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初中考場作文寫作指導課(第一階段II)作文的選材有了好的作文構思,確定好了文章中心、結構,擬定了提綱,就等于搭建好了“作文”這座房子,接下來就是往“房子”里選取合適的家具和飾物,填充和裝扮美美的房間了。在作文里,這些“家具”和“飾物”就是作者所選的素材,也就是文章的主體,所選的素材可以是人物、動植物、事物和事件或生活中的細節(jié)等。選材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文章的水平檔次,那么怎樣的選材能更好的獲得閱卷老師的青睞呢?一、文章的選材原則:合、真、小、新、深合:文章所選的素材一定要契合文章的中心,并能很好的展現(xiàn)中心主旨,并且盡量少而精。若不能表現(xiàn)中心,即使素材再好也不能選用。那些能表現(xiàn)中心主旨,但彼此間是簡單重復的材料,也應該舍去。真:文章所選的材料應該符合生活本身的邏輯,對于我們中學生來說,真實的素材應該是那種自己熟悉的,我們真實經(jīng)歷過的,或者身邊人經(jīng)歷過的事情,只有這樣的素材才可能寫出真情實感,才有可能感染和打動讀者。如果不是自己或身邊人親身經(jīng)歷,而是憑空捏造的素材,很容易讓人讀起來虛假不可信而產(chǎn)生反感情緒。要在寫作中體現(xiàn)事件的真實,還需要把事件寫具體寫細致。在一篇文章中,至少要有一件事例是自己或身邊的人親歷的事件,并且這樣的事件往往要對其進行細致具體的描述,否則文章就是空泛、不深刻的。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這里的“真實”并不是拒絕文學作品中的合理虛構。合理虛構并不是胡編亂造,而是遵循生活真實原則的創(chuàng)造。就像小說、戲劇中的大多內(nèi)容都是虛構的,但我們并不感覺虛假,這是因為其中的素材來源于生活,遵循生活規(guī)律,能從本質(zhì)上反映生活的真實面貌。小:“小”指的是生活中平凡細小卻典型、深刻的事例。“大”是指文章的主題。作文選材一般宜“小”不宜“大”,往往采用“以小見大”的手法,以一些平凡微小的事例來反映一個重大深刻的主題。把“以小見大”引入文章的寫作中,有助于我們從凡人小事中發(fā)現(xiàn)人物和事件的“亮點”,激發(fā)作者的真情,使感情表達得深厚,細膩,感人,從而揭示深刻的主題,在“小事件”和“大主題”的對比中獲得意想不到的行文效果。新:用新穎別致、與眾不同的材料表現(xiàn)文章的主題,可以是所選的事件典型、有新意,也可以是看待事情角度獨特,思考問題有獨到見解。有些同學,一提起父母,必然是深夜送生病的我去醫(yī)院救治;一提起朋友,必然是雨天為我打傘送我回家事件;一提起老師,必然是帶病堅持上課之類耳熟能詳?shù)氖虑椤_@些選材不是不行,只是已經(jīng)寫爛,難有新意,不能激起閱卷老師的閱讀興趣,得分自然不高。深:在對素材進行描述的基礎上,還要進行深入感受、分析、思考,挖掘素材的深層意義,升華文章主題。這往往是文章的點睛之筆和加分點。能對平凡微小的素材進行深入分析,這需要我們有對素材進行多角度思考的意識,和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的能力。介紹了選材的原則,大家對于什么樣的素材是好素材應該有了更具體的了解,那么什么樣的選材是失敗的選材。二、選材常犯的錯誤1.選材陳舊:除了之前舉的例子外,有的同學喜歡選取離自己現(xiàn)在比較久遠的素材,如寫嬰兒時代的事情、幼兒園的事件、或剛進入小學的事情,這些事件也不是不能寫,但是由于當時作者年紀小,很難對事件有深刻獨到的體會,因此這類素材往往會因為過于幼稚,而使文章難得高分。應盡量避免寫幼齡事情的事件,如果要寫也不要作為主要事件來寫,選取一兩年發(fā)生的事件來談感悟,選材會顯得新穎,易寫得有深度。2.