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4年高考備考地理三輪沖刺主觀題題型精講精煉 02 原因分析類學案(四大成因歸納)(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4年高考備考地理三輪沖刺主觀題題型精講精煉 02 原因分析類學案(四大成因歸納)(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簡介

題型02 原因分析類
考查方式 原因分析型綜合題常以區域圖為信息載體,以區域地理環境要素的分布或變化為命題切入點,對區域內典型地理現象或地理事物進行設問,考查地理環境要素時空分布產生的原因以及某種地理環境要素變化的原因。
設問形式 設問形式:“說明……形成的原因”;“分析……分布的原因”;“闡釋……變化的原因”;分析……地理現象發生的(自然或人為)原因”;“簡述……地區發展……的理由”“為什么……”等
一、答題策略
原因分析類試題的解答,關鍵在于理清重要地理事象的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與地理事象之間的因果關系。
1.明確要分析的原因類型。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兩種。
(1)自然原因可以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地勢、氣候、水文、植被、土壤,資源等角度考慮,但不必面面俱到,只要突出最主要的方面即可。例如,長江中游地區易發生洪澇災害的自然原因:從地形上看,該地地勢低平,排水不暢;從氣候上看,該地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降水豐富且集中;從水文上看,該地河道彎曲,水流速度慢,不利于排水。
(2)人為原因一般要從歷史條件、人口、城市、工業、農業、交通、市場、政策科技等方面進行分析;同樣,答題時突出對地理事象的最主要影響方面即可。例如,長江中游易發生洪澇災害的人為原因:流域上游地區破壞植被,導致水土流失加劇,河道淤塞嚴重;圍湖造田,導致湖泊對洪水的調蓄作用減弱。
2.確定答題思路
原因分析類考題經常以“分析”、“說明”。“簡析”、“闡述”、“判斷”、“推測”、“原因”、“理由”等字眼出現。此類考題對綜合思維要求高,往往緊扣材料闡釋原因,要求在答題中要能體現其地理邏輯的思維過程,答題語言表述要具有因果關系。解題關鍵在于運用拆分思想或整體性角度進行問題的準確把握;對自然地理環境要素、人文地理環境要素及其細化因素的分析;情境圖文的細化解讀與使用。
(1)“拆”條件限定詞——特定時間節點、特定區域、專有名詞、特殊生產生活方式、事物發展某一階段等;
(2)“拆”題目中心詞——答案論述的直接對象(氣候、地形、水文、自然帶、人口遷移、城市化、工業區位、農業區位、交通布局、產業轉移、資源跨區域調配等)。
(3)“拆”解答方式詞——問題中常見的解答方式詞有:分析,即對地理事物現象或行為方式進行原因剖析,如“分析……的原因”;說明,要求對題干中出現的措施或模式的原理、成因或規律進行說明。
3.緊扣題設的關鍵限定要求,規范表述。
(1)解題明確要分析什么,即分析的方向,主要是將地理問題和地理知識相對接,實現知識的遷移和應用;
(2)分析的邏輯性,有理有據(“據”圖、表等情境信息及地理學科的邏輯推理結論),層層推進;
(3)分析表達的專業性,關鍵詞不能丟,而且要準確,盡量使用學科術語且不能口語化。
熱點角度一 要素特征成因
1.(2022·湖北·高考真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甘肅中南部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氣候干旱,地表儲水條件差,水資源極度貧乏。為了緩解區域缺水問題,國家在黃河支流一洮河上興建水利樞紐工程,實施跨區域調水。考慮到自然環境的復雜性,輸水管道多采用隧洞、暗渠和渡槽等方式,線路坡度小,且多呈直線布局。該工程于2021年9月全線通水,極大緩解了當地5市13縣(區)用水短缺,600多萬群眾受益。下圖示意該調水工程。
(1)分析該區域地表儲水條件差的原因。
【審答流程】
審清設問,明確答題指向
解讀圖表材料信息,獲取關鍵
第三部分 規范答題,確定答案
【答案】(1)植被稀少,涵養水源的能力差;氣候干旱,蒸發旺盛;沙質土壤,下滲強。
【解析】(1)本題考查區域自然環境特征。地表儲水條件差意味著地表水易流失,流失的途徑包括蒸發、下滲等,所以該區域地表儲水條件差的原因可從下滲量大和蒸發量大兩個角度分析,植被覆蓋率低,涵養水源能力差;由材料可知,該地氣候干旱,地表水蒸發旺盛;該地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沙質土壤,下滲強。
(2024·山東聊城·一模)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南省地勢呈現西北高、東南低。自北向南呈階梯狀逐級下降。北部是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海拔一般在3000~4000米左右,地勢向南和西南緩陷,河谷逐漸寬廣;在南部、西南部邊境,地勢漸趨和緩,山勢較矮、寬谷盆地較多,海拔在800~1000米左右,個別地區下降至500米以下。云南是我國夜雨較多的地區。下圖分別為云南省全年、夏季、冬季多年平均夜雨頻次空間分布示意圖。
(2)分析云南多夜雨的原因。
熱點角度二 地理事像成因
2.(2023·廣東·高考真題)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音河流域位于盛行西風的柴達木盆地東北邊緣地區。巴音河在宗務隆山以南形成了大面積的沖洪積扇;2015年12月,當地對該區域巴音河出山口長約4km的河道進行了硬化。圖a示意巴音河沖洪積扇及周邊地區地理環境特征;圖b示意圖a中P1,P2兩點之間的水文地質剖面。

(1)分析圖a中布赫特山西南麓山前區域發育較大面積沙丘的主要成因。
(2)如圖b所示,巴音河河道所在區域地下水含水層明顯較厚,且在河道以南出現地下水溢出。請從地質構造角度,分析形成這兩種現象的原因。
2(1)【審答流程】
第一部分 審請設問,明確答題指向
大面積沙丘的分布可以看做是地理格局的分布,格局是由過程塑造的。從物質能量傳輸的(過程)視角來看,輸入的物質是“沙源”,動力條件是“風力搬運”,輸出的結果是“沙丘的堆積”。
第二部分 解讀圖表材料信息,獲取關鍵
結合區域具體的條件:
第三部分 規范答題,確定答案
布赫特山以西地區細粒碎屑物質豐富;(2分)(物質來源)
受盛行西風搬運,形成風沙流;(2分)(動力來源)
受西北-東南走向的布赫特山脈阻擋,疊加沙丘北側局地地形影響,有利于沙丘發育和存續。(2分)(作用過程)
2(2)【審答流程】
第一部分 審請設問,明確答題指向
題干主要是問“地下水含水層明顯較厚”及“河道以南出現地下水溢出”的地理現象,也是屬于輸出結果的呈現。但題干限制“從地質構造角度”分析,因此需要在地理現象分布的周圍找到其周邊的地質結構類型類型,分析在此地質結構(物質基礎)的影響下,地下水空間遷移變化(作用)。
第二部分 解讀圖表材料信息,獲取關鍵
結合區域具體的條件:
第三部分 規范答題,確定答案
區域屬于向斜構造,利于沖洪積物堆積;(2分)
斷層加劇凹陷,進一步增加沖洪積物的厚度,導致含水層明顯增厚。(2分)
德南隆起,背斜構造,阻擋地下水水平運動,抬升地下水位;(2分)
地下水通過河道兩側斷層處的通道,溢出地表。(2分)
2.(23-24高三下·江西九江·階段練習)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貝加爾湖常年保持高水位。維德里諾沼澤地處貝加爾湖南岸,沼澤濕地植被廣布,地下有凍土,且形成局地濕潤的小氣候。維德里諾沼澤營養物質輸入較少,養分循環較慢。隨著氣候變暖,維德里諾沼澤的生產力會明顯提高。圖示意維德里諾沼澤的位置。
(1)簡述維德里諾沼澤的形成原因。
(4)說明氣候變暖導致維德里諾沼澤生產力提高的原因。
熱點角度三 人類活動成因
(2023·重慶·高考真題)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歐巴爾干半島的某喀斯特地區年降水量超過1700毫米,地下河發育。包括甲、乙兩個溶蝕谷地,暴雨期間,甲谷地排水不暢, 易發洪災。擬建人工河緩解洪災。 下圖 是該喀斯特地區示意圖。
(3)從人工河設計的位置和線路,說明其能有效緩解城鎮洪災的原因。
第一部分 審請設問,明確答題指向
緩解城鎮洪災,就是要減少暴雨時河流匯入城鎮的徑流量。要求從人工河設計的位置和線路角度出發,即這兩個角度能更好地為城鎮分流泄洪,緩解洪災。
第二部分 解讀圖表材料信息,獲取關鍵
觀察材料信息,從位置來看,材料的參照物是河流,人工河的取水口位于河流上游,能夠提前分流;材料中人工河有兩個引水位置,能提高分流效果。人工河線路的角度(長度,彎曲度等),人工河線路較為較為順直,泄洪效果較好。
第三部分 規范答題,確定答案
①人工河設置于城市上游,在洪水達到城鎮前實現分流洪;
②線路上設置兩個分洪口分洪;
③與原有河道比,人工河道流程短(順直),泄洪快;
3.(2024·福建漳州·三模)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挪威是大西洋鮭魚第一大主產國。該國常見的海上養殖場規模巨大,一般布置6~10只網箱,每只全長80~120 米,深20~50 米,配備自動投餌、魚病智能監控等保障系統(圖1)。為擺脫養殖密度制約和地域限制,近年來挪威政府鼓勵企業開展養殖設施與技術的研發,建造超大規模養殖智能網箱(圖2),進而推動海水養殖由港灣和近海走向深遠海域。
(1)分析挪威漁戶養殖大西洋鮭魚時選擇大型網箱的原因。
熱點角度四 區域差異成因
4.(2023·山東·高考真題)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圖左為滇池流域示意圖。海口河為滇池湖水的唯一出口,元代以來多次疏浚。明代,滇池南岸有大量移民遷入,水稻種植面積逐漸增加。清代,人們在柴河下游相繼開挖了十余條溝渠。明清時期,柴河三角洲面積顯著擴大。圖右示意明清時期柴河三角洲的聚落分布。
(2)分析與A區域相比,B區域聚落密度大的原因。
第一部分 審請設問,明確答題指向
該題考察區域人口密度差異的原因,分析B區域聚落密度較大,分析的思路應該偏向于B聚落的發展條件更優及開發歷史的角度。
第二部分 解讀圖表材料信息,獲取關鍵
B區域為三角洲的上部,說明其形成時間比較早,容易較早形成聚落;根據材料“明代,滇池南岸有大量移民遷入”,結合圖中顯示,B區域明代聚落較多,說明B區域為較早遷入的區域,其形成時間較早;根據“水稻種植面積逐漸增加”推測,該地區主要以水稻種植業為主,土壤熟化早,土壤肥沃,糧食單產高;三角洲臨近滇池,上游區域(B區域)受湖泊水位變化的影響小,能更好地抵御洪澇災害。
第三部分 規范答題,確定答案
①B區域成陸時間早,聚落形成早;
