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主題單元規劃思維導圖二、單元目標(一)課標要求1.觀察摩擦起電現象,了解靜電現象。2.了解生產、生活中關于靜電防止和利用的技術。3.知道電流,會使用電流表。4.用電流表測量電流。5.會看、會畫簡單的電路圖。會連接簡單的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6.能說出生產、生活中采用簡單串聯電路或并聯電路的實例。7.探究并了解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中電流的特點。(二)核心素養要求1.通過生活實例和實驗探究,感受摩擦起電,認識兩種電荷的存在。了解摩擦起電的原因。2.會用驗電器檢驗帶電體;會用電流表測量電路中的電流;會正確連接電路。3.探究串、并聯電路中電流的規律,領會多次實驗得出普遍規律的思想。4.通過圖像建立電荷守恒模型、得失電子模型、原子核微觀模型,培養學生建立模型的意識與能力,訓練學生的表象思維。5.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實驗,歸納總結出正、負電荷相互作用的規律。通過實驗,了解電路的構成,得出串、并聯電路的特點。鼓勵學生質疑,培養學生實證精神,學習科研方法。第1節 兩種電荷教材分析一、課標分析1.認識摩擦起電現象,會運用摩擦起電的知識解釋一些簡單的相關現象。2.知道原子及其結構,知道摩擦起電的原因。3.認識導體和絕緣體,了解電荷的定向移動和自由電子。二、內容和地位分析本節課作為初中電學起始課,對于學好電學有著重要的意義。因為這是學生對電學課的第一印象,所以它不僅擔負著掌握電荷初步知識的任務,還擔負著培養激發學生對電學興趣的任務。本節內容主要由兩種電荷、原子及其結構、導體和絕緣體三部分組成。教材首先通過圖片展示“與頭發摩擦過的塑料梳子會吸引碎紙屑”“摩擦過的氣球吸引頭發”和“摩擦過的氣球會使細水流彎曲”等生活現象,引起學生的關注,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物理與學生生活的距離。然后通過實驗探究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讓學生感受用推理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引入實驗室常用的驗電器來檢驗物體是否帶電,并解釋驗電器的工作原理。在解釋摩擦起電現象時,教材從原子的結構出發,從原子核束縛電子的本領強弱解釋摩擦起電。最后從實驗中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自己推知電荷是從哪個驗電器移動到哪個驗電器的,以說明電荷發生了定向移動。根據教材第34頁“圖15.1-4”和“圖15.1-5”所示的實驗,學生也可以很輕易地識別有些物質容易傳導電荷,有些物質則不容易傳導電荷,根據這一區別,將物體分為導體和絕緣體。學情分析優勢:摩擦起電是學生熟悉的電現象之一,學生在小學已經學習過摩擦起電現象,已具備一定的動手實驗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已基本能夠運用觀察、分析、歸納、比較等科學方法來探求新知識。障礙:從微觀結構上認識摩擦現象有一定的難度,并且涉及電荷的移動,是比較抽象的內容。應知:教學過程設計了許多與生活聯系密切的事物及相關實驗,可以由此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進入新課,掌握相關知識。方法:在教師的引領和指導下,通過學生合作自主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總結規律,鍛煉學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總結規律的能力,也讓學生體驗到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樂趣。學習方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實驗探究法、觀察法。教學目標1.認識摩擦起電現象,會運用摩擦起電的知識解釋一些簡單的相關現象。2.通過實驗探究兩種電荷及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律,感受人們在認識“自然界中只有兩種電荷”的過程中所運用的推理方法。3.知道驗電器的構造、作用及工作原理,知道電荷量及其單位。4.知道原子及其結構、摩擦起電的原因。5.認識導體和絕緣體,了解電荷的定向移動和自由電子。核心素養通過小組合作實驗探究,提升自己設計實驗、動手操作、整理數據、歸納總結的能力,形成與他人合作的意識。重點難點重點:通過摩擦起電現象認識自然界存在兩種電荷,知道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律。難點:對電荷的認識,以及通過實驗進行推理,得出“只有兩種電荷”的邏輯推理過程。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環節一:導入新課 小視頻——摩擦起電現象。 