選材生疏:有的同學從自身和身邊找不到素材,便選取自己聽來的,在報刊雜志上看到的新聞、故事作為素材,全篇都在講自己聽到或閱讀到的這個故事,這樣的選材一來不是自己親歷的事,因為生疏很難寫生動、寫出真情,因此也難以打動讀者,二來給閱卷老師全篇照抄,投機取巧的印象,也難得高分。還有的同學化用其他作文素材的事例,但自己沒有這樣的生活體驗,只是為了單純求取事件的新穎、典型,這樣的素材寫出來也難有感染力。3.選材虛假:有的選材,為了追求感人而無病呻吟,過分夸張,導致感情失真、細節(jié)失真,漏洞百出。如寫朋友之間交往,鬧矛盾后分手,后來真相大白而對方往往轉學甚至于死亡;有的不動腦筋,照搬其他作文的材料,但又因記憶模糊和并非自己親身經(jīng)歷,導致事件中某些重要的細節(jié)、背景缺失,使文章顯得虛假。4.選材不具體:有的同學的選材往往過于空泛,敘事只是介紹故事提要,概述過程或只是簡單事件的堆疊,缺乏精彩的細節(jié);寫人只是羅列評語式的特點,沒有必要的人物細節(jié)描寫;有些同學只是空發(fā)議論和抒情,缺乏必要的敘述和描寫。這樣的選材很難有感染力。總之,作文選材要注意:選好不選壞,選新不選舊;選熟不選生;選真不選假,選近不選遠,選小不選大,選深不選淺。明確了選材的要與不要,我們再來看看如何才能積累好的寫作素材。三、如何積累寫作素材1.留心觀察:魯迅先生說:“如要創(chuàng)作,第一需觀察。”很多同學一到寫作文就感到頭疼,大多是因為找不到可寫的素材。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感受,說明你需要對生活多傾注一分關注,多留心身邊的一切,這樣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有價值的素材。觀察要全面、細致,要抓住事物的特征。2.多角度思考,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邊觀察還需邊動腦,不動腦筋的觀察,是不深入的觀察,是水過鴨背、浮光掠影式的觀察,同樣無法積累下有益的素材。邊觀察,就可以邊思考,這個細節(jié)、這個人物、這個事件……帶給我怎樣的意義和啟發(fā);對于別人司空見慣的事情,若能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多角度對事件的意義、價值、深層原因、導致后果等進行思考,也可以將平凡的事件點亮,化腐朽為神奇。3.注意練筆:大作家茅盾說過:“我們在開始寫作的時候,身邊要有一支鉛筆和一個草稿簿。無論在哪里,你要豎起耳朵,睜開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覺,把你所見所聞,隨時記下來……”隨時記下思想的火花,注意捕捉稍縱即逝的小主意、奇想法、怪問題,不輕易放過生活的啟迪。這種練筆形式是積累素材的一個重要方面。練筆的形式一般有:寫日記、寫觀察片段、摘抄好詞佳句好文段、寫讀書筆記等。有沒有練筆的好習慣,對于能否寫好作文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范文1我養(yǎng)成了一個好習慣某月某日 星期一 陰 老師又要求我們記日記了。我真不明白老師的用心,越是怕寫作越是逼我們,難道記記日記就能把作文寫好了? 要不是害怕老師的嚴厲,我才不會在這個日記本上寫下這幾行字。某月某日 星期三 多云 老師說,日記就是要記下自己所見到的有感觸的事物。我想,今天見到的這件事我應該記下來。 那是一個父親,他手里的食品袋中裝著幾個燒餅。他站在教學樓前,他一定在等他的孩子。日光很烈,整個上午,他一直站在那灼熱的陽光里。直到放學后,我才在校園的一角見到那個父親的兒子,他正在抱怨父親:“你的衣服那么破舊,在樓前讓我怎么認你呢?” 唉!這真是一個混賬的兒子!某月某日 星期五 晴 星期五是一個讓我膽戰(zhàn)心驚的日子,因為今天下午是作文課。而我,是最怕寫作文的。 作文題目要求以“親情”為話題寫作。我寫什么呢?我一時間抓耳撓腮,不知如何動筆。