②B區域開發早,水稻種植早,土壤肥沃,糧食產量高,生產生活條件優越;
③B區域海拔高受滇池水位變化影響小,抵御洪澇災害的能力強。
4.(2024·福建莆田·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荷蘭除天然氣、石油外,自然資源匱乏。依靠領先的溫室技術,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農業奇跡。荷蘭文洛型溫室(圖)是高科技溫室的典型代表,結構設計上采用高透光率玻璃和小截面高強度支撐材料,通風窗口面積小;使用時常以天然氣作為燃料,產生電、熱、CO2供溫室使用,各項設備與過程自動化程度高。自20世紀80年代始,我國多地引進文洛型溫室投入農業生產。實踐表明,原裝文洛型溫室在我國“水土不服”,維持周年生產成本昂。
(2)分析我國北方地區引進原裝文洛型溫室進行周年生產,能源成本遠高于荷蘭的原因。
1.(2022·廣東·高考真題)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納木錯位于念青唐古拉山北側,湖泊面積2015km2,湖面海拔4718m。在其沿岸,曾發現高于現代湖面30m的古湖岸線。仁錯位于納木錯西側,湖面海拔4648m。雄曲和那曲兩河分別匯入納木錯和仁錯。納木錯地處夏季風影響邊緣區,冬半年盛行西風,在10-11月期間,湖泊東側區域降水相對較多。圖(a)示意納木錯和仁錯所在區域自然地理環境;圖(b)示意兩湖分水嶺區域水系與地形特征。
(1)分析10-11月期間納木錯東側區域降水相對較多的原因。
(2)結合河流侵蝕的知識,分析圖(b)中虛線框所示區域水系演化過程與趨勢。
(3)從全球變暖的角度考慮,說明未來納木錯能夠與仁錯貫通的理由。
2.(2022·上海·高考真題)貴州位于我國地勢階梯的過渡地區,喀斯特地貌廣布,地形崎嶇破碎,由西南季風和東亞季風影響,形成“多雨少湖”的地域特征,根據下圖回答問題。
(1)判讀貴州氣候類型與自然植被類型。
(2)興義與都勻降水量大,而畢節降水量少,分析降水量差異的原因。
(3)從自然環境角度,分析貴州缺水的原因。
(4)根據貴州缺水問題,兼顧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提出合理建議。
3.(2023·廣東·高考真題)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日本海背靠亞歐大陸,冬季其西部沿岸海域常有海冰形成。洋流系統對日本海上、下層海水交換強度具有重要影響。在寒冷的末次冰期最盛期(距今約21—18千年),日本海幾乎與外海分隔。在隨后氣候轉暖過程中,于距今約17—15千年期間再次變冷,日本海西部近岸上、下層海水交換強度顯著降低。距今約8千年以來,日本海西、中和南部海城的上、下層海水交換強度才呈現同步增強特征。圖示意日本海位置及其現代洋流分布狀況。
(1)分析在距今約17—15千年期間,日本海西部近岸海域上、下層海水交換強度顯著降低的原因。
(2)有人認為現代對馬暖流形成于距今約8千年,但也有人并不認同。基于所給材料,請表明你支持的觀點,并說明理由。
4.(2024·浙江·高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圖1為長江兩水文站位置及水文數據圖,懸沙是指河水中懸移的泥沙,甲地為雨養農業(無人工灌溉,僅靠自然降水作為水分來源的農業生產)區。圖2為圖1中甲地某年土壤鹽分變化圖,土壤電導率值越大鹽分越高。
材料二長江三峽水庫的建成蓄水,對其下游河段輸水輸沙能力造成一定影響。水庫下泄水流攜帶的泥沙越少,對河床沖刷越強。河口土壤的水鹽變化深受氣象、水文等因素制約,土壤鹽分過高,會對低耐鹽作物造成危害。
(1)三峽水庫建成前后,宜昌與漢口兩水文站測得懸沙平均粒徑發生了變化,宜昌站變 ,漢口站變 ,分析成因 。
(2)分析甲地該年6月土壤鹽分偏高的原因。
(3)試從水循環角度說出降低甲地土壤鹽分的措施。
5.(2023·重慶·高考真題)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甘肅省中部的永靖縣,長期以種植玉米、小麥等傳統農作物為主。近年來該縣大力發展以種植業為主的大棚設施農業。 反季節蔬菜、 水果等作物的生產需水量較大,依據“以水而定、 量水而行”的原則,當地合理控制農業用水總量,大力推廣大棚智能節水裝備的應用。 下圖為該縣水澆地分布示意圖。
(1)據圖指出該縣水澆地的主要分布地區并分析其自然原因。
(2)大棚智能節水裝備的應用擴大了該縣設施農業的用地規模,簡述其原因。
(3)分析大棚設施農業發展對該縣種植業的結構變化和經濟效益的影響。
6.(2023·遼寧·高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韓國是越南最大的外資來源國,河內大都市區(河內市區及其周邊地區)是韓國企業在越南投資的重點地區。制造業和房地產是韓國企業投資的兩大關聯領域,房地產主要滿足在韓資企業工作的韓籍雇員及其眷屬的居住與生活需求。下圖示意1991~2017年韓國企業制造業投資總額和房地產投資總額在河內大都市區的空間分布。
(1)分別概括河內大都市區韓國企業房地產投資和制造業投資的空間分布特點。
(2)分析韓國企業房地產投資分布的原因。
(3)根據韓國企業房地產投資與制造業投資的空間分布,推測其帶來的城市空間變化及交通需求。
7.(2022·重慶·高考真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南省北部某村地下水豐富且埋藏較淺,土壤中水分過多,影響農業生產。在古代,當地百姓獨創出“合瓦地”。人們在“合瓦地”上種植品質上乘的早熟特色產品———濟瀆紅蒜。紅蒜一般在10月初播種,次年5月中下旬收獲。近幾十年來,由于“合瓦地”年久失修、暗渠逐漸干涸,紅蒜品質下降,部分蒜農拆除“合瓦地”改種糧食作物。下圖示意“合瓦地”建造過程與結構。
(1)“合瓦地”緩解了當地土壤水分過多和干旱對紅蒜生長產生的威脅。請說明其原因。
(2)指出紅蒜越冬時面臨的主要氣象災害,并從“合瓦地”改善土壤溫度角度分析紅蒜早熟的原因。
(3)你是否贊同當地部分蒜農拆除“合瓦地”改種糧食作物的行為 請表明態度并說出兩點理由。
8.(2023·浙江·高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黃河上、中游蒸發的水汽會隨大氣環流輸送,并在沿途形成降水。徑流深度是單位流域面積上的徑流總量。近年來,人類活動對黃河流域徑流深度變化影響顯著。
材料二圖1為黃河中上游流域略圖。圖2為黃河中游兩個時期徑流深度空間分布示意圖。
           圖1                      圖2
(1)黃河中游地區兩個時期徑流深度空間分布的共同特點是 ,并指出造成徑流深度變化的主要人類活動 。
(2)黃河中上游流域蒸發后的再降水,太行山西側明顯多于黃土高原,分析其原因。
(3)有專家認為,“南水北調”西線引水有利于黃河中上游流域的種植業發展。你是否贊同?試從水循環角度,說明你的理由。
9.(2022·福建·高考真題)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我國某區域(上圖),森林、村寨、魚塘和梯田等構成了動人的美景,其中魚塘兼具為梯田儲水的功能。該區域甲地的傳統村寨食物自給自足;海拔越高,水稻和魚的產量越低;魚可彌補糧食不足。甲地森林茂密,保護較好;乙地植被矮小稀疏。2019年發生極端干旱事件時,甲地的干旱程度低于乙地,然而地表溫度上升幅度大于乙地。下圖示意該極端干旱事件對地表環境要素的影響。

(1)甲地的村寨中,海拔最低的村寨魚塘總面積最小,合理解釋此現象。
(2)與甲地相比,分析2019年乙地地表溫度上升幅度較小的原因。
(3)從甲地植被覆蓋率的角度提出措施,并選擇右圖中任一與之關聯的要素,說明該措施對緩解旱情的作用。
1.(2024·陜西榆林·一模)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長白山天池區屬于溫帶大陸性山地氣候,多年平均氣溫為-7.3°C,降水量為1376.4mm,水面蒸發量為450mm,是遼東地區氣溫最低、水面蒸發量最小、降水量最大的地方。
天池區地質構造條件對地下水循環過程起到了控制作用。天池區存在多個環狀斷裂和放射狀斷裂,其中環狀斷裂均傾向天池,這些環狀斷裂為環天池周邊地下水補給天池提供了條件保障。這些環狀斷裂的存在,會從水的循環角度形成優勢滲流通道,客觀上起到降低局部地下水位的作用,這使得地下水的分水嶺外擴成為可能。下圖為長白山天池區水循環示意圖。
(1)分析長白山天池氣候特征的形成原因。
(2)分析長白山天池的形成過程。
(3)推測長白山天池水體主要的補給來源并說明原因。
(4)判斷長白山天池地表分水嶺外側的地下水是否可以補給天池,并說明理由。
2.(2024·廣東梅州·一模)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海湖是我國最大的咸水湖,四周高山環抱,常年盛行偏北風。湖北岸發育有許多沖積扇,其中泉吉河沖積扇、沙柳河沖積扇兩處扇緣發育完整。研究表明,受熱量。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含鹽量等因素影響,沙柳河沿岸物種豐富度整體隨湖泊距離的增加呈先增后減的趨勢。圖為青海湖北部沖積扇分布,表為泉吉河、沙柳河和爛泥灣河流域特征比較。
河流落差/m 長度/km 流域面積/km2
泉吉河 1108 665 567
沙柳河 1500 105.8 1442
爛泥灣河(已廢棄) 695 27 154
(1)指出圖示青海湖北岸規模最小的沖積扇,并分析原因。
(2)對青海湖北岸兩外沖積扇緣發育完整的現象,做出合理解釋。
(3)分析沙柳河沿岸物種豐富度空間變化的原因。
3.(2024·福建莆田·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荷蘭除天然氣、石油外,自然資源匱乏。依靠領先的溫室技術,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農業奇跡。荷蘭文洛型溫室(圖)是高科技溫室的典型代表,結構設計上采用高透光率玻璃和小截面高強度支撐材料,通風窗口面積小;使用時常以天然氣作為燃料,產生電、熱、CO2供溫室使用,各項設備與過程自動化程度高。自20世紀80年代始,我國多地引進文洛型溫室投入農業生產。實踐表明,原裝文洛型溫室在我國“水土不服”,維持周年生產成本昂。
(1)從氣候角度,論證在荷蘭當地文洛型溫室結構設計的合理性。
(2)分析我國北方地區引進原裝文洛型溫室進行周年生產,能源成本遠高于荷蘭的原因。
(3)說明我國引進的文洛型溫室在生產過程中除了控制成本外,為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可以采取的措施。
