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初升高系列】專題17 文言文閱讀 學案(學生版+教師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初升高系列】專題17 文言文閱讀 學案(學生版+教師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專題17 文言文閱讀
《初中課程要求》 《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應能理解淺易文言文中常見文言詞語的意思;翻譯淺易文言文中的句子;理解淺易文言文的基本內容;領會淺易文言文中作者的寫作意圖。
《高中課程要求》 1.理解 (1)理解文中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2)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3)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4)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2.分析綜合 (1)篩選文中的信息(2)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初中知識復習
1、【文言實詞題】 答題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后詞。用成語比較推導詞義。聯系上下文,前后照應,保持一致。
2、【性格表現題】答題技巧:先找不能表現題干中要求的任務性格的選項,用排除法選擇。特別注意誰的什么性格。
3、【 內容歸納題】答題技巧:找出文段中與選項解釋相對應的語句,一一對應。中心、主旨重點分析議論的語句??傮w把握文意。敘述或分析的錯誤只在某一小點,主要是順序的顛倒、無中生有、強加因果等。
4、【全文把握題】注意人物的事跡是否張冠李戴,事件的時間是否準確,人物性格陳述是否恰當,注意聯系全文。
高中知識預習
【文言實詞技巧點撥】
技巧類型 技巧解釋
聯想推斷法 我們可以聯想課文有關語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異同,然后初步確定文中實詞的含義。例如:不以外夷見忽。要理解此句,關鍵是見。我們可以聯想到《孔雀東南飛》中學過的蘭芝初還時,府吏見丁寧來推斷。見相當于第一人稱代詞我,且見作賓語,賓語前置。不以外夷見忽中的見據此可推斷為第一人稱代詞,此句句意為:不因為我是外夷而輕視我。其實,在《陳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見背中,見也是這種用法。
成語印證法 成語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詞義,聯系成語,加以印證,對判斷文言詞義會有很大的幫助。例如:勢拔五岳掩赤城。我們可以聯系成語出類拔萃,其中的拔(超出)是我們平時較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詞義,就能推斷文言句中拔的詞義了。
成分分析法 文言文與現代漢語相比,在詞義上差別很大,但句子的語法結構基本上還是一致的。除了一個特殊句式倒裝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狀+謂+定+賓的順序排列的,所以其相應成分上的詞的詞性也與現代漢語相一致。即主語、賓語一般是名詞,謂語一般是動詞,定語一般是形容詞,狀語一般是副詞。所以我們翻譯實詞時就可通過分析這個詞在句中所處的位置、所充當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詞性,進而推知它的義項。比如: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絕前面是主語群響和一個畢字,這里畢不可能是謂語而只能是修飾絕的狀語,否則結合上下文講不通,由此可推知這個絕在句中的語法成分當是謂語,譯為停止。
句式推斷法 古人常在并列短語、對偶句、排比句的對應位置使用同義詞或反義詞,我們只要知道其中一個詞的含義,就可以推出另一個詞的含義。例如①奉之彌繁,侵之愈急(《六國論》)②通五經,貫六藝(《張衡傳》)③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過秦論》)④時濃霧半作半止(《游黃山記》)①②兩句中,加點的詞意思分別都相同,可以互為釋義。它們的意思分別是:①更加,②精通。③句中蒙和因的意思相近,因解釋為沿用、沿襲,由此再結合蒙的上下文可以推斷蒙為繼承義。④句中作和止的意思應該相反,止是停止義,那么可以反向推知作當為起來義。
字形推斷法 漢字是表意文字,字形特別是偏旁與字義聯系密切。有些字能直接從字形分析出詞義,有些字雖不能直接分析出詞義,卻可以根據字形圈定出該字的意義范圍,為進一步猜測詞義提供依據。例如:①金就礪則利(《勸學》)②騏驥一躍,不能十步(《勸學》)③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鄒忌諷齊王納諫》)④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秋水》)⑤生而眇者不識日(《日喻》)①礪,石旁。推斷它可能與一種石有關,得到礪:磨刀石。②騏驥,馬旁,可能是一種馬,準確義項為駿馬。③昳,日加失,聯系上下文形貌昳麗,聯想到昳可能表現的是一種美麗,這種美麗讓日失掉光彩。④涘,水旁,當與水有關,水邊義。⑤眇,由目與少,聯想到少目的含義,可推知為眼盲。
【文言虛詞技巧點撥】
技巧類型 技巧解釋
句意推斷法 根據句子的大意來推斷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即根據文章的上下文,在總體把握文句意義的基礎上來確定某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代入推斷法 如果我們知道某個虛詞幾乎所有的意義和用法,但不知道它在某個句子中的意義和用法,那么我們可以把它的每個意義和用法都帶入到這個句子中來試一試,如果某個用法和意義講的通,那么它就可能是這個意義和用法。
語法推斷法 文言文中講究句子對稱,在一些文言文尤其是駢體文中,一般來說處于相同位置的虛詞的用法和意義大致相同。我們可以由上一個句子中同位置的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來推斷下一句話中處于相同位置的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词欠裰v得通,如果講的通,那么他們的意義和用法可能相同。
標志推斷法 有些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具有特殊的標志。比如判斷句中的標志“者”“也”“乃”等。被動句中的“見”“于”“見……于”等“也”常在居中表停頓等。其意義和用法是固定的,只要找出它的標志,就能知道它的意義和用法了
【文言文斷句技巧點撥】
技巧類型 技巧解釋
句末語氣詞判斷法 句末語氣詞標示著句子或分句的結束,對我們斷句的幫助最大。使用頻率最高的句末語氣詞有以下幾個:⑴也——可以表示判斷、肯定、解釋、感嘆、推測、疑問、祈使等語氣。⑵矣——可以表示強調、感嘆、推測、祈使等語氣。⑶耳——通常可以表示限制、肯定語氣。⑷焉——表示加強、停頓、疑問等語氣。⑸乎——表示反問、疑問、揣度、贊嘆等語氣。⑹邪/耶——表示疑問、反問、感嘆等語氣。⑺哉——表示感嘆、強化、揣度、反問、疑問等語氣。⑻與/歟——表示詢問、揣度、反問、感嘆等語氣。⑼而已:“我知種樹而已/官理非吾業也”(《種樹郭橐駝傳》)⑽而已矣:“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游》)⑾乎哉:“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⑿也哉:“何可勝道也哉/”(《游褒禪山記》)⒀則已、則已矣:“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逍遙游》)⒁者也:“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
句首虛詞判斷法 利用句末語氣詞可以確定句子的“訖”,利用句首虛詞則可以確定句子的“起”。句首虛詞的斷句功能是不言而喻的。使用頻率最高的句首語氣詞是“夫”、“蓋”。⑴夫:“/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游褒禪山記》)⑵蓋:“/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赤壁賦》) 一些固定短語也常常用于句首。常見的有:⑶于是:“秦王怒/不許/于是相如前進缻”(《廉頗藺相如列傳》)⑷然則:“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⑸無乃:“求/無乃爾是過與”(《論語》)⑹是以、是故:“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陳情表》)⑺以是、以故:“/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游褒禪山記》)
單獨使用的嘆詞 在漢語語法中,這一類詞語常被劃分為“獨立結構”,與常規的句子剝離開來。因而,這些單獨使用的嘆詞可以作為一種斷句的憑借。例如:⑴嗚呼:“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師說》)⑵嗟夫、嗟乎:“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項羽本紀》)⑶噫、噫嘻:“噫嘻/悲哉”(《秋聲賦》)
句式——對偶和排比 對偶和排比句的句式齊整,我們可以從這個特點入手進行斷句。下面的例子可以說明這一點。⑴對偶:“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⑵排比:“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孟子》)
其它 例如,⑴借助文體特點;⑵考慮語法搭配;⑶留心凝固結構;等等
【文言句式技巧點撥】
句式類型 判斷技巧
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⑴用"者……也"表判斷⑵句末用"者也"表判斷⑶用"者"表判斷⑷用動詞"為"或判斷詞"是"表判斷⑸用"即、乃、則、皆、本、誠、亦、素、必"等副詞表示肯定判斷⑹用"非"表示否定判斷⑺無標志判斷句。
被動句 古代漢語中有標志的被動句式主要有四種:⑴用"于"表示被動關系。⑵用"見"來表示被動關系。⑶用"為"表示被動關系。⑷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動關系。
省略句 古今漢語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漢語中,省略現象更為普遍,而且按照現代漢語習慣,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1、主語的省略,就是把主語省略掉。⑴承前?、泼珊笫、亲允鍪、葘υ捠?、謂語的省略,就是把謂語省略掉。3、修飾語和中心詞的省略 4、賓語與兼語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動詞賓語,也常省略兼語結構中的兼語。5、介詞和介詞賓語的省略 6、分句的省略 總之省略句需要我們根據文意進行判斷。
倒裝句(☆) 一、介詞結構后置、狀語后置1、動+以+賓。例如:申之以孝悌之義。《寡人之于國也》2、動+于(乎,相當"于")+賓。例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盾髯印駥W》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3、形+于+賓。例如: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稄埡鈧鳌?、介詞賓語后置:介詞"以“”于“”乎“”自"等后面帶上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短語。這種介賓短語在現代漢語中一般放在動詞或者形容詞前邊充當狀語,在古代漢語中,卻多數放在動詞或者形容詞后邊充當補語。例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稁熣f》主謂倒裝古漢語中為了強調謂語,有些感嘆句或疑問句把謂語置于主語之前。一般常用逗號將主謂隔開。感情較強烈;謂語由形容詞充當。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甚善矣,子之治東阿。《晏子治東阿》三、賓語前置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舉例:如:"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疑問句中疑問詞作賓語。例如:"沛公安在 "(《鴻門宴》)(應為"沛公在安")以"是之"為標志。例如:"何陋之有 "(《陋室銘》)(應為"有何陋之")四、定語后置1、"之…者…"為標志,即"中心詞+之+后置定語+者"的形式。如:"馬之千里者。"(《馬說》)"中心詞+后置定語+者",如:"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心詞+數量詞。如:⑴"聞道百"(莊子《秋水》)⑵"鑄以為金人十二"(《過秦論》)"中心詞+之+后置定語",例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文言文翻譯技巧點撥】
(1)注意古今詞義的變化。
如:
①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昂谩痹概拥拿裁溃笾敢磺忻篮玫氖挛?、善良的品質。(詞義擴大)
②丈夫亦愛其子乎?“丈夫”原是男子的通稱,今指妻的配偶。(詞義縮小)
(2)注意詞類活用的翻譯方法。
如:
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影從?!霸?、響、影”是名詞作狀語,譯時加“像……一樣”。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洲之地?!肮獭笔切稳菰~活用為名詞,譯為“堅固的地方”。
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出、入”動詞活用為名詞,譯為“出產的東西、收入的財物”。
(3)注意句子的主謂關系。
如:
焚百家之言“言”是“焚”的賓語,應譯為“記載言論的書籍”。
鑿城數十穴,夜縱牛,壯士五千人隨其后,牛尾熱,怒而奔燕軍?!芭睘椤芭!钡闹^語,應譯為“發狂”。
(4)注意固定結構和固定句式的翻譯方法。
如: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孰與”是固定結構,應譯為“與……比,那一個……”。
無乃爾是過與?“無乃與”是固定句式,應譯為“恐怕嗎”
(5)注意古代漢語修辭格及翻譯。
如:
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藩籬”譯為“邊防”(比喻)
萬鐘則不辨禮儀而受之“萬鐘”譯為“高官厚祿”(借代)
吾與大王會獵于此“會獵”譯為“交戰”(委婉)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譯為“時值深秋九月”。(互文)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出入”譯為“進去”。(偏義復詞)
(6)注意文言句式的特點及翻譯
判斷句——譯出“是”;
被動句——譯出“被”
疑問句——譯出疑問語氣
省略句——補出省略成分
變式句——還原位置
(7)注意文言句內、句間對稱的特點,學會推斷詞義。
①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根據“用”推斷“以”的意思是“任用”
②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根據“擇”推斷“簡”的意思是“選拔”
(8)注意翻譯字字落實,句句對應的特點
①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譯:以藺相如的功勞大,拜他為上卿
②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過也。譯:現在形勢危急求你幫助,是我的過錯了。
以上兩句翻譯都未做到字字落實,①句的“以”字未翻譯,②句的“是”字未翻譯。
注意專用名詞不譯的原則。
古今意義相同、專有名詞(國號、年號、帝號、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書名)保留不譯。
如:“晉侯、秦伯圍鄭”,“晉侯”、“秦伯”不譯。
(10)注意譯時句不離篇的原則。(見五步驟“審”)
分析譯句前后內容,把握譯句大概意思;看清譯句的長短,停頓,標點,語氣;審清譯句的語法現象。可先抄出來,圈注。
【文言文文意理解與分析題型技巧點撥】
(1)閱讀文言選段,把握主要內容。
先通讀全文,明確文中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接著排除不需要翻譯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關系,以便能更準確地理解。
(2)分析題目要求,鎖定答題區域。
就題目要求來反復閱讀相關文字,找準答題的切入點,依次思考答案;同時還要注意文段的出處和注釋,依次尋找突破口。
(3)一一對應,仔細分辨。
在找準信息點后,將選文與信息點一一對應,認真弄清原文內涵,琢磨內容要點,分析文章哪一句可以涉及題干的內容。
(4)抓住重點,準確翻譯。
在分析信息點時,要注意準確翻譯,當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譯過來,此時需抓住重點,即對文意理解容易產生分歧的地方要仔細閱讀。
(5)聯系全文,整體分析。
站在全文的高度綜合理解文意,整體分析,不可以偏概全。
(6)表述正確,文字簡練。
在做答時要注意語言文字的總結概括,結合主要詞句,用簡潔的語言準確地概括出文章題干所問問題。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初,上欲以李林甫為相,問于中書令張九齡,九齡對曰:“宰相系國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異日為廟社之憂?!鄙喜粡摹r九齡方以文學為上所重,林甫雖恨,猶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與九齡善林甫并疾之是時上在位歲久漸肆奢欲怠于政事 而九齡遇事無細大皆力爭。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傷之。上幸武惠妃,惠妃泣訴于上曰:“太子陰結黨與,將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鄙洗笈哉Z宰相,欲皆廢之。九齡曰:“陛下踐祚垂三十年,太子諸王不離深宮,日受圣訓,天下之人皆慶陛下享國久長,子孫蕃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聞大過,陛下奈何一旦以無根之語,喜怒之際,盡廢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輕搖。昔晉獻公聽驪姬之讒殺申生,三世大亂。漢武帝信江充之誣罪戾太子,京城流血。晉惠帝用賈后之譖廢愍懷太子,中原涂炭。隋文帝納獨孤后之言黜太子勇,立煬帝,遂失天下。由此觀之,不可不慎。陛下必欲為此,臣不敢奉詔?!鄙喜粣偂A指Τ鯚o所言,退而私謂宦官之貴幸者曰:“此主上家事,何必問外人!”上猶豫未決。惠妃密使官奴牛貴兒謂九齡曰:“有廢必有興,公為之援,宰相可長處。”九齡叱之,以其語白上;上為之動色,故訖九齡罷相,太子得無動。林甫日夜短九齡于上,上浸疏之。林甫引蕭炅為戶部侍郎,炅素不學,嘗對中書侍郎嚴挺之讀“伏臘”為“伏獵”。挺之言于九齡曰:“省中豈容有‘伏獵侍郎’!”由是出炅為岐州刺史,故林甫怨挺之。九齡與挺之善,欲引以為相,嘗謂之曰:“李尚書方承恩,足下宜一造門,與之款昵。”挺之素負氣,薄林甫為人,竟不之詣,林甫恨之益深。壬寅,以耀為左丞相,九齡為右丞相,并罷政事。以林甫兼中書,嚴挺之貶洺州刺史。上即位以來,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珪尚法,張嘉貞尚吏,張說尚文,李元纮、杜暹尚儉,韓休、張九齡尚直,各其所長也。九齡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無復直言。
