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大題10 區域生態環境內容預覽【考情分析】命題特點+三年高考真題熱點角度解讀【琢題突破】大題典例+技法思路+類題固法【實戰演練】精選模擬題和真題,大題突破練【命題特點】以區域生態環境為中心要素的非選擇題一般會結合生活實踐情境,以客觀存在的自然現象或某一環境演變過程為背景,以區域圖、示意圖等圖形信息為載體,考查區域內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生態環境現象、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合理的治理措施等。其命題特點通常結合陸地水體特征、區域氣候特征、流域的開發和農業生產等內容綜合考查,針對生態脆弱區域,圍繞某個生態環境問題(水土流失、森林、濕地的變化、土地荒漠化等),探究該問題產生的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旨在考查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熱點角度01 水土流失 2023年 北京卷 16(3)蛇魚川流域開展生態治理 2023年 海南卷19(3) 荷蘭和萊特島自然災害 2021年 北京卷 16(3)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 2021年 河北卷18(3) 黃土丘陵溝壑植被分布熱點角度02 濕地 2022年 湖北卷18條子泥濕地生態修復 2021年 全國甲卷36(2)M 地區濕地開發利用 2021年 海南卷23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沿海濕地熱點角度03 荒漠化 2023年 浙江6月28(2)古爾班通古特沙漠 2021年 北京卷18(1)蒙古高原部分地區年降水量分布及采樣點植被覆蓋度 2021年 遼寧卷18(2) 河流兩岸沙丘分布及植被修復熱點角度01 水土流失1.(2023·北京·高考真題)某校中學生赴蛇魚川流域進行野外研學。左圖為該流域示意圖,右圖為某同學撰寫的考察報告。讀圖,回答下列問題。任務三、調研流域生態治理以“清水下山、凈水入庫”為目標,當地對蛇魚川流域開展生態治理。(3)在甲、乙兩地中任選其一,從保護水質的角度列舉該地應采取的治理措施。1.(2024·湖南永州·二模)三峽及配套工程使長江“深下游、暢中游、延上游”戰略得以貫徹,加快了長江黃金水道建設,也產生了上游庫區岸坡水土流失和中下游江心島消退等問題。在庫區,三峽工程周期性蓄洪、泄洪,30米落差暴露出的土地,因江水反復沖刷,水土流失等生態問題嚴重。下面是治理該問題的兩種工程措施:在長江沿線岸坡鋪設六棱水泥塊(圖1)和鋪設連鎖式支撐磚(圖2)。圖3為長江中下游一個正在消退的江心島(虛線為江心島的原有岸線)。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治理庫區岸坡水土流失的兩種工程措施中,指出綜合效益更好的工程措施并說明理由。(2)分析長江中下游江心島消退的原因及危害。2.(2024·上海徐匯·一模)某校地理研學小組計劃做一期東北黑土區耕地水土流失問題的展板。東北黑土區耕地面積廣闊,耕地的坡度多在5°以下,坡長一般為500~2000m。水蝕、風蝕及不合理的耕作導致黑土層變薄變瘦。(1)展板A區開篇介紹了東北黑土區的自然地理概況,以下說法正確的有( )(不定項選擇)A.位于高緯度地區 B.地形三面環山、中部為平原C.河流一年只有一次汛期 D.河流有結冰期(2)展板A區進一步以思維導圖的形式闡明了黑土肥沃的奧秘,在下圖對應位置填寫合適的選項。選項:① 、② 、③ 、④ 。A.產生大量枯枝落葉B.微生物分解有機質速度慢C.氣候濕潤,植被繁茂D.秋冬季氣溫低(3)展板B區首先利用專題地圖呈現了東北黑土區耕地水土流失的現狀。 技術可以利用地物 (反射/吸收)太陽輻射的信息來獲取區域影像,從而為進一步分析、制圖提供數據源。(4)展板B區的后半部分是學生走進高校實驗室開展的水土流失模擬實驗。完成實驗記錄內容。① 、② 、③ 。(5)展板C區呈現的是應對之計,為緩解水土流失問題,該區域更適宜采用 的方式(單選:A.順坡耕作B.橫坡耕作)。(6)展板C區最后介紹了秸稈還田耕作技術,該技術對東北黑土地永續利用的積極作用包括( )(不定項選擇)A.增加地表粗糙度,減輕風蝕 B.固土攔泥,減少水蝕C.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 D.增加土壤水分蒸發3.(2023·四川成都·一模)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江西省太和縣千煙洲采用“丘上林草丘間塘,緩坡溝谷魚果糧”的模式發展立體農業。(1)指出該地區典型的生態環境問題并分析產生的自然原因。(2)分析提高“丘上林草”植被覆蓋率對緩解該生態環境問題的過程。熱點角度02 濕地1.(2022·湖北·高考真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條子泥濕地位于世界自然遺產地鹽城濱海濕地核心區,擁有面積廣闊的潮間帶灘涂,是眾多候鳥遷徙途中的理想棲息地。每年春秋遷徙季,大量候鳥在此停歇。但由于受自然和人類活動的雙重影響,候鳥棲息地嚴重減少。為給候鳥就近找一塊合適的歇腳地,當地將靠近海邊原用于圍墾養殖的720畝(1畝≈666.67平方米)魚塘,經過生態修復和改造,變成了能夠滿足各種候鳥需求的高潮位棲息地。“720高地”建成后來條子泥停留的鳥兒越來越多,候鳥種群數量不斷上升(下圖)。右圖示意條子泥濕地位置。 (1)分析導致當地候鳥棲息地減少的原因。(2)說明“720高地”建設與維護的具體做法。(3)該地恢復鳥類棲息地的成功實踐,為世界自然遺產地和濕地的生態保護與修復提供了寶貴的中國經驗。請你擬定一個經驗總結提綱。1.(2024·甘肅張掖·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西北名城銀川市,地處塞北江南,周邊河湖密集,濕地類型多樣,濕地面積多年來持續增加,并獲得全球首批“國際濕地城市”稱號。2021年《寧夏國家葡萄及葡萄酒產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出臺后,涵蓋了銀川市的賀蘭山東麓502.2平方千米范圍被納入到綜試區。區域內釀酒葡萄種植面積達57萬畝(1公頃=15畝),在種植過程中形成的“淺溝種植”已成為重要的水土流失修復工程。當地葡萄酒產業與生態修復相結合,成為中國西部地區特色產業深度開放的重要樣板。(1)從地理環境整體性角度,分析銀川周邊濕地面積增加對當地地理環境的影響。2.(23-24高三下·河南鄭州·階段練習)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黃河從巴顏喀拉山的涓涓細流匯聚成浩蕩之勢,一路奔騰澎湃,由甘肅自西向東進入四川,在若爾蓋濕地(下圖)駐足流連。若爾蓋濕地是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和補給區,濕地完善的生態系統滋養著萬千生靈,它也是世界最大的高原高寒泥炭沼澤濕地。泥炭是苔蘚植物在沼澤發育過程中形成的產物,每年只能積累約1毫米的厚度。泥炭可用作有機肥料,不法分子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盜挖泥炭,對濕地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傷害。(1)簡述黃河上游的水文特征。(2)分析若爾蓋高原高寒泥炭沼澤濕地形成的原因。(3)從生態角度分析盜挖泥炭對若爾蓋濕地環境造成的影響。(4)從生產、生活的角度,列舉泥炭的用途。3.(2024·云南·模擬預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泥炭是沼澤發育過程中的產物,又名“草炭”、“泥煤”,由沼澤植物的殘體,在多水的嫌氣條件下,不能完全分解堆積而成。其中含有大量水分和未被徹底分解的植物殘體、腐殖質以及一部分礦物質。處在群山環抱中的若爾蓋濕地(如下圖)是青藏高原在隆起過程中形成的一個相對斷陷下沉的低凹地,是我國最大的泥炭沼澤濕地和黃河重要水源涵養區。若爾蓋濕地以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出了豐富多樣的高原物種,其中野生脊椎動物有196種,常見的維管束植物有362種。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于當地居民開溝排水、過度放牧和開采泥炭等活動導致濕地大面積減少。(1)分析若爾蓋泥炭沼澤濕地的形成條件。(2)推測泥炭沼澤濕地的經濟用途。(3)說明若爾蓋濕地面積減少對生態環境產生的不利影響。(4)結合材料,提出保護若爾蓋濕地應采取的措施。熱點角度03 荒漠化3.(2023·浙江·高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綠洲是干旱氣候區的特有景觀,經過人類活動長期影響,部分天然綠洲和荒漠演變為人工綠洲。人工綠洲主要由農田、人工水域、村鎮和綠洲城市等組成。天山北麓洪積、沖積作用形成山前傾斜平原,其上堆積的巨厚第四紀沉積物為地下水的儲存、運移提供了良好的空間,是新疆人工綠洲分布較集中的區域。材料二圖1為天山北麓部分地區略圖。圖2為洪積一沖積扇示意圖。圖3為天山北麓一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某剖面示意圖。 (2)指出人工綠洲土壤易受侵蝕的主要自然條件。1.(2024·甘肅·一模)根據材料,完成下列問題。生態脆弱區是指生態系統抗干擾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難以恢復的地區,主要分布在干濕交替、農牧交錯、沙漠邊緣等地區。其生態穩定性差,一旦被打破,上地易退化。圖1為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帶分布范圍示意圖,圖2為郭爾多斯多年平均年內各月降水量統計圖。(1)據圖1,描述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帶的分布特征。(2)據圖2,描述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帶的降水特征。(3)分析造成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帶土地退化的原因。2.(2024·內蒙古呼和浩特·一模)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3年8月,赤峰市翁牛特旗全面啟動科爾沁、渾善達克兩大沙地殲滅戰,成功探索出了“以路治沙、工程固沙、生物治沙、封育禁牧”的治沙模式,即開通穿沙公路,進行切割治理,圍繞公路兩側對沙地進行綜合治理;選取本地稻草作為沙障材料,鋪設草方格沙障;通過飛機播種等方式,推廣鄉土樹種造林;堅持“草畜平衡、封育禁牧、少養精養集中養”等政策,最終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說明該地治沙模式對生態修復的作用。3.(2024·山東煙臺·一模)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近幾十年來,隨著全球變暖加劇,青藏高原由于獨特的地理環境,對氣候變化尤為敏感,高原出現凍融荒漠化現象,人類活動和高原鼠兔增多也加劇了凍融荒漠化。下圖示意藏西-藏北凍融荒漠化的主要分布區及其形成過程。 (1)據圖說明造成凍融荒漠化的過程。(2)推測高原鼠兔增多對凍融荒漠化的影響。(3)針對藏西-藏北凍融荒漠化加劇的趨勢,提出合理化建議。1.(2021·海南·高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密西西比河發源于海拔450米的艾斯塔卡湖,長3700多千米,縱貫美國中部,在路易斯安那州注入墨西哥灣。流域內有眾多的湖泊、茂密的森林,廣布著小麥、大豆、玉米和棉花帶。21世紀以來美國濕地已由最初的87萬平方千米減少到43萬平方千米,目前路易斯安那州的沿海濕地正以130平方千米/年的速度在流失。