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嶺南版美術第1課《源遠流長的古代美術》教學設計第一單元——漫游繽紛的美術世界第1課《源遠流長的古代美術》教材分析“漫游繽紛的美術世界”這一單元,是嶺南版美術小學六年級教材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此單元旨在引導學生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和課程,深入探索美術的多元性、豐富性和創造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念、創新思維和綜合素質。并且這一單元,為小學六年級學生提供了一個充滿趣味和創意的美術學習平臺。通過這一單元的學習,學生們不僅能夠掌握基本的美術知識和技能,還能夠培養自己的審美觀念和創新思維,為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一、教學目標1. 知識與技能:讓學生了解中國古代美術的起源、發展歷程及主要流派,掌握古代美術的基本分類和藝術特征。2. 過程與方法:通過欣賞、分析古代美術作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鑒賞水平,學會用美術術語描述和評價作品。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古代美術的興趣和熱愛,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二、教學重難點1. 教學重點:古代美術的起源、發展歷程及主要流派。古代美術的起源、發展歷程及主要流派一、古代美術的起源古代美術的起源可以追溯至遠古的石器時代。在那個時代,人們使用石器作為主要的勞動工具,并在制作石器的過程中逐漸培養了造型技巧,萌生了審美觀念。這為美術的起源奠定了基礎。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開始在巖石和洞穴上繪制壁畫,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人類對于自然和生活的觀察和表達,也為后世的美術創作提供了寶貴的靈感。二、古代美術的發展歷程1. 商周時期:在商朝時期,最早的繪畫作品出現在青銅器上,這些青銅器上的圖案多以神話傳說、祭祀儀式和人物形象為主題,以浮雕和鑄造的方式表現。到了周朝,書法藝術開始嶄露頭角,由于當時的社會需要記錄重要事件和傳承文化,書法成為了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2. 魏晉南北朝:這是中國繪畫藝術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時期。在這個時期,許多重要的造型和技法從西域和中亞地區輸入到中國,中國的繪畫逐漸發展出了一種新的特色和流派。這種流派以潑墨、皴描等技法為主,注重墨意和言簡意賅的表現,常常運用筆墨來表達詩意和哲理。3. 唐宋時期:唐代工藝美術在古代藝術中占有著重要的地位。而宋代繪畫的風格則清新脫俗,色調淡雅,講究神韻和韻味的表現。這種風格常常采用線條清晰、筆墨淡重、光影自然的表現方式,主要是肖像、山水、花卉等題材。4. 明清時期:明代藝術以瑰麗多姿、典雅高貴、精致細膩的特色而著名。在這個時期,繪畫和工藝美術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到了清代,美術的發展更加多元化,既有對傳統技法的繼承和發展,也有對西方繪畫技法的吸收和融合。三、主要流派1. 山水畫:山水畫是中國古代繪畫中的重要流派,它以描繪自然山水為主題,追求意境深遠、氣韻生動的效果。從早期的青綠山水到后來的水墨山水,山水畫在技法上不斷創新和發展。2. 花鳥畫:花鳥畫以描繪花卉和鳥類為主題,注重表現花卉的嬌艷和鳥類的靈動。這一流派在宋代時期達到了高峰,許多畫家通過精細的筆觸和生動的構圖,展現了自然之美。3. 人物畫:人物畫以描繪人物形象為主題,包括肖像畫、歷史故事畫等。在古代美術中,人物畫往往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宗教信仰,是美術創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2. 教學難點:如何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和欣賞古代美術作品的藝術魅力。一、了解歷史背景與文化內涵1.講解創作背景:介紹作品所處的時代、社會背景以及藝術家的生平,幫助學生理解作品產生的歷史環境。2.