(選自《資治通鑒·唐紀三十》)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侍中裴耀卿與九齡善林甫/并疾之/是時/上在位歲久漸/肆奢欲/怠于政事/
B.侍中裴耀卿與九齡善/林甫并疾之/是時/上在位歲久漸/肆奢欲/怠于政事/
C.侍中裴耀卿與九齡善林甫/并疾之/是時/上在位歲久/漸肆奢欲/怠于政事/
D.侍中裴耀卿與九齡善/林甫并疾之/是時/上在位歲久/漸肆奢欲/怠于政事/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廟社,廟指宗廟、太廟,社是土地神,廟社即宗廟社稷,用以代指國家。
B.涂炭,涂是泥塘之意,炭是火坑之意,形容人民處于極端困苦的境地中。
C.戶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祭祀科舉的機關,長官為戶部尚書。
D.足下,對同輩、朋友一種敬稱,古時也用于對上,如“謹拜大將軍足下”。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張九齡之所以不支持李林甫為相,主要是因為宰相權責太過重大,關系國家安危,擔心李林甫上位會損壞國家利益。
B.武惠妃受到玄宗的寵愛,趁機進讒言陷害太子,說太子網羅黨羽,要謀害她們母子,玄宗因此大怒,想要廢除太子。
C.蕭炅不學無術,卻被李林甫推薦到戶部擔任侍郎一職;挺之向張九齡揭出了蕭炅白學先生的丑態,蕭炅被貶出了京城。
D.玄宗即位后,重用過的各個宰相各有所長,但自張九齡獲罪之后,朝廷再也找不到直言之人,人人都只知道容身保位。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傷之。
(2)九齡叱之,以其語白上,上為之動色,敵訖九齡罷相,太子得無動。
5.試簡析張九齡通過哪些努力,暫時保住了太子。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 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噴。傲,非也;嘴,非也;君子如向矣。
(節選自《荀子·勸學》)
1.下列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B.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C.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D.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2.下列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荀子》,荀況及弟子著,既是先秦重要的哲學著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
B.“君子”,古代統治者和一般貴族男子的通稱。文中指有學問、有修養的人。
C.“跬步”,古代跨出一腳為“步”,跨兩腳為“跬”。這里指比較小的距離。
D.“騏驥”是千里馬的別稱,如《楚辭·離騷》“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br/>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首先提出全文的觀點,然后運用形象的比喻論證了學習的意義。
B.文章運用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方法,論證了學習的重要作用。
C.從“積土成山”到“用心躁也”,分三個層次論述了學習的方法和態度。
D.荀子認為,人的先天條件是“學”的決定性因素,但也同樣需要后天的努力。
4.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2)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5.文中荀子主張“學不可以已”,這個“學”當然指“學習”,但是他到底在“勸”人們學習什么呢?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武技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來托缽,李飽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請以相授。”李喜,館之客舍,豐其給,旦夕從學。三月,藝頗精,意得甚。僧問:“汝益乎?”曰:“益矣。師所能者,我已盡能之?!鄙Γ钤嚻浼?。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飛,如鳥落,騰躍移時,詡詡然交人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盡吾能,請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勢。既而支撐格拒,李時時蹈僧瑕;僧忽一腳飛擲,李已仰跌丈余。僧撫掌曰:“子尚未盡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慚沮請教。又數日,僧辭去。
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對。偶適歷下,見一少年尼僧弄藝于場,觀者填溢。尼告眾客曰:“顛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場一撲為戲?!比缡侨?。眾相顧,迄無應者。李在側,不覺技癢,意氣而進。尼便笑與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奔磫枺骸白饚熀稳??”李初不言。固詰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師耶?若爾,不必交手足,愿拜下風?!崩钫堉偎模岵豢?。眾慫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師弟子,同是個中人,無妨一戲。但兩相會意可耳?!崩钪Z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勝,思欲敗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頡頏間,尼即遽止,李問其故,但笑不言。李以為怯,固請再角,尼乃起。少間,李騰一踝去。尼駢五指下削其股;李覺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尼笑謝曰:“孟浪迕客,幸勿罪!”李舁歸,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復來,為述往事。僧驚曰:“汝大鹵莽惹他何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斷矣!”
(選自蒲松齡《聊齋志異》)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汝大鹵莽惹他/何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斷矣
B.汝大鹵莽/惹他何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斷矣
C.汝大鹵莽惹他/何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斷矣
D.汝大鹵莽/惹他何/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斷矣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缽,是指洗滌或盛放東西的陶制器具,形狀像盆而較小的一種陶制器具,用來盛飯、菜、茶水等。一般泛指僧人所用的食器。一缽之量剛夠一僧食用,僧人只被允許攜帶三衣一缽,此缽則為向人乞食之用。
B.少林,是中國武林的泰斗,是中國人從佛習武的代名詞。少林武功更是博大精深,是佛教文化環境中形成的一個武術體系。
C.尼僧,在佛教中,女子出家為尼,梵語叫作比丘尼,又叫尼僧,也叫女僧,或叫尼眾,俗稱尼姑。
D.《聊齋志異》,明代短篇小說集,書中寫的是一個花妖鬼狐的世界,寫得最美最動人的是那些人與狐妖、人與鬼神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純真愛情的篇章。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
A.李超與憨和尚交手,時時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綻以打敗他;憨和尚為了懲罰李超,一腳把他踢出一丈多遠,憤而擇日告辭而去。
B.憨和尚德高藝精,機智風趣;李超敏而好學,豪爽好施;尼僧武技高超,爭強好勝。小說中幾個人物形象寫得栩栩如生。
C.本文善于通過“笑”來塑造人物形象,表現憨和尚與尼僧高強的武藝、謙和的性情,這些關于“笑”的描寫讀來令人回味無窮。
D.本文通過曲折跌宕的情節安排,重在描寫變幻莫測的武術技巧,故事性強,引人入勝,體現了古代文言小說的獨特魅力。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故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不可忽也。
(2)李初不言,固詰之,乃以僧告。
5.作者想借以告訴我們一個什么樣的道理?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貞觀元年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陣樂》。上曰:“朕昔受委專征,民間遂有此曲。雖非文德之雍容,然功業由茲而成,不敢忘本?!狈獾乱驮唬骸氨菹乱陨裎淦胶龋M文德之足比。”上曰:“戡亂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隨其時。卿謂文不及武,斯言過矣?!钡乱皖D首謝。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法應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對曰:“敕者出于一時之喜怒,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選人之多詐,故欲殺之,而既知其不可,復斷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鄙显唬骸扒淠軋谭ǎ迯秃螒n。”胄前后犯顏執法,言如涌泉,上皆從之,天下無冤獄。上令封德彝舉賢,久無所舉。上詰之,對曰:“非不盡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豈借才于異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德彝慚而退。御史大夫杜淹奏:“諸司文案,恐有稽失,請令御史就司檢校。”上以問封德彝,對曰:“設官分職,各有所司。果有愆違,御史自應糾舉?!毖湍?。上問淹:“何故不復論執?”對曰:“天下之務,當盡至公,善則從之。德彝所言,真得大體,臣誠心服,不敢遂非?!鄙蠍?,曰:“公等各能如是,朕復何憂。”右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受人饋絹事覺上曰順德果能有益國家朕與之共有府庫耳何至貪冒如是乎猶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賜絹數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順德枉法受財,罪不可赦,奈何復賜之絹!”上曰:“彼有人性,得絹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獸耳,殺之何益。”
(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卷二十九·貞觀君臣論治》)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右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受人饋絹事覺/上曰/順德果能有益國家/朕與之共有府庫耳/何至貪冒如是乎/
B.右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受人饋絹/事覺/上曰/順德果能有益國家/朕與之共有府庫耳/何至貪冒如是乎/
C.右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受人饋絹/事覺/上曰/順德果能有益國家/朕與之共有/府庫耳何至貪冒如是乎/
D.右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受人饋絹事覺/上曰/順德果能有益國家/朕與之共有/府庫耳何至貪冒如是乎/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貞觀,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所用年號,計23年。年號由漢文帝首創。
B.海內,泛指全國;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
C.郎中,官名,唐時各部都設郎中,分掌各司事務,為侍郎之下的官員。
D.流,流放,即將已定刑的人押解到荒僻或遠離鄉土的地方,對其懲治。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唐太宗大宴群臣,讓人演奏《秦王破陣樂》,當封德彝夸贊他以神武平定天下豈是文德能比時,能清醒地意識到文才武功應各隨其時。
B.唐太宗因候選官假冒資歷和門蔭,就發布敕令讓其自首,否則處死;戴胄犯顏勸諫,他先是發怒,后聽了戴胄的解說,唐太宗對此表示認可。
C.唐太宗讓封德彝舉薦賢德之才,封德彝很久沒有舉薦一人,后來回復說沒有奇才,太宗告訴他,用人如用器物,要各取所長。
D.御史大夫杜淹認為,部門公文滯留丟失的情況,御史有責任檢舉揭發;而封德彝卻認為,各部門應該主動請求,讓御史到各部門檢查核定。
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栋⒎繉m賦》
(2)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读鶉摗?br/>5.面對大理少卿胡演的困惑,唐太宗是如何回答的?請用自己的話概括。
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文本一: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鼻夭f,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敞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币嗳ブ?。
(節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
文本二:
杞子自鄭使告于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蹦鹿L諸蹇叔,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公辭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于東門之外。蹇叔哭之,曰:“孟明,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惫怪^之曰:“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御師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
秦師遂東。
(節選自《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1.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
B.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
C.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
D.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
2.下列文學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左傳》原名《左氏春秋》,相傳為春秋末期魯國史官左丘明為注解《春秋》所作。它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盡的編年體史書。
B.寡人,古代諸侯王的謙稱,文中指鄭國的國君。
C.“秦晉之好”是一個漢語成語,意為春秋時秦晉兩國世代為婚姻,亦作“秦晉之匹”、“秦晉之偶”、“秦晉之盟”、“秦晉之約”,后泛指兩家聯姻。
D.春秋時有公、伯、侯、子、男五等爵位。晉文公當時為侯爵,故稱“晉侯”;秦穆公當時為伯爵,故稱“秦伯”;鄭文公當時為伯爵,故稱“鄭伯”。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在國家危難時,燭之武不顧個人安危,不計個人恩怨,主動求見秦伯,可見其深明大義、以國家為重的愛國精神。
B.面對秦穆公撤軍并派遣三位大夫守衛鄭國的局面,晉文公并沒有聽從大夫子犯的建議,而是冷靜地選擇了退兵。
C.秦穆公得到杞子密報,為野心所驅使,失去了正確判斷形勢的能力,雖然蹇叔多方勸諫,但他一點也聽不進去。
D.蹇叔哭師,可見其忠憤滿腔;送子“與師”時,他指出秦師此行不會敗于鄭國而會敗于晉國,可見其老謀深算。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
(2)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
5.燭之武為什么能三言兩語勸退秦師,你認為其游說的妙處何在?