4.(2024·天津·一模)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潟湖是指淺水海灣因灣口被淤積的泥沙封閉形成的湖。七里海潟湖位于渤海的近岸,其形成與波浪相關。1883年,周圍洪水漲溢,七里海湖水驟然猛漲,在東北處將沙坨峪沖開形成新開口,湖、海相通,海水涌入。20世紀70年代,當地對注入七里海的趙家溝等五條河流進行治理,河流泄洪能力增強,并發育了湖口三角洲。隨著七里海區域開發不斷增強,區域內部天然濕地面積減少,人工濕地面積增加(養殖池、稻田)。下左圖示意七里海及其周圍土地利用狀況。
(1)簡述七里海湖口三角洲的的形成原因。
材料二:2023年7月8日,世界單體最大的“鹽光互補”項目落戶天津市濱海新區的長蘆鹽場。在安裝設置上,該站通過增長光伏陣列間距、降低光伏面板的坡度、采用雙面光伏面板(如左圖)等措施實現了水上光伏發電、水面蒸發制鹵、水下水產養殖的“鹽光互補”新型復合產業模式。光伏發電受天氣影響具有不穩定性,存在嚴重棄電現象。而“綠氫”生態鏈,則是將額外的光伏電力用于制氫,實現充分利用。氫能在密封性好的空間是可以被儲存起來的,地下深部鹽穴(如右圖)的密閉性和地質穩定性為大規模氫能儲備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下右圖為渤海及附近海域表層海水鹽度分布圖。
(2)分析世界單體最大“鹽光互補”項目選擇落戶在天津長蘆鹽場的原因。
(3)簡述鹽穴儲氫對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的意義。
5.(2024·廣東·二模)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廣州是改革開放后全國率先發展起來的地區之一,城鎮化和工業化發展程度高,2000年《廣州城市總體發展戰略規劃》的實施,使得廣州的城市空間框架突破了“云山珠水”的傳統格局,形成了“山城田海”的新格局,在新的城市空間格局中“田”的地位更加突出,但要改變傳統空間格局中農田的地位和作用面臨許多困境。近年來,廣州市積極探索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階段都市農業的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圖示意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階段都市農業的發展路徑。
(1)分析在中心城區設計立體農業建筑的益處。
(2)說明在遠郊區布局標準化農田的原因。
(3)休閑農業公園貫穿城市的中心城區、近郊區、遠郊區,請從規模和分布形態的角度分析各區位中休閑農業公園的差異。
6.(2024·甘肅平涼·模擬預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合肥都市圈包括安徽省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滁州市、蕪湖市、馬鞍山市、蚌埠市、桐城市(縣級市)。其中滁州、馬鞍山地處南京、合肥之間,兩大城市區域影響力的交匯地帶。滁州中心城區東南距南京市中心約48千米,西南距合肥市中心約108千米;馬鞍山中心城區東北距南京市中心約47千米,西北距合肥市中心約118千米。都市圈內合肥市與淮南市、六安市和滁州市間的交通較為便利。合肥市作為都市圈核心城市對周邊城市起到輻射帶動作用,但是合肥市對不同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具有差異,合肥市的輻射帶動力和凝聚力有待進一步提高。下圖示意合肥都市圈。
(1)說出合肥市的城市功能。
(2)比較合肥市對滁州和馬鞍山的輻射帶動作用差異,分析其原因。
(3)為提高合肥市的輻射帶動力提出合理對策。題型02 原因分析類
考查方式 原因分析型綜合題常以區域圖為信息載體,以區域地理環境要素的分布或變化為命題切入點,對區域內典型地理現象或地理事物進行設問,考查地理環境要素時空分布產生的原因以及某種地理環境要素變化的原因。
設問形式 設問形式:“說明……形成的原因”;“分析……分布的原因”;“闡釋……變化的原因”;分析……地理現象發生的(自然或人為)原因”;“簡述……地區發展……的理由”“為什么……”等
一、答題策略
原因分析類試題的解答,關鍵在于理清重要地理事象的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與地理事象之間的因果關系。
1.明確要分析的原因類型。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兩種。
(1)自然原因可以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地勢、氣候、水文、植被、土壤,資源等角度考慮,但不必面面俱到,只要突出最主要的方面即可。例如,長江中游地區易發生洪澇災害的自然原因:從地形上看,該地地勢低平,排水不暢;從氣候上看,該地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降水豐富且集中;從水文上看,該地河道彎曲,水流速度慢,不利于排水。
(2)人為原因一般要從歷史條件、人口、城市、工業、農業、交通、市場、政策科技等方面進行分析;同樣,答題時突出對地理事象的最主要影響方面即可。例如,長江中游易發生洪澇災害的人為原因:流域上游地區破壞植被,導致水土流失加劇,河道淤塞嚴重;圍湖造田,導致湖泊對洪水的調蓄作用減弱。
2.確定答題思路
原因分析類考題經常以“分析”、“說明”。“簡析”、“闡述”、“判斷”、“推測”、“原因”、“理由”等字眼出現。此類考題對綜合思維要求高,往往緊扣材料闡釋原因,要求在答題中要能體現其地理邏輯的思維過程,答題語言表述要具有因果關系。解題關鍵在于運用拆分思想或整體性角度進行問題的準確把握;對自然地理環境要素、人文地理環境要素及其細化因素的分析;情境圖文的細化解讀與使用。
(1)“拆”條件限定詞——特定時間節點、特定區域、專有名詞、特殊生產生活方式、事物發展某一階段等;
(2)“拆”題目中心詞——答案論述的直接對象(氣候、地形、水文、自然帶、人口遷移、城市化、工業區位、農業區位、交通布局、產業轉移、資源跨區域調配等)。
(3)“拆”解答方式詞——問題中常見的解答方式詞有:分析,即對地理事物現象或行為方式進行原因剖析,如“分析……的原因”;說明,要求對題干中出現的措施或模式的原理、成因或規律進行說明。
3.緊扣題設的關鍵限定要求,規范表述。
(1)解題明確要分析什么,即分析的方向,主要是將地理問題和地理知識相對接,實現知識的遷移和應用;
(2)分析的邏輯性,有理有據(“據”圖、表等情境信息及地理學科的邏輯推理結論),層層推進;
(3)分析表達的專業性,關鍵詞不能丟,而且要準確,盡量使用學科術語且不能口語化。
熱點角度一 要素特征成因
1.(2022·湖北·高考真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甘肅中南部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氣候干旱,地表儲水條件差,水資源極度貧乏。為了緩解區域缺水問題,國家在黃河支流一洮河上興建水利樞紐工程,實施跨區域調水。考慮到自然環境的復雜性,輸水管道多采用隧洞、暗渠和渡槽等方式,線路坡度小,且多呈直線布局。該工程于2021年9月全線通水,極大緩解了當地5市13縣(區)用水短缺,600多萬群眾受益。下圖示意該調水工程。
(1)分析該區域地表儲水條件差的原因。
【審答流程】
審清設問,明確答題指向
解讀圖表材料信息,獲取關鍵
第三部分 規范答題,確定答案
【答案】(1)植被稀少,涵養水源的能力差;氣候干旱,蒸發旺盛;沙質土壤,下滲強。
【解析】(1)本題考查區域自然環境特征。地表儲水條件差意味著地表水易流失,流失的途徑包括蒸發、下滲等,所以該區域地表儲水條件差的原因可從下滲量大和蒸發量大兩個角度分析,植被覆蓋率低,涵養水源能力差;由材料可知,該地氣候干旱,地表水蒸發旺盛;該地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沙質土壤,下滲強。
(2024·山東聊城·一模)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南省地勢呈現西北高、東南低。自北向南呈階梯狀逐級下降。北部是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海拔一般在3000~4000米左右,地勢向南和西南緩陷,河谷逐漸寬廣;在南部、西南部邊境,地勢漸趨和緩,山勢較矮、寬谷盆地較多,海拔在800~1000米左右,個別地區下降至500米以下。云南是我國夜雨較多的地區。下圖分別為云南省全年、夏季、冬季多年平均夜雨頻次空間分布示意圖。
(2)分析云南多夜雨的原因。
【答案】(1)夜雨頻次季節差異較大;冬季頻次少,夏季頻次多。
(2)夏季為云南雨季期,大氣中蘊藏了大量夏季風帶來的水汽;云南山地較多,山高谷深,山谷風顯著;夜晚河谷中的暖濕空氣抬升,成云致雨。
【分析】(2)云南主要為季風氣候,夏季是云南的雨季,由于降水多,且水汽輸送較多,大氣中蘊藏了大量夏季風帶來的水汽;云南地處云貴高原,地勢起伏大,山地較多,由于山高谷深,山谷風顯著。夜晚河谷中的暖濕空氣被冷空氣抬升,成云致雨。
熱點角度二 地理事像成因
2.(2023·廣東·高考真題)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音河流域位于盛行西風的柴達木盆地東北邊緣地區。巴音河在宗務隆山以南形成了大面積的沖洪積扇;2015年12月,當地對該區域巴音河出山口長約4km的河道進行了硬化。圖a示意巴音河沖洪積扇及周邊地區地理環境特征;圖b示意圖a中P1,P2兩點之間的水文地質剖面。

(1)分析圖a中布赫特山西南麓山前區域發育較大面積沙丘的主要成因。
(2)如圖b所示,巴音河河道所在區域地下水含水層明顯較厚,且在河道以南出現地下水溢出。請從地質構造角度,分析形成這兩種現象的原因。
2(1)【審答流程】
第一部分 審請設問,明確答題指向
大面積沙丘的分布可以看做是地理格局的分布,格局是由過程塑造的。從物質能量傳輸的(過程)視角來看,輸入的物質是“沙源”,動力條件是“風力搬運”,輸出的結果是“沙丘的堆積”。
第二部分 解讀圖表材料信息,獲取關鍵
結合區域具體的條件:
第三部分 規范答題,確定答案
布赫特山以西地區細粒碎屑物質豐富;(2分)(物質來源)
受盛行西風搬運,形成風沙流;(2分)(動力來源)
受西北-東南走向的布赫特山脈阻擋,疊加沙丘北側局地地形影響,有利于沙丘發育和存續。(2分)(作用過程)
2(2)【審答流程】
第一部分 審請設問,明確答題指向
題干主要是問“地下水含水層明顯較厚”及“河道以南出現地下水溢出”的地理現象,也是屬于輸出結果的呈現。但題干限制“從地質構造角度”分析,因此需要在地理現象分布的周圍找到其周邊的地質結構類型類型,分析在此地質結構(物質基礎)的影響下,地下水空間遷移變化(作用)。
第二部分 解讀圖表材料信息,獲取關鍵
結合區域具體的條件:
第三部分 規范答題,確定答案
區域屬于向斜構造,利于沖洪積物堆積;(2分)
斷層加劇凹陷,進一步增加沖洪積物的厚度,導致含水層明顯增厚。(2分)
德南隆起,背斜構造,阻擋地下水水平運動,抬升地下水位;(2分)