結合所學地理知識,分析導致路易斯安那州沿海濕地減少的原因。2.(2021·全國·高考真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圖中陰影示意的M地區曾經是濕地(沼澤),年降水量是年蒸發量的1.2~1.5倍,遠低于英國西部和北部。在羅馬時代,人們對M地區濕地進行了排水嘗試,濕地僅得到零星開墾。17世紀,該地引入荷蘭風車與水利工程技術,濕地得到成片開墾。經過幾百年的開發,M地區已經成為英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但也存在諸多問題。(1)分析M地區排水后能夠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2)分析羅馬時代和17世紀對M地區濕地開墾結果存在差異的原因。3.(2023·北京·高考真題)1944年,攝影師薩爾出生于巴西東南部一個1500平方千米的農莊,農莊一半屬于大西洋森林。圖(左)示意大西洋森林的分布,圖(右)是2001年和2019年薩爾家族農莊景觀,讀圖,回答下列問題。東南沿岸森林保護區動植物種類豐富,眾多水生生物中有巴西特有的魚類。這里有大面積森林、濕地、群島、海灘、河流及其入海口,茂密的紅樹林覆蓋島嶼和河口。(1)簡述該保護區生物多樣性豐富的主要自然條件。在過去五個世紀里、大西洋森林被大規模開發,出現了起源于染料木貿易點的里約熱內盧、興起于皮拉蒂爾村莊的圣保羅等城市。森林面積持續減少。20世紀40年代初。薩爾的父親購置土地。和其他許多農民一樣??车魳淠尽7N植牧草、咖啡、大豆和甘蔗等。(2)概括大西洋森林面積持續減少的人為原因。20世紀90年代,薩爾夫婦開始經營農莊。1999年他們籌集10萬棵樹苗,招募工人,志在把毫無生機的土地還原成兒時的模樣,到2019年已植樹200萬棵。與此同時,巴西、阿根廷和巴拉圭形成“大西洋森林恢復三國網絡”機制,通過人工造林,大約7000平方千米森林得以恢復。(3)闡述與2001年相比。2019年農莊土壤的變化。并指出建立“大西洋森林恢復三國網絡”機制的必要性。4.(2020·北京·高考真題)某校中學生赴長江上游支流大寧河(重慶段)進行野外實習。下圖為大寧河流域示意圖。 讀圖,回答下列問題。任務一 考察流域地形。(1)概述該流域主要地形特征。任務二 走訪水文站,查閱文獻,獲取相關數據,如下表所示。(2)繪制統計圖,說出該流域侵蝕量與輸沙量的關系。任務三 調研流域的綜合治理。(3)簡述該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有效措施。5.(2020·山東·高考真題)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西柳溝是黃河內蒙古段的一級支流,流域面積1356km2(下圖1),是黃河粗泥沙的重要來源區之一。2019年5月,某中學地理研學小組在水土保持專家許教授指導下,對西柳溝開展了以“黃河上游流域治理與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題的考察活動。他們來到西柳溝上游,放眼望去,溝壑縱橫,植被稀疏。當地農民說這里“遇水成泥、遇風成沙”。兩天后,他們到達中游的風沙區,只見河流兩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許教授說這里每年冬春季節常有大風和沙塵暴出現。穿過沙漠繼續北行,研學小組發現地勢變得低平,河流蜿蜒,河岸兩側遍布綠油油的農田。龍頭拐水文站工作人員介紹,每逢汛期,這里會泛濫成災,入黃口處常形成沙壩,造成黃河干流嚴重淤堵。(1)研學小組依據水文站提供的資料繪制了西柳溝多年平均月輸沙率和月流量變化圖(圖2),發現西柳溝汛期易形成峰高量大、陡漲陡落的高含沙量洪水。從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西柳溝高含沙水流的形成原因。(2)研學小組從所繪圖中進一步發現,西柳溝3月的流量與7月、9月的相近,但3月的輸沙率卻小得多。分析形成該現象的原因。(3)通過本次研學活動,研學小組對西柳溝流域的自然地理概況、水土流失狀況等有了深入了解,對西柳溝流域治理有了一定認識。為減少西柳溝入黃泥沙,從黃土丘陵溝壑區、風沙區和沖積平原區中,任選一區提出針對性的治理措施。6.(2020·山東·高考真題)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河西走廊西大河流域的永昌盆地介于永昌南山與永昌北山之間(下圖),海拔1875~2106m,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盆地內分布有若干塊濕地,這些濕地的形成是地形、地質條件及地表水、地下水共同作用的結果。金川峽水庫位于盆地最低處,是當地生產和生活的重要水源地。(1)從地形、地質角度分析濕地的成因。(2)說明永昌盆地內濕地對金川峽水庫的意義。1.(2024·山東濱州·一模)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受地表條件影響,風沙搬運的距離存在明顯差異,河道往往會成為阻礙風沙前進的鴻溝。無定河上游河道西北側為沙丘地貌,東南側為黃土地貌,河道的出現阻止了毛鳥素沙地向東南擴展。圖左示意風沙搬運三種方式,圖右示意無定河上游地貌類型空間分布。(1)從地形角度分析毛烏素沙地向東南擴展的有利條件。(2)從風沙搬運方式的角度,說明無定河上游河道阻止毛烏素沙地向東南擴展的原因。(3)為改善無定河流域生態環境,從黃土地貌區、沙丘地貌區任選一區提出針對性的治理措施。2.(2024·重慶大足·一模)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肥島效應是指干旱半干旱地區的灌叢下方土壤養分富集,灌叢冠下土壤肥力高于灌叢間空曠地帶,其強度與灌叢生長狀況密切相關。灌叢的植株、冠面越大,生長耗水量越多。從水源補給角度分析,荒漠化是地下水位下降,淺層土壤含水量減少的過程。圖為塔里木盆地北部荒漠化過程與肥島效應強度變化關聯模式圖。 (1)從土壤物質組成角度,分析灌叢冠下土壤肥力高于灌叢間裸地的原因。(2)運用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結合模式圖說明塔里木盆地北部荒漠化的過程。(3)針對退化初始階段的灌叢,從保障灌叢生長水量的角度提出合理保護措施。(4)描述該地荒漠化過程中灌叢化階段肥島效應的強弱變化,并從水源補給角度說明灌叢入侵的原因。3.(2024·江西九江·二模)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油橄欖,原產于地中海地區,喜溫暖抗干旱,生長期需適當高溫才能生長旺盛,冬季無嚴霜凍害地區最適其生長,對土壤適應性較廣,只要疏松透氣、排水良好都可生長良好。油橄欖保健營養價值高,是食用油、醫藥、化妝品等的原料。位于云南省南部,隸屬峨山縣的甸中鎮,多河谷、丘陵、山地,過去石漠化嚴重。如今,石漠化嚴重的荒山成為漫山遍野的油橄欖種植園。漫山遍野的油橄欖不僅成為鄉村振興、群眾脫貧致富的“搖錢樹”“致富樹”,也使土地石漠化狀況得到有效改善。下圖示意甸中鎮位置和石漠化、油橄欖景觀。(1)分析甸中鎮土地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2)闡釋甸中鎮選種油橄欖作為致富樹和搖錢樹,就此作出合理解釋。(3)說明甸中鎮油橄欖規?;N植在治理石漠化方面的重要作用。4.(23-24高三下·河北保定·開學考試)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紅樹林是分布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海岸潮間帶的一種耐鹽木本生物群落,紅樹林面積的變化受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影響顯著。為保護紅樹林,廣西建立了“紅樹林濱海濕地一體化生態修復體系”,通過地埋管道、地下養魚、地上種紅樹,使灘涂養殖與紅樹林生長并存,走上了兼顧生態與經濟效益的紅樹林生態修復之路。左圖為1970年至2021年廣西紅樹林面積變化統計圖,右圖示意紅樹林地埋管道魚類原位生態系統。(1)紅樹林是海岸重要的濕地生態系統,請任選一種生態功能加以說明。①魚蝦樂園 ②固碳能手 ③海岸衛士(2)指出自1970年以來,廣西紅樹林面積變化的趨勢,并分析20世紀紅樹林面積變化的原因。(3)闡釋相較于傳統魚蝦養殖,紅樹林地埋管道魚類原位生態系統的優勢。5.(2024·安徽蚌埠·三模)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臨界起沙風速是指大氣邊界層的氣流在運動過程中,使地面的沙物質受到風力作用,由靜止進入運動狀態時的臨界風速。蒙古喬伊爾市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冬春季節多大風天氣,該地正經歷強烈的草原風蝕沙漠化過程。圖1示意蒙古年降水量分布,圖2為喬伊爾市2019年6月-2020年5月土壤水分與臨界起沙風速(2米高度)變化。(1)簡述喬伊爾市臨界起沙風速2019年6月-2020年5月變化的主要特點。(2)分析春季是喬伊爾市風蝕沙漠化主要發生時期的原因。(3)分析過度放牧對喬伊爾市風蝕沙漠化的影響。6.(2024·湖北·三模)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位于武漢市蔡甸區的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面積約17.4萬畝,是由淺湖—沼澤—草甸構成的濕地生態系統,鳥類資源豐富。近年來,保護區的藕田、水稻田明顯增加。沉湖濕地的羅紋鴨屬植食性浮水類游禽,多選擇靠近茂密蘆葦的開闊水面、處于生長期的隱蔽農田等生境。圖為羅紋鴨2005—2020年種群數量動態曲線。(1)說明沉湖濕地鳥類資源豐富的主要原因。(2)描述2017年后羅紋鴨種群數量的變化特征,并從環境變化的角度分析其數量變化的原因。(3)請從人類生產活動角度,提出保護沉湖濕地鳥類的合理措施。大題10 區域生態環境內容預覽【考情分析】命題特點+三年高考真題熱點角度解讀【琢題突破】大題典例+技法思路+類題固法【實戰演練】精選模擬題和真題,大題突破練【命題特點】以區域生態環境為中心要素的非選擇題一般會結合生活實踐情境,以客觀存在的自然現象或某一環境演變過程為背景,以區域圖、示意圖等圖形信息為載體,考查區域內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生態環境現象、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合理的治理措施等。其命題特點通常結合陸地水體特征、區域氣候特征、流域的開發和農業生產等內容綜合考查,針對生態脆弱區域,圍繞某個生態環境問題(水土流失、森林、濕地的變化、土地荒漠化等),探究該問題產生的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旨在考查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熱點角度01 水土流失 2023年 北京卷 16(3)蛇魚川流域開展生態治理 2023年 海南卷19(3) 荷蘭和萊特島自然災害 2021年 北京卷 16(3)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 2021年 河北卷18(3) 黃土丘陵溝壑植被分布熱點角度02 濕地 2022年 湖北卷18條子泥濕地生態修復 2021年 全國甲卷36(2)M 地區濕地開發利用 2021年 海南卷23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沿海濕地熱點角度03 荒漠化 2023年 浙江6月28(2)古爾班通古特沙漠 2021年 北京卷18(1)蒙古高原部分地區年降水量分布及采樣點植被覆蓋度 2021年 遼寧卷18(2) 河流兩岸沙丘分布及植被修復熱點角度01 水土流失1.(2023·北京·高考真題)某校中學生赴蛇魚川流域進行野外研學。左圖為該流域示意圖,右圖為某同學撰寫的考察報告。讀圖,回答下列問題。任務三、調研流域生態治理以“清水下山、凈水入庫”為目標,當地對蛇魚川流域開展生態治理。