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主題單元規劃思維導圖二、單元目標(一)課標要求1.知道自然界和生活中簡單的熱現象。2.了解分子熱運動的主要特點,知道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觀點。3.知道物質內的分子在不停地運動。4.了解內能和熱量。5.通過實驗,了解比熱容。能運用比熱容說明簡單的自然現象。(二)核心素養要求1.會用類比的方法建立內能的概念,能簡單描述溫度和內能的關系。2.知道做功可以使物體內能增加或減少的一些實例。3.通過對內能概念的理解,提升用類比法分析問題的能力。4.通過觀察讓學生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形成猜想與假設,具有初步的觀察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第1節 分子熱運動教材分析一、課標分析1.養成熱學及微觀粒子觀念,能用其描述、解釋生活中的現象。2.培養學生構建微觀粒子模型的能力,能將力學板塊知識遷移運用。3.觀察氣體擴散實驗,從密度、顏色等角度解釋實驗設計。4.保持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培養學生嘗試用已學知識分析未知事物的能力。二、內容和地位分析分子熱運動是九年級開篇之課,是熱力學板塊的第一節課,也是初中物理微觀世界的第一課。與剛結束的力學不同,微觀層次內容難以用實物建模,學生“看不見”也“摸不著”,板塊整體抽象程度較高,只能從生活中典型現象入手,逐步引導分析,將宏觀與微觀現象進行區分。本板塊知識與第三章物態變化有一定關聯度,是宏觀現象的微觀解釋,屬于前置課程的深入理解,若學生對前置內容的學習不佳,則對本節內容的學習將產生一定的影響。同時,本節緊密連接后續第2節內能的教學,若學生理解微觀世界的運動規律,則內能的教學難度會大幅下降。學情分析九年級開學階段學生基礎參差不齊,部分學生未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兩極分化較為嚴重,尖端力量薄弱但后進生頗多,閱讀、分析、概括及計算等能力嚴重不足,尤其是對所學知識體系的綜合運用能力弱。本學期開始,學生將面臨來自升學的額外壓力,致使心理將產生一定波動,嚴重時有厭學、棄學等現象與行為,在教學上,應更多地考慮課堂的松弛性,增設趣味內容,緩解多方面壓力,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與成就感。教學目標1.初步了解物質的構成,了解分子、原子的尺度。歸納總結對分子動理論的初步知識。2.通過實驗,知道什么是擴散現象,會解釋一些簡單的擴散現象。3.通過推理分析,知道固體、液體、氣體的宏觀特征和微觀分子運動的聯系。4.能用分子動理論的知識解釋一些簡單現象。5.知道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核心素養在解釋生活中現象的過程中,進行嚴謹的邏輯思維和規范的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通過交流、討論,提升學生的科學態度與責任。重點難點重點:通過對分子動理論的初步認識,體會通過直接感知的宏觀現象推測無法直接感知的微觀事實,學習由宏觀現象推導出微觀結論的科學研究方法。能用分子動理論的知識解釋簡單的宏觀現象。難點:對分子動理論的初步知識和研究方法的理解。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環節一:導入新課 盛夏季節,荷花綻放。四溢的花香引來了蝴蝶,請你猜想花香是如何傳播的呢 學生進行猜想、思考討論,回答教師的問題。 通過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活動,引導學生將生活中的現象轉化為物理問題進行研究,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專注力。環節二:物質的構成 1.想一想:如果把此杯子打碎,碎片是否還是玻璃 如果經過多次分割,顆粒會越來越小,如果不停地分下去,有沒有一個限度 2.細小的灰塵、空氣中極小的水珠、極細的鐵粉都是微小的物體,而不是分子。它們是由大量分子構成的宏觀物體,分子的尺度很小,人們用肉眼和光學顯微鏡能觀察到的都不是分子,而是物質的微粒,真正的分子只能用電子顯微鏡觀察到。 例1 關于物質的構成,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分子的直徑很小,一般為10-10 cm B.可以借助光學顯微鏡觀察到分子 C.常見的物質是由分子、原子構成的 D.大霧中,我們看到空氣中許多極小的水珠就是一個個分子 3.歸納總結 (1)一切物質都是由分子、原子構成的。 (2)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不變的最小微粒。 (3)分子很小[直徑約10-10 m(0.1 nm)]且數量巨大。 同學間交流討論物質的變化情況、無限度地分下去時出現的情景。 學生答題,教師答疑。 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對微觀世界探索的意識。 及時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針對掌握情況進行補充講解。續表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環節三:分子熱運動 1.擴散現象 (1)氣體的擴散現象: 演示實驗1:我們將一個空瓶子,倒扣在一個裝著紅棕色二氧化氮氣體的瓶子上面,抽掉蓋在裝有二氧化氮氣體瓶子上的玻璃板。 提問:二氧化氮氣體的密度比空氣大,它能進到上面的瓶子里去嗎 現象:處于上方充滿空氣的瓶子顏色逐漸變深,處于下方充滿二氧化氮氣體的瓶子顏色逐漸變淺,最后兩瓶氣體顏色基本一樣。 二氧化氮與空氣接觸后,彼此進入對方的結果。 引出:不同的物質在互相接觸時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叫做擴散。 