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48:綜合題答題指導03--影響意義類〖備考指導〗1.近些高考地理綜合題中影響意義類設問常以區域圖為信息載體,結合重大工程建設、產業活動、人口遷移、城市化等,就區域內典型地理現象或地理事物進行命題,常見設問形式有“帶來的影響有哪些”“產生什么影響”“試分析××對××的影響”“分析說明××對××的有利影響或不利影響”“說明××在××方面的意義”“運用××知識(原理),分析××對××的意義”等詞語等。2.在備考復習時要從綜合思維的角度掌握影響意義類答題模式,強化分析能力,從多角度分析,如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對本地區(事物)的影響和對其他地區(事物)的影響,現在的影響和將來的可能影響,對社會、經濟和生態的影響等。注意如果設問給出限定條件,只能從所要求的方面進行分析。如“分析說明××對××的有利影響或不利影響”,對于這類設問,要注意審題,抓住限定詞,知道從哪個方面進行分析。地理意義是指某事物所產生的地理方面的影響,其實質是地理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是一事物對另一事物的影響,通常指褒義方面的影響。一般情況下,意義、作用、積極影響的含義相同。〖真題回顧〗(2023·河北·高考真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國境內的阿爾泰山(下圖陰影部分)綿延約500千米,最高峰為友誼峰,自西北向東南山體逐漸降低。晚更新世以來,受該山區雪線上升影響,第四紀不同時期冰川作用產生的冰斗、槽谷匯聚冰雪融水利大氣降水,形成眾多冰湖。在氣候轉暖、年降水量變幅較小背景下,1992-2013年山地各區域冰湖數量科面積均發生了變化(下表1和表2)。表1:流域 區位 年份 冰湖個數I Ⅱ Ⅲ 西北部 1992年 700~8002013年 800~900IV V VI 東南部 1992年 100~2002013年 200~300區域 流域 年份 冰湖數量(個) 冰湖面積(km2)西 北 部 Ⅰ哈巴河 1992 2013 782 845 88.62 90.20Ⅱ布爾津河Ⅲ克蘭河東 南 部 Ⅳ喀拉額爾齊斯河 1992 2013 276 297 10.38 11.00Ⅴ喀依爾特河Ⅵ青格里河表2(1)概括該山區冰湖分布及變化的主要特征,并說明其影響因素(2)闡釋冰湖變化對該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影響。【答案】(1)特征:西北部的數量和面積均大于東南部;兩地區的數量和面積都增加,西北部數量增加率大于東南部,面積增加率小于東南部。因素海拔:西北部海拔高于東南部。降水:西北部受來自西風帶帶來水汽影響大,降水多;距海距離:西北部距海距離近;冰川:西北部冰川面積和數量多。(2)有利影響:延緩了本地區水資源的虧損,增加了當地工農業用水量,有利于區域的發展。不利影響:冰湖水量增加加劇了潰壩的風險(造成本地水資源流失),容易產生洪澇災害,影響本地生命財產安全和工農業發展,使當地生態環境惡化。【分析】本題以阿爾泰山冰湖數量和面積變化為材料,設置2道小題,涉及地理環境整體性等相關知識點,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體現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的學科素養。【詳解】(1)根據表格數據可知,特征:流域西北部的冰湖數量和冰湖面積均大于東南部;兩地區的冰湖數量和面積都有所增加,西北部冰湖數量由782個增加至845個,東南部冰湖數量由276個增加到297個,西北部增加率大于東南部。西北部冰湖面積由88.62km2增加至90.2km2,東南部冰湖面積由10.38km2增加至11km2,西北部面積增加率小于東南部。影響因素:①海拔:西北部海拔高于東南部,因此氣溫較低,利于冰川分布。②降水:西北部受來自西風帶帶來水汽影響更大,降水(雪)多;距海距離:西風主要從大西洋帶來水汽,西北部距大西洋更近,降水(雪)多;冰川:由于西北部冰川面積和數量多,冰川作用產生的冰斗、槽谷匯聚冰雪融水多。(2)冰湖變化對該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影響應從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兩方面進行分析。該地區總圖氣候較為干旱,冰湖數量和面積增多,因此該地區水資源增大,延緩了本地區水資源的虧損,增加了當地工農業用水量,有利于區域的發展。但冰湖水量增加,隨湖岸的壓力加大,加劇了潰壩的風險,容易產生洪澇災害,同時潰壩后湖水隨地表徑流流走,也造成了水資源的流失,影響本地生命財產安全和工農業發展,使當地生態環境惡化。〖答題規范〗通過對近幾年的高考真題分析可以得知: 影響意義類大題是高考大題中答題套路痕跡化最明顯的一類題型。影響類、意義類 均可從社會、經濟、環境三方面進行描述,影響類答題要注重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進行描述。影響意義作用類試題考場答題“三步法”:第一步,審圖文獲取關鍵信息。仔細閱讀圖文材料,從文字信息中獲取有關影響意義類的關鍵語言,準確獲取相關地理要素的位置、分布等空間信息,明確其分析主體與內容。第二步,瞄準要素主體進行歸類分析。(1)分析自然地理事物的地理意義,要從組成地理環境的各要素來組織答案,對各要素的影響有則回答,沒有則舍棄。(2)分析人文地理事物的地理意義,應該圍繞經濟、生態、政治和戰略四個方面宏觀把握,并按照試題的具體要求,從四個方面或其中某一個或某幾個方面進行微觀深入分析。第三步,巧作答。結合圖文信息,聯系所學知識,準確切入,把握關鍵詞,合理運用地理術語,簡潔明了地組織答案。注意要善于從題干文字中尋找答題語言,切記不能照抄材料,要巧妙地將材料轉換成自己理解的知識作答。一、影響類題目問題 答題方向 組織答案水利 工程 有利影響 經濟效益:產生防洪、發電、航運、灌溉和旅游等綜合經濟效益。生態效益:調節庫區氣候,緩解生態環境壓力;攔截泥沙,降低河流含沙量,提高水質不利影響 上游地區(庫區):庫區蓄水會淹沒原有生產、生活設施以及文物古跡等;改變庫區原有生態環境,水域內害蟲滋生,可能導致傳染性疾病蔓延下游及河口三角洲地區:河流挾帶至下游的泥沙大大減少,土壤自然肥力下降;入海徑流量減少,海浪對海岸的侵蝕加重,河口三角洲不斷縮小;由于海水倒灌、生態破壞和入海營養物質減少,河口的漁業資源銳減生態 退耕 有利影響 有利于擴大森林、草地面積,在干旱地區防風固沙、保護農田,在水土流失地區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有利于擴大湖泊、沼澤面積,增加蒸發量、降水量和河流徑流量,使水循環活躍;有利于保護生物資源的多樣性,促進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不利影響 導致耕地減少產業轉移 有利影響 轉入地: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縮短產業升級時間;緩解就業壓力。轉出地:生產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導產業,有利于產業升級;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處于開發期、增長期階段的產業不利影響 轉入地:承接產業轉移的同時也接受了環境污染。轉出地:就業壓力增大人口遷移或流動 有利影響 對遷入區:提供大量廉價的勞動力,改善了勞動力不足的狀況;促進商品流通和經濟的發展;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對遷出區:緩解了就業壓力;促進了與外界的經濟、社會交流;有利于更好地開發利用土地資源不利影響 遷入區:造成交通壓力,帶來一些城市化問題。