(3)在甲、乙兩地中任選其一,從保護水質的角度列舉該地應采取的治理措施。【答案】(3)甲地:保護植被,保持水土,減少河流含沙量;恢復生態環境,增強水體自凈能力。乙地:控制污染企業布局;嚴禁施用農藥、化肥,防止污染水源;生活污水凈化處理。【詳解】(3)甲地:位于山區,應當保護植被,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從而有效減少河流含沙量;加大宣傳力度,恢復生態環境,增強水體自凈能力,保障下游水體水質。乙地:位于平原地區,要嚴格控制污染企業布局,防止水體污染;下游平原河谷農業發達,要嚴禁施用農藥、化肥,杜絕污染水源;居民生活點較多,生活污水要凈化處理。1.(2024·湖南永州·二模)三峽及配套工程使長江“深下游、暢中游、延上游”戰略得以貫徹,加快了長江黃金水道建設,也產生了上游庫區岸坡水土流失和中下游江心島消退等問題。在庫區,三峽工程周期性蓄洪、泄洪,30米落差暴露出的土地,因江水反復沖刷,水土流失等生態問題嚴重。下面是治理該問題的兩種工程措施:在長江沿線岸坡鋪設六棱水泥塊(圖1)和鋪設連鎖式支撐磚(圖2)。圖3為長江中下游一個正在消退的江心島(虛線為江心島的原有岸線)。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治理庫區岸坡水土流失的兩種工程措施中,指出綜合效益更好的工程措施并說明理由。(2)分析長江中下游江心島消退的原因及危害。【答案】(1)連鎖式支撐磚。理由:連鎖式支撐磚,彼此相扣,在坡面上不易滑落;空隙較多,利于植物生長,有助護坡。(2)原因:三峽工程建成后,河流泥沙減少;長江中游疏浚河道,使得流速加快,侵蝕加劇。危害:破壞原有生態系統;導致動物棲息地破壞;淤塞下游河道;江中綠洲消失。【分析】本題以三峽及配套工程為材料,涉及長江中下游江心島消退的原因及危害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能力,體現綜合思維、區域認知以及地理實踐力的地理核心素養。【詳解】(1)對比圖1和圖2可知,圖2連鎖式支撐轉綜合效益更好。可從穩固程度、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植被恢復等角度分析。理由:連鎖式支撐磚,彼此相扣,形成一個整體,比較穩固,在坡面上很難滑落;空隙比較多,有利于植物的生長,植物可以涵養水源,有助于護坡。(2)可從泥沙含量減少或侵蝕加劇的角度分析。原因:三峽工程建成后,泥沙在庫區沉積,水庫以下河段的含沙量減少;長江中游疏浚河道,使得流速加快,侵蝕作用加劇,泥沙堆積減少。危害:由于侵蝕作用加劇,堆積作用減弱,泥沙堆積量減少,破壞原有生態系統;江心島消退,面積減小,導致動物棲息地破壞;江心洲消退,泥沙搬運到下游在河道堆積,淤塞下游河道;流水不斷的侵蝕和搬運,導致江中綠洲最終消失。2.(2024·上海徐匯·一模)某校地理研學小組計劃做一期東北黑土區耕地水土流失問題的展板。東北黑土區耕地面積廣闊,耕地的坡度多在5°以下,坡長一般為500~2000m。水蝕、風蝕及不合理的耕作導致黑土層變薄變瘦。(1)展板A區開篇介紹了東北黑土區的自然地理概況,以下說法正確的有( )(不定項選擇)A.位于高緯度地區 B.地形三面環山、中部為平原C.河流一年只有一次汛期 D.河流有結冰期(2)展板A區進一步以思維導圖的形式闡明了黑土肥沃的奧秘,在下圖對應位置填寫合適的選項。選項:① 、② 、③ 、④ 。A.產生大量枯枝落葉B.微生物分解有機質速度慢C.氣候濕潤,植被繁茂D.秋冬季氣溫低(3)展板B區首先利用專題地圖呈現了東北黑土區耕地水土流失的現狀。 技術可以利用地物 (反射/吸收)太陽輻射的信息來獲取區域影像,從而為進一步分析、制圖提供數據源。(4)展板B區的后半部分是學生走進高校實驗室開展的水土流失模擬實驗。完成實驗記錄內容。① 、② 、③ 。(5)展板C區呈現的是應對之計,為緩解水土流失問題,該區域更適宜采用 的方式(單選:A.順坡耕作B.橫坡耕作)。(6)展板C區最后介紹了秸稈還田耕作技術,該技術對東北黑土地永續利用的積極作用包括( )(不定項選擇)A.增加地表粗糙度,減輕風蝕 B.固土攔泥,減少水蝕C.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 D.增加土壤水分蒸發【答案】(1)BD(2) C A D B(3) 遙感 反射(4) 坡度、坡長(或地形) 當地夏季降水集中,對水土流失影響大,使得實驗研究更接近真實情況,提高準確性。 坡長較長(5)B(6)ABC【分析】本題以東北黑土區耕地水土流失問題為載體,主要涉及土壤、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等知識,主要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培養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和人地協調的學科素養。【詳解】(1)根據圖中A區的圖文信息和結合所學可知,東北黑土區位于中緯度地區,A錯誤;地形三面環山、中部為平原,河流一年有春汛和夏汛兩次汛期,河流冬季有結冰期,BD正確,C錯誤。故選BD。(2)東北地區屬于溫帶季風氣候,氣候濕潤,植被繁茂,且為溫蒂落葉闊葉林,秋冬季氣溫低,產生大量枯枝落葉,加之微生物分解有機質速度慢,使得土壤中有機質積累豐富,故①-④對應CADB。(3)遙感技術可以用來監測東北黑土區耕地水土流失的現狀,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地物反射太陽輻射的信息來獲取區域影像。(4)由實驗結論可知該實驗名稱應是坡度、坡長(或地形)對東北黑土區耕地水土流失的影響。降雨強度模擬夏季降水情況,目的是東北為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降水集中,對水土流失影響大,使得實驗研究更接近真實情況,提高準確性。根據圖中數據可知,坡長變化對水土流失影響明顯,坡長較長的地區黑土流失嚴重。(5)橫坡耕作相對于順坡耕作,可以更大程度降低流水速度,因此為緩解水土流失問題,該區域更適宜采用橫坡耕作。(6)秸稈還田耕作技術可以通過秸稈增加地表粗糙度,減輕風蝕;秸稈覆蓋可以固土攔泥,減少水蝕;秸稈本身屬于有機質,因此秸稈還田可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秸稈還田耕作技術會降低土壤水分蒸發,D錯誤,ABC正確。3.(2023·四川成都·一模)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江西省太和縣千煙洲采用“丘上林草丘間塘,緩坡溝谷魚果糧”的模式發展立體農業。(1)指出該地區典型的生態環境問題并分析產生的自然原因。(2)分析提高“丘上林草”植被覆蓋率對緩解該生態環境問題的過程。【答案】(1)水土流失;江西省位于東南丘陵,地表起伏大,地表物質不穩;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量大且多暴雨;紅壤質地黏細,雨天易流失。(2)林草茂密利于截留,降低降水強度和減低降水對地表的沖刷力度;地表植被和枯枝落葉利于截留雨水和泥沙,增加雨水下滲,減緩水土流失;林草根系固定土壤,減少泥沙流失。【分析】本題以江西省千煙洲立體農業為材料,涉及水土流失、植被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的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等學科素養。【詳解】(1)根據所學知識,江西省位于我國南方地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較多且集中多暴雨,該地區位于丘陵地區,地勢起伏較大,極易遭受流水沖刷,加上紅壤極易流失,出現水土流失問題。(2)根據所學知識,植被覆蓋率提高可以增加水的下滲,有利于截留地表水,降低降水強度和其對地表的沖刷力度,減少水土流失;同時植被產生的大量枯枝落葉也可以截留雨水和泥沙;植被根系可以起到固定土壤的作用,減少泥土流失。熱點角度02 濕地1.(2022·湖北·高考真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條子泥濕地位于世界自然遺產地鹽城濱海濕地核心區,擁有面積廣闊的潮間帶灘涂,是眾多候鳥遷徙途中的理想棲息地。每年春秋遷徙季,大量候鳥在此停歇。但由于受自然和人類活動的雙重影響,候鳥棲息地嚴重減少。為給候鳥就近找一塊合適的歇腳地,當地將靠近海邊原用于圍墾養殖的720畝(1畝≈666.67平方米)魚塘,經過生態修復和改造,變成了能夠滿足各種候鳥需求的高潮位棲息地?!?20高地”建成后來條子泥停留的鳥兒越來越多,候鳥種群數量不斷上升(下圖)。右圖示意條子泥濕地位置。 (1)分析導致當地候鳥棲息地減少的原因。(2)說明“720高地”建設與維護的具體做法。(3)該地恢復鳥類棲息地的成功實踐,為世界自然遺產地和濕地的生態保護與修復提供了寶貴的中國經驗。請你擬定一個經驗總結提綱。【答案】(1)海平面上升,漲潮時水位升高,淹沒棲息地;植被減少,候鳥食物來源不足;農業圍墾占用濕地,沿海地區的鹽業、漁業、旅游業等行業發展導致棲息地受到破壞。(2)“720高地”的建設:對720畝魚塘進行地形改造、濕地修復、環境整治,建成“720高地”?!?20高地”的維護:加強生態修復,可以增加海洋生物資源、增加植被覆蓋率;加強生態管理,可以按照綠色食品生產要求組織農業生產,養殖用水凈化后確保達標排放。(3)對當地棲息地面積減少的原因進行分析;結合棲息地面積減少的原因采取針對性措施;以條子泥濱海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為核心,保護濱海種質資源庫和濕地生物的多樣性,修復濱海生態濕地;通過觀鳥、護鳥以及科普宣傳,提高普通民眾保護濱海濕地、重要水禽棲息地的生態意識,同時對濕地生態系統進行持續維護【詳解】(1)本題考查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結合材料可知,受自然和人類活動的雙重影響,候鳥棲息地減少,因此需要從自然和人類活動兩個角度分析作答。結合材料可知建設“720高地”目的是將其改造為可以滿足候鳥棲息所需的高潮位棲息地,說明原棲息地可能被淹沒,因此可推測自然原因為海平面上升,人類活動方面可能是不合理的活動占用了棲息地,包括圍墾、養殖等,以及人類生產生活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導致鳥類食物來源不足。(2)本題考查生物棲息地的建設和維護措施?!?20高地”的改造建設是為了滿足候鳥在高潮位時的棲息要求,結合材料中改造魚塘為高地可知,需要改造地形、恢復生態、建設候鳥棲息地自然保護區,建成“720高地”。再通過生態修復和生態管理維持后續棲息地的生態穩定,加強生態修復,比如增加海洋生物資源匯入和植被覆蓋率,加強生態管理,組織農業生產要按照綠色食品生產要求,凈化養殖用水,確保達標排放。(3)本題考查鳥類棲息地恢復的經驗總結。注意題目要求擬定經驗總結提綱,按照提綱的結構,結合材料中棲息地面積減少的原因及采取的措施,再按照時間順序,將具體做法進行總結和拓展,形成邏輯性強的提綱即可:以條子泥濱海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為核心,修復濱海生態濕地,保護濱海種質資源庫和濕地生物的多樣性;通過觀鳥、護鳥以及科普宣傳,提高普通民眾保護濱海濕地、重要水禽棲息地的生態意識,同時對濕地生態系統進行持續維護。1.(2024·甘肅張掖·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西北名城銀川市,地處塞北江南,周邊河湖密集,濕地類型多樣,濕地面積多年來持續增加,并獲得全球首批“國際濕地城市”稱號。2021年《寧夏國家葡萄及葡萄酒產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出臺后,涵蓋了銀川市的賀蘭山東麓502.2平方千米范圍被納入到綜試區。區域內釀酒葡萄種植面積達57萬畝(1公頃=15畝),在種植過程中形成的“淺溝種植”已成為重要的水土流失修復工程。當地葡萄酒產業與生態修復相結合,成為中國西部地區特色產業深度開放的重要樣板。