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未選擇的路》導學案教學目標:1.朗讀詩歌,理解詩歌所蘊含的人生哲理。2.理解“路”的象征意義,學習象征手法。3.感悟人生的真諦,堅定自己的人生理想。教學重難點:1.如何誦讀、體會詩歌表達的人生哲理。2.理解“路”的象征意義,學習象征手法。文本解讀:《未選擇的路》是美國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創作的文學作品。這首深邃的哲理詩展現了現實生活中人們處在十字路口時難以抉擇的心情。在詩中,詩人選擇了一條人跡稀少、布滿荊棘的道路,正如詩人在現實生活中選擇了不會帶來豐富物質的寫詩生活。詩人在作出抉擇后,同時又遺憾“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只能選擇一條路,并堅定地走下去,只有在多年以后的回憶中輕嘆遺憾。這首詩樸實無華而清新雋永、寓意深刻。詩歌分為四節,每節的第一、三、四行,第二、五行分別押韻,自如的節奏中透著堅定又滲出絲絲遺憾。整首詩韻律優美,讀起來傳遞著優雅的音樂感。創作背景:《未選擇的路》的靈感來自作者羅伯特·弗羅斯特對他在英國最好的朋友愛德華·托馬斯經常做的一件事情的善意玩笑。弗羅斯特經常與托馬斯在鄉間散步:托馬斯不停地想要選擇一條可以使他向他的美國朋友展示某種奇異的植物或者奇特的風景的路。但是,每次散完步,托馬斯都要為做出的選擇后悔,為如果他們選擇“更好的”方向他本來可以向弗羅斯特展現的那些事物而長吁短嘆。許多次,當這一切發生時,新英格蘭人就會為那些無用的悔意笑話他的威爾士一英國朋友。從這種為本來可能發生什么的長吁短嘆中弗羅斯特悟到了一些東西。這種行為方式是弗羅斯特從不選擇的道路,是他學會避免的道路。因此,在他作為一個成功的、新近被發現的詩人回歸美國后不久,當他想起這件事情時,弗羅斯特裝出自己就是愛德華·托馬斯而寫出了《未選擇的路》。他馬上就抄了一份寄給了托馬斯,沒有做出任何評論,然而他希望自己的朋友能夠注意這首詩是多么諷刺地建立在那非弗羅斯特式的短語“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之上的。實際上,弗羅斯特的期望落了空。托馬斯并沒有理解這個善意的笑話,因為其中的諷刺處理得很聰明、很微妙。1915年,《未選擇的路》發表后,弗羅斯特希望他的美國讀者能夠體味到這首詩中的中心諷喻意義;但是他再次失望了。然后,他在公眾面前朗誦《未選擇的路》時開始提示他們。一次,他講到一個語法學校的女孩寫給他的一封信,在信中她問他一個問題:“為什么要嘆氣?”他說那封信和問題使他作出了決定:不再提示。另一次,在公開朗誦完《未選擇的路》后,他作出了更加直接和明顯的警示:“你們可得小心那首詩;它是首棘手的詩歌,非常棘手。”他從來沒有承認在那首詩中他對自己和他的諷刺處理得太過于微妙,但是這些情形值得被作為一種指示記住,即在一首詩或者一封信中,弗羅斯特經常喜歡盡量假裝出自己沒有某一立場,只是為了嘲弄——有時侯溫柔,而另一些時候則尖刻。作者介紹:羅伯特·弗羅斯特(Robert Frost,1874年3月26日——1963年1月29日)出生于美國舊金山,是20世紀最受歡迎的美國詩人之一。代表作品:《詩歌選集》《一棵作證的樹》《山間》《新罕布什爾》《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場》《林間空地》和詩劇《理智的假面具》《慈悲的假面具》《詩歌全集》《未選擇的路》。思維導圖:文本研討:1.怎樣理解詩歌中的“路”?這是什么表現手法?2.詩人選擇了一條怎樣的路?他為什么選擇這條路? 詩人選擇了一條“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的路。因為這條路雖然荊棘密布,但更富有挑戰性。3.詩人已經選擇了自己的路,為什么還留戀那條未選擇的路? 詩人留戀那條未選擇的路,一方面是擔心一旦踏上自己選擇的路,恐怕沒有再次選擇的機會了;另一方面,留戀未選擇的路而不是已經選擇的路,這也正是人生的真實寫照,寫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種心理。4.最后一節詩蘊含著怎樣的哲理?在結構上有何作用? 最后一節詩寄寓著詩人無限的人生感慨,具有深刻的象征意義和哲理性: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一條,所以必須慎重選擇。在結構上,“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路”與開頭照應。5.《未選擇的路》一詩中詩人寫了自己所選擇的路,為何卻以《未選擇的路》為題? 從詩歌內容的角度看,詩中雖寫到已選擇的路,但重點強調的是那條“未選擇的路”。 從詩人感情的角度看,詩人要抒發的并不是對自己所選擇的這條路的歡欣與慶幸,而是對未選擇的那條路的留戀。 從詩歌主旨的角度看,詩人的寫作意圖促使人們對最初的選擇進行反思,進而告誡人們對人生道路的選擇要慎之又慎。以《未選擇的路》為題,更能引起人們對這一問題的重視。6.讀了這首詩,你悟出了什么哲理? 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只能選擇其中的一條,必須慎重;人生的選擇要深思、慎取,忌草率、盲從;路要靠自己去走,越是荊棘叢生的道路,越能磨煉人。7.比較《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和《未選擇的路》,分析這兩首詩有什么異同。 相同點:兩首詩都富于哲理,且都富有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用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鼓勵人們相信生活,相信未來;《未選擇的路》借自然界的路表達對人生之路的思考,富有哲理,耐人尋味。不同點: ①《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表現得積極樂觀,而《未選擇的路》表現的是面對選擇的艱難。 ②《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是直抒胸臆,沒有什么具體的形象,而《未選擇的路》則用了許多具體的形象(比如樹林、路、荒草、落葉等)來闡釋哲理。8.文章主旨本詩借自然界的路來寫人生之路,告誡人們:人生只能選擇一條路,一旦選擇了就不能回頭,因此必須慎重。鞏固練習:1.果果在課文《外國古詩三首》旁做了批注,其中有兩個錯別字,請你找出并改正。 普希金告訴我們,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在憂郁的日子里需要震靜,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弗羅斯特佇立在樹林里的分岔路口,選擇了荒草萋萋、十分幽寂的那一條。雖然,他對那條未選擇的路心存遺憾,希望能改日再見,但是他很清醒地意識到選擇好的這條路廷綿無盡頭,難以再回返。 改為 改為 2.請你幫助果果完善下列朗讀卡,并指導她聲情并茂地朗誦。 