地下水通過河道兩側斷層處的通道,溢出地表。(2分)
2.(23-24高三下·江西九江·階段練習)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貝加爾湖常年保持高水位。維德里諾沼澤地處貝加爾湖南岸,沼澤濕地植被廣布,地下有凍土,且形成局地濕潤的小氣候。維德里諾沼澤營養物質輸入較少,養分循環較慢。隨著氣候變暖,維德里諾沼澤的生產力會明顯提高。圖示意維德里諾沼澤的位置。
(1)簡述維德里諾沼澤的形成原因。
(4)說明氣候變暖導致維德里諾沼澤生產力提高的原因。
【答案】(1)位于河流入湖口處,河水泛濫,為沼澤提供水源;局地小氣候濕潤,降水較多;緯度較高, 蒸發較弱;臨近貝加爾湖,受湖水頂托作用影響,排水不暢;有凍土分布,阻隔地表水下滲,地表積水,形成沼澤。
(4)緯度較高,受冷空氣影響大,溫度是生產力提高的重要限制因素;氣候變暖會導致流域內風化、侵蝕增強,輸入沼澤的營養物質增加,改善營養條件;氣候變暖導致生物循環旺盛,生態系統生產力增強 。
【解析】(1)沼澤濕地的成因要圍繞水量平衡原理,考慮水量收入多、支出少 。根據圖示,緯度較高,蒸發弱,位于河流入湖口處,河水提供水源。根據材料,維德里諾沼澤地處貝加爾湖南岸,沼澤濕地植被廣布,地下有凍土,且形成局地濕潤的小氣候。濕潤的氣候,降水較多,補給水源充足。地下凍土阻止下滲,地表積水。
(4)主要說明熱量條件是該地生態系統運轉的主要限制性因素, 一旦熱量條件改善,養分循環旺盛,生產力提高。氣候變暖,地表水分減少,流域內風化增強,侵蝕力增強,補充營養物質增多。氣候變暖,溫度升高,生物循環速度加快,生產力增強。
熱點角度三 人類活動成因
(2023·重慶·高考真題)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歐巴爾干半島的某喀斯特地區年降水量超過1700毫米,地下河發育。包括甲、乙兩個溶蝕谷地,暴雨期間,甲谷地排水不暢, 易發洪災。擬建人工河緩解洪災。 下圖 是該喀斯特地區示意圖。
(3)從人工河設計的位置和線路,說明其能有效緩解城鎮洪災的原因。
第一部分 審請設問,明確答題指向
緩解城鎮洪災,就是要減少暴雨時河流匯入城鎮的徑流量。要求從人工河設計的位置和線路角度出發,即這兩個角度能更好地為城鎮分流泄洪,緩解洪災。
第二部分 解讀圖表材料信息,獲取關鍵
觀察材料信息,從位置來看,材料的參照物是河流,人工河的取水口位于河流上游,能夠提前分流;材料中人工河有兩個引水位置,能提高分流效果。人工河線路的角度(長度,彎曲度等),人工河線路較為較為順直,泄洪效果較好。
第三部分 規范答題,確定答案
①人工河設置于城市上游,在洪水達到城鎮前實現分流洪;
②線路上設置兩個分洪口分洪;
③與原有河道比,人工河道流程短(順直),泄洪快;
3.(2024·福建漳州·三模)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挪威是大西洋鮭魚第一大主產國。該國常見的海上養殖場規模巨大,一般布置6~10只網箱,每只全長80~120 米,深20~50 米,配備自動投餌、魚病智能監控等保障系統(圖1)。為擺脫養殖密度制約和地域限制,近年來挪威政府鼓勵企業開展養殖設施與技術的研發,建造超大規模養殖智能網箱(圖2),進而推動海水養殖由港灣和近海走向深遠海域。
(1)分析挪威漁戶養殖大西洋鮭魚時選擇大型網箱的原因。
【答案】(1)挪威海岸線曲折、海灣眾多,水深便于布設大型網箱;較大的體積提高了抗風浪能力,便于搭載養殖裝備;規模化養殖提高了生產效率,增加經濟效益;魚群活動空間較大,提高成活率和品質。
【解析】(1)使用大型網箱的原因應主要從可行性和必要性方面分析。挪威峽灣眾多,海岸線曲折,海域水深較大,便于靠近陸地布設大型網箱;該地區海域受西風影響大,風浪較強,同時網箱較大的體積可提高其抗風浪能力,便于搭載養殖裝備;規模化生產獲得規模效益,增加經濟收入;網箱足夠大,生長在其內部的魚群活動空間大,利于提高魚類產品的成活率和品質。
熱點角度四 區域差異成因
4.(2023·山東·高考真題)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圖左為滇池流域示意圖。海口河為滇池湖水的唯一出口,元代以來多次疏浚。明代,滇池南岸有大量移民遷入,水稻種植面積逐漸增加。清代,人們在柴河下游相繼開挖了十余條溝渠。明清時期,柴河三角洲面積顯著擴大。圖右示意明清時期柴河三角洲的聚落分布。
(2)分析與A區域相比,B區域聚落密度大的原因。
第一部分 審請設問,明確答題指向
該題考察區域人口密度差異的原因,分析B區域聚落密度較大,分析的思路應該偏向于B聚落的發展條件更優及開發歷史的角度。
第二部分 解讀圖表材料信息,獲取關鍵
B區域為三角洲的上部,說明其形成時間比較早,容易較早形成聚落;根據材料“明代,滇池南岸有大量移民遷入”,結合圖中顯示,B區域明代聚落較多,說明B區域為較早遷入的區域,其形成時間較早;根據“水稻種植面積逐漸增加”推測,該地區主要以水稻種植業為主,土壤熟化早,土壤肥沃,糧食單產高;三角洲臨近滇池,上游區域(B區域)受湖泊水位變化的影響小,能更好地抵御洪澇災害。
第三部分 規范答題,確定答案
①B區域成陸時間早,聚落形成早;
②B區域開發早,水稻種植早,土壤肥沃,糧食產量高,生產生活條件優越;
③B區域海拔高受滇池水位變化影響小,抵御洪澇災害的能力強。
4.(2024·福建莆田·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荷蘭除天然氣、石油外,自然資源匱乏。依靠領先的溫室技術,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農業奇跡。荷蘭文洛型溫室(圖)是高科技溫室的典型代表,結構設計上采用高透光率玻璃和小截面高強度支撐材料,通風窗口面積小;使用時常以天然氣作為燃料,產生電、熱、CO2供溫室使用,各項設備與過程自動化程度高。自20世紀80年代始,我國多地引進文洛型溫室投入農業生產。實踐表明,原裝文洛型溫室在我國“水土不服”,維持周年生產成本昂。
(2)分析我國北方地區引進原裝文洛型溫室進行周年生產,能源成本遠高于荷蘭的原因。
【答案】(2)與荷蘭相比,我國北方地區冬季氣溫更低,夏季氣溫更高,溫控耗能較大;管道設施不完善,天然氣使用成本較高;溫室運營技術水平不高(管理經驗不成熟),能源損耗大。
【解析】(2)與荷蘭相比,我國北方地區冬季氣溫更低,需要以天然氣作為燃料,產生電、熱、CO2供溫室使用;夏季氣溫更高,需要進行遮陽處理,溫控耗能較大;我國的天然氣管道設施不完善,天然氣使用成本較高;處于試運營階段,溫室運營技術水平不高(管理經驗不成熟),能源損耗大。
1.(2022·廣東·高考真題)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納木錯位于念青唐古拉山北側,湖泊面積2015km2,湖面海拔4718m。在其沿岸,曾發現高于現代湖面30m的古湖岸線。仁錯位于納木錯西側,湖面海拔4648m。雄曲和那曲兩河分別匯入納木錯和仁錯。納木錯地處夏季風影響邊緣區,冬半年盛行西風,在10-11月期間,湖泊東側區域降水相對較多。圖(a)示意納木錯和仁錯所在區域自然地理環境;圖(b)示意兩湖分水嶺區域水系與地形特征。
(1)分析10-11月期間納木錯東側區域降水相對較多的原因。
(2)結合河流侵蝕的知識,分析圖(b)中虛線框所示區域水系演化過程與趨勢。
(3)從全球變暖的角度考慮,說明未來納木錯能夠與仁錯貫通的理由。
【答案】(1)此期間納木錯東側區域位于西風下風向,西風影響加強;西風經過湖區時,湖泊為西風提供熱量和水汽;湖泊東側區域地形較高,易產生地形雨。
(2)那曲凹岸處向東侵蝕,雄曲凹岸處向西侵蝕;侵蝕持續進行,分水嶺將被切開;發生河流襲奪,兩河流連通。
(3)兩湖分水嶺海拔低于4740m;納木錯湖面海拔曾達到4748m,高于分水嶺和仁錯湖面海拔,說明兩湖曾經貫通;隨著全球變暖,注入兩湖的冰雪融水和降水增加,湖面上漲;如果湖面上漲超過分水嶺海拔,兩湖將再次貫通。
【解析】(1)納木錯地處夏季風影響邊緣區,冬半年盛行西風,而納木錯東側區域位于西風的下風向,湖面沒有結冰時,西風帶來納木錯湖面的水汽,吹向納木錯東岸,再加上納木錯東側區域的地形較高,從而容易形成地形雨,在10-11月期間,降水充足。
(2)河流從南部山區流出,在遇到地形阻擋后分流,但兩條河流凹岸處均受到侵蝕,隨著時間推移,兩條河流凹岸處距離不斷侵蝕而接近,直到兩河切穿分水嶺,河流連通。
(3)在全球變暖的影響下,注入兩湖內的冰雪融水和降水逐漸增加,從而導致湖面上漲,當湖面的上漲超過兩湖之間分水嶺的海拔時,兩湖將連通。
2.(2022·上海·高考真題)貴州位于我國地勢階梯的過渡地區,喀斯特地貌廣布,地形崎嶇破碎,由西南季風和東亞季風影響,形成“多雨少湖”的地域特征,根據下圖回答問題。
(1)判讀貴州氣候類型與自然植被類型。
(2)興義與都勻降水量大,而畢節降水量少,分析降水量差異的原因。
(3)從自然環境角度,分析貴州缺水的原因。
(4)根據貴州缺水問題,兼顧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提出合理建議。
【答案】(1)亞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2)興義、都勻分別位于從太平洋及印度洋來的東南季風、西南季風的迎風坡,受到地形抬升,形成大量地形雨;畢節位于東南季風、西南季風背風坡,受雨影效應的影響,降水少。
(3)季風氣候,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喀斯特地貌廣布,多地下溶洞和暗河,水分流失快;地表裸露,植被覆蓋率低,涵養水源能力差;緯度較低,氣溫高,蒸發量大。
(4)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使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生態社會相協調;加大科技投入,培育優良品種,發展節水農業;調整產業結構,取消高耗水產業,節約利用水資源,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發展循環經濟;開發特色旅游產品,發展旅游業;注重環境保護,防治水污染。
【解析】(1)由圖結合區域地理知識可知,貴州位于25°N~35°N的亞歐大陸東岸,夏季受西南季風和東南季風共同影響,冬季受西北季風影響,形成亞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下,發育的典型自然植被是四季常綠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2)降水的影響因素主要有大氣環流、海陸位置、洋流、地形、人類活動等,興義、都勻、畢節的海陸位置差異較小,且不在海岸附近,受洋流影響小,故本小題主要從大氣環流和地形的角度進行分析。由圖可知,興義、都勻分別位于從太平洋及印度洋來的東南季風、西南季風的迎風坡,受到地形抬升,形成大量地形雨,降水量大;畢節位于東南季風,西南季風背風坡,受雨影效應的影響,降水少。