突然我發(fā)現(xiàn)同桌拿出了他的日記,正在日記里尋找材料呢。難道日記真的能幫助他渡過作文難關? 我也拿出我的日記本,開始一頁一頁地翻看。我突然發(fā)現(xiàn)我前天記下的那個給兒子送燒餅的父親。哈哈,有了,我就寫那個父親,題目叫做“陽光下的父親”。某月某日 星期五 晴 又是星期五了。今天下午老師評講上一次的作文。讓我驚喜的是,我的《陽光下的父親》竟然被老師當做優(yōu)秀范文在班里念了。經(jīng)過老師的評說,我發(fā)現(xiàn)我的作文寫得真好。 感謝那篇日記,它幫了我大忙啊。某月某日 星期一 晴 真快,我的一本日記本竟然在不知不覺中記滿了。今天,我又買了一本新的日記本。呵呵,我在不知不覺中已經(jīng)愛上了日記。這是新的日記本的第一頁,在這一頁上,我一定得歡呼:我養(yǎng)成了記日記的好習慣了! 【評語】本文用輕松流暢的文筆記敘了自己由討厭記日記到喜愛記日記的過程。文章中有許多亮點可以評說:采用日記組合的形式來作文,形式新穎,五則有共同主題的日記組合在一起又講述了一個完整、條理清晰的故事,這一構思十分巧妙。首尾呼應,開頭說自己不愛記日記,結尾卻寫自己養(yǎng)成了記日記的好習慣,開頭結尾的話都是日記本第一頁上的話,內(nèi)容和情感卻相反,這樣的對比使得開頭與結尾相映成趣。文章還運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增強了文章的生動性。文章中提到的記日記積累素材的方法也很值得同學們借鑒。范文2愛的沉淀清晨,還不到六點半,媽媽已披著衣服在廚房為我做早點了。融融的燈光照著媽媽溫柔的臉,廚房里飄著濃濃的面包味兒,夾雜著清清的奶香,好暖啊! “媽,今天這么早啊?”我揉著惺忪的睡眼問道。 “傻孩子,昨天你不是說今天要值日,早些到校嗎?” “哦,你不說我還真給忘了!”我一拍腦袋。我自己都不記得的事,媽媽卻牢牢記著呢。我正準備轉身去洗手間梳洗,又聽見媽媽說:“今天降溫了,待會兒出門一定要多加件衣服,別凍病了,啊!” 我沒怎么在意,只輕輕地嗯了一聲便離開了廚房。突然,電話鈴響了,媽媽慌忙放下手中的碗:“玲玲,快幫我把爐子關上,是你姥姥的電話!”說完,就沖出了廚房。 自從爸爸媽媽和我來深圳以后,媽媽和姥姥就習慣于清晨通電話。聽媽媽說,這是因為老人想節(jié)約電話費。 我一邊梳頭,一邊聽著媽媽那邊跟姥姥說話的聲音。 “是啊,是啊。深圳今天開始降溫了。不過比起您那兒,還是好得多……” 姥姥總是這么細心。有時候,她甚至比我們還了解深圳的天氣。這不,我剛才知道今天要降溫,而她老人家,恐怕昨晚看完天氣預報就掛在心上了。 “我還好,就是入冬有點兒咳嗽……” “嗯,我知道了……知道了……”看來,姥姥又在那頭“千叮萬囑”了。 “哎呀,媽——您就別操那心了,你自己身體好比什么都好,我們還不會照顧自己嗎?” “什么?又寄棉絮來?”聽到這里,我不禁噴了一口的牙膏沫。其實,姥姥也許忘了,她去年才寄了幾床來。至今,那幾床棉絮仍壓在衣柜的最底層。 “別了,別了,棉絮我們都夠了,不夠也可以在深圳買嘛,寄多麻煩呀……” “玲玲?她還好。最近學習越來越忙了,就是老愛頭疼……”同往常一樣,姥姥問起了我的情況。 “好,好……行!嗯。那您也要注意身體啊!就這樣。嗯,再見。”媽媽掛了電話。 “姥姥還好嗎?”我一邊嚼著面包一邊問媽媽。 “還可以。唉!你姥姥呀,一天到晚惦記著我們,她知道我愛咳嗽,特地打電話來讓我加衣服。還有你,老頭疼可不行,姥姥馬上要給你寄藥來,吃吃看能不能好些。”我的心頭又一暖。 早餐吃完了,正準備出門,被媽媽拽住了:“你這孩子怎么搞的?跟你說了今天要降溫,穿這么少!快穿上!我看著你穿好才準走!”我只好接過媽媽手中的外套,認真地穿上,然后調(diào)皮地望了她一眼。媽媽笑了。 走在上學的路上才發(fā)覺,今天還真有些冷,幸虧加了件衣服。真有意思,姥姥打電話叫媽媽加衣服,怕她咳嗽;媽媽讓我加衣服,擔心我凍病。怎么都一個“毛病”?我又想,那姥姥小時候呢 是不是也被逼著加過衣服呢?還有姥姥的姥姥呢,也該一樣吧?