遷出區:部分人才流失能源開發 有利影響 發揮資源優勢,把資源優勢轉變成經濟優勢,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不利影響 開礦破壞地表植被,導致水土流失;破壞地下水資源,部分地區地面下陷;煤炭發電會導致大氣污染二、意義類題目問題 答題方向 組織答案農業 發展 生態農業 充分利用了自然條件,挖掘了生產潛力;調整了產業結構;發展了經濟,增加了農民收入;保護和改善了生態環境;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提高了綜合利用率農產品綜 合產業鏈 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拓展了農業產業鏈,有利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民收入;有利于安排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等生態農業園 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提高經濟效益;促進餐飲、生態旅游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增加社會就業;廢棄物資源化,減少環境污染;使用沼氣能源,植被破壞少;使用有機肥料,綠色優質;果草套種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生物燃料 緩解能源緊張狀況;減輕環境污染;延長農產品的生產鏈,增加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有利于促進農業生產;增加就業,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等工業發展 生態工業、 清潔生產 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促進資源綜合循環利用,提高資源的利用率;產品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增加就業,促進社會經濟持續發展;減少廢棄物的排放(廢棄物綜合利用),改善生態環境;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協調統一工業集聚 充分利用基礎設施;加強彼此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擴大總體生產能力、降低生產成本、獲得規模效益生態工業園 降低資源、能源消耗,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工業“三廢”排放,改善環境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延長產業鏈,提高經濟效益;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促進就業;拉動基礎設施建設經濟區開發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就業機會和經濟收入,促進經濟發展;推動城市化進程;有利于產業結構的調整;有利于產業分工與合作;促進礦產資源和旅游資源的開發能源 主要側重新能源 優化能源消費結構;使用清潔能源,減輕環境污染;提倡使用可再生能源,節約非可再生能源;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有利于經濟持續發展交通建設 線路本身、沿線地區 交通運輸本身意義:激活(完善)鐵路網,緩解交通運輸緊張情況。經濟意義: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帶動沿線地區經濟發展;促進商業繁榮和對外開放;有利于區域之間的優勢互補和交流,縮小地區間經濟差異;促進科技創新和進步。社會意義:加強民族團結、促進少數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經濟和文化發展資源跨區域調配 經濟、社會、 生態 經濟角度: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緩解資源緊張狀況;促進經濟發展。社會角度: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完善基礎設施;增加就業。生態角度:緩解環境壓力,減少污染物排放生態問題治理 以水土流失為例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使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于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建立良性生態系統;建立生態農業模式,有利于促進生態、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作用類題目:地理事物 作用森林 經濟效益:提供木材、藥材、多種農副產品; 生態效益:調節氣候、美化環境,凈化空氣;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為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地;防風固沙,保護農田、減弱噪音等。濕地 經濟效益:提供水資源、水產品、糧食、藥材、工業原料、農副產品等;發展水運交通; 生態效益:調節氣候、美化環境;涵養水源,調蓄洪水;降解污染,凈化水體;為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地; 社會效益:發展旅游業及食品加工業,帶動就業。丁壩 ①保護河岸②提高枯水期河流水位,利于通航③提高河水流速,減少泥沙在河床中部的沉積三峽工程 防洪(提高荊江河段防洪標準;減輕洞庭湖泥沙淤積;緩解洪水對武漢市的威脅;大幅度減少分蓄洪造成的損失);發電(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經濟發展;緩解華中、華東地區能源緊張狀況);航運(改善川江航運條件;增加下游枯水期的流量,河口淤泥減少,提高了河口的通航能力),供水和灌溉;水產養殖;旅游;變輸煤為輸電,減輕鐵路運輸的壓力;水電代替火電,減輕大氣污染;調節局部氣候;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擴大就業京滬高速鐵路 有利于緩解鐵路運輸緊張的狀況,有利于完善綜合運輸體系,有利于加快鐵路現代化進程南水北調 改善調入區的投資環境,吸引國內外資金的投入,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減少城鄉爭水、地區爭水、工農業爭水的矛盾;大大促進調入區的經濟發展;緩解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趨勢,控制地面沉降〖押題預測〗1.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青海省地處青藏高原地區,該省新能源豐富。其中,塔拉灘地區土地沙漠化問題突出,風沙危害嚴重,近年來當地大力發展光伏產業,該產業的發展促進了塔拉灘地區生態環境改善,植被不斷恢復。“青豫直流”工程起于青海省,止于河南省,是“西電東送”重點項目,是世界首個以光伏發電為主、全清潔能源打捆外送的特高壓工程。截至2023年8月30日,該工程已累計向河南省輸送“綠電”120億千瓦時,相當于減少原煤消耗369.12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009萬噸。上圖為塔拉灘位置示意圖、下圖為“青豫直流”工程區域圖。(1)從地形與氣候的角度,分析塔拉灘地區適宜建設光伏發電站的原因。(2)從氣流運動、光照強度、能源利用方式、產業結構等角度,分析光伏產業發展如何改善塔拉灘地區生態環境。(3)分析該工程建成后對河南省的有利影響。【答案】(1)地形平坦開闊,適宜建設大規模光伏電站:海拔高,空氣稀薄,大氣透明度高,光照充足:氣候干旱,降水少,光照時間長。(2)太陽能電池板阻擋氣流運動移動,減緩土地荒漠化:太陽能電池板遮擋光照,減弱蒸發,提高土壤濕度,促進植被恢復;光伏產業為當地提供能源,減少樵采,利于植被保護:光伏產業發展可為當地提供較多的就業機會,使第一產業比重下降,利于當地退耕還草,保護植被。(3)緩解能源緊缺狀況: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提高清潔能源的使用比例:改善生態環境,減輕大氣污染,利于改善河南省的大氣質量。【分析】本題以塔拉灘地區的光伏發電為材料,涉及光伏電站的區位條件、光伏產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資源跨區域調配對調入區的影響,考查學生調用地理知識的能力、區域認知力和地理學科綜合素養。