(3)缺水的原因可從水量收支平衡的角度進行分析,水量收入主要指大氣降水;水量支出有蒸發、下滲、徑流排出等。貴州是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季節分配不均,易導致水資源的時間分布不均出現缺水現象;由材料“喀斯特地貌廣布,地形崎嶇破碎”結合所學喀斯特地貌知識可知,喀斯特地貌區多地下溶洞和暗河,水分流失快;由于喀斯特地貌廣布,水土流失嚴重,地表裸露,植被覆蓋率低,涵養水源能力差,導致當地水資源短缺;且當地緯度較低,氣溫較高,蒸發量大,加劇了水資源的短缺。
(4)由于貴州缺水,且喀斯特地貌區水土流失嚴重,故兼顧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合理化建議可從有利于提高當地水資源利用率、保持水土等角度進行分析。貴州可根據本省優勢特色資源,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使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生態社會相協調;農業方面,可加大科技投入,培育優良耐旱耐貧瘠品種,發展節水農業;工業方面,可調整產業結構,取消高耗水產業,節約利用水資源,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發展循環經濟;可利用當地喀斯特地貌的獨特景觀,開發特色旅游產品,發展旅游業;同時在發展過程中,應注重環境保護,防治水污染。
3.(2023·廣東·高考真題)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日本海背靠亞歐大陸,冬季其西部沿岸海域常有海冰形成。洋流系統對日本海上、下層海水交換強度具有重要影響。在寒冷的末次冰期最盛期(距今約21—18千年),日本海幾乎與外海分隔。在隨后氣候轉暖過程中,于距今約17—15千年期間再次變冷,日本海西部近岸上、下層海水交換強度顯著降低。距今約8千年以來,日本海西、中和南部海城的上、下層海水交換強度才呈現同步增強特征。圖示意日本海位置及其現代洋流分布狀況。
(1)分析在距今約17—15千年期間,日本海西部近岸海域上、下層海水交換強度顯著降低的原因。
(2)有人認為現代對馬暖流形成于距今約8千年,但也有人并不認同。基于所給材料,請表明你支持的觀點,并說明理由。
【答案】(1)距今約17—15千年期間,氣候變冷,日本海西部近岸海域表層海水迅速冷卻,形成海冰,上、下層海水密度差減小;冬季風勢力增強,對馬暖流勢力減弱;北部海域結冰,寒流減弱,寒暖流交匯減弱,上、下層海水交換強度降低;氣溫降低,南北側環流減弱,西部上、下層洋流交換減弱。
(2)贊同:現代對馬暖流形成于距今約8千年。原因:對馬暖流的入侵提高了表層和底層水體交換,而且距今8千年以來,日本海西部、中部和南部海域的上、下層海水交換強度同步增強。
或不贊同:現代對馬暖流形成于距今約8千年。原因:日本海西部、中部和南部海域的上、下層海水交換強度受夏季風、冬季風、洋流共同影響,夏季風影響日本海表層水體層化,而東亞冬季風影響日本海西部海冰的形成和深層水體垂向對流;對馬暖流的入侵提高了表層和底層水體交換。
【解析】(1)由材料信息可知,距今約17-15千年,氣候再次變冷,海冰大量形成,導致上、下層海水密度差減小;洋流系統中寒暖流交匯會導致海水攪動,引起上、下層海水交換;氣候變冷,冬季風勢力增強,對馬暖流勢力減弱;北部海域結冰,寒流減弱,導致寒暖流交匯減弱,上、下層海水交換強度降低。
(2)若贊同現代對馬暖流形成于距今約8千年,原因可結合材料信息“距今約8千年以來,日本海西、中和南部海域的上、下層海水交換強度才呈現同步增強特征",對馬暖流的入侵會提高表層和底層水體交換,且距今8千年以來,日本海西、中和南部海域的上、下層海水交換強度同步增強,由此可認為現代對馬暖流形成于距今8千年。若不贊同現代對馬暖流形成于距今8千年,其原因可從日本海西、中和南部海域上、下層海水交換強度受夏季風、冬季風、洋流共同影響分析。日本海背靠亞歐大陸,冬夏季風顯著,而海水交換受風力影響明顯,夏季風影響日本海表層水體層化,而東亞冬季風影響日本海西部海冰的形成和深層水體垂向對流,對馬暖流的入侵提高了表層和底層水體交換。
4.(2024·浙江·高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圖1為長江兩水文站位置及水文數據圖,懸沙是指河水中懸移的泥沙,甲地為雨養農業(無人工灌溉,僅靠自然降水作為水分來源的農業生產)區。圖2為圖1中甲地某年土壤鹽分變化圖,土壤電導率值越大鹽分越高。
材料二長江三峽水庫的建成蓄水,對其下游河段輸水輸沙能力造成一定影響。水庫下泄水流攜帶的泥沙越少,對河床沖刷越強。河口土壤的水鹽變化深受氣象、水文等因素制約,土壤鹽分過高,會對低耐鹽作物造成危害。
(1)三峽水庫建成前后,宜昌與漢口兩水文站測得懸沙平均粒徑發生了變化,宜昌站變 ,漢口站變 ,分析成因 。
(2)分析甲地該年6月土壤鹽分偏高的原因。
(3)試從水循環角度說出降低甲地土壤鹽分的措施。
【答案】(1) 細 粗
宜昌站位于三峽大壩壩前,顆粒大的在水庫內沉積(或被大壩攔截),使得壩前的宜昌站懸浮的泥沙粒徑變細;漢口站平均流速增大,攜帶能力增強,懸沙平均粒徑增粗。
(2)甲地該年梅雨季(節)降水較少,蒸發較強;水庫(建成)蓄水,使得水庫汛期下游徑流量減少,甲地徑流量(減)少,海水倒灌形成咸潮。
(3)引水灌溉;開挖溝渠排水;人工降雨、覆蓋地膜、植被覆蓋、建防曬網、建大棚。
【解析】(1)根據圖示信息可知,三峽水庫建成前宜昌站懸沙平均粒徑為0.008,建成后為0.004,宜昌站懸沙平均粒徑變小(細);三峽水庫建成前漢口站懸沙平均粒徑為0.010,建成后為0.013,漢口站懸沙平均粒徑變大(粗)。
原因:根據圖示信息可知,宜昌站距離三峽大壩較近,三峽大壩建成之后,顆粒大的懸沙被大壩攔蓄下來,宜昌站懸沙平均粒徑減小;漢口站距離三峽大壩較遠,三峽大壩建成之后,河流流速變快,侵蝕搬運能力變強,顆粒較大的泥沙被搬運到漢口站,漢口站懸沙平均粒徑變大。
(2)根據圖示信息可知,甲地位于長江入海口處,6月份梅雨季節結束,該地受副熱帶高壓控制,降水較少,蒸發旺盛,鹽堿化加劇;三峽水庫建成蓄水之后,下游徑流量減小,河流入海口處海水入侵,帶來大量鹽分,鹽堿化加劇。
(3)降低甲地土壤鹽分的措施:引水灌溉,將土壤表層的鹽分淋洗下去;開挖溝渠排水,促進土壤鹽分的排出;雨季人工降雨,增強土壤淋溶作用等。
5.(2023·重慶·高考真題)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甘肅省中部的永靖縣,長期以種植玉米、小麥等傳統農作物為主。近年來該縣大力發展以種植業為主的大棚設施農業。 反季節蔬菜、 水果等作物的生產需水量較大,依據“以水而定、 量水而行”的原則,當地合理控制農業用水總量,大力推廣大棚智能節水裝備的應用。 下圖為該縣水澆地分布示意圖。
(1)據圖指出該縣水澆地的主要分布地區并分析其自然原因。
(2)大棚智能節水裝備的應用擴大了該縣設施農業的用地規模,簡述其原因。
(3)分析大棚設施農業發展對該縣種植業的結構變化和經濟效益的影響。
【答案】(1)主要分布地區:主要集中在縣域中部,沿河流、水庫分布;
自然原因:分布地區地形以河流為主,相對平坦; 分布地靠近河流水體,用水便捷。
(2)該地農業發展水資源總量受控,大棚作物需水量大; 大棚智能節水裝備的應用可減少單位面積用水量,擴大設施農業用地規模 。
(3)結構變化:擴大了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經濟作物比重上升;減少了玉米、 小麥等經濟農作物種植面積,糧食作物比重下降。
經濟效益:提高復種指數,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和總產量; 經濟作物附加值高,提高單位面積作物產值和總產值;
【解析】(1)讀圖可知,圖中黑色部分表示水澆地,圖中主要集中在永靖縣縣城中部,沿河流、水庫分布。分布地區沿著河流的兩側的河漫灘分布,地形相對平坦;分布地靠近河流水體,水源充足,用水便捷。
(2)該地位于甘肅省,降水較少,水源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大,農業發展水資源總量受控,大棚作物主要為反季節蔬菜、 水果等作物的生產,需水量大; 大棚智能節水裝備的應用可“以水而定、 量水而行”,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減少單位面積用水量,擴大設施農業用地規模 。
(3)結構變化:根據材料可知,該縣傳統農業結構以種植玉米、小麥等傳統農作物為主,大棚設施農業以反季節蔬菜、 水果等作物的生產為主,因此擴大了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經濟作物比重上升;減少了玉米、 小麥等經濟農作物種植面積,糧食作物比重下降。
經濟效益:大棚有保溫的作用,可以改善熱量條件,提高農業生產的復種指數,進而提高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和總產量; 與玉米、小麥等傳統糧食作物相比,反季節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附加值高,可以提高單位面積作物產值和總產值;
6.(2023·遼寧·高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韓國是越南最大的外資來源國,河內大都市區(河內市區及其周邊地區)是韓國企業在越南投資的重點地區。制造業和房地產是韓國企業投資的兩大關聯領域,房地產主要滿足在韓資企業工作的韓籍雇員及其眷屬的居住與生活需求。下圖示意1991~2017年韓國企業制造業投資總額和房地產投資總額在河內大都市區的空間分布。
(1)分別概括河內大都市區韓國企業房地產投資和制造業投資的空間分布特點。
(2)分析韓國企業房地產投資分布的原因。
(3)根據韓國企業房地產投資與制造業投資的空間分布,推測其帶來的城市空間變化及交通需求。
【答案】(1)房地產業主要投資在河內市區,中心商務區的西北側,空間范圍較小。制造業投資空間分散,主要分布在東部、北部(東北部), 在河內市界外、大都市界內,投資規模大。
(2)韓資企業工作的韓籍雇員(及其眷屬)收入水平較高,能支付較高的房屋成本;市中心土地成本高,房價高;市中心配套設施完善,交通發達,生活便利。
(3)房地產投資集中在市中心附近,改善市中心空間環境;制造業投資空間范圍大,以工業化帶動城鎮化,城市建成區范圍擴大;房地產投資和制造業投資空間錯位,引起較遠的通勤交通流,交通周轉量增大。
【解析】(1)根據圖示信息可知,韓國企業在河內大都市區房地產投資主要集中分布在河內市區,分布在中心商務區的西北側,靠近中心商務區分布,分布相對集中,空間范圍相對較小;韓國企業在河內大都市區制造業投資空間相對較分散,主要分布在大都市區的東部和北部,在河內市區的外側、大都市區的內部分布,投資值規模較大,產值較高。