……想著想著,突然覺得好感動:姥姥身上有她媽媽的愛,媽媽身上有姥姥的愛,然后,媽媽連同著姥姥的愛,又加到了我身上。這愛,哪找得到源頭,又哪會有盡頭? 哦!醞釀了無數(shù)年的愛呀,現(xiàn)在正落在我身上,沉甸甸的!暖烘烘的!【評語】“愛”和“親情”是考場作文中常常涉及的主題,如何將這樣常見又好寫的主題,寫出特色、寫出新意、寫得深刻呢,這篇文章給出了很好的回答。文章選取了常見的兩個生活片段,一個是媽媽清早為我做早餐,一個是姥姥打來關懷電話。這兩個片段如果分開來寫,是平凡、陳舊的,但聰明的小作者進行了巧妙的安排調(diào)整,在寫媽媽為我做早餐的過程中,插入姥姥的關懷電話,最精彩的是,事件后作者的關于“愛的沉淀”的帶有生活哲理的思索使得文章主題得到深化,點亮了全文。結尾畫龍點睛,照應了文章標題。可見,對平凡的細節(jié)進行巧妙的組合安排、并從不同角度挖掘其中的深意,也是可以寫出新意。范文3父親的咳聲窗外的西北風卷著蕭條的落葉,“嗚嗚”地怪叫;凄冷的月光仿佛是被風吹碎的銀子,鋪滿了一地,空空如也的樹枝耐不住寂寞,互相敲打著解悶。夜深了,人靜了,只有我還在為兩天后的考試挑燈苦讀。我愣著不動半個小時了,題目太難了。靜靜的一切,只有鐘擺“滴答滴答”響個不停。父親斜躺在床上抽煙,盯著我,用他那渾濁的眼睛。“咳、咳、咳……”父親又咳了,感冒的他連忙用手捂住嘴。但是,心煩意亂的我已經(jīng)聽到了,我索性扔下了手中的筆,悶著伏在桌面上。父親欠起身來,隨手抓了件衣服披上。“我出去一下。”就這樣,他消失在冷風包裹的漆黑夜里。我隱約又聽到了父親低沉的咳嗽聲。我抬起伏在桌上的頭,揉著困倦的眼睛,思量著父親這突然的舉動。不過,沒有更多的時間給我去多想。我又拿起筆,振奮精神,重新在草稿紙上演算……“當,當……”十一點了。我抬起頭,內(nèi)心充盈著攻堅克難后不可抑制的喜悅。我扔下筆,伸了個懶腰,起身來到床邊。正要躺下,又突然想起了什么,飛快地沖出了大門。父親還沒有回來呢!我轉著、找著、問著、想著,半天也沒見到他的影子。只好耷拉著腦袋,回到了家。“咳,咳。”好熟悉的聲音,我循著那揪心的聲波,來到了房屋的西墻角。有一點火,一閃一閃的。是父親!冷銀似的月光,灑落在他蒼白、憔悴且爬滿皺紋的臉上,凄涼的北風拉著他的衣襟,吹起他黑發(fā)中夾雜的銀絲。父親渾濁的眼中布滿了血絲,渾身瑟瑟發(fā)抖,身上的大衣裹得緊緊的。“咳,咳,咳。”又來了,他連忙回頭張望。這時,他看見了墻角的我。他,笑了;我,哭了。【評語】本文是以“有這樣一種聲音”為話題,選取素材寫的作文。文章最大的亮點之一在于對“聲音”的選材,不是選取常見的“老師鼓勵的語言”“父母關心的話語”和自然中那些美妙的聲音,而選取了一種不美的聲音——咳嗽聲,在這不美的聲音中,發(fā)覺世間最美的父愛!同樣是寫親情的文章,小作者的選材新穎,角度獨到。細節(jié)描寫也是本文的亮點之一。對父親采用了動作、外貌、神態(tài)描寫,話語不多,卻刻畫出一位愛得深沉的父親形象。恰到好處的景物描寫渲染了文章氣氛,襯托出人物心理、形象,使文章富有文采。范文4小男孩的微笑當母親在水果攤前挑選柚子時,我的視線漫無目的地在四周游蕩著。 或許是溶在體內(nèi)的那純潔的童真還未褪去,我的目光鎖定在水果攤邊的一個小孩身上。他可能是賣水果的阿姨的兒子,個子大概有七八十厘米高,胖乎乎的臉蛋上有幾處黑色的泥巴,衣袖和領口也有點兒黑乎乎的。這個五六歲的小男孩的母親看來沒有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記得我在這個年紀的時候,母親常常會給我在袖口和領上系著手帕。 小男孩手里拿著一把開柚子的專用工具,專注地刮著一塊柚子皮。也許他并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去刮那塊柚子皮,就像我小時候在拿到一個空瓶子后,馬上就會用水將它盛滿。我也不知道為什么,可能這些舉動很奇怪,但卻很快樂。我看著他不純熟的動作,只見他操著手中的工具用力地刮著,但似乎是用力不當,又或者是那并不鋒利的刮刀有意欺負小朋友,每次只是刮刀從柚子皮的一頭滑到另一頭,那橙黃的皮卻絲毫沒被刮落。