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七 美國 巴西 極地地區一、知識點背誦1、美國(1)美國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自然條件:①平原面積廣,耕地廣大,土壤肥沃;②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提供了豐富的灌溉水源;③本土大部分位于溫帶,水熱條件較好,氣候多樣,有利于農業多種經營。社會經濟條件:①鐵路線經過,交通便利; ②人口稠密,城市眾多,市場廣闊;③農業生產高度機械化、專業化,基礎好。(2)美國三大工業區的分布及發展的有利條件。(ABC)A是東北部傳統工業區;發展條件:①煤、鐵等礦產資源豐富;②鐵路線經過,交通便利;③人口稠密,城市眾多,市場需求量大。C是西部高新技術產業區發展條件:①高校眾多,人才集中;②科技力量雄厚;③環境優美2、巴西(1)人口分布:東南沿海地區;原因:①氣候溫和濕潤;②平原、高原地形平坦③開發歷史悠久;④水陸交通便利。農業分布:東南沿海地區;發展條件:①大部分位于熱帶,氣候濕熱。②地形平坦,適宜種植熱帶作物;(3)工業分布:東南沿海地區;發展條件:①礦產資源豐富(接近原料產地);②海陸交通便利;③人口稠密,市場廣闊;④勞動力充足且廉價;(4)亞馬孫雨林的環境效益:①為全球提供新鮮空氣;②涵養水源,保護淡水資源;③保護土壤,防止土壤侵蝕;④調節全球氣候;⑤提供木材、藥材、食品等;⑥提供良好的生物生存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3、極地地區(1)南極地區自然環境特征:酷寒、干燥、烈風(2)南極科考時間:南極的暖季:每年11月~次年3月;(3)北極科考時間:北極的暖季:每年6月~8月(4)極地地區的資源: ①豐富的礦產資源如石油、天然氣、煤、鐵等;②固體淡水資源;③海洋生物資源;二、真題訓練1、(2023·重慶·中考真題)密西西比河干流流經平原地區,是美國內河運輸大動脈。受地形影響,密西西比河干流( )A.水流平緩 B.水量很小 C.無結冰期 D.運輸量小2、(2023·山東泰安·統考中考真題)2023年5月11日到12日,有“龍卷風走廊”之稱的美國中部地區遭受了20多場龍卷風的襲擊。讀“美國農業帶分布圖”和“美國年均龍卷風發生頻次圖”,判斷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①美國農業實現了地區生產的專業化 ②乳畜帶是受龍卷風影響最多的地區③美國中部平原地形是造成龍卷風多發的原因之一 ④遇到龍卷風時要冷靜鎮定遠離門窗、電線桿等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2023·北京·統考中考真題)巴西伊瓜蘇國家公園和阿根廷伊瓜蘇國家公園內動植物種類豐富,分別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因當地居民啟用原本關閉的道路,1999年巴西伊瓜蘇國家公園面臨從名錄中被刪除的危險,2001年該道路重新關閉。圖為巴西伊瓜蘇國家公園手繪圖。讀圖,完成下面3-4小題。3、巴西伊瓜蘇國家公園( )A.位于巴西的西南部 B.地處熱帶沙漠氣候區C.內部被伊瓜蘇河分割 D.內部城鎮多、人口稠密4、重新關閉穿越國家公園的道路,可以( )①保護動物的遷徙通道 ②促進巴西發展邊境貿易③減少盜伐與盜獵現象 ④改善動植物的生存環境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023·湖北恩施·統考中考真題)中國和巴西同屬“金磚國家”(BRICS)成員。巴西是世界重要的甘蔗生產國和鐵礦石出口國。中國在巴西里約熱內盧附近建設有大型鋼鐵廠,所產鋼材部分輸往中國。讀巴西略圖(下圖),完成5-6小題。5、中國在里約熱內盧附近投資建設鋼鐵廠,其優勢條件主要是( )A.石油資源豐富 B.地形平坦開闊 C.交通運輸便利 D.氣候溫暖舒適6、巴西大量使用甘蔗生產生物乙醇燃料可能帶來的影響主要是( )A.優化能源結構 B.威脅糧食安全 C.加劇大氣污染 D.減少雨林破壞(2023·內蒙古通遼·統考中考真題)中國科考隊在第12次北極科考中首次利用自主水下機器人“探索4500”開展科學考察。據此完成7-9小題。7、中國科考隊前往北極地區的最佳時間是( )A.1月~3月 B.10月~12月 C.12月~次年2月 D.6月~8月8、利用自主水下機器人“探索4500”開展科學考察,反映了我國( )A.科技力量雄厚 B.鐵礦資源豐富 C.消費市場廣闊 D.勞動力充足9、人類去極地地區科考的主要目的是( )A.開發礦產資源 B.研究極地環境 C.建立產業基地 D.發展旅游業(2023·山東濱州·統考中考真題)為了解決缺乏新鮮果蔬的問題,南極科考隊員嘗試建立了智慧溫室大棚,實現了“蔬菜自給”。結合南極地區簡圖,完成10-11小題。10、下列關于南極科學考察站的敘述,正確的是( )A.泰山站緯度最高 B.羅斯海新站位于昆侖站的西北方向C.長城站有極晝極夜現象 D.到中山站科學考察的最佳時間選在我國的冬季11、在南極地區建設溫室大棚需要克服的困難有( )①暴雨 ②狂風 ③濕熱 ④酷寒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2、右圖為奔巴島位置示意圖(1)簡述奔巴島的地理位置特征。(6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