【詳解】(1)由圖中塔拉灘地區稀疏的等高線可知,塔拉灘位于地形平坦開闊的區域,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光伏發電站大規模的建設:塔拉灘地區海拔高,空氣稀薄,屬于高原大陸性氣候,氣候干旱,大氣中云量較少,晴天較多,降水少,光照時間長,光照充足,光伏資源豐富,符合光伏發電站建設條件。(2)太陽能電池板的鋪設,增加了地表的摩擦力,減小了風速,減弱了風沙災害。太陽能電池板可以遮擋太陽輻射,降低地表溫度,減弱蒸發,提高土壤濕度,促進植被恢復。光伏產業為當地提供了清潔的太陽能能源,減少了當地對植物能源的需求,利于植被保護,提高植被覆蓋率。光伏產業的發展可以給當地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增加就業,促進農業人口向非農人口轉移,減少第一產業從業人員,降低第一產業比重,促進退耕還草,保護植被,利于生態環境保護。(3)從能源角度分析:“截至2023年8月30日,該工程已經累計向河南省輸送“綠電”120億千瓦時,相當于減少原煤消耗369.12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009萬噸。”可知,“青豫直流工程”為河南輸入電能,緩解河南能源緊缺狀況,促進經濟發展:從我國能源消費構成以煤炭為主,煤炭發熱量低、環境污染較大,“青豫直流工程”輸送的為風能、太陽能等清潔電能,因此“青豫直流工程”可以優化河南能源消費結構,提高清潔能源的使用比例。從環境角度分析:“青豫直流工程”輸送的為風能、太陽能等清潔電能,大量使用有助于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費構成中所占的比重,而煤炭發熱量低、環境污染較大,因此“青豫直流工程”有助于減輕河南大氣污染,改善大氣質量。2.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一年中,老年人在原居住地和養老地之間“鐘擺式”來回移動,稱為“候鳥”養老。候鳥老人整體經濟水平較高,能刺激養老地經濟發展,同時也造成冷熱明顯的半年經濟現象。近年來,“候鳥”養老形式在中國悄然興起。每年入秋后,數十萬來自東北、北京等北方地區的老人涌入海南島,使其逐漸成為重要的冬季養老地。下圖示意海南島的位置。(1)從氣候角度分析,海南吸引候鳥老人的原因有哪些?(2)推測候鳥老人在海南島養老多選擇在三亞的原因?(3)分析冷熱明顯的半年經濟現象對海南島社會經濟的不利影響。【答案】(1)海南島緯度低,冬季氣溫較高;冬季白晝時間較長,陽光充足;四面環海,空氣濕潤。(2)位于冬季風的背風坡,陰雨天少;緯度最低,冬季氣溫更高;旅游基礎好,配套設施完善,接待能力強。(3)經濟對省外(候鳥老人)依賴嚴重,經濟發展不穩定;夏半年候鳥老人北回后,經濟萎縮,失業率上升,影響社會治安。【分析】本題以海南島“候鳥”養老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人口遷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等相關知識點,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的學科素養。【詳解】(1)我國東北、北京等北方地區為溫帶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干燥;從圖中可讀出,海南島位于20°N以南,冬季氣溫較高,利于老人過冬;海南島緯度低,冬季白晝時間較長;海南島是熱帶季風氣候,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少,多晴天,陽光充足;海島四面環海,空氣濕潤,空氣質量優良,有利于老人身體健康。(2)讀圖可知,三亞所處緯度較低,冬季氣溫高,氣候更溫暖舒適;海南島冬季吹東北季風,三亞位于冬季風的背風坡,降水少,陰雨天少,晴天多,陽光充足;三亞為著名旅游城市,知名度更高,旅游資源更豐富,旅游基礎好,配套設施完善,接待能力強。(3)海南島是老年人冬季養老地,海南島經濟對省外(候鳥老人)依賴嚴重,經濟發展不穩定;夏半年隨著候鳥老人北回,海南島的經濟收入會減少,夏半年會出現季節性經營困難,失業率上升,影響社會治安;夏半年經濟萎縮,基礎設施和資源利用率下降,造成資源浪費。3.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外來人口大量涌入,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的人口規模持續、迅速增大。下圖示意某年我國三大城市外來人口占比位列前十的省區分布情況。(1)概括三大城市外來人口來源地的共同特征。(2)簡述大城市吸引外來人口遷入的主要原因。(3)說明外來人口遷入給大城市帶來的有利影響。【答案】(1)多來自周邊鄰近省份;多為中西部人口大省;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四川、湖北、河南、安徽等省為共同來源地。(2)大城市經濟發達,就業機會多;經濟收入高,福利待遇好;醫療、教育水平高;公共基礎設施完善等。(3)提供大量廉價勞動力,緩解勞動力不足;促進大城市二、三產業的發展;促進文化的交流融合;延緩大城市的人口老齡化進程。【分析】本大題以某年我國三大城市外來人口占比位列前十的省區分布情況及相關文字為材料設置三道試題,涉及人口遷移的因素、人口遷移的影響等相關知識,主要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論證和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等核心素養。【詳解】(1)由圖可知,三大城市遷入的人口大部分來自鄰近的、距離較近的省份(從圖中可以看到北京市的外來人口主要來自河北、山東、河南等地,其人口主要來自距北京1000公里范圍內;上海其外來人口主要來自江蘇、安徽、河南等地,其人口主要來自距上海1000千米范圍內;廣州其外來人口主要來自廣西、湖南、江西、湖北、四川等地,其外來人口主要范圍也在1000千米以內;從三張圖可以看到外來人口主要來自1000千米范圍內的居多,1000~2000千米外來人口數相對較少);外來人口來源地都是經濟落后的省份,經濟發展水平相對低,位于我國中西部的人口大省(其中來自河南、河北、安徽、四川、廣西、湖南等地人口較多,這些地區人口相對較多,是我國的人口大省);人口均來自四川、湖北、河南、安徽等省為共同來源地。(2) 大城市在很多方面吸引外來人口,大城市經濟發達,就業機會多,可以為外來人口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經濟發展水平高,人均收入高,可以為人口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醫療技術條件好,教育水平高;公共基礎設施完善,提供更好的服務,生活環境優越等。(3) 結合所學知識,外來人口遷入給大城市帶來的有利影響有:遷入大城市的都是青壯年勞動力,為大城市提供大量廉價勞動力,緩解勞動力不足;促進大城市二、三產業的發展,且能更好地建設城市;青壯年勞動力遷入城市,老年人所占比重相對降低,緩解大城市的人口老齡化,延緩大城市的人口老齡化進程。4.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塔斯馬尼亞島(下圖)位于澳大利亞的東南部,植被茂密,土壤肥沃,有“蘋果之島”之稱。研究顯示,近幾年塔斯馬尼亞島的土壤厚度不斷變薄,對蘋果的生長開始產生不利的影響。(1)指出塔斯馬尼亞島平原地區的自然帶名稱,并分析其形成原因。(2)描述塔斯馬尼亞島地形特征并簡述其對該島嶼河流的影響。(3)分析該島土層變薄對蘋果生長的不利影響。【答案】(1)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原因:位于中緯度40°-60°,常年盛行西風,形成全年溫和多雨的溫帶海洋性氣候,發育溫帶落葉闊葉林。(2)中部高四周低;山地多;海岸線較曲折。河流由中心流向四周,形成放射狀水系;流速快,水能資源豐富。(3)土層逐漸變薄,導致土壤肥力不斷下降,使蘋果產量下降;土壤中有利于蘋果生長的養分不斷流失,導致蘋果品質下降。【分析】題以塔斯馬尼亞島為材料,涉及自然帶的成因、地形特征擠兌河流的影響、農業區位因素等相關知識點,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體現人地協調觀、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的學科素養。