四、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張孝祥,字安國,歷陽烏江人。讀書過一目不忘,下筆頃刻數千言,年十六,領鄉書,再舉冠里選。紹興二十四年,廷試第一,考官已定塤①冠多士,孝祥次之,高宗讀塤策皆秦檜語,于是擢孝祥第一,而塤第三,諭宰相曰:“張孝祥詞翰俱美。”
上之抑塤而擢孝祥也,秦檜已怒,既知孝祥乃祁之子,祁與胡寅厚,檜素憾寅。于是風言者誣祁有反謀,系詔獄。會檜死,魏良臣密奏散獄釋罪,遂以孝祥為秘書省正字。
初,孝祥登第,出湯思退之門,思退為相,擢孝祥甚峻。而思退素不喜汪澈,孝祥與澈同為館職,澈老成重厚,而孝祥年少氣銳,往往陵拂之,至是澈為御史中丞,首劾孝祥奸不在盧杞②下,孝祥遂罷。
尋除知撫州。年未三十,蒞事精確,老于州縣者所不及。孝宗即位,知平江府。事繁劇,孝祥剖決,庭無滯訟。屬邑大姓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數萬。明年,吳中大饑,迄賴以濟。
張浚自蜀還朝,薦孝祥,召赴行在。孝祥既素為湯思退所知及受浚薦思退不悅孝祥入對乃陳二相當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復之志。上嘉之,會金再犯邊,孝祥陳金之勢不過欲要盟。宣諭使助孝祥落職,罷。復集英殿修撰、知靜江府,治有聲績,復以言者罷。俄起知潭州,為政簡易,時以威濟之,湖南遂以無事。復待制,徙荊湖北路安撫使。筑寸金堤,自是荊州無水患,五萬盈倉以儲諸漕之運。
進顯謨閣直學士致仕。請祠,以疾卒,年三十八。孝宗惜之,有用才不盡之嘆。孝祥俊逸,文章過人,尤工翰墨,嘗親書奏札,高宗見之,曰:“必將名世。”
(節選自《宋史·張孝祥傳》有刪節)
【注】①塤(xūn):秦檜的孫子秦塤。②盧杞:唐朝宰相、巨奸,曾先后陷害楊炎、顏真卿等人。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孝祥既素為湯思退所知/及受浚薦/思退不悅/孝祥入對/乃陳/二相當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復之志
B.孝祥既素為湯思退所知/及受浚薦/思退不悅/孝祥入對/乃陳/二相當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復之志
C.孝祥既素為湯思退所知/及受浚薦/思退不悅孝祥/入對/乃陳/二相當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復之志
D.孝祥既素為湯思退所知/及受浚薦/思退不悅孝祥/入對/乃陳/二相當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復之志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廷試又稱殿試,科舉制度中最高一級的考試,會試中選者才能參與,一般由皇帝在殿廷之上親自主持。
B.詔獄,奉皇帝命令拘押犯人的監獄,一般二千石以上的高官有罪,需要皇帝下詔書才能拘捕人詔獄。
C.路,宋元時期行政區劃名稱,宋代的路相當于現在的省,此處“路”與“烽火揚州路”的“路”含義有別。
D.致仕指古代官員正常退休,致仕的一般年齡為七十歲,有疾患則提前。官員也可自請退職,如“乞骸骨”。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張孝祥才思敏捷,頗受賞識。他讀書過目不忘,十六歲時,在鄉試中入圍,又被鄉里推薦為第一名,故高宗稱贊他的詩詞必將名世。
B.張孝祥治洪有方,造福百姓。他在擔任荊湖北路安撫使時,組織修筑了寸金堤,去除荊州水患,又設立萬盈倉來儲備漕運的糧食。
C.張孝祥仕途坎坷,屢遭罷官。金兵入侵時,他認為金國是想締結盟約,被宣諭使彈劾而丟官;擔任靜江府知府時,又因諫官的意見被罷。
D.張孝祥年輕有為,能力出眾。他擔任撫州知府時,處理事情精明、準確;任平江府知府,不怕事務繁重艱巨,沒有留下積壓的案件。
4.把相關的文言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庖丁解?!罚?br/>(2)明年,吳中大饑,迄賴以濟。
5.汪澈擔任御史中丞時,他為什么首先彈劾張孝祥,使其被罷職?請簡要說明。
五、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半x騷”者,猶離憂也。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
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
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睗O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
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
(節選自《史記·屈原列傳》,有刪改)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
B.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
C.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
D.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懷王,是楚王的謚號。中國古代帝王除姓名之外,往往還有廟號、謚號、尊號。
B.《離騷》,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最長的一首政治敘事詩。
C.三閭大夫,是楚國官職,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屈原曾擔任該職務。
D.漁父,意思是以捕魚為業的人。“父”是古代稱呼從事某種行業的人。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屈原博聞強志,明治亂善外交。與楚王商議國事,應酬諸侯,起初深受楚王的器重。
B.屈原正道直行,為世人所不容。上官大夫因奪取屈原草擬的憲令未成功,就發怒疏遠他。
C.屈原忠君愛國,希望力挽狂瀾。雖被流放,仍多次表示輔佐君王、振興楚國的愿望。
D.屈原潔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雖明知舉世混濁世人皆醉,卻寧愿赴死以保持節操。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2)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5.文章倒數第二段對屈原的描述,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請概括作答。
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汜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惫唬骸拔岵荒茉缬米?,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痹S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币嗳ブ?。
(《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B.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C.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D.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春秋時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侯、伯是其中爵位。
B.“吾不能早用子”中,“子”是古代對男子的尊稱。
C.“是寡人之過也”中,“寡人”是諸侯謙稱,意為寡德之人。
D.《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著作,相傳為戰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秦、晉兵臨城下,鄭國危在旦夕,在這種情勢下,燭之武不顧個人安?!耙箍P而出”,求見秦伯,表現了他深明大義、以國事為重的愛國精神。
B.燭之武具有高超的論辯藝術,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談,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層層深入,逐步滲透,最終使秦伯心悅誠服。
C.秦、晉曾是友好鄰邦,秦曾經給予晉恩惠,割讓焦、瑕二邑;晉對秦卻嚴加防范。燭之武對這種微妙的關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
D.燭之武的勸說,使秦伯撤走了圍鄭的軍隊,還派部隊幫助鄭國防守,秦晉聯盟頃刻瓦解,晉國不得已而退兵。燭之武既退秦師,又退晉師,可謂一石二鳥。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l)以其無禮于晉。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5.秦國在燭之武的勸說下撤軍,子犯建議攻打,晉侯為什么沒有采納?請用原文中語句回答。
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汜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惫珡闹?。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惫唬骸拔岵荒茉缬米樱窦倍笞?,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痹S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鼻夭f,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節選自《燭之武退秦師》)
[乙]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離。秦、晉連兵而伐鄭,鄭將亡矣。燭之武出說秦穆公,立談之間存鄭于將亡,不惟退秦師,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燭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晉親鄭,棄強援、附弱國;棄舊恩、召新怨;棄成功、犯危難。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詎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之厚也一憂于燭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于鄭乎?他日,利有大于燭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從之矣!
(節選自呂祖謙《東萊〈左傳〉》博議)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br/>A.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之厚/也一怵于燭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于鄭乎?
B.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之厚也/一怵于燭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于鄭乎?
C.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之厚也/一怵于燭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于鄭乎?
D.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之厚/也一怵于燭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于鄭乎?
2.下列對文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識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br/>A.《左傳》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歷史著作,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是優秀的歷史散文著作,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B.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等級制度之一,其中以“公”級別最大。由此可見,齊桓公的位次高于晉侯。
C.寡人,寡德之人,意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用于古代諸侯或帝王的謙稱,他們有時也自稱“孤”,謂自己不能得眾;稱“不轂”,即不善。
D.執事,辦事的官員,后來也用于表示對對方的敬稱,文中指秦穆公。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br/>A.燭之武顧全大局。面對鄭國危亡的局面,他放下不被重用的個人恩怨,毅然擔負起出使秦國的重任。
B.燭之武膽小怕事。他初見秦穆公,就承認面對秦晉包圍的局勢,鄭國只能接受滅亡的命運了。
C.燭之武富于謀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許諾,愿為秦國提供好處;一面利用秦、晉矛盾,施行離間之計。
D.燭之武不辱使命。他在國家危亡之時出使,不卑不亢,從容辭令,說服秦國退兵護鄭,不失本國尊嚴。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②不惟退秦師,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5.乙文中呂祖謙認為秦穆公退兵的原因是什么?請用自己的話概括,并作簡要分析。
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宋子貞,字周臣,潞州長子人。性敏悟好學,工詞賦。弱冠,領薦書試禮部,有名于時。金末潞州亂宋將彭義斌守太名辟為安撫司計議官義斌歿子貞率眾歸東平行臺嚴實實素聞其名用為詳議官兼提舉學校先是,實每令人請事于朝,托近侍奏決,不經中書,因與丞相耶律楚材有違言。子貞至,勸實致禮丞相,通殷勤,凡奏請,必先咨稟。丞相喜,自是交歡無間,實因此益委信子貞。太宗四年,實戍黃陵,金人悉力來攻。與戰不利,敵勞頗張,曹、濮以南皆震。有自敵中逃歸者,言金兵且大至,人情洶懼。子貞請于實,斬揚言者首以令諸城,境內乃安。汴梁既下,饑民北徙,餓殍盈道,子貞多方賑救,全活者萬余人。金士之流寓者,悉引見周給,且薦用之。拔名儒張特立、劉肅、李昶等于羈旅,與之同列。四方之士聞風而至,故東平一時人材多于他鎮。歲己未,世祖南伐,召子貞至濮州,問以方略。對曰:“本朝威武有余,仁德未洽。所以拒命者,特畏死爾,若投降者不殺,脅從者勿治,則宋之郡邑,可傳檄而定也?!笔雷嫔破溲?。中統元年,授益都路宣撫使。未幾,入覲,拜右三部尚書。時新立省部,典章制度,多子貞裁定。李璮叛,據濟南,詔子貞參議軍前行中書省事。子貞單騎至濟南,觀璮形勢,因說丞相史天澤曰:“璮擁眾東來,坐守孤城。宜增筑外城,防其奔突,彼糧盡援絕,不攻自破矣。”議與天澤合,遂擒璮。又請建國學教胄子,敕州郡提學課試諸生,三年一貢舉。有旨命中書次第施行之。帝頗悔用子貞晚。三年十一月,懇辭,乃得請。特敕中書,凡有大事,即其家訪問。子貞私居,每聞朝廷事不便,必封疏上奏,愛君憂國,不以進退異其心。卒年八十一。
選自《元史 宋子貞傳》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金末/潞州亂/宋將彭義斌守大名辟/為安撫司計議官/義斌歿/子貞率眾歸東平行臺嚴實/實素聞其名/用為詳議官/兼提舉學校
B.金末/潞州亂/宋將彭義斌守大名/辟為安撫司計議官/義斌歿/子貞率眾歸東平行臺嚴實/實素聞其名/用為詳議官/兼提舉學校
C.金末/潞州亂/宋將彭義斌守大名辟/為安撫司計議官/義斌歿/子貞率眾歸東平行臺嚴實/實素聞其名/用為詳議官兼/提舉學校
D.金末/潞州亂/宋將彭義斌守大名/辟為安撫司計議官/義斌歿/子貞率眾歸東平行臺嚴實/實素聞其名/用為詳議官兼/提舉學校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弱冠,古時男子20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不能用于女子。
B.禮部,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國家的典章祭祀、學??婆e、官員任免等事。
C.諸生,古代經考試錄取而進入中央、府、州、縣各級學校,包括太學學習的生員。
D.貢舉,古時地方官府薦舉人才有鄉里選舉諸侯貢士之制,明、清則泛指科舉制度。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宋子貞才華卓著,且為官有道。他悟性極高,擅長詞賦,并且在做僚屬時規勸長官合理處理好與同僚關系,并贏得雙方喜歡。
B.宋子貞殺伐決斷,能恩威并行。面對惑亂軍心的逃歸士兵,果斷進言斬殺來安民心,而投降者卻可以從寬處理以彰顯仁德。
C.宋子貞精通典章,也重視教育。在省部初建的時候裁決制定制度,后來又奏請建立學校來教育貴族子弟,規定考試和舉薦制度。
D.宋子貞洞察形勢,有軍事才能。在征討李璮叛亂時,他單獨出行觀察形勢,進言的建議和宰相的想法不謀而合,最終擒獲李璮。
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饑民北徙,餓殍盈道,子貞多方賑救,全活者萬余人。
(2)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5.東平地區的人才多于別鎮的原因有哪些?
九、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田叔者,趙陘城人也。叔為人刻廉自喜,喜游諸公。趙人舉之趙相趙午,午言之趙王張敖所,趙王以為郎中。數歲,切直廉平,趙王賢之,未及遷。會陳豨反代,漢七年,高祖往誅之,過趙,趙王張敖自持案進食,禮恭甚,高祖箕踞罵之。是時趙相趙午等數十人皆怒,謂趙王曰:“王事上禮備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請為亂。”卒私相與謀弒上。會事發覺,漢下詔捕趙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趙午等皆自殺。是時漢下詔書:“趙有敢隨王者罪三族?!蔽鲜?、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鉗,稱王家奴,隨趙王敖至長安。趙王敖得出,乃進言田叔等十余人。上盡召見,與語,漢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說,盡拜為郡守、諸侯相。叔為漢中守十余年。后數歲,梁孝王使人殺故吳相袁盎,景帝召田叔案梁,具得其事,還報。景帝曰:“梁有之乎?”叔對曰:“有之?!鄙显唬骸捌涫掳苍??”田叔曰:“上毋以梁事為也?!鄙显唬骸昂我??”曰:“今梁王不伏誅,是漢法不行也;如其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臥不安席,此憂在陛下也。”景帝大賢之,以為魯相。魯相初到,民自言相,訟王取其財物百余人。田叔取其渠率二十人,各笞五十,余各搏二十,怒之曰:“王非若主邪?何自敢言若主!”魯王聞之大慚,發中府錢,使相償之。相曰:“王自奪之,使相償之,是王為惡而相為善也,相毋與償之?!庇谑峭跄吮M償之。魯王好獵相常從入苑中王輒休相就館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王數使人請相休,終不休,曰:“我王暴露苑中,我獨何為就舍!”魯王以故不大出游。數年,叔以官卒。太史公曰:孔子稱曰“居是國必聞其政”,田叔之謂乎!
(節選自《史記·田叔列傳》)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魯王好獵/相常從入苑中/王輒休相/就館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
B.魯王好獵相常從/入苑中/王輒休相就館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
C.魯王好獵相常從/入苑中/王輒休相/就館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
D.魯王好獵/相常從入苑中/王輒休相就館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遷,文中意為升官。一般指官職的調動,古代有貴右賤左之說,故將貶官稱為“左遷”。
B.赭衣,在古代只有囚犯才穿的衣服,用赤土染成赭色,后來借用為囚犯的代稱。
C.景帝,這是用謚號來指稱帝王,除此之外還可以用廟號、年號、封號等來指稱。
D.卒,古代是指大夫死亡,一般士死叫“不祿”,地位不同,叫法也就不同。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田叔以嚴謹廉潔為樂,喜歡與人交游,被層層推薦給趙王張敖,任職郎中,因德行突出而被趙王看重。
B.高祖傲慢無禮,趙王臣屬密謀刺殺卻被發覺,趙王被逮捕后,田叔甘冒罪及三族的危險,裝扮成家奴追隨趙王。
C.田叔被趙王張敖推薦給高祖時,才能勝過朝廷很多大臣,故而先后被任命為郡守和諸侯國的國相,施政才能被皇帝贊賞。
D.田叔刻意公開袒護魯王,從而使魯王羞愧而自愿償還百姓財物;又故意不在館舍休息,以此來諷勸魯王不要大肆游獵。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王事上禮備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請為亂。
(2)王自奪之,使相償之,是王為惡而相為善也,相毋與償之。
5.田叔替景帝調查袁盎被刺殺的事情,景帝為什么稱他“大賢”而任命他為國相?