(2)河內市區消費水平較高,市中心的土地價格較高,房價的成本較高,能夠獲取較高的經濟效益;中心城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基礎設施完善,教育、醫療等配套設施完善,交通通達度較高,生活便利;韓資企業的工資水平較高,韓籍雇員以及家屬的工資收入較高,能夠承擔市中心較高的房租和生活成本。
(3)根據第一題分析可知,房地產主要在河內市區中心商務區附近投資,能夠改善市中心的空間環境,有利于促進市中心城市的發展;制造業在河內大都市區投資相對分散,能夠帶動鄉村人口轉變為城市人口,促進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能夠促進城市建成區面積的增大,擴大城市面積;根據圖示信息和第一題分析可知,房地產和制造業在空間上投資空間不重疊,出現空間錯位,容易導致員工的通勤距離增大,交通運輸的需求量增加,加大交通運輸的壓力。
7.(2022·重慶·高考真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南省北部某村地下水豐富且埋藏較淺,土壤中水分過多,影響農業生產。在古代,當地百姓獨創出“合瓦地”。人們在“合瓦地”上種植品質上乘的早熟特色產品———濟瀆紅蒜。紅蒜一般在10月初播種,次年5月中下旬收獲。近幾十年來,由于“合瓦地”年久失修、暗渠逐漸干涸,紅蒜品質下降,部分蒜農拆除“合瓦地”改種糧食作物。下圖示意“合瓦地”建造過程與結構。
(1)“合瓦地”緩解了當地土壤水分過多和干旱對紅蒜生長產生的威脅。請說明其原因。
(2)指出紅蒜越冬時面臨的主要氣象災害,并從“合瓦地”改善土壤溫度角度分析紅蒜早熟的原因。
(3)你是否贊同當地部分蒜農拆除“合瓦地”改種糧食作物的行為 請表明態度并說出兩點理由。
【答案】(1)降低地下水水位,利于排水,避免紅蒜受澇爛根;干旱時積蓄于水渠中的地下水蒸發可增加土壤水分,滿足紅蒜生長對水分的需求。
(2)寒潮或凍害。
原因:天氣寒冷時段,水渠中匯集的地下水水溫高于土壤溫度;熱量向上傳遞,提高土壤溫度;為紅蒜生長提供熱量,促進紅蒜早熟。
(3)贊同:“合瓦地”年久失修,水渠逐漸干涸,“合瓦地”調節土壤溫度和水分的作用逐漸消失;修復成本高;紅蒜品質下降,經濟效益減少;可保障糧食安全。
或不贊同:紅蒜是特色農產品,經濟效益高;該地地下水埋藏淺,易漬澇;易導致鹽堿化,不利于種植糧食;“合瓦地”反映了人地協調的可持續發展思想,應加以保護;會使特色農產品紅蒜消失。
【解析】(1)根據材料信息可知,該村地下水豐富且埋藏較淺,土壤中水分過多,影響農業生產,古人因地制宜改造成“合瓦地”,“合瓦地”瓦片下面有水渠,能夠降低地下水的水位,有利于排水,可以減少土壤中的水分,減輕澇災的影響,避免紅蒜爛根;干旱時,水渠中的地下水蒸發可以增加土壤的含水量,為紅蒜的生長提供充足的水源。
(2)紅蒜在10月初播種,播種時和幼苗期地溫較低,容易遭受凍害或寒潮。紅蒜在10月初播種,播種時和幼苗期地溫較低,而水渠中的地下水比熱容大于土壤,降溫速度較慢,地下水水溫高于土壤溫度;水體的熱量向上傳輸,能夠提高土壤溫度;土壤溫度升高,能夠為紅蒜生長提供熱量,促進紅蒜的生長發育,促使其早熟。
(3)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若回答贊同,由材料信息“近幾十年來,由于‘合瓦地’年久失修、暗渠逐漸干涸,紅蒜品質下降”可知,“合瓦地”年久失修,導致其調節土壤溫度和水分的能力降低,甚至逐漸消失;“合瓦地”的修復成本較高,修復投入的資金較多;根據材料信息“紅蒜品質下降”可知,“合瓦地”種植的紅蒜品質下降,導致農民收入降低;改種糧食作物能夠增加糧食產量,保障糧食安全。若回答不贊同,根據材料信息可知,紅蒜是當地的特色農產品,經濟效益較高;根據材料信息“河南省北部某村地下水豐富且埋藏較淺”可知,當地地下水埋藏較淺,改種糧食作物易受澇災影響;該地位于河南省,大規模種植糧食易發生土壤鹽堿化,導致土壤鹽度升高,不利于糧食種植;“合瓦地”是當地居民適應地理環境的見證,體現了人地和諧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是農業文化遺產,應該加以保護;大規模改種糧食,會導致紅蒜的種植規模減小,甚至會導致該特色農產品的消失等。
8.(2023·浙江·高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黃河上、中游蒸發的水汽會隨大氣環流輸送,并在沿途形成降水。徑流深度是單位流域面積上的徑流總量。近年來,人類活動對黃河流域徑流深度變化影響顯著。
材料二圖1為黃河中上游流域略圖。圖2為黃河中游兩個時期徑流深度空間分布示意圖。
           圖1                      圖2
(1)黃河中游地區兩個時期徑流深度空間分布的共同特點是 ,并指出造成徑流深度變化的主要人類活動 。
(2)黃河中上游流域蒸發后的再降水,太行山西側明顯多于黃土高原,分析其原因。
(3)有專家認為,“南水北調”西線引水有利于黃河中上游流域的種植業發展。你是否贊同?試從水循環角度,說明你的理由。
【答案】(1) 南深北淺 生產生活用水
(2)太行山西側受西北風影響,黃河中上游蒸發的水汽受太行山地形抬升的作用,屬于迎風坡的位置,降水量較多;而黃土高原受邊緣海拔阻擋的影響,導致內部降水量少,且距海較遠,氣候加干旱,降水量較少。
(3)贊同。“南水北調”西線引水,增加黃河中上游水量,進而增加中游流域內的地表徑流,有利于區域內的種植業的灌溉;中上游河流流量增大,蒸發量加強,區域內水汽增加,降水量增加,有利于種植業的發展。
【解析】(1)閱讀圖文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黃河中游地區南部區域支流較多且落差較大,因此徑流深度較深,而北部區域支流較少,水量較小,落差相對較小,因此徑流深度較淺。兩個時期對比下,主要影響其徑流深度變化的人類活動是農業生產用水和生活用水不斷增加,導致徑流的水量減少,因此深度變淺。
(2)根據題意,結合所學知識,黃河中上游流域蒸發的水汽,會形成再次降水。太行山位于中上游以東,冬季受西北風的影響,太行山西側處于迎風坡上,且太行山地勢較高,地形抬升,水汽凝結形成降水,因此降水量較大;黃土高原四周相對陡峭,將會阻擋中上游水汽的進入,導致其降水量較少,且距離海洋更遠,氣候較為干旱,降水難度相對較大。
(3)閱讀圖文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將水引入黃河,增加了黃河中上游的水量,為沿線的農業增加水源,同時增加了區域內水汽的蒸發量,使得區域內的空氣更加濕潤,更易形成降水,有利于農業的水分吸收。同時區域內的雨水灌溉增多,也有利于種植業的發展。
9.(2022·福建·高考真題)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我國某區域(上圖),森林、村寨、魚塘和梯田等構成了動人的美景,其中魚塘兼具為梯田儲水的功能。該區域甲地的傳統村寨食物自給自足;海拔越高,水稻和魚的產量越低;魚可彌補糧食不足。甲地森林茂密,保護較好;乙地植被矮小稀疏。2019年發生極端干旱事件時,甲地的干旱程度低于乙地,然而地表溫度上升幅度大于乙地。下圖示意該極端干旱事件對地表環境要素的影響。

(1)甲地的村寨中,海拔最低的村寨魚塘總面積最小,合理解釋此現象。
(2)與甲地相比,分析2019年乙地地表溫度上升幅度較小的原因。
(3)從甲地植被覆蓋率的角度提出措施,并選擇右圖中任一與之關聯的要素,說明該措施對緩解旱情的作用。
【答案】(1)甲地海拔最低的村寨匯水面積最大,且可以從高處梯田、魚塘和森林獲得補給水源,無需更多魚塘為梯田儲水;海拔最低的村寨水稻產量最高,糧食相對充足,無需更多的魚塘產魚。
(2)乙地地處背風坡谷地,盛行下沉氣流,高溫溫干燥(干熱河谷),植被稀疏且耐熱耐旱;極端干旱事件時降水減少,植被所受影響較小,植被覆蓋率下降較小,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增幅較小,地表吸收熱量增幅較小。
(3)植樹造林(封山育林,不亂砍濫伐)。“地表水體面積”:植被覆蓋率提高,涵養水源能力增強,利于地表水下滲,地下水增加,補給河湖水量增加,地表水體面積增加。“土壤水分”:植被覆蓋率提高,涵養水源能力增強,利于地表水下滲,土壤水分增加。“地表溫度”:植被覆蓋率提高,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減少(蒸騰作用增強),地表溫度下降,土壤蒸發減弱,土壤水分增加(或地表蒸發減弱,地表水體面積增加)。
【解析】(1)甲地海拔最低的村寨由于匯水面積大,水資源豐富,且可以從高處梯田、魚塘和森林獲取充足的補給水源,水資源的補給較為便利,無需修建更多魚塘為梯田儲水;由于海拔越高,水稻和魚的產量越低,魚可彌補糧食不足,由此可知海拔最低的村寨水稻產量最高,糧食作物水稻相對充足,無需更多的魚塘產魚來彌補糧食的不足,居民的食物來源充足。
(2)乙地位于山地北坡,處于夏季風的背風坡谷地,盛行下沉氣流,高溫干燥,焚風效應導致的干熱河谷明顯,植被稀疏且耐熱耐旱,植被減少的較少,溫度上升的程度小;極端干旱事件時,降水減少,乙地植被稀疏,降水減少對乙地植被的減少影響較小,植被覆蓋率下降較小,植被影響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的增幅較小,地表吸收熱量增幅也較小。
(3)由圖表可知該地區地表溫度增幅程度主要取決于植被覆蓋率的高低。對于“地表水體面積”:植被覆蓋率提高,地表涵養水源能力增強,可以有效攔蓄地表徑流,減少地表徑流,利于地表水分下滲,地下水水量增加,地下水補給河湖的水量增加,使得地表水體面積增加,有利于緩解旱情。“土壤水分”:植被覆蓋率提高,涵養水源能力增強,減少地表徑流,增加地表水分下滲,增加土壤中的水分含量,緩解旱情。“地表溫度”:植被覆蓋率提高,植被的蔭蔽率提高,導致地面吸收的太陽輻射減少,且植物的蒸騰作用增強,地表溫度下降,土壤水分蒸發減弱,土壤含水量增加;植被覆蓋率提高,地表蒸發減弱,地表水體面積隨之增加,能夠有效緩解旱情。
1.(2024·陜西榆林·一模)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長白山天池區屬于溫帶大陸性山地氣候,多年平均氣溫為-7.3°C,降水量為1376.4mm,水面蒸發量為450mm,是遼東地區氣溫最低、水面蒸發量最小、降水量最大的地方。
天池區地質構造條件對地下水循環過程起到了控制作用。天池區存在多個環狀斷裂和放射狀斷裂,其中環狀斷裂均傾向天池,這些環狀斷裂為環天池周邊地下水補給天池提供了條件保障。這些環狀斷裂的存在,會從水的循環角度形成優勢滲流通道,客觀上起到降低局部地下水位的作用,這使得地下水的分水嶺外擴成為可能。下圖為長白山天池區水循環示意圖。
(1)分析長白山天池氣候特征的形成原因。
(2)分析長白山天池的形成過程。
(3)推測長白山天池水體主要的補給來源并說明原因。
(4)判斷長白山天池地表分水嶺外側的地下水是否可以補給天池,并說明理由。
【答案】(1)地處迎風地帶,距海洋較近,受地形抬升作用明顯,降水豐富;為山地地形,海拔高,氣溫較低,蒸發弱。
