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授課內容 光的折射教 學 目 標 物理觀念:認識光的折射現象,能理解光的折射定律的內涵。 科學思維:能理解折射定律,會利用折射定律解釋相關光現象和計算有關問題。 科學探究:理解折射率的概念,會通過實驗測定玻璃的折射率。 科學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用物理實驗探究科學問題的方法,養成細心嚴謹的科學態度。教學重點 理解折射定律會利用折射定律解釋相關光現象和計算有關問題。教學難點 理解折射率的概念,會通過實驗測定玻璃的折射率。教學方法 實驗演繹法、講解法、小組討論法教學媒體 PPT、展臺板書設計 折射定律的內容: 折射率教學過程 序號 時間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新課引入 講授新課 教師播放射水魚在水中能準確射中水面上不遠處的小昆蟲的視頻。問學生:水中的魚看到小昆蟲在什么位置 是在昆蟲的上方還是下方 一、光的反射和折射 思考:什么叫光的反射? 思考:光在反射時遵循反射定律的內容是什么? 思考:什么是光的折射? 思考:光在折射時遵循怎樣的規律? 實驗一:做光的反射和折射的演示實驗和播放實驗視頻。 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發生改變的現象。 實驗二:探尋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間的關系。 入射角越大,折射角越大 折射定律內容: 折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 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 (3)入射角的正弦與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 此處介紹荷蘭數學家斯涅耳通過大量數學計算得出規律的事跡。 問:在光的折射現象中,入射角一定大于折射角嗎? 二、折射率 1. 定義:光從真空射入某種介質發生折射時,入射角的正弦與折射角的正弦之比,叫做這種介質的絕對折射率,簡稱折射率。 2.定義式: 3. 說明: (1)折射率是光從真空射入某種介質中時的折射率,分子是真空中的角度正弦,分母是介質中角度正弦。 (2)n的大小與介質有關,與i和r無關,對于確定的介質,n是定值,反應介質的光學性能,n越大代表光線從真空斜射入介質時偏折的角度越大。 (3)空氣對光線的傳播幾乎沒有影響,所以光線在空氣中傳播可以看成是在真空中傳播 (4)折射的原因---光在不同介質中的速度不同。,任何介質的折射率都大于或等于1。 問:介質密度越大,折射率越大嗎? 科學測量:測玻璃的折射率 老師活動:展示教材中側玻璃折射率的片段,讓學生閱讀教材,思考: 我們用什么方法來測量玻璃的折射率,確定光路光路方法是什么? 如何計算玻璃的折射率? 實驗中應該注意什么? 可以采取什么方法減小實驗誤差? 老師演示如何進行測量玻璃的折射率。 四、應用與實踐: 問:射水魚在水下看水面上的昆蟲比實際位置高還是低? 想一想:水下的魚看起來比實際的深度深還是淺? 實驗三:老師利用大燒杯和筷子現場操作,分別豎直插入左邊和右邊,觀察現象 思考:請猜想,如果筷子豎直插在燒杯正中央,會有什么現象?老師演示。 觀察射水魚捕食視頻,思考在水中魚的視覺里看昆蟲是在什么位置。 思考老師提出的四個問題,并回答 觀察折射現象。再次總結回答老師的提問,并畫出光路圖。 學生動手實驗操作。 總結數據,得出結論。 學生思考回答 總結折射率的定義。 學生了解常見的幾種介質的折射了。 學生思考回答 學生閱讀教材后,回答老師的問題,然后小組合作完成實驗測量。 結合折射定律的知識思考水中的魚觀察岸上的昆蟲比實際位置高還是低? 學生思考討論并作出光路圖,然后回答 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并思考,為什么豎直插入左邊或者右邊時筷子會側移? 完成課本例題。 作出光路圖,完成例題 問題驅動式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主動回憶和思考已經學習過知識,提升了回顧知識的效率。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現象總結歸納物理概念和規律。 實驗探究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間的關系。 引導學生理解在折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讓學生通過科學思維推演分析折射率相關的知識,有助于學生對折射率的理解 引導學生明白折射率和密度沒有直接關系 增強學生的證據意識和科學探究能力 結合思考問題,讓學生對折射現象能有進一步的認識,并用光路圖解釋原因。 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解釋,有助于學生進一步對光的折射的理解,進一步熟悉光路圖的規范作圖,為下一節課做鋪墊。 練習利用折射率解決實際問題。 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熟悉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教學反思 本節課以射水魚捕食視頻引入,通過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概念和規律分析常見的光學現象。然后通過觀察光的折射現象來理解光的傳播特點,學生的物理觀念得到了提升,通過探索光的折射定律和測量玻璃的折射率實驗,增強了學生證據意識,提高科學論證能力,整堂課基本上達到了備課的預期目標設想。但也有不足: 課堂引入方面,本節課使用視頻引入,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但視覺沖擊力不夠強,如果能夠現場做出精彩的光學現象,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或許更能發揮出引入效果。 在實驗探究階段:本節課的實驗探究主要體現在二個方面:光的折射定律和測量玻璃折射率,在課堂上的關注力集中在了部分同學身上,沒能夠對更多的同學提供更好的實驗指導。在關注度的廣度上不夠。并且因實驗玻璃磚的原因,有個別組的同學實驗現象不太明顯,制約了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的展現。 3、課堂上物理學史的滲透力度不夠,對學生的科學態度與責任方面的培養不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