 第1課時 比熱容的概念及應用 一、物體吸熱的能力 1.比較同種物質的吸熱能力。 2.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 二、比熱容 1.概念。 2.公式:c=。 3.特性。 4.應用:水的比熱容大。課堂練習 相關練習課堂小結 本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有哪些收獲呢 作業布置 第一章第3節第1課時。教學反思 第2課時 熱量的計算教材分析一、課標分析能運用公式進行簡單的熱量計算。二、內容和地位分析學生剛剛了解了比熱容的概念,得到了比熱容的計算公式,并會利用比熱容來定性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這都為本節課練習熱量的計算打下了基礎。學情分析已有知識及方法:比熱容的概念及公式。未知知識及方法:熱平衡方程及內能轉移的過程中相關等量關系的建立。教學目標1.會進行簡單的比熱容、溫度和熱量的計算。2.掌握熱平衡問題的計算。核心素養學會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會利用公式進行定量計算。重點難點重點:利用公式進行比熱容、溫度和熱量的計算。難點:熱平衡問題的計算。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環節一:比熱容的計算 復習提問:物體吸熱的多少與什么因素有關 那利用比熱容可以計算不同物體吸收或放出熱量的多少嗎 閱讀課本第16頁內容。 請同學們思考,將2 kg鋁溫度從30 ℃加熱到100 ℃,怎樣計算鋁塊吸收的熱量 師生共同分析歸納,總結出熱量計算公式:Q=cmΔt。 并對公式中的各物理量意義進行分析。 出示反饋練習。 小結: 使用公式計算的注意點: 1.各物理量必須使用國際單位。 2.公式適用于物態不發生變化時。 3.注意溫度是“升高了t ℃”還是“升高到t ℃”。 教師:講解“熱平衡關系Q吸=Q放”。 學生回憶思考。 學生根據老師的引導,閱讀教材,小組合作討論,學習相關計算解答。 學生計算并作答。 強化練習,加深對熱量公式的理解,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問題的能力。環節二:鞏固練習 主要練習以下方面的內容: 1.吸熱、放熱的計算。 2.熱平衡關系的計算。 3.易錯點:“升高到”和“升高了”的區別。 1.將相關的試題通過課件的形式展示。 2.學生練習。 3.教師點評。 對本課內容進行鞏固,使學生熟練掌握熱量的計算。板書設計 3.比熱容 第2課時 熱量的計算 1.熱量的計算公式:Q=cmΔt。 2.熱平衡公式:Q吸=Q放。課堂練習 相關練習課堂小結 本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有哪些收獲呢 作業布置 第一章第3節第2課時。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