(1)從地理環境整體性角度,分析銀川周邊濕地面積增加對當地地理環境的影響。【答案】(1)濕地面積增加后,空氣濕度增加,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減?。簧锒鄻有栽黾?;涵養水源,補充地下水,對周邊河流水系的調節作用增強;凈化水體,降解環境污染的作用增強等。【詳解】(1)濕地是人類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它與人類發展息息相關。濕地不僅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多種物質資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環境功能和生態效益。濕地在抵御洪水、調節徑流、蓄洪防旱、凈化水源、調節氣候、控制土壤侵蝕、促淤造陸、美化環境等方面有其它系統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譽為“地球之腎”。銀川位于內陸,受海洋影響較弱,氣候干燥,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大;水的比熱容大于陸地砂石,因而濕地面積增加后,空氣濕度增加,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減小。濕地是水禽賴以生存的繁殖地,越冬地和遷徙的“中轉站”,因而濕地面積增加有利于維持生物多樣性。受夏季風影響,銀川降水季節變化大,濕地面積增大利于涵養水源,補充地下水,同時對周邊河流水系的調節作用增加。濕地面積增加,水生生物數量增多,凈化水體,降解環境污染的作用增強。2.(23-24高三下·河南鄭州·階段練習)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黃河從巴顏喀拉山的涓涓細流匯聚成浩蕩之勢,一路奔騰澎湃,由甘肅自西向東進入四川,在若爾蓋濕地(下圖)駐足流連。若爾蓋濕地是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和補給區,濕地完善的生態系統滋養著萬千生靈,它也是世界最大的高原高寒泥炭沼澤濕地。泥炭是苔蘚植物在沼澤發育過程中形成的產物,每年只能積累約1毫米的厚度。泥炭可用作有機肥料,不法分子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盜挖泥炭,對濕地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傷害。(1)簡述黃河上游的水文特征。(2)分析若爾蓋高原高寒泥炭沼澤濕地形成的原因。(3)從生態角度分析盜挖泥炭對若爾蓋濕地環境造成的影響。(4)從生產、生活的角度,列舉泥炭的用途。【答案】(1)水量大(徑流量大);(以高山冰雪融水補給為主)水量季節變化明顯;汛期主要在夏季;含沙量??;有結冰期;有凌汛現象;水流急,富水能。(2)位于高原,海拔高,氣溫低,蒸發弱;凍土廣布,地表水不易下;地勢低洼,排水不暢;河流流經,地表水豐富;該區苔蘚植被豐富,且溫度低,分解速度慢利于有機物(泥炭)積累。(3)濕地面積縮小,固碳釋氧功能減弱;涵養水源能力下降;生物多樣性減少;調節氣候功能減弱;土壤侵蝕加劇。(4)肥料;改良土壤;育苗;燃料;建筑;制酒。【分析】本題以若爾蓋濕地相關情況為材料,涉及水文特征、濕地成因、濕地破壞和保護、泥炭用途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的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人地協調觀的地理核心素養。【詳解】(1)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流量(補給方式)、流速(地勢)、含沙量(植被覆蓋)、結冰期(最冷月氣溫)、汛期等,在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時,要注意和這些水文特征的影響因素。 黃河上游段是從源頭到河口段,地勢起伏大,流速快,水能豐富,植被覆蓋好,含沙量小,位于溫帶氣候區,最冷月氣溫低于0℃,故有結冰期,且從低緯流向高緯,有凌汛現象,徑流量大,以高山冰雪融水補給為主,水量季節變化明顯,汛期主要在夏季。(2)泥炭是由沼澤植物的殘體在潮濕和缺氧的環境下,因不能完全分解而堆積形成。濕地的形成原因,主要從來水和排水兩個角度分析。若爾蓋濕地位于黃河上游大轉彎處,河流流經,地表水豐富,但若爾蓋濕地位于高原,海拔高、氣溫低,蒸發微弱,形成的凍土不利于地表水下滲,導致排水不暢,且地形平坦,排水不暢,有利于匯水。該區苔蘚植被豐富,且溫度低,微生物分解速度慢利于有機物(泥炭)積累,最終形成泥炭沼澤濕地。(3)據材料可知:“若爾蓋濕地是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和補給區,濕地完善的生態系統滋養著萬千生靈”說明若爾蓋濕地的主要作用是涵養水源、保護生物多樣性,濕地還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并放出氧氣(固碳釋氧),有效調節了大氣組分,能調節區域小氣候;但目前該地已遭受到破壞,濕地面積縮小,固碳釋氧功能、涵養水源能力下降;生物多樣性減少;調節氣候功能減弱;土壤侵蝕加劇。(4)泥炭是沼澤發育過程中的產物,在生活生產中具有很多用途,具體如下:1、作為肥料,改良土壤、育苗:泥炭其本身的豐富營養成份,是上佳的復合肥原料之一,可以改良土壤,對于植物而言非常有利,所以泥炭被大量采用來建植草坪; 2、燃料:許多盛產泥炭的地方,泥炭主要是被用作日常生活中的燃料來使用的。3、建筑:尤其是建做屋頂花園的話,更是非泥炭莫屬,這是由于泥炭的干重和濕重分別是是普通土壤的20%和30%,并含有豐富的營養成份。4、制酒:在“蘇格蘭”制造之“蘇格蘭威士忌”的過程中,泥炭被大量用來烘烤已發芽的大麥以使其具有獨特的煙熏味道。3.(2024·云南·模擬預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泥炭是沼澤發育過程中的產物,又名“草炭”、“泥煤”,由沼澤植物的殘體,在多水的嫌氣條件下,不能完全分解堆積而成。其中含有大量水分和未被徹底分解的植物殘體、腐殖質以及一部分礦物質。處在群山環抱中的若爾蓋濕地(如下圖)是青藏高原在隆起過程中形成的一個相對斷陷下沉的低凹地,是我國最大的泥炭沼澤濕地和黃河重要水源涵養區。若爾蓋濕地以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出了豐富多樣的高原物種,其中野生脊椎動物有196種,常見的維管束植物有362種。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于當地居民開溝排水、過度放牧和開采泥炭等活動導致濕地大面積減少。(1)分析若爾蓋泥炭沼澤濕地的形成條件。(2)推測泥炭沼澤濕地的經濟用途。(3)說明若爾蓋濕地面積減少對生態環境產生的不利影響。(4)結合材料,提出保護若爾蓋濕地應采取的措施。【答案】(1)斷陷下沉形成的低凹地,地勢低洼,排水不暢,導致地表水易匯集;該段黃河初冬開春季節多凌汛,河水泛濫;海拔較高,氣溫低,蒸發弱;地下多凍土,地表水不易下滲;草類植物茂盛,植物生長季節晝夜溫差大,積累的有機物多;氣溫低,微生物分解不完全。(2)泥炭可做燃料;為農業提供有機肥;提供豐富的動植物產品;可發展生態旅游等。(3)調蓄水源的功能減弱,黃河徑流量減少,徑流量季節變化增大;泥炭裸露,碳匯功能下降,成為碳源,釋放二氧化碳;破壞動物棲息地,生物多樣性減少;調節氣候的功能減弱,影響當地局部小氣候。(4)措施:修建生態水壩并阻塞排水溝,使沼澤重新滯水,恢復沼澤水環境;嚴禁過度開墾放牧,退耕退牧還濕;種植適宜的植物,恢復沼澤地表植被;積極開發清潔能源,減少對泥炭燃料的依賴;劃定自然保護區,對沼澤進行監測保育等。【分析】本大題以若爾蓋泥潭沼澤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濕地的功能和保護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論證探討地理知識的能力,旨在培養學生綜合思維等核心素養。【詳解】(1)根據材料可知,若爾蓋地區是青藏高原在隆起過程中形成的一個相對斷陷下沉的低凹地,與周邊地區相比,該地區地勢低洼,地表水易匯集;并且周邊為山地,海拔較高,使該地區排水不暢;據圖可知,黃河干流流經若爾蓋濕地,該段黃河干流有低緯流向高緯的河段,在初冬和開春季節多凌汛,堵塞河道,造成河水泛濫溢出;由于該地區位于青藏高原,海拔較高,氣溫低,蒸發弱;由于當地常年氣溫較低,地下多凍土,地表水不易下滲;冷濕的氣候條件下,適合草類植物生長,并且由于植物生長季節晝夜溫差大,植被積累的有機物多;由于當地寒冷的氣候,使得該地區氣溫較低,微生物分解不完全,植物殘體和腐殖質容易在沼澤中形成泥炭。(2)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泥炭可以制作成為燃料;由于泥炭是植物殘體和腐殖質轉化而成的,可以作為有機肥供農業生產使用;泥炭沼澤是多種動植物的棲息地,故其可以提供豐富的動植物產品,而且可以依托當地的生物資源和濕地景觀,發展生態旅游業。(3)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濕地具有調蓄、涵養水源的作用,若濕地面積減小,調蓄水源的功能減弱,使黃河徑流量減少,徑流量季節變化增大;濕地面積的減小,造成其中儲存的泥炭裸露,并且植被覆蓋率較低,碳匯功能下降;泥炭在干燥后較為易燃,若該處發生野火,則會使該處儲存的泥炭成為碳源,釋放二氧化碳;該濕地是多種動植物的棲息地,若其面積減少,會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濕地面積減小,會使其調節氣候的功能減弱,導致當地氣候變干,從而影響當地局部小氣候。(4)保護該濕地,首先應保障該濕地的水量充足,故可以修建生態水壩并阻塞排水溝,使沼澤重新滯水,恢復沼澤水環境;此處在發展經濟時,應嚴禁過度開墾放牧,同時對已經開墾和放牧的濕地,應該退耕退牧還濕;當地可以在濕地種植原生植物,恢復沼澤地表植被;積極開發清潔能源,減少對泥炭燃料的依賴,減少沼澤內泥炭的開采;當地可以在濕地范圍內劃定自然保護區,對沼澤進行監測保育等。熱點角度03 荒漠化3.(2023·浙江·高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綠洲是干旱氣候區的特有景觀,經過人類活動長期影響,部分天然綠洲和荒漠演變為人工綠洲。人工綠洲主要由農田、人工水域、村鎮和綠洲城市等組成。天山北麓洪積、沖積作用形成山前傾斜平原,其上堆積的巨厚第四紀沉積物為地下水的儲存、運移提供了良好的空間,是新疆人工綠洲分布較集中的區域。材料二圖1為天山北麓部分地區略圖。圖2為洪積一沖積扇示意圖。圖3為天山北麓一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某剖面示意圖。 (2)指出人工綠洲土壤易受侵蝕的主要自然條件。【答案】(2)①干旱,水源稀少,沙土為主;②植被覆蓋率很低,固土能力弱;③距離沙漠近,更易受到風沙的侵蝕。【詳解】(2)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人工綠洲主要位于綠洲和沙漠的結合區域內,其土質較差,水源稀少,主要以沙土為主,且植被覆蓋率很低,導致其固土能力很差,又因為距離沙漠近,更易受到風沙的侵蝕,因此人工綠洲的土壤更易被侵蝕。1.(2024·甘肅·一模)根據材料,完成下列問題。生態脆弱區是指生態系統抗干擾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難以恢復的地區,主要分布在干濕交替、農牧交錯、沙漠邊緣等地區。其生態穩定性差,一旦被打破,上地易退化。圖1為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帶分布范圍示意圖,圖2為郭爾多斯多年平均年內各月降水量統計圖。(1)據圖1,描述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帶的分布特征。