探討文化內涵:分析作品所蘊含的文化元素、象征意義以及與傳統文化的聯系,揭示作品的文化價值。二、觀察與分析藝術技巧1.觀察畫面元素:引導學生觀察作品的構圖、色彩、線條、形狀等視覺元素,感受其藝術表現力。2.分析藝術風格:講解作品的藝術風格、流派特點以及與其他作品的異同,幫助學生認識和理解不同的藝術風格。三、實踐與體驗1.臨摹與創作:鼓勵學生嘗試臨摹古代美術作品,通過親身實踐感受作品的魅力。同時,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的創作活動,培養他們的藝術創造力。2.參觀展覽與討論:組織學生參觀美術展覽,讓他們直接接觸和感受原作的藝術魅力。參觀后,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分享他們的感受和看法。四、啟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與審美體驗1.引導情感共鳴:通過講述作品背后的故事、情感表達以及藝術家的創作心路歷程,引導學生與作品產生情感共鳴。2.培養審美能力:在欣賞過程中,引導學生關注作品的獨特性、創新性以及審美價值,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和審美品味。五、利用多元化教學資源1.利用多媒體資源:通過圖片、視頻、音頻等多媒體資源,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古代美術作品的藝術魅力。2.邀請專家講座:邀請美術專家或藝術家進行講座,為學生提供更專業的指導和建議。通過以上措施,可以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深入理解和欣賞古代美術作品的藝術魅力,提高他們的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三、教學方法1. 講授法:介紹古代美術的基本知識。2. 欣賞法:展示古代美術作品,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和欣賞。3. 討論法:組織學生分享對古代美術作品的看法和感受。4. 實踐法:指導學生進行簡單的古代美術創作實踐。四、教學過程1. 導入新課通過講述一些有關古代美術的趣味故事或歷史傳說,激發學生的興趣,導入新課內容。趣味故事或歷史傳說分享:朱子明畫驢成名的故事1:在宋朝徽宗年間,有一位名叫朱子明的畫家,他擅長山水畫,但因同行的嫉妒和貶低,他被人誤解為只會畫驢。一次,宋徽宗出城時看到了朱子明畫的驢圖,覺得十分新奇,便傳召他入宮專為自己畫驢。朱子明雖然對此感到哭笑不得,但不得不遵從圣旨。他最終放下了心愛的山水畫,轉而專注于畫驢,并因此成為了畫驢的大師。這個故事不僅展示了朱子明的藝術才華,也揭示了世事難料和人生中的轉折。唐玄宗夢游月宮的故事2:在唐代,唐玄宗曾夢游月宮,這一故事被后人以繪畫的形式記錄下來。明代畫家周臣的《明皇游月宮圖》便生動地描繪了唐玄宗在月宮中的所見所聞。廣寒宮前,仙女們翩翩起舞,琴弦笙歌。玄宗回到人間后,命令伶官根據月宮的聲調整理出一首優美的曲子,并配上模仿月宮仙女舞姿的舞蹈,這就是后來聞名后世的《霓裳羽衣曲》。這個故事不僅具有神話色彩,也體現了古代人們對月宮的想象和追求。蘇東坡為制扇小販張二畫扇的故事3:北宋元豐年間,杭州的制扇小販張二因連月陰雨導致扇子滯銷,無法償還向綢緞商人吳某的借款。蘇東坡被貶到杭州任通判后,得知此事后,他巧妙地在每把扇子上或描幾筆畫,或題幾句詩,使這些扇子很快被市民搶購一空。張二因此不僅還清了債務,還獲得了可觀的利潤。這個故事展示了蘇東坡的智慧和才情,也體現了藝術與生活的緊密聯系。齊白石觀察蚱蜢畫蚱蜢的故事4:齊白石是近代著名的國畫大師,他為了畫好蚱蜢,常常跟在一只蚱蜢后面滿院子跑,仔細觀察蚱蜢跳躍時雙腿的動作。別人勸他把蚱蜢拴住,但他認為拴上繩子蚱蜢會不舒服,動作也會不自然,那樣就畫不準了。這個故事體現了齊白石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和對自然的敬畏之心。教師總結:這些古代美術的趣味故事實例不僅讓我們感受到了藝術的魅力和創造力,也讓我們對古代藝術家們的智慧和才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這些故事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藝術啟示和精神財富。2. 講授新課(1)介紹古代美術的起源和發展歷程,包括原始社會的美術、奴隸社會的美術、封建社會的美術等階段。【教學板圖:介紹古代美術的起源】一、標題:古代美術的起源二、主要板塊1. 早期人類與美術萌芽早期人類工具制作與審美意識洞穴壁畫與巖石雕刻2. 