【詳解】(1)讀圖可知,塔斯馬尼亞島位于中緯度40°-60°,常年盛行西風,從海洋帶來暖濕氣流,形成全年溫和多雨的溫帶海洋性氣候,發育溫帶落葉闊葉林。自然帶名稱是溫帶落葉闊葉林帶。(2)讀圖可知,塔斯馬尼亞島中部有山峰,海拔較高,因此地形特征是中部高四周低、山地多;海岸線曲折。河流發育于山地,并流向海洋,因此地形特征對河流的影響有河流由中心流向四周,形成放射狀水系,島嶼高差大,河流流速快,水能資源豐富。(3)對蘋果生長的不利影響可從產量和品質的角度來分析。土層逐漸變薄,表土中的肥力不斷流失,導致土壤肥力不斷下降,使蘋果產量下降;土壤中有利于蘋果生長的養分不斷流失,導致蘋果品質下降。5.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青海省共和縣塔拉地區(見下左圖),常年盛行西北風,冬春季多大風,降水在300mm左右,原為草原。上世紀60年代開始,塔拉灘及周邊土地出現荒漠化。2012年,在塔拉灘荒漠化草場地區規劃建設太陽能發電園,現已建成為中國最大的生態光伏產業園,園區安放了大量距地面1米左右的光伏發電板(見下右圖)。光伏發電與龍羊峽水電站所發電能一起并網,通過高壓輸電線路穩定輸出電能。這種水、光互補的發電模式為我國清潔能源的利用探索了一條很好的路徑。近年來,塔拉灘太陽能發電園的植被恢復較好,現在該地區已成為電能產業、生態環境建設、生態畜牧業發展緊密結合的示范區。(1)簡述塔拉灘地區水光互補的意義。(2)說明該地大規模安裝光伏板對植被恢復所起的作用。(3)解釋當地為什么還要在光伏園區內發展生態畜牧業。【答案】(1)光伏發電受晝夜變化、天氣的影響,發電不穩定,水能發電可以進行調節,增加電網的穩定性;有利于充分利用該地的清潔能源。(2)光伏板大規模安裝后,光伏板有效降低了太陽直接輻射;減小了近地面風速;使得水分蒸發量減少,保持了土壤濕度,有利于植被的恢復和生長。(3)發展生態畜牧業既可以起到除草作用,使草不會影響光伏板吸收太陽光;又能生產生態畜產品,獲得經濟和生態效益。【分析】本題以塔拉灘地區水光互補發電為材料,設置3道小題,涉及光伏發電的作用相關知識點,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體現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的學科素養。【詳解】(1)光伏發電是利用太陽能進行發電,受晝夜變化、天氣的影響,發電不穩定。水光互補可在光伏發電量較少的時候利用水能發電,兩種能源可以進行調節,增加電網的穩定性;光伏發電和水能發電均屬于可再生的清潔能源,有利于充分利用該地的清潔能源。(2)光伏板大規模安裝后,太陽輻射大量被光伏集熱板吸收,大大減少了地面吸收的太陽直接輻射,減小了近地面溫度,同時光伏板還可以削減風力,減小了近地面風速。這些變化使得水分蒸發量減少,保持了土壤濕度,改善了水分條件,有利于植被的恢復和生長。(3)發展生態畜牧業,牲畜可以啃食草類,起到除草作用,使草不會長的過高影響光伏板吸收太陽光;同時又能生產生態畜產品,增加農民的收入,獲得經濟和生態效益。6.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香港與內地恢復全面通關以來,港人熱衷于北上消費。近日,大型超市開市客中國華南首家門店在深圳正式開業,吸引不少港人前去“掃貨”。香港入境處數據顯示,2024年1月12和13日兩天內有至少50萬港人北上,成為了深圳經濟新的增長點。下圖為廣深高鐵線路圖。(1)與周邊其他城市相比,分析深圳成為港人北上消費主要目的地的原因。(2)分別列舉“港人北上”可帶動發展的深港兩地的產業。(3)簡述深圳的發展對周邊地區,珠三角城市帶及我國的意義。【答案】(1)深港兩地空間距離近;兩地間有高鐵且到達時間短,交通便捷;深圳經濟發達 ,商業類型多樣,消費等級齊全,吸引力強。(2)深圳:交通物流、零售、娛樂。香港:交通物流、商業代購。(3)帶動周邊地區中小城市的發展,形成多個具有競爭力的衛星城市;有助于和周邊城市形成分工協作,又各具競爭力的產業體系; 通過完善的交通網和發達的信息網絡,促進了人才、商貿活動、信息在全國范圍內的流 動,成為了我國具有影響力的城市之一。【分析】本題以廣深高鐵線路圖相關材料為背景,設置3道題目,知識點涉及服務業區位因素、區域產業結構、城市輻射能力等內容,考查學生地理知識的遷移與調動能力,蘊含綜合思維、區域認知等地理學科核心素養。【詳解】(1)深圳成為港人北上消費的主要目的地主要從地理位置、消費性價比、服務體驗等角度分析。深圳與香港相鄰,兩地之間空間距離近;兩地間有高速鐵路連接,來往時間短,非常方便;相對于周邊地區,深圳經濟發達,商業服務種類多;去深圳性價比更高,深圳的服務熱情、貼心,消費體驗感更好,吸引力強等。(2)"港人北上"是指香港居民前往中國內地,有助于帶動深圳生活性服務業,如交通物流、零售業、餐飲業、娛樂業、旅游業等產業的發展;香港是全球著名的金融中心之一,"港人北上"有助于發展香港的交通物流業、商業代購等產業的發展。(3)深圳的發展帶動了周邊地區的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有助于周邊地區中小城市的發展,完善周邊地區基礎設施,形成多個具有競爭力的衛星城市;深圳的發展對珠三角城市帶的整體競爭力有著顯著的提升作用,有助于周邊城市形成分工協作,由各具競爭力的產業體系,打造世界級城市群;深圳通過完善的交通網和發達的信息網絡,促進了人才、商貿活動、信息在全國范圍內的流動,成為了我國具有影響力的城市之一,深圳的發展有助于提升中國經濟、科技等實力,增強國際影響力。7.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船舶工業是船舶制造、組裝以及修理總稱,屬勞動力、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產業。長三角地區是我國最大的船舶生產基地,形成以上海市為中心、江蘇省和浙江省為兩翼的格局。江蘇省擁有我國近代最早的一批船舶修造廠,是造船業第一大省,其產能主要集中在沿江地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船舶工業集聚區。2022年,為進一步加強資源整合、推進產業協同發展,江蘇南通、泰州、揚州簽訂合作協議,共同打造世界級先進船舶裝備產業集群。下圖示意長三角地區船舶工業主要集聚區。(1)描述長三角地區船舶工業的空間集聚特點。(2)分別說明江蘇省相比于上海市、浙江省發展船舶工業的優勢。(3)論述南通、泰州、揚州船舶工業集群式發展對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意義。【答案】(1)東多西少;沿長江下游沿岸集聚;沿滬蘇浙沿海集聚。(2)相比于上海市:江蘇省人口多,勞動力數量較多、價格較低;岸線資源更豐富,可利用土地空間更大。相比于浙江省:江蘇省緊鄰長江干流,河岸線資源更豐富;造船、修船歷史悠久,產業基礎更好。(3)有利于發揮規模效應,降低生產成本;有利于提高品牌知名度,拓展國內外市場;有利于加強協作,避免同質化競爭,實現船舶業錯位發展;有利于集中力量技術攻堅,提高創新能力;有利于穩定產業鏈,提升抗風險能力。【分析】本題組以長三角地區船舶工業發展為材料,涉及工業區位因素、產業集聚等內容,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詳解】(1)該小問可從圖中看出長三角地區船舶工業空間布局不均,整體東多西少,呈現出沿江、沿海和向海島集聚的特點,具體布局區域為長江下游沿岸、滬蘇浙東部沿海以及崇明、長興和舟山等島嶼。(2)該小問考查學生對同一工業類型在不同區域發展優勢的差異,船舶工業主要沿港口(海港或河港)分布,企業聯系多,相關配套產業要完善,與經濟發達的上海相比,江蘇省勞動力豐富且價格較低,河海岸線資源豐富,可利用土地空間大;與浙江省相比,更加靠近長江干流,河岸線資源豐富,沿江布局空間大,船舶業發展歷史悠久,相關配套設施更加完善,產業基礎更好。(3)該小問考查產業集群(集聚)對產業競爭力的影響,產業集群發展有利于形成規模效應,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增強市場競爭力;產業集群中的企業可以共同打造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增強市場競爭力;產業集群可以提高企業間的協作能力,充分發揮各自區位優勢,實現資源的整合和優化,增強市場競爭力;產業集群可以通過信息交流、知識共享、技術合作等方式,且能形成人才集聚效應,共同培育和吸引高素質人才,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增強市場競爭力;產業集群有利于穩定產業鏈,提升抗風險能力。