(2)據圖2,描述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帶的降水特征。(3)分析造成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帶土地退化的原因。【答案】(1)位于我國北方地區,地處半濕潤區向半干旱區過度地帶,多位于我國地勢二、三級階梯交界地帶,地跨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東北平原。呈東北一西南方向帶狀分布。(2)本帶年平均降水量大多在300—400毫米之間,降水不穩定,變率大(年際變化大);降水多集中在夏季,降水季節變化大。(3)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降水不穩定,年際變化大,降水量少的年份容易出現旱災;地表崎嶇,地勢落差大;多大風,多集中于冬春季節,地表裸露、疏松,容易遭受大風侵蝕;人口壓力大,過度開墾,過度放牧,不合理的開發和利用等。【分析】本題以“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帶”為材料設置問題,涉及生態脆弱區分布特征、降水特征及土地退化等相關知識,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的能力,體現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的學科核心素養。【詳解】(1)依據圖1中農牧交錯帶分布的位置及其降水量可以看出,該農牧交錯帶位于我國北方地區,地處半濕潤區向半干旱區過度地帶,主要分布在干濕交替、農牧交錯的地區;分布范圍廣泛,橫跨多個地理區域,如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且呈東北一西南方向帶狀分布,位于我國地勢二、三級階梯交界地帶。該地區生態系統脆弱,抗干擾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難以恢復。(2)根據圖2,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帶的降水特征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首先,從降水總量來看,該地區降水相對較少,年平均降水量大多在300—400毫米之間,說明水資源相對匱乏;其次,從季節分配來看,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夏季降水多且多暴雨,而冬季降水則極少,這種不均衡的降水模式對農牧業生產構成了一定的挑戰;最后,降水年際變化大,意味著每年降水的多少都存在很大的波動,這對農業生產和牧業經營都帶來了不確定性。(3)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帶土地退化的原因可以從自然和人為兩方面來分析。 自然原因方面:首先,氣候干旱、降水變率大是該地區的主要氣候特征,這使得土地容易受到風化和侵蝕。比如:該地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降水不穩定,年際變化大,降水量少的年份容易出現旱災。其次,該地區多大風,風力作用會加速土壤侵蝕和土地退化的過程,植被覆蓋率低和土壤貧瘠也是導致土地退化的重要因素缺乏足夠的植被保護,土壤容易受到侵蝕,而土壤本身的貧瘠則限制了土地的生產力。比如:該地地表崎嶇,地勢落差大,多大風,且多集中于冬春季節,地表裸露、疏松,容易遭受大風侵蝕。 人為原因方面:過度開墾、過度放牧和過度樵采是導致土地退化的重要人為活動。比如:過度開墾會破壞地表植被,使土壤裸露,加速風化和侵蝕過程;過度放牧會導致草原退化,植被覆蓋率下降;過度樵采則會破壞森林和灌木,降低地表的保護能力。此外,水資源不合理利用和工礦交通建設破壞植被也是導致土地退化的重要因素,不合理的用水方式會導致土地鹽堿化或沙漠化,而工礦交通建設則會破壞原有的植被覆蓋,使土地暴露于風化和侵蝕的威脅之下。2.(2024·內蒙古呼和浩特·一模)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3年8月,赤峰市翁牛特旗全面啟動科爾沁、渾善達克兩大沙地殲滅戰,成功探索出了“以路治沙、工程固沙、生物治沙、封育禁牧”的治沙模式,即開通穿沙公路,進行切割治理,圍繞公路兩側對沙地進行綜合治理;選取本地稻草作為沙障材料,鋪設草方格沙障;通過飛機播種等方式,推廣鄉土樹種造林;堅持“草畜平衡、封育禁牧、少養精養集中養”等政策,最終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說明該地治沙模式對生態修復的作用。【答案】開通穿沙公路,方便治沙工作人員和物資運入,推動治沙工程實施;將沙區分割成治沙單元,方便管理,利于沙地的綜合治理;利用本地稻草鋪設草方格沙障,不僅可以減弱風速,攔沙固沙,減少沙丘流動,其降解后還可以改善沙地土壤質量;推廣鄉土樹種造林,不僅可以降低治沙成本,還可以提高樹種存活率,提高植被覆蓋率,防風固沙,減少土壤侵蝕,并提高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平衡;封育禁牧可以降低載畜量,利于草場生態恢復。【分析】本題以科爾沁渾善達克沙地治理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土地荒漠化治理措施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地理實踐力和綜合思維素養。【詳解】結合材料信息可知,該地區成功探索出了以路治沙,工程固沙,生物治沙,封育禁牧的治沙模式,通過開通穿沙公路,有利于工作人員以及物質運輸,從而促進治沙工程的實施;進行切割治理,將沙區分割成治沙單元,有利于方便管理,進行分片治沙管理,從而實現沙地的綜合治理;利用本地稻草鋪設草方格沙障,可以就地取材,原料豐富,同時草方格沙障增加地表摩擦度,可以減弱風速,攔沙固沙,減少沙丘流動,還可以補充土壤有機質,改善沙地土壤質量;通過飛機播種等方式,推廣鄉土樹種造林,可以降低治沙成本,還可以提高樹種存活率,從而提高植被覆蓋率,起到防風固沙作用,從而減少土壤侵蝕,同時提供生物棲息地,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平衡;草畜平衡、封育禁牧可以降低載畜量,從而利于草場生態恢復。3.(2024·山東煙臺·一模)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近幾十年來,隨著全球變暖加劇,青藏高原由于獨特的地理環境,對氣候變化尤為敏感,高原出現凍融荒漠化現象,人類活動和高原鼠兔增多也加劇了凍融荒漠化。下圖示意藏西-藏北凍融荒漠化的主要分布區及其形成過程。 (1)據圖說明造成凍融荒漠化的過程。(2)推測高原鼠兔增多對凍融荒漠化的影響。(3)針對藏西-藏北凍融荒漠化加劇的趨勢,提出合理化建議。【答案】(1)全球氣候變暖,多年凍土層融化變薄(季節融化層變厚),地下水位下降;生草土層變干,土地裸露退化,植被衰退,導致凍融荒漠化。(2)鼠兔啃食植被根莖,破壞植被;挖掘洞穴破壞土壤結構,受氣溫影響,夏季淺層地溫升高,加劇凍土融化。(3)控制畜牧業的規模,促進草地植被的自然恢復;加強對鼠兔等野生動物危害的防治;加強荒漠化動態監測;加強國際合作,減輕溫室效應。【分析】本題以青藏高原凍融荒漠化為材料,設置3道小題,涉及凍融荒漠化的成因、防治措施等相關知識點,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體現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的學科素養。【詳解】(1)全球氣候變暖,溫度升高,多年凍土層融化變薄,季節融化層變厚,利于水體下滲,地下水位下降;表層的生草土層水分減少,土層干燥化,導致植被退化,土地裸露退化,太陽輻射直接照射在裸露的地面,使地面的晝夜溫差加大,加劇凍融風化和凍融荒漠化。(2)高原植被是鼠兔的重要事務來源,鼠兔數量增多,對食物的需求量變大,當植物的地上部分不能滿足其需求時,就會啃食植被根莖,嚴重破壞植被;鼠兔還會打洞,挖掘洞穴會破壞土壤結構,會使土壤透氣性更好,受外界溫度影響更大,夏季淺層地溫升高,加劇凍土融化。(3)結合材料信息可知,全球變暖、人類活動和高原鼠兔增多加劇了凍融荒漠化。因此要控制畜牧業的規模,減少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對植被的破壞,促進草地植被的自然恢復;加強對鼠兔等野生動物危害的防治,減少鼠兔等野生動物對草類的破壞;加強國際合作,減輕溫室效應,降低全球變暖對凍土造成的影響;同時還可以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術加強荒漠化動態監測。1.(2021·海南·高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密西西比河發源于海拔450米的艾斯塔卡湖,長3700多千米,縱貫美國中部,在路易斯安那州注入墨西哥灣。流域內有眾多的湖泊、茂密的森林,廣布著小麥、大豆、玉米和棉花帶。21世紀以來美國濕地已由最初的87萬平方千米減少到43萬平方千米,目前路易斯安那州的沿海濕地正以130平方千米/年的速度在流失。結合所學地理知識,分析導致路易斯安那州沿海濕地減少的原因。【答案】自然原因: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墨西哥灣沿岸地殼(構造)沉降等原因導致濕地被淹沒:海潮侵蝕,海岸后退。人文原因:人類生產、生活活動占用濕地:上游用水量增加及水利工程建設等原因導致輸入下游的泥沙量減少,【分析】本題主要結合密西西比河流域開發狀況,考查濕地變化的原因,重在體現信息提取能力的考查,也體現了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的學科素養考查。【詳解】濕地減少原因應該從自然和人為兩方面考慮,材料中體現了河流兩岸大量農田存在,說明附近大量濕地被生產、生活活動占用了,導致濕地減少;河流上游用水量增加、水庫等設施建設使河流下游的泥沙減少,三角洲面積減少;濕地附近的工程建設導致地面高度下降;加上自然原因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海水侵蝕加劇,海岸線后退;墨西哥灣沿岸地殼沉降等,多種原因共同作用,最終導致該濕地面積減少。2.(2021·全國·高考真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圖中陰影示意的M地區曾經是濕地(沼澤),年降水量是年蒸發量的1.2~1.5倍,遠低于英國西部和北部。在羅馬時代,人們對M地區濕地進行了排水嘗試,濕地僅得到零星開墾。17世紀,該地引入荷蘭風車與水利工程技術,濕地得到成片開墾。經過幾百年的開發,M地區已經成為英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但也存在諸多問題。(1)分析M地區排水后能夠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2)分析羅馬時代和17世紀對M地區濕地開墾結果存在差異的原因。【答案】(1)與英國大部分地區相比,該地區降水量較少,光照條件較好。地勢低平,利于耕作。大部分為沼澤,土層深厚肥沃,適合多種農作物生長。(2)M地區濕地面積廣,地勢低,抽(排)水工程量大,對動力要求高。羅馬時代以人力、畜力為主,排水能力有限,濕地僅得到零星開墾。17世紀,采用風力排水,排水能力大幅度提高,加之水利工程技術進步,濕地得到成片開墾。【分析】本題以英國為背景,考查了農業區位,濕地開發及產生的問題,旨在考查學生的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及綜合思維能力。【詳解】(1)本題主要從地形、氣候、河流、土壤等方面來做答。由圖中經緯度及所學知識可知,當地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溫和濕潤;與英國大部分地區相比,由于該地區位于圖中盛行西風的北背風坡,降水量較少,晴天多,光照條件較好。位于河流中下游 地區,地勢低平,利于農業耕作。