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激素調節》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 知識與技能:了解激素調節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認識主要的內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理解激素調節與神經調節的關系。2.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模型、圖片和討論等方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生物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關愛身體健康的意識,認識到生物體內各個系統之間的協調性和整體性。二、教學重點難點重點:了解人體主要的內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理解激素調節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難點:理解激素調節與神經調節的關系,認識激素調節的復雜性和精細性。三、學情分析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了解了人體的一些基本生理結構和功能,但對激素調節這一較為抽象的概念可能還比較陌生。因此,在教學中需要通過直觀、形象的方式幫助學生建立對激素調節的感性認識和理性理解。四、教材分析本節課是京改版初中生物中關于生命活動調節的重要內容之一,主要介紹了人體的激素調節。教材通過生動的實例和圖解,展示了人體主要的內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以及激素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調節作用。五、教學教具準備1. 人體內分泌系統模型或圖示。2. 相關激素的生理功能表格或資料卡片。3. 多媒體課件,包含激素調節的動畫演示和實例分析。六、新課導入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思考:“你們知道我們身體內部是如何調節各種生理活動的嗎?”引出本節課的主題——激素調節。讓學生列舉一些與激素調節相關的生理現象,如生長發育、新陳代謝等,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七、新課講授(一)激素調節的基本概念1. 激素的定義:由內分泌腺或內分泌細胞分泌的起調節作用的化學物質。2. 激素調節的特點:微量高效、通過體液運輸、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細胞。(二)人體主要的內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1. 垂體(1)位置與結構:位于顱底蝶鞍的垂體窩內,分為前葉和后葉。(2)分泌的激素及功能:生長激素(促進生長發育)、促甲狀腺激素(促進甲狀腺分泌甲狀腺激素)等。2. 甲狀腺(1)位置與結構:位于頸前部,呈“H”形。(2)分泌的激素及功能:甲狀腺激素(促進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3. 胰島(1)位置與結構:分散在胰腺腺泡之間。(2)分泌的激素及功能:胰島素(降低血糖濃度)、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濃度)。4. 其他內分泌腺:如腎上腺、性腺等,也分泌相應的激素參與人體的生命活動調節。(三)激素調節與神經調節的關系1. 相互聯系:神經調節和激素調節相互配合,共同協調、相輔相通,成為整個機體的調節系統。神經調節起主導作用,激素調節也影響著神經系統的功能。2. 相互作用:神經系統通過下丘腦等結構對激素的分泌進行調節,而激素也可以影響神經系統的發育和功能。例如,甲狀腺激素能促進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和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八、課堂小結1. 激素是由內分泌腺或內分泌細胞分泌的起調節作用的化學物質,具有微量高效、通過體液運輸、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細胞的特點。2. 人體主要的內分泌腺包括垂體、甲狀腺、胰島等,它們分泌的激素在人體生命活動中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3. 神經調節和激素調節相互配合、相輔相通,共同維持人體的穩態。九、作業設計選擇題:1. 下列哪個器官不是內分泌腺?( )A. 垂體 B. 甲狀腺 C. 胰腺 D. 腎上腺2. 甲狀腺激素的主要功能是( )A. 促進生長發育 B. 降低血糖濃度C. 升高血糖濃度 D. 促進消化液分泌填空題:1. 激素調節的特點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2. 垂體分泌的__________激素可以促進生長發育,甲狀腺分泌的__________激素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3. 神經調節和激素調節相互配合,共同維持人體的__________。十、板書設計《激素調節》一、激素調節的基本概念1. 激素的定義2. 激素調節的特點二、人體主要的內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1. 垂體2. 甲狀腺3. 胰島三、激素調節與神經調節的關系十一、課后反思教師方面:1. 本節課通過直觀、形象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建立了對激素調節的感性認識和理性理解,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在講解激素調節與神經調節的關系時,部分內容較為抽象,需要進一步優化教學方法,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2. 在未來教學中,可以嘗試引入更多生動的實例和案例分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同時,加強對學生學習情況的關注,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生方面:1. 學生對激素調節的基本概念有了清晰的認識,對人體主要的內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也有了較深入的了解。但部分學生在理解激素調節與神經調節的關系時存在一定困難,需要加強輔導和練習。2. 為了提高學生的整體學習效果,可以在課后組織小組討論和分享活動,讓學生相互交流學習心得和體會。同時,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和拓展學習相關生物科學知識,培養科學素養和實驗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