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阿爾泰山是亞洲中部橫跨中國、俄羅斯、蒙古和哈薩克斯坦四國的大型山系之一,是具有全球意義的生物多樣性的中心區域之一;是許多特有、瀕危動植物的主要分布區和避難所,擁有從荒漠草原帶到冰雪帶的完整山地垂直自然景觀,以及數量眾多的濕地、河流和湖泊。下圖為阿爾泰山兩河源自然保護區垂直自然帶譜(圖Ⅰ)及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在各海拔的分布情況(圖Ⅱ)。(1)分析該地成為很多特有、瀕危動植物的主要分布區和避難所的原因。(2)描述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在垂直方向的分布規律,并分析原因。(3)解析阿爾泰森林對水源的涵養作用。【答案】(1)該地垂直自然帶譜豐富完整,環境差異大,適合多種動植物生存;地處邊疆,交通不便,人類活動較少;被列為動植物保護區,人類保護力度大。(2)規律:隨著海拔的升高,保護植物數量先增后減;最大值出現在1200m左右。原因:山麓地帶基帶為荒漠草原帶,夏季炎熱,干旱少雨,植物數量較少;隨著海拔升高,氣溫降低,蒸發減弱,降水增多,水熱及土壤條件改善,植物數量增加;1200m以上由于年均氣溫較低,氣溫年較差較大,土壤貧瘠,物種豐富度迅速下降。(3)樹冠對降水具有截留保水作用;地表枯枝落葉持水能力強,可截留水分;森林土壤孔隙較多,有較強的保水性能,同時起著減緩地表徑流的作用。【分析】本題以阿爾泰山兩河源自然保護區垂直自然帶譜圖與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在各海拔的分布情況圖為情境,設置三道小題,考查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在垂直方向的分布規律與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在垂直方向的分布規律等知識點,重點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以及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等學科素養。【詳解】(1)該地成為很多特有、瀕危動植物的主要分布區和避難所的原因主要從人類活動,人類保護以及環境差異的角度來進行分析。從人類活動的角度來說,由于阿爾泰山是亞洲中部橫跨中國、俄羅斯、蒙古和哈薩克斯坦四國的大型山系之一,所以可以判斷出該地區地處邊疆,交通不便,人類活動較少。從人類保護的角度來說,由于阿爾泰山存在兩河源自然保護區,所以人類保護力度大。從環境差異的角度來說,由于該地區地勢起伏大,所以垂直自然帶譜豐富完整,由于該地區擁有從荒漠草原帶到冰雪帶的完整山地垂直自然景觀,以及數量眾多的濕地、河流和湖泊,所以環境差異大,因此該地成為很多特有、瀕危動植物的主要分布區和避難所。(2)根據圖中信息,結合所學內容可以判斷出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在垂直方向隨著海拔的升高,保護植物數量先增后減,并且最大值出現在1200m左右。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在垂直方向的分布規律形成原因主要從水熱條件的角度來分析,根據圖中信息,結合所學內容可以判斷出山麓地帶基帶為荒漠草原帶,大陸性氣候較強,所以夏季炎熱干燥,水源較為短缺,所以植被相對較少,地勢隨著海拔升高,地面輻射熱量減弱,導致氣溫降低,所以蒸發會減弱,并且由于地形抬升,導致降水增多,所以水熱及土壤條件改善,植物數量增加。在1200m以上由于海拔較高,距離地面較遠,所以地面輻射熱量較少,因此年均氣溫較低,氣溫年較差較大,由于海拔高,水熱條件較差,所以土壤也較貧瘠,因此物種豐富度迅速下降,因此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在垂直方向隨著海拔的升高,保護植物數量先增后減,并且最大值出現在1200m左右。(3)阿爾泰森林對水源的涵養作用主要從保水作用,持水能力與減緩徑流的角度來進行分析。從保水作用的角度來說,由于樹冠能夠阻擋雨水降落,所以樹冠對降水具有截留保水作用。從持水能力的角度來說,地表枯枝落葉持水能力強,雨水降落到地表后,會降落到枯枝落葉上,因此地表枯枝落可截留水分。從減緩徑流的角度來說,由于森林土壤孔隙較多,水分可以保存在土壤的孔隙當中,有較強的保水性能,并且由于土壤孔隙較多,因此地表徑流更容易下滲入地下,所以能夠增加下滲,可以起到減緩地表徑流的作用。9.閱讀下面圖文資料2017年4月1日,國家決定設立雄安新區,它是我國繼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之后又一具有全國意義的新區。規劃建設雄安新區,是我國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其規劃范圍涉及河北省雄縣、容城、安新3縣及周邊部分區域,地處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土地面積廣,以農業用地為主,是河北省經濟比較落后的地區。回答下列問題(1)分析雄安新區建設的優勢區位條件。(2)指出雄安新區建設的重大意義。(3)簡要說明白洋淀濕地在雄安新區中的作用。【答案】(1)鄰近北京、天津,有利于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轉入和京津冀的協同發展;有公路、鐵路與京津等地相連,交通便利;生態環境良好,資源環境承載力強;多農業用地,開發程度低,新區建設用地充足,土地租金低;新區開發政策支持。(2)疏解分散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利于緩解北京的城市化問題;優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間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打造經濟增長點,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促進新區勞動力就業,探索人口密集區可持續發展新模式。(3)作為水源地可以為新區發展提供水資源;可以蓄積洪水,減少內澇;調節氣候,改善生態環境;增加綠地面積,減弱城市熱島效應;美化環境。【分析】本題以雄安新區示意圖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城市區位因素、新區建設的意義、濕地功能等相關知識,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體現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的學科素養。【詳解】(1)據材料“雄安新區,是我國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體現了國家政策的支持;“地處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土地面積廣,以農業用地為主,是河北省經濟比較落后的地區”體現了雄安新區的開發程度較低,生態環境優良,環境承載力較強;以農業用地為主,可開發土地廣闊,便于設計規劃,拆遷成本低;同時也體現該地距離京津較近,有利于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轉入和京津冀的協同發展;圖中顯示該地周邊鐵路、公路交通便利,對外聯系方便。(2)北京的定位在“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而現在承載了過多的功能,產生了“大城市病”,雄安新區的建設可以將部分產業轉移出去,從而疏解非首都功能;雄安新區的建設開辟了京津冀城市發展的新空間,可以優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間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雄安新區承接產業轉移,產業結構得到調整,大城市升級產業結構,從而打造經濟增長點,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雄安新區承接產業轉移,就業崗位增多,從而促進新區勞動力就業,探索人口密集區可持續發展新模式。