提問: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力、聲、光、熱的相關知識,今天我們將要開始學習有關電的知識。其實同學們對于電都不陌生,電在我們的周圍無處不在,你能列舉有關電的例子嗎 展示靜電有關圖片,提出問題。 學生觀看實驗、觀看圖片和視頻并思考、交流,列舉有關電的例子。 由生活中實例出發,引出本章學習的內容,由生活實例增強學生學習的目的性和意義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續表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環節二:兩種電荷 1.分組實驗:用塑料尺、氣球、吸管與塑料袋或頭發相互摩擦,觀察摩擦后出現的現象。 2.演示實驗1:用毛皮摩擦空礦泉水瓶,靠近空易拉罐,觀察現象。 3.由實驗現象引出相關知識點:和同學們剛剛做的實驗一樣,被摩擦過的物體,可以吸引輕小物體,我們就說它帶了電,或者說帶了電荷。能夠吸引輕小物體的物體叫做帶電體,或帶上電荷的物體。 帶電體的性質:能吸引輕小物體。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體帶電,叫做摩擦起電。 使物體帶電的方法:摩擦起電,接觸起電,感應起電。 例1 下列現象不屬于摩擦起電的是( ) A.在干燥的天氣脫毛衣時會聽到輕微的噼啪聲 B.用干凈的塑料梳子梳頭發時,頭發會隨梳子飄起 C.化纖衣服穿在身上特別容易吸附灰塵 D.擦黑板時粉筆灰四處飄落 4.兩種電荷 (1)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正電荷。 (2)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帶負電荷。 5.演示實驗2: (1)將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吊起來,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去靠近它,能看到什么現象 將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吊起來,用另一根被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去靠近它,能看到什么現象 將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吊起來,用被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去靠近它,能看到什么現象 小組進行實驗并討論交流。小組派代表回答,從實驗中發現了什么現象,并演示給全班同學看。 學生答題,教師答疑。 學生思考:被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與被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的電一樣嗎 學生觀察實驗,發現:(1)兩根橡膠棒互相排斥。 (2)兩根玻璃棒互相排斥。 (3)橡膠棒和玻璃棒互相吸引。 綜合以上現象,學生總結出結論。 學生自己選擇合適的器材進行實驗,了解和感受摩擦起電現象及電荷間的作用。 通過練習,及時鞏固所學知識。 通過實驗現象引出知識點,將知識解碼,讓學生經歷感知、描述等認識過程,逐步形成對兩種電荷的理解,以達到逐步認識、深化的目的。同時培養學生續表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環節二:兩種電荷 得出結論: 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律:同種電荷互相排斥,異種電荷互相吸引。 例2 甲、乙、丙三個輕質小球用絕緣細繩懸掛,相互作用情況如圖所示,若丙帶正電荷,則甲( ) A.一定帶正電荷 B.一定帶負電荷 C.可能帶負電荷 D.可能帶正電荷 6.電荷的多少叫做電荷量,通常用符號Q表示。 電荷量的單位:庫侖,簡稱庫,符號是C。 7.驗電器 (1)驗電器的構造:如圖所示。 (2)演示實驗3:用被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接觸驗電器的金屬球,觀察驗電器金屬箔張角的變化;用力多摩擦幾下玻璃棒,再去接觸驗電器的金屬球,觀察驗電器金屬箔張角的變化。換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重做上面的實驗。分析、討論現象及原因。 ①驗電器的作用是什么 ②驗電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③驗電器的金屬箔張角不同,反映了什么 (3)做一做:自制一個小球驗電器。 器材:細線、鋁箔、玻璃杯、塑料筆桿。 學生思考并答題。 學生閱讀教材,了解電荷量及其單位。 學生思考并回答:①檢驗物體是否帶電。 ②同種電荷互相排斥。 ③反映了帶電體傳給驗電器的電荷的多少不同。 學生動手制作驗電器,并想辦法讓驗電器帶上電。 從生活實例中發現規律、查找相同點、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練習,及時鞏固新知。 