曾經大部分為沼澤,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土壤肥沃,適合農作物生長。(2)由所學知識及材料信息可知,M地區是濕地開墾需要排水,當地地勢低洼,排水對動力要求較高。羅馬時代生產力水平低下,動力以人力、畜力為主,人們的排水能力及水平有限,所以濕地僅得到零星開墾。17世紀,該地引入荷蘭風車與水利工程技術,排水能力能到提升,水利工程技術的不斷進步,使濕地得到成片、大規模的開墾。3.(2023·北京·高考真題)1944年,攝影師薩爾出生于巴西東南部一個1500平方千米的農莊,農莊一半屬于大西洋森林。圖(左)示意大西洋森林的分布,圖(右)是2001年和2019年薩爾家族農莊景觀,讀圖,回答下列問題。東南沿岸森林保護區動植物種類豐富,眾多水生生物中有巴西特有的魚類。這里有大面積森林、濕地、群島、海灘、河流及其入??冢艿募t樹林覆蓋島嶼和河口。(1)簡述該保護區生物多樣性豐富的主要自然條件。在過去五個世紀里、大西洋森林被大規模開發,出現了起源于染料木貿易點的里約熱內盧、興起于皮拉蒂爾村莊的圣保羅等城市。森林面積持續減少。20世紀40年代初。薩爾的父親購置土地。和其他許多農民一樣??车魳淠尽7N植牧草、咖啡、大豆和甘蔗等。(2)概括大西洋森林面積持續減少的人為原因。20世紀90年代,薩爾夫婦開始經營農莊。1999年他們籌集10萬棵樹苗,招募工人,志在把毫無生機的土地還原成兒時的模樣,到2019年已植樹200萬棵。與此同時,巴西、阿根廷和巴拉圭形成“大西洋森林恢復三國網絡”機制,通過人工造林,大約7000平方千米森林得以恢復。(3)闡述與2001年相比。2019年農莊土壤的變化。并指出建立“大西洋森林恢復三國網絡”機制的必要性。【答案】(1)水熱條件好,有利于多種生物生長;保護區地域面積廣闊,為多種生物提供了生長空間;保護區生態系統類型多樣,包括森林、濕地、群島、海灘、紅樹林、河流及其入???;垂直差異大。(2)不合理的開發模式、人口增長和發展經濟擺脫貧困造成了森林面積持續減少。具體包括:商業性伐木;采礦;道路建設、電力建設和城鎮化建設;開辟大型農牧場;過度的遷移農業等。(3)土壤的變化:土層增厚、土壤水分含量上升,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肥力提高。必要性:有利于交流互動,以實現區域各國在雨林保護方面協調行動、共享經驗;尋求建立合作機制打擊非法活動,制定火災預防政策,實施生態修復,加大環境監測;有利于把各國“碎片式”分布的森林重新連接起來;通過合作可以吸納社會團體等力量多方參與,形成森林保護的合力。【分析】本題以大西洋森林相關信息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該保護區生物多樣性豐富的主要自然條件、大西洋森林面積持續減少的人為原因、建立“大西洋森林恢復三國網絡”機制的必要性等相關內容,主要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圖文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學地理知識解釋地理現象的能力。【詳解】(1)該保護區生物多樣性豐富的主要自然條件可從該區域自然環境的優越性和多樣性來回答。首先是優越性:該區域緯度低,年平均氣溫高,分布著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濕熱的環境有利于多種生物生長;其次是豐富的自然環境:大西洋森林東南保護區以其面積廣闊而聞名,為多種生物繁衍提供了廣闊空間;材料表明生態系統類型多樣,包括森林、濕地、群島、海灘、紅樹林、河流及其入???,各種不同的生態系統有著獨特的生物群落,造就了生物的多樣性;本地區從沿海平原到內陸高原,垂直差異大,形成了不同生物。(2)大西洋森林面積持續減少的人為原因,從根本上來說是因為人口增長和貧困導致的發展需求,具體而言是因為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最初是為售賣木材進行商業性伐木;為發展經濟,大量開采礦產資源,森林受到破壞;城鎮化進程加快,道路建設、電力建設和城鎮化建設;開辟種植園農場,破壞了大量森林;遷移農業使森林面積進一步減少。(3)土壤的變化:森林植被可以含蓄水源,保持水土,故森林的恢復可使土層增厚、土壤水分含量上升,同時枯枝苦竹葉增多,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肥力提高。合作的必要性:根據可持續發展的共同性原則,有建立“大西洋森林恢復三國網絡”機制的必要性:有利于交流互動,以實現區域各國在雨林保護方面協調行動、共享經驗;尋求建立合作機制打擊亞馬孫雨林非法活動,制定火災預防政策,實施生態修復,加大環境監測;全球迫切需要做出更大努力,把“碎片式”分布的森林重新連接起來;森林保護是一個系統性工程,也包含很多社會、文化等因素,森林保護國際合作不僅是政府間的行為,還可以吸納社會團體等力量多方參與,形成森林保護的合力。4.(2020·北京·高考真題)某校中學生赴長江上游支流大寧河(重慶段)進行野外實習。下圖為大寧河流域示意圖。 讀圖,回答下列問題。任務一 考察流域地形。(1)概述該流域主要地形特征。任務二 走訪水文站,查閱文獻,獲取相關數據,如下表所示。(2)繪制統計圖,說出該流域侵蝕量與輸沙量的關系。任務三 調研流域的綜合治理。(3)簡述該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有效措施。【答案】(1)以山地為主,地勢大致北高南低,山地與河谷相間分布。(2)侵蝕量越大,輸沙量越大。(3)退耕還林、防洪護岸、節水灌溉等。【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流域的綜合治理、地理圖表的繪制等相關知識,難度一般,需要加強對圖文材料信息的獲取與解讀,調動和運用所決定的知識分析作答。【詳解】(1)地形特征主要從地形類型及其分布、地勢高低以及起伏等角度回答。結合該流域山峰及高層等信息可知,該流域地形以山地為主,根據河流流向可知,地勢大致北高南低;根據河流干支流的分布情況可知,山地與河谷相間分布。(2)根據表格信息繪圖即可,繪圖如下:根據表格信息以及繪圖結果可知,侵蝕量越大,輸沙量越大。(3)該流域以山地為主,地勢起伏較大,流域的侵蝕量和輸沙量均較大,應退耕還林,提高植被覆蓋率;在河谷沿岸地區,應防洪護岸;在耕作農業地區,應發展節水灌溉等。5.(2020·山東·高考真題)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西柳溝是黃河內蒙古段的一級支流,流域面積1356km2(下圖1),是黃河粗泥沙的重要來源區之一。2019年5月,某中學地理研學小組在水土保持專家許教授指導下,對西柳溝開展了以“黃河上游流域治理與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題的考察活動。他們來到西柳溝上游,放眼望去,溝壑縱橫,植被稀疏。當地農民說這里“遇水成泥、遇風成沙”。兩天后,他們到達中游的風沙區,只見河流兩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許教授說這里每年冬春季節常有大風和沙塵暴出現。穿過沙漠繼續北行,研學小組發現地勢變得低平,河流蜿蜒,河岸兩側遍布綠油油的農田。龍頭拐水文站工作人員介紹,每逢汛期,這里會泛濫成災,入黃口處常形成沙壩,造成黃河干流嚴重淤堵。(1)研學小組依據水文站提供的資料繪制了西柳溝多年平均月輸沙率和月流量變化圖(圖2),發現西柳溝汛期易形成峰高量大、陡漲陡落的高含沙量洪水。從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西柳溝高含沙水流的形成原因。(2)研學小組從所繪圖中進一步發現,西柳溝3月的流量與7月、9月的相近,但3月的輸沙率卻小得多。分析形成該現象的原因。(3)通過本次研學活動,研學小組對西柳溝流域的自然地理概況、水土流失狀況等有了深入了解,對西柳溝流域治理有了一定認識。為減少西柳溝入黃泥沙,從黃土丘陵溝壑區、風沙區和沖積平原區中,任選一區提出針對性的治理措施。【答案】(1)冬春季節,大風將大量的沙塵吹送到河道里堆積,提供了豐富沙源;夏秋季節暴雨多發,侵蝕搬運作用強,增加了入河泥沙量;進入河道的泥沙被洪水搬運,易形成高含沙水流。(2)3月份,徑流主要來自融雪補給,流速小,輸沙能力弱,輸沙率??;7月份和9月份,徑流主要來自降雨補給,流速大,輸沙能力強,輸沙率大。(3)黃土丘陵溝壑區:加強溝道壩系建設(淤地壩、谷坊等);緩坡修梯田,挖魚鱗坑;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植樹造林、封育等水土保持措施,蓄水攔沙。風沙區:設置沙障(草方格等)防風固沙;結合工程措施引洪入沙;恢復植被。沖積平原區:疏浚河道;引洪淤地(引洪灌溉)。(任選一區作答即可)【分析】本題考查影響河流含水量變化的因素、河流水文特征及針對泥沙擁堵河道采取的措施等知識點,結合圖文材料,同時考查學生的材料分析能力。【詳解】(1)“西柳溝上游,放眼望去,溝壑縱橫,植被稀疏”、“中游是風沙區,冬春季節常有大風和沙塵暴出現,河流兩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據此分析,冬春季節大風將沙丘(風沙區)的沙塵吹到河道堆積,提供了豐富的沙源;當地夏秋季節降水集中且多暴雨,侵蝕搬運能力強,河流攜帶大量泥沙;汛期河流水量大,將河道泥沙搬運走,因此形成高含沙水流。(2)根據中國雨帶移動規律可知,3月份雨帶沒到達此地,3月份河流流量增加主要是積雪融水補給河流,積雪融化緩慢,河流水流增加較慢,流速較緩,輸沙能力弱,因此輸沙率小;而7、9月河流補給主要以雨水為主,此次降水強度比融雪大,流速較快,侵蝕力強,輸沙能力強,輸沙率高于3月。(3)入黃口形成沙壩,造成干流嚴重淤堵,題目要求是提出減少水土流失導致的入黃泥沙采取措施。從黃土丘陵溝壑區分析,黃土丘陵溝壑區位于上游,“溝壑縱橫,植被稀疏”,應該修建淤地壩、谷坊等溝道壩系建設,采取固溝措施;對緩坡可以修建水平梯田、挖魚鱗坑,改變坡度,減輕水土流失,減少泥沙入河;針對植被稀疏,可以退耕還林還草、植樹造林、封坡育林育草,修建護坡林、溝頭防護林等,蓄水攔沙。風沙區位于中游,“冬春季節常有大風和沙塵暴出現,河流兩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針對此可以設置草方格沙障,采取工程措施防風固沙;結合工程措施,汛期引洪水恢復植被,提高植被覆蓋率,治理風沙。沖積平原區位于西柳溝下游,地勢地平,河道蜿蜒,汛期會泛濫成災;因此要疏浚河道,提高泄洪能力,減輕洪澇災害;下游分布有農田,當地水資源較缺乏,引洪可以增加灌溉水源,汛期可以引洪淤地,為農田提供肥沃土壤,減少泥沙入黃。6.(2020·山東·高考真題)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河西走廊西大河流域的永昌盆地介于永昌南山與永昌北山之間(下圖),海拔1875~2106m,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盆地內分布有若干塊濕地,這些濕地的形成是地形、地質條件及地表水、地下水共同作用的結果。金川峽水庫位于盆地最低處,是當地生產和生活的重要水源地。(1)從地形、地質角度分析濕地的成因。(2)說明永昌盆地內濕地對金川峽水庫的意義。【答案】(1)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地表水自西南向東北流動,補給濕地;盆地內有斷層分布,地下水沿斷層出露;位于永昌盆地低洼處,易于積水。(2)濕地位于水庫上游,在洪水期能削減洪峰;濕地受地下水補給,(枯水期)為水庫提供較為穩定的水源;濕地可以對泥沙、污染物等進行過濾、沉淀、吸附、降解,凈化入庫水質。【分析】本題考查濕地的成因及濕地對當地水庫供水的積極意義,同時考查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詳解】(1)濕地形成是地形、地質條件及地表水、地下水共同作用的結果。從地形角度看,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地表水自西南向東北流動,西大河、東大河河流可以補給濕地;盆地內有斷層,且濕地位于斷層處,地下水沿斷層出露;金川峽水庫位于盆地最低處,濕地位于盆地低洼地,易積水形成濕地。