朗讀卡(1)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朗讀設計:這句話中“相信吧”應該讀重音,讀出詩人 朗讀卡(2)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原詩摘抄: 朗讀設計:應該 ,讀出詩人 朗讀卡(3) 未選擇的路 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朗讀設計:這句話中“久久”應該拖長音,讀出詩人 朗讀卡(4) 未選擇的路 顯得更誘人,更美麗。朗讀設計:這句話中“ ”應該讀重音,讀出詩人在做出選擇后,對冒險的期盼、堅定的自信和暗藏的決心。 朗讀卡(5) 未選擇的路 啊,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朗讀設計:這句話中“ ”應該 ,讀出詩人 朗讀卡(6) 未選擇的路原詩摘抄: 朗讀設計:這句話中“ ”應該 ,讀出詩人 3.怎樣理解弗羅斯特的《未選擇的路》中所說的“路”?引導問題 我的思考①找一找詩歌中描寫“路”的詩句,思考這是哪里的路,“路”有什么樣的特點 ②詩人由詩歌中的“路”聯想到什么 ③詩人通過“路”想表達怎樣的思想情感 4.你帶領果果一起朗讀《未選擇的路》,并梳理每一節的內容。《未選擇的路》第一節:詩人對選擇走哪一條路猶疑不決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詩人遙想將來,回顧往事5.未選擇的路弗羅斯特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我向著一條路極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叢林深處。但我卻選了另外一條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雖然在這條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那天清晨落葉滿地,/兩條路都未經腳印污染。/啊,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恐怕我難以再回返。也許多少年后在某個地方,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路——/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1)朗讀這首詩,說說詩中的“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義。(2)詩人為什么選擇“另外一條路”?你能理解他的選擇嗎?(3)《未選擇的路》最后一節蘊含著怎樣的哲理?(4)《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和《未選擇的路》這兩首詩有何異同?【答案解析】1.【答案】震 鎮 廷 延【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字形的辨識能力。所選詞語均屬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極易出錯的詞語,這些有的是同音錯別字,有的是形近錯別字。解答此題,要注意平時正確練寫,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區別與書寫。【解答】“震靜”的“震”應寫作“鎮”;“廷綿”的“廷”應寫作“延”。答案:震 鎮 廷 延2.【答案】見解答。【分析】本題考查朗讀設計。解答此題,要結合語境進行分析。(1)“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中“相信吧”表明詩人對未來充滿信心,應該讀重音,讀出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2)解答時,選取一句詩句,根據對詩句的理解進行朗讀設計即可。如:“心兒永遠向往著未來”中“永遠”表明詩人堅信未來的生活更美好,應重讀“永遠”,讀出詩人對美好未來的希冀。(3)“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中“久久”指經過相當長的時間,表現了詩人選擇面前的兩條路時十分矛盾和猶豫的心情。應將“久久”拖長音,讀出詩人在面對兩條不能同時涉足的道路時內心的矛盾、掙扎、猶豫。(4)“顯得更誘人,更美麗”中“更”是“愈加”的意思,“更”應該讀重音,讀出詩人在做出選擇后,對冒險的期盼、堅定的自信和暗藏的決心。(5)“啊,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中“改日”指另擇日期,表明詩人非常留戀那條未選擇的路,渴望能有機會走一走,“改日”應該讀重音,讀出詩人對另一條未選擇的路充滿留戀之情。(6)解答時,選取一句詩句,根據對詩句的理解進行朗讀設計即可。如:“雖然在這條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中“很少”說明選擇“這條小路上”的人少,詩人選擇了它,可見其有勇氣,富有創新精神。可將“很少”讀重音,讀出詩人創新、進取的勇氣。【解答】答案:(1)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2)示例:心兒永遠向往著未來。重讀“永遠”對美好未來的希冀。(3)在面對兩條不能同時涉足的道路時內心的矛盾、掙扎、猶豫。(4)更 在做出選擇后,對冒險的期盼、堅定的自信和暗藏的決心。(5)改日 讀重音 對另一條未選擇的路充滿留戀之情。(6)示例:雖然在這條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很少 讀重音,勇于創新、進取的精神。3.【答案】①“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這是人生之路,這條路人跡罕至面對人更有吸引力。②人生之路。③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一條,所以必須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做出獨立自主的選擇。【分析】《未選擇的路》對于人生選擇的思索,反映了人們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鳴。文章告訴我們的道理:選擇要慎重,未來要經歷很多的事情,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最重要的還是要相信自己的選擇。【解答】①本題考查內容的理解和分析。通讀全文,可知描寫路的詩句為“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荒草萋萋”“幽寂”說明這條路人跡罕至,這樣的路對人更有吸引力,它會招引著你去探索和發現更多的未知。②本題考查對詞句的理解。由詩句“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可知,由“路”聯想到了人生之路。③本題考查對文章主旨的把握。“路”表面上指的是自然界中的路,實際上指的是人生之路。