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贛美版美術一年級下冊《有趣的生活:12 照鏡子》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照鏡子》是贛美版小學美術一年級下冊“有趣的生活”單元中的一課,旨在通過觀察和描繪鏡中的自我形象,引導學生發現并欣賞日常生活中的趣味與美,培養觀察力、表現力和審美能力。本課內容貼近學生生活,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實踐活動促進其美術素養的全面發展。二、教學目標1. 知識與技能:學生能夠了解鏡像的基本概念,學會觀察并描繪出自己在鏡子中的形象特征,掌握基本的人臉比例和構圖方法。2. 過程與方法:通過照鏡子、觀察、討論和創作等活動,培養學生細致觀察的能力,體驗線條、形狀、色彩在畫面中的應用,提高藝術表現力。3. 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對生活美的感受和表達欲望,增強自信心,培養良好的審美情趣和創新意識。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觀察并描繪鏡中自我形象,掌握人物面部特征的描繪方法。- 教學難點:如何在作品中表現出自我特色,以及合理運用色彩和構圖,使畫面生動有趣。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學設備- 鏡子(每位學生一個)- 美術用紙、彩色鉛筆、水彩筆、蠟筆等繪畫工具- 有關鏡像藝術的圖片資料- 教師示范畫若干五、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魔法鏡游戲:課堂開始前,教師可以預先放置一面大鏡子在教室顯眼處,周圍裝飾以彩帶或小燈,營造神秘氛圍。上課鈴響,邀請學生圍繞“魔法鏡”,講述一個簡短的童話故事,比如“魔鏡,魔鏡,告訴我世界上最美的笑容在哪里?”引發學生對鏡子的好奇與思考。- 互動問答:隨后,提問:“大家覺得,當我們照鏡子時,除了看到自己的外表,還能發現什么秘密?”鼓勵學生自由發言,可能的回答有“情緒的變化”、“成長的痕跡”等,引導學生意識到照鏡子也是一種自我探索的過程。- 明確目標:最后,教師明確告知學生今天的學習目標,即通過《照鏡子》這節課,我們將學會如何觀察并表現自己的獨特之處,用畫筆記錄下這份美好。(二)新知探索觀察與理論學習- 鏡子工作坊:分發小鏡子給每位學生,組織一次“我是小小觀察員”活動,設定幾個具體的觀察任務,比如:- 觀察并比較自己左右臉的微小差異。- 注意光線如何影響面部陰影和色彩。- 閉上一只眼睛,觀察眼睛形狀的變化。- 科學小講堂:簡短介紹鏡像成像原理,使用PPT或動畫演示光的反射路徑,幫助學生理解為什么鏡中的像是左右顛倒的,增加課程的知識性和趣味性。- 藝術欣賞:展示不同藝術家的自畫像作品,從古典到現代,如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梵高的自畫像系列,以及現代卡通風格的自畫像,引導學生討論這些作品中的觀察技巧和表現手法。(三)技能實踐實踐操作與個性化創作- 步驟示范:1. 構圖布局:首先,用鉛筆輕輕在紙上劃分出頭部的大致位置和大小,提醒學生注意畫面的平衡感。2. 面部輪廓:從大的形狀開始,勾勒出臉部輪廓、頭發的線條,強調“三庭五眼”的比例規則。3. 細節刻畫:深入五官,教授如何通過線條的粗細、輕重來表現眼睛的神態、鼻子的立體感、嘴巴的微笑。4. 色彩與質感:簡單介紹色彩心理學,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心情選擇顏色,用色塊或漸變表現皮膚、頭發的質感。- 個性化指導:- 在學生開始創作后,教師巡回指導,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給予個性化建議。比如,對于喜歡卡通的學生,可以指導他們夸張表現特征;對于追求寫實的學生,則強調觀察的準確性。- 創意激勵:設置一個“創意角”,展示各種材料和媒介(如彩色紙片、布料碎片、馬克筆等),鼓勵學生嘗試將這些元素融入作品中,制作獨特的拼貼自畫像或是混合媒介作品。通過上述細化的教學設計,學生不僅能夠學到基本的美術技能,還能在實踐中培養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使得整個學習過程既充實又富有樂趣。(四)展示與評價1. 作品展示:請學生上臺展示自己的作品,鼓勵他們用幾句話介紹自己的創作想法和特色。2. 同伴評價:采用“星星貼紙”法,每位學生手持三張貼紙,貼在他們認為最有創意、最傳神或最吸引人的作品上。3. 教師總評:總結點評,肯定學生的努力與創新,指出普遍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五)課堂小結與延伸1. 回顧總結:回顧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強調觀察與表現的重要性。2. 作業布置:鼓勵學生回家后繼續觀察家人的表情變化,并嘗試用畫筆記錄下來,下次課分享。3. 課外拓展:推薦一些藝術作品或書籍,如梵高的自畫像系列、《千面英雄》繪本,拓寬學生的藝術視野。六、教學反思在本課結束之后,教師需及時反思教學過程中的亮點與不足,記錄學生參與度、作品完成情況及遇到的共性問題,為后續教學活動的優化提供依據。同時,鼓勵學生通過家庭作業繼續探索和實踐,將課堂學習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真正實現“學以致用”,享受美術帶來的樂趣與成就感。通過以上教學設計,旨在為一年級學生打造一個充滿樂趣、啟發性和創造性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美術知識,提升藝術素養,同時激發他們對周圍世界的觀察與感知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