(2)金川峽水庫位于盆地最低處,是當地生產、生活的重要水源地。據圖可知濕地位于水庫上游,在夏季洪水期可以攔蓄洪水;濕地位于低洼地,受地下水補給,水源穩定,在枯水期可以為水庫穩定供水;濕地水流較慢,利于泥沙沉積,可以減少泥沙進入水庫,濕地可以降解污染物,對污染物等進行過濾、沉淀、吸附、降解,凈化了入庫徑流,提高入庫水質。1.(2024·山東濱州·一模)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受地表條件影響,風沙搬運的距離存在明顯差異,河道往往會成為阻礙風沙前進的鴻溝。無定河上游河道西北側為沙丘地貌,東南側為黃土地貌,河道的出現阻止了毛鳥素沙地向東南擴展。圖左示意風沙搬運三種方式,圖右示意無定河上游地貌類型空間分布。(1)從地形角度分析毛烏素沙地向東南擴展的有利條件。(2)從風沙搬運方式的角度,說明無定河上游河道阻止毛烏素沙地向東南擴展的原因。(3)為改善無定河流域生態環境,從黃土地貌區、沙丘地貌區任選一區提出針對性的治理措施。【答案】(1)本區西北部沙漠廣布,地形平坦,地面摩擦力小;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利于風沙移動。(2)風沙搬運方式有蠕移、躍移和懸移,從毛烏素沙地向東南移動的風沙到達無定河河道時,蠕移的沙粒會全部落進河道,躍移的沙粒會大部分落入河道,懸移的沙??稍竭^河道但占比較小,因此沙漠向東南擴展受阻。(3)黃土地貌區:溝道打壩建庫(淤地壩、谷坊等),攔泥蓄水;緩坡修梯田,挖魚鱗坑,陡坡植樹造林;塬區平整土地,增加下滲,削減地表徑流,蓄水攔沙。沙丘地貌區:設置沙障(草方格等)防風固沙;植樹種草,恢復植被;合理控制農牧業生產規模。【分析】本題以無定河為材料,涉及風沙運動、地貌成因以及荒漠化防治措施的相關知識,考查學生圖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識調用分析能力,體現了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以及人地協調觀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詳解】(1)由圖可知,本區西北部為毛烏素沙地,地形平坦,植被覆蓋率低,地面摩擦力小;該區無定河的支流的流向自西北流向東南那,可以得出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利于風沙移動。(2)由圖可知,風沙搬運方式有蠕移、躍移和懸移三種方式,根據材料“無定河上游河道西北側為沙丘地貌,東南側為黃土地貌,河道的出現阻止了毛鳥素沙地向東南擴展”可知分界線西北側沉積物的顆粒粒徑較大,東南側沉積物的顆粒粒徑較小;讀右圖可知,蠕移和躍移的風沙粒徑較大,懸移的風沙粒徑較小;綜上可推測上游河道應是破壞了風沙的蠕移和躍移,因為蠕移和躍移的風沙粒徑較大,該地冬半年盛行強勁的西北風,粒徑較大的沙粒以蠕移和躍移的方式在地面上向東南移動,到達上游河道后,大顆粒風沙難以越過河道而沉降在河道中;而粒徑小的沙粒以懸移為主,不受河道的阻擋,越過河道后在河道東南側沉降,懸移的沙粒可越過河道但占比較小,因此沙漠向東南擴展受阻。(3)黃土地貌區:工程措施:溝道打壩建庫(淤地壩、谷坊等),攔泥蓄水,減弱下切侵蝕;緩坡修梯田,挖魚鱗坑,減緩坡面徑流,增加土壤保水能力;塬區平整土地,增加下滲,削減地表徑流,蓄水攔沙。生物措施:陡坡植樹造林,增加植被覆蓋率,以減弱水土流失。農業措施:改變農業生產方式,采用合理的耕作制度,可以減少對土壤的破壞等。沙丘地貌區:工程措施:設置沙障(草方格等)防風固沙;生物措施:植樹種草,恢復植被,涵養水源,改善局地小氣候環境;退牧還草,合理控制農牧業生產規模。2.(2024·重慶大足·一模)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肥島效應是指干旱半干旱地區的灌叢下方土壤養分富集,灌叢冠下土壤肥力高于灌叢間空曠地帶,其強度與灌叢生長狀況密切相關。灌叢的植株、冠面越大,生長耗水量越多。從水源補給角度分析,荒漠化是地下水位下降,淺層土壤含水量減少的過程。圖為塔里木盆地北部荒漠化過程與肥島效應強度變化關聯模式圖。 (1)從土壤物質組成角度,分析灌叢冠下土壤肥力高于灌叢間裸地的原因。(2)運用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結合模式圖說明塔里木盆地北部荒漠化的過程。(3)針對退化初始階段的灌叢,從保障灌叢生長水量的角度提出合理保護措施。(4)描述該地荒漠化過程中灌叢化階段肥島效應的強弱變化,并從水源補給角度說明灌叢入侵的原因。【答案】(1)與裸地相比,灌叢冠下遮陰,減少蒸發,土壤水分含量高于周邊;降低風速導致沙塵堆積,增加土壤礦物質;灌從凋落物及灌下動物排泄物等補給表層土壤有機質,土壤有機質含量高于周邊。(2)灌叢化階段,地下水位下降,淺層土壤含水量減少,根系更深的灌叢較根系淺的草甸能獲取更多的水分,植被由草甸退化為灌叢。沙漠化階段,灌叢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進一步下降,淺層土壤含水量進一步減少,灌叢死亡,植被由灌叢退化為荒漠。(3)實時適量引水灌溉灌叢;修剪灌叢,縮小冠面,減少蒸騰量;減少灌叢植株,控制灌叢生長數量;鋪設草方格,減少土壤水分蒸發。(4)變化:灌叢化階段肥島效應增強。原因:灌叢化階段,地下水位下降,淺層土壤含水量減少,根系更深的灌叢較草甸能獲取更多的水分。【分析】本大題以“肥島效應”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影響土壤形成的因素、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論證探討地理知識的能力,旨在培養學生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等核心素養。【詳解】(1)據材料可知,“肥島效應"指干旱半干旱地區的灌叢下方土壤養分富集,肥島效應強度與灌叢生長狀況密切相關。灌叢的冠面越大,蒸騰量越大,灌叢的植株越大,生長所需水量越多。由此可知,與裸地相比,灌叢可以截留降水,冠下遮陰,可以減少下方土壤中的水分蒸發,因此冠下土壤水分含量高于周邊;灌叢能夠降低風速,截獲沙塵,使得沙塵堆積,有助于向土壤中補充礦物質養分;由于灌叢為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灌叢凋落物及冠下動物排泄物補給表層土壤有機質,因此灌叢冠下水、土、肥數量均高于灌叢周邊的空曠地帶。(2)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即自然環境各要素都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整體。塔里木盆地深居內陸,氣候干旱,水資源短缺,由于灌叢根系較深,草甸根系較淺,在灌叢化階段,其吸收了較多的水分,淺層土壤的含水量和地下水位均下降,并且由于灌叢根系比草甸更深,使其能夠獲得更多的水分補給,造成草甸因缺水逐漸消失,植被由草甸退化為灌叢;在沙漠化階段,灌叢進一步吸收消耗地下水,淺層土壤的含水量和地下水水位進一步減少和下降,導致灌叢因缺水逐漸死亡,最終使該地區的植被類型由灌叢演變為荒漠。(3)在灌叢進入退化初始階段時,應該適時適量跨流域調水,引水灌溉灌叢,并且合理利用水資源,節約用水,保證生態用水。據材料可知,灌叢的冠面越大,蒸騰量越大,灌叢的植株越大,生長所需水量越多,因此可以修剪灌叢,縮小冠面,從而減少蒸騰量;削減灌叢植株,人為減少灌叢的植株數量,從而減少生長用水量,控制灌從生長數量;還可以在灌從冠下及灌叢間鋪設草方格,改善地表性狀,增加截水面積,增加下滲,提高土壤含水量等。(4)據材料可知,肥島效應強度與灌叢生長狀況密切相關。灌叢化階段,植被增多,吸收的水分增加,地下水位下降,造成淺層土壤中水分減少,含水量減少,根系更深的灌叢較根系淺的草甸能獲取更多的水分,更容易存活,數量逐漸增多,草甸不易獲得水分而逐漸減少,整體表現為灌叢入侵。但灌叢數量的增加產生了更多的有機質,使其下方土壤養分富集。由此可知在灌叢化階段,肥島效應處于增強趨勢。3.(2024·江西九江·二模)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油橄欖,原產于地中海地區,喜溫暖抗干旱,生長期需適當高溫才能生長旺盛,冬季無嚴霜凍害地區最適其生長,對土壤適應性較廣,只要疏松透氣、排水良好都可生長良好。油橄欖保健營養價值高,是食用油、醫藥、化妝品等的原料。位于云南省南部,隸屬峨山縣的甸中鎮,多河谷、丘陵、山地,過去石漠化嚴重。如今,石漠化嚴重的荒山成為漫山遍野的油橄欖種植園。漫山遍野的油橄欖不僅成為鄉村振興、群眾脫貧致富的“搖錢樹”“致富樹”,也使土地石漠化狀況得到有效改善。下圖示意甸中鎮位置和石漠化、油橄欖景觀。(1)分析甸中鎮土地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2)闡釋甸中鎮選種油橄欖作為致富樹和搖錢樹,就此作出合理解釋。(3)說明甸中鎮油橄欖規模化種植在治理石漠化方面的重要作用。【答案】(1)甸中鎮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季長,暴雨多,雨水沖刷力強;多山地、丘陵,地勢起伏大,地表徑流流速快,侵蝕作用強;當地農民過度墾殖、過度樵采,使植被遭到破壞,地面裸露,一遇暴雨和長時期降水,引發水土流失;土壤和風化物受到侵蝕、沖刷,巖石裸露,導致石漠化。(2)甸中鎮氣候和土壤條件適宜種植油橄欖:這里夏季高溫,利于油橄欖旺盛生長;冬季溫和,無低溫凍害,利于油橄欖越冬;旱雨季明顯,油橄欖具有一定的抗旱功能,能夠抵御旱季的缺水;山地、丘陵的土壤疏松透氣、排水良好,利于油橄欖根系發育。油橄欖果實保健營養價值高,能夠加工多種產品,附加值高,經濟效益好,農民種植油橄欖能夠脫貧致富。(3)油橄欖規模化種植使甸中鎮植被覆蓋率提高,連綿的油橄欖樹的根系、枝葉、枯枝落葉等能夠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漫山遍野的油橄欖,可以降低白天氣溫,減少大氣熱擾動,減少暴雨的發生,降低雨水沖刷力;種植油橄欖需要平整土地,修建梯田可能降低山坡坡度,減少地表徑流的侵蝕。【分析】本題以云南省甸中鎮油橄欖為材料,涉及石漠化、農業區位因素以及石漠化防治措施的相關知識,考查學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識調用分析能力,體現了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以及地理實踐力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詳解】(1)根據材料信息“位于云南省南部,隸屬峨山縣的甸中鎮,多河谷、丘陵、山地,過去石漠化嚴重。”可知,甸中鎮位于我國云南省南部,以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降水多且集中于夏季,多暴雨,雨季較長,雨水沖刷能力較強,侵蝕能力較強;該地位于云貴高原,多山地、丘陵,地勢起伏較大,地表徑流流速較快,侵蝕能力較強;根據材料信息可知,過去當地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過度開墾土地、過度樵采,導致植被覆蓋率下降,地表裸露面積增大,一旦發生強降水或長時間降水,會導致水土流失加??;地表的土壤和風化碎屑物等,遭到侵蝕和沖刷,導致基巖裸露出來,導致區域發生石漠化。(2)根據材料信息可知,甸中鎮以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夏季高溫且高溫期較長,能夠為油橄欖的生長提供適宜的熱量條件;該地海拔較高,受冬季風影響較小,冬季溫和,受低溫凍害影響較小,有利于油橄欖的越冬;當地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旱雨季明顯,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油橄欖有一定的抗旱能力,能夠抵御旱季缺水的狀況;當地以山地丘陵為主,地勢起伏較大,有利于排水,適宜油橄欖根系的發育;當地以山地丘陵為主,土壤透氣性較強,有利于油橄欖根系的發育;根據材料信息“油橄欖保健營養價值高,是食用油、醫藥、化妝品等的原料。”