學生通過動手制作驗電器,加深對驗電器的結構和工作原理的理解。續表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環節三:原子及其結構 通過圖片展示,使得學生認識原子結構組成。 1.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原子核帶正電,核外電子帶負電。 2.人們把最小的電荷叫做元電荷,常用符號e表示,e=1.6×10-19 C。 3.在通常情況下,原子核所帶正電荷與核外電子總共所帶負電荷在數量上相等,所以整個原子呈中性,對外不帶電。 4.摩擦起電的原因:不同物質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本領不同。當兩個不同物質組成的物體相互摩擦時,原子核束縛電子本領弱的物體,它的一些電子就會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上,失去電子的物體帶正電,得到電子的物體帶等量的負電。 5.摩擦起電的實質:電子的轉移。摩擦起電并不是創造了電荷,只是電荷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使正、負電荷分開。 學生觀看圖片,思考、討論、交流。 學生討論: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的電荷為正電荷,那么絲綢帶電嗎 絲綢帶什么電 通過觀察實驗,結合原子結構的微觀理論知識去解釋摩擦起電的原因,將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環節四:導體和絕緣體 1.演示實驗:電荷在金屬棒中的定向移動。 取兩個相同的驗電器A和B,使A帶電,B不帶電,可以看到A的金屬箔張開,B的金屬箔閉合。 (1)用橡膠棒把A和B連接起來,如圖所示,觀察現象。 ①A、B金屬箔的張角有什么變化 ②該實驗現象說明了什么 (2)再次使A帶電,B不帶電。用帶有絕緣柄的金屬棒把A和B連接起來,如圖所示,觀察現象。 學生回答問題:①A、B金屬箔的張角沒有變化。 ②A的電荷量沒有變化,B仍不帶電。 學會運用原子理論解釋導電現象。續表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環節四:導體和絕緣體 ①A、B金屬箔的張角有什么變化 ②該實驗現象說明了什么 ③該實驗可以得到什么結論 2.導體和絕緣體 (1)導體:容易導電的物體叫做導體。金屬、人體、大地等都是導體。 (2)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物體叫做絕緣體。橡膠、玻璃、塑料等都是絕緣體。 (3)在金屬中,部分電子可以脫離原子核的束縛,在金屬內自由移動,這種電子叫做自由電子。金屬導電,靠的是自由電子。絕緣體不易導電,是因為電荷束縛在原子、分子之中,不能自由移動。 3.小實驗:學生用給定器材進行實驗,辨別導體和絕緣體。 4.辨析易錯點 (1)導體導電的原因:導體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動的電荷。 絕緣體不易導電的原因:絕緣體中幾乎沒有自由移動的電荷。絕緣體缺少自由電荷,而不是沒有電荷。 (2)“導電”與“帶電”的區別:導電過程是自由電荷定向移動的過程,導電體是導體;帶電過程是電子得失的過程,能帶電的物體可以是導體,也可以是絕緣體。 例3 關于絕緣體,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絕緣體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導電 B.絕緣體不容易導電,也不能帶電 C.絕緣體不容易導電,但能夠帶電 D.絕緣體內沒有電子,因此它不容易導電 學生回答問題:①A的金屬箔的張角變小,B的金屬箔由閉合變為張開。 ②B也帶了電,有一部分電荷通過金屬棒發生了定向移動。 ③電荷在金屬中可以定向移動,說明金屬可以導電。 學生進行實驗。 學生答題,教師答疑。 學生通過實驗,思考如何區別導體和絕緣體并增加對導體和絕緣體的感性認識。 通過例題,復習所學知識,考查學生能否學會變式遷移。續表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板書設計 第1節 兩種電荷 一、兩種電荷 1.用摩擦的方法使物體帶電,叫做摩擦起電。 2.帶電體具有吸引輕小物體的性質。 3.自然界中只有兩種電荷:正電荷、負電荷。 4.同種電荷互相排斥,異種電荷互相吸引。 5.電荷的多少叫做電荷量,單位是庫侖。 二、原子及其結構 1.原子結構 2.摩擦起電的原因和實質 三、導體和絕緣體 1.導體:容易導電的物體。 2.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物體。課堂練習 相關練習課堂小結 本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有哪些收獲呢 作業布置 1.第十五章第1節。 2.“動手動腦學物理”第1~3題。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