十、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文本一: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潔,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于是李斯乃嘆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學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國皆弱,無可為建功者,欲西入秦。辭于荀卿曰:“斯聞得時無怠,今萬乘方爭時,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稱帝而治,此布衣馳騖之時而游說者之秋也。處卑賤之位而計不為者,此禽鹿視肉,人面而能強行者耳。故詬莫大于卑賤,而悲莫甚于窮困。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惡利,自托于無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將西說秦王矣。”
至秦,會莊襄王卒,李斯乃求為秦相文信侯呂不韋舍人;不韋賢之,任以為郎。李斯因以得說秦王。秦王乃拜斯為長史聽其計陰遣謀士赍持金玉以游說諸侯諸侯名士可下以財者厚遺結之不肯者利劍刺之 離其君臣之計,秦王乃使其良將隨其后。秦王拜斯為客卿。
會韓人鄭國來間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覺。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游間于秦耳,請一切逐客?!崩钏棺h亦在逐中。斯乃上書勸諫。秦王遂除逐客之令,復李斯官,卒用其計謀。官遷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為皇帝,以斯為丞相。
(節選自司馬遷《史記·李斯列傳》有刪改)
文本二: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
夫物不產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產于秦,而愿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節選自李斯《諫逐客書》)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秦王乃拜斯為長史/聽其計陰遣謀士/赍持金玉以游說諸侯/諸侯名士可下/以財者厚遺/結之不肯者/利劍刺之/
B.秦王乃拜斯為長史/聽其計/陰遣謀士赍持金玉以游說諸侯/諸侯名士可下以財者/厚遺結之/不肯者/利劍刺之/
C.秦王乃拜斯為長史/聽其計/陰遣謀士赍持金玉以游說諸侯/諸侯名士可下/以財者厚遺結之/不肯者/利劍刺之/
D.秦王乃拜斯為長史/聽其計陰遣謀士/赍持金玉以游說諸侯/諸侯名士可下以財者/厚遺/結之不肯者/利劍刺之/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萬乘:古代時指天子。依照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車萬乘。文中的“萬乘”指的是擁有萬輛車馬的周天子。
B.書:文體名。文中指李斯的《諫逐客書》,其與《諫太宗十思疏》一樣,同為古代臣子向君主進呈的公文文體。
C.皇帝:我國帝制時期最高統治者的稱號。文中的“皇帝”指的是秦王嬴政。他是中國首位皇帝,自稱“始皇帝”。
D.黔首:戰國時期和秦代對平民的稱呼,含義與當時常見的民、庶民相同。如《侍坐章》中的“比及三年,可使足民?!?br/>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李斯是楚國上蔡人,早年跟隨荀子學習治理天下的帝王之術。學成之后,西行前去游說秦王,后成為秦國相國文信侯呂不韋的門客。
B.韓國人鄭國以修筑灌溉水渠的名義,來到秦國做間諜,不久被發覺。秦國的王公貴族以及大臣們請求秦王將這些客卿全部驅逐出境。
C.因李斯上書勸諫,秦王于是下令廢除了驅逐客卿的詔令,重新恢復了李斯廷尉的官職。秦國經過二十多年的戰爭,終于兼并了天下。
D.李斯認為將客卿驅逐出秦國,實際上就是資助敵對國家,損害自己的百姓來讓仇人更加強大。這樣會削弱自己的實力,與諸侯結怨。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秦王欲吞天下,稱帝而治,此布衣馳騖之時而游說者之秋也。
(2)夫物不產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產于秦,而愿忠者眾。
5.李斯為何要離楚事秦?請根據文本一概括。
課程要求
知識精講
典例剖析
對點精練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專題17 文言文閱讀
《初中課程要求》 《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應能理解淺易文言文中常見文言詞語的意思;翻譯淺易文言文中的句子;理解淺易文言文的基本內容;領會淺易文言文中作者的寫作意圖。
《高中課程要求》 1.理解 (1)理解文中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2)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3)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4)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2.分析綜合 (1)篩選文中的信息(2)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初中知識復習
1、【文言實詞題】 答題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后詞。用成語比較推導詞義。聯系上下文,前后照應,保持一致。
2、【性格表現題】答題技巧:先找不能表現題干中要求的任務性格的選項,用排除法選擇。特別注意誰的什么性格。
3、【 內容歸納題】答題技巧:找出文段中與選項解釋相對應的語句,一一對應。中心、主旨重點分析議論的語句??傮w把握文意。敘述或分析的錯誤只在某一小點,主要是順序的顛倒、無中生有、強加因果等。
4、【全文把握題】注意人物的事跡是否張冠李戴,事件的時間是否準確,人物性格陳述是否恰當,注意聯系全文。
高中知識預習
【文言實詞技巧點撥】
技巧類型 技巧解釋
聯想推斷法 我們可以聯想課文有關語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異同,然后初步確定文中實詞的含義。例如:不以外夷見忽。要理解此句,關鍵是見。我們可以聯想到《孔雀東南飛》中學過的蘭芝初還時,府吏見丁寧來推斷。見相當于第一人稱代詞我,且見作賓語,賓語前置。不以外夷見忽中的見據此可推斷為第一人稱代詞,此句句意為:不因為我是外夷而輕視我。其實,在《陳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見背中,見也是這種用法。
成語印證法 成語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詞義,聯系成語,加以印證,對判斷文言詞義會有很大的幫助。例如:勢拔五岳掩赤城。我們可以聯系成語出類拔萃,其中的拔(超出)是我們平時較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詞義,就能推斷文言句中拔的詞義了。
成分分析法 文言文與現代漢語相比,在詞義上差別很大,但句子的語法結構基本上還是一致的。除了一個特殊句式倒裝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狀+謂+定+賓的順序排列的,所以其相應成分上的詞的詞性也與現代漢語相一致。即主語、賓語一般是名詞,謂語一般是動詞,定語一般是形容詞,狀語一般是副詞。所以我們翻譯實詞時就可通過分析這個詞在句中所處的位置、所充當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詞性,進而推知它的義項。比如: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絕前面是主語群響和一個畢字,這里畢不可能是謂語而只能是修飾絕的狀語,否則結合上下文講不通,由此可推知這個絕在句中的語法成分當是謂語,譯為停止。
句式推斷法 古人常在并列短語、對偶句、排比句的對應位置使用同義詞或反義詞,我們只要知道其中一個詞的含義,就可以推出另一個詞的含義。例如①奉之彌繁,侵之愈急(《六國論》)②通五經,貫六藝(《張衡傳》)③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過秦論》)④時濃霧半作半止(《游黃山記》)①②兩句中,加點的詞意思分別都相同,可以互為釋義。它們的意思分別是:①更加,②精通。③句中蒙和因的意思相近,因解釋為沿用、沿襲,由此再結合蒙的上下文可以推斷蒙為繼承義。④句中作和止的意思應該相反,止是停止義,那么可以反向推知作當為起來義。
字形推斷法 漢字是表意文字,字形特別是偏旁與字義聯系密切。有些字能直接從字形分析出詞義,有些字雖不能直接分析出詞義,卻可以根據字形圈定出該字的意義范圍,為進一步猜測詞義提供依據。例如:①金就礪則利(《勸學》)②騏驥一躍,不能十步(《勸學》)③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鄒忌諷齊王納諫》)④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秋水》)⑤生而眇者不識日(《日喻》)①礪,石旁。推斷它可能與一種石有關,得到礪:磨刀石。②騏驥,馬旁,可能是一種馬,準確義項為駿馬。③昳,日加失,聯系上下文形貌昳麗,聯想到昳可能表現的是一種美麗,這種美麗讓日失掉光彩。④涘,水旁,當與水有關,水邊義。⑤眇,由目與少,聯想到少目的含義,可推知為眼盲。
【文言虛詞技巧點撥】
技巧類型 技巧解釋
句意推斷法 根據句子的大意來推斷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即根據文章的上下文,在總體把握文句意義的基礎上來確定某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代入推斷法 如果我們知道某個虛詞幾乎所有的意義和用法,但不知道它在某個句子中的意義和用法,那么我們可以把它的每個意義和用法都帶入到這個句子中來試一試,如果某個用法和意義講的通,那么它就可能是這個意義和用法。
語法推斷法 文言文中講究句子對稱,在一些文言文尤其是駢體文中,一般來說處于相同位置的虛詞的用法和意義大致相同。我們可以由上一個句子中同位置的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來推斷下一句話中處于相同位置的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词欠裰v得通,如果講的通,那么他們的意義和用法可能相同。
標志推斷法 有些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具有特殊的標志。比如判斷句中的標志“者”“也”“乃”等。被動句中的“見”“于”“見……于”等“也”常在居中表停頓等。其意義和用法是固定的,只要找出它的標志,就能知道它的意義和用法了
【文言文斷句技巧點撥】
技巧類型 技巧解釋
句末語氣詞判斷法 句末語氣詞標示著句子或分句的結束,對我們斷句的幫助最大。使用頻率最高的句末語氣詞有以下幾個:⑴也——可以表示判斷、肯定、解釋、感嘆、推測、疑問、祈使等語氣。⑵矣——可以表示強調、感嘆、推測、祈使等語氣。⑶耳——通常可以表示限制、肯定語氣。⑷焉——表示加強、停頓、疑問等語氣。⑸乎——表示反問、疑問、揣度、贊嘆等語氣。⑹邪/耶——表示疑問、反問、感嘆等語氣。⑺哉——表示感嘆、強化、揣度、反問、疑問等語氣。⑻與/歟——表示詢問、揣度、反問、感嘆等語氣。⑼而已:“我知種樹而已/官理非吾業也”(《種樹郭橐駝傳》)⑽而已矣:“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游》)⑾乎哉:“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⑿也哉:“何可勝道也哉/”(《游褒禪山記》)⒀則已、則已矣:“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逍遙游》)⒁者也:“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
句首虛詞判斷法 利用句末語氣詞可以確定句子的“訖”,利用句首虛詞則可以確定句子的“起”。句首虛詞的斷句功能是不言而喻的。使用頻率最高的句首語氣詞是“夫”、“蓋”。⑴夫:“/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游褒禪山記》)⑵蓋:“/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赤壁賦》) 一些固定短語也常常用于句首。常見的有:⑶于是:“秦王怒/不許/于是相如前進缻”(《廉頗藺相如列傳》)⑷然則:“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⑸無乃:“求/無乃爾是過與”(《論語》)⑹是以、是故:“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陳情表》)⑺以是、以故:“/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游褒禪山記》)
單獨使用的嘆詞 在漢語語法中,這一類詞語常被劃分為“獨立結構”,與常規的句子剝離開來。因而,這些單獨使用的嘆詞可以作為一種斷句的憑借。例如:⑴嗚呼:“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師說》)⑵嗟夫、嗟乎:“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項羽本紀》)⑶噫、噫嘻:“噫嘻/悲哉”(《秋聲賦》)
句式——對偶和排比 對偶和排比句的句式齊整,我們可以從這個特點入手進行斷句。下面的例子可以說明這一點。⑴對偶:“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⑵排比:“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孟子》)
其它 例如,⑴借助文體特點;⑵考慮語法搭配;⑶留心凝固結構;等等
【文言句式技巧點撥】
句式類型 判斷技巧
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⑴用"者……也"表判斷⑵句末用"者也"表判斷⑶用"者"表判斷⑷用動詞"為"或判斷詞"是"表判斷⑸用"即、乃、則、皆、本、誠、亦、素、必"等副詞表示肯定判斷⑹用"非"表示否定判斷⑺無標志判斷句。
被動句 古代漢語中有標志的被動句式主要有四種:⑴用"于"表示被動關系。⑵用"見"來表示被動關系。⑶用"為"表示被動關系。⑷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動關系。
省略句 古今漢語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漢語中,省略現象更為普遍,而且按照現代漢語習慣,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1、主語的省略,就是把主語省略掉。⑴承前省⑵蒙后?、亲允鍪、葘υ捠?、謂語的省略,就是把謂語省略掉。3、修飾語和中心詞的省略 4、賓語與兼語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動詞賓語,也常省略兼語結構中的兼語。5、介詞和介詞賓語的省略 6、分句的省略 總之省略句需要我們根據文意進行判斷。
倒裝句(☆) 一、介詞結構后置、狀語后置1、動+以+賓。例如:申之以孝悌之義。《寡人之于國也》2、動+于(乎,相當"于")+賓。例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盾髯印駥W》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盾髯印駥W》3、形+于+賓。例如: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張衡傳》4、介詞賓語后置:介詞"以“”于“”乎“”自"等后面帶上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短語。這種介賓短語在現代漢語中一般放在動詞或者形容詞前邊充當狀語,在古代漢語中,卻多數放在動詞或者形容詞后邊充當補語。例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稁熣f》主謂倒裝古漢語中為了強調謂語,有些感嘆句或疑問句把謂語置于主語之前。一般常用逗號將主謂隔開。感情較強烈;謂語由形容詞充當。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甚善矣,子之治東阿。《晏子治東阿》三、賓語前置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舉例:如:"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疑問句中疑問詞作賓語。例如:"沛公安在 "(《鴻門宴》)(應為"沛公在安")以"是之"為標志。例如:"何陋之有 "(《陋室銘》)(應為"有何陋之")四、定語后置1、"之…者…"為標志,即"中心詞+之+后置定語+者"的形式。如:"馬之千里者。"(《馬說》)"中心詞+后置定語+者",如:"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心詞+數量詞。如:⑴"聞道百"(莊子《秋水》)⑵"鑄以為金人十二"(《過秦論》)"中心詞+之+后置定語",例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文言文翻譯技巧點撥】
(1)注意古今詞義的變化。
如:
①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好”原指女子的貌美,后指一切美好的事物、善良的品質。(詞義擴大)
②丈夫亦愛其子乎?“丈夫”原是男子的通稱,今指妻的配偶。(詞義縮?。?br/>(2)注意詞類活用的翻譯方法。
如:
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影從。“云、響、影”是名詞作狀語,譯時加“像……一樣”。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洲之地?!肮獭笔切稳菰~活用為名詞,譯為“堅固的地方”。
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俺?、入”動詞活用為名詞,譯為“出產的東西、收入的財物”。
(3)注意句子的主謂關系。
如:
焚百家之言“言”是“焚”的賓語,應譯為“記載言論的書籍”。
鑿城數十穴,夜縱牛,壯士五千人隨其后,牛尾熱,怒而奔燕軍?!芭睘椤芭!钡闹^語,應譯為“發狂”。
(4)注意固定結構和固定句式的翻譯方法。
如: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孰與”是固定結構,應譯為“與……比,那一個……”。
無乃爾是過與?“無乃與”是固定句式,應譯為“恐怕嗎”
(5)注意古代漢語修辭格及翻譯。
如:
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藩籬”譯為“邊防”(比喻)
萬鐘則不辨禮儀而受之“萬鐘”譯為“高官厚祿”(借代)
吾與大王會獵于此“會獵”譯為“交戰”(委婉)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譯為“時值深秋九月”。(互文)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出入”譯為“進去”。(偏義復詞)
(6)注意文言句式的特點及翻譯
判斷句——譯出“是”;
被動句——譯出“被”
疑問句——譯出疑問語氣
省略句——補出省略成分
變式句——還原位置
(7)注意文言句內、句間對稱的特點,學會推斷詞義。
①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根據“用”推斷“以”的意思是“任用”
②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根據“擇”推斷“簡”的意思是“選拔”
(8)注意翻譯字字落實,句句對應的特點
①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譯:以藺相如的功勞大,拜他為上卿
②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過也。譯:現在形勢危急求你幫助,是我的過錯了。
以上兩句翻譯都未做到字字落實,①句的“以”字未翻譯,②句的“是”字未翻譯。
注意專用名詞不譯的原則。
古今意義相同、專有名詞(國號、年號、帝號、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書名)保留不譯。
如:“晉侯、秦伯圍鄭”,“晉侯”、“秦伯”不譯。
(10)注意譯時句不離篇的原則。(見五步驟“審”)
分析譯句前后內容,把握譯句大概意思;看清譯句的長短,停頓,標點,語氣;審清譯句的語法現象??上瘸鰜恚ψⅰ?br/>【文言文文意理解與分析題型技巧點撥】
(1)閱讀文言選段,把握主要內容。