(3)濕地具有提供水源、改善生態、調蓄洪水、美化環境等方面的作用。讀圖分析可知,白洋淀位于新區的上游,作為水源地可以為新區發展提供水資源;白洋淀可以蓄積洪水,減少雄安新區城市內澇;湖泊可以調節局地氣候,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增加濕地面積,降低大氣溫度,減弱城市熱島效應;還可以起到美化區域環境的作用。1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渭干河流域位于天山山脈與塔里木盆地之間,其南部主要為綠洲,是新疆阿克蘇地區最大的灌溉區。發源于天山南坡的五大支流在拜城盆地匯入渭干河。在黑孜河與木扎爾特河匯合處建有克孜爾水庫(下圖),兩河主汛期均為夏季,但主要補給類型存在差異。材料二黑孜站多年平均降水量季節分配比例和多年平均徑流季節分配比例表。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多年平均降水量 25% 53% 16% 6%多年平均徑流 13% 55% 21% 11%(1)推斷黑孜河最主要的補給類型并說明理由。(2)指出克孜爾水庫的兩個主要作用,并選擇其中的一個說明理由。(3)從可持續發展角度,為渭干河流域的綜合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議。【答案】(1)補給類型:大氣降水;理由:黑孜站多年平均徑流季節分配比例與多年平均降水量季節分配比例相關性強,降水量和徑流量均集中分布在夏季,黑孜河上游隨著海拔的升高地形降水會增加;冬季降水少,積雪量少,季節性積雪融水補給少;黑孜河上游海拔多在3500米以下(海拔較低),流域內冰川面積小,冰川融水少。(2)主要作用:灌溉(供水)、防洪、發電灌溉(供水)理由:該區域氣候干旱,渭干河徑流量季節變化大;水庫下游綠洲上大面積的農田灌溉需水量大(水庫下游綠洲上有很多鄉鎮、人口,生產生活需水量大)。防洪理由:6~8月為流域(暴雨和高溫融雪型)汛期,多條支流匯入,徑流量大;水庫下游綠洲地形平坦,有很多農田、鄉鎮、人口,洪澇災害經濟損失大。發電理由:(渭干河上游有多條支流匯入,拜城盆地的蓄水量大,且河流有較大的落差),水能資源豐富;水庫下游綠洲上有很多鄉鎮、人口,對能源需求量大。(3)加強全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與調配;完善水利工程等基礎設施;調整農業結構,推廣節水技術、改進農業灌溉方式,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退耕還林、還草,加強生態建設與保護。【分析】本題以渭干河為材料,設置3道小題,涉及補給類型、渭干河流域的綜合治理等相關知識點。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體現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的學科素養。【詳解】(1)據圖表可以看出,黑孜站多年平均徑流季節分配比例與多年平均降水量季節分配比例相似,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夏季降水較多,黑孜河上游地勢較高,會形成地形雨,據表可知,黑孜站冬季降雪量較小,故來年開春后積雪融水少,圖顯示黑孜河上游海拔多在3500米以下,故由于海拔較低,冰川數量較少,使得黑孜河受到的冰雪融水相當有限,故黑孜河的主要補給類型為大氣降水。(2)水庫常見的作用有防洪、灌溉、發電、航運、養殖、旅游等,克孜爾水庫位于天山一帶,可推測其具有灌溉、防洪、發電等功能。該區域氣候干旱,河流流量季節變湖大,下游綠洲地區生產生活用水量大,故需農業生產需要灌溉;據材料可知,該流域夏季降水集中,河流徑流量大,易發生洪澇災害,水庫具有調蓄洪水的作用;渭干河中上游河流落差較大,該區域主要為綠洲農業,下游地區人口和城鎮較為集中,利用水庫大壩發電可為下游綠洲地區提供生活用能。(3)渭干河流域的綜合治理首先要加強全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與調配;完善水利工程等基礎設施,加強水利設施利用;調整農業結構,推廣節水技術、改進農業灌溉方式,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退耕還林、還草,加強生態建設與保護,改善生態環境。專題48:綜合題答題指導03--影響意義類〖備考指導〗1.近些高考地理綜合題中影響意義類設問常以區域圖為信息載體,結合重大工程建設、產業活動、人口遷移、城市化等,就區域內典型地理現象或地理事物進行命題,常見設問形式有“帶來的影響有哪些”“產生什么影響”“試分析××對××的影響”“分析說明××對××的有利影響或不利影響”“說明××在××方面的意義”“運用××知識(原理),分析××對××的意義”等詞語等。2.在備考復習時要從綜合思維的角度掌握影響意義類答題模式,強化分析能力,從多角度分析,如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對本地區(事物)的影響和對其他地區(事物)的影響,現在的影響和將來的可能影響,對社會、經濟和生態的影響等。注意如果設問給出限定條件,只能從所要求的方面進行分析。如“分析說明××對××的有利影響或不利影響”,對于這類設問,要注意審題,抓住限定詞,知道從哪個方面進行分析。地理意義是指某事物所產生的地理方面的影響,其實質是地理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是一事物對另一事物的影響,通常指褒義方面的影響。一般情況下,意義、作用、積極影響的含義相同。〖真題回顧〗(2023·河北·高考真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國境內的阿爾泰山(下圖陰影部分)綿延約500千米,最高峰為友誼峰,自西北向東南山體逐漸降低。晚更新世以來,受該山區雪線上升影響,第四紀不同時期冰川作用產生的冰斗、槽谷匯聚冰雪融水利大氣降水,形成眾多冰湖。在氣候轉暖、年降水量變幅較小背景下,1992-2013年山地各區域冰湖數量科面積均發生了變化(下表1和表2)。表1:流域 區位 年份 冰湖個數I Ⅱ Ⅲ 西北部 1992年 700~8002013年 800~900IV V VI 東南部 1992年 100~2002013年 200~300區域 流域 年份 冰湖數量(個) 冰湖面積(km2)西 北 部 Ⅰ哈巴河 1992 2013 782 845 88.62 90.20Ⅱ布爾津河Ⅲ克蘭河東 南 部 Ⅳ喀拉額爾齊斯河 1992 2013 276 297 10.38 11.00Ⅴ喀依爾特河Ⅵ青格里河表2(1)概括該山區冰湖分布及變化的主要特征,并說明其影響因素(2)闡釋冰湖變化對該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影響。〖答題規范〗通過對近幾年的高考真題分析可以得知: 影響意義類大題是高考大題中答題套路痕跡化最明顯的一類題型。影響類、意義類 均可從社會、經濟、環境三方面進行描述,影響類答題要注重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進行描述。影響意義作用類試題考場答題“三步法”:第一步,審圖文獲取關鍵信息。仔細閱讀圖文材料,從文字信息中獲取有關影響意義類的關鍵語言,準確獲取相關地理要素的位置、分布等空間信息,明確其分析主體與內容。第二步,瞄準要素主體進行歸類分析。(1)分析自然地理事物的地理意義,要從組成地理環境的各要素來組織答案,對各要素的影響有則回答,沒有則舍棄。(2)分析人文地理事物的地理意義,應該圍繞經濟、生態、政治和戰略四個方面宏觀把握,并按照試題的具體要求,從四個方面或其中某一個或某幾個方面進行微觀深入分析。第三步,巧作答。結合圖文信息,聯系所學知識,準確切入,把握關鍵詞,合理運用地理術語,簡潔明了地組織答案。注意要善于從題干文字中尋找答題語言,切記不能照抄材料,要巧妙地將材料轉換成自己理解的知識作答。一、影響類題目問題 答題方向 組織答案水利 工程 有利影響 經濟效益:產生防洪、發電、航運、灌溉和旅游等綜合經濟效益。