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3課 帶參過程》教學設計學校 設計者 課時教學內容分析本課編排了“認識帶參過程”“探索正多邊形的規律”“創建帶參過程”三個板塊的內容。“認識帶參過程”主要讓學生理解帶參過程的作用,即通過修改正多邊形過程的兩個參數,就可以實現不同的功能,使“過程”的能力變得更強大。“探索正多邊形的規律”主要是整合數學中的幾何知識,概括出繪制正多邊形的一般規律。“創建帶參過程”介紹了在 Scratch軟件中創建“正多邊形”這一帶參過程的方法。 為了讓自制積木的可讀性更好,教材通過“教你招”的方式提醒學生可以使用“添加文本標簽”為參數做注解。教學目標1.通過“正多邊形”過程的創建,知道帶參過程的方法和作用。 2.了解 Scratch軟件中自制積木中參數的類型。 3.掌握自制積木的調用方法。核心素養指向信息意識:在較為復雜的信息情境中,確定信息的關鍵要素,發現內在關 聯,挖掘核心價值。 計算思維:能提取問題的基本特征,進行抽象處理,并用形式化的方法表 述問題。 數字化學習與創新:針對特定的學習任務,運用一定的數字化學習策略管理學習過程與資源,完成任務,創作作品。學情分析上一節課學生學習了不帶參數的“過程”,對“過程”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知道通過“過程”的創建和調用可以使程序變得更簡潔、可讀性更強。而本課編排的帶參數的“過程”則更加靈活,功能進一步擴展,并具有可調節性。設計構想初步理解參數的概念,在 Scratch中創建、使用帶有參數的過程。課堂教學過程設計一、環節1:激疑導課,引出課題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為數學老師快速創建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邊形。能不能調用同一個“過程”來實現? 創建一個帶參數的“正多邊形”自制指令時,需要啟發學生思考怎樣設置參數及參數的個數,從而引導學生學習、探索正多邊形的規律。二、環節2:案例揭示,發現問題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觀察畫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邊形的程序,你發現了什規律? 通過探索,進一步引導學生發現:正多邊形的邊數即程序中的循環次數,邊長即程序中的移動長度,而每次移動后的旋轉角度是可通過邊數計算出來的,因此只需要設置兩個參數—邊數、邊長。 通過比較繪制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邊形、正六邊形的程序,學生能夠比較容易地發現這些程序結構完全相同,差異只在循環次數、移動長度、旋轉角度三處。三、環節3:探究討論,尋求對策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創建帶參過程 單擊指令面板區“自制積木”中的“制作新的積木”。 輸入積木名稱后,單擊,按鈕兩次添加兩個輸入項,類型為“數字或文本”,將兩個輸入項分別修改為“邊數”“邊長”。 編寫通用的正多邊形腳本,重復執行的次數為正多邊形的邊數,角色移動的步數為正多邊形的邊長。 定義完成后,就可以使用“正多邊形”積木塊了。 有了前一課的基礎,教師在教學如何創建帶參數的過程時,只要引導學生在創建自制積木時,合理選擇“添加輸入項”即可。四、環節4:總結提升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在“過程”的調用環節中,需要體現帶參數過程的優勢,讓學生切實體會所學知識的必要性,并根據畫圖的需求,合理調節參數。 教學時,可讓學生試著用帶參過程畫一畫邊數較多、邊長較小的正多邊形,理解在計算機畫圖中,圓是可以通過畫正多邊形來模擬完成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