先通讀全文,明確文中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接著排除不需要翻譯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關系,以便能更準確地理解。
(2)分析題目要求,鎖定答題區域。
就題目要求來反復閱讀相關文字,找準答題的切入點,依次思考答案;同時還要注意文段的出處和注釋,依次尋找突破口。
(3)一一對應,仔細分辨。
在找準信息點后,將選文與信息點一一對應,認真弄清原文內涵,琢磨內容要點,分析文章哪一句可以涉及題干的內容。
(4)抓住重點,準確翻譯。
在分析信息點時,要注意準確翻譯,當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譯過來,此時需抓住重點,即對文意理解容易產生分歧的地方要仔細閱讀。
(5)聯系全文,整體分析。
站在全文的高度綜合理解文意,整體分析,不可以偏概全。
(6)表述正確,文字簡練。
在做答時要注意語言文字的總結概括,結合主要詞句,用簡潔的語言準確地概括出文章題干所問問題。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初,上欲以李林甫為相,問于中書令張九齡,九齡對曰:“宰相系國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異日為廟社之憂?!鄙喜粡?。時九齡方以文學為上所重,林甫雖恨,猶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與九齡善林甫并疾之是時上在位歲久漸肆奢欲怠于政事 而九齡遇事無細大皆力爭。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傷之。上幸武惠妃,惠妃泣訴于上曰:“太子陰結黨與,將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鄙洗笈?,以語宰相,欲皆廢之。九齡曰:“陛下踐祚垂三十年,太子諸王不離深宮,日受圣訓,天下之人皆慶陛下享國久長,子孫蕃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聞大過,陛下奈何一旦以無根之語,喜怒之際,盡廢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輕搖。昔晉獻公聽驪姬之讒殺申生,三世大亂。漢武帝信江充之誣罪戾太子,京城流血。晉惠帝用賈后之譖廢愍懷太子,中原涂炭。隋文帝納獨孤后之言黜太子勇,立煬帝,遂失天下。由此觀之,不可不慎。陛下必欲為此,臣不敢奉詔?!鄙喜粣?。林甫初無所言,退而私謂宦官之貴幸者曰:“此主上家事,何必問外人!”上猶豫未決?;蒎苁构倥YF兒謂九齡曰:“有廢必有興,公為之援,宰相可長處?!本琵g叱之,以其語白上;上為之動色,故訖九齡罷相,太子得無動。林甫日夜短九齡于上,上浸疏之。林甫引蕭炅為戶部侍郎,炅素不學,嘗對中書侍郎嚴挺之讀“伏臘”為“伏獵”。挺之言于九齡曰:“省中豈容有‘伏獵侍郎’!”由是出炅為岐州刺史,故林甫怨挺之。九齡與挺之善,欲引以為相,嘗謂之曰:“李尚書方承恩,足下宜一造門,與之款昵?!蓖χ刎摎?,薄林甫為人,竟不之詣,林甫恨之益深。壬寅,以耀為左丞相,九齡為右丞相,并罷政事。以林甫兼中書,嚴挺之貶洺州刺史。上即位以來,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珪尚法,張嘉貞尚吏,張說尚文,李元纮、杜暹尚儉,韓休、張九齡尚直,各其所長也。九齡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無復直言。
(選自《資治通鑒·唐紀三十》)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侍中裴耀卿與九齡善林甫/并疾之/是時/上在位歲久漸/肆奢欲/怠于政事/
B.侍中裴耀卿與九齡善/林甫并疾之/是時/上在位歲久漸/肆奢欲/怠于政事/
C.侍中裴耀卿與九齡善林甫/并疾之/是時/上在位歲久/漸肆奢欲/怠于政事/
D.侍中裴耀卿與九齡善/林甫并疾之/是時/上在位歲久/漸肆奢欲/怠于政事/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廟社,廟指宗廟、太廟,社是土地神,廟社即宗廟社稷,用以代指國家。
B.涂炭,涂是泥塘之意,炭是火坑之意,形容人民處于極端困苦的境地中。
C.戶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祭祀科舉的機關,長官為戶部尚書。
D.足下,對同輩、朋友一種敬稱,古時也用于對上,如“謹拜大將軍足下”。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張九齡之所以不支持李林甫為相,主要是因為宰相權責太過重大,關系國家安危,擔心李林甫上位會損壞國家利益。
B.武惠妃受到玄宗的寵愛,趁機進讒言陷害太子,說太子網羅黨羽,要謀害她們母子,玄宗因此大怒,想要廢除太子。
C.蕭炅不學無術,卻被李林甫推薦到戶部擔任侍郎一職;挺之向張九齡揭出了蕭炅白學先生的丑態,蕭炅被貶出了京城。
D.玄宗即位后,重用過的各個宰相各有所長,但自張九齡獲罪之后,朝廷再也找不到直言之人,人人都只知道容身保位。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傷之。
(2)九齡叱之,以其語白上,上為之動色,敵訖九齡罷相,太子得無動。
5.試簡析張九齡通過哪些努力,暫時保住了太子。
【答案】1.D
2.C
3.B
4.(1)李林甫善于窺伺玄宗的意圖,每天想著用來陷害中傷張九齡的辦法。
(2)張九齡斥責了牛貴兒,并把這些話告訴了玄宗,玄宗因此有所感悟,所以一直到張九齡被罷相,太子的地位沒有動搖。
5.①直言不能因無根無據之語和一時憤怒廢掉太子。(直言太子每日受到皇帝教誨,沒什么大錯)
②提出太子是天下的根本,地位不能輕易動搖,并以歷史事實來證明。
③將武惠妃派人拉攏他的陰謀告訴玄宗。
【解析】
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侍中裴耀卿與張九齡關系密切,所以也受到李林甫的嫉恨。這時玄宗做皇帝已有多年,生活逐漸奢侈腐化,懶于處理政事。
“林甫”,是后面句子“并疾之”的主語,中間不能斷開,可以排除AC;
“漸肆奢欲”是偏正短語,中間不能斷開,可以排除B。
故選D。
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C.“掌管祭祀科舉的機關”錯誤,戶部應為“掌管戶籍財政的機關”,禮部是掌管祭祀科舉的機關。
故選C。
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B.“說太子網羅黨羽,要謀害她們母子,玄宗因此大怒”錯誤。從“惠妃泣訴于上曰:‘太子陰結黨與,將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洗笈笨芍?,玄宗大怒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即武惠妃誣陷太子“指斥至尊”。
故選B。
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中,“巧”,善于;“伺”,窺伺;“日”,名詞做狀語,每天;所以,用來……的。
第二句中,“叱”,斥責;“白”,告訴,稟告;“動色”,有所感悟;“訖”,直到。
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從“陛下踐祚垂三十年,太子諸王不離深宮,日受圣訓,天下之人皆慶陛下享國久長,子孫蕃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聞大過,陛下奈何一旦以無根之語,喜怒之際,盡廢之乎!”可知,張九齡直言不能因無根無據之語和一時憤怒廢掉太子。(直言太子每日受到皇帝教誨,沒什么大錯)
從“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輕搖。昔晉獻公聽驪姬之讒殺申生,三世大亂……由此觀之,不可不慎”可知,張九齡提出太子是天下的根本,地位不能輕易動搖,并以歷史事實來證明。
從“惠妃密使官奴牛貴兒謂九齡曰:‘有廢必有興,公為之援,宰相可長處?!琵g叱之,以其語白上;上為之動色,故訖九齡罷相,太子得無動”可知,張九齡將武惠妃派人拉攏他的陰謀告訴玄宗。
參考譯文:
當初,玄宗想要任命李林甫為宰相,征求中書令張九齡的意見,張九齡回答說:“宰相身系國家安危,如果陛下任命李林甫為宰相,我擔心日后他會成為國家的禍患?!毙诓宦牎.敃r張九齡因為有文學才能,正受到玄宗的器重,李林甫雖然怨恨他,但表面上還不得不奉承他。侍中裴耀卿與張九齡關系密切,所以也受到李林甫的嫉恨。這時玄宗做皇帝已有多年,生活逐漸奢侈腐化,懶于處理政事。而張九齡遇到事情,不論大小,覺得有不對之處,都要與玄宗爭論。李林甫善于窺伺玄宗的意圖,每天想著用來陷害中傷張九齡的辦法。玄宗寵幸武惠妃,武惠妃向玄宗哭訴:“太子暗中網羅黨羽,想要謀害我們母子,而且斥責皇上。”玄宗聽后大怒,把此事告訴了宰相,想要廢掉太子。張九齡說:“陛下登上皇位將近三十年了,太子和諸王都沒有離開過深宮,每天都受到皇上的訓誡,天下的人都慶幸陛下治理有方,在位長久,子孫繁盛?,F在三個皇子都已年長成人,沒聽說有什么大的過失,陛下為何要聽信那些無稽之談,以一時的喜怒,把他們全部廢掉呢!再說太子是天下的根本,不可輕易動搖他的地位。春秋時代晉獻公因為聽信驪姬的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引起晉國三世大亂。漢武帝因為相信江充的誣告,治了戾太子的罪,使京城發生了流血事件。晉惠帝因為相信賈后的誣陷,廢掉了愍懷太子,使中原涂炭。隋文帝聽信了獨孤皇后的話,廢掉了太子楊勇而立隋煬帝,以至失掉了天下。由此來看,對廢立太子的事不可不謹慎對待。陛下如果一定要那樣做,我難以遵命。”玄宗聽后不高興。李林甫起初沒有說什么,而退朝后私下卻對受玄宗器重的宦官說:“這種事情是皇上的家事,何以要與外人商量!”玄宗仍然猶豫不決。武惠妃又暗中讓官奴牛貴兒對張九齡說:“有廢必有立,你如果能夠從中助一臂之力,就可以長做宰相。”張九齡斥責了牛貴兒,并把這些話告訴了玄宗;玄宗因此有所感悟,所以一直到張九齡被罷相,太子的地位沒有動搖。李林甫一有機會就在玄宗面前說張九齡的壞話,所以玄宗逐漸疏遠張九齡。李林甫引薦蕭炅為戶部侍郎。蕭炅一向不學無術,有一次在中書侍郎嚴挺之面前把“伏臘”讀為“伏獵”。嚴挺之對張九齡說:“尚書省怎么能有‘伏獵侍郎’呢!”于是蕭炅被調出京城,為岐州刺史,從此李林甫怨恨嚴挺之。張九齡與嚴挺之關系親密,想要推薦嚴挺之為宰相,曾經對他說:“李尚書正受到皇上的器重,你應該去登門拜訪,與他搞好關系?!倍鴩劳χ貋戆翚?,看不起李林甫的為人,最終沒去拜訪。李林甫就更加恨他。壬寅(二十七日),任命裴耀卿為左丞相,張九齡為右丞相,二人一起被罷去政事。任命李林甫兼任中書令,把嚴挺之貶為洛州刺史。玄宗即皇帝位以來,所任用的宰相中,姚崇善于調解各方面的關系,宋珪執法嚴厲,張嘉貞重視吏治,張說善于寫文章,李元纮與杜暹能夠節儉治國,韓休與張九齡個性直率,這些人都有所長。張九齡因罪被罷相后,朝廷中的百官從此都明哲保身,沒有人再敢于直言。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 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噴。傲,非也;嘴,非也;君子如向矣。
(節選自《荀子·勸學》)
1.下列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B.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C.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D.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2.下列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荀子》,荀況及弟子著,既是先秦重要的哲學著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
B.“君子”,古代統治者和一般貴族男子的通稱。文中指有學問、有修養的人。
C.“跬步”,古代跨出一腳為“步”,跨兩腳為“跬”。這里指比較小的距離。
D.“騏驥”是千里馬的別稱,如《楚辭·離騷》“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br/>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首先提出全文的觀點,然后運用形象的比喻論證了學習的意義。
B.文章運用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方法,論證了學習的重要作用。
C.從“積土成山”到“用心躁也”,分三個層次論述了學習的方法和態度。
D.荀子認為,人的先天條件是“學”的決定性因素,但也同樣需要后天的努力。
4.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2)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5.文中荀子主張“學不可以已”,這個“學”當然指“學習”,但是他到底在“勸”人們學習什么呢?
【答案】1.A
2.C
3.D
4.(1)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跑得快,卻能到達千里遠的地方,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會游泳,卻能夠橫渡江河。
(2)蚯蚓沒有鋒利的爪子和牙齒,沒有強硬的筋骨,卻能向上吃黃土,向下飲泉水,這是因為用心專一。
5.“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边@是作者通過一組比喻得出的結論。從這一點看,作者勸學是勸人們要學習做人。另外,“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同樣著眼于做人,并論述了品德的養成。在作者看來,學習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養。所以,作者“勸”人們學習的是品德。(意思對即可)
【解析】
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君子學習,是聽在耳里,記在心里,表現在威儀的舉止和符合禮儀的行動上。一舉一動,哪怕是極細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
“入乎耳”和“著乎心”結構一致,中間要斷開,排除D。
“布乎四體”和“形乎動靜”結構一致,“端而言”和“蝡而動”結構一致,斷法一致,排除BC。
故選A。
2.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C.“古代跨出一腳為‘步’,跨兩腳為‘跬’”錯誤,古代跨出一腳為“跬”,即半步,跨兩腳為“步”。
故選C。
3.本題考查學生概括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
D.“人的先天條件是‘學’的決定性因素”分析錯誤,并非決定性因素,文中明確說明“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故選D。
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者”,……的人;“假”,借助;“利足”,跑得快;“致”,到達;“水”,游泳;“絕”,橫渡。
(2)“爪牙”,爪子和牙齒;“上”“下”,向上、向下;“一”,專一;“用心”,因為用心;“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后置。
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作者觀點態度的能力。
由題干可知,考生需要到文中找到能體現作者觀點態度的句子來分析“勸”的最終目的。
如作者一開始以“木”“金”為喻來說明木材經過墨線量過就會取直,金屬制成的刀劍之類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會鋒利,這就好比君子廣泛學習,而且每天檢查省察自己,就會知識通達,行為沒有過錯,以設喻引出“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這一論斷,“知明而行無過”是說“智慧明達而且行為沒有過失”,作者最終是針對德行方面對人進行勸勉;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作者又設兩喻引出“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指出人只要努力學習,“積善積德”,就可以具備圣人的思想。綜合這些可知,作者是勸人學習做人,通過學習來提高人的品德修養。
參考譯文: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煣的工藝把它制成車輪,那么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準了。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干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并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智慧明達而且行為沒有過失了。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得洪亮,可是聽的人在遠處也能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里興起;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從這兒產生;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備。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君子學習,是聽在耳里,記在心里,表現在威儀的舉止和符合禮儀的行動上。一舉一動,哪怕是極細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學習是從耳聽從嘴出,相距不過四寸而已,怎么能夠完美他的七尺之軀呢?古人學習是自身道德修養的需求,今人學習則只是為了炫耀于人。君子學習是為了完善自我,小人學習是為了賣弄和嘩眾取寵,將學問當作家禽、小牛之類的禮物去討人好評。所以,沒人求教你而去教導別人叫做浮躁;問一答二的叫啰嗦;浮躁啰嗦都是不對的,君子答問應象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處。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武技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來托缽,李飽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請以相授?!崩钕?,館之客舍,豐其給,旦夕從學。三月,藝頗精,意得甚。僧問:“汝益乎?”曰:“益矣。師所能者,我已盡能之。”僧笑,命李試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飛,如鳥落,騰躍移時,詡詡然交人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盡吾能,請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勢。既而支撐格拒,李時時蹈僧瑕;僧忽一腳飛擲,李已仰跌丈余。僧撫掌曰:“子尚未盡吾能也?!崩钜哉浦碌?,慚沮請教。又數日,僧辭去。
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對。偶適歷下,見一少年尼僧弄藝于場,觀者填溢。尼告眾客曰:“顛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場一撲為戲。”如是三言。眾相顧,迄無應者。李在側,不覺技癢,意氣而進。尼便笑與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奔磫枺骸白饚熀稳??”李初不言。固詰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師耶?若爾,不必交手足,愿拜下風?!崩钫堉偎?,尼不可。眾慫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師弟子,同是個中人,無妨一戲。但兩相會意可耳?!崩钪Z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勝,思欲敗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頡頏間,尼即遽止,李問其故,但笑不言。李以為怯,固請再角,尼乃起。少間,李騰一踝去。尼駢五指下削其股;李覺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尼笑謝曰:“孟浪迕客,幸勿罪!”李舁歸,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復來,為述往事。僧驚曰:“汝大鹵莽惹他何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斷矣!”