生態效益:調節庫區氣候,緩解生態環境壓力;攔截泥沙,降低河流含沙量,提高水質不利影響 上游地區(庫區):庫區蓄水會淹沒原有生產、生活設施以及文物古跡等;改變庫區原有生態環境,水域內害蟲滋生,可能導致傳染性疾病蔓延下游及河口三角洲地區:河流挾帶至下游的泥沙大大減少,土壤自然肥力下降;入海徑流量減少,海浪對海岸的侵蝕加重,河口三角洲不斷縮小;由于海水倒灌、生態破壞和入海營養物質減少,河口的漁業資源銳減生態 退耕 有利影響 有利于擴大森林、草地面積,在干旱地區防風固沙、保護農田,在水土流失地區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有利于擴大湖泊、沼澤面積,增加蒸發量、降水量和河流徑流量,使水循環活躍;有利于保護生物資源的多樣性,促進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不利影響 導致耕地減少產業轉移 有利影響 轉入地: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縮短產業升級時間;緩解就業壓力。轉出地:生產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導產業,有利于產業升級;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處于開發期、增長期階段的產業不利影響 轉入地:承接產業轉移的同時也接受了環境污染。轉出地:就業壓力增大人口遷移或流動 有利影響 對遷入區:提供大量廉價的勞動力,改善了勞動力不足的狀況;促進商品流通和經濟的發展;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對遷出區:緩解了就業壓力;促進了與外界的經濟、社會交流;有利于更好地開發利用土地資源不利影響 遷入區:造成交通壓力,帶來一些城市化問題。遷出區:部分人才流失能源開發 有利影響 發揮資源優勢,把資源優勢轉變成經濟優勢,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不利影響 開礦破壞地表植被,導致水土流失;破壞地下水資源,部分地區地面下陷;煤炭發電會導致大氣污染二、意義類題目問題 答題方向 組織答案農業 發展 生態農業 充分利用了自然條件,挖掘了生產潛力;調整了產業結構;發展了經濟,增加了農民收入;保護和改善了生態環境;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提高了綜合利用率農產品綜 合產業鏈 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拓展了農業產業鏈,有利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民收入;有利于安排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等生態農業園 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提高經濟效益;促進餐飲、生態旅游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增加社會就業;廢棄物資源化,減少環境污染;使用沼氣能源,植被破壞少;使用有機肥料,綠色優質;果草套種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生物燃料 緩解能源緊張狀況;減輕環境污染;延長農產品的生產鏈,增加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有利于促進農業生產;增加就業,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等工業發展 生態工業、 清潔生產 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促進資源綜合循環利用,提高資源的利用率;產品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增加就業,促進社會經濟持續發展;減少廢棄物的排放(廢棄物綜合利用),改善生態環境;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協調統一工業集聚 充分利用基礎設施;加強彼此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擴大總體生產能力、降低生產成本、獲得規模效益生態工業園 降低資源、能源消耗,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工業“三廢”排放,改善環境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延長產業鏈,提高經濟效益;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促進就業;拉動基礎設施建設經濟區開發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就業機會和經濟收入,促進經濟發展;推動城市化進程;有利于產業結構的調整;有利于產業分工與合作;促進礦產資源和旅游資源的開發能源 主要側重新能源 優化能源消費結構;使用清潔能源,減輕環境污染;提倡使用可再生能源,節約非可再生能源;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有利于經濟持續發展交通建設 線路本身、沿線地區 交通運輸本身意義:激活(完善)鐵路網,緩解交通運輸緊張情況。經濟意義: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帶動沿線地區經濟發展;促進商業繁榮和對外開放;有利于區域之間的優勢互補和交流,縮小地區間經濟差異;促進科技創新和進步。社會意義:加強民族團結、促進少數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經濟和文化發展資源跨區域調配 經濟、社會、 生態 經濟角度: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緩解資源緊張狀況;促進經濟發展。社會角度: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完善基礎設施;增加就業。生態角度:緩解環境壓力,減少污染物排放生態問題治理 以水土流失為例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使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于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建立良性生態系統;建立生態農業模式,有利于促進生態、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作用類題目:地理事物 作用森林 經濟效益:提供木材、藥材、多種農副產品; 生態效益:調節氣候、美化環境,凈化空氣;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為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地;防風固沙,保護農田、減弱噪音等。濕地 經濟效益:提供水資源、水產品、糧食、藥材、工業原料、農副產品等;發展水運交通; 生態效益:調節氣候、美化環境;涵養水源,調蓄洪水;降解污染,凈化水體;為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地; 社會效益:發展旅游業及食品加工業,帶動就業。丁壩 ①保護河岸②提高枯水期河流水位,利于通航③提高河水流速,減少泥沙在河床中部的沉積三峽工程 防洪(提高荊江河段防洪標準;減輕洞庭湖泥沙淤積;緩解洪水對武漢市的威脅;大幅度減少分蓄洪造成的損失);發電(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經濟發展;緩解華中、華東地區能源緊張狀況);航運(改善川江航運條件;增加下游枯水期的流量,河口淤泥減少,提高了河口的通航能力),供水和灌溉;水產養殖;旅游;變輸煤為輸電,減輕鐵路運輸的壓力;水電代替火電,減輕大氣污染;調節局部氣候;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擴大就業京滬高速鐵路 有利于緩解鐵路運輸緊張的狀況,有利于完善綜合運輸體系,有利于加快鐵路現代化進程南水北調 改善調入區的投資環境,吸引國內外資金的投入,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減少城鄉爭水、地區爭水、工農業爭水的矛盾;大大促進調入區的經濟發展;緩解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趨勢,控制地面沉降〖押題預測〗1.