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授課內容 蠶變了新模樣教學目標 1.能基于課前觀察,概括蠶吐絲結繭的過程,并與同學交流 2.能根據觀察獲得的信息,推測蠶繭中有蛹,及蠶蛹身體可能發生的變化 3.會用比較的方法研究蠶蛹與幼蟲的相同與不同,建立兩者之間的關系 4.能用畫圖的方法記錄蠶蛹的外部形態特征教學重點 概括餐吐絲結繭的過程,描述蠶的身體特征教學難點 蠶蛹與蠶的幼蟲的異同比較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觀察法教學媒體 課件板書設計教學過程 序號 時間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2024.4.20 一、探索1:描述交流蠶吐絲結繭的過程 導入:結合圖片順序,描述自己觀察到的蠶吐絲結繭的過程,特別是一些細節說出來與同學分享。(展示圖片) 【提示】 第一幅圖:即將吐絲的 5 齡蠶,身體縮短,發黃而透明。 第二幅圖:蠶依托用紙做的小格子吐絲。 第三幅圖:蠶吐絲時,蠶體頭胸昂起,口吐絲縷,頭部來回擺動尋找可以固定蠶絲的地方。 第四幅圖:蠶用蠶絲將自己包裹起來,這時的蠶絲尚少,可以看到蠶的身體已經開始變黃變干。 第五幅圖:這是一個蠶已經被完全包裹在里面的完整的蠶繭。蠶吐絲結繭時,它的頭總是時而抬高, 時而垂下,并不停地來回擺動,將自己的身體包裹在里面。 二、探索2:觀察蠶繭中的蠶蛹 1、觀察蠶繭 (1)導入:結繭是為了給蛹創造一個安全的“家”,這也是蠶生長發育過程中的一種生命現象,但這并不是蠶本身的變化。蠶繭中的蠶現在是什么樣的呢?取出一個蠶繭,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觀察?引導學生猜測。 【提示】 可以從摸、看、量、說、畫多方面猜測。 (2)述說我觀察到的蠶繭 【提示】 ★蠶繭有長橢圓形、 球形或紡錘形等不同形狀。 ★蠶繭一般為白色或黃色,現在也有淡綠、肉紅等顏色的蠶繭。 ★蠶繭長 3~4 厘米,直徑 1.7~2.1 厘米。 ★表面有不規則皺紋,并有附著的蠶絲,呈絨毛狀。 2、觀察蠶蛹 (1)解剖蠶繭 用剪子把蠶蛹從蠶繭中取出來。 【提醒】 ①小心使用剪刀,不要傷著 ②剪刀不要戳得太深,以免傷到內部 (2)借助放大鏡觀察:蠶繭里的蠶蛹是什么樣子。 【提示】 蠶蛹身體呈紡錘形,分 頭、胸、腹三部分。(展示結構示意圖) (3)蠶蛹是不是還活著? 用棉簽觸摸蛹,或用手電筒照射它,或發出聲音等, 看看蛹會不會有反應。注意不能傷害到蠶蛹哦 【提示】 蛹有生命,只是一般情況下不動,當受到外界刺激時會動。 3、剪開蠶繭后還發現了什么?引導學生仔細觀察。 【提示】 蠶在繭里進行第五次脫皮,然后變成蛹。 4、用畫圖的方式記錄觀察到的蠶蛹的樣子。 三、問題研討 1、蠶蛹和蠶的幼蟲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提示】 蠶的幼蟲和蠶蛹的相同點是都有頭、胸、腹三部分,都有體節、足等。不同點是蠶蛹的身體縮短了,顏色由白色變成深褐色,身上的 體節減少了,腹部的足消失了,已有翅的雛形,長出了復眼,出現了觸角。 2、蠶蛹還會變化嗎?它有可能變成什么樣子 【提示】 根據看到的蠶蛹出現的翅的雛形,可以推測下一階段的蠶可能會長出翅膀。 3、蠶蛹對蠶起到什么作用? 【提示】 蠶蛹不吃東西,一般也不動, 沒有防御外敵的能力,蠶繭能迷惑其他動物,也形成了獨立空間,具有保護蠶蛹的作用。 述說自己的養蠶觀察 從蠶房中取出一個繭,多角度觀察與猜測 述說交流 解剖蠶繭 實驗操作觀察 仔細觀察 畫蠶蛹 觀察結構圖比較 根據蠶蛹的身體特征猜測 推測 推測課堂形成性 練習 課堂練習:判斷題 1.蠶繭是蠶生命中又一個重要階段。( ) 2.蠶蛹的身體外部特征和蠶的幼蟲差別很大。( ) 3.用手觸碰蛹,蛹的身體會動。( ) 4.蝴蝶在生長中和蠶一樣也會經歷蛹的過程。( ) 5.蠶變成蛹就不再蛻皮。( ) 6.蠶蛹身體呈圓筒形,分 頭、胸、腹三部分。( )課后作業 1.通過網絡搜索《觀察蠶繭和蛹》相關視頻進行觀看。 2.繼續觀察蠶的變化,做好觀察記錄。教學反思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蠶蛹由蠶的幼蟲發育而來,是蠶生長發育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蠶蛹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身體外部特征與幼蟲區別很大;蠶繭具有保護蠶蛹的作用。在科學探究中,能基于課前觀察,概括蠶吐絲結繭的過程,并與同學交流;能根據觀察獲得的信息,推測蠶繭中有蛹,及蠶蛹身體可能發生的變化;會用比較的方法研究蠶蛹與幼蟲的相同與不同,建立兩者之間的關系;能用畫圖的方法記錄蠶蛹的外部形態特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