(選自蒲松齡《聊齋志異》)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汝大鹵莽惹他/何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斷矣
B.汝大鹵莽/惹他何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斷矣
C.汝大鹵莽惹他/何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斷矣
D.汝大鹵莽/惹他何/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斷矣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缽,是指洗滌或盛放東西的陶制器具,形狀像盆而較小的一種陶制器具,用來盛飯、菜、茶水等。一般泛指僧人所用的食器。一缽之量剛夠一僧食用,僧人只被允許攜帶三衣一缽,此缽則為向人乞食之用。
B.少林,是中國武林的泰斗,是中國人從佛習武的代名詞。少林武功更是博大精深,是佛教文化環境中形成的一個武術體系。
C.尼僧,在佛教中,女子出家為尼,梵語叫作比丘尼,又叫尼僧,也叫女僧,或叫尼眾,俗稱尼姑。
D.《聊齋志異》,明代短篇小說集,書中寫的是一個花妖鬼狐的世界,寫得最美最動人的是那些人與狐妖、人與鬼神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純真愛情的篇章。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
A.李超與憨和尚交手,時時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綻以打敗他;憨和尚為了懲罰李超,一腳把他踢出一丈多遠,憤而擇日告辭而去。
B.憨和尚德高藝精,機智風趣;李超敏而好學,豪爽好施;尼僧武技高超,爭強好勝。小說中幾個人物形象寫得栩栩如生。
C.本文善于通過“笑”來塑造人物形象,表現憨和尚與尼僧高強的武藝、謙和的性情,這些關于“笑”的描寫讀來令人回味無窮。
D.本文通過曲折跌宕的情節安排,重在描寫變幻莫測的武術技巧,故事性強,引人入勝,體現了古代文言小說的獨特魅力。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故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不可忽也。
(2)李初不言,固詰之,乃以僧告。
5.作者想借以告訴我們一個什么樣的道理?
【答案】1.B
2.D
3.C
4.(1)所以皇帝的一舉一動,都關系著老百姓的性命,不可不重視啊!
(2)李超開始不說,尼姑一再追問,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訴她。
5.思想上寓示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哲理。
【解析】
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你太魯莽了,招惹她干什么?幸好你先把我的名字告訴了她,不然,腿已經斷了!
“何為”即“為何”,中間不能斷開,可排除D;
“之”是“告”的賓語,動賓之間不可斷開,排除A;
“不然”指“如果不這樣”,后面是不這樣的結果,“然”后面應斷開,可排除C。
故選B。
2.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D.“明代”錯誤,《聊齋志異》為清代短篇小說集。
故選D。
3.本題考查學生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A.“憨和尚為了懲罰李超,一腳把他踢出一丈多遠,憤而擇日告辭而去”錯,文章中說到“僧忽一腳飛擲”,并沒有說是為了懲罰李超;文中說到“又數日,僧辭去”,只是說過了幾天僧人離開,并沒有帶有“憤”這一感彩。
B.“尼僧……爭強好勝”錯誤。“尼僧”“爭強好勝”與原文不符,原文相關表達為“不必交手足,愿拜下風”,意思是“她甘拜下風”,“爭強好勝”的說法屬于曲解文意。
D.“重在描寫變幻莫測的武術技巧”錯誤。這是一篇人物傳記式的文章,主要在寫人記事的過程表現人物的性格,而不是要表現武術技巧,應是重在描寫人物的性格。
故選C。
4.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故”,所以;“一跬步”,指一舉一動;“關”,關系,關乎;“忽”,忽視。
(2)“固”,堅持;“詰”,追問;“乃”,才。
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
《武技》是《聊齋志異》中的一個諷刺性的小故事。這個故事通過李超的兩次角斗,寓示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哲理。
第一次角斗,寫李超從少林寺僧習武,方學得一點皮毛,便驕傲起來,自以為對師父的本領“已盡能之”,他師父叫他與自己一角高低,他仍不醒悟。在角斗中“時時蹈僧瑕”,不自量力地欲擊敗師父,結果被師父忽起一腳,踢了個“仰跌丈余”,慚沮萬分。
第二次角斗,寫李超武藝精進之后,在濟南遇一賣藝的女尼招一觀眾下場“一撲為戲”。李超忘了過去的教訓,又“意氣而進”。他見女尼“年少”,外表“文弱”,就看輕她;把女尼的主動看作膽怯,好名喜勝,步步進逼,結果被女尼并攏五指一掌,打得“蹶仆不能起”。
這兩次角斗,一僧一尼,一長一幼;前次是僧人請角,后次是李超自己請角;前次遭腳踢,后次被掌削;前次是仰跌,后次是“蹶仆”(趴下);前次摔得輕,后次摔得重。前后一一照應,前次角斗是后次的鋪墊,后次角斗失敗得更慘,則是驕傲自滿而又不汲取教訓的必然結果,這就使故事具有一種道德訓誡的意義。
參考譯文:
李超,字魁吾,山東淄川西郊人。性格豪爽,樂善好施。一次,有個和尚托著飯缽來化緣,李超讓他飽吃一頓。和尚非常感激,便說:“我是少林寺出身。會點武術,讓我傳授給你吧。”李超大喜,留和尚在客舍里住下,給他豐厚的待遇,早晚跟他學武術。三個月后,李超對武術相當精通了,得意非凡。和尚問他:“你感到行了嗎?”李超回答說:“行了!師傅的武藝我已都學到手了!”和尚笑著叫李超一試身手。李超就脫掉衣服,在手心里唾了一口,時而像猿飛躍,時而像鳥落下,翻騰跳躍了一陣子,驕傲地站在和尚面前。和尚又笑著說:“行啦。你既然把我的本領都學到手了,讓我們比個高低吧。”李超欣然同意,當即各自交叉雙臂,擺出架勢。接著在支撐、格斗、抵擋的較量中,李超不斷尋找和尚的破綻;不料和尚忽然飛起一腳,李超已仰面摔出一丈多遠。和尚拍手說:“你還沒全部學會我的本領??!”李超用手撐著地面,慚愧地向和尚請教。又過了幾天,和尚告辭走了。
從此李超憑武術技藝聞名,走遍南北,沒有人是他的對手。一次,李超偶然到濟南,看見一個年輕的尼姑在場上耍武藝,四周圍滿了觀眾。尼姑對觀眾說:“翻來覆去,總是我一個人,也太冷清了。有愛熱鬧的,不妨下場交手玩玩?!边@樣說了三遍。大家相互看著,最終沒有應戰的人。李超在場邊,不覺手癢,信心十足地走進場內。尼姑笑著向他合掌致意。剛一交手,尼姑就喝他停下,說:“這是少林宗派啊。”馬上又問:“你的老師是誰?”李超開始不說,尼姑一再追問,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訴她。尼姑抱拳說:“憨和尚是你的老師嗎?要是這樣,不必較量了,我甘拜下風?!崩畛瑤状我蟊仍?,尼姑不同意。那些圍觀者極力慫恿,尼姑才說:“既然你是憨師的弟子,我們就是同一路的人,不妨玩玩。只要雙方領會意思就行了?!崩畛焐洗饝恕5茨峁瞄L得文弱,因而輕視她;加以年輕好勝,故一心想打敗尼姑,以獲取一時的名聲。兩個人正打得不相上下的時候,尼姑卻突然停住了,李超問她為什么,她只笑,不說話。李超認為她膽怯了,非讓她再較量不可,尼姑才又和他比起來。一會兒,李超飛起一腳向尼姑踢去。尼姑并住五指向下削他的腿;李超只覺得膝下像刀砍斧劈的一樣,跌倒在地起不來了。尼姑笑著道歉說:“魯莽了,冒犯了你,請不要怪罪!”李超被抬回了家,一個多月才好。過了一年多,和尚又來了,李超向他回敘了這件事。和尚吃驚地說:“你太魯莽了,招惹她干什么?幸好你先把我的名字告訴了她,不然,腿已經斷了!”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貞觀元年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陣樂》。上曰:“朕昔受委專征,民間遂有此曲。雖非文德之雍容,然功業由茲而成,不敢忘本?!狈獾乱驮唬骸氨菹乱陨裎淦胶龋M文德之足比?!鄙显唬骸瓣瑏y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隨其時。卿謂文不及武,斯言過矣?!钡乱皖D首謝。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法應流?!鄙吓唬骸扒溆胤?,而使朕失信乎?”對曰:“敕者出于一時之喜怒,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選人之多詐,故欲殺之,而既知其不可,復斷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執法,朕復何憂?!彪星昂蠓割亪谭ǎ匀缬咳辖詮闹?,天下無冤獄。上令封德彝舉賢,久無所舉。上詰之,對曰:“非不盡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豈借才于異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德彝慚而退。御史大夫杜淹奏:“諸司文案,恐有稽失,請令御史就司檢校。”上以問封德彝,對曰:“設官分職,各有所司。果有愆違,御史自應糾舉?!毖湍?。上問淹:“何故不復論執?”對曰:“天下之務,當盡至公,善則從之。德彝所言,真得大體,臣誠心服,不敢遂非。”上悅,曰:“公等各能如是,朕復何憂?!庇因斝l大將軍長孫順德受人饋絹事覺上曰順德果能有益國家朕與之共有府庫耳何至貪冒如是乎猶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賜絹數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順德枉法受財,罪不可赦,奈何復賜之絹!”上曰:“彼有人性,得絹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獸耳,殺之何益。”
(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卷二十九·貞觀君臣論治》)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右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受人饋絹事覺/上曰/順德果能有益國家/朕與之共有府庫耳/何至貪冒如是乎/
B.右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受人饋絹/事覺/上曰/順德果能有益國家/朕與之共有府庫耳/何至貪冒如是乎/
C.右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受人饋絹/事覺/上曰/順德果能有益國家/朕與之共有/府庫耳何至貪冒如是乎/
D.右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受人饋絹事覺/上曰/順德果能有益國家/朕與之共有/府庫耳何至貪冒如是乎/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貞觀,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所用年號,計23年。年號由漢文帝首創。
B.海內,泛指全國;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
C.郎中,官名,唐時各部都設郎中,分掌各司事務,為侍郎之下的官員。
D.流,流放,即將已定刑的人押解到荒僻或遠離鄉土的地方,對其懲治。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唐太宗大宴群臣,讓人演奏《秦王破陣樂》,當封德彝夸贊他以神武平定天下豈是文德能比時,能清醒地意識到文才武功應各隨其時。
B.唐太宗因候選官假冒資歷和門蔭,就發布敕令讓其自首,否則處死;戴胄犯顏勸諫,他先是發怒,后聽了戴胄的解說,唐太宗對此表示認可。
C.唐太宗讓封德彝舉薦賢德之才,封德彝很久沒有舉薦一人,后來回復說沒有奇才,太宗告訴他,用人如用器物,要各取所長。
D.御史大夫杜淹認為,部門公文滯留丟失的情況,御史有責任檢舉揭發;而封德彝卻認為,各部門應該主動請求,讓御史到各部門檢查核定。
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栋⒎繉m賦》
(2)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读鶉摗?br/>5.面對大理少卿胡演的困惑,唐太宗是如何回答的?請用自己的話概括。
【答案】1.B
2.A
3.D
4.(1)秦國的統治者來不及為自己的滅亡而哀嘆,卻使后代人為它哀嘆;如果后代人為它哀嘆卻不以它為鑒,那么又要讓后人來哀嘆他們了。
(2)既然這樣,那么,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殘暴的秦國的欲望是沒有滿足的;送給它土地越多,它侵犯的就越急。
5.①他認為長孫順德如果有人性,他收到賜絹后,能認識到收受賄賂是可恥的事情。那么這個法子比懲罰他還能讓他覺得恥辱;
②如果他不知道是羞辱他,那他就是禽獸,即使殺了他也無用。
【解析】
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右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接受別人贈送的絹帛。事情暴露以后,唐太宗說:“長孫順德做的如果能有益于國家,我愿意與他共享府庫的財物,何至貪污腐敗到如此地步呢?”