古代美術的理論體系與表現方式古代埃及美術:壁畫與雕塑描紅線法:獨特的繪畫技法3. 原始社會美術的發展舊石器時代晚期:晚期智人與繪畫藝術最早的繪畫遺跡:峙峪村獸骨片裝飾類型:素陶、印紋陶、彩陶三、輔助說明時間線:展示從早期人類到古代美術發展的重要時間節點圖片/插圖:洞穴壁畫、古代埃及壁畫、彩陶文化代表等四、總結古代美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與人類早期的工具制作和審美意識緊密相連。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古代美術逐漸形成了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表現方式。原始社會美術的發展為后世美術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展現了人類對于自然和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表達。(2)講解古代美術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如青銅器藝術、陶瓷藝術、書法繪畫等。(3)分析古代美術作品的藝術特征,如構圖、色彩、線條等。3. 欣賞作品(1)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古代美術作品圖片或實物,如《馬踏飛燕》、《清明上河圖》等。引導學生觀察作品,從構圖、色彩、線條等方面進行分析和討論。《馬踏飛燕》是中國古代青銅藝術的瑰寶,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吸引著眾多觀眾的目光。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分析這樣一幅作品不僅可以鍛煉他們的觀察力和審美能力,還能加深他們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識。首先,從作品的背景來看,《馬踏飛燕》創作于秦漢時代,這個時期的青銅器逐漸向世俗日用的方向發展,在實用性與藝術性方面達到了很高的結合。這一特點在《馬踏飛燕》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它既是一件具有實用價值的藝術品,又是一件充滿藝術魅力的杰作。接下來,我們可以從作品的內容入手。在這幅作品中,一匹神速的駿馬三足騰空,一足踩在展翅疾飛的燕隼背上,這種巧妙的構思使得整個畫面充滿了動感和生命力。學生可以通過觀察畫面的布局和細節,感受到駿馬矯健的英姿和風馳電摯的神情。同時,他們還可以思考這幅作品所傳達的寓意和象征意義,比如對自由、自立、自強的追求,以及對生命力的贊美等。在分析作品的藝術特色時,學生可以從造型、色彩、線條等方面入手。《馬踏飛燕》的造型寫實而傳神,馬匹的肌肉和血管清晰可見,運動神態栩栩如生。色彩方面,作品采用了青銅器的典型色調,給人一種古樸而莊重的感覺。線條的運用也十分巧妙,既有力的感覺,又有動的節奏,使得整個畫面既穩重又不失活潑。此外,學生還可以從文化價值的角度來分析《馬踏飛燕》。這幅作品不僅代表了秦漢時代青銅器藝術的巔峰水平,還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對馬的喜愛和崇拜。在古代,馬是作戰、運輸和通訊中最為迅速有效的工具,因此馬的形象在青銅器中屢見不鮮。而《馬踏飛燕》更是將馬的形象與神話傳說相結合,創造出了一個充滿想象力的藝術世界。最后,在分析過程中,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感受來談談對這幅作品的看法和體會。比如,他們可以談論自己在欣賞這幅作品時的感受,以及從中獲得的啟示和收獲。用多媒體播放《清明上河圖》:引導學生邊看邊討論:這幅作品以其細膩入微的筆觸、豐富生動的場景和深遠的歷史內涵吸引著大家的目光。今天,我們就從構圖、色彩、線條等幾個方面,一起來探討這幅畫作的魅力所在。首先,從構圖上來看,《清明上河圖》采用了長卷式的構圖方式,畫面由近及遠,層次分明。這種構圖方式不僅使得畫面空間感十足,還使得觀者仿佛置身于畫中,能夠隨著畫家的筆觸一同游歷這繁華的北宋都城。畫中的建筑、橋梁、街道、船只等元素錯落有致地排列在畫面上,形成了一幅富有生活氣息的市井長卷。在色彩運用上,《清明上河圖》展現了畫家高超的技藝。畫面整體色調以灰、白、青為主,給人一種古樸典雅的感覺。同時,畫家巧妙地運用了色彩的對比與和諧,使得畫面既豐富又統一。比如,畫中的建筑多為青灰色,與天空和水面的藍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突出了建筑的立體感;而街道上的行人、商販則穿著各色服飾,為畫面增添了一抹亮色,使得整個畫面更加生動鮮活。