(2)長白山形成于地質歷史時期的造山運動,經過多次火山噴發而形成巨大的火山口,當火山休眠時,水流匯集在火山口內部,形成巨大火山湖,即長白山天池。
(3)補給來源:降水和地下水。原因:天池面積較大,該區域降水豐富,蒸發較弱,利于天池積水;該區域斷裂發育,利于降水通過斷裂下滲形成地下水,地下水通過水循環補給到天池水體中。
(4)可以。理由:長白山天池地區存在很多環狀斷裂和放射狀斷裂,分水嶺外側的地下水可以通過放射狀斷裂帶越過地表分水嶺流到天池中;環狀斷裂的存在會形成優勢滲流通道,客觀上起到降低局部地下水位的作用,使得地下水的分水嶺外擴成為可能;從圖中也可以看出,地下分水嶺位于地上分水嶺之外。
【解析】(1)由材料“降水量為1376.4mm”可知,長白山天池區降水豐富,是因為長白山天池位于我國東北地區,東部距海近,夏季風從海洋帶來大量水汽,受地形抬升,降水豐富;由材料“長白山天池區屬于溫帶大陸性山地氣候,多年平均氣溫為-7.3°C,水面蒸發量為450mm”可知,長白山天池氣溫低,蒸發弱,結合圖形,長白山天池位于長白山頂部,水面海拔2000多米,海拔高,氣溫較低,蒸發弱。
(2)讀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長白山天池屬于火山口湖。地質歷史時期的造山運動形成長白山,山體斷層發育,長白山地地下深處的巖漿在壓力作用下大量噴出地面,形成火山錐,經過數次噴發,當巖漿不再噴出時,火山錐頂部冷卻萎縮崩破塌陷形成漏斗狀火山口;由材料“長白山天池降水量達1376.4mm,水面蒸發量450mm”可知,當火山休眠時期,天池的水量收入大于支出,大量大氣降水和地下水等水源匯集在火山口,最終積水形成湖泊。
(3) 湖泊的補給水源一般包括大氣降水、冰雪融水、河流水、地下水等。讀圖及材料““降水量達1376.4mm,水面蒸發量450mm”可知,天池水平直線距離近5KM,天池面積較大,該地位于夏季風迎風坡,多地形雨,高海拔處降水豐富,蒸發較弱,水分收入大于支出;讀圖,長白山區域有眾多斷層帶,該地地質構造有利于降水、地表水下滲并形成較大面積的地下水補給區,存在大量地下水補給天池;天池為長白山火山湖,位于山頂處,無河流注入;長白山天池的周圍都是曾經火山噴發后形成的高峰,所以山上沒有很多積雪,積雪補給量很少。綜上,主要的補給水源為降水和地下水。
(4)由材料“環狀斷裂均傾向天池,這些環狀斷裂為環天池周邊地下水補給天池提供了條件保障”可知,天池地區環狀斷裂發育和放射狀斷裂,斷裂帶附近為富水帶,分水嶺外側的地下水可以通過放射狀斷裂帶越過地表分水嶺流到天池中,補給到天池中;“環狀斷裂的存在會形成優勢滲流通道,客觀上起到降低局部地下水位的作用”,讀圖,地表分水嶺下存在斷裂,地下水能夠快速下滲,使得斷裂部位地下水位較低,地表分水嶺外側的地下水可以跨越地表分水嶺的限制,補給到天池中,地下分水嶺外擴;一般情況下,地下分水嶺與地表分水嶺一致,從圖中看出,地下分水嶺位于地上分水嶺之外,說明地下分水嶺處外擴,原分水嶺外側的地下水越過分水嶺補給天池。
2.(2024·廣東梅州·一模)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海湖是我國最大的咸水湖,四周高山環抱,常年盛行偏北風。湖北岸發育有許多沖積扇,其中泉吉河沖積扇、沙柳河沖積扇兩處扇緣發育完整。研究表明,受熱量。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含鹽量等因素影響,沙柳河沿岸物種豐富度整體隨湖泊距離的增加呈先增后減的趨勢。圖為青海湖北部沖積扇分布,表為泉吉河、沙柳河和爛泥灣河流域特征比較。
河流落差/m 長度/km 流域面積/km2
泉吉河 1108 665 567
沙柳河 1500 105.8 1442
爛泥灣河(已廢棄) 695 27 154
(1)指出圖示青海湖北岸規模最小的沖積扇,并分析原因。
(2)對青海湖北岸兩外沖積扇緣發育完整的現象,做出合理解釋。
(3)分析沙柳河沿岸物種豐富度空間變化的原因。
【答案】(1)爛泥灣沖積扇。爛泥灣河長度最短,流域范圍最小,攜帶泥沙物質少;爛泥灣河道落差最小,徑流量較小,水流緩慢,泥沙搬運能力較差;爛泥灣河目前已經干涸。因此爛泥灣沖積扇規模最小。
(2)泉吉河、沙柳河兩河道較長、流域面積較大,河道比降較大,可提供足夠的堆積物質條件;扇緣處受偏北風離岸風影響,風速小,湖水波浪作用弱,對扇緣的破壞作用小。
(3)青海湖為咸水湖,離湖較近的地帶,土壤含鹽量較高,只適宜少量耐鹽堿物種生存,物種豐富度低;隨湖泊距離增加,土壤含鹽量降低,土壤含水量適宜,是水熱等條件最佳區域,物種最豐富;高海拔地區,熱量降低,土壤含水量較少,水熱條件差,物種豐富度減小。
【解析】(1)三條河流對比,爛泥灣河的長度、流域面積都是最小,因此攜帶泥沙物質少,形成沖積扇物質來源少;爛泥灣河道落差最小,徑流量較小,水流緩慢,泥沙搬運能力較差,較少的泥沙才能到達出山口位置;爛泥灣河現在已經廢棄,在出山口不可能形成新的沖積扇,因此爛泥灣沖積扇規模最小。
(2)青海湖北岸兩外沖積扇對應的是泉吉河、沙柳河,兩河道較長、流域面積較大,河道比降較大,可提供足夠的堆積物質條件,且由于流速較快,挾沙能力強,有大量沙粒會在出山口沉積形成沖積扇;扇緣處受偏北風離岸風影響,湖水波浪作用弱,對扇緣的破壞作用小,偏北風受四周地形阻擋,風力較小,風力侵蝕作用小。
(3)據所學知識可知青海湖為咸水湖,離湖較近的地帶,尤其是湖岸地區土壤含鹽量較高,只適宜少量耐鹽堿物種生存,整體物種豐富度低;隨湖泊距離增加,遠離咸水湖,土壤含鹽量降低,土壤含水量相對適宜,土壤條件和水分條件最優,此處的物種最豐富;繼續向北,海拔隨著升高,熱量條件變差,土壤含水量也有所減少,水熱條件變差,物種豐富度逐漸減小。
3.(2024·福建莆田·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荷蘭除天然氣、石油外,自然資源匱乏。依靠領先的溫室技術,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農業奇跡。荷蘭文洛型溫室(圖)是高科技溫室的典型代表,結構設計上采用高透光率玻璃和小截面高強度支撐材料,通風窗口面積小;使用時常以天然氣作為燃料,產生電、熱、CO2供溫室使用,各項設備與過程自動化程度高。自20世紀80年代始,我國多地引進文洛型溫室投入農業生產。實踐表明,原裝文洛型溫室在我國“水土不服”,維持周年生產成本昂。
(1)從氣候角度,論證在荷蘭當地文洛型溫室結構設計的合理性。
(2)分析我國北方地區引進原裝文洛型溫室進行周年生產,能源成本遠高于荷蘭的原因。
(3)說明我國引進的文洛型溫室在生產過程中除了控制成本外,為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可以采取的措施。
【答案】(1)荷蘭緯度高冬季日照少,且全年陰雨天數多,光照不足:采用高透光率玻璃、小截面支撐材料,透光率高、遮蔭少,有利于提高光照利用率;終年受西風控制,風力強勁,采用高強度支撐材料結構穩固;全年溫和,夏季通風散熱需求小,無需大面積開窗。
(2)與荷蘭相比,我國北方地區冬季氣溫更低,夏季氣溫更高,溫控耗能較大;管道設施不完善,天然氣使用成本較高;溫室運營技術水平不高(管理經驗不成熟),能源損耗大。
(3)發揮溫室種植環境可控的優勢,實現穩定供貨;保證產品品質,提升市場議價能力;改良種植技術,創新栽培模式;拓展設施普適性,靈活響應市場需求;選種高附加值作物,提高農產品售價。
【解析】(1)由所學知識可知,荷蘭的氣候類型為溫帶海洋性氣候,荷蘭緯度高冬季日照時數少,且全年陰雨天數多,光照不足;由材料可知,文洛型溫室采用高透光率玻璃、小截面支撐材料,透光率高、遮蔭少,有利于提高光照利用率,滿足溫室內植物的光合作用;且該地位于盛行西風帶上,終年受西風控制,風力強勁,采用高強度支撐材料結構穩固;全年溫和,夏季通風散熱需求小,通風窗口面積小,無需大面積開窗。
(2)與荷蘭相比,我國北方地區冬季氣溫更低,需要以天然氣作為燃料,產生電、熱、CO2供溫室使用;夏季氣溫更高,需要進行遮陽處理,溫控耗能較大;我國的天然氣管道設施不完善,天然氣使用成本較高;處于試運營階段,溫室運營技術水平不高(管理經驗不成熟),能源損耗大。
(3)文洛型溫室可以控制溫度、濕度和光照等環境因素,從而延長作物的生長周期,擺脫了農業生產的季節性限制,應充分發揮溫室種植環境可控的優勢,實現穩定供貨;注重技術投入,保證產品品質,提升產品競爭力,提升市場議價能力;改良種植技術,創新栽培模式,提高產量;拓展設施普適性,靈活響應市場需求,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生產規模;選種高附加值作物,提高農產品售價,提升經濟效益。
4.(2024·天津·一模)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潟湖是指淺水海灣因灣口被淤積的泥沙封閉形成的湖。七里海潟湖位于渤海的近岸,其形成與波浪相關。1883年,周圍洪水漲溢,七里海湖水驟然猛漲,在東北處將沙坨峪沖開形成新開口,湖、海相通,海水涌入。20世紀70年代,當地對注入七里海的趙家溝等五條河流進行治理,河流泄洪能力增強,并發育了湖口三角洲。隨著七里海區域開發不斷增強,區域內部天然濕地面積減少,人工濕地面積增加(養殖池、稻田)。下左圖示意七里海及其周圍土地利用狀況。
(1)簡述七里海湖口三角洲的的形成原因。
材料二:2023年7月8日,世界單體最大的“鹽光互補”項目落戶天津市濱海新區的長蘆鹽場。在安裝設置上,該站通過增長光伏陣列間距、降低光伏面板的坡度、采用雙面光伏面板(如左圖)等措施實現了水上光伏發電、水面蒸發制鹵、水下水產養殖的“鹽光互補”新型復合產業模式。光伏發電受天氣影響具有不穩定性,存在嚴重棄電現象。而“綠氫”生態鏈,則是將額外的光伏電力用于制氫,實現充分利用。氫能在密封性好的空間是可以被儲存起來的,地下深部鹽穴(如右圖)的密閉性和地質穩定性為大規模氫能儲備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下右圖為渤海及附近海域表層海水鹽度分布圖。
(2)分析世界單體最大“鹽光互補”項目選擇落戶在天津長蘆鹽場的原因。
(3)簡述鹽穴儲氫對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的意義。
【答案】(1)入湖河流整治后,河流泄洪能力增強,入湖泥沙增加;河流入湖口地勢低平,排水不暢;湖水的頂托作用強,河水流速變緩,搬運能力下降,泥沙淤積形成湖口三角洲。
(2)天津的長蘆鹽場面積廣闊,利于光伏電板鋪設;天津相關產業基礎雄厚,利于項目順利進行;北方沿海城市,夏季降水時間較短,太陽能相對較豐富;天津經濟雄厚,具備超高壓輸電技術;天津經濟發達,清潔能源需求量大。
(3)有效減少棄能現象,促進氫能的大量生產,優化能源結構;實現能源供需的“削峰填谷”,保證氫能穩定供應;鹽穴的密封性和地質穩定性,降低氫能損耗;鹽穴利用地下閑置空間大量儲氫,保障能源安全;促進我國能源領域碳達峰、碳中和的實現。