“右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是主語,“受人饋絹”是謂語部分,主謂之間不能斷開,排除AD;
“府庫”是“共有”的賓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C。
故選B。
2.本題考查學生對古代文化常識的掌握能力。
A.“年號由漢文帝首創”錯,應為漢武帝首創。
故選A。
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D.對兩人的觀點理解有誤,原文意思是:杜淹認為各部門的公文,恐怕有滯留丟失的,請求讓御史到各部門檢查核定,不是“御史有責任檢舉揭發”;封德彝認為設分職,各有分工,御史自然應該揭發檢舉,不是“各部門應該主動請求,讓御史到各部門檢查核定”。
故選D。
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不暇”,來不及;“哀之”,為它哀嘆;“鑒之”,以它為鑒。
(2)“然則”,既然這樣,那么;“厭”,滿足;“繁”,多。
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
結合“彼有人性,得絹之辱,甚于受刑”可知,他認為長孫順德如果有人性,他收到賜絹后,能認識到收受賄賂是可恥的事情。那么這個法子比懲罰他還能讓他覺得恥辱;
結合“如不知愧,一禽獸耳,殺之何益”可知,如果他不知道是羞辱他,那他就是禽獸,即使殺了他也無用。
參考譯文:
貞觀元年春,太宗大宴群臣,演奏《秦王破陣樂》。太宗說:“我先前接受委派專行征伐,民間便有了這首樂曲。雖然不具備雍容高雅的文德,然而立國的功業由此而成,不敢忘本。”封德彝說:“陛下以神武平定天下,哪里是文德足以能比的。”太宗說:“平定亂世依靠武力,保守基業依靠文德,文與武的用處,全在于因時制宜。你說文才不如武功,這話說得不對?!狈獾乱瓦殿^謝罪。唐太宗認為兵部郎中戴胄忠誠清廉、公正無私,所以提升他為大理少卿。太宗因為很多候選官假冒資歷和門蔭,所以發布敕令,讓他們自首,否則就處死。不久,有假冒者被發覺,太宗想殺了他們。戴胄上奏說:“按照法律這些人應該流放?!碧诖笈f:“你想守法,而讓我失信于天下嗎 ”戴胄說:“帝王的詔令出于君主一時的喜怒變化,法律則是國家用來向天下昭示誠信的。陛下憤恨候選官多有欺詐,所以想殺了他們,但是既然知道不能這樣處置,又依照法律裁斷,這是忍小的憤恨而存大誠信的做法?!碧谡f:“你執法,我還有什么可擔憂的?!贝麟邢群蠖啻蚊胺富噬蠄谭?,奏答時如泉水一樣滔滔不絕,太宗都聽從他的意見,從此國家很少有冤案。唐太宗命令封德彝推舉有賢德的人才,但很久沒有舉薦一人。太宗責問封德彝,封德彝回答說:“不是我不盡心,只是現今沒有奇才!”太宗說:“君子用人如用器物,各取所長。古代使國家達到大治的君主,難道是向其他朝代借用人才了?只能怪自己不能識別人才罷了,怎么能誣蔑現在沒有人才呢。”封德奔慚愧地退下。御史大夫杜淹上奏說:“各部門的公文,恐怕有滯留丟失的。請求讓御史到各部門檢查核定?!碧铺诰痛耸聠柗獾乱汀7獾乱突卮鹫f:“設官分職,各有分工。如果真有過失,御史自然應該揭發檢舉?!倍叛统聊徽Z。太宗問杜淹:“怎么不再爭論了 ”杜淹回答說:“天下的事務應當盡量公正無私,對的就聽從。封德彝所說的,實在很有道理,臣心悅誠服。不敢再堅持錯誤的觀點了?!碧诟吲d地說:“如果你們都能這樣,我還有什么憂慮呢?!庇因斝l大將軍長孫順德接受別人贈送的絹帛。事情暴露以后,唐太宗說:“長孫順德做的如果能有益于國家,我愿意與他共享府庫的財物,何至貪污腐敗到如此地步呢?”太宗尚且念他是有功之臣,沒有處罰他,反倒在朝廷上賜給他幾十匹絹。大理少卿胡演說:“長孫順德貪贓枉法,罪不可赦,不加罪于他,為什么還賜他絹帛呢!”太宗說:“他如果有人性。得到賜絹所受的羞辱,就會比受到刑罰厲害得多。他如果不知道羞恥。那么就是一個禽獸罷了,殺他又有什么用。”
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文本一: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惫珡闹^o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惫唬骸拔岵荒茉缬米樱窦倍笞樱枪讶酥^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敞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币嗳ブ?。
(節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
文本二:
杞子自鄭使告于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穆公訪諸蹇叔,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公辭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于東門之外。蹇叔哭之,曰:“孟明,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惫怪^之曰:“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br/>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御師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br/>秦師遂東。
(節選自《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1.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
B.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
C.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
D.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
2.下列文學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左傳》原名《左氏春秋》,相傳為春秋末期魯國史官左丘明為注解《春秋》所作。它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盡的編年體史書。
B.寡人,古代諸侯王的謙稱,文中指鄭國的國君。
C.“秦晉之好”是一個漢語成語,意為春秋時秦晉兩國世代為婚姻,亦作“秦晉之匹”、“秦晉之偶”、“秦晉之盟”、“秦晉之約”,后泛指兩家聯姻。
D.春秋時有公、伯、侯、子、男五等爵位。晉文公當時為侯爵,故稱“晉侯”;秦穆公當時為伯爵,故稱“秦伯”;鄭文公當時為伯爵,故稱“鄭伯”。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在國家危難時,燭之武不顧個人安危,不計個人恩怨,主動求見秦伯,可見其深明大義、以國家為重的愛國精神。
B.面對秦穆公撤軍并派遣三位大夫守衛鄭國的局面,晉文公并沒有聽從大夫子犯的建議,而是冷靜地選擇了退兵。
C.秦穆公得到杞子密報,為野心所驅使,失去了正確判斷形勢的能力,雖然蹇叔多方勸諫,但他一點也聽不進去。
D.蹇叔哭師,可見其忠憤滿腔;送子“與師”時,他指出秦師此行不會敗于鄭國而會敗于晉國,可見其老謀深算。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
(2)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
5.燭之武為什么能三言兩語勸退秦師,你認為其游說的妙處何在?
【答案】1.B
2.D
3.A
4.(1)依靠別人的力量,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
(2)鄭國人讓我掌管他們國都北門的鑰匙,如果悄悄派兵前來,就可以占領他們的國都。
5.①以“利”巧攻心理。燭之武站在秦國的立場,從秦國的利益出發,“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以利益來引誘秦穆公,讓他動心。
②以“害”巧析形勢。如果晉國得到了鄭國的土地,“鄰之厚,君之薄也”,進一步指出晉的貪得無厭,讓秦穆公感到危險的存在,切中要害。
③以“史”巧施離間。拿出史實“君嘗為晉軍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指出晉言而無信,忘恩負義,不可共事。
④這樣燭之武以退為進,站在對方角度分析問題,曉之以情,動之以理。
【解析】
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興師動眾去襲擊遠方(的國家),不是我所聽說過的。軍隊勞累不堪,力量消耗盡了,遠方的君主防備著我們??峙虏豢梢园? (我們)軍隊的行動,鄭國一定會知道。勞師動眾而無所得,士兵們必然產生怨恨之心。
本題中,“勞師以襲遠”,“遠”作“襲”的賓語,不能斷開,排除A、C;
“鄭必知之”,“鄭”作“必知之”的主語,需與前句斷開,排除D。
故選B。
2.本題考查學生對古代文化常識的掌握能力。
D.“春秋時有公、伯、侯、子、男五等爵位”表述錯誤,應為“春秋時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故選D。
3.本題考查學生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主動求見秦伯”錯誤。根據原文“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珡闹?,可見燭之武是由佚之狐推薦的,并非主動見。
故選A。
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點:
(1)“因”,依靠、憑借;“敝”,損害;“與”,結交,親附;“知”,通“智”,明智。
(2)“掌”,掌管;“北門之管”,北門的鑰匙;“潛師”,悄悄派兵。
5.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首先,依據原文“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燭之武首先站在秦國的立場上,從秦國的利益出發,以秦國保留鄭國后鄭國給秦國帶來的好處來勸說秦穆公放棄攻打鄭國。
其次,依據原文“鄰之厚,君之薄也”,分析形勢,告訴秦穆公,如果攻打下鄭國只會增加晉國的土地,增強晉國的勢力而秦國并不能得到好處,以此來勸說秦穆公放棄攻打鄭國。
最后,依據原文“君嘗為晉軍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從過去秦穆公曾經幫助過晉文公,晉文公曾答應過給秦國焦瑕,但晉文公言而無信,且對秦穆公提防有加,以此來勸說秦穆公這樣忘恩負義的晉文公不可共事,從而使秦穆公放棄攻打鄭國。
參考譯文:
文本一:
晉文公和秦穆公聯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并且從屬于晉的同時又從屬于楚。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對鄭文公說:“國家危險了,假如派燭之武去見秦穆公,秦國的軍隊一定會撤退?!编嵨墓饬?。燭之武推辭說:“我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為了。”鄭文公說:“我沒有及早重用您,現在由于情況危急因而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燭之武就答應了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樓放下去,見到秦穆公,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冒昧地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然而越過別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為什么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作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缺乏的東西,對您也沒有什么害處。而且您曾經給予晉惠公恩惠,惠公曾經答應給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這是您所知道的。晉國,怎么會有滿足的時候呢?現在它已經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要向西擴大邊界。如果不使秦國土地虧損,它到哪里去奪取土地?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還是多多考慮這件事!”秦伯非常高興,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遣杞子、逢孫、楊孫戍守鄭國,秦伯就回國了。
晉國大夫子犯請求出兵攻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如不是秦國國君的力量,就沒有我的今天。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用混亂相攻取代聯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就離開了鄭國。
文本二:
秦國大夫杞子從鄭國派人向秦國報告說:“鄭國人讓我掌管他們國都北門的鑰匙,如果悄悄派兵前來,就可以占領他們的國都。”秦穆公向秦國老臣蹇叔征求意見。蹇叔說:“讓軍隊辛勤勞苦地偷襲遠方的國家,我從沒聽說有過。軍隊辛勞精疲力竭,遠方國家的君主又有防備,這樣做恐怕不行吧?軍隊的一舉一動,鄭國必定會知道。軍隊辛勤勞苦而一無所得,一定會產生叛逆念頭。再說行軍千里,有誰不知道呢?”秦穆公沒有聽從蹇叔的意見。他召見了孟明視,西乞術和白乙丙三位將領,讓他們從東門外面出兵。蹇叔哭他們說:“孟明啊,我看著大軍出發,卻看不見他們回來了!”秦穆公派人對蹇叔說:“你知道什么?要是你蹇叔只活個中壽就去世的話,你墳上的樹都有兩手合抱一般粗了(你現在離中壽都過去多少年了,早已昏聵)?!?br/>蹇叔的兒子跟隨軍隊一起出征,他哭著送兒子說:“晉國人必定在崤山抗擊我軍,崤有兩座山頭。南面的山頭是夏王皋的墳墓;北面的山頭是周文王避過風雨的地方。你們一定會戰死在這兩座山之間,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
于是秦國軍隊東行。
四、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張孝祥,字安國,歷陽烏江人。讀書過一目不忘,下筆頃刻數千言,年十六,領鄉書,再舉冠里選。紹興二十四年,廷試第一,考官已定塤①冠多士,孝祥次之,高宗讀塤策皆秦檜語,于是擢孝祥第一,而塤第三,諭宰相曰:“張孝祥詞翰俱美?!?br/>上之抑塤而擢孝祥也,秦檜已怒,既知孝祥乃祁之子,祁與胡寅厚,檜素憾寅。于是風言者誣祁有反謀,系詔獄。會檜死,魏良臣密奏散獄釋罪,遂以孝祥為秘書省正字。
初,孝祥登第,出湯思退之門,思退為相,擢孝祥甚峻。而思退素不喜汪澈,孝祥與澈同為館職,澈老成重厚,而孝祥年少氣銳,往往陵拂之,至是澈為御史中丞,首劾孝祥奸不在盧杞②下,孝祥遂罷。
尋除知撫州。年未三十,蒞事精確,老于州縣者所不及。孝宗即位,知平江府。事繁劇,孝祥剖決,庭無滯訟。屬邑大姓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數萬。明年,吳中大饑,迄賴以濟。
張浚自蜀還朝,薦孝祥,召赴行在。孝祥既素為湯思退所知及受浚薦思退不悅孝祥入對乃陳二相當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復之志。上嘉之,會金再犯邊,孝祥陳金之勢不過欲要盟。宣諭使助孝祥落職,罷。復集英殿修撰、知靜江府,治有聲績,復以言者罷。俄起知潭州,為政簡易,時以威濟之,湖南遂以無事。復待制,徙荊湖北路安撫使。筑寸金堤,自是荊州無水患,五萬盈倉以儲諸漕之運。
進顯謨閣直學士致仕。請祠,以疾卒,年三十八。孝宗惜之,有用才不盡之嘆。孝祥俊逸,文章過人,尤工翰墨,嘗親書奏札,高宗見之,曰:“必將名世。”
(節選自《宋史·張孝祥傳》有刪節)
【注】①塤(xūn):秦檜的孫子秦塤。②盧杞:唐朝宰相、巨奸,曾先后陷害楊炎、顏真卿等人。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孝祥既素為湯思退所知/及受浚薦/思退不悅/孝祥入對/乃陳/二相當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復之志
B.孝祥既素為湯思退所知/及受浚薦/思退不悅/孝祥入對/乃陳/二相當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復之志
C.孝祥既素為湯思退所知/及受浚薦/思退不悅孝祥/入對/乃陳/二相當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復之志
D.孝祥既素為湯思退所知/及受浚薦/思退不悅孝祥/入對/乃陳/二相當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復之志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廷試又稱殿試,科舉制度中最高一級的考試,會試中選者才能參與,一般由皇帝在殿廷之上親自主持。
B.詔獄,奉皇帝命令拘押犯人的監獄,一般二千石以上的高官有罪,需要皇帝下詔書才能拘捕人詔獄。
C.路,宋元時期行政區劃名稱,宋代的路相當于現在的省,此處“路”與“烽火揚州路”的“路”含義有別。
D.致仕指古代官員正常退休,致仕的一般年齡為七十歲,有疾患則提前。官員也可自請退職,如“乞骸骨”。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張孝祥才思敏捷,頗受賞識。他讀書過目不忘,十六歲時,在鄉試中入圍,又被鄉里推薦為第一名,故高宗稱贊他的詩詞必將名世。
B.張孝祥治洪有方,造福百姓。他在擔任荊湖北路安撫使時,組織修筑了寸金堤,去除荊州水患,又設立萬盈倉來儲備漕運的糧食。
C.張孝祥仕途坎坷,屢遭罷官。金兵入侵時,他認為金國是想締結盟約,被宣諭使彈劾而丟官;擔任靜江府知府時,又因諫官的意見被罷。
D.張孝祥年輕有為,能力出眾。他擔任撫州知府時,處理事情精明、準確;任平江府知府,不怕事務繁重艱巨,沒有留下積壓的案件。
4.把相關的文言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庖丁解?!罚?br/>(2)明年,吳中大饑,迄賴以濟。
5.汪澈擔任御史中丞時,他為什么首先彈劾張孝祥,使其被罷職?請簡要說明。
【答案】1.A
2.C
3.A
4.(1)寬寬綽綽地,那么刀刃的運轉必然是有余地的?。∫虼耍拍陙?,刀刃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
(2)第二年,吳中饑荒,一直靠這些糧食賑濟百姓。
5.①湯思退一向不喜歡汪澈。②張孝祥出自湯思退門下,受到湯思退的大力提拔。③張孝祥與汪澈一同任職時年少氣盛,常常欺侮他。
【解析】
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張孝樣已經被湯思退所賞識,等到他被張浚推薦,湯思退感到不悅。張孝祥進宮回答皇上的問題,于是陳述:“二位宰相應當同心協力,以輔佐皇上完成恢復國家的大任。”
“不悅”的主語是“思退”,“入對”的主語是“孝祥”,主語不一致,應在“不悅”“入對”后分別斷開,排除CD。
“副”是動詞,賓語是“陛下恢復之志”,動賓之間不可斷開,排除B。
故選A。
2.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化常識的能力。
C.“含義有別”錯,“烽火揚州路”出自宋代詞作,揚州路也是指當時的行政區劃。
顧選C。
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A.“詩詞必將聞名于世”說法錯誤。原文說的是“尤工翰墨,嘗親書奏札,高宗見之,曰:‘此人必將名世’”,可知高宗稱贊必將名世的是張孝祥其人,并不是他的詩詞。根據第一段原文“諭宰相曰:‘張孝祥詞翰俱美’”可知,高宗稱贊他詩詞美,是他廷試的時候。
故選A。
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恢恢乎”,寬寬綽綽的樣子;“游”,使……運轉;“是以”,因此;“刀刃若新發于硎”,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是“刀刃若新于硎發”,刀刃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
(2)“明年”,第二年;“迄”,一直;“濟”,賑濟。
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歸納概括信息要點的能力。
根據原文“初,孝祥登第,出湯思退之門,思退為相,擢孝祥甚峻”,可見湯思退很賞識出自自己門下的張孝祥,對其大力提拔。由此推知汪澈對張孝祥受到的優待懷恨在心,所以擔任御史中丞時,他首先彈劾張孝祥。
根據原文“而思退素不喜汪澈”,可見湯思退非常賞識張孝祥卻不喜歡汪澈,由此可推知汪澈心中是對湯思退厚此薄彼的做法有所不滿的,因此在擔任御史中丞后,首先彈劾張孝祥。
根據原文“孝祥與澈同為館職,澈老成重厚,而孝祥年少氣銳,往往陵拂之”,可見湯張孝樣與汪澈一同任館職,張孝祥卻經常凌駕在他之上不順從他、欺侮他。所以,汪澈要彈劾張孝祥。
參考譯文:
張孝樣,字安國,歷陽烏江人。他讀書過目不忘,下筆作文頃刻之間就能寫幾千字。十六歲時,張孝祥在鄉試中入圍,又被鄉里推薦為第一名。紹興二十四年,張孝祥參加廷試獲得第一名。考官已定下秦塤在讀書人中第一,張孝祥第二。高宗讀過秦塤的對策(發現)都是秦檜所說過的話,于是把張孝祥提拔為第一名,而秦塤為第三名。高宗告訴宰相說:“張孝樣詩詞、文筆都很美?!?br/> 高宗貶抑秦塤而提拔張孝祥,秦檜已經很不高興了,后來又知道張孝祥是張祁的兒子,張祁與胡寅關系密切,秦檜一向怨恨胡寅。于是暗示諫官誣陷張祁有造反的企圖,(張孝祥被牽連)由高宗下詔關進監獄。恰逢秦檜死去,魏良臣私下奏請高宗為張孝祥解除監禁洗脫罪名,于是任命張孝祥為秘書正字。