小男孩換了個姿勢,把柚子皮虔誠地捧在懷里,抿著嘴,再一次嘗試著慢慢地、細致地在滑溜溜的柚子皮上劃拉,但任憑小男孩怎么專心認真,柚子皮仍是完好無損。小男孩嘟起嘴,頂著懷里的柚子皮,皺著眉頭,停住了。怎么,難道他要放棄?我真想上去幫助他,讓他完成這個簡單的愿望。 忽然他笑了,兩顆黑葡萄匯集成了一彎新月。他像下定了決心似的,一屁股坐在小板凳上,把柚子皮夾在兩條胖乎乎的大腿之間固定。經(jīng)過一番思索的他,似乎是回憶起了母親往日刮柚子皮的場景,頓悟了其中的竅門。這次,他拿著刮刀,并不急著下手,而是嘗試著調(diào)整刮刀與柚子皮的角度,換一個角度,撅一下嘴,歪一下頭,似乎每一次都傾注了認真的思考,令觀者忍俊不禁。終于他選定了,開始慢慢地沿著柚子皮被切割的邊緣刮下來,刮下來——“堅不可摧”的柚子皮終于敗下陣來。我看著看著,舒心地笑了,仿佛是在秋冬交接時,享受著陽光的沐浴般的溫暖。 這時,他也看到了我,對于我這個陌路人,他似乎也覺察到了我的關注,他又一次笑了,臉蛋上綻放出兩朵小花,把那幾點黑色的泥巴也映襯得分外可愛。 母親已經(jīng)挑好了柚子,我該走了,有點兒依依不舍。我走了幾步,回過頭來又看了小男孩一眼。他朝我招了招手,笑了,那笑容單純而美好。小的時候,我們常常帶著一份單純而認真的童心鍥而不舍地去完成一件事,也許我們并十分清楚做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只是為了單純的快樂去做。而長大了回過頭再來看,這些執(zhí)著的點滴就被賦予了生活的意義。那么你呢,還保留著這份簡單、快樂、執(zhí)著做事的單純么?【評語】本文構思上的妙處是以小見大。選材上選取了陪母親買水果時見到的事情,似乎是信手拈來的一件事,甚至不能稱為一件事而是一個片段、一個細節(jié),但小作者卻在這平凡的小細節(jié)中,悟出了人生的大道理。文章用細膩的動作、神態(tài)描寫,刻畫出一個認真、執(zhí)著做事,并且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小男孩的形象,從而引出文章主旨:有時候,單純地、執(zhí)著地去做一件事情,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因為我們的生活需要這種鍥而不舍的精神。文章的標題題眼在于“微笑”,全文對小男孩的微笑共描寫了三次,貫穿全文,很好地照應了標題。范文5小人物永遠的浪漫我不崇拜英雄,因為我覺得包圍的光環(huán)太多反而掩蓋了他們真正的自己。但是小人物就不一樣了,他們從不被人注意,渺小又謙卑地活在這個世界上,本本分分遵從著做人的根本,正因為如此,他們的平凡與質(zhì)樸反而折射出生活最純粹的美來。 我家住在鬧市區(qū),北面就是一個建筑工地,經(jīng)常有穿著粘有墻漆的民工從我們小區(qū)門口經(jīng)過。他們永遠都是那樣寒酸,走路的時候習慣性地彎著腰。有一天我去超市買東西,下樓的時候看到有一群民工正圍坐在墻角吃冰糕,他們不舍得買好的,只買了些劣質(zhì)的鹽水冰糕。我下意識地離他們遠了一些,抓緊了手里的錢。這一群面色黝黑的中年人一邊笑著一邊擦著臉上的汗,一臉幸福又有點羞澀地吮著手里的冰糕。他們的表情是那樣的滿足;黑色的瞳仁里閃耀出光澤。他們也許把這支廉價的冰糕當作了一種奢侈品,雖然他們很窮,但也沒有放棄快樂的權利。跟現(xiàn)在的都市人比起來,他們少了浮躁與不耐煩,多了對生活的恩賜。他們互相交換品嘗著冰糕,有個人站起來拿著半支冰糕向工地里走去,大概想讓他的老婆也嘗嘗,可以想象,那將是多么浪漫的場景!我忽然覺得自己是那么世俗,那么像一個生活的奴隸而不是一個主宰者——我松開了那只緊緊抓著錢的手,遠遠地朝他們點頭致意。 有時候我會想:什么是真正的浪漫呢 是山盟海誓或是一百克拉的鉆石 我否定了這些想法,因為我更喜歡真實的生活化的浪漫——比如和家人一起散步,在慵懶的陽光里喝咖啡,讀一本一直想看的書——這些簡單的生活細節(jié)造就的是一種平靜、安閑、單純的生活態(tài)度。 