再來說說線條。在《清明上河圖》中,線條的運用可謂是匠心獨運。畫家通過粗細、虛實、曲直等不同的線條表現方式,生動地描繪了畫中的各種元素。比如,畫中的橋梁、建筑等結構線條粗獷有力,給人一種穩重厚實的感覺;而水面上的波紋、人物的衣紋等則線條細膩柔和,給人一種輕盈飄逸的感覺。這些線條的運用不僅使得畫面更加富有韻律感,還使得觀者能夠更加深入地感受到畫家的創作意圖和情感表達。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清明上河圖》還通過細膩的筆觸和生動的場景描繪,展現了北宋時期的社會風貌和人民生活。畫中的每一個人物、每一個場景都仿佛有著自己的生命和故事,讓人不禁為之動容。這種對生活的細致觀察和深刻描繪,使得《清明上河圖》不僅是一幅杰出的藝術作品,更是一部珍貴的歷史文獻。總結:《清明上河圖》以其獨特的構圖、豐富的色彩、細膩的線條和深刻的歷史內涵,成為了中國繪畫史上的一部不朽之作。鼓勵學生用美術術語描述和評價作品,分享自己的感受。作品名稱:《秋日森林》描述:這幅《秋日森林》作品以細膩的筆觸和豐富的色彩展現了一片秋天的森林。在畫面中心,幾棵參天大樹屹立不倒,樹冠上的葉片在秋風中搖曳,仿佛能聽到沙沙的響聲。樹干的紋理被畫家精心刻畫,顯得滄桑而有力。畫面背景中,遠處的山巒在薄霧中若隱若現,給人一種深遠而神秘的感覺。評價:首先,從色彩運用方面來看,畫家巧妙地運用了暖色調來表現秋天的氣息。金黃、深紅和棕色等色彩的交織,使畫面呈現出溫暖而和諧的效果。同時,畫家還巧妙地利用色彩對比,突出了畫面的層次感和空間感。其次,在構圖方面,畫家采用了近大遠小的透視原理,使得畫面具有深遠的空間感。同時,畫家還通過合理安排畫面元素的位置和大小,營造出一種寧靜而祥和的氛圍。此外,畫家的筆觸細膩而富有變化,無論是刻畫樹干的紋理還是描繪葉片的形態,都顯得非常生動和真實。這種細膩的筆觸不僅展示了畫家的繪畫技巧,也增強了畫面的表現力和感染力。總的來說,這幅《秋日森林》作品在色彩、構圖和筆觸等方面都表現出了較高的水平。它成功地傳達了秋天的氣息和森林的寧靜,給人一種美的享受。雕塑作品:《奔跑的少年》。這座雕塑采用了簡潔的線條和幾何形狀來表現一個正在奔跑的少年形象。雕塑的線條流暢有力,展現了少年的活力和動感。在色彩上,雕塑家選擇了青銅材質,使得雕塑在光線的照射下呈現出獨特的質感。在造型上,雕塑家通過夸張和變形的手法,突出了少年的肌肉線條和動態姿勢,使得雕塑更具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水彩畫作品:《家鄉的小河》。這幅畫以淡雅的色彩和細膩的筆觸表現了家鄉小河的寧靜與美麗。畫家運用了水彩的透明性和流動性,使得畫面呈現出一種朦朧而夢幻的效果。在構圖上,畫家采用了近大遠小的透視原理,使得畫面具有深遠的空間感。同時,畫家還通過細節的描繪,如河邊的花草、水中的倒影等,增強了畫面的生動性和真實感。4. 課堂互動(1)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享對古代美術作品的看法和感受。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享對古代美術作品的看法和感受,是一種富有成效的教學方式,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活動1一、準備階段1. 選擇美術作品:從古代美術作品中挑選出一些具有代表性且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作品。可以是繪畫、雕塑、陶瓷等不同形式的藝術品,確保作品具有多樣性。2. 提供背景資料:為每個學生提供關于所選作品的背景資料,包括作者的生平、作品的創作背景、歷史意義等。這將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并為討論提供基礎。3. 分組:根據學生的興趣、性格和學習能力進行分組,確保每個小組內都有不同觀點的學生,以促進交流和碰撞。二、討論階段1. 設定討論目標:在小組討論開始前,明確討論的目標和要求。例如,可以要求學生從作品的風格、技巧、主題等方面進行分析,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2. 鼓勵積極發言: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討論,鼓勵他們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對于內向或不太自信的學生,可以給予更多的關注和鼓勵,幫助他們融入討論。3. 傾聽與尊重:強調在討論中傾聽他人的觀點,尊重不同的意見。