【解析】(1)注意材料信息“20世紀70年代,當地對注入七里海的趙家溝等五條河流進行治理,河流泄洪能力增強,并發育了湖口三角洲”。結合三角洲是河流堆積地貌,可從泥沙來源、動力條件、沉積環境等展開分析。由此可知,由于河流的泄洪能力增強,導致河流輸沙量增多,入湖的泥沙增加,河流入湖口地區地勢低平,排水不暢,河流入湖過程中受到湖水的頂托作用,河水流速減緩,搬運能力下降,泥沙沉積在河口,形成湖口三角洲。
(2)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鹽光互補”項目選擇布局在天津濱海新區長蘆鹽場應從兩方面理解,一方面指電站在天津布局的有利條件:天津濱海新區的長蘆鹽場面積廣闊,利于光伏電板鋪設;天津相關產業基礎雄厚,產業協作條件好,利于項目順利進行;作為北方沿海城市,夏季降水時間較短,臺風影響較弱,太陽能相對較豐富;天津經濟雄厚,具備超高壓輸電技術,擴大周邊市場。另一方面指電站在天津布局給其帶來的有利影響:天津經濟發達,能源需求量大,但常規能源缺乏,可緩解天津能源短缺。
(3) 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鹽穴作為氣體能源的氫能儲存器,可以有效減少能源的棄用現象,能促進氫能的大量生產;鹽穴壓縮綠氫儲能可以實現電能的大規模儲存,實現電力供需的“削峰填谷”,保證氫能穩定供應;鹽巖具有非常低的滲透率,即使產生微裂縫也可通過鹽的重結晶功能實現自愈合,能夠保證儲存溶腔的密閉性,鹽穴的密封性和地質穩定性,可以降低氫能源長期儲存的損耗;鹽穴作為地下閑置空間具有儲存容量大、清潔環保、安全可靠等優點,對于優化能源結構、促進清潔能源生產、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意義重大,同時成為我國能源領域碳達峰、碳中和的關鍵技術支撐之一。
5.(2024·廣東·二模)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廣州是改革開放后全國率先發展起來的地區之一,城鎮化和工業化發展程度高,2000年《廣州城市總體發展戰略規劃》的實施,使得廣州的城市空間框架突破了“云山珠水”的傳統格局,形成了“山城田海”的新格局,在新的城市空間格局中“田”的地位更加突出,但要改變傳統空間格局中農田的地位和作用面臨許多困境。近年來,廣州市積極探索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階段都市農業的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圖示意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階段都市農業的發展路徑。
(1)分析在中心城區設計立體農業建筑的益處。
(2)說明在遠郊區布局標準化農田的原因。
(3)休閑農業公園貫穿城市的中心城區、近郊區、遠郊區,請從規模和分布形態的角度分析各區位中休閑農業公園的差異。
【答案】(1)中心城區土地資源有限,設計立體農業建筑,有利于節約土地面積,降低用地成本;減少從遠處運輸農產品,確保農產品的新鮮度;改善城市微氣候,提高空氣質量,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加強科技發展,有利于教育、科研等發展。
(2)遠郊區土地資源廣闊,適合進行大規模機械化農業生產;土地成本相對較低,標準化的大規模農業布局能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遠離城市的農田受到的污染較少,更容易實現綠色、生態、有機的農業生產。
(3) 規模差異:受限于土地空間,中心城區的休閑農業公園規模較小,近郊區、遠郊區規模較大。形態差異:中心城區分布較散,以旅游景點、廊道形式呈現,近郊區、遠郊區多以農田、果園和其他農業設施呈現。
【解析】(1)由于中心城區的土地資源有限且用地成本高,立體農業建筑可以有效地節約土地使用面積,進而達到降低用地成本的效果。這樣的設計模式可以減少農產品從遠郊區或其他地區的運輸,縮短運輸時間,從而確保農產品的新鮮度,同時減少運輸產生的碳排放,改善城市微氣候,提高空氣質量,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立體農業建筑還能夠提供綠色空間,有助于改善城市的微氣候,提高空氣質量。該設計模式將農業和科技相結合,不僅可以加強農業技術研發和推廣,還可以提供教育和研究的機會。
(2)遠郊區通常擁有較為廣闊的土地資源,適合開展大規模、機械化的農業生產。這樣的大規模生產能夠帶來規模經濟效益,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與中心城區相比,遠郊區的土地成本也相對較低。遠離城市中心的農田面臨的環境污染和人為干擾較少,更有可能實現綠色、生態和有機的農業生產。
(3)在中心城區,由于土地空間受到限制,休閑農業公園的規模通常較小。它們的存在形式往往是作為城市的旅游景點或廊道,為市民提供一個短暫的放松和親近自然的空間。在近郊區和遠郊區,休閑農業公園則呈現出更大的規模,以農田、果園和其他農業設施為主,為市民提供更加豐富和深入的農業體驗。
6.(2024·甘肅平涼·模擬預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合肥都市圈包括安徽省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滁州市、蕪湖市、馬鞍山市、蚌埠市、桐城市(縣級市)。其中滁州、馬鞍山地處南京、合肥之間,兩大城市區域影響力的交匯地帶。滁州中心城區東南距南京市中心約48千米,西南距合肥市中心約108千米;馬鞍山中心城區東北距南京市中心約47千米,西北距合肥市中心約118千米。都市圈內合肥市與淮南市、六安市和滁州市間的交通較為便利。合肥市作為都市圈核心城市對周邊城市起到輻射帶動作用,但是合肥市對不同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具有差異,合肥市的輻射帶動力和凝聚力有待進一步提高。下圖示意合肥都市圈。
(1)說出合肥市的城市功能。
(2)比較合肥市對滁州和馬鞍山的輻射帶動作用差異,分析其原因。
(3)為提高合肥市的輻射帶動力提出合理對策。
【答案】(1)作為省會城市,合肥市是安徽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教中心,是都市圈核心城市,也是連接南京和合肥的交通樞紐,對周邊城市起到輻射帶動作用。
(2)合肥市對滁州的輻射帶動作用要強于馬鞍山。原因在于:滁州與合肥市間的交通較為便利,有利于兩地間的經濟交流和人員往來,而馬鞍山與合肥市間的交通相對不便;滁州地處南京、合肥兩大城市區域影響力的交匯地帶,受到兩座城市的雙重輻射帶動,而馬鞍山則主要受到合肥市的輻射帶動。
(3)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交通網絡的覆蓋范圍和便利程度,改善合肥市與周邊城市的交通聯系;優化產業布局,引導產業合理集聚,促進合肥市與周邊城市的產業合作與協同發展;加強政策扶持,加大對周邊城市的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提高周邊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強化區域合作,加強與南京等周邊城市的溝通協調,共同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
【解析】(1)作為省會城市,合肥市是安徽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教中心。這里匯聚了全省的主要行政機構、企事業單位、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是安徽省的決策和管理中心。同時,合肥市作為交通樞紐,交通便利,擁有高速公路、鐵路、航空等多種交通方式,連接了南京和合肥兩大城市區域影響力的交匯地帶,對周邊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輻射帶動作用。
(2)從交通的便利程度及城市影響上可以看出合肥市對滁州的輻射帶動作用要強于馬鞍山。從圖文材料中可以看出,滁州距離合肥市相對較近,約為108千米,而馬鞍山距離合肥市相對較遠,約為118千米,距離越近,自然影響就越大一些;在交通上來看,滁州與合肥市間的交通較為便利,這有利于兩地間的經濟交流,貨物中轉和人員往來等,而馬鞍山與合肥市間的交通卻相對不便。因此,對比交通這方面來看,滁州交通條件要優于馬鞍山;在城市影響方面,滁州地處南京、合肥兩大城市區域影響力的交匯地帶,會受到兩座城市的雙重輻射帶動,而馬鞍山主要受合肥市的輻射帶動,所以合肥對滁州的整體發展水平和輻射帶動作用相比馬鞍山更強。
(3)提高合肥市的輻射帶動力可以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產業布局、加強政策扶持、強化區域合作等角度來提出對策。通過加大對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的投入,提高交通網絡的覆蓋范圍和便利程度,改善合肥市與周邊城市的交通聯系,這將有助于縮短合肥市與周邊城市的時空距離,增強合肥市對周邊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引導產業合理集聚,促進合肥市與周邊城市的產業合作與協同發展,通過優化產業布局,可以提高產業的規模效益和區域競爭力,推動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加大對周邊城市的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提高周邊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這將有助于縮小合肥市與周邊城市的差距,促進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加強與南京等周邊城市的溝通協調,共同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通過建立區域合作機制,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提高區域整體競爭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潍坊市| 宝丰县| 锡林郭勒盟| 东宁县| 普兰店市| 泾川县| 淮阳县| 陕西省| 石门县| 温泉县| 平度市| 孟州市| 沙坪坝区| 阿瓦提县| 贵定县| 宜城市| 伊春市| 黄平县| 盖州市| 汶上县| 台东县| 龙井市| 天柱县| 乐安县| 桂林市| 锦屏县| 宜兰市| 九台市| 抚远县| 绥中县| 大余县| 甘南县| 依兰县| 额济纳旗| 丰镇市| 鲁甸县| 法库县| 湖南省| 徐水县| 定结县| 卢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