當初,張孝祥考中進士,出自湯思退門下,湯思退為宰相,對張孝祥大力提拔。湯思退一向不喜歡汪澈,張孝祥與汪澈一同擔任修撰、編校的工作,汪澈老成持重,而張孝祥年少氣盛,往往凌駕在他之上不順從他。等到汪澈擔任御史中丞時,他首先彈劾張孝祥奸邪程度不亞于盧杞,張孝祥于是被罷官。
不久張孝祥任撫州知府。他年紀不到三十,處理事情很精明、準確,州縣中很老練的人也比不上他。孝宗即位后,張孝祥擔任平江府知府之職。事務繁重艱巨,張孝祥一一加以分析解決,知府庭上沒有滯留的案件。平江府所屬縣中的世家大族違法獲取暴利,張孝祥逮捕并懲治(他們),沒收他們的家產,得到幾萬斛糧食。第二年,吳中發生大的饑荒,一直靠這些糧食來賑濟百姓。
張浚從蜀地回到朝廷,向皇上推薦張孝祥,皇上召張孝祥前往出行暫住的地方(杭州)。張孝祥已經被湯思退所賞識,等到他被張浚推薦,湯思退很不高興。張孝祥進宮回答皇上的問題,于是陳述:“二位宰相應當同心協力,以輔佐皇上完成恢復國家的大任?!被噬腺潛P了他。遇金人再次入侵邊境,張孝祥陳述金的目的不過是想締結盟約。宣諭使彈劾張孝祥使之失去職位,被罷黜。張孝祥復職為集英殿修撰、靜江府知府,他治理有聲譽功績,又因為諫官的意見被罷免。不久張孝祥被起用擔任潭州知州,處理政事簡明易行,有時用威力輔助治理,湖南于是因此平安無事。張孝祥又等待詔命,改任荊湖北路安撫使。他組織修筑了寸金堤,從此荊州沒有洪水之患,又設立萬盈倉來儲備各地轉運的糧食。
張孝樣在顯謨閣直學士職位上退休。張孝祥請求擔任管理祠觀的閑職,后因病死去,終年三十八歲。孝宗感到十分惋惜,有任用人才而不能盡其所長的感觸。張孝祥才智出眾,文章水平超過常人,尤其擅長書法,曾親自書寫奏札,高宗看了后說:“他將來一定聞名于世?!?br/>五、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半x騷”者,猶離憂也。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
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
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
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
(節選自《史記·屈原列傳》,有刪改)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
B.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
C.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
D.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懷王,是楚王的謚號。中國古代帝王除姓名之外,往往還有廟號、謚號、尊號。
B.《離騷》,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最長的一首政治敘事詩。
C.三閭大夫,是楚國官職,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屈原曾擔任該職務。
D.漁父,意思是以捕魚為業的人。“父”是古代稱呼從事某種行業的人。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屈原博聞強志,明治亂善外交。與楚王商議國事,應酬諸侯,起初深受楚王的器重。
B.屈原正道直行,為世人所不容。上官大夫因奪取屈原草擬的憲令未成功,就發怒疏遠他。
C.屈原忠君愛國,希望力挽狂瀾。雖被流放,仍多次表示輔佐君王、振興楚國的愿望。
D.屈原潔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雖明知舉世混濁世人皆醉,卻寧愿赴死以保持節操。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2)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5.文章倒數第二段對屈原的描述,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請概括作答。
【答案】1.C
2.B
3.B
4.(1)屈原流落到江邊,披頭散發地沿著水邊邊走邊吟唱,臉色憔悴,身體和面容都像干枯的樹木一樣瘦削。
(2)全世界的人都污濁不堪卻只有我一個人清白,大家都醉醺醺的卻只有我一個人清醒,因此我就被放逐了。
5.①對屈原遭遇的同情和對其潔身自好、堅守節操的贊美;②對讒邪勢力排擠忠良的憤慨;③對世人得過且過、隨波逐流的痛惜與批判。
【解析】
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上官大夫看見了,就想把草稿強取為己有,屈原不贊同。上官大夫就讒毀他說:“君王讓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沒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勞,說:‘除了我,沒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聽了很生氣,因而疏遠了屈原。
“欲奪之”的主語是“上官大夫”,“屈平”是“不與”的主語,因此應從“屈平”前斷開,排除AB。
“平伐其功”中“平”是主語,“伐”是謂語,“其功”是賓語,此句句意完整。“以為非我莫能為也”整體作“曰”的賓語,故應在“曰”前斷開,排除D。
故選C。
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B.“最長的一首政治敘事詩”說法錯誤,《離騷》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
故選B。
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有關內容要點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B.“上官大夫因奪取屈原草擬的憲令未成功,就發怒疏遠他”說法錯誤,依據原文“王怒而疏屈平”可知,是上官大夫向楚王進讒言,楚王發怒疏遠屈原。
故選B。
4.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翻譯能力。
得分點:
(1)“被”,通“披”?!靶幸鳌?,邊走邊吟唱;“顏色”,古今異義詞語,臉色、容貌;“形容”,身體和面容。
(2)“舉”,全;“是以”,因此;“見放”,被放逐。
5.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有關內容要點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依據原文“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可知,屈原追求高潔的品行,潔身自好,表達作者對其信仰的贊美。
“舉世皆濁”“物之汶汶者”都可看出當時社會中讒邪勢力橫行的黑暗狀況,表現了作者對讒邪勢力排擠忠良的憤慨。
依據原文“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可知,通過漁父的話,點出了當時社會狀態,世人得過且過、隨波逐流,表達了作者對種人生態度的痛惜與批判。
參考譯文: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懷王的左徒。(他)知識廣博,記憶力很強,明了國家治亂的道理,擅長外交辭令。對內,同楚王謀劃商討國家大事,頒發號令;對外,接待賓客,應酬答對各國諸侯。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職位相等,想爭得楚王對他的寵愛,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賢能。楚懷王派屈原制定國家的法令,屈原編寫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見了,就想把草稿強取為己有,屈原不贊同。上官大夫就讒毀他說:“君王讓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沒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勞,說:‘除了我,沒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聽了很生氣,因而疏遠了屈原。
屈原痛心楚懷王聽信讒言,不能分辨是非,諂媚國君的人遮蔽了楚懷王的明見,邪惡的小人危害公正無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讒臣所容,所以憂愁深思,就創作了《離騷》。“離騷”,就是遭遇憂愁的意思。屈原作《離騷》,是從怨憤引起的。
懷王的長子頃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蘭為令尹。楚國人都抱怨子蘭,因為他勸懷王入秦而最終未能回來。屈原也為此怨恨子蘭,雖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戀著楚國,心里掛念著懷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國君總有一天醒悟,世俗總有一天改變。屈原關懷君王,想振興國家改變楚國的形勢,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現出來這種想法。令尹子蘭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憤怒,終于讓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頃襄王發怒,就放逐了屈原。
屈原到了江濱,披散頭發,在水澤邊一面走,一面吟詠著。臉色憔悴,形體面貌像枯死的樹木一樣毫無生氣。漁父看見他,便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么來到這兒?”屈原說:“整個世界都是混濁的,只有我一人清白;眾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睗O父說:“聰明賢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縛,而能夠隨著世俗變化。整個世界都混濁,為什么不隨大流而且推波助瀾呢?眾人都沉醉,為什么不吃點酒糟,喝點薄酒?為什么要懷抱美玉一般的品質,卻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一定要彈去帽上的灰沙,剛洗過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塵土。誰能讓自己清白的身軀,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寧可投入長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魚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潔的品質,去蒙受世俗的塵垢呢?”
于是他抱著石頭,就自投汨羅江而死。
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汜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惫珡闹^o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惫唬骸拔岵荒茉缬米?,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痹S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币嗳ブ?。
(《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B.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C.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D.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春秋時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侯、伯是其中爵位。
B.“吾不能早用子”中,“子”是古代對男子的尊稱。
C.“是寡人之過也”中,“寡人”是諸侯謙稱,意為寡德之人。
D.《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著作,相傳為戰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秦、晉兵臨城下,鄭國危在旦夕,在這種情勢下,燭之武不顧個人安?!耙箍P而出”,求見秦伯,表現了他深明大義、以國事為重的愛國精神。
B.燭之武具有高超的論辯藝術,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談,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層層深入,逐步滲透,最終使秦伯心悅誠服。
C.秦、晉曾是友好鄰邦,秦曾經給予晉恩惠,割讓焦、瑕二邑;晉對秦卻嚴加防范。燭之武對這種微妙的關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
D.燭之武的勸說,使秦伯撤走了圍鄭的軍隊,還派部隊幫助鄭國防守,秦晉聯盟頃刻瓦解,晉國不得已而退兵。燭之武既退秦師,又退晉師,可謂一石二鳥。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l)以其無禮于晉。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5.秦國在燭之武的勸說下撤軍,子犯建議攻打,晉侯為什么沒有采納?請用原文中語句回答。
【答案】1.D
2.D
3.C
4.(1)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
(2)依靠人家的力量反過來損害人家,這是不仁義的。
5.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②失其所與,不知;③以亂易整,不武。
【解析】
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現在它已經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要向西擴大邊界。如果不使秦國土地虧損,它到哪里去奪取土地?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一下!
“鄭”是“封”的賓語,應在“鄭”后斷句,排除AC;
“闕”的賓語是“秦”,“將”是“取”的狀語,應在“秦”后斷句,排除B。
故選D。
2.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和掌握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D.“戰國末年”應為“春秋末年”。
故選D。
3.本題考查學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
C.“秦曾經給予晉恩惠,割讓焦、瑕二邑”曲解文意,“秦曾經給予晉恩惠”是事實,但卻是晉曾答應割讓焦、瑕二邑給秦。
故選C。
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
(1)得分點:“以”,因為;“無禮于晉”,狀語后置句。
(2)得分點:“因”,依靠;“敝”,損害;“不仁”,判斷句。
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
晉國大夫子犯向晉文公請求出兵攻擊秦軍,晉文公回答后晉國就也撤退了,所以晉文公的話就是原因。考生要注意,題目要求“請用原文中語句回答”,所以可直接得出答案: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②失其所與,不知;③以亂易整,不武。
參考譯文:
晉文公和秦穆公聯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并且從屬于晉的同時又從屬于楚。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對鄭文公說:“國家危險了,假如派燭之武去見秦穆公,秦國的軍隊一定會撤退?!编嵨墓饬?。燭之武推辭說:“我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為了?!编嵨墓f:“我沒有及早重用您,現在由于情況危急因而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燭之武就答應了這件事?! ?br/>在夜晚有人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樓放下去,見到秦穆公,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冒昧地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然而越過別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為什么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作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缺乏的東西,對您也沒有什么害處。而且您曾經給予晉惠公恩惠,惠公曾經答應給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這是您所知道的。晉國,怎么會有滿足的時候呢?現在它已經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要向西擴大邊界。如果不使秦國土地虧損,它到哪里去奪取土地?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一下!”秦伯非常高興,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遣杞子、逢孫、楊孫戍守鄭國,秦伯就回國了。  
晉國大夫子犯請求出兵攻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如不是秦國國君的力量,就沒有我的今天。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用混亂相攻取代聯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就離開了鄭國。
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汜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痹S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節選自《燭之武退秦師》)
[乙]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離。秦、晉連兵而伐鄭,鄭將亡矣。燭之武出說秦穆公,立談之間存鄭于將亡,不惟退秦師,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燭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晉親鄭,棄強援、附弱國;棄舊恩、召新怨;棄成功、犯危難。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詎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之厚也一憂于燭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于鄭乎?他日,利有大于燭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從之矣!
(節選自呂祖謙《東萊〈左傳〉》博議)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之厚/也一怵于燭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于鄭乎?
B.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之厚也/一怵于燭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于鄭乎?
C.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之厚也/一怵于燭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于鄭乎?
D.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之厚/也一怵于燭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于鄭乎?
2.下列對文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識的相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韶关市| 屯昌县| 毕节市| 门头沟区| 西城区| 成武县| 峡江县| 西和县| 伊金霍洛旗| 白沙| 金秀| 兰西县| 阜宁县| 玉门市| 邳州市| 温宿县| 进贤县| 行唐县| 黔江区| 电白县| 临汾市| 利川市| 海原县| 兴安盟| 安丘市| 大冶市| 大关县| 两当县| 呼图壁县| 密山市| 平顺县| 海晏县| 绥滨县| 福清市| 胶南市| 梁平县| 清徐县| 泉州市| 仁化县| 攀枝花市| 肇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