引導學生學會辯證地看待問題,理解藝術作品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三、分享與總結階段1. 小組分享:每個小組選出一名代表,將小組討論的成果進行分享。其他小組可以提問或補充,以促進全班范圍內的交流。2. 教師總結:教師對學生的分享進行總結和點評,強調藝術作品的價值和審美意義,同時對學生的思考和表達給予肯定和鼓勵。3. 拓展延伸: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古代美術的相關知識,如藝術流派、風格演變等,以拓寬他們的藝術視野。通過這樣的小組討論活動,學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美術作品,提升自己的藝術鑒賞能力,同時也能夠鍛煉自己的批判性思維和表達能力。(2)邀請學生上臺展示自己的古代美術創作作品,并進行簡要介紹。5. 課堂總結(1)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強調古代美術的價值和意義。(2)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繼續欣賞和分析古代美術作品,并嘗試進行簡單的創作實踐。五、教學評價1. 通過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等方式評價學生對古代美術知識的掌握情況。2. 通過學生的創作作品評價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作水平。六、教學反思當我回顧這堂關于“源遠流長的古代美術”的美術課程時,我的內心充滿了感慨和收獲。這不僅是學生的一次知識之旅,也是我作為教育者的一次深刻反思。首先,我想談談關于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我設定了讓學生了解中國古代美術的基本脈絡、藝術特點和歷史價值的目標。通過講解、圖片展示以及小組討論等多種方式,學生們對中國古代美術的認識得到了明顯的提升。然而,我也意識到,在教學過程中,我對于某些細節和深度挖掘還不夠充分,導致部分學生在理解上存在一些困惑。因此,在未來的教學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對知識點的深入剖析和拓展。其次,關于教學方法的運用。我嘗試采用了多種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例如,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了大量的古代美術作品圖片,并配以生動的解說,讓學生們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古代美術的魅力。此外,我還組織了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讓他們能夠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觀點和感受。這些教學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我也意識到,在教學過程中,我還需要更加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在課程中得到充分的收獲。此外,我還對課堂氛圍和互動環節進行了反思。我盡力營造了一個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們能夠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知識。同時,我也積極與學生進行互動,鼓勵他們提問、發表自己的觀點。然而,我也發現,在某些時候,我對于學生的提問和反饋處理得不夠及時和充分,這可能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因此,在未來的教學中,我需要更加注重與學生的互動和溝通,及時解答他們的疑惑和困惑。最后,我想談談關于課程內容的延伸和拓展。雖然這堂課程主要聚焦于中國古代美術,但我也意識到,美術是一個博大精深的領域,它與其他學科和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在未來的教學中,我可以考慮將課程內容與其他學科進行融合,例如歷史、文學等,讓學生能夠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去理解和欣賞古代美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