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贛美版美術一年級下冊《巧手創新:14 剪彩紙》一、教學背景本課屬于贛美版小學美術一年級下冊,旨在通過剪彩紙活動,引導學生感受色彩的美妙與紙藝的魅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空間想象力及審美素養,同時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二、教學目標1. 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能夠了解彩紙剪藝的基本知識,學會簡單的折疊、標記和剪裁技巧,能獨立完成至少兩種基本的剪紙圖案(如窗花、動物形狀)。2.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察、模仿、實踐與創新的過程,培養學生細致的觀察力、耐心的操作習慣及創新思維能力,能夠在團隊合作中交流想法,共同解決問題。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剪紙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傳承意識,同時通過藝術創作增強自信心和成就感。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基本的剪紙折疊方法(如對折、三角折)、剪刀的正確使用方法,以及如何安全有效地完成剪紙作品。- 教學難點: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引導他們在傳統剪紙基礎上進行個性化設計,創作出具有獨特風格的作品,同時保持圖案的完整性與美觀性。四、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彩紙、剪刀、展示板、膠水、范例作品、多媒體課件、安全剪刀使用指南。- 學生準備:每人一套彩紙、剪刀、固體膠。五、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 情境創設:開始課程前,教師可以提前在教室布置一些色彩鮮艷的剪紙作品,如窗花、動物、植物等,營造一個充滿傳統藝術氛圍的學習環境。- 故事引入:以一個簡短而富有吸引力的故事開啟課堂,例如講述一個關于剪紙起源的古老傳說,或是某個節日里剪紙給人們帶來的歡樂和祝福,引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 實物展示與討論:教師手持幾件精心準備的剪紙作品,逐一展示并簡要介紹其背后的文化意義或故事,然后邀請學生近距離觀察,討論這些作品的圖案、顏色、線條等特點,以及它們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 目標明確:明確告知學生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即掌握基礎剪紙技巧,并能夠創作出至少一件簡單的剪紙作品,同時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創造力。(二)新知探究- 技法示范:- 折疊法:通過慢動作示范和分步講解,展示幾種基礎的折疊技巧,如對折、四折、三角折等,解釋每種折法能形成的圖案特點。- 設計與標記:教授如何在折疊好的紙上簡單勾勒圖案輪廓,強調對稱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鉛筆輕輕標記,不破壞紙面。- 安全剪裁:特別強調使用剪刀的安全規則,比如剪刀只用來剪紙,不可指向他人,剪裁時手指的正確放置位置等,確保每位學生都明白并遵守。- 互動問答:在示范過程中穿插提問,如“為什么我們要先折疊紙張?”、“怎樣確保剪出的圖案兩邊是對稱的?”鼓勵學生思考并回答,加深理解。- 視頻輔助:播放一段剪紙藝術家的創作視頻,讓學生從更專業的視角觀察剪紙的全過程,體會藝術創作的細膩與魅力。(三)技能實踐- 分步指導:- 初體驗:首先,安排一個全員參與的“熱身活動”,如剪一個簡單的圓形或心形,讓學生快速熟悉剪刀的使用和基本的剪裁感覺。- 進階挑戰:隨后,分發不同難度級別的模板(簡單、中等、復雜),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鼓勵從模仿到創造的過渡。- 小組合作與競爭:將班級分為幾個小組,每組分配不同的主題(如自然、動物、節日等),小組成員需共同設計一個主題系列的剪紙作品,既促進了團隊合作,又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和挑戰性。- 教師巡輔:教師在學生實踐期間,不斷在各小組間穿梭,及時解答疑惑,糾正不當的剪裁姿勢,對于遇到困難的學生給予一對一指導,確保每位學生都能有所收獲。- 即時反饋:設立一個“展示角”,鼓勵學生在完成每個階段的作品后,立即展示在特定區域,其他同學和老師可以即時給予正面的反饋和建議,增強學習動力。通過這樣細化的教學設計,學生不僅能在實踐中學習和掌握剪紙技能,還能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中感受到藝術創作的樂趣,從而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探索熱情和創新思維。(四)展示與評價- 作品展示:每組選派代表上前,展示本組成員的剪紙作品,簡要介紹創作靈感和設計思路。- 互評與師評:采用“星星評價法”,每位學生手持三顆星星貼紙,貼在自己最欣賞的三幅作品上,同時教師也進行點評,注重發現每一位學生的閃光點。- 反思總結:引導學生回顧學習過程,分享在剪紙活動中遇到的困難與解決方法,討論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剪紙藝術裝飾環境。(五)課堂延伸- 文化傳承:簡要介紹中國各地剪紙藝術的不同風格,如陜西的安塞剪紙、江蘇的揚州剪紙,激發學生對地域文化的探索欲。- 作業布置:鼓勵學生在課后嘗試剪出家庭成員的生肖圖案,作為小禮物送給家人,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交流。六、教學反思本課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不僅讓學生掌握了剪紙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激發了他們對傳統藝術的熱愛和尊重。在今后的教學中,將進一步探索如何更好地融合現代元素,使傳統藝術煥發新的活力,同時關注個體差異,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藝術的道路上自信前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