路的“無盡頭”和“難以再回返”說明人生道路的不可逆性,警示人們在選擇人生之路時應慎重,多加思考,不要隨波逐流等。答案:①“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這是人生之路,這條路人跡罕至面對人更有吸引力。②人生之路。③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一條,所以必須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做出獨立自主的選擇。4.【答案】第二節:詩人做出選擇第三節:詩人選擇之后的悵惘【分析】《未選擇的路》對于人生選擇的思索,反映了人們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鳴。文章告訴我們的道理:選擇要慎重,未來要經歷很多的事情,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最重要的還是要相信自己的選擇。【解答】本題考查對詩歌內容的概括。由“但我卻選了另外一條路”可將第二節內容概括為“做出選擇”。由“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恐怕我難以再回返”可將第三節內容概括為“選擇之后的悵惘”。答案:第二節:詩人做出選擇第三節:詩人選擇之后的悵惘5.【答案】(1)表面上指自然界的路,深層含義指人生之路,表達對人生之路的思考。(2)因為這樣的人生更富有挑戰性,這表明詩人對人生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選擇,不隨波逐流。(3)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一條,選擇了就不能回頭,因此必須慎重,不能隨波逐流。(4)同:兩首詩都富于哲理,且都富于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以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給人以鼓舞,使人笑對人生;而《未選擇的路》對于人生選擇的思索,反映了人們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鳴。異:《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表現得積極樂觀,而《未選擇的路》則有些憂郁。【分析】《未選擇的路》對于人生選擇的思索,反映了人們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鳴。文章告訴我們的道理:選擇要慎重,未來要經歷很多的事情,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最重要的還是要相信自己的選擇。【解答】(1)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理解。結合“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分析,“路”表面上是寫自然界的路,但實際上暗指人生之路,是借寫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人生之路的思考。(2)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理解。“另外一條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詩人選擇一條少有人走的路,因為這樣的人生更富有挑戰性,這表明詩人對人生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選擇,不隨波逐流。(3)本題考查文章主旨把握。結合“也許多少年后在某個地方,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路——/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分析,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選擇了就不能回頭,因此必須慎重,不能隨波逐流。(4)本題考查閱讀比較。《假如生活欺騙了你》19世紀俄羅斯詩人普希金的詩歌。詩歌全文表述了一種積極樂觀而堅強的人生態度這首詩寫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贈詩的形式寫在他的鄰居奧希泊娃娃的女兒葉甫勃拉克西亞 尼古拉耶夫娜 伏里夫紀念冊上的。那里俄國革命正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卻沒有喪失希望與斗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未選擇的路》對于人生選擇的思索,反映了人們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鳴。文章告訴我們的道理:選擇要慎重,未來要經歷很多的事情,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最重要的還是要相信自己的選擇。可見兩篇文章的相同點:兩首詩都富于哲理,且都富于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以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給人以鼓舞,使人笑對人生;而《未選擇的路》對于人生選擇的思索,反映了人們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鳴。異:《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表現得積極樂觀,而《未選擇的路》則有些憂郁。答案:(1)表面上指自然界的路,深層含義指人生之路,表達對人生之路的思考。(2)因為這樣的人生更富有挑戰性,這表明詩人對人生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選擇,不隨波逐流。(3)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一條,選擇了就不能回頭,因此必須慎重,不能隨波逐流。(4)同:兩首詩都富于哲理,且都富于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以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給人以鼓舞,使人笑對人生;而《未選擇的路》對于人生選擇的思索,反映了人們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鳴。異:《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表現得積極樂觀,而《未選擇的路》則有些憂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