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青海省地處青藏高原地區,該省新能源豐富。其中,塔拉灘地區土地沙漠化問題突出,風沙危害嚴重,近年來當地大力發展光伏產業,該產業的發展促進了塔拉灘地區生態環境改善,植被不斷恢復。“青豫直流”工程起于青海省,止于河南省,是“西電東送”重點項目,是世界首個以光伏發電為主、全清潔能源打捆外送的特高壓工程。截至2023年8月30日,該工程已累計向河南省輸送“綠電”120億千瓦時,相當于減少原煤消耗369.12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009萬噸。上圖為塔拉灘位置示意圖、下圖為“青豫直流”工程區域圖。(1)從地形與氣候的角度,分析塔拉灘地區適宜建設光伏發電站的原因。(2)從氣流運動、光照強度、能源利用方式、產業結構等角度,分析光伏產業發展如何改善塔拉灘地區生態環境。(3)分析該工程建成后對河南省的有利影響。2.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一年中,老年人在原居住地和養老地之間“鐘擺式”來回移動,稱為“候鳥”養老。候鳥老人整體經濟水平較高,能刺激養老地經濟發展,同時也造成冷熱明顯的半年經濟現象。近年來,“候鳥”養老形式在中國悄然興起。每年入秋后,數十萬來自東北、北京等北方地區的老人涌入海南島,使其逐漸成為重要的冬季養老地。下圖示意海南島的位置。(1)從氣候角度分析,海南吸引候鳥老人的原因有哪些?(2)推測候鳥老人在海南島養老多選擇在三亞的原因?(3)分析冷熱明顯的半年經濟現象對海南島社會經濟的不利影響。3.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外來人口大量涌入,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的人口規模持續、迅速增大。下圖示意某年我國三大城市外來人口占比位列前十的省區分布情況。(1)概括三大城市外來人口來源地的共同特征。(2)簡述大城市吸引外來人口遷入的主要原因。(3)說明外來人口遷入給大城市帶來的有利影響。4.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塔斯馬尼亞島(下圖)位于澳大利亞的東南部,植被茂密,土壤肥沃,有“蘋果之島”之稱。研究顯示,近幾年塔斯馬尼亞島的土壤厚度不斷變薄,對蘋果的生長開始產生不利的影響。(1)指出塔斯馬尼亞島平原地區的自然帶名稱,并分析其形成原因。(2)描述塔斯馬尼亞島地形特征并簡述其對該島嶼河流的影響。(3)分析該島土層變薄對蘋果生長的不利影響。5.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青海省共和縣塔拉地區(見下左圖),常年盛行西北風,冬春季多大風,降水在300mm左右,原為草原。上世紀60年代開始,塔拉灘及周邊土地出現荒漠化。2012年,在塔拉灘荒漠化草場地區規劃建設太陽能發電園,現已建成為中國最大的生態光伏產業園,園區安放了大量距地面1米左右的光伏發電板(見下右圖)。光伏發電與龍羊峽水電站所發電能一起并網,通過高壓輸電線路穩定輸出電能。這種水、光互補的發電模式為我國清潔能源的利用探索了一條很好的路徑。近年來,塔拉灘太陽能發電園的植被恢復較好,現在該地區已成為電能產業、生態環境建設、生態畜牧業發展緊密結合的示范區。(1)簡述塔拉灘地區水光互補的意義。(2)說明該地大規模安裝光伏板對植被恢復所起的作用。(3)解釋當地為什么還要在光伏園區內發展生態畜牧業。6.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香港與內地恢復全面通關以來,港人熱衷于北上消費。近日,大型超市開市客中國華南首家門店在深圳正式開業,吸引不少港人前去“掃貨”。香港入境處數據顯示,2024年1月12和13日兩天內有至少50萬港人北上,成為了深圳經濟新的增長點。下圖為廣深高鐵線路圖。(1)與周邊其他城市相比,分析深圳成為港人北上消費主要目的地的原因。(2)分別列舉“港人北上”可帶動發展的深港兩地的產業。(3)簡述深圳的發展對周邊地區,珠三角城市帶及我國的意義。7.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船舶工業是船舶制造、組裝以及修理總稱,屬勞動力、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產業。長三角地區是我國最大的船舶生產基地,形成以上海市為中心、江蘇省和浙江省為兩翼的格局。江蘇省擁有我國近代最早的一批船舶修造廠,是造船業第一大省,其產能主要集中在沿江地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船舶工業集聚區。2022年,為進一步加強資源整合、推進產業協同發展,江蘇南通、泰州、揚州簽訂合作協議,共同打造世界級先進船舶裝備產業集群。下圖示意長三角地區船舶工業主要集聚區。(1)描述長三角地區船舶工業的空間集聚特點。(2)分別說明江蘇省相比于上海市、浙江省發展船舶工業的優勢。(3)論述南通、泰州、揚州船舶工業集群式發展對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意義。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阿爾泰山是亞洲中部橫跨中國、俄羅斯、蒙古和哈薩克斯坦四國的大型山系之一,是具有全球意義的生物多樣性的中心區域之一;是許多特有、瀕危動植物的主要分布區和避難所,擁有從荒漠草原帶到冰雪帶的完整山地垂直自然景觀,以及數量眾多的濕地、河流和湖泊。下圖為阿爾泰山兩河源自然保護區垂直自然帶譜(圖Ⅰ)及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在各海拔的分布情況(圖Ⅱ)。(1)分析該地成為很多特有、瀕危動植物的主要分布區和避難所的原因。(2)描述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在垂直方向的分布規律,并分析原因。(3)解析阿爾泰森林對水源的涵養作用。9.閱讀下面圖文資料2017年4月1日,國家決定設立雄安新區,它是我國繼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之后又一具有全國意義的新區。規劃建設雄安新區,是我國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其規劃范圍涉及河北省雄縣、容城、安新3縣及周邊部分區域,地處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土地面積廣,以農業用地為主,是河北省經濟比較落后的地區。回答下列問題(1)分析雄安新區建設的優勢區位條件。(2)指出雄安新區建設的重大意義。(3)簡要說明白洋淀濕地在雄安新區中的作用。1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渭干河流域位于天山山脈與塔里木盆地之間,其南部主要為綠洲,是新疆阿克蘇地區最大的灌溉區。發源于天山南坡的五大支流在拜城盆地匯入渭干河。在黑孜河與木扎爾特河匯合處建有克孜爾水庫(下圖),兩河主汛期均為夏季,但主要補給類型存在差異。材料二黑孜站多年平均降水量季節分配比例和多年平均徑流季節分配比例表。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多年平均降水量 25% 53% 16% 6%多年平均徑流 13% 55% 21% 11%(1)推斷黑孜河最主要的補給類型并說明理由。(2)指出克孜爾水庫的兩個主要作用,并選擇其中的一個說明理由。(3)從可持續發展角度,為渭干河流域的綜合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專題48綜合題答題指導03--影響意義類-2024年高考地理三輪復習(全國通用)(原卷版).docx 專題48綜合題答題指導03--影響意義類-2024年高考地理三輪復習(全國通用)(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