結論:氣體之間可以發生擴散現象。 提問:將空瓶與裝著紅棕色二氧化氮氣體的瓶子顛倒放置,重做這個實驗,能否得出相同的結論 結論:顛倒放置時不能得出相同的結論,因為二氧化氮的密度大,在重力的作用下會向下運動,無法證明分子是運動的。 (2)液體的擴散現象: 演示實驗2:量筒里裝一半清水,用吸管在水的下面注入硫酸銅的水溶液。 現象:水的顏色逐漸變深,硫酸銅溶液的顏色逐漸變淺,最后兩種液體顏色基本一樣。 結論:液體之間也可以發生擴散現象。 (3)固體的擴散現象: 演示實驗3:把磨得光滑的鉛片和金片緊壓在一起,經過較長時間后,將它們切開,鉛片與金片的磨光面處都可以發現另一種金屬的成分。 思考:長時間堆放煤的墻角變黑,用笤帚掃都掃不干凈;塑料尺子和橡皮貼在一起久了黏在一起的原因是什么 結論:固體之間可以發生擴散現象。 學生觀察現象:抽去玻璃板后,上下兩個瓶子中氣體的顏色逐漸變得均勻。 分析歸納得出微觀結論:二氧化氮氣體中的分子和空氣中的分子都在運動。 學生回答問題,知道二氧化氮氣體在下方是為了排除重力的影響。 分析歸納得出微觀結論:硫酸銅溶液分子和水分子在運動。 分析歸納得出微觀結論:鉛分子和金分子在運動。 體會由宏觀現象推導出微觀結論的研究方法和實驗設計的科學性,提升學生觀察、分析、推理、質疑、總結歸納等科學探究、科學思維能力。 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建立思維路徑,提升學生的科學推理能力。 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現象,提升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續表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環節三:分子熱運動 擴散現象表明: ①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運動。 ②分子之間有間隙。 2.影響擴散快慢的因素 演示實驗:兩個同樣的燒杯中裝有等量的熱水和冷水,分別滴入一滴墨水,比較兩個燒杯中墨水的擴散情況。 觀察并思考:觀察到什么現象 說明了什么問題 例2 下圖中,能說明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的是( ) 3.歸納總結 (1)不同的物質在互相接觸時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叫做擴散。 (2)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運動。 (3)物體的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劇烈。 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分子運動的劇烈程度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劇烈。 通過例題,讓學生認識什么是分子熱運動。 通過現象引導學生思考,提升學生對分子熱運動特點的認識。 及時反饋學習效果。環節四:分子間的作用力 1.分子間的作用力 展示圖片,提問:是什么力使得兩塊鉛塊結合在一起 提問:氣體被壓縮時都會產生“抵抗”,要是壓縮液體和固體呢 說明什么 提問:分子間既存在著相互作用的引力,又存在著相互作用的斥力,引力和斥力是同時存在的嗎 什么時候表現出引力 什么時候表現出斥力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相關內容。 學生回答:分子間的引力。 學生回答:也會產生“抵抗”;分子間有斥力。 學生思考、分析歸納得出: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分子間同時存在引力和斥力。 學生通過現象,歸納總結得出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力。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從教材中獲取有用信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續表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環節四:分子間的作用力 教師強調距離與分子間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的關系。 提問: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5頁第3段內容,回答固態、液態、氣態間的宏觀特性和微觀特性。 2.分子動理論 常見的物質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構成的;物質內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熱運動;分子之間存在引力和斥力。 例3 將兩塊光滑的干玻璃放在一起,很容易把它們分開,如果在玻璃上灑些水后再將它們放在一起,就很難把它們分開。這一現象說明( ) A.固體分子間沒有作用力,而液體分子間有作用力 B.同種分子間沒有作用力,而異種分子間有作用力 C.分子間可產生作用力,距離越小,作用力越大 D.水具有黏性,分子間是否具有作用力與此無關 學生閱讀、思考,認識到分子間距決定了分子間的作用力,從而決定了固體、液體和氣體的特征。 學生答題,教師答疑。 認識固體、液體、氣體的微觀特征,提升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 及時反饋學習效果。板書設計 第1節 分子熱運動課堂練習 相關練習課堂小結 本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有哪些收獲呢 作業布置 1.第十三章第1節。 2.“動手動腦學物理”第1~5題。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