可知,油橄欖的保健和營養價值較高,用途較廣泛,能夠加工成多種制成品,附加值較高,當地能夠從種植油橄欖中獲取較大的經濟效益,有利于當地農村脫貧致富。(3)根據材料信息“石漠化嚴重的荒山成為漫山遍野的油橄欖種植園。”可知,規?;N植油橄欖能夠提高甸中鎮的植被覆蓋率,漫山遍野的油橄欖連綿成品,根系能夠提高固土能力,植物枯枝落葉能夠減緩地表徑流、增加下滲,起到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漫山遍野的油橄欖能夠降低暴雨對地面的濺蝕和沖刷,降低水土流失;漫山遍野的油橄欖能夠減少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降低白天地面溫度,能夠減弱大氣的對流運動,減少暴雨發生的頻次;規?;N植油橄欖需要平整土地、修筑梯田,平整土地和修筑梯田可以降低山地的坡度,減緩地表徑流流速,增加下滲,減少水土流失等。4.(23-24高三下·河北保定·開學考試)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紅樹林是分布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海岸潮間帶的一種耐鹽木本生物群落,紅樹林面積的變化受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影響顯著。為保護紅樹林,廣西建立了“紅樹林濱海濕地一體化生態修復體系”,通過地埋管道、地下養魚、地上種紅樹,使灘涂養殖與紅樹林生長并存,走上了兼顧生態與經濟效益的紅樹林生態修復之路。左圖為1970年至2021年廣西紅樹林面積變化統計圖,右圖示意紅樹林地埋管道魚類原位生態系統。(1)紅樹林是海岸重要的濕地生態系統,請任選一種生態功能加以說明。①魚蝦樂園 ②固碳能手 ③海岸衛士(2)指出自1970年以來,廣西紅樹林面積變化的趨勢,并分析20世紀紅樹林面積變化的原因。(3)闡釋相較于傳統魚蝦養殖,紅樹林地埋管道魚類原位生態系統的優勢。【答案】(1)①魚蝦樂園:大量的泥沙沉積物、枯枝落葉為魚蝦提供豐富的餌料;紅樹林樹干、樹根結構復雜,為魚蝦提供棲息場所,使魚蝦免受天敵捕食。[或②固碳能手:紅樹林樹葉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并固定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紅樹林大多分布在海岸河口,能捕獲并積累沉積物中的外源性碳,使其沉降并埋藏于海底沉積物中;紅樹林因周期性的淹水,長期處于厭氧狀態,分解速度慢,因此固碳能力強。或③海岸衛士:紅樹林具有強大的根系,茂密的枝葉,能夠抗風拒浪、固堤護岸:發達的根系能有效滯留陸地沉積物,促保灘。](2)從1970年至2021年,廣西紅樹林的面積先縮小,后變大。原因:海平面上升,紅樹林的棲息地縮?。谎睾┩块_發,擠占紅樹林的生存空間;極端天氣增多,威脅紅樹林生長;水質污染,導致紅樹林死亡等。(3)地埋管道,減少對紅樹林及林下海洋動物的干擾,維持生物多樣性;避免了臺風、風暴潮的影響,降低災害風險;避免低潮時,潮灘裸露對魚蝦產生的影響;集中處理污染物,減少水體污染;產值高,生態效益好。【分析】本題以紅樹林生態系統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濕地及其功能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地理實踐力和綜合思維素養。【詳解】(1)本題為開放題,任選一種生態功能即可。如果選擇紅樹林作為魚蝦樂園,紅樹林地區擁有大量的泥沙沉積物和枯枝落葉,因此,可以為魚蝦提供豐富的物質來源,餌料較為豐富;紅樹林生態系統中,樹干和樹根結構較為復雜,可以為魚蝦生存提供棲息場所,減少受天敵捕食的影響。如果選擇固態能手,紅樹林在沿海地區分布面積較廣,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并固定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同時,紅樹林分布在海岸,河口處,能夠捕獲并積累沉積物中的外源性碳,使其沉降在沉積物中,減少碳類物質進入空氣;同時,紅樹林因長期淹水處于厭氧狀態,分解速度較慢,因此其固態能力較強。如果選擇海岸衛士,紅樹林根系較為復雜,且具有茂密的枝葉,能夠減少海浪對岸邊的侵蝕,因此,具有抗風拒浪、固堤護岸的作用;同時發達的根系可以有效滯留陸地沉積物,起到保護灘涂的作用。(2)結合圖中信息可知,從1970年到2021年,廣西紅樹林整體變化趨勢為面積先縮小,然后變大。主要原因在于,20世紀以來全球氣候在變暖,海平面上升,使得紅樹林的棲息地有所縮??;由于人類活動對于沿海灘涂的開發,使得紅樹林生存空間減小;加上極端天氣現象的增多,威脅紅樹林的生長;沿海地區水污染現象較為嚴重,導致紅樹林死亡。(3)結合材料信息可知,地埋管道,地下養魚,地上種紅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紅樹林以及林下海洋動物的干擾,從而保護生物多樣性;地埋管道可以減少臺風以及風暴槽對其影響,降低自然災害的風險;減少了潮漲潮落的影響,避免低潮時潮灘裸露對魚蝦產生影響;同時,結合圖中信息可知,可以集中處理污染物,減少水體污染;該系統產值較高,生態效益較好。5.(2024·安徽蚌埠·三模)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臨界起沙風速是指大氣邊界層的氣流在運動過程中,使地面的沙物質受到風力作用,由靜止進入運動狀態時的臨界風速。蒙古喬伊爾市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冬春季節多大風天氣,該地正經歷強烈的草原風蝕沙漠化過程。圖1示意蒙古年降水量分布,圖2為喬伊爾市2019年6月-2020年5月土壤水分與臨界起沙風速(2米高度)變化。(1)簡述喬伊爾市臨界起沙風速2019年6月-2020年5月變化的主要特點。(2)分析春季是喬伊爾市風蝕沙漠化主要發生時期的原因。(3)分析過度放牧對喬伊爾市風蝕沙漠化的影響。【答案】(1)該地臨界起沙風速呈明顯的季節變化,夏季大,秋季、春季次之,冬季??;臨界起沙風速2019年7月最大,2020年1月最小。(2)春季降水少,土壤水分少,植被條件差,削弱大風和固沙能力差;春季地表解凍,多大風,臨界起沙風速小,風蝕沙漠化過程活躍。(3)在放牧過程中,牲畜的采食、踐踏破壞植被和土壤,土壤表層結構疏松化,抗風蝕能力大幅降低;隨著該區牧群數量快速增長,過度放牧嚴重,風蝕沙漠化問題凸顯。【分析】本大題以蒙古年降水量分布圖和喬伊爾市2019年6月-2020年5月土壤水分與臨界起沙風速(2米高度)變化圖為材料,涉及蒙古的荒漠化現象和原因、危害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掌握課本知識的能力和綜合思維、區域認知、人地協調觀等地理學科素養。【詳解】(1)讀圖可知,喬伊爾市臨界起沙風速2019年6月-2020年5月變化的主要特點是:臨界起沙風速呈明顯的季節變化,夏季(6-7-8月)大,夏季降水較多,植被覆蓋率較高,不容易起沙。秋季、春季次之,冬季(12-1-2月)??;臨界起沙風速2019年7月最大,達到5.5m/s,2020年1月最小,僅剩下3.8m/s,該時段內植被覆蓋率低,地表缺乏植被保護,易起沙。(2)喬伊爾市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冬春季節多大風天氣,年平均降水200-300mm,年平均降水少,且降水集中在夏季,春季氣候干旱,土壤含水量低,地表植被覆蓋率差,抗風能力差,風蝕沙漠化嚴重;春季季節性積雪已經融化,地表多裸露,溫帶大陸性氣候,大風天氣多,風沙危害嚴重,臨界起沙風速較小,風蝕沙漠化過程活躍。從圖甲中可以看出,喬伊爾市處于草原帶與荒漠草原帶過渡區,生態環境脆弱,對環境變化干擾較為敏感,草原一旦被破壞,很難恢復。(3)過度放牧是指草地放牧牲畜密度過大,超出生態系統調節能力的行為,過度放牧極易造成草場退化、土地沙漠化等。過度放牧,牲畜的采食、踐踏破壞植被和土壤,土壤表層結構疏松化,抗風蝕能力大幅降低;過度放牧,超過了草場的承載能力而使草場植物不能恢復正常生長,造成草場退化,甚至半荒漠化、荒漠化,地表裸露更加嚴重,抗風沙能力下降,形成惡性循環,加劇風蝕沙漠化。6.(2024·湖北·三模)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位于武漢市蔡甸區的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面積約17.4萬畝,是由淺湖—沼澤—草甸構成的濕地生態系統,鳥類資源豐富。近年來,保護區的藕田、水稻田明顯增加。沉湖濕地的羅紋鴨屬植食性浮水類游禽,多選擇靠近茂密蘆葦的開闊水面、處于生長期的隱蔽農田等生境。圖為羅紋鴨2005—2020年種群數量動態曲線。(1)說明沉湖濕地鳥類資源豐富的主要原因。(2)描述2017年后羅紋鴨種群數量的變化特征,并從環境變化的角度分析其數量變化的原因。(3)請從人類生產活動角度,提出保護沉湖濕地鳥類的合理措施。【答案】(1)地處亞熱帶季風區,是候鳥遷徙和停留之地;淺湖—沼澤—草甸構成的濕地生態系統,為鳥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面積廣大,為不同鳥類提供了廣闊的生存空間。(2)數量變化:數量迅速增長。環境影響:羅紋鴨生活在開闊水面,受人類活動影響?。慌禾铩⑥r田等棲息地增加;自然保護區的建立。(3)(根據不同鳥類的遷徙時間,)合理調整湖區農業生產活動;調整濕地周邊農田的種植結構(,為鳥類提供更豐富的食物資源);保護區合理規避建筑業、工業布局規劃;交通運輸盡量避開自然保護區;減少各類產業活動產生的污染。【分析】本大題以羅紋鴨2005—2020年種群數量動態曲線為材料,涉及濕地保護的相關內容,考查學生掌握課本知識的能力和綜合思維的地理素養。【詳解】(1)可從水熱、空間、食物等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等角度展開分析。讀題干可知,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位于武漢市,地處我國南方地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水熱充足,是候鳥遷徙和停留之地;“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面積約17.4萬畝,是由淺湖—沼澤—草甸構成的濕地生態系統,”當地濕地生態系統水域遼闊,各種食物豐富,吸引了大量鳥類來此停留和繁衍;當地政府重視濕地的保護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人類干擾小等。(2)讀圖可知,羅紋鴨2005—2020年種群數量動態曲線直線拉升,數量迅速增長。主要原因是:讀題干“近年來,保護區的藕田、水稻田明顯增加...羅紋鴨屬植食性浮水類游禽,多選擇靠近茂密蘆葦的開闊水面、處于生長期的隱蔽農田等生境?!笨芍?,由于當地適合羅紋鴨生活的藕田、水稻田明顯增加,食物豐富;由于羅紋鴨生活在開闊水面,受人類活動影響小,而且當地成立自然保護區,進一步加強保護,使羅紋鴨種群和數量急劇增加。(3)從人類生產活動角度,保護沉湖濕地鳥類的合理措施主要從減少對鳥類活動的影響來分析,包括:加強鳥類活動的研究,合理調整湖區農業生產活動,減少在鳥類繁殖期間的農業活動;調整濕地周邊農田的種植結構,增加鳥類食物的種植;加強交通、城市規劃,減少交通干道、工業區穿越鳥類身體保護區;加強保護區建設,減少各類產業活動產生的污染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4年高考備考地理三輪沖刺主觀題精講精煉 10 區域生態環境(3大熱點角度)(原卷版).docx 2024年高考備考地理三輪沖刺主觀題精講精煉 10 區域生態環境(3大熱點角度)(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