我忘不了在陽臺上晾衣服時,看到樓對面的陽臺上一個女人一邊微笑一邊澆著一盆紫瑩瑩的花,她是那樣的滿足而且安靜,沉醉在生命與生命的交相輝映中——這,是寧靜恬適的小人物。我忘不了在擁擠的公交車上,透過一層層被香煙和汗水渾濁了的空氣,一個背著大大的公文包的男人捧著一本新出版的《讀者》搖搖晃晃地擠在狹小的座位里,把頭抵在前面的鐵欄上面,微微揚起嘴角享受著閱讀帶給他的極大滿足。他薄薄的鏡片上折射出夕陽的余暉,猛然間讓這片嘈雜的空間也變得干凈了,安靜了——這,是懂得欣賞與思考的小人物。我忘不了樓下菜市場的人群里,有一對手牽著手買菜的老人,他們的頭發(fā)是銀亮的白色,微微蓬松在初春季節(jié)溫柔的風里——這,是懂得生活與愛的小人物。我忘不了從窗外看到的一位年輕的父親,哼著歌做著早餐,他舉起叉子和勺子,在廚房里忙忙碌碌地跑來跑去,他的小女兒從外面跑進來拽著他的衣角撒嬌,他也不生氣,只是騰出一只手拍拍她的頭,說著安慰的話——這,是溫柔的付出卻不求回報的小人物…… 這些可敬的小人物,在城市巨大的投影里用自己的一顆心演繹著屬于他們的生活與浪漫,努力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我們又有什么資格去歧視他們呢?他們真誠,博愛,單純,質(zhì)樸,還有顆金子一樣的心,值得我們用整個靈魂去尊重。 【評語】小作者是生活的有心人,他以獨特的視角觀察生活,從平常百姓的生活中選取了五個生活場景,描寫了不同行業(yè)、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生活狀態(tài)中的小人物。有外表寒酸卻能享受生活不乏浪漫的建筑工人,有在平凡生活中經(jīng)營著那寧靜恬適小家庭生活的主婦,有擠在公交車里利用片刻閑暇閱讀思考的公務員,還有一位在家里溫柔地付出卻不求回報的年輕父親,以及在菜市場里,那對手牽扯手相親相愛的老夫婦……作者圍繞中心選材,選材廣泛,雖然微小,卻具有代表性。 閱讀此文,我們會有一個深刻體會——只要我們走進生活,并用一雙慧眼觀察生活,用一顆慧心去體悟生活,把我們親歷親聞實實在在寫出來,就能寫出一篇好文章來。 啟迪朋友,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啟迪既是一個道理,也是一次教訓,它會永遠烙印在你的心中。寒假對學生來說,的確是一件很不錯的事。五彩的焰火,源源不斷的壓歲錢,無限的上網(wǎng)時間——單憑這三樣,難道還不足以表達我的心情嗎?長達二十五天的“腐敗”生活后,我才猛然發(fā)現(xiàn)我的寒假作業(yè)上都積滿了灰塵。我心里先是一陣緊張,然后馬上冷靜了下來:不要緊,現(xiàn)在還有五天時間,作業(yè)還有五項,我一定可以寫完的。于是,我又過了三天的“腐敗”生活,,期間抽空搞定了兩項作業(yè)。接著,最后一天如惡魔般地降臨了……一輪明月掛在天空上,我的心情降到了冰點。“呃,還剩最后一項了!”我心里終于松了一口氣,當我從客廳走過時,鐘表的時間指向了凌晨三點半。此時,我的眼皮仿佛鋼化了一般,有如千斤的鋼鐵,直往下壓,我真想倒頭便睡。可是,我意識到我的作業(yè)還沒做完,只能拼命硬撐著。頁碼一頁一頁翻著,剩下的頁數(shù)越來越薄——五十六,五十七,五十八!完成了!完成了!我按捺不住心中的狂喜,大喊了一聲。我正準備倒頭大睡,這時,從遠處傳來了一陣雞鳴……迷迷糊糊中,耳畔仿佛響起了小時常背的一首詩: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評語】文章選取了自己切身的經(jīng)歷——趕做假期作業(yè),并在文末揭示這件事帶給“我”的啟示。也許很多同學都會有這樣的經(jīng)歷,但卻從沒想過要把它記下來,有的同學可能只是把它當做一段很不愉快的經(jīng)歷,但樂觀的小作者卻從中悟出了學習生活的道理——珍惜時間,做事不要拖拉,并引用詩句將這個道理詩意地表達出來。文章的細節(jié)描寫將人物刻畫得真實、生動,讓人不能不喜愛。為了配合文章的內(nèi)容,文章的語言風格亦是十分幽默,給讀者帶來一種閱讀的愉悅。啟迪這幾天總是考試,大的小的,害得我心里煩死了。前幾天段考,又下降了30名左右。我可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本來以為可以考個好分數(shù),結果卻讓我寒透了心。這幾天我總是眉頭緊蹙,腳步沉重,放學回家,常常是把東西往床上一扔,便對著書本發(fā)呆了。媽媽也看著我無能為力,好幾次勸我,都被我那冰冷的眼神驅(qū)之千里之外。而我,還在無盡的痛苦中。這天,媽媽帶我和表妹去花園中玩。我說:“好煩啊,這里的蟈蟈怎么這么多,這么嘈雜啊?”媽媽微微一笑,對妹妹喊道:“看,姐姐說有很多蟈蟈呢,你去把它們都捉來玩吧!”妹妹興奮地朝花園跑去。我不屑一顧:“這還不得有一百萬只啊,哪捉得完?”妹妹不知什么時候哭喪著臉回來了,手中只有兩只蟈蟈。說也奇怪,妹妹手上這兩只被挫了銳氣的蟈蟈不再叫時,似乎整個世界頓時安靜了下來。媽媽說:“好了,你別看那么嘈雜的叫聲,其實只有這兩只蟈蟈。都怪你把它想得太多了!這不,就一丁點,在我們耳邊亂叫,所以就覺得好像有無數(shù)只蟈蟈,讓我們倍感無力。”說完,媽媽意味深長地看了看我。我好似意識到了什么,一下子豁然開朗。其實,沒有什么艱巨的困難,只是人們經(jīng)常在意識上把困難放大再放大。當你正面去解決它時,才會發(fā)現(xiàn),所有問題,只不過是“兩只蟈蟈”而已。【評語】文章選材新穎、典型又富含哲理,以小見大,發(fā)人深省。最后一段的議論升華了主題。選材演練1.假如讓你以“一個勤于思考的人”為題寫一篇記敘文,你會選擇下列哪些材料?他有時候一邊看書一邊吃飯。他有時候因為一個問題沒有解決而忘記了吃飯。他的問題特別多,總是喜歡問為什么。他的作業(yè)認真,都是A+。他從不抄襲別人的作業(yè)。他一般不和同學交往,如果有也是為了學習上的問題。在課堂上,他舉手是最積極的,而且敢于向老師表明自己的觀點。他讀過的書上,總是寫滿了密密麻麻的體會。2.請為下面的作文題選取適當?shù)乃夭摹?br/>在成長的道路上,嘗試是人生的必修課。比如:嘗試著舉手發(fā)言,嘗試著參加競賽,嘗試著克服困難,嘗試著寬容待人……每一次嘗試不一定都成功,但一定會有所收獲。在嘗試中,我們的智慧得到增長,能力得到提升,人性得到升華。勇于嘗試吧,讓我們在嘗試中成長!請結合自己的生活和體驗,以“在嘗試中成長”為題寫一篇作文。作業(yè)要求仿照以下三篇小練筆的形式,每天寫一篇日記,字數(shù)不限,但需認真觀察近期生活,挖掘生活的閃光點,記錄下那些給你帶來思考和意義的人物、事件、細節(jié)等,并寫明它給你帶來的啟示。《一件幸福的事》 那天早上,一輛公交車正在行駛著,車上都是去上班的人。忽然從一旁的馬路上沖出一輛車,公交車一個急剎后停住了。只見那是一輛婚禮的攝像車,它的后面是一列長長的迎親車隊,行駛得很緩慢。乘客開始抱怨上班要遲到了,公交車司機靜靜地坐在位子上,不時地按著喇叭。 有人對司機說:“你光按喇叭不行,他們不可能給你讓道的,倒不如從車隊的空隙中沖過去。”司機回過頭來笑著說:“我按喇叭不是催他們給我讓道,我是在為他們祝福呢!”頓了頓,他又說,“別人結婚是件幸福的事,我們有機會為別人的幸福讓一次道,不也是一件幸福的事嗎?”滿車的乘客霎時安靜下來。給別人的幸福讓道,是一件幸福的事,有這種心情的人,必定也是一個幸福的人。【評析】這篇短文,寫的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公交車司機為結婚車隊讓道,這件并不起眼的小事,如不深挖,可能只會表現(xiàn)“助人為樂”這一司空見慣的主題,而作者卻從“讓道”這件小事,從司機那句“我按喇叭不是催他們給我讓道,我是為他們祝福呢!”感悟到“給別人的幸福讓道,是一件幸福的事,有這種心情的人,必定也是一個幸福的人。”《別忘了,加點兒糖》早上起晚了,媽媽沖好了牛奶放在桌上。我一手忙著戴帽子,一手抓起碗就喝,正在給收拾書包的媽媽把糖罐送到我面前說:“加點兒糖吧!”頓時,一種異樣的感覺涌上心頭。我端著甜甜的牛奶,想說許多話,又說不出來。在清淡的生活中加一點糖吧!它能給你熱情,給你留下甜蜜。生活需要加一點佐料。當你成功的時候,可否想過在轟轟烈烈的生活中加一點糖,去享受一下成功的歡樂,也使你去更加努力的尋找,為你下一次的拼搏,增添一種自信。當你失敗的時候,在苦咖啡里加一點糖吧,讓它溫暖你冰冷的心,使你增添勇氣更加堅強地走向下一次拼搏。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腦海中不停地閃過這句話:“別忘了加點糖!”【評析】喝牛奶加點糖,這是生活常識。早上,母親把熱好的牛奶放在桌上,女兒拿起就喝,母親忽然想到什么,趕忙說:“加點兒糖吧!”這時女兒會有什么感覺呢?如果只覺得母親關心我,疼我,愛我,那么這種感覺似乎太平凡,太淺了,由這種感受寫出的文章自然不會有什么新意,自然也不感人。小作者卻善于捕捉這種看似平凡的感覺,并從中體味出新的感受。“加點兒糖”,你會覺得生活是甜的,于是由加糖聯(lián)想到生活的某些“添加劑”。成功時需要添加“佐料”,失敗時更需要添加。如同“在苦咖啡里加點兒糖”,“會使你增添勇氣更加堅強地走向下一次拼搏”。由“別忘了加點兒糖”這一生活體驗,聯(lián)想到人生的一種心理體驗,這種感悟、思考,正是本文成功的原因。值得同學們學習。《剪紙花》 記得小時候,我常常看著奶奶剪紙花。一張大紅紙,折幾折,然后用大剪刀“喀嚓,喀嚓”那么一剪,打開來就是一張很漂亮的紙花了。奶奶說這很容易,大可以隨心所欲地剪,但我卻不明白其間的奧妙。 如今,奶奶年歲大了,不常剪了,我卻從老師那學來了剪紙花的技巧,可以像奶奶那樣“隨心所欲”地剪了,當年的困惑也迎刃而解。其實,當你折好紙,拿起剪刀,并不需要費盡心機去設計圖樣,隨隨便便在這兒剪個口兒,在那兒挖個洞,或者把邊緣剪成波浪狀……直到你把它打開,你便會欣喜地發(fā)現(xiàn),在你手下也許會不知不覺產(chǎn)生奇跡。 生活就像一朵紙花,一朵尚未完成的紙花。不要你刻意地裝飾,只需你“隨心所欲”盡情揮灑,留下生命中不悔的印跡,那么,當你打開它時,也許真的是一個奇跡! 【評語】這篇短文小巧別致,耐人尋味。作者由小時看奶奶剪紙花不解其妙,寫到大了跟老師學得剪紙技巧而頓悟其妙,給讀者一種欣賞民間藝術的享受。文章精妙處在于作者能由剪紙聯(lián)想到“生活就像一朵紙花”,而每個人都是工藝巧匠,只要不刻意裝飾,只需隨心所欲地揮灑,便可以創(chuàng)造出生活的奇跡。這種看似孩子式的“狂言”卻包含著一種可貴的精神,這就是無拘無束的創(chuàng)造精神,無怨無悔的追求精神。怎樣發(fā)現(xiàn)生活的“底蘊”,培養(yǎng)、鍛煉這種發(fā)現(xiàn)能力呢?關鍵要有一種感悟能力。因此,要發(fā)現(xiàn)生活的“底蘊”,抓住生活的本質(zhì)的東西,不能單單靠眼睛和耳朵去感知,更重要的是要會用“心靈”去“透視”。這種“心靈”的“透視”就是深刻的思考,就是從生活的小事上去挖掘富有哲理的東西。生活的“底蘊”往往寓于普通的小事之中,常常與平凡為伴,就像金子蘊藏在黃沙里,白玉蘊藏在山石中。因此,要想發(fā)現(xiàn)它,還必須做到:第一,陶冶思想情操,不斷提高自己的認識能力,磨煉自己的悟性,這是發(fā)現(xiàn)生活“底蘊”的根本和基石。第二,利用一切機會積極參加一些有意義的社會活動,細心看,用心聽,虛心問,潛心思,全心感。同學們,只有當你投身于生活激流之中時,生活“底蘊”的泉水才會汩汩涌